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什么不肯倾覆满清,恢复中华

发布时间: 2023-03-05 14:01:4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3

曾国藩有没有可能推翻清朝而建立新朝呢?曾国藩不可能去推翻清朝建立汉人新王朝!因为他是大儒,儒是干什么的?就是甘为人臣人仆,且是甘...

曾国藩为什么不肯倾覆满清,恢复中华

曾国藩有没有可能推翻清朝而建立新朝呢?

曾国藩不可能去推翻清朝建立汉人新王朝!

因为他是大儒,儒是干什么的?就是甘为人臣人仆,且是甘为忠臣忠仆!

他是甘为大清的忠仆,儒的戒律又是三纲五常,君为臣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且要继绝世、救亡国、举遗民为己任,岜会为民造反?那是不可能的!

儒家也从未将大清入关视为侵略,而是认为各民族内战,并助有德者得天下!

不仅如此,元蒙入主中原时,儒家协助元蒙统一天下的人还少吗?

不仅儒家如此,其他百家诸子也是如此看待天下之争,同样是天下神器有德者居之!

当时清朝已统一天下,虽时有积蔽,但多数时也仍能四海安平、百姓乐业!清主也算也有德者,故曾国藩只能当忠仆决不会造反自立新朝!

更何况曾国藩的军力只限湘军,连淮军等汉人军队都控制不住,且地盘只有湘、徽之间部分地区连太平天国都比不上,若无清朝举国支持,曾国藩如何能在无清军、淮军以及外国联军的联手下打败太平天国?

都会支持当年的曾国藩应该推翻满清政府,可是根据他的为人来的看,即使有能力,他也不会那样去做。

儒家思想派的曾国藩

曾国藩出身于封建地主阶级家庭,从小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而儒家文化讲究的核心就是维护君王的统治,作为臣子首先要将帝王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必须要有忠君报国的思想。因此生于清朝的曾国藩,就应该保卫清政府。他的地主出身成份也决定了他必定是维护地主阶级利益之人。

维护清朝政府是曾国藩的信仰和他的人生目标,他也以此而感到光宗耀祖。

清廷其实也对曾国藩有防备之心

清廷为了防范曾国藩起兵反叛,一方面派冯子材等人紧紧扼守长江上游,形成对曾国藩的巨大威胁。另一方面僧格林沁率领的强大八旗兵,在长江北岸对之虎视眈眈。就算曾国藩起兵反清也为多大胜算。

清政府的存在可以令外国列强获取诸多利益,所以外国势力也是支持清政府而反对起兵反清者。这些因素,曾国藩不会不加以考虑。

因此,曾国藩根本没有推翻清朝政府的想法,就算有能力也不会起兵反清。

在那个时候,曾国藩是有这个能力的,他手下有50万精锐的士兵,而且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命令。
第一、当然不可能。第二、曾国藩对自己的定位有清醒的认知。虽然曾国藩能力高,但是如果推翻清朝还是会被人认为是“逆臣贼子”。
重新建立一个朝代需要具备很多的条件,而且当时清朝正面对外国的入侵,对重新建立朝代是十分不利的。

曾国藩为何至死不反满清?!

“曾国藩,你为何不反了满清,凭你的实力大有可能啊,如果成功了,八国联军也不敢来啊,历史也将改写。”

最近,听到一些历史迷有这样的见解,那么,我们叩问历史,为什么曾国藩至死都没有扯起反清的大旗呢?

我们先看看当时曾国藩的实力。

一,军事实力。

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后,湘军兵力在40万以上,占清军总兵力的50%以上。湘军的战斗力也远远胜过八旗军,清朝晚期的八旗军已经是一群废物,十个也顶不了一个湘军。

二,财政实力。

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后,湘军掌握着湖北、湖南、安微三省赋税,财力雄厚。

三,人才实力。

曾国藩的湘军里, 几乎囊括了晚清所有著名将领 。整个湘军系统中位至总督者15人,位至巡抚者14人,其他大小文武官员不胜数。

全国各地优秀人才都投到曾国藩麾下,还包括一批卓越的工程师、科学家(如李善兰、徐寿、容闳等),当时他的 幕僚多达三四百人 。

曾国藩手下当时有曾国荃,左宗棠、李续宾、罗泽南、彭玉麟、郭嵩焘、李鸿章、刘坤一、曾国葆、曾国华、江忠源、江忠济、胡林翼、杨岳斌、刘长佑、李续宜、刘蓉、程学启(太平军降将)、丁汝昌(太平军降将)、蒋益沣、刘檡昭、刘锦棠、王錱、孙开华、塔齐布等名将。可谓 精英云集,阵容强大 。

当时的湘军,从上到下只服从曾国藩一人命令。剿灭太平天国后,如果他一声号令灭大清,貌似是轻而易举。

当九弟曾国荃攻到天京城下,包括曾国藩在内的所有有识之士都知道一个事实—— 太平天国要完了!

那么问题来了,这仗打完了,弟兄们何去何从?曾国荃在问,左宗棠在问,胡林翼在问,彭玉麟在问,三十万湘军将士在问,包括曾国藩自己,也在自问,于是晚清政界一股暗流开始涌动。

曾,左,胡,彭四人被后人称作“晚清中兴四名臣”,面对这个问题,后三人均对曾国藩做出了试探——一句话,干不干?

首先是左宗棠, 略微了解近现代史的人,对于左宗棠的大名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老哥考场运气不好,读书做学问倒是不如曾国藩,但他偏偏不服,还自比诸葛亮。

这曾国藩明摆的比自己笨嘛,凭啥他能高官厚禄,老子四十了还勉强考个进士,给人县官当师爷啊!

天天叫着,老子不服!老子不服!还老说“既生瑜,何生亮”这种话。

所以他总是跟曾国藩过不去,而曾国藩口才不如他,吵起架来总是要落下风,所以曾国藩对左宗棠也每以克星视之。

别看他嚣张,人家干仗骂人那还真是一把好手,收复新疆那是何等的丰功伟绩!后来有这样一句话:

“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现在这个克星居然派人送了一封密信给自己,信的内容是用鹤顶格题神鼎山联:

“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

尤其是下联这句“鼎之轻重,似可问焉”,曾国藩一见,可谓触目惊心。因为问鼎就是问鼎中原、问鼎天下的意思。

好家伙,这左宗棠的意思很明白啊———

怎么样,老大,天下大势已明,眼见太平军撑不了多久了,咱要做长远打算啊,想不想反了满清,夺了天下?!

别看我老左平常喜欢跟你较劲,但你要反,我还是会唯你马首是瞻,还是把你当大哥!

据说曾国藩看完密信后,面色沉重,沉吟半晌不语。后来过了很久,才拿起笔来在这八个大字上改了一个字,然后又转给了左宗棠。

据说左宗棠看了曾国藩的回复后,冷笑一声,什么也没说,把这封只改了一个字的密信放火上烧了。

那么,曾国藩到底改了哪一个字呢?是那个“似”字,他把“似”字改成了“未”字,于是这句话就成了———

“鼎之轻重,未可问焉!”

意思也很明确: 兄弟,我不当老大很多年!不要迷恋哥,哥也只是个传说!这种造反的事儿,咱是坚决不做的!

其次是胡林翼。 左宗棠的密信是经胡林翼转交的,他在转还这封信的时候,还附有自己的一句话。

叫: “一似一未,我何词费!”

说明他和左宗棠一样,也想劝曾国藩造反,可见了曾国藩改字表明不反的心迹后,也颓然无话可说。

但即使无话可说,胡林翼还不死心,他后来专门写了封密信给曾国藩,信中只有一句话:

“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岂有意乎?”

意思是说,就算不取天下,至少我们湘军可以独占东南,划江而治,只要你曾公有意,湘军上下,莫不舍生相从!可曾国藩还是不为所动。

此后不久,曾国藩手下水师主帅彭玉麟也派人给曾国藩送来密信,说:

“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

只把胡林翼的话改了两个字,可见左、胡、彭之间都是有默契的,那还是让曾国藩造反。

因为趋势很明朗,胡、彭的意思是打下天京之后,就算不趁势打过长江打到北京去,依我们的实力,占据东南半壁江山,清廷拿我们也是没办法的。

曾国藩接到彭玉麟的劝反信时,正在自己的帅船上,据当时在身边的亲信内巡抚官倪人垲回忆说,曾国藩当时看完信后,连连说:

“不成话,不成话,雪琴(彭玉麟的字)还如此试我!可恶,可恶!”

说罢,把信揉啊揉啊,一张口,塞嘴里嚼烂掉,当时就把这封劝反信吞下去了。

反正,说一千道一万,管你是兄弟还是战友,再怎么试,再怎么劝,我老曾就是不反,坚决不反!

我想,不反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想反,这是曾国藩的性格决定的。

曾国藩是传统的儒家弟子,儒家强调了忠君思想。曾国藩长期受儒家教育影响,自身很难做出造反的事情。

曾国藩一生奉行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忠君”思想在他的脑子里根深蒂固,他根本就没有造反之心。

二,不能反,湘军的组成部分就有问题。

湘军内部的将领并不全都是南方人,也有一些是清廷派来的满族将领。换句话说,清廷对曾国藩并不完全信任,因此派来很多人来牵制。

从太平天国初期,湘军便开始与其反复死磕。打了10多年的仗,终于平定了太平天国。

在此之后,湘军官兵都获得了一大笔财富。出于当时官兵的传统心思,这些官兵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带着这些金银财宝,会湖南老家盖房子买地,做一个富家翁。

如果曾国藩在这个时候要求官兵们继续打仗,而且是和清朝军队作战,湘军存在哗变的可能。

三,没机会,早有防备了。

曾国藩没有反清之心,出于民族以及政治方面的原因,清朝却对他加倍小心。

当时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奕欣商议了多次,对曾国藩的湘军百般警惕。

它们也担心平定了太平天国以后,曾国藩会不会割据一方。因此,清朝保留了对军队的最后一点控制力。

虽然湘军是曾国藩一手组建的,但是这支军队也需要朝廷提供后勤补给。即使在战争的末期也不例外,清廷这么做就是为了以防不测。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湘军有异常情况,清廷肯定会切断对湘军的后勤补给。而且在曾国藩的湘军围攻南京时,北方的清军各部也做好了准备,清廷做出了一切准备。一旦曾国藩真的有什么动作,清廷在软硬都有应对之策。

四,不敢反,说的是当时的形势。

对付太平军的队伍并不仅仅只有湘军,还包括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如果曾国藩有不臣之心,首先需要联合李鸿章和左宗棠。

问题是这三个人可不是当年的三藩,他们三个人之间矛盾重重。如果曾国藩真的有那个心思,他首先就会遭到李鸿章和左宗棠的夹击。尤其是左宗棠,这位大神级人物一直看不上曾国藩。

五,反不了,反旗都树不起来。

曾国藩建立湘军的初期,就强调自己组建湘军的原则是拥戴皇帝、维护华夏传统。在曾国藩看来是太平天国搞乱了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文明,自己平定了太平天国,那自然就万事大吉。

剿灭太平天国后,立刻把湘军拆散,在大量裁减湘军的同时,分解曾国藩兵权,李鸿章、左宗棠自立了门户,湘军这块铁板被清廷打破,曾国藩即使有反心也反不了大清了。

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原因,曾国藩根本不可能推翻清朝的统治,甚至割据江南都做不到。这是当时的客观事实造成的,湘军没有这个实力,曾国藩也没有这个机会。

所以,归根到底,一句话,因为不想反,加上不能反,不敢反,最后结果就是反不了。

曾国藩很聪明,最终也没有丝毫造反的举动,清廷也成全了他忠孝节义之名。

曾国藩随后出任了两江总督,并得到各种封赏,曾国藩去世以后,被儒家神化成了完人,甚至堪比王阳明。

剿灭太平天国后,权倾天下的曾国藩为何不顺势推翻清朝?

1861年8月21日,咸丰帝病逝,年仅六岁的载淳继承皇位。两宫皇太后与恭亲王奕?联手发动宫廷政变,清除以肃顺为首的“赞襄政务大臣”集团。

两宫垂帘听政后,慈禧一改咸丰帝慎用汉族将领的成规,上台仅十二天,就任命曾国藩统辖苏、皖、赣、浙军务,四省所有巡抚、提督、总兵以下各官,均归其节制。两个月后,又加赏协办大学士衔,使得曾国藩成为清朝立国两百年以来外臣权位最高者。

位极人臣,曾国藩在感到惊喜之余,更多的是疑虑与担忧。“皎皎者易污,?i?i者易折。”虽身居高位,他没有半点自傲自大,反比过去更加勤勉谨慎,唯恐无意间招致祸患。

曾国藩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当时就有不少清廷权臣向慈禧进言:“湘军遍天下,曾国藩权太重,恐有尾大不掉之势。”

1864年7月19日,曾国藩率军攻入天京,失去控制的湘军士兵为报久困城下、死伤惨重之仇,他们逢人便杀,遇财就抢,见屋即烧。与清朝整整对峙长达十一年之久的太平天国心脏之所在,就这样成为湘军的一处发泄之地,人性之恶如一头肆虐的恶魔横行无忌,昔日的繁华都会惨遭荼毒,顿时变成一片废墟。

天京陷落,也就意味着剿灭太平天国的目的业已实现,曾国藩的“事功”也由此而达至峰巅。本该扬眉吐气、高兴陶醉的他,却面临着一连串新的操持、疑惧、忧心、困惑与烦恼。

攻克天京,原以为清廷会加功封赏,而实际得到的却是接二连三的严责与警告。如果说口头的或书面的指责尚能忍受,而军事上的防范之举却令曾国藩怎么也不能接受。

就在湘军合围天京之时,清廷以种种借口调动其他军事力量,在长江中下游屯兵布防:僧格林沁屯兵皖鄂交界之处,冯子材、富明阿把守镇江、扬州,官文驻扎武昌。清廷意图昭然若揭,针对的已不是太平军,而是对清王朝忠心耿耿的曾国藩了。一旦湘军轻举妄动,就会遭到其他清军的围攻。

不仅如此,清廷还暗中支持左宗棠的左系湘军脱离曾国藩,与其分庭抗礼,以收内部瓦解之功。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历史常以惊人的相似重演过去的一幕幕悲喜活剧,达至事业顶峰的曾国藩同样不得不面临中国古代历史的盲点与困局。

摆在曾国藩面前的路无非三条:一、起兵反叛清朝,问鼎中原;二、保持实力,维持现状;三、裁撤湘军,自剪羽翼,以明心志。

说龙袍加身对他没有半点诱惑,肯定是一句假话。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国人内心深处都有着浓厚的帝王思想,只是有人表现得十分强烈,有人沉隐于潜意识之中。

一生谨小慎微、临事如履薄冰的曾国藩,犹豫再三、权衡不已。当初出山的目的是什么?不仅仅在于为清廷效命打江山,而是恢复中华传统文化,也就是两千年来一以贯之的儒家主流思想。

曾国藩当初出山想得最多的,是为道义而战,为使命献身,没想到还真的修成了正果。人要知足,位极人臣,更复何求?“尔的官是做不尽的”,想到祖父的训诫,他知足了。

从客观原因分析,假如曾国藩真的造反了,不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曾氏客观上不具备争夺帝位的实力,虽然他创立的湘军一时风光无量,他也官至直隶两江的最高行政长官,但他更清晰地看到,其嫡系打下南京后便彻底腐败,不可再用,而另一支嫡系水师,在未来的北方战场上,因缺乏河流可用也失去了优势。第二,湘军内部有强大的反对力量。比如左中堂的楚军。第三,朝廷的防范部署。湘军的这支部队,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满人的朝廷就对它又用又疑。在它打下南京后,对它的防范就更加加强了。第四,大清王朝最得力的部队——僧格林沁在打下南京后由北方迅速南下,他的目标就是盯住南京城。

因此,曾国藩不造反也有他清醒、老道、谨慎的一面,比那些头脑发疯的以他弟弟为代表劝他称帝的人们,曾国藩更显得头脑清醒,正因为这样,他不想造反。

本文标题: 曾国藩为什么不肯倾覆满清,恢复中华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9010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求推荐怀孕以后可以科普知识的书苏联解体给中国的历史教训有哪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