你知道(见过)历史上(生活中)哪些由信息不同步引发的惨案

发布时间: 2023-03-15 12:00:4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4

了解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并列举几个。一、屈辱史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由于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

你知道(见过)历史上(生活中)哪些由信息不同步引发的惨案

了解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并列举几个。

一、屈辱史

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由于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

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更是陷入了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状况。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它大大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从而使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900年,英、美、日、俄、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侵入中国,8月攻入北京。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

中国人民在遭受屈辱的同时,中国也一步步沉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部落后挨打的近代历史,也是一部耻辱史。

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每每想起,都会痛彻肺腑。在近代中国走向衰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同时,解决民族独立的问题成为中华民族的首要任务,一部中华民族抗争史也由之而起。

二、事例

1、火烧圆明园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咸丰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

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中将于1860年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

“圆明园”,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9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禛(后来圆明园遗址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

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10月17日,英国首席代表额尔金以清政府“不讲道义,不顾国际法”,将捕获的英法“侨民”十八人虐待致死为口实,照会清政府:“圆明园者,英法侨民所受痛心疾首惨刑而死之地也,誓必毁为平地”。

野蛮地英军于10月18、19两日,将北京西北郊的五园(即圆明园、畅春园、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三山(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等皇家园林焚为灰烬。

圆明园陷入一片火海的时候,额尔金得意妄行地宣称:“此举将使中国与欧洲惕然震惊,其效远非万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

英法侵略军到达圆明园后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销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大火连烧3天3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

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现仅存建筑遗址,并建立圆明园遗址公园。

2、五卅(sà)惨案

五卅(sà)惨案(也称为五卅血案,或写作五▪卅惨案)因发生于1925年5月30日而得名,是反帝国主义爱国运动五卅运动的导火线。

5月30日,上海学生两千余人在租界内散发传单,发表演说,抗议日本纱厂资本家镇压工人大罢工、打死工人顾正红,声援工人,并号召收回租界,被英国巡捕逮捕一百余人。

下午万余群众聚集在英租界南京路老闸巡捕房门首,要求释放被捕学生,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英国巡捕竟开枪射击,当场打死十三人,重伤数十人,逮捕一百五十余人,造成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3、八国联军侵华

八国联军是指1900年(庚子年)以军事行动侵入中国的英国、法国、普鲁士(德国)、沙俄、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今奥地利和匈牙利)的八国联合军队。

前期由英国海军将领西摩尔率领,开始时总人数约3万人,后来有所增加。此事件最后以大清王朝战败,联军占领首都北京、清廷政府逃往陕西西安,谈和后清朝付出白银4.5亿为终。

八国以日本派遣的军队人数最多,派遣士兵约23000人,军舰约18艘,陆战队约540人总派遣的军队人数为23540人,奥匈帝国派遣的人数最小只是象征性派遣75人,日本成为八国联军的主力。

八国联军侵华是指在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扩大对华侵略,英、法、德、奥、意、日、俄、美八个帝国主义国家借口清政府排外,联合进兵中国。

1900年6月,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7月,攻陷天津;8月,占领北京。侵略军在华屠杀人民,掠夺财物,践踏中国主权。清廷慈禧等人逃往西安,派李鸿章等人乞和。

11月,侵略军增至10万分别入侵山海关、保定、正定等地,并进兵山西。沙俄还单独出兵17万分六路入侵中国东北。1901年9月,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4、《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

《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中方全权代表为李鸿章、李经方,日方全权代表为伊藤博文、陆奥宗光。

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5、《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条约规定:

①、中国赔款价息合计9.8亿两白银(详情为赔偿4.5亿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亿两);

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③、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

④、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该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该条约是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又一奴役性条约。它的签订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开启了资本主义浪潮。

《辛丑条约》真确文本原存于中华民国外交部,现存于台北外双溪国立故宫博物院恒温恒湿的库房保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关条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辛丑条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卅惨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火烧圆明园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近代史是中国发展的“清醒剂”

1、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First Opium War)英国经常称第一次英中战争(First Anglo-Chinese War)或“通商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政府以林则徐虎门销烟等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

1840年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驻华商务监督义律(Charles Elliott)率领下,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开始。

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中英双方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同时,鸦片战争也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

2、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是英国与法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

因为英法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战争,所以被英国人称为“亚罗号战争”(The Arrow War)。又称“英法联军之役”(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中英战争”(Second Anglo-Chinese War)。

同时因为这场战争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即鸦片战争,相对于第二次而言)的延续,所以也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并掠夺珠宝、将其焚毁。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并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战争以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结束。

3、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半岛称:清日战争,西方国家称: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确定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此时的清朝是一个通过洋务运动回光返照的帝国,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到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4、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又作清法战争(法文:Guerre franco-chinoise),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一次战争。

第一阶段战场在越南北部;第二阶段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

战争过程中,法海陆两军虽于多数战役占上风,但均无法取得底定全局的战略性大胜:法国远东舰队虽于海战赢得全胜,并一度攻占基隆,却因沪尾(今台北县淡水镇)一役受挫及疫病流行,无法达成拿下台湾岛的战略目的。

而清军虽于初期陆海皆遭惨败,导致由恭亲王奕䜣领班的军机处被全面撤换(甲申易枢),但后期台湾及杭州湾防卫成功,且有冯子材统率各部于镇南关之役给法国陆军带来较重伤亡,导致费里政权垮台。

以此为契机,两国重启和谈,结果订定《中法新约》,清方承认法国对法属印度支那诸殖民地的宗主权,两国重开贸易。受此战的影响,清廷于台湾设省,以刘铭传为巡抚大力推展现代化防务及新政,并积极筹建北洋水师。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Siege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tions)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绪二十六年)。

以当时的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奥匈帝国为首的八个主要国家组成的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战争。

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成为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导火索,以此为借口,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之名行瓜分和掠夺中国之实。

侵华的联合国军总人数前后约为5万人,装备精良,声势浩荡,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彻底沦陷,八国联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抢掠!从紫禁城、中南海、颐和园中偷窃和抢掠的珍宝更是不计其数!

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在后来也承认,‘’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条约》的签订为结果,中国自此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当时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空前沉痛的灾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法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日甲午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二次鸦片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次鸦片战争

1、旧中国的屈辱:
八国联军侵华——庚子赔款
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牙片战争——南京条约
南京大屠杀
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
九一八事变——日本入侵东三省
第二次牙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日俄战争——在中国土地上打的侵略战争

2、文学化旧中国的屈辱史

近百年来,中国就像是一只没有任何反抗力的病狮,病怏怏的躺在那里,等待着别人来宰割。于是俄国人来了,掠去了数不清的土地和人口,英法联军来了,火烧了圆明园;日本海军来了,拉去了一船又一船的黄金白银;到后来,日本陆军也来了,东三省,华北,上海,南京,武汉。。。。。。
割地求和赔款。。。。。。当这些合约一个个签订的时候,相信中国军人心中流出的鲜血,比普通百姓的更红,更多。。。。。。
北洋水师,大清炮队。。。。。。千千万万中国军人的鲜血和肉体,谱写的只是失落和屈辱。。。。。。
1、旧中国的屈辱:
八国联军侵华——庚子赔款
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牙片战争——南京条约
南京大屠杀
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
九一八事变——日本入侵东三省
第二次牙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日俄战争——在中国土地上打的侵略战争
2、文学化旧中国的屈辱史
近百年来,中国就像是一只没有任何反抗力的病狮,病怏怏的躺在那里,等待着别人来宰割。于是俄国人来了,掠去了数不清的土地和人口,英法联军来了,火烧了圆明园;日本海军来了,拉去了一船又一船的黄金白银;到后来,日本陆军也来了,东三省,华北,上海,南京,武汉。。。。。。
割地求和赔款。。。。。。当这些合约一个个签订的时候,相信中国军人心中流出的鲜血,比普通百姓的更红,更多。。。。。。
北洋水师,大清炮队。。。。。。千千万万中国军人的鲜血和肉体,谱写的只是失落和屈辱。。。。。。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鸦片战争。

要考试了,急找一分关于<荷塘月色>的阅读理解

我高二,呵呵,
再教《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一篇美文。我1982年刚参加工作时教的第一篇课文就是它,后来教过几十遍,每教一次都有新的体会。今年(2001年)9月初,我又一次教这篇美文,体会比以前更多了些。

一般的散文,开头不会写心情不好。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中,开篇表明心绪不宁的也很少。这篇散文,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似乎很突兀,令读者摸不着头脑:为什么不宁静?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如果有不顺心的事,无非来自生活和工作两个方面,还能有什么呢?(根据现有资料看,既非生活中有不顺心的事,也不是工作中有什么烦恼,而是来自第三方面:政治因素。)这句话给全文定下了基调,是我们解读本文的一把钥匙,是全文的“文眼”。

既然明确了心情不宁静,那就应该顺理成章地写出来。不,作者宕开一笔,写“忽然想到”了荷塘。揣摩作者心理,似乎是:心里不宁静,想找一个地方去排解,到哪儿去呢?忽然想起了荷塘。于是,“荷塘”出现了。“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这句话值得玩味。漆黑的夜里,不好;在满月的光里大概能激发一点灵感。荷花与明月,历来就是文人墨客借以表情抒怀的寄托,使得本来毫无情意可言的自然景物具有了浓厚的感情色彩,人们一读到它,条件反射似地浮想联翩。这大概就是艺术家说的“移情原理”吧。“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告诉我们,平时白天的荷塘,日日走过,看腻了,实在没有什么值得流连的。“总该”透露出作者渴望的心情,甚至有点埋怨了。埋怨什么?现实生活中太缺少安宁了。孩子们不闹了,妻子也要入眠了,正是难得的宁静之时,就让作者在这宁静的环境中放松一下吧。第一段好像“序幕”慢慢拉开了一条缝隙。

第二段并没有写荷塘美景,而是写通向荷塘的“小煤屑路”。这条路“幽僻”、“寂寞”,很好地烘托了环境气氛。走在这样一条小路上,作者会有什么感受呢?第三段作者就写自己的感受。可见,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是为第三段的“倾诉”作铺垫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好像是我的”,反映作者想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呀!这里的“天地”是思想和精神的生存空间,是自由驰骋不受任何外部因素干扰和牵制的“真空”,这种境界是无数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另一世界”是理想的世界,映射出现实世界并不理想。作者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的,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很谦和的知识分子。他既有与别人共同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也希望有一个相对安静独立的生活空间。离开了家人、朋友和同事,就会感到孤独,因为热闹的生活可以带来乐趣。另一方面,安静独立的生活空间,可以用来思考人生和社会,用来钻研学问。大概“闹”与“静”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种境界,这两种境界的交替存在是支撑生命的基石。此时的朱自清先生最需要的是“静”,因为外来的干扰使他内心不宁静,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精神的天平发生了倾斜,于是就感到痛苦、彷徨、烦闷。他想到宁静的荷塘月色中去梳理一下纷乱的思绪,使生命的天平保持平衡。他说:“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读至此,我们似乎明白了——作者在白天不自由!开头所言“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原因就是缺少了自由。是哪方面不自由呢?作者说:“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那就是说,白天有些事是不愿意做的,不得不做;白天里有些话是不愿意说的,不得不说。这样的感受在生活和工作中是常见的,许多人都有同感。但朱自清的烦恼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虽然作者没有说明白,细心的读者是能体会出来的,作者闪烁其词,含蓄委婉,既不让你一览无余,也不是让你一点看不出来。这样的语言颇值得玩味。

第四段才开始写荷塘。有了前面三段的渲染,读者自然悟出:作者游荷塘是带着一种情绪去的,荷塘月色的自然景色必然笼罩上一层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作者按照荷叶、荷花、荷香、荷波的顺序来写荷塘,许多读者对此曾发表过很精彩的见解,我也曾写过《〈荷塘月色〉的结构与写景》一文,在此不再重复。我只想补充两点:第一,过去,教材删掉了“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一句,埋没了一个精彩的“博喻”。现在恢复了,很好,是一个进步。为什么写荷花“像刚出浴的美人”呢?主要是表现荷花的一尘不染,它是那样纯洁、神圣!荷花,是我国古代文人歌颂的对象,尤其是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来后,荷花就成了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人格的象征,成为正直之士做人的准则。“出水芙蓉”这个成语就是用来表现荷花或女子的清新纯洁及天然艳丽的。朱自清先生用“刚出浴的美人”就是化用了这个成语。另外,这个比喻和前两个比喻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荷花,这正是运用博喻的要求。第二,“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一句中,“脉脉”一词用得妙。这个词本义是含情凝望,欲言又止的意思。《古诗十九首》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辛弃疾《摸鱼儿》有“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温庭筠《梦江南》有“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这些名句都在于表达一个“情”字。当然,此处“脉脉”不是表达男女爱慕之情,是表达一池清水养护荷花之情。正是在有情水的养护下,“叶子才更见风致了”。此处的水是被叶子遮住了,作者并没有看见,完全是想像。作者有情,水才有情。正如作者在《关于散文写作答〈文艺知识〉编者问》中所说:“意境似乎就是形象化,用具体的暗示抽象的。意境的产生靠观察和想像。”(《朱自清全集》第四卷482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第五段写月光。作者按照三个层次来写月光。首先,作者通过叶子和花来写月光的朦胧美。“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月光是看得见摸不着的东西,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说它“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要想写好月光非借助其他东西不可。朱自清深知这一点。其次,他借天上的云写月光不能朗照。再次,作者借树的影子写月光的斑驳陆离,表现月光的和谐。如果说写月光的朦胧美是受了“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以及“自在飞花轻似梦”(秦观《浣溪沙》)的影响,那么,借影写月则是化用了“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文同《新晴山月》)的名句。正是有了不同的层次,月光才显得异乎寻常的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五两段写景细腻入微,作者犹如丹青妙手,将一幅如烟似梦、如诗如画的美妙境界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沉醉其中,读者也沉醉其中了。但是更令作者陶醉的是1600年前江南采莲的美景!如果说荷塘月色是眼前实景的话,那江南采莲可就是作者想像之景了。作者展开想像的翅膀,飞向那遥远的年代,飞向那风流的季节!“采莲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喜悦神往的感情。这一段过去也被删掉,很是可惜,影响了对原作的正确理解。作者从《西洲曲》的“莲花过人头”联想到眼前的荷塘,“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为什么不见流水的影子就不行呢?因为“莲(怜)子清如水”啊!没有清水一般的纯情,怎能算是完美的画面呢?这未免有些遗憾。联系前面一处:“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读者可以体会出,朱自清先生总觉得生活中缺少一点什么,是什么呢?是热闹?是乐趣?所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了”。就在作者沉醉于江南采莲的想像中的时候,“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前后形成了巨大的起伏,字面波澜不惊,背后浪涛千万。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朱自清先生颇不宁静呢?我于1989年写过一篇《〈荷塘月色〉主题探》,发表在《语文学习》上。我认为,朱自清先生的不宁静来自政治方面。现在,根据掌握的资料,我想对此做些补充。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有的研究者就认为不宁静是因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表现了作者向往光明的主题。此说不无道理,因为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知识分子不可能对如此重大的政治事件无动于衷,也不可能不向往光明美好的生活。然而任何判断总要结合实际,不能套用一种貌似合理其实滑稽的思维模式。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四一二”之后朱自清的心情。

1927年5月的一个下午,朱自清心绪难平,写了一首《和李白菩萨蛮》:

烟笼运树浑如幂,青山一桁无颜色。日暮倚楼头,暗惊天下秋!半庭黄叶积,阵阵鸭啼急。踯躅计行程,嘶骢何处行?

6月23日,他又写了一首《前人更漏子》:

锦衾寒,鸳枕腻,红烛摇摇欲醉。微雨暗,小风喧,纸窗花又残。携手处,江头路,知否几番凝伫!一夜夜,一更更,思量梦不成。

9月27日,他写了《一封信》,其中有:

南方这一年的变动,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我起初还知道他的踪迹;这半年是什么也不知道了。他到底是怎样的过着狂风似的日子呢?我所沉吟的正在此。

从以上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朱自清时时刻刻挂念着他的好朋友叶圣陶和夏丏尊等人,正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了。作者对朋友的惦念并非始于“四一二”,只不过此时更加强烈,以至于夜不能寐了。1928年2月,朱自清写了一篇长文《那里走》(《朱自清全集》第四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详细展示了自己的思想和性格,是研究朱自清思想的重要资料。他在文中写自己心中“常觉有一点除不去的阴影”,“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颇有些惘惘然”。作者自己解释说:“我知道这种心情的起源。春间北来过上海时,便已下了种子;以后逐渐发育,直至今日,正如成荫的大树,根株蟠结,不易除去。那时上海还没有革命呢;我不过遇着一个电车工人罢工的日子。……”作者所写的事情发生在1927年1月,朱自清回白马湖将家眷接至北京,路经上海作短暂停留。这时的上海正是工人运动走向高潮的时候,为了配合北伐军的进攻,1926年10月上海工人发动了第一次武装起义,失败后又积极准备第二次武装起义。朱自清从宝山路向天后宫桥走,街上挤满了人,“如密云似的,如波浪似的,如火焰似的”。(《那里走》)就在那天晚上,他的好朋友叶圣陶前来看他。此时的叶圣陶正积极地投入到反帝反军阀的斗争活动中,写了著名的《五月三十一日急雨中》。他打破了夜里九点就寝的惯例,一边撰稿一边编排,有时奋战一个通宵。二十二天里,叶圣陶以笔名“秉丞”先后发表九篇文章。(参见《叶圣陶传》,刘增人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中国新文学作家的急剧向时代大潮靠拢乃至汇合,大体上都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尤其在“四一二”之后,国共两党的合作破裂,许多进步作家看清了国民党的反动面目,旗帜鲜明地站到了革命队伍里来,或者在政治态度上倾向于共产党。“四一二”政变发生后,叶圣陶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恨得咬牙切齿,他把国民党的党证撕得粉碎,与国民党一刀两断。1927年10月10日,他发表了短篇小说《夜》,用艺术的形式揭露了国民党的惨无人道。

而此时的朱自清“近年来为家人的衣食,为自己的职务,日日的忙着,没有坐下闲想的工夫;心里似乎什么都有,又似乎什么都没有”。“现在的思想界,我竟大大的隔膜了”(《那里走》)。北京离时代的“火焰或旋涡”较远,朱自清也不是热衷政治斗争的人物,于是有朋友说他“退步”了。但哪里走呢?他因此而彷徨,越彷徨越是思念远方的朋友。

直接激起朱自清心中涟漪的是他和家眷到京后的一个晚上:

到京后的一个晚上,栗君突然来访。那是一个很好的月夜,我们沿着水塘边一条幽僻的小路,往复地走了不知几趟。我们缓缓地走着,快快地谈着。他是劝我入党来的。他说像我这样的人,应该加入他们一伙工作。工作的范围并不固定;政治,军事固然是的,学术,文学,艺术,也未尝不是的——尽可随其性之所近,努力做去。他末了说,将来怕离开了党,就不能有生活的发展;就是职业,怕也不容易找着的。(《那里走》)

陈孝全先生写的《朱自清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128页说:“栗君是国民党员”,那自然是劝他加入国民党。朱自清先生说要找朋友商量商量。他问了几个朋友,他们都不同意他加入国民党。他自己对此也不感兴趣。于是,此事便告结束。但它在朱自清先生心灵深处激起的浪花却好几天不得平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当时的朱自清对国民党认识并不太深,对共产党也缺乏了解。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他又说:“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是想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了这一生。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开始像小儿的学步。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乐意这么走,也就没有法子。”此时的朱自清先生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并开始作古体诗词。姜建、吴为公在《朱自清年谱》(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中写道:

进入清华,因讲授古典诗词的需要,朱自清开始作旧诗词。在作诗上,他拜古文学家黄节(晦闻)先生为师,在作词上,他常向俞平伯请教。

至此我们可以说,《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政局动荡,作者惦念远方的好友,同时为自己面临选择人生道路而苦闷。

朱自清的情怀是可以理解的。从性格上来说,朱自清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在时局动荡,民不聊生的时候,他自然会惦念“旋涡”中的朋友。朱自清是南方人,从小生活在山乡水乡、醉乡梦乡的扬州,眼前的荷花自然勾起他对家乡的思念、对好友的牵挂。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朋友的奉劝,他的确无法保持心中的安宁。朱自清又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进步知识分子,面对国家政局的混乱,他忧心忡忡。他没有倒向国民党的怀抱,是难能可贵的。他追求一种宁静、自由的学术之路,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尽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是令人敬佩的。今天,重新学习这篇美文,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似乎可以用陆游的诗句来作结:“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荷塘月色>练习附参考答案

(一)

强化基础知识:

一、阅读课文,从下列两个方面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的作用。

1.从结构上看,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2.从贯穿全文的感情看,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二、阅读2-3段,回答问题。

1.写荷塘边的小路,着重描绘了它怎样的特点?

2.“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为什么作者说“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3.说说作者领略到的“独处的妙处”指什么?

4.“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三、阅读4-6段,回答问题。

1.第4段描绘了月色下荷塘的景物,作者依次描绘了哪些景物?

2.第5段的景物描绘,观察角度与第4段相比有什么变化?

3.作者笔下,月光是“淡淡的”,如“流水”,如“牛乳”,如“轻纱”,月光笼罩下的一切都朦朦胧胧。为什么作者说“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4.说说第6段所写景物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

四、“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忽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五、阅读课文开头和结尾的几句话,回答问题。

开头:“……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结尾:“……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你认为这样开头和结尾有哪些作用?

2.作者对“妻”着墨不多,却集中在开头和结尾。作者为什么要写“妻”,为什么要这样写“妻”呢?谈谈你的看法。

(二)

素质优化

1.下列四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迷迷糊糊 凝碧 波痕 朗照

B.隐隐约约 幽僻 袅娜 空隙

C.蓊蓊郁郁 寂寞 稀疏 羞涩

D.没精打睬 丰姿 酣眠 倩影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月亮 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

②微风过处,送来 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③叶子本是肩并肩 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④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A.渐渐 阵阵 密密 照

B.渐渐 缕缕 密密 泄

C.已经 阵阵 紧紧 照

D.已经 缕缕 紧紧 泄

3.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是满月,天上 有一层淡淡的云, 不能朗照, 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 不可少 ,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A.虽然 却 所以 然而 既

B.即使 也 因此 但 固

C.即使 也 因而 但是 既

D.虽然 却 所以 但 固

4.下面对加黑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风致:写出了叶子的神态,这神态是做给流水看的,叶子与流水便沟通了感情。)

B.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本是形容人与人之间含情不语的神态,这里用在流水与叶子之间,赋予了人情味。)

C.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凝碧:青翠欲滴的样子。这里把一闪即过的情景固定化,形成一幅恬静的画面,但静中有动。)

D.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点缀:写出了满地碧荷,荷花稀少的特点:与花相映成趣,更增添了荷塘的美。)

5.下列各句括号内的两种表述分别编为四组,表述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

①层层的叶子中间,(a.白花零星地点缀着 b.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

②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a.高处丛生的灌木,b.高处的灌木丛生,)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

A.①a②a B.①a②b

C.①b②a D.①b②b

(三)

创新深化

阅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回答1~4题。

1923年8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算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在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我们坐在舱前以为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这时我们已过了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渡来的。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地发出来的;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是混着微风和河水的蜜语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了。

那时河里热闹极了;船大半泊着,小半在水上穿梭似的来往。停泊着的都在近市的那一边,我们的船自然也类在其中。因为这边略略的挤,便觉得那边十分的疏了。在每一只船从那边过去时,我们能画出它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在我们的心上;这显然是空,且显着是静了。那时处处都是歌声和凄厉的胡琴声,圆润的喉咙,确乎是很少的。但那生涩的、尖脆的调子能使人有少年的,粗率不拘的感觉,也正可快我们的意。况且多少隔开些儿听着,因为想象与渴慕的作美,总觉更有滋味;而竟发的喧嚣,抑扬的不齐,远近的杂沓和乐器的嘈嘈切切,合成另一意味的谐音,也使我们无所适从,如随着大风而走。这实在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故偶然润泽一下,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但秦淮河确也腻人,即如船里的人面,无论是和我们一堆儿泊着的,无论是从我们眼前过去的,总是模模糊糊的,甚至渺渺茫茫的;任你张圆了眼睛,揩净了眦垢,也是枉然。这真够人想呢。在我们停泊的地方,灯光原是纷然的;不过这些灯光都是黄而有晕的。黄已经不能明了,再加上了晕,便更不成了。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光芒与雾气腾腾的晕着,什么都只剩了轮廓了;所以人面的详细曲线,便消失于我们眼底了。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混沌的灯光里,渗入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了。

1.对文中加黑的“蔷薇色”“因袭的言词”解说正确的是( )

A.前者指秦淮河两岸似锦的繁花,后者指歌词都是当地方言。

B.前者指两岸妓楼,后者指歌词里陈词滥调。

C.前者指六朝金粉的繁华,后者指歌词里因袭的陈词滥调。

D.前者指秦淮河色彩迷人,后者指歌词是当地方言。

2.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语言具有朴素典雅富于诗意的特点,请运用对《荷塘月色》语言特点分析的方法结合例证简要说明本文语言特点。

①朴素:

②典雅:A运用比喻和通感:

B运用叠词:

3.下面是对“生涩的、尖脆的调子……正可快我们的意”的缘由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当时处处都是歌声和凄厉的胡琴,圆润的歌喉,确乎是很少的。

B.作者认为,那调子固然不美,但能使人有少年的,粗率不拘的感觉。

C.作者认为,能激发人的想象,再加上“我们”的渴慕,总觉得更有滋味。

D.作者认为,竟发的喧嚣,抑扬的不齐,远近的杂沓和乐器的嘈嘈切切,合成另一意味的谐音,使“我们”无所适从,如随风而走。

4.下面是对本文赏析的评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在邀约俞平伯同游秦淮河,是有意排遣郁闷,借此抚慰自己枯涩的灵魂,隐约地表现四五运动高潮之后,知识分子的郁闷和惆怅。

B.全文秀丽纤细,笔触雅致委婉,以完美和谐的笔调,描绘秦淮河朦胧的夜景,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表现了经过五四运动洗礼后,知识分子积极向上的热情。

C.全文文字缠绵,朴素而典雅,细腻而隽永、朦胧而真切,洋溢着诗情画意。

D.作者重彩浓墨地描写十里秦淮的朦胧夜景。他倾心神往历史秦淮河的艳迹,为的是追求梦境的慰藉,文章浓浓地涂上了作者的个性色彩。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

强化基础知识

一、1.从结构上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2.贯穿全文的感情是难以摆脱的“不宁静”,是笼罩在作者心头的哀愁。“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奠定了全文感情的基调。

二、1.曲折、幽僻。 2.今晚却很好,不仅仅指或主要不是指“淡淡的”月光,而是指这淡淡月光下的宁静给了作者一些抚慰。 3.可以不按照别人的意志做事、说话、想问题,身心获得了自由。 4.暂得宽余,希望借陶醉荷香月色摆脱不宁静的心绪。

三、1.荷叶→荷花→荷香→微风吹拂下荷塘的颤动。

2.角度是:写荷塘上的月色。

3.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难得的片刻喜悦和宁静,难得的自我陶醉中换来的自由。

4.写树,用“重重围住”写树木的茂盛,更写出作者的压抑感;“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写色彩的黯淡,更写出作者心情的黯淡。写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表现的是作者心绪的低落。“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表现的是作者那片刻的宁静不复存在,心中烦乱不堪。“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正是无法摆脱烦乱、哀愁的感受。

四、“忽然”,写出作者不甘心境又归于“不平静”,因此极力由眼前联想欢快的、愉悦的场景,从“忽然”中,不难体察出作者是在努力摆脱烦乱和哀愁。

五、1.从结构上,有前后照应的作用;从内容上,表现了“依然如旧”的场景:作者“不宁静”也“依然如旧”。

2.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可以自由地谈看法。

(二)

素质优化

1. D(睬—采) 2.B 3.D 4.D(应为:与叶相映成趣) 5.C

(三)

创新深化

1.C(本题主旨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联系语境揣摩语言含义,是课文学习的迁移。从上下文看,“蔷薇色”做历史的定语,所以决非两岸或河的景物特征。而是秦淮河历史沿革的特色,在下文与之搭配的当然是六朝金粉。“因袭的言词”从因袭就可判断决非方言,而是陈词滥调。完成本题应从语法分析入手,再寻找上下文联系,才能准确判断。)

2.①朴素:作者多用口语、俗语,给人亲切感。如走马灯般的人物、 下界一般、略略的挤、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用人们司空见惯的话描写,通俗易懂而又自然亲切。②典雅:作者讲究修辞和语言运用,通过比喻、通感、比拟的修辞方式,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美感,通过叠字和恰当的选词,传神地描摹出所见景象。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例如:用“又像在雾里看花”,比喻作者看泊船和人物时的感受,利用朦朦胧胧的相似点将所见景物特征描绘出来;再如:“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用梦觉比喻视觉,突出了水光朦胧黯淡特征,既形象生动,又给人通俗易懂的感觉。这也是运用通感的例子。再如用“如随着大水而走”是用触觉比喻移写了听觉,突出喧嚣声多,少韵律、杂沓的特点。这些比喻和通感的运用,引发了读者的联想,突出了描写事物特征,使文章形象典雅。文中多用叠字叠词也是增强语言典雅性的一方面:如“漾漾的柔波”、“迢迢的远了”、“尽朦朦胧胧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这些叠字叠词,不仅准确描绘了事物特征,而且增强语言的和谐的音韵美。

3.A 4.B
《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主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朱自清 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走过了坎坷不平的道路。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可以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色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这对全面、正确评价朱自清也是很有必要的。朱自清曾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目睹过“三。一八”惨案的全过程(他那天参加了请愿游行)。他追求进步,痛恶黑暗的反动统治;他虽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在大革命高潮时,他很兴奋,时时关注着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国的统一各民主的实现。“四。一二”政变,给他的打击是学生的,他“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按他当时的思想境界(“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一见陈竹隐藏《忆佩弦》)是不可能毅然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的。手中的笔是他寻求解脱的工具,《荷塘月色》的诞生是很自然的。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概括、浓缩他当时的心绪是十分准确的。弄清这句的含义也有助于弄清他为什么要大写荷塘月色之美,要发思古之幽情了。
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态_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有在清冷的不幸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其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缕缕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审按观察的角度,祖母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来写的。实际上,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有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物静而情动。花、叶、流水的人格化表现了景与情的交融,潜在的韵致也就流动起来了。作者把叶子比成”亭亭有舞女裙”,说是静,却有动,也许叶子静静地铺展着,可喻体中的女郎是在旋着舞着的,否则,那裙裾怎能临风伞开呢?再如,朱自清先生用”羞涩”一词来形容待放的花朵,更是而人寻味,不仅暗合古人对荷花”绰约若处子”的赞誉,更是站读者浮想不已,既然”羞涩”于颜内心怕更怦怦吧!这”动”已溢于文字之外了。荷叶田,满遮荷面,塘水看不到;作者却断定那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是由于叶子的”风致”引起的合理想象。这是很精彩的一笔。为沪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还可以启发他们从”视觉——嗅觉——听觉”这一角度来欣赏作者怎样描写荷塘,进而还能解决一个问题:第4段是”人在景外”不是”人在景中”(实际上是”情景交融”的问题。)
荷塘月色(附背景资料)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1◆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2◆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3◆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4◆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5◆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6◆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 ,7◆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8◆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9◆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10◆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11◆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12◆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益鸟]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学习程序

★阅读训练

一、背景学习 鼠标指向课题和作者,阅读有关信息。

二、知识积累 1、阅读全文,学习有关知识。 2、比喻是一种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一般用像、如、仿佛等比喻词联接本体和喻体。研究带◆号的12个句子,回答:a、哪几个不是比喻句?它们各自是表比较、揣测、举例中的哪一种?b、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各是什么?c、学习“修辞知识”中关于“通感”一节,说一说:比喻句中的哪句属“通感”,后文还有哪一句?为什么? 3、学习“修辞知识”中“语音修辞”一节,然后回答:在本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叠词?有何作用?析:日日、渐渐、迷迷糊糊、悄悄;本文使用的叠词不仅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韵律美。叠词一般用轻声的语调来读,轻柔的语调与轻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而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也是绵绵不绝,令人回味的。)

三、整体把握 1、阅读全文和背景资料,回答:作者在观赏荷塘月色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怀着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些句子最能表达这样的感情? 2、有人评论:(作者) 与其说在观赏景物,不如说在逼视自己的灵魂深处;与其说写下的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一切,不如说他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你同意吗?为什么?(点击有关资料1-4)3、 有人把本文的重点四五两段概括为“月下荷塘”和“荷塘月色”,这样概括的根据是什么?这里的“荷塘月色”在意义和结构上与课题有什么区别?4、本文写景特别工细,不但把景物分解为荷塘和月色,而且在写荷塘和月色时,把这两个部分再分解剖析成许多更小的部分,然后逐一描写。从观察角度和描写对象两方面列出第四段的写景提纲。5、第五段写月色,那些句子是正面描写,哪些句子是侧面衬托?用哪些事物作衬托? 6、作者为什么要写看似与主旨无关的江南采莲旧俗和《采莲赋》、《西洲曲》?(从写作背景和感情线索两方面考虑)

四、揣摩语言 1、文中写荷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请分析:泻、浮、洗、笼这几个动词的表达作用。[答] 2、词语用得好,不但绘声绘色绘形,而且能赋予事物以生命和情感,请分析“脉脉”一词在这方面的作用。[答] 3、“踱”若换成“走”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4、 “亭亭”与前面哪个词相呼应,它修饰的是“舞女”还是“裙”?5、“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本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若换用其它修辞手法好不好?为什么? (从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和前后文风格一致两个角度考虑)

6、讨论下列句子的深刻含意。a、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b、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扩展阅读

★★★研究性学习参考论题(请你就以下论题中的一个或另拟论题,从网络上寻找有关资料,写出你的研究结果。可上交文本、软盘,更欢迎直接发表至“学习论坛”)

1、走近朱自清

2、朱自清为什么“不平静”?

3、谈《荷塘月色》的写景艺术

4、谈《荷塘月色》的感情线索

《荷塘月色》珍贵的背景资料

1、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

2、 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我既不能参加革命与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的过日子了。我是想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这一生。我终于在国学里找出了一个题目,开始像小儿的学步。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乐意这么走,也就没有法子。

(朱自清《哪里走》1923年2月)

3、 无可讳言,朱先生的思想和政治立场的转向是晚年的事情,以前他是相信国民党政府的。在"七七"前夕,"一二九"运动的后一年,1939年12月20日的日记云:"陈君来访,谈及国事,彼思想甚左,余坦白告余之立场与政府相同。"

(王瑶《念朱自清先生》)

4、 《哪里走》一文是研究朱自清当时思想的重要资料,详尽而真实地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从以上的材料和分析我们可以说,《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是:表现了20年代末,朱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

(程翔《〈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

5、 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怀着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以江北人的坚忍的头脑,能写出江南风景似的秀丽的文章来者,大约是因为他在浙江各地住久了的缘故。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_散文集〉导言》)

6、 这篇作品获得人们特别赞赏的原因,就在于它写景的特别工细。朱自清不象一般人那样把荷塘月色的景象笼统写出来,而是把这个景象"剥开来看,拆穿来看",把这个荷塘与月色本来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景象分解为两个组成部分,一部是月色下的荷塘,一部分是荷塘上的月色。前者重点是写荷塘的种种景物,而以月色为背景;后者重点是写月色的种种变化,而以荷塘为背景。这样由一完整的荷塘月色这一景物巧妙地分解开来作两次描写,就得以把景物描写得很细腻。当然,这种描写,并不是把本来很统一和谐的描写对象生硬地割裂开来,而是始终把被分作两部分的荷塘和月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只不过是两次描写的角度不同,主景和背景互相调换了一下位置罢了。

不仅如此,朱自清在表现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这两个组成部分的时候,还进一步作更精细的分解剖析,把这两个部分再分解剖析成许多更小的部分,然后逐一描写并且从景物观赏者的视觉、嗅觉、听觉,以及景物的静态,动态等角度,写出它们的种种性状,从而把景物表现得格外细腻。 杨昌江《工笔画,朱自清的散文艺术》

求《婚后每天都真香》TXT百度云,谢谢!!!!

《婚后每天都真香[穿书]》

作者: 东风几许



俞安桐患有先心病,活得精细小心,没想到最后竟是死于意外车祸,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只遗憾自己短短的一生过得寡淡无味。



再睁眼,他穿书了,获得健康身体的他喜得一蹦三尺,来呀~造作呀~

拿好不谢,记得采纳

网页链接

资源来自网络,不得用于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及版权商所有,如果你喜欢,请购买正版,仅限个人测试学习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斩草没除根,然后引发大祸的例子

俗话说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那么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斩草不除根活着斩草根没除干净导致放虎归山后患无穷的事件呢?
  赵氏孤儿
  晋景公三年(前597年),司寇屠岸贾追究刺杀晋灵公的主谋,罪名加在赵朔之父赵盾身上,把赵氏全族诛灭,只有赵朔的妻子因为是晋成公的姐姐幸免于难,朔妻身怀六甲,如果生男,则是赵氏不灭。因此,保全和绝灭赵氏的两方,都盯住了这个尚未出生的遗腹子。不久,赵朔妻产下一个男孩。屠岸贾风闻后,带人到宫中搜索。赵朔妻把婴儿藏在裤子里面,又幸亏婴儿没有啼哭,才躲过了搜捕。
  后来公孙杵臼和程婴为了救这个婴儿,就上演了一出程婴为千金出卖赵氏和公孙杵臼的戏,最后程婴把自己的儿子掉包赵氏孤儿赵武,公孙杵臼和男婴被杀了,赵氏孤儿赵武因此躲过此劫。15年以后,知情人韩厥利用机会,劝说晋景公勿绝赵氏宗祀。悼公问赵氏是否还有后人,韩厥提起程婴保护的赵氏孤儿。于是孤儿被召入宫中。孤儿此时已是少年,名叫赵武,景公命赵武见群臣,宣布为赵氏之后,并使复位,重为晋国大族,列为卿士。程婴、赵武带人攻杀屠岸贾,诛其全族。这个故事后来加了很多戏剧色彩在里面了
  伍子胥鞭尸楚平王
  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极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子胥先奔宋国,因宋国有乱,又投奔吴国,路过陈国,东行数日,便到昭关(今安徽省含山县北)。
  昭关在两山对峙之间,前面便是大江,形势险要,并有重兵把守,过关真是难于上青天,一筹莫展的伍子胥急得一夜间就头发全白了。后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是姑苏城(苏州城)的营造者,至今苏州有胥门。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大破楚军,进入楚国都城,但此时的楚平王已经死了,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
  张仪戏耍楚怀王
  秦惠王十二年(前313年),秦国想要攻打齐国,派张仪出使楚国,欲瓦解齐楚联盟,张仪对楚怀王说秦国愿用六百里地换齐楚断交,与齐断交,楚怀王答应了,后来秦国食言,楚怀王一怒之下攻打秦国,结果连吃败仗丹阳、汉中的土地被夺去,秦惠王十四年(前311年),秦国要挟楚国,想得到黔中一带的土地,要用武关以外的土地交换它,楚怀王恨透张仪,说只要得到张仪,愿献出黔中地区。秦惠王想献出张仪又不好意思开口,张仪却主动请求前往,一到楚国楚怀王就将它打入大牢准备处死,靳尚却偷偷对楚怀王手下郑袖说秦王想就张仪,愿用上庸六县给楚国,把美女嫁给楚王,用宫中擅长歌唱的女人作陪嫁,靳尚说了很多秦国的好话,楚怀王就放了张仪。后来张仪游说各国,用连横瓦解了各国的合纵,这直接导致了最终秦灭六国。
  齐桓公装死先到齐国夺得王位
  齐襄公元年(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后,荒淫无道,随意诛杀,人人自危,纷逃国外。公子纠由管仲、召忽二人辅佐逃往鲁国;公子小白则由鲍叔牙辅佐逃往莒国。
  公十二年(前686),公孙无知杀齐襄公,自立为君,次年,雍林人杀无知 ,并讨论重立君主,鲁国听说以后也发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纠回国,派管仲带兵堵截住莒国到齐国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假装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于是就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小白已兼程赶回齐国,高傒立他为国君,是为桓公。
  项羽放虎归山
  秦二世三年十二月,于巨鹿之战在大破秦军,之后再连破秦军,最终秦将章邯投降。项羽为“诸侯上将军”,率诸侯军进入关,与刘邦会于鸿门,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鸿门宴后,项羽入屠咸阳,杀秦宗室,焚秦宫室,劫掠关中,鸿门宴上项羽本可以杀掉刘邦一绝后患,但项羽不屑于用这种方法征服刘邦。秦灭后,刘邦被封到汉中,为汉王,招贤纳士以图天下,后来楚汉战争爆发,项羽屡战屡捷,刘邦只好求和,双方鸿沟议和,划分楚河汉界,今天的中国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便出于此。
  最后在垓下之战,汉军十面埋伏,夜里四面楚歌,使楚军军心涣散,大败项羽,项羽只好率八百骑兵突围逃到乌江边,最后拼剩自己一个人自刎乌江,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最典型的放虎归山后患无穷的实例。不过刘邦取胜也是众望所归,要是让项羽统一了天下,估计也是第二个秦始皇。
  吴王夫差让越王勾践当自己的阶下囚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阖闾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只好投降请和。勾践谋臣文种中金贿赂了夫差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伍子胥建议吴王斩草除根杀了勾践,但吴王没有听从伍子胥建议。吴国撤兵,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就放勾践回越国。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这便是成语“卧薪尝胆”的由来,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公元前482年,夫差率军北上和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吴国求和,公元前473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夫差拔剑自杀了,吴国被灭。
赵氏孤儿

雍正被吕四娘暗杀

慈禧叶赫那拉诅咒

人类历史上都有哪些超强地震?

6日,全世界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都是土耳其大地震。一天之内,土耳其发生了两次近8级的强震,数次6级以上的地震。目前,土耳其已经发生至少78次余震,地震已经造成土耳其及叙利亚超过3000人遇难。

在不久前的2月6日,土耳其东南部在一天里接连发生了两次7.8级地震。从新闻中看到的断壁残垣,当地人们脸上所带着的茫然、悲痛、无助,这样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地震作为一个可怕的地质灾害,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那么,历史上我们人类都经历过那些超强地震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安条克地震

二、中国海原地震

三、日本关东地震

四、智利地震

五、阿拉斯加地震

一、安条克地震

安条克地震发生于公元526年,很巧的是,安条克也是位于土耳其的东南部。可能有点事人会觉得疑惑,为什么这么久远以前的地震都会有记载?实际上,在罗马帝国时期,安条克是罗马帝国非常繁华的城市,也被称为东方明珠。它位于东西方必经之路上,从人口来看,鼎盛时城市人口惊人地达到50万,且由于当天比较特殊,所以才会有如此清醒的记载。据说那天是耶稣升天的日子,所以很多人都聚集在此,正当大家吃晚饭的时候,一阵剧烈的震动使安条克的建筑物,包括华丽的教堂、金碧辉煌的王宫以及简陋的住房,都“哗啦”一声倒塌在地。几乎所有安条克的建筑物在这次地震中倒塌,致使将近25万人丧生。如何推断安条克地震是超强地震呢?因为从那次地震后,被誉为东方明珠的安条克,就再也没有像震前一样繁华过了。

二、中国海原地震

1920年2月6日,在甘肃固原县和海原县发生了8.5级地震,地震一共造成了超过28万人死亡,30万人受伤,摧毁了四座城市,几十个县城遭到破坏。可以想象,当时我们都国家面临着巨多的困难,人们的生活也很是困难,再加上如此严重的天灾……

海原地震强烈的震动持续了十余分钟,当时世界上有96个地震台都记录到了这场地震,被称之为“环球大震”。据地方志记载,海原大地震发生时,当地山崩地裂,房屋倒塌,一切荡然无存,震中地区“状如车惊马奔,轰声震耳,房倒屋塌,土雾弥天”,物品“如人乱掷”。在海原县城西部,至今存有遇难者万人墓。 

三、日本关东地震

日本是一个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的一个小国家,所以经常发生地震。在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就发生的7.9级强烈地震。地震灾区包括东京、神奈川、千叶、静冈、山梨等地,地震造成了巨大灾难,伤亡约10万人,200多万人无家可归,财产损失65亿日元。地震还导致霍乱流行,为此,东京都政府曾下令戒严,禁止人们进入这座城市,防止瘟疫流行。

在当时,我们中国还曾因为日本关东发生地震而支援他们,但是他们却杀害我们的劳工,真是太过分了。

四、智利地震

1960年5月21日下午3时,智利发生了9.5级的大地震,可以说,这是人类有仪器以来测到的最大的一次地震,造成了2万人的死亡。这次的地震并不是一天就结束了,从5月21日开始,一直到5月30日,智利不断被地震袭击,带来6座死火山喷发,3座新火山出现。与此同时,由于智利是沿海的国家,这次地震还引起了巨大的海啸,智利沿海建筑物大部分被海浪卷走,破坏房屋16万栋,无数的人民流离失所。

地震就像地球打的一个喷嚏,但这个微不足道的喷嚏,对人类来说,可能就是火山喷发,土地龟裂。

五、阿拉斯加地震

阿拉斯加在美国的最北部,也是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因此也是美国最容易发生地震的地区。

1964年3月8日,美国阿拉斯加南部的威廉王子海峡发生了一次巨大地震。震级为 9.2级 震矩规模9.2km,死亡178人,经济损失约5亿美元,是北美洲,也是北半球有史以来震级最大的地震。因地震被毁的民用楼房215幢,商用楼房157幢,有好几幢大楼被夷为平地,高层或占地较广的建筑物差不多均受破坏。此次地震破坏性虽然很大,但由于当地人口密度相对较小,遭受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也比较轻。

从古至今,地震给我们带来的只有无尽的痛苦与毁灭。网络上关于此次土耳其地震的新闻还在源源不断的传回国内。看到这些新闻视频图片,我心中也是酸酸的,因为我是四川人,我也曾经经历过大地震,虽然是我很小的时候发生的,但现在想想,当时那种恐惧还是在我心中。只希望死亡的人数能够少一点,人们也能尽快的重建家园。

一、安条克地震

安条克地震发生于公元526年,很巧的是,安条克也是位于土耳其的东南部。可能有点事人会觉得疑惑,为什么这么久远以前的地震都会有记载?实际上,在罗马帝国时期,安条克是罗马帝国非常繁华的城市,也被称为东方明珠。它位于东西方必经之路上,从人口来看,鼎盛时城市人口惊人地达到50万,且由于当天比较特殊,所以才会有如此清醒的记载。据说那天是耶稣升天的日子,所以很多人都聚集在此,正当大家吃晚饭的时候,一阵剧烈的震动使安条克的建筑物,包括华丽的教堂、金碧辉煌的王宫以及简陋的住房,都“哗啦”一声倒塌在地。几乎所有安条克的建筑物在这次地震中倒塌,致使将近25万人丧生。如何推断安条克地震是超强地震呢?因为从那次地震后,被誉为东方明珠的安条克,就再也没有像震前一样繁华过了。

二、中国海原地震

1920年2月6日,在甘肃固原县和海原县发生了8.5级地震,地震一共造成了超过28万人死亡,30万人受伤,摧毁了四座城市,几十个县城遭到破坏。可以想象,当时我们都国家面临着巨多的困难,人们的生活也很是困难,再加上如此严重的天灾……

海原地震强烈的震动持续了十余分钟,当时世界上有96个地震台都记录到了这场地震,被称之为“环球大震”。据地方志记载,海原大地震发生时,当地山崩地裂,房屋倒塌,一切荡然无存,震中地区“状如车惊马奔,轰声震耳,房倒屋塌,土雾弥天”,物品“如人乱掷”。在海原县城西部,至今存有遇难者万人墓。 

三、日本关东地震

日本是一个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的一个小国家,所以经常发生地震。在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就发生的7.9级强烈地震。地震灾区包括东京、神奈川、千叶、静冈、山梨等地,地震造成了巨大灾难,伤亡约10万人,200多万人无家可归,财产损失65亿日元。地震还导致霍乱流行,为此,东京都政府曾下令戒严,禁止人们进入这座城市,防止瘟疫流行。

在当时,我们中国还曾因为日本关东发生地震而支援他们,但是他们却杀害我们的劳工,真是太过分了。

四、智利地震

1960年5月21日下午3时,智利发生了9.5级的大地震,可以说,这是人类有仪器以来测到的最大的一次地震,造成了2万人的死亡。这次的地震并不是一天就结束了,从5月21日开始,一直到5月30日,智利不断被地震袭击,带来6座死火山喷发,3座新火山出现。与此同时,由于智利是沿海的国家,这次地震还引起了巨大的海啸,智利沿海建筑物大部分被海浪卷走,破坏房屋16万栋,无数的人民流离失所。

地震就像地球打的一个喷嚏,但这个微不足道的喷嚏,对人类来说,可能就是火山喷发,土地龟裂。

五、阿拉斯加地震

阿拉斯加在美国的最北部,也是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因此也是美国最容易发生地震的地区。

1964年3月8日,美国阿拉斯加南部的威廉王子海峡发生了一次巨大地震。震级为 9.2级 震矩规模9.2km,死亡178人,经济损失约5亿美元,是北美洲,也是北半球有史以来震级最大的地震。因地震被毁的民用楼房215幢,商用楼房157幢,有好几幢大楼被夷为平地,高层或占地较广的建筑物差不多均受破坏。此次地震破坏性虽然很大,但由于当地人口密度相对较小,遭受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也比较轻。

人类历史上有许多强烈的地震。以下是一些著名的超强地震:

普贤地震:这是记录以来最强烈的地震,发生在1811年。地震震级达到了8.8级,造成了数千人死亡。

巴基斯坦地震:2005年,巴基斯坦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震,震级为7.6级,造成了数万人死亡。

珍珠港地震:这是1923年发生在日本的一次强烈地震,震级为7.9级,造成了数万人死亡。

伊朗地震:这是一次1990年发生在伊朗的强烈地震,震级为7.7级,造成了数千人死亡。

帕克地震:这是一次1989年发生在加拿大的强烈地震,震级为7.1级,造成了63人死亡。


                                   

人类历史上有许多强烈的地震,以下是一些最著名的地震:

约公元2600年的路易斯安那州地震: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强烈的地震,震级约为7.7级。

公元1730年的伊斯兰堡地震:这是印度历史上最强烈的地震,震级约为8.0级,导致大量人员伤亡。

约公元365年的佛罗伦萨地震:这是欧洲历史上最强烈的地震,震级约为9.0级,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约公元2350年的约翰内斯堡地震:这是南非历史上最强烈的地震,震级约为6.3级,导致大量人员伤亡。

公元1755年的里斯本地震:这是葡萄牙历史上最强烈的地震,震级约为9.0级,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这些地震造成的伤害和损失非常严重,包括大量人员伤亡、城市和建筑物的毁坏、道路和通信系统的中断等。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已经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和应对地震,但仍有必要继续努力,以减少地震造成的伤害。

人类历史上发生了许多强烈的地震,以下是其中一些最强烈的地震:

印度尼西亚,2004年12月26日,强度9.1级,造成了数以万计的人员死亡和数十万人失去了家园。

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2005年10月8日,强度7.6级,造成了数十万人死亡和数百万人失去了家园。

智利,2021年2月27日,强度8.8级,造成了超过500人死亡,数百万人失去了家园。

日本,2021年3月11日,强度9.0级,造成了超过15,000人死亡,数百万人失去了家园,还造成了严重的核事故。

地中海地区,1202年,强度不详,造成了数以万计的人员死亡。

这些地震都是巨大的灾难,对当地的人民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并且在整个世界都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本文标题: 你知道(见过)历史上(生活中)哪些由信息不同步引发的惨案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9313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水中倒影比实物更美 该怎么形容为什么德国统一是民主德国加入联邦德国,而不是联邦德国加入民主德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