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对权威的态度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3-07 10:00:5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5

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儒家文化发展在历朝历代都有所不同,但都同属一个学派。那么这些学说最精髓的是什么?最根本的是什么?万变不离其...

儒家对权威的态度是什么

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儒家文化发展在历朝历代都有所不同,但都同属一个学派。那么这些学说最精髓的是什么?最根本的是什么?万变不离其宗的“宗”是什么?

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仁、礼、中庸这三个方面。

1、儒家文化的“仁”

儒家文化中“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

2、儒家文化的“礼”

儒学的真谛是仁礼一体。不讲究仁,只讲究礼,人民就会反抗其统治。不讲究礼,只讲究仁,人民就会轻慢其统治。人类社会是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只有根据时代变化而改变和调整礼的一些具体内容,才可以达到不违背仁的原则。这就是仁礼协调,一体不二的要点。

3、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是告诉人无论强弱、无论进退应持的态度。所谓持两用中,过犹不及,是“中”,不是前也不是后,不是左也不是右,而是一个外界与内心、形势与实力的平衡点。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狭室之中奔跑只会撞得头破血流。审时度势才能掌握平衡,掌握平衡才能游刃有余、收放自如。

扩展资料

儒家思想的历史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代代相传的“四书”和“五经”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传统的责任、节制、忠孝思想,都是儒家思想在形成过程之中与专制统治思想结合的结果。所以说儒家思想也是连同当代在内的一种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在另外一方面也对中国科技以及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也开创了儒家思想在很多方面的先河。

一开始儒家在先秦儒学和诸子地位平等,之后虽然经历了秦始皇时期的重创,但是汉王朝以来,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为儒家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所以这也是儒家在这一时期得以顺利发展的原因。

儒家思想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儒家思想在传统封建社会当中被当成一种物质承担者,而传统的封建社会则把儒家思想当成一种精神的承担者,这样就会使得传统社会逐步瓦解,从而导致孔子的权威丧失。

近代中国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英国的国门,这个时候国内开始开展了一系列的反恐运动,之后又经历了太平天国的农民革命浪潮以及先进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思潮,这使得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

作为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学派,儒家思想代表了封建的根本。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道德,在纷乱当中凝聚了力量,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最庞大的文化核心。同时儒家也是华夏文明的核心部分,这一由孔子创立的维护周礼的儒家学说直到今天还在影响到中国的思想文化。

同时儒家思想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把学在官府变成了有教无类,这使得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传播到整个民族,可以为整个民族打下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同时他也渐渐地被全社会所接受,最后得到一定的思想统治地位。

现如今,儒家思想依然是许多中国社会民众所信奉的核心价值观,这使其成为中国文化以及民族传统的一个重要标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仁义。
  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其核心是“仁”。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儒家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核心。即仁爱,正义,自强。
修身,治家,齐国,平天下。
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是仁义。

中国古代的的儒学家对君权有何共同认识

中国古代的的儒学家对君权的共同认识是“限制君权”。
(一)儒家早期主张民贵君轻。儒家早期,《孟子》在论述君主治理天下的关键因素中提出“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也就是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因而主张君主必须施仁政,即所谓“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可见,早期的儒家有民贵君轻的思想,在行使君权方面,天子必须限避免“不仁”,顺应民心,实施仁政。
(二) 儒学家常常警诫君主德治天下。影响封建统治历史悠久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虽然主张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目的在于神化君权。但仍然警诫君主“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其意在告诫君主,老百姓生来并非为君主而生,但君主既然做了王者,必须为老百姓服务。君主德行好的,上天会帮助他继续做下去,而作恶太多祸害百姓的,上天也会夺取其所坐王者的位置。
(三)儒学家认为君主必须“存天理,灭人欲”。《宋史·朱熹传》中记述,一代大儒朱熹认为君主治国的关键是“立纪纲”,而“立纪纲”的主要前提是“在人君正心术”,方法在于存天理,灭人欲。即所谓的“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
(四)封建社会晚期儒学家开始抨击君主专制制度。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指出“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更提出“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在封建社会晚期晚期,儒家已不仅仅主张限制君权,而是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他很符合皇帝要从思想上控制人民的主张,儒家提出的三纲五常,为何得到统治者赏识,因为符合他们统治。儒家的思想很多都是尊君
限制君权,反对集权

儒家的治国主张是什么

  儒家的治国主张是“仁政”和“德治”,儒家主张“礼”,提倡 “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儒家治国理念

  一、仁政、德治

  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保持富强,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土地广大,二是人口众多,三要有足够的可耕土地。《易传》指出:一要靠“仁”,二要靠“财”。君主要守住王位,必须以仁政治国,爱护人民,要增强人民对国家的凝聚力,须有充足财物足以养活人民,使人民生活无忧。

   二、礼治

  主张“礼”,提倡 “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对于鬼神之说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中国人解决现实问题倾向于依靠人间力量,形成了一种不轻易求神拜佛的习惯。

  2、儒家的教育思想成为了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对现代素质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儒家文化认为君王应如何对待才人

  儒家非常重视人才的价值,并且给与人才的成长一个自由的环境,有关的论文如下:
  孔子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孟子说: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些活都表明示人以有我的自我意识和担当精神。儒家主张以宽容致天道,也可以说成是以大心致天道。君子大心则天而道。什么是“大心”呢?“大心”是以天地为本之心、参赞天地之心,与天地相似之心。《中庸》说:“唯天地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第二十二章)尽人性,尽物性,赞天地生生化育之恩,以宽容博大的胸怀待人接物,此种心境便是参赞天地之心。 儒家从来都讲求行己立身,问学从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种敢于自我标榜的大丈夫精神和大人气魄远非当下士生的萎缩精神所可同日而语。正如中共创始人李大钊所说,“孔孟亦何尝责人以必牺牲其自我之权威,而低首下心甘为其傀儡也哉!” 在封建集体主义的压迫下,一己意志之自由丧失贻尽。社会上普遍形成志气销沉、思想萎缩、缺乏生机的局面。
  言论自由和学问自由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从言论自由方面看,人而必有言,应保障言论的独立性。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篇第十五)“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篇第十四)将言论与行为严格区分开来,这是在法律上保障言论自由的重要条件。儒家主张知人必须先知言。言论不能自由表达出来,便无从真正知人。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曰篇第二十)。要知人,须先知言。不知其言,何以知其为人才。人才的出现要求保障言论自由。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提倡言论自由重在批评政府和持不同政见的自由。孔子极为赞赏郑国子产倡导言论自由的做法。当郑人聚于学校批评政府时,子产手下大臣提出要“毁学校”。子产则以为应当允许人民“议执政之善否”。子产表示“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孔子听到子产此言后,对子产大为称赞:“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实际上,孔子一生也是以抨击时政、议论当道、规谏君王为己任的。孔子痛心疾首地怒斥“天下之无道也久矣”,满怀愤恨地揭露“苛政猛于虎”的暴政。孔子一生所言所行表明他是一个典型的不合于时的持不同政见者。他不仅提倡议政评政,而且提出为政者对待批评意见的正确态度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个标准与子产对待不同政见的看法是一致的。为政者对待不同政见应当采取宽容、接纳和谦逊的态度,而不应压制、排斥和镇压异见。压制、排斥或镇压不同政见的做法,正是无道的恶政现象。有道言直,无道言孙。压制言论的做法最终会导致统治秩序的崩溃。
  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学问自由。学以成人,学以致道。学是致知、致仁、致道的关键所在。前述孔子关于子产不毁乡校的言论表明,讲学或学问自由无疑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方面。讲学当然包括议论执政之善否。讲学应当说明什么是善政,什么是恶政。对于不善之政和暴政必须允许以讲学来抨击和批评。孔子表示:“德之不能,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篇第七)。修德、讲学、徙义、改恶是相互关联的。没有讲学自由,必然是善恶不辨,暴政难改。大学本是继承优秀文化传统、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倡导人格尊严和尊师重道、开启智慧持续创新的场所。然而大学应有的这些基本特质在中国的大学正在逐步丧失。中国大学的异化程度已经使人们不再把大学看成是圣贤群集、学问至上、追求真理的殿堂。大学本应当是学习民主、操练民主、宣传民主、推行民主的场所。各种民主的制度、程序和习惯应当在大学管理中得到充分体现。然而,中国的大学基本上都是缺乏民主的大学。大学被政府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权力性利益垄断严格控制,缺乏大学自治制度。大学没有教员自治、职员自治和学生自治的真正自治性组织,没有真正的民主选举和严格的任期制度,各级议事程序缺乏充分的民主参与,即使是任命制产生的领导也没有实质性的民主监督措施。应当选举产生的职位被任命制取代。实行选举的职位又没有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竞争选举。缺乏民主传统的大学怎么可能培养出善于创新的人才?如今的大学教育给人的感觉是,不把学生训练成唯唯诺诺、惟命是从、缺乏思想的庸才就誓不罢休。连大学都缺乏民主的时候,社会民主和国家民主就更加邈不可期。(杜钢建:“中国大学管理之异化及其出路”,《南方都市报》2008年4月20日)
  人才的涌现依赖对良心的尊重和自重。良心不可抑,人心不可撄。压制良心人心的恶政措施只会招致更大的反抗。庄子说天下脊脊大乱,罪在撄人心。人心的特点在于能够排下进上,约柔刚强,热火寒冰。其居静而渊;其动具而天。人心思想的强健不拘远非暴政独夫所能理解。良心自由思想自由的特征就在于俯仰之间,再抚四海之外。对于能够冲天入地、排放四海的人心思想只能允许其自由。你不允许它自由也办不到。人心的自由不羁实为天之所赋。对于此种天赋自由必须加以保护。正因为人心具有不可剥夺的自由本性,真理才有可能被认识和发现,世界才有可能趋于美善和光明。遵循良心,以仁爱之心待人,则能宽宏容众,推忠施恕,使人人各有其当,各得其宜,形成互不相侵的自由景象。《泰誓》说其心休休,其如有容。彻底的宽容理论必须是从坚持良心自由原则出发的。
  人才需要宽容的社会环境。宽容原理不仅承认有追求真理的权利,而且承认人在掌握真理方面的相对性。任何宣称自己掌握了绝对真理的人不是狂妄自大,便是失去理智。根据儒家学以成人的原理,知无涯,学无涯,人不可能掌握绝对真理。人只能逐渐接近绝对真理。成圣人成仁人是一个漫长的终生不止的追求过程。儒家所讲“立人极”,是旨在强调人应当不断地无止境地追求真理,努力成为圣人仁人。孔子反对意必固我,而主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必固我是我即真理的自大狂表现。儒家对人在掌握和认识真理方面的能力是持相对主义态度的。
  人才成长需要的宽容环境不是那种惟我革命惟我真理的狂妄自大现象普遍蔓延和借助政权压制异议的社会。狂妄自大是引发残忍和迫害现象的重要原因。学者狂妄自大则不能兼容博通,从而会导致思想隔绝阻塞。当政者狂妄自大则会残酷镇压不同政见,从而导致政局动乱不安。古今中外压迫异议的现象大多源于狂妄自大。狂妄自大者被其幻觉和狂热所驱动,不承认任何其他思想或学说的真实性。狂妄自大源于不能虚心向学。孔子讲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贼狂之人当政易于迫害异议者。
  儒家的相对主义的宽容思想主张理一分殊。同一道理会有不同表现形式。人们自认为掌握的道理即便是真实的,也不过是真理的某个侧面。理一分殊,道一分殊。在求理求道的过程中人只能无限接近全理全道,而不可能掌握全理全道。如果说有谁掌握了全理全道,那就是上帝,是超人的外在神圣力量。儒家相信天帝是超人的。孔子虽然认为人能成仁人成圣人,也不过是讲要知天命,尽人事。任何狂妄自大地认为自己掌握了绝对真理的人是对上帝的亵渎。如果因此进而以暴力否定他人对真理的追求权利,则必会引发神人共愤,终会自取灭亡。
  小至二三人的群体,大至社会和国家,都有一个存异求和、存分求和的问题。和的前提是因为有异有分。宽容异分思想是共和原则的根本要求。坚持分殊共和,这是根据儒家思想提出的符合现代宪政民主要求的宽容原则。由良心开出宽容;由宽容才能开出新外王的共和事业。共和制度的根本思想来自宽容原理。
  中国人才的大量涌现需要在理论上重新认识社会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关系。在极左思想的影响下,不知从何时开始社会主义与集体主义之间被划上了等号,而个人主义则被视为社会主义的障碍。极左理论家们经过长期营造,终于为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贴上了姓“社”姓“资”的标签。集体主义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的,而个人主义则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其实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无必然的联系。集体主义源于封建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倡导集体主义的思想家也大有人在。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过的国家主义、工团主义等都是集体主义的表现。近代以来,反对个人主义、反对个人权利和天赋人权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层出不穷,垄断资产阶级思想具有明显的集体主义倾向。法西斯主义是现代集体主义的重要代表,封建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有共通之处。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就是践踏个人权利蔑视个人人权的封建集体主义的特殊表现。邓小平将它称为“封建法西斯主义”,这一点也不过分。极左思想就是对封建法西斯主义的东西感兴趣。李大钊早在共产党成立那年就针对将社会主义与个人主义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指出,社会主义和个人主义是一致的。他研究二者的关系得出结论说:“故个人与社会并不冲突,而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亦决非矛盾”。然而,后来极左思潮不断膨胀,终于将社会主义与个人主义对立起来,公然贩卖集体主义,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巨大的灾难。如今无论是从人才发展的需求还是从执行国际人权公约的要求来看,都需要重新评价个人主义,要看到人权在本质上个人主义的,而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君为臣纲者,非单独指为君主之人,须作好模范,而使朝臣看样而已也。凡为人主事者,不论机关团体,或有权利地位,指挥监督责任者,则皆属君臣之称也。所以居上位之人,总要以身作则,作出模范标准,以教化指导,下位之人,使下位之人,有好规矩之言行,可效法而作,自然能表现端正之仪容,即不存私偏之心,对办事亦能齐全,且自身亦得清白,此则所谓君仁臣义,又曰君敬臣忠也。所以在上位之人,若能贤明正气,在下方之人,自知礼义廉耻,若为君主,或首领,或主事者之人,自己有错误过失之时,定要接受部下之谏诤劝解,须能随时改进迁善,方可受部下之敬重,亦克失却,君为臣纲之大义也。但为下级之人,若有差错过失,亦须要承受上位之指导,而急速改过,而为监督之人,或主事者,若逢下级人员有过失,亦不能对其纠正,反而偏听,纳受其言者,则君纲不振也。选自道钟警明
本文标题: 儒家对权威的态度是什么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9068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用日语203的历史系考研院校都有哪些呢历史上谁能称为芝兰玉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