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在大国博弈中的水平如何

发布时间: 2023-02-06 22:02:1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2

概括苏联的国际地位苏联初期被国际社会视为异类,被西方国家孤立和封锁。后来由于在内战中的胜利和国内建设的成就,渐渐被国际社会吸纳,...

苏联在大国博弈中的水平如何

概括苏联的国际地位

苏联初期被国际社会视为异类,被西方国家孤立和封锁。后来由于在内战中的胜利和国内建设的成就,渐渐被国际社会吸纳,并成为国联正式成员国。

在苏芬战争战争爆发后,苏联被视为侵略者,被开除出国联

在二战期间,由于苏联承受了大部分的纳粹德国的军事进攻而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在二战胜利时,其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成为了仅此于美国的第二大强国。同时苏联的模式也被西方国家人民羡慕,战后西方国家工党纷纷上台就表明了这个事实。在东欧,苏联卫星国采用了苏联的模式,也让苏联模式成为时髦的国家模式。这种模式甚至影响的亚洲,包括中国等国。

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模式后,让苏联在共运中的威望和地位下降,东欧出现了离心倾向。

勃日列涅夫时期,由于油价上涨和新经济政策的刺激,苏联经历了“黄金5年”,苏联的国力大幅度上升,尤其是军事实力的上升,苏联成为了第二个超级大国。

苏联当年入侵阿富汗时,曾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遣责,因此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中国都抵制参加八0年在莫斯科举行的奥运会。以至于八四年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也以同样的方式,抵制洛杉矶奥运会,另一方面,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巴基斯坦不断地向阿富汗提供各种援助,拉登就是这个时候介入阿富汗的,使苏联当时无法解决阿富汗问题的主要因素。虽然苏联的解体跟阿富汗战争没有直接的联系,但苏联通过阿富汗战争,削弱了国际地位。

由于苏联热衷于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争霸,尤其在阿富汗战争耗尽国力,而长期没有提高国内人民生活水平,致使苏联解体。
与东欧
苏联在东欧有很大的影响力,大多数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或多或少的被苏联操纵。在冷战时期,东欧受苏联操纵或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及西方资本主义及保持中立的国家之间的界限被称为铁幕,铁幕以东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建立许多卫星国,组成华沙条约组织对抗北约。
在苏联势力范围内的东欧国家:
保加利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波兰。 当时的南斯拉夫及阿尔巴尼亚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并不是和苏联同盟。
奥地利部分东方领土是苏联的占领区,直至1955年奥地利宣布成为永久中立国为止。

与亚洲
苏联在亚洲也有很大的影响力,中亚、东亚、东南亚及中东也有与苏联关系非常紧密的国家,尤以东亚及东南亚最为显著。
在苏联势力范围内的亚洲国家:
蒙古、阿富汗、越南、老挝、南也门。

与非洲
苏联在非洲都有零星的同盟国,这些同盟国主要集中在南非洲,以及东非洲。
在苏联势力范围内或与苏联同盟的非洲国家:
安哥拉、莫桑比克、几内亚比绍、埃塞俄比亚。

与美洲
苏联在中美洲亦有同盟国,主要是引发古巴导弹危机的古巴。
这些国家大部分都在苏联中后期、共产主义政权结束、苏联瓦解及冷战结束时与苏联脱离关系。

如何评价苏联这个国家?

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USSR))。是1922年至1991年的联邦制社会主义国家,并奉行社会主义制度,由苏联共产党执政。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共领导人民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高,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48]苏联于1941年卷入二战,爆发卫国战争,[51]于1945年4月30日占领柏林,同年5月8日纳粹德国投降。[52]与美国一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的两个国家,被称为超级大国。苏联于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标志冷战格局完全形成。1980年代初期,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国力逐渐落后于美国。在1980年代末,戈尔巴乔夫进行国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改革,但失败。1991年8月,苏联国内爆发八一九事件。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总统职务,并将权力移交给叶利钦,苏联解体。
苏联时期是整个俄罗斯历史上最辉煌的事情,二战以后,苏联与美国并驾齐驱,是世界上两大超级强国。巅峰时期的苏联,甚至在美苏争霸中占据了上风,一度让美国采取守势。莱垍头条

苏联有15个加盟国,巅峰时期总人口超过2.8亿,领土面积高达22400平方公里:在军事上,拥有正规军超过370万,作战飞机超过8500架,坦克50000辆,火炮47000门,核弹数量超过10000枚。垍头条莱

在政治上,苏联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是华约的核心,东欧的民主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家,唯苏联马首是瞻;在经济上,钢产量14800万吨,是美国的1.4倍,水泥产量12500万吨,是美国的1.6倍!
一个理想主义者建立的国家,后继者抛弃了建国时的理想,也就抛弃了国家的存在基础。
但无论如何,它是人类历史上建立真正人民国家的第一次尝试,是一次伟大的社会实验。
军事强大,民生一塌糊涂!
疆域辽阔,阶级矛盾没有做好!
有钱搞军事,没钱搞民生!
只顾搞军事比赛,不懂得人家老美的套路:就是为了拖垮它!
苏联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有一条行得通的路子。也证明了这条路背离马克思主义会发生什么。

苏联最强的时候强大到什么程度?

苏联最强的时候强大到什么程度?苏联的发达程度,是苏联得益于战胜了法西斯德国的战争魔鬼希特勒,在德国国内缴获了无数的,非常先进的重工业机器和图纸。苏联得益于与美欧的激烈竞争产生的巨大动力,经济发展的实力仅次于那可以印钞票占世界各国便宜的美国,这真的是奇迹般的了不起,很伟大,很值得骄傲。而苏联的发达经济体,只可惜是一种重工业的,军事武器的畸形发达而已,其国内不但享受不到苏联这种畸形经济发达的福利,反而受尽了这种畸形经济发达的极大痛苦。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与否,必须看其是均匀地,对称地发展,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发达国度,像苏联的这种畸形的经济发达现象,根本就不值得羡慕和歌颂。

七十年代前的苏联军事力量威胁中国很大。美国曾经阻止苏联对中国动核武。美国的救助,援华之声有一定的约束力。不应忘记美利坚的善意。过渡发展军事力量后经济发展上不重视,导致经济百年仍然落后的恶化并低于西方各国水平。民生工程与民众与苏维埃政权决裂后,中国安全感大了很多。美国与大国的战争一但打响,西欧必将代替伤了元气的美国。占领德国一样,后果非常严重。

苏联的强大,不在于他以万为单位的坦克和核弹,也不在于他的航空航天技术的发达或者变态的理科教育体系,这些只是苏联强大的表象,并不是苏联强大的根本。提起苏联就说西方81军演,是只看表象不看本质。。如果说军事力量或者经济的强大,其实纳粹德国从各种角度都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对手,1942年的纳粹德国,占领区内的GDP占到了美国的七成。苏联的强大是二战以后,利用了希特勒留下的军工人才,所以善于利用才人很重要,苏联强大时想称霸世界,倾所有的国力发展军工,制造了很多的特殊飞行器,在世界各地都有苏联的军事基地,很长一个时期与美国进行着冷战博弈,直到消耗殆尽至苏联解体。

苏联在最强的时候,可以和美国进行抗衡,而且苏联的军事实力是非常强大的,还拥有自己的核弹,而且还研发出了可以别在美国国徽上的窃听器,可以窃听美国的机密。
最强的时候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因为当时的苏联经济水平很高,而且发展速度很快,并且他们也研发了很多核武器,所以苏联最强的时候强大到了很高的程度。
那个时候的苏联是有着很多的人才,而且苏联所发动的一些战争大多数都赢了。苏联的土壤面积也是非常大的。

苏联经济实力最强的时候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美国的百分之多少?

苏联,由于拒绝采用sna,采用的是mps,所以苏联的GDP没有官方数据,只有估算,一种个人认为合理的观点是1975年是苏联和美国差距最小的一年,该年苏联经济规模达到了美国的一半多一点,如果考虑苏联的话,那么西德从来都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也要等到80年代后期才算第二大经济体。当然关于苏联的经济规模目前争议很大,有的人认为苏联最高峰时达到了美国的三分之二,但贬低者认为苏联最好时期经济规模也只有美国的六分之一,从来就没有超越过西德。但有一点无论各方都同意,那就是苏联经济的顶点,与美国差距最小的一年应该是在1975年。

根据1975年的公开资料显示,苏联在当年的GDP总量达到了6859亿美元,位居全世界第二。但是跟第一名美国相比,差距依旧非常明显。

美国在1975年的GDP总量高达16889亿美元,足足比苏联多了约60%,因而可以以此为根据,得出20世纪中后期的美苏争霸战争中,在经济这个项目上苏联是极其不占优势。

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苏联的经济最初增长很快,而以后却明显下降了。在开始阶段,资本稀缺:并非所有的工人都可以配备机器。将机器提供给原来没有机器的工人将会产生很高的效益;只要还有工人没有配备上机器,这种效益会始终保持很高 。然而,当所有的工人都将配备上机器,新增机器的收益率最终将会下降到几乎为零 。我们在苏联工业部门中看到的正是这样一种格局,我们估计了这个部门自1950年以来的资本收益率。资本收益率在5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很高并持续了一段时间。但是,随着资本与劳动力供给的饱和,1960年以后,资本收益率急剧下降;到70年代中期,苏联工业部门新投资的收益率实际上为零。苏联其他经济部门的情况同样如此。

需要说明的是,苏联国民经济核算从来没有采用过SAN体系,是一直采用物质平衡表体系(MPS)。在这个体系中,认为只有工农业产值才能算得上是 社会 财富,服务业压根就不算。所以苏联终其一生都没有统计过GDP这个数据,只有工农业总产值这个数据。今天我们看到的前苏联GDP数据都是后来的学者推导出来的。

年经济发展最好的年代应该是上世纪70年代。就是因为在这个年代,苏联经济实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因此在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处于守势。下表是1975年世界几大国GDP数据。

美国GDP总量接近1.7万亿美元,总量高居全球第一。排名第二的就是苏联接近7000亿美元。但是和排名第一的美国相差1万亿,其GDP占美国的比重只有40%。但苏联的GDP比第三名日本高出了37.2%,更是接近英国的3倍,也算是非常强大了!

因此,1975年是被认为苏联经济实力最接近美国的年份,但说实话,经济实力还是极为悬殊。居民生活水平上差距更是十分大,已经坐到了家家户户有轿车,但是苏联有教师的家庭恐怕不到1/10。

但是从70年代末期开始,苏联的经济就开始走了下坡路,经济增长速度连年下滑,到80年代初期,苏联的经济增长率已经在3%以下了。经济形势在恶化的同时,苏联和美国的军事竞赛却在不断加强。为了保持军事上的优势,苏联将大量的资金投在了军事工业领域。因此导致苏联的国民经济极为失衡,重工业发达,轻工业落后。苏联的坦克、飞机、军舰不断涌现出来的同时,商店的货架摆不满商品,老百姓购买日常用品也需要排很长的队。

前苏联解体已经接近30年了,作为其最大继承国的俄罗斯,连GDP大概只有1.4万亿美元。再加上其他14个加盟共和国,不过只有2万多亿美元,看来只有美国的1/10多一些。站在这个角度上说,前苏联的解体,不但是一场政治灾难,也是一场经济灾难。

苏联经济最强的时候GDP达到了美国的一半,但是当时苏联的综合国力却超过了美国。

20世纪对于人类发展史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百年!因为在20世纪人类 社会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科学和技术以及在科学理论的引导下工业技术和工业生产能力、武器制造和军事装备研发方面取得了众多的创新和进步。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世界划分成了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这是人类 历史 上唯一一次全球性意识形态引导下的大国博弈。

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领导地位的确定是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得以远离战场前线。使得美国的本土和国内的民众、工业基础和 社会 秩序都没有因为战争而受到破坏。

而且美国凭借着在两次工业革命过程中所发展和建立健全的工业体系和培养的专业技术生产人才。再加上全球性战争对于各类补给物资和军事武器装备的巨大消耗。美国一方面不直接参加战争,另外一方面大发战争财,美国为参加世界大战的两方阵营提供战略物资和军事武器装备。从而换取参战双方的黄金储备和赢得全球影响力。

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也就是1945年,传统的欧洲强国如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包括亚洲的日本都因为战争而被摧残破坏!美国凭借着巨大的黄金储备,建立了美元与黄金之间等价交换的布雷森体系!进而确定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

而苏联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称卫国战争期间,苏联方面为了打赢这场战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无论是人员伤亡还是财产损失都是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最大的成员国之一。但是苏联方面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也凭借着战争团结了苏联国内的凝聚力和发挥了 社会 主义阵营集中力量做大事的优势。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已经拥有了强大的工业能力,尤其是重工业方面。

而且苏联凭借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精彩的表现和英勇的作战风格以及马列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力。全球范围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成立了一大批 社会 主义国家。并且这些国家纷纷倒向了苏联组建的 社会 主义阵营。

这就是冷战的开端和时代背景!尽管我们知道美国凭借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回报。而苏联方面尽管因为战争而受到了重创和损失,但同时也凭借着战争而浴火重生。在苏联鼎盛时期,苏联国内的GDP达到了美国的一半。西方 社会 认为达到了46%!

但是对于苏联这样一个计划经济下的 社会 体系,统计其GDP很难完整地呈现出苏联的真实面貌。实际上苏联当时的综合国力是超过美国的!当时的苏联无论是公民的生活、福利保障还是教育医疗水平亦或者是居民的幸福指数以及最为重要的军事武器装备实力方面,都超过了同一时期的美国。

就以教育举例,当时的苏联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使得苏联国内很少有文盲!而且苏联当时的高等教育院校数量和教育水平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苏联方面有着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教授。同样也拥有着大量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另外一个事情可以很好地佐证苏联当时的实力,从苏联解体距今已经近30年。作为苏联解体之后的主要继承国——俄罗斯联邦,凭借着吃苏联留下来的老本儿,依然能够保持世界第二大军事强国的地位而且丝毫不畏惧世界头号强国。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年的苏联有多么的强大和令世人恐怖。

二战结束后,世界经济经历了美苏争雄、日美争雄和中日争雄,苏联因为解体已成为 历史 ,日本因为房地产泡沫破裂,经历了失去的20年,还未赶上自己顶峰期,更不要提超过美国了,而我国的GDP现在已经是美国的71%,我国的经济增速远超美国,再过若干年,我国的GDP肯定能过超过美国成为坐上第一把交椅,美国自1894年登顶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也应该下来了。

美国自1894年登顶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后,一直占据是世界第一大宝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和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两个超级大国,但是苏联的GDP最高峰时也没有追上美国的GDP,1975年苏联的GDP和美国GDP最接近,但是也只有美国GDP的40.6%,1975年美国GDP为16889亿美元,苏联GDP为6859亿美元,苏联GDP和美国比相差太多,为什么苏联能和美国并称为超级大国,因为苏联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和美国相当,甚至比美国强,冷战时期,最看重的是军事工业和重工业。

1995年日本的GDP达到顶峰,从此经历了失去的20年,2021年日本的GDP为4.97万亿美元,还未到1995年顶峰的5.45万亿美元,1995年美国的GDP为7.64万亿美元,1995年日本的GDP是美国GDP的71.3%,2021年日本GDP只有美国的24.2%。

我国GDP最强年份当时是2021年,因为我国的GDP每年都在增长,2021年我国内地GDP为13.61万亿美元,香港GDP为3629.93亿美元,澳门GDP为545.45亿美元,台湾省GDP为5846.00亿美元,2021年我国总的GDP为14.61万亿美元,2021年美国GDP为20.49万亿美元,我国GDP占美国GDP的比例为71.30%,明年我国将成为自1950年后世界上和美国GDP最接近的国家,不久的将来,我国GDP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

这个问题也就是现代 社会 把GDP这个概念看得太重而来的。

在美苏争霸的时候,美国的 社会 构成很大程度上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整个 社会 处于一种蓬勃发展的状态,经济环境与秩序都处于合理状态。其突出的现象就是实体经济与国家政治环境吻合度高,而现在的情况已经不是那个时期了,资本主义经济学已经带领美国经济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实体经济毕竟是 社会 的根本,依赖金融技术实现对实体经济的控制终归是不现实的,当自己的经济只剩下资本的时候,就变成了对实体经济的依赖,当一个国家对经济的依赖变成了对自己国家以外的无条件依赖,这个国家就已经失去了发展的根本条件,而这就是美国的现状。

当时的苏联则是举国计划经济,一切以符合自己需要为原则。在这种思路下,苏联的实体经济始终以我为本,根本不考虑对外经济。即便是有对外经济,也不是站在资本扩张的立场上,而是以符合自身国际关系的需要为原则。似乎与三国时期蜀国的举国政策没什么两样。这样的经济模式更接近于按实际需要进行消费生产,计划性极强。

这两种经济模式不太好进行比较,即便是强行比较,由于很难把政治因素也作为考量成分,所以只能按国民实际消费来进行相对量化分析,至于奢侈品或民用技术超计划发展恐怕是很难在苏联出现,但是在美国实现跨越性发展则是必然。这也是后来苏联经济逐渐被世界淘汰的原因。

至于说经济比率,我个人认为不容易比较。

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统计数据显示,其国民收入水平达到美国的2/3(按照联合国1970年报告,美、苏分别占当年全球GDP总量的31.2%和13.2%,列前两位),工业产值达到美国的80%。1991年俄罗斯GDP总量占全球2.4%,位列全球第9。

2021年俄罗斯实现GDP1.658万亿美元,排名世界第11位。人口1.44478亿,贫困率13.2%,预期寿命72.1岁。

苏联经济实力最强的时候GDP和美国比较,怎么样,这是很多人都关心的话题。

但其实苏联并没有公布过GDP数据。冷战时期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而GDP是西方实行的一种用来衡量经济总量的数据,苏联当时和我国都不用GDP核算,而是用工业产值来衡量经济实力的。

所以苏联的GDP数据,主要是由世界银行后来估算出来的。

苏联GDP最高时应该是在1983年,这一年估算GDP为9930亿美元,只比美国、日本少,是世界第三。1983年美国GDP为36381亿美元,苏联相当于美国的27.3%。

而苏联GDP占美国GDP比重最高点应该是1973年。这一年苏联GDP6177.77亿美元,美国GDP 14285.49亿美元,苏联GDP达到美国的43.25%。

苏联由于一直是重工业发展优先,轻视轻工业发展,经济结构失衡,带来很严重的问题,并最终导致国家解体。

从国力上来说,苏联和美国曾经作为世界两大超级强国,实力确实是超群的,但按GDP这种核算方式则陷入西方的比较逻辑,自然是无法和美国相比的。

按苏联的核算逻辑,只看工业总产值的话,苏联工业总产值与美国相比,所占比例最高是在1975年的80%。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在 历史 上,苏联的国民经济和美国的国民经济计算体系并不相同,苏联一直认为第三产业算不上 社会 财富,而美国则把第三产业纳入了 社会 财富当中,两者的差异导致了对经济发展的理解以及产业政策上的巨大差异,也就造成了到后来的美苏争霸当中,苏联越来越力不从心的状况。

苏联发展的最好时期应该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当时的美苏争霸格局当中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处于守势的阶段。

要说苏联与美国GDP最为接近的年份,还是在1975年,当年美国GDP为16889亿美元,苏联为6859亿美元,苏联当时的GDP是美国的40%左右,虽然差距很大,但是比第三名的日本的4999亿美元还是多出了1660亿美元,多出了三分之一还要多。

但是就人们的生活水平来说,苏联与这些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差距非常大,当时苏联国内基本上买啥都要排长队,商店里的品种种类非常少,而且人民所需的日常生活用品普遍短缺。

但是在那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基本上人人都有 汽车 ,而且从未担心过日常生活用品的短缺问题,就是生活质量来说,苏联并不是一个超级大国。

因为在经济发展理念上的差异,苏联当时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重工业上,当然,认识到粮食问题的重要性,在赫鲁晓夫时代也曾经大力发展过农业,但由于当时苏联的体制问题,也是收效甚微。

而美国也在那个时候与苏联玩起了军备竞赛,为了不在军备竞赛当中落下风,苏联也是拼了老命发展军工产业,大量的财政都投入了军工,导致苏联当时拥有全世界顶尖的军队和武器装备,经济却越来越遭,在进入了80年代之后,苏联的经济发展基本是低于3%的年增长速度的,经济发展也逐步陷于了停滞。

实际上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统计局上班,所以对国民经济的计算还是有一些了解。第一产业实际上就是农业上的粮食生产,哪怕是农产品的贸易,都不算第一产业,而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就是工业和建筑业,除了粮食生产、工业和建筑业,其他的都是第三产业。

如第三产业的贸易,放在农业生产领域,实际上可以增加农业生产效率,贸易会告诉一个地方的农民,种什么作物会更符合 社会 需求。再如美国在90年代后就发起了互联网革命,到如今我们都知道互联网对世界的发展带来了多大的影响,而互联网本身就是第三产业。相对于苏联来说,美国的产业当中,第三产业在90年代以后就逐渐站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8成以上,足以见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因为忽视了第三产业,这也是苏联后来经济发展停滞的重要原因。

至于到了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继承苏联的俄罗斯经济一度崩溃,直到苏联解体30年后的今天,俄罗斯的GDP也只有1.66万亿美元,与美国的20.49万亿美元的GDP总量来说,就远远不是一个水平线上的了。

苏联和美国是二十世纪并立的两个超级大国,综合实力非常的强大。其中美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自19世纪末以来,美国一直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如今已经百年有余;而苏联也是一个经济强国,但与美国差距较大。

苏联经济实力最强的时候GDP占美国的比重如何?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冷战时期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对西方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基本绝缘,而GDP是西方实行的一种用来衡量经济总量的数据,苏联是不用这一套统计方法的,它更多是用工业产值来衡量经济实力,所以关于苏联的GDP数据,主要是由世界银行估算出来的。

苏联GDP最高时是在1983年,当时它的GDP为993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日本,位居世界第三。1983年美国GDP则高达36381亿美元,苏联GDP仅相当于美国的27.3%。但在上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已经陷入停滞,出现了商品短缺情况,经济体制僵化,而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的改革,进一步恶化了苏联的经济,最后结果如何想必大家也知道。

其实苏联GDP占美国比重最高的时候出现在1973年,当时苏联的GDP为6177.77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而美国GDP则为14285.49亿美元,苏联GDP相当于美国的43.25%。

上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国成为了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而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俄罗斯,实力大不如前,已经没有了往日的雄风。

苏联长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

苏联工业产值曾一度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

苏联不管工人农民勤奋程度还是产值都要比美国强,可为何还给人印象,苏联不如美国富裕不如美国人过的好?

这就是有效生产和无效生产的区别!

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一切工农业生产都是人为计划的,美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一切工农业生产是以市场需求来自我安排的!

这就是为何苏联人更勤奋更贫苦,反倒没有美国人富裕生活的好的原因和奥秘所在!

市场种类五花八门,行业千百万种,人们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所谓众口难调,光靠人为的来计划来分配,显然是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的都符合实际的!

所以,虽然苏联产值很大,工农很勤奋很辛苦,但是生活却并没有过的更好,因为太多的无效生产耗费了太多人力物力资源!

就好比一个人喜欢吃苹果,可你却给了他一堆香蕉,就算你给他再多香蕉,他还是不满意不开心的,因为他只想吃个苹果!

苏联计划经济也是这个道理,市场本来需要奶油和面包,可苏联却生产了太多的坦克和飞机!虽然生产的很多工农很辛苦勤奋,天天累个半死,可生活却并没改善,生活还是不开心不快乐!

就像人们一提起苏联,想到的都是恐怖的军力,五百多万正规军,十几万辆坦克,几万枚核弹头,能把地球毁灭一千次等等,仅此而已,其他方面很少有人提及,因为压根也没啥可提的!几亿苏联人民这几十年啥也没干,就只生产根本没需求的核武器和坦克了!到了苏联解体后,那么多的飞机坦克大炮只能做废铁,要么当废铁卖了,要么直接抛弃野外风吹日晒报废,要不俄罗斯到处都是坦克坟场,这些可是苏联几亿老百姓几十年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的血汗啊,如今一文不值连废铁都不如,苏联人能不贫困吗,累的半死却只是生产出一堆没用没需求的废铁,生产越多,苏联人就越穷!

而美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市场需求什么就生产什么,不需求的绝不生产,人们喜欢吃苹果,那就只生产苹果,绝对不生产香蕉,这样能避免浪费人力物力资源,人们不用那么辛苦可却生活的很好很快乐,所谓的有好处的事一定要积极,没好处的事绝不积极!

有用功和无用功区别!无用功做的再多在怎么累的半死也照样完蛋鸟!就像有的人,劳苦一生,到头来还是一贫如洗,有的人却没那么辛苦没那么累却很富裕!方向要比行动更有意义,没有方向的行动,就像无头苍蝇到处乱撞!选择对了方向,才能平步青云,一帆风顺!

现代大国间的博弈方式为什么大部分都是经济博弈,它比军事战争好在哪里?对敌国危害更大吗?

希望详细点儿,谢谢
为什么是经济博弈而不是军事战争?因为任何一个有智慧的国家从来都不会把战争作为自己强大的首选项。

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一个国家经济薄弱、国库空虚,连自己的人民都养活不了,那么它又有什么资源去进行军事战争呢?这就好比你的邻居家境殷实,全副武装到牙齿开着装甲车,而你就穿一条裤衩,手持一根铁棍去跟人家打架,最后吃亏的肯定还是自己。

另一方面,战争的花费是巨大的,一枚导弹的成本可能就有十几万上百万,一场战争下来如果没有深厚的家底,战争进行到一半这个国家早就被拖垮了。

古语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策。而经济博弈,则是上策中的上策,打掉敌人赖以发展的经济基础,对方自然就会国家衰弱。贫贱夫妻百事哀,对于国家也是一样,国家衰弱会引发内部的动荡,这样在对付这个国家时,就容易得多了。
《孙子兵法·谋攻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伐谋”,指以己方之谋略挫败敌方,不战而屈人之兵。孙武认为伐谋最为有利,故为“上兵”,是最好的战争手段。
美国的经济实力远远超过其他各国,排第一;德国和英国水平接近,分列第二、第三,但大体上是德国比英国强一些;沙俄和法国比较接近,排第四、第五,沙俄强在总体实力,法国强在人均工业化水平;接下来依次是奥匈帝国、意大利、日本。
把主要的列强经济实力从强到弱排一遍,一次是:美国、德国、英国、沙俄、法国、奥匈帝国、意大利、日本。
1、美国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1940年美国GDP达到2000多亿美圆[1940年的汇率],但美国这时依然享受着大西洋天然壁垒的优越,陆军只有可怜的10万人,遍为4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师和1个后备预师,坦克的数量只有300多量,甚至排在波兰后面,勉强做个世界第七.
美国参战后,在其经济实力的支持下武器生产能力大增,到1943年已经成为盟军军火的主要供应者[具体武器生产状况如下].到1945年,美军总兵力达到1050万人其军事工业的规模已经发展到可以年产飞机4万架,坦克2万辆的水平,二战时美国共生产8万辆坦克,有进4万辆是位于底特律的克莱斯特工厂生产的M4谢尔曼坦克.

2、 苏联是二战时期军事实力最强盛的国家,苏联是世界第二工业国,苏德战争初期其GDP达433亿美圆,军队人数任何时期一直维持在600万人以上二战末期达到了鼎盛的1200万人,这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最庞大的军队了,二战期间苏联共生产了10.8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但有近7万辆在战争中被击毁,苏联强大的生产能力及时的补充了这些损失.
3、 德国在希特勒的严抓下,1940经济总量达到561亿美圆,基本度过了经济危机,军火工业生产开始全面的运转,其军火产量在1939年就已经超过英法之和,以坦克生产为例,1940年生产坦克2500余辆[3型为主],1943年达到了顶峰7600余辆,随即就有3000多辆开往库尔斯克,包括200辆新式的5型黑豹坦克,后来多生产虎 豹坦克,数量有所下降,质量却在上升,由于盟军的轰炸和资源短缺,德国经济在1945年开始出现崩溃.
4、英国在欧洲孤掌难鸣,国内经济不景气,其经济和资源的维持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殖民地和美国的支援;法国已经战败,其势力范围退缩回在非洲的殖民地
5、意大利早在1940年时就已经爆发的经济危机,在加上意大利军队的接连失利,国内罢工浪潮高涨,1943年墨索里尼政权倒台.
6、在7.7事变前日本的经济总量达到283亿美圆,是世界第6经济强国, 在7.7事变前,日本全国只有4个装备整员的师团,不到20万人而国民党军队光陆军就达到200多万,7.7事变后,日本开始大量的扩充兵员,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在中国有110个师团,总共250多万人,此后日本兵力一直升高到1945年达到600多万,但兵员的素质却不断的下降,日本的人口只有7600多万,已经不堪重负;二战日本共生产5000多辆坦克,1941-1945年日本共生产了航母1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潜艇147艘与同期的美国有很大的差距.
7、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军事实力相当弱后,具体的经济总量状况无从考证,二战后期共产党发展到91万人,民兵近百万,解放国土面积一百多万平方公里,人口1亿人,装备大多是缴获的日本武器:国民党兵力有460万人[其中蒋介石嫡系只有100多万人],缴获了大量日军的装备,还有美国的4亿美圆援助和大量武器支援。

---------------------
日本VS美国
1、战争潜力:由于国家战争机器的高速运转,全国的富余劳动力都充实到军队及相关行业当中,日本国民经济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前显得空前“繁荣”, 使得日本人错误地认为本国经济与军事实力都超过了与他们最大的敌人美国。而此时的美国已经历了十年左右的经济大萧条。经济危机的深远影响使得整个美国经济依然‘疲软’。但尽管如此美国的综合国力仍远高于日本。这里简单的举例一组数据:
1、美国的人口高于日本近两倍;
2、美国的国民收入是日本的7倍
3、美国的钢铁产量是日本的5倍

4、美国的煤炭产量是日本的7倍
5、美国的汽车产量更是日本的80倍_
此外,美国工厂的现代化和自动化水平要高于欧洲和日本,美国人的生产管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两方面结合起来,美国工人的人均生产力是世界上最高的。日本已经基本无潜力可挖掘,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前国内的军事、经济以达到顶峰,也就是说如果日本不能利用现有的力量迅速消灭对手,那么进入消耗战后,日本必败无疑。
2、军工生产:1941-1945年日本共生产了航母1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潜艇147艘。而在同一时期美国生产了航母(包括护航航母在内)131艘、战列舰10艘、48艘、驱逐舰355艘、护卫舰498艘、潜艇203艘。仅从数量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日美在生产能力上的差距,小日本整个二战期间仅仅建成了63艘驱逐舰而美国在同一时期却有七百四十余艘反潜舰艇建成下水!
日美双方作战飞机年产量对比:盟国不仅在飞机数量上占了上风,而且在战争中不断推出新型飞机,到了战争后期美军的飞机性能已经远远优于日军。反观日本,在整个二战期间基本上都在使用‘零’式或其改型。‘零’式从很多方面来说确实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战斗机,但是到了1943年其性能已经明显落后于美国的新机型(由于日军轻视对飞行员的保护,只注重飞机性能,过量采用木质材料与蒙皮,‘零’式在被击中后很容易起火燃烧,导致机毁人亡)。在美国生产的飞机中约有97810架是多引擎轰炸机(双发或四发),而日本仅仅生产了15117架(基本上是双发机)。因此,无论是从飞机生产数量上,或是从飞机总载荷上看,两国之间的差别都非常之明显。
由于工业基础和技术能力上的差距,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陆军根本谈不上机械化,其重型装备供给量与实际需求之间差距甚远。

1941-1945年,日军只生产了604门口径大于105毫米的野战火炮和70-105毫米口径火炮6512门,而同一时期美国却生产了重炮7803门,其他中型口径火炮27082门。1941-1942年,日本将坦克生产列入了A级(即最高级别),但由于科技水平和生产工艺的落后,日本只生产了中型坦克1065辆,轻型坦克1024门。而美国却生产了中型坦克24997辆,轻型坦克4052辆。要指出的是,二战时期日本的中型坦克无论是火炮威力还是装甲厚度都只能相当于盟军的轻型坦克。由于日军坦克在战斗中的表现欠佳,到了1943年坦克的生产被降到了D级。日本不但缺少坦克,车辆也是日军的软肋,日本车辆生产在顶峰时为1941年的47901辆,而美国在1943年的汽车生产量却达到了621502辆。
除了重型装备,其它武器日本的生产数量也是严重不足。1941年底日本的武器库足够装备103个师团,陆军战斗序列有51个师团和59个旅团。战争初期陆军的武器弹药的产量和消耗量大体相同,但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军队数量急剧增,而日本的武器弹药保有量却没有明显的增加。1943年日本陆军规模从240万人升到310万人,美国则从415万人激增到了889万人。到战争结束时日军的武器弹药虽然可以装备104个师团,但其战斗序列却达到171个师团,这还不包括日本大量的准军事人员。
1940年统计,日本本土人口7314万,虽然强征了大量中国和朝鲜劳工,但并不等于这样腾出来的本国人力就能形成战斗力强的部队。事实上,太平洋战争前6个月日军在东南亚和南太平洋的胜利正是依靠多年积累的精锐部队。1944年日本有1335万名女性劳动力,但其中的780万人从事的是农业和林业工作,只有225万人参加工业及军工生产。而美国1941年就有1460万名妇女参加工业生产。
德国VS苏联
1941年6月22日,德军进攻苏联,苏德战争正式爆发。在此之前,苏联的军事装备和军人综合素质都不在德军之下,由于苏联在三十年代的经济增长,使得投入于军事准备的经济能力大大增强,这十年里,苏联的整体军事实力已经世界上最强的几支,和德军的整体实力差不多。但结果却是,在三年的苏德战争里,苏联共死亡了包括1000万士兵在内的2000万人,平均每天死亡3万多人。在战争进行时,苏联的军工机器一直没有停下来,共生产了约10余万辆坦克和火炮。
苏联的面积是22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2亿;而德国的面积是37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过5、6千万。德国没有丰富的战时资源可供使用,而苏联的资源是世界上最为丰富的。从资源上的实力分析,双方不是一个等级上的。苏军一开始就被动挨打,每次战役都会10万10万的士兵被俘或被歼,而且苏联还有美国在太平洋和日军作战,牵制了日军的北进;同时英法及欧洲反法西斯军民在西欧、南欧、以及北非几条战线上和德军抗战,使德军整体的军事实力的总值分化掉一部分,可以说德国是以其最多60%的综合军事实力来同以近95%的综合军事实力的苏军在苏联本土进行战争,苏联在双方的战争条件上占着比德国多得多的优势。(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在二战期间 能排在中国前面的 有 美国 苏联 德国 日本 英国 法国 意大利 加拿大 比利时 荷兰 捷克 西班牙 澳大利亚 即便是日本占领下的中国东北三省 工业综合实力 都比国民政府控制下的中国强
1937年前,经过两次北伐,蒋中正领导的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了全国,虽经史称黄金十年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国力有所增强,但地方势力依旧是各自为政,就整个中国而言,仍是一盘散沙,经济、军事、以及社会组织能力方面与日本相比,差距太大。那么这个差距究竟有多大呢?这里整理了一些资料供参考。

工业方面的比较
日本方面:1931年至1937年间,日本工业增长的平均速度达9.9%,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发展速度最快的。1937年,日本产钢580万吨、生铁239万吨、石油169万吨、水泥611万吨,煤5070万吨,发电量303万千瓦,工业总产值已近60亿美元,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80%,成为工业强国。日本根据1936年8月制定的《国策大纲》,把“扩充国防军备”摆在首位。1937年军事工业投资达22.3亿日元,比1936年增加了2.2倍,占当年工业投资总额的61.7%。其武器装备的生产能力达到了年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火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余辆的水平,造船能力为40余万吨,造舰能力为5万余吨。
中国方面:20世纪30年代中国当时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大国,拥有4.6亿人口和1142万平方公里(包括外蒙古)的领土。虽然资源丰富,煤、铁和各种有色金属以及石油等的蕴藏量很大,可是多数尚未开发,已开发的也很不充分。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手工业仍占主导地位。“七七事变”之前,中国钢铁年产量4万吨石油1.31万吨,煤2800万吨(其中外资煤矿约占55%),工业总产值13.6亿美元。农业生产仍然是依靠人力、畜力。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上,军事工业当然难以发达,飞机、坦克、大口径火炮生产能力为零。
军事方面的比较
海军:
七七事变前夕,中国海军25000人,仅66舰艇,总吨位57608吨,其巡洋舰最大吨位海圻号仅4300吨,其他巡洋舰平均吨位2000吨。超过30艘舰艇吨位在500吨以下,多为只能在内河航行的炮舰,淞沪会战后的江阴一战,海军舰船几乎损失殆尽。

日本海军截至1937年6月,总计舰艇285艘,总排水量115、3万吨,其中航空母舰4艘,水上飞机母舰2艘,战列舰9艘,重巡洋舰12艘,轻巡洋舰21艘,驱逐舰102艘,潜艇59艘,其余各型舰艇49艘。
空军:
中国空军仅600余架,抗战爆发时能投入战斗的仅223架,编为31个中队。飞行员620人。飞机全部依靠进口,不能自产,甚至各型零部件也需进口,并且因采购于美、英、法、德、意等多国,机型多,维修困难。
日本空军拥有飞机共计2700架,,其中作战飞机1600架(陆军960架,海军640架),所有飞机均由日本自行研制生产。
陆军:
当时中国现役正规军220万,编成步兵182个师及数个独立旅。中央军直属部队70个师,其中40个师接受了德式装备。75毫米以上火炮800门,坦克装甲车数量不祥,有资料显示,淞沪会战期间,国军曾派南京装甲兵学校仅有的三个坦克连中的两个连参战,且因与步兵缺乏协同作战配合,全部被击毁;1938年兰封战役,邱清泉将军曾帅一个坦克营参战,抗战初期的其它会战中,几乎没有坦克部队参战的记录。

至七七事变前,日本陆军常备兵力38万,编成17个常备师团。4个混成旅团、4个骑兵旅团,3个战车联队,16个飞行联队,5个独立野战重炮旅团。总计火炮6000门,坦克786辆,装甲车450辆。
陆军作战单位实力比较
1932年1、28淞沪抗战后,蒋中正计划在全国建立60个师的国防军,作为日后中日战争的国防力量,这些师被称为:调整师,到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完成了20个调整师建设。这20个师当中,王敬久的第87师、孙元良的第88师、宋希濂的第36师是由德国顾问训练的,战斗力最强,以作为教导师的87、88师为例:每个师有2个旅,每旅2个团,直属分队有炮兵营、工兵营、通信兵营、辎重兵营、骑兵连、特务连、卫生队,全师10923人,步骑枪3800余支,轻重机枪328挺,各式火炮与迫击炮46门,掷弹筒243具,第88师有1个战车防御炮连装备6门苏式37罗通炮。而同为“德械师”的第36师只有9000人,其它各师的情况差别更大,如淞沪会战中来自湖南的第8、19师,1个连只有6挺轻机枪,步枪则是汉阳造和湖南自造的杂牌抢,来自贵州的第26师,1个连只有3挺轻机枪,所用的步枪中有的枪膛甚至没有来复线
日本陆军一个师团,有4个步兵联队、1个骑兵联队、1个山炮兵联队、1个重炮兵联队、1个工兵联队、1个辎重兵联队,兵力2.2万人,马5800匹,步骑枪9500余支,轻重机枪600余挺,火炮108门,坦克24辆,战时日军每个师团还要补充战车、装甲车、高射炮、探照灯、电信、航空、红十字等部队,兵力可达三万人。
单从以上这些数字的比较不难看出中日两国国力的巨大差距,可以说,我们的前辈就是在这种技不如人、器不如人的情况下,凭着满腔热血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的。今天是“七七事变”71周年纪念日,让我们记住那些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英灵。
=========================================
经济是一切的基础,尤其是工业,进一步说重工业,可以从经济,工业实力角度说明战争的大方向。
1939年的统计,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
美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38.7%,
苏联占世界工业生产的17.6%,
德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13.2%,
英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9.2%,
法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4.5%,
日本占世界工业生产的3.8%,
意大利占世界工业生产的2.9%,
中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0.3%,
举个形象的例子,或者说我们来制定一个战争游戏规则,
世界上有一百万支枪,
美国有39万支枪,
苏联有18万支枪,
德国有13万支枪,
英国有9万支枪,
法国有5万支枪,
意大利有3万支枪,
日本有4万支枪,
中国有0。3万支枪,
可见,
(1)日本欺负中国有一定本钱,但这个本钱不大,顶多是4万支枪欺负3千支枪而已。而且他的野心太大,没有把全部的力量都投入进来,有5千支枪防着苏联,2万5千支枪打着美国,真正只有1万支枪打着中国,比中国的3千支枪最多多7千支枪,所以中日打成了八年持久战。
(2)日本挑战美国绝对是注定失败的,差的本钱太大,是4万支枪跟39万支枪比较,绝对值差距是35万枪,而日本和中国是4万支枪比3千支枪,只差3万7千支枪,可以说绝对值的差要厉害得多。日本输得一塌糊涂是情理之中的。
(3)德国欺负法国有一定的胜算,是13万支枪对5万支枪,实际情况也如此,利用闪电战很快占领法国。
(4)德国占领法国后,合起来有18万支枪,欺负英国9万支枪有相当胜算,实际情况也如此,英国1939-1941年几乎在崩溃的边缘。
(5)德国占领法国后,合起来有18万支枪,欺负苏联19万支枪,可以说是打个平手,实际情况也如此,两者互有攻防,如果不是第二战场的开辟,两者顶多打成惨败和惨胜。
(6)但是美国参加欧战后,德国绝对是注定失败的,因为那是39万支枪对18万支枪,如果把英国和苏联的枪加上,美国胜利只是时间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前世界各国实力排名
1、美国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1940年美国GDP达到2000多亿美圆[1940年的汇率],但美国这时依然享受着大西洋天然壁垒的优越,陆军只有可怜的10万人,遍为4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师和1个后备预师,坦克的数量只有300多量,甚至排在波兰后面,勉强做个世界第七.
美国参战后,在其经济实力的支持下武器生产能力大增,到1943年已经成为盟军军火的主要供应者[具体武器生产状况如下].到1945年,美军总兵力达到1050万人其军事工业的规模已经发展到可以年产飞机4万架,坦克2万辆的水平,二战时美国共生产8万辆坦克,有进4万辆是位于底特律的克莱斯特工厂生产的M4谢尔曼坦克.

2、 苏联是二战时期军事实力最强盛的国家,苏联是世界第二工业国,苏德战争初期其GDP达433亿美圆,军队人数任何时期一直维持在600万人以上二战末期达到了鼎盛的1200万人,这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最庞大的军队了,二战期间苏联共生产了10.8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但有近7万辆在战争中被击毁,苏联强大的生产能力及时的补充了这些损失.

3、 德国在希特勒的严抓下,1940经济总量达到561亿美圆,基本度过了经济危机,军火工业生产开始全面的运转,其军火产量在1939年就已经超过英法之和,以坦克生产为例,1940年生产坦克2500余辆[3型为主],1943年达到了顶峰7600余辆,随即就有3000多辆开往库尔斯克,包括200辆新式的5型黑豹坦克,后来多生产虎 豹坦克,数量有所下降,质量却在上升,由于盟军的轰炸和资源短缺,德国经济在1945年开始出现崩溃.

4、英国在欧洲孤掌难鸣,国内经济不景气,其经济和资源的维持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殖民地和美国的支援;法国已经战败,其势力范围退缩回在非洲的殖民地

5、意大利早在1940年时就已经爆发的经济危机,在加上意大利军队的接连失利,国内罢工浪潮高涨,1943年墨索里尼政权倒台.6、在7.7事变前日本的经济总量达到283亿美圆,是世界第6经济强国, 在7.7事变前,日本全国只有4个装备整员的师团,不到20万人而国民党军队光陆军就达到200多万,7.7事变后,日本开始大量的扩充兵员,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在中国有110个师团,总共250多万人,此后日本兵力一直升高到1945年达到600多万,但兵员的素质却不断的下降,日本的人口只有7600多万,已经不堪重负;二战日本共生产5000多辆坦克,1941-1945年日本共生产了航母1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潜艇147艘与同期的美国有很大的差距.

7、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军事实力相当弱后,具体的经济总量状况无从考证,二战后期共产党发展到91万人,民兵近百万,解放国土面积一百多万平方公里,人口1亿人,装备大多是缴获的日本武器:国民党兵力有460万人[其中蒋介石嫡系只有100多万人],缴获了大量日军的装备,还有美国的4亿美圆援助和大量武器支援。

---------------------

日本VS美国

1、战争潜力:由于国家战争机器的高速运转,全国的富余劳动力都充实到军队及相关行业当中,日本国民经济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前显得空前“繁荣”, 使得日本人错误地认为本国经济与军事实力都超过了与他们最大的敌人美国。而此时的美国已经历了十年左右的经济大萧条。经济危机的深远影响使得整个美国经济依然‘疲软’。但尽管如此美国的综合国力仍远高于日本。这里简单的举例一组数据:
1、美国的人口高于日本近两倍;
2、美国的国民收入是日本的7倍
3、美国的钢铁产量是日本的5倍
4、美国的煤炭产量是日本的7倍
5、美国的汽车产量更是日本的80倍_
此外,美国工厂的现代化和自动化水平要高于欧洲和日本,美国人的生产管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两方面结合起来,美国工人的人均生产力是世界上最高的。日本已经基本无潜力可挖掘,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前国内的军事、经济以达到顶峰,也就是说如果日本不能利用现有的力量迅速消灭对手,那么进入消耗战后,日本必败无疑。

2、军工生产:1941-1945年日本共生产了航母17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9艘、驱逐舰63艘、潜艇147艘。而在同一时期美国生产了航母(包括护航航母在内)131艘、战列舰10艘、48艘、驱逐舰355艘、护卫舰498艘、潜艇203艘。仅从数量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日美在生产能力上的差距,小日本整个二战期间仅仅建成了63艘驱逐舰而美国在同一时期却有七百四十余艘反潜舰艇建成下水!
日美双方作战飞机年产量对比:盟国不仅在飞机数量上占了上风,而且在战争中不断推出新型飞机,到了战争后期美军的飞机性能已经远远优于日军。反观日本,在整个二战期间基本上都在使用‘零’式或其改型。‘零’式从很多方面来说确实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战斗机,但是到了1943年其性能已经明显落后于美国的新机型(由于日军轻视对飞行员的保护,只注重飞机性能,过量采用木质材料与蒙皮,‘零’式在被击中后很容易起火燃烧,导致机毁人亡)。在美国生产的飞机中约有97810架是多引擎轰炸机(双发或四发),而日本仅仅生产了15117架(基本上是双发机)。因此,无论是从飞机生产数量上,或是从飞机总载荷上看,两国之间的差别都非常之明显。
由于工业基础和技术能力上的差距,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陆军根本谈不上机械化,其重型装备供给量与实际需求之间差距甚远。
1941-1945年,日军只生产了604门口径大于105毫米的野战火炮和70-105毫米口径火炮6512门,而同一时期美国却生产了重炮7803门,其他中型口径火炮27082门。1941-1942年,日本将坦克生产列入了A级(即最高级别),但由于科技水平和生产工艺的落后,日本只生产了中型坦克1065辆,轻型坦克1024门。而美国却生产了中型坦克24997辆,轻型坦克4052辆。要指出的是,二战时期日本的中型坦克无论是火炮威力还是装甲厚度都只能相当于盟军的轻型坦克。由于日军坦克在战斗中的表现欠佳,到了1943年坦克的生产被降到了D级。日本不但缺少坦克,车辆也是日军的软肋,日本车辆生产在顶峰时为1941年的47901辆,而美国在1943年的汽车生产量却达到了621502辆。
除了重型装备,其它武器日本的生产数量也是严重不足。1941年底日本的武器库足够装备103个师团,陆军战斗序列有51个师团和59个旅团。战争初期陆军的武器弹药的产量和消耗量大体相同,但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军队数量急剧增,而日本的武器弹药保有量却没有明显的增加。1943年日本陆军规模从240万人升到310万人,美国则从415万人激增到了889万人。到战争结束时日军的武器弹药虽然可以装备104个师团,但其战斗序列却达到171个师团,这还不包括日本大量的准军事人员。

1940年统计,日本本土人口7314万,虽然强征了大量中国和朝鲜劳工,但并不等于这样腾出来的本国人力就能形成战斗力强的部队。事实上,太平洋战争前6个月日军在东南亚和南太平洋的胜利正是依靠多年积累的精锐部队。1944年日本有1335万名女性劳动力,但其中的780万人从事的是农业和林业工作,只有225万人参加工业及军工生产。而美国1941年就有1460万名妇女参加工业生产。

德国VS苏联

1941年6月22日,德军进攻苏联,苏德战争正式爆发。在此之前,苏联的军事装备和军人综合素质都不在德军之下,由于苏联在三十年代的经济增长,使得投入于军事准备的经济能力大大增强,这十年里,苏联的整体军事实力已经世界上最强的几支,和德军的整体实力差不多。但结果却是,在三年的苏德战争里,苏联共死亡了包括1000万士兵在内的2000万人,平均每天死亡3万多人。在战争进行时,苏联的军工机器一直没有停下来,共生产了约10余万辆坦克和火炮。

苏联的面积是22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2亿;而德国的面积是37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过5、6千万。德国没有丰富的战时资源可供使用,而苏联的资源是世界上最为丰富的。从资源上的实力分析,双方不是一个等级上的。苏军一开始就被动挨打,每次战役都会10万10万的士兵被俘或被歼,而且苏联还有美国在太平洋和日军作战,牵制了日军的北进;同时英法及欧洲反法西斯军民在西欧、南欧、以及北非几条战线上和德军抗战,使德军整体的军事实力的总值分化掉一部分,可以说德国是以其最多60%的综合军事实力来同以近95%的综合军事实力的苏军在苏联本土进行战争,苏联在双方的战争条件上占着比德国多得多的优势。
本文标题: 苏联在大国博弈中的水平如何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8238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好的水利设施吗请评价一下我的文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