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简体字是否影响传统文化和思想传承

发布时间: 2023-03-03 17:01:0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7

繁体字和简体字的优劣点。很多人说繁体字更有内涵,但我不能理解。例如「华」一字和「汉」一字到底有什么内涵?繁体字和简体字各有优劣,...

使用简体字是否影响传统文化和思想传承

繁体字和简体字的优劣点。

很多人说繁体字更有内涵,但我不能理解。例如「华」一字和「汉」一字到底有什么内涵?

繁体字和简体字各有优劣,简体字的优点就是繁体字的缺点,而简体字的缺点就是繁体字的优点,因此以简体字的优缺点为例,就可以明确说明两者各自的优劣,具体如下:

简体字相比繁体字的优点

1、减少了汉字的笔画数目,使汉字变得易于书写;

2、提高了阅读的清晰度;

3、减少了通用汉字的字数;

4、简化后产生了一些新形声字表音比繁体字准确。

简体字相比繁体字的缺点

1、部分简化字使用了“符号代替“,打乱了字族的严整性。如汉、权、鸡、仅、邓等字,“又”作为简化偏旁替换了本身完全不同的四个繁体字偏旁,同时既不能表音,也不能表意,属于难以理解的密码文字。

2、同音代替合并了一些汉字,例如干、干、干(擀的右部偏旁),面、面(左麦右面),只、只(上隹下又),经常会导致表意混乱(特别是在文言文中),引起歧义。例如“船只靠在北港”,用简化字书写可以有两种解释。

3、简化字扰乱了汉字系统的一致性,使中、日、韩、越等本身使用一致的传统汉字的国家逐渐开始产生汉字文化裂隙。

4、汉字简化后,不利于对中国五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继承,推广汉字简化之后,很多现代中国人无法再直接阅读古代的典籍。即使把古书以简化字重印,亦往往会出现歧义,使读者误解。

5、不利于中国大陆、台湾、港澳等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日本等外国使用的汉字也进一步脱节,做成人为的“书不同文”。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主要是考虑到大陆地区在世界

6、从书法美观的角度出发,很多简化字的设计不够严谨,同时对于篆书、隶书等书体,简化之后失去原先书体的特殊美感。

繁体字化成简体字的原则

繁体字简化为简体字的原则是:“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也就是说尽量采用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遵照“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原则进行简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简字数,废除同音同义不同形的异体字。

1955年,我国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废除了1055个异体字。二是减少笔画。1964年,我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文化部、教育部公布了《简化字总表》,共有简化字2238个,把平均每字16到19画的繁体字简化成平均每字8到11画的简化字。

其实你最开始知道的大多数的习语都是口头相传的,因此我们最开始知道的也是被广泛传播以及认识的句子,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的原句或者原意并不是这样的,首先传这习语的人所处的环境和认识决定了他会怎么按照什么样的意境去传播这些习语。只要古时候有意涵的习语能流传下来并能由现在的文字表达出甚至推理出来,文化就能由文字承载下来,不过基本的承载却依旧要靠大众的口口相传来持续。
研究者们和大众的交织会让文化内涵更加深刻以及丰富,繁体和简体非要做区分吗?简体字现在承载古代的文字体系没什么问题,可能会有的习语或文字少了些形韵或更加包罗万象的抽象,也许是短板,但是文字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性,承载现时的看得见的文化也是汉字变化的应处。此处表达不出来的情感也是应该写出来的一部分,有的东西能表达,有的东西不能表达,各人表达的还各不相同,世事在变,文字包罗万象,有时候也会也罗列不出来人类的需要,依需而动,量体裁衣,动静结合是文字的内蕴也会能支持人们内心情感的尽量表示,而且最重要的是这种文字传承的东西比较完好传到现在人的心里就表明之前肯定不会有完全的断层的出现,但是偶尔的断层还是会有,简体字也是统一简化了全国不同汉字的样式,也算是对断层做了修补。
其余的文字的优势什么的,不用说,用汉字表达和英文表达单看文字的含义表出的意境肯定有相当大的不同,如果说一种语言比另一种语言更有内涵,那么另一个语言也能对又另一个语言找到同样的内涵优势,如此无穷尽然,最后在可数的老多老多文化中就有一个顶级文字内涵国家或者语言了吗?就有最末的那个了吗?抛开各自的传统谈内涵就是瞎扯淡。
至于简体繁体之争,简化是对时代的妥协也是对人民的进步,而繁体自然也能承载,但是在当代却不能继承,因为继承不只是纯粹的继承了,他的意义也变了,是想看到广袤土地上的人们都能沐浴到同样却也另样的思想,都能吃上百姓人民饭,这个“都”在当时可不是简单的事情。回到开题,文化大致相同,目标不大致相同,如果非论意境如何?你的意境能赶得上造出习语或者字的人的意境吗?你以为的意境都是前人幻有的意境,重要的是你又幻化出字的意境了没有?有没有把之前的和自己的传续下去?浓墨重彩的添上一笔很困难却也是正在时时刻刻无时无地不在发生的。
  简体字和繁体字相比有如下优点.:
  1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在演化过程中不断简化。除中国大陆外,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都在简化汉字,是大势所趋。
  2.中国大陆规定的简体字基本源于民间业已流传的写法,其中一些来自古体,并非凭空创造。
  3.汉字的简化减少了汉字的笔画数和汉字的数目,因而降低了汉字学习的难度,同时加快了书写的速度,有利于普及教育,且废除繁体中的异体字便于民众交流。
  4.中国大陆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等专事出版古代典籍的出版社通常使用繁体,繁体典籍很容易找到。
  5.大部分受简化字教育的中国大陆人在阅读繁体字时并未出现明显理解困难。
  6.在电脑、手机、PDA等数字设备,文字大小有限,简化汉字因笔画较简单,显示较清楚。

繁体汉字与简体汉字,哪一个能更好的表达出中华文化底蕴?

简体字和繁体字之间没有必要争到底哪个好。因为它们都属于汉字,并且都是我们自己的文化。它的内涵没有变,只不过是根据时代的要求而不断改进的。实际上,不要看着使用繁体字的人数在增加。可是国际上正式交流的场合,官方用的还是简体字,例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而繁体字一般都是海外华侨华人,私底下在日常生活中用的,而国内外的一些服务型的网站,一般提供的也都是简体字。

外国人使用繁体字的原因是因为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充满魅力,并且非常有吸引力。繁体字也是其中的精华,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古文化。那些华人华侨则是因为,人在外乡,用着自己国家古老的文字,更有归属感,传播文化的同时,也有一种为自己出生在这个国家自豪的感觉。

有人可能会认为繁体字是中华文化的基础。抛弃它等于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不利于继承和发展古代文化。这个概念是错误的。使用简体字正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繁体字虽然看上去很是优美,更有文化的韵味,但是它书写起来,笔画太多,增加了学习的难度,降低了人们的识字率,这对发展传播中华文明是非常不利的。

简体字则可以更好地识别,并且书写起来更方便,不容易写错。在同一时间内,给出相同的字,明显是简体字学起来更快,更准确,这一点是繁体字比不了的。并且现在也并没有不让人们使用繁体字,反而大力支持,很多学校都会给学生们设置书法课,教孩子们认识繁体字书写繁体字,所以根本不必对官方汉字不用繁体耿耿于怀。

繁体字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充满魅力,并且非常有吸引力。
那些华人华侨则是因为,人在外乡,用着自己国家古老的文字,更有归属感
繁体字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繁体字跟简体字都是中国传承下来的文化,内涵没有变,所以都可以。
繁体字跟简体字都是中国5000年传承下来的文化。

有人说汉字简化破坏了中华传统文化,你认为有道理吗?为什么?

这种说法不对!从汉字变迁史来看,汉字始终都是在演变的,尤其是由繁到简,更是发展的方向。

上世纪文字改革时期,由国家成立了《汉字改革委员会》,那里有许多汉学语言大师和文物、书法界专家,如王力等都是其成员。

发现有许多简化字也是根据中国传统草书中吸取的,如繁体字“为”字,在孙过庭书谱中的“为”字与今日的简体字一样。汉字简化由政府主导,邀请了汉字大师们共同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其目的是为了应用,使得书写更快捷。

什么是汉字,以及汉字的形体和构造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汉字是记录和传达汉语的书写符号,是汉族人民的文字。根据构造和特点,汉字可以分为表意字、表音字以及既有表音字又有表意字的成分。

而表音字和既有表音字又有表意字大多是以象形字为基础。如果从汉字的构造特点上看,汉字基本上仍属于表意的。汉字的形体指的是汉字的外形、体式;汉字的构造指的是汉字造字的基本方法。

掌握了汉字的形体和构造,才能加深理解汉字的性质和汉字的发展规律。

首先汉字在历史上就不是一成不变的

汉字最早雏形是甲骨文,他们是距今三千年前商朝的文字,是汉字的祖先。甲骨文上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总数大约有4500个,能辨认出的有1700字。其中一些字已经和现代汉字十分接近了。

甲骨文继续发展,出现了金文,大篆,小篆,六国文字等。这些文字图案不一,没有统一标准。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指定小篆为标准文字,中国文字才获得统一。

秦朝灭亡后,隶书逐渐成为主流,此后又发展出楷书。此时的汉字已经彻底摆脱了过去的图画样式,成为我们熟悉的样子。

可以看到汉字实际是有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的,古人可以在前人基础上创造新字形,我们今天当然也可以这么做。

假如有人打着恢复传统的名义恢复繁体字,那么小篆六国文字金文甲骨文是比繁体字更加传统的文字,为什么我们直接不恢复甲骨文呢?恢复甲骨文不是显得我们更加传统吗?

难道只有你说的繁体字才是传统,繁体字以前的文字都不是传统了吗?所以,说恢复传统文字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传统文字有好几种,到底哪一种才是最传统的,这本身就是个问题。

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繁体字仅仅是一种记录文化成果的工具

主张恢复繁体字的人都打着共同的旗号,那就是恢复传统文化。繁体字毫无疑问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但是传统文化难道仅仅只有繁体字吗?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唯一历史没有中断,并连续发展至今的。几千的时间,让我们积累下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诸子百家,有数学医学,有四大发明。

有传统建筑,有国画,有戏曲,有服饰,有饮食等等,这个名单是怎么列也列不完的。而繁体字只是用来记录这些文化成果的工具。假如不是繁体字,而是简体字,这些文化成果依然是我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文化不会因为记录它的文字改变而改变。论语用小篆写是论语,用隶书写是论语,用繁体字写是论语,用简体字写还是论语。

即便是用外国人的文字来写,比如韩文英文来写,它也依然是论语。思想是抽象的,不会因为文字改变而改变。

没有道理。毕竟简化文字对拥有庞大人口和众多方言的中国而言,是利大于弊的。而且每一代人都在创造历史。文字也是一直在进化的,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
我觉得没有道理,因为我们要在继承的过程中发展,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继承,简化后更加有利于学习,也更方便记忆。
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简化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让大众吸收文化,而且也可以说是非常的先进,也是历史演变的一个很正常的过程。
没有道理,现在这个文字反而更适用于社会中,也被人们应用着更方便,也不属于破坏。

有人说白话文和简体字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和毁灭?因为白话文导致文言文的失传,使现代人无法看懂

文言文,也就无法研究古人的文化的知识,现在只能通过揣测和想象来判断古文的意思,甚至断章取义,无法正确解释其真正含义,你觉得呢?

这种说法有失偏颇。需要厘清两个问题,文言文和白话文,繁体字和简体字。

文言和白话的问题,从五四到现在一直在讨论,其实“文”“言”分离在唐代就开始了。唐代的话本小说和唐代文人的文章,并不是一个系统,口语和书面是不同的。因为二者之间的隔阂,阻碍了文化的传播,所以“我手写我心”,文言合一,推行白话文是有进步意义的。就现代汉语来说,我们依然能感到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区别,不过大多在语体上。另外,语言是发展的,比如汉代人口语说“竖子不足与谋”,我们现在看是文言的句子。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不推行白话文,文言文自身也会有新变。所以不存在说推行白话文就无法研究古代文化了,就失传了,那文化也太脆弱了。

繁体与简体。文字是符号,只不过汉字是表意的,繁体从形态方面确实反映出更多的意义信息。但如果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为什么不去写甲骨文,那更加原汁原味?文字只是工具,能够负载信息即可,如果这个工具更轻省一些又有什么不好呢?你想了解文字附加的信息,有字源数据库等等,都可以作进一步的了解。

语言文字只是载体,只要文化传承的土壤在,文化的内核在,文明传统就依旧发挥力量。

本文标题: 使用简体字是否影响传统文化和思想传承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8950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果岳飞不死,灭掉金,南宋和蒙元之间会是怎样的历史诸葛亮为什么要伐魏国,等魏国爆发内乱不好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