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卫立煌在东北战场上束手束脚,无所作为

发布时间: 2023-01-23 00:02:2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9

蒋介石写信,要卫立煌救郑洞国撤出长春,卫啼笑皆非:真是开玩笑长春,这座美丽的北国名城,位于北纬43,26至44,5,东经125,...

如何看待卫立煌在东北战场上束手束脚,无所作为

蒋介石写信,要卫立煌救郑洞国撤出长春,卫啼笑皆非:真是开玩笑

长春,这座美丽的北国名城,位于北纬43 26'至44 5',东经125 至125 34'之间。长春地方设治于1800年(清嘉庆五年)。长春一词作为今日所指地域的专有名词,始见于1806年(清嘉庆十一年)清政府的官方文件之中。

1931年9月19日,日军侵占长春,设长春市政府。1932年3月1日,日本建立伪满洲国,定国都于长春,改长春为新京,改长春市政府为新京市政公署。从此长春成为日本统治东北的政治中心。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也设于长春。日本为掠夺我东北的资源以及对苏联的战略需要,在东北广修铁路。于是,长春不仅有中东铁路(沈哈线)纵贯南北,又有长自线、长图线横穿西东,成为东北腹地的铁路交通枢纽。

长春地处北满平原东南部的丘陵地带。东傍伊通河,西面、南面起伏着富峰山和石碑岭。北面则是一望无际的沃野。物产丰富,素有"粮仓"之名。

从多方面来看,长春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

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初期,我军尚处劣势。我党中央、毛主席"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英明战略方针,我军主动撤出长春,国民党军遂踞长春为东北战场腹地的战略要点,增修工事,扼以重兵。

到了1948年春,已是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的第三个年头。整个战争形势从开始的敌优我劣,彻底改变成我优敌劣。 我东北解放区的军民,在东北局提出的1948年解放全东北的号召下,热火朝天地战斗着、工作着,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与我们相反,蒋介石的政权更加孤立了。由于内战的负担加剧,经济上困难重重,江河日下,接近崩溃。军队士气低落,作战能力不断下降,不得不由进攻转入重点防御的境地。长江以北,只剩下沈阳、北平、徐州、西安、武汉等五个战略防御区,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日本投降后,蒋介石企图直接从苏联红军手里接收东北的美梦未能实现。于是,借助美帝的军舰和飞机向东北调运大军,把内战烽火,引向遭受14年日寇铁蹄践踏之苦的东北。攻占了我松花江以南解放区的大部地区。我东北解放区的军民,经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等将近两年的浴血奋战,到1948年初,我军野战部队已拥有70万人,地方武装30万人。控制了整个东北土地面积的97%,解放区人口占全东北人口总数的86%。我军力量远远超过了东北国民党的实力。

面对着东北的局面,蒋介石在短短的两年期间,曾三易东北战场的主帅。先是派熊式辉任行营主任,杜聿明为保安司令长官。继而,又于1947年8月,派遣总参谋长陈诚来东北。蒋介石第三次换马,选中的年逾花甲的卫立煌,是在1948年1月22日我军冬季攻势的隆隆炮声中,走马上任的。

卫立煌到任后,怕我军围城打援,任凭那些遭我攻击的据点一再告急,他也稳如泰山按兵不动。于是,1月26日我歼灭国民党第四十九军二十六师于新立屯,同时切断了北宁线,2月6日,我歼敌第五十六师于辽阳,2月19日,我歼敌新编第六十二师于法库,同日又歼敌第五十二军二十五师于鞍山。连同12月25日在公主屯歼敌新编第五军,我冬季攻势共歼敌15万之众。3月13日四平解放,我军宣告冬季攻势结束。至此,国民党军队在东北所占有的地盘,只剩下吉、长、沈、抚、本、锦、葫等三个孤立地区了。失城诸多,损兵甚众——卫立煌想改变东北局势未成,反而重重地挨了当头一棒。

早在1947年10月,我中央军委、毛主席即电令林彪,东北主力应转向北宁线作战;并将冀东、热河地区的作战指挥,划归东北军区。1948年2月7日,中央军委更明确地电令林彪:"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这是我中央军委、毛主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战略部署。

然而,蒋介石也并非没有军事战略眼光,他对东北战局的不妙也颇有预感,也在考虑倘有不测,即将东北国民党军队全部撤入关内这着棋。因而,他也生怕我切断北宁线的退路,对东北国民党军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因此,他主张放弃吉林、长春,以少数兵力守沈阳,集中主力控制锦、葫地区及北宁路,在辽西与我决战。

这就是说,我敌双方的战略企图,一方要封闭敌军于东北境内全歼,一方要夺路逃走,斗争的焦点,是控制北宁路。

但是,卫立煌的主张与蒋介石并不合拍。一方面他出于维护东北"剿总"这块招牌,不愿放弃吉林、长春,收拢部队于沈阳或辽西。照此办理,东北"剿总"岂不只剩辽西一隅?另一方面,他主张集重兵于沈阳及辽南地区,守则可以集中兵力,退则可以从营口的海上撤走。他的这一预案并没有得到任何人的支持。

为了避免蒋介石收拢吉林、长春部队于辽西,卫立煌曾遣多人往返于沈阳、北平、南京之间进行斡旋。并没法取得部下将领们以及美国顾问团团长巴大维的支持,以增强与蒋介石抗衡的力量。蒋介石同意了卫立煌不放弃长春的主张。因此,他决定将吉林的第六十军收拢于长春,与新编第七军共同固守。在此问题上,蒋卫间虽是同床异梦,但却得到了妥协。

8月间,在长春守敌被围、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卫立煌判断,我军可能10月攻打锦州,围困沈阳。他既想不放弃沈阳,又不愿沈阳成为长春第二。他要改变防御上的战略思想,使部队轻装做运动战、游击战的准备。对于长春,则企图牵制我兵力,能否突围,尚待考虑。

蒋介石鉴于东北与华北的战略关系,也考虑到卫立煌同他貌合神离,又成立了另一个军事指挥机构——冀热辽边区指挥所,并亲派在徐州方面负有重任的杜聿明来担任指挥,这就更加激化了蒋卫间的矛盾。卫立煌清楚地意识到,蒋在以杜取代他的部分指挥权。事实明摆着:长春守将郑洞国,是杜聿明的至亲好友,而廖耀湘、范汉杰等人,实际上是由蒋介石亲自指挥的。这种局面,几乎从卫来到东北以后,一直持续到辽沈战役。可以说,他们是"各怀心腹事,尽在不言中。"

对于长春,此时的卫立煌,已认定那是一着死棋了。他不抱任何希望,守则维持一天算一天,撤则谈何容易?总之,他觉得长春是个包袱。对长春守将郑洞国的处境,唯有叹息,表示束手无策。例如,彭杰如被任命一兵团副司令官,他却不主张彭去长就职,说"那是一个死地,失掉只是迟早问题,你不必去长春,还是留在总部,大家集中经营沈阳。"郑洞国再三电请增加飞机空投粮食,卫立煌则强调沈阳粮食储备也较空虚,空运能力有限,并未采取积极措施。只是每当接到郑洞国的告急电报时即仰天长叹:"我负了桂庭,我这中间人难作啊!"

10月中旬,蒋介石曾写信给卫立煌,要他设法援救郑洞国撤出长春。卫立煌接信后啼笑皆非,忿然不平地说:"大部队由长春向南撤退,要通过五六百里的共区,事先毫无妥善计划,仅靠一纸命令,叫跑便跑,真是开玩笑!"

卫立煌没能改变东北的战局,他的 历史 使命也只能是作蒋介石政权在东北最后垮台的替罪羊。

至于长春,在整个东北战场上,它的确占有很重要的战略地位。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第一大战役——辽沈战役中,围困长春作战,却是该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围困长春的胜利,对促进辽沈战役的迅速全胜,起了重要作用。

辽沈战役东野南辕北辙打锦州,卫立煌为何不愿南下?

卫立煌一心想着如何固守沈阳,把沈阳当做东北地区的战略基地,在各方面都下了很大的功夫,认为蒋介石撤退锦州的命令是不明智的,从地图上看,沈阳到锦州之间的距离看似很近,实际上要跨过辽河,大凌河和绕阳河等极道河流,途中会遭到解放军的阻击,会挫伤国民党军队的士气。
因为他的势力主要在辽宁三省,担心南下会导致军心紊乱,有敌人势力会乘机而入,也担心到时候无人接应,里外受敌,因此没有南下
因为当时南方的环境不是很好,在古代,没几个原因下南方的,因为南方的环境情况和北方差太多了,会水土不服得病的。
卫立煌的想法也是想保存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也怕撤退的时候会被消灭,而且撤退完了以后手里没有了部队,自己就会被架空。

1955年卫立煌返回大陆,主席设宴8大元帅作陪,为何战犯有此待遇

1955年4月,一场特殊的宴会在北京展开,宴会是毛主席做东,甚至还有八大元帅作陪,可见这来宾的重要性。

等到宴会开始,大家才发现宴会的主角竟是卫立煌。

要知道这卫立煌可是国民党的将领,在1948年,解放军公布的国民党战犯名单中,卫立煌的名字赫然在列。

为什么毛主席要设宴款待国民党的战犯?

为何在国民党残部逃亡台湾时,卫立煌却从香港返回大陆,还受到毛主席款待?

1897年,卫立煌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卫杨村。

卫父当时是清政府的田赋官,卫立煌小时候生活过得还不错,然而父亲却在他8岁这年,感染瘟疫病逝。

卫立煌的大哥 担起了养家的担子,在大哥的支撑下,卫立煌得以去私塾念书。

后来辛亥革命爆发,15岁的卫立 煌 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

他毅然剪去代表满清迂腐思想的辫子,加入到讨伐袁世凯的军事训练当中。

然而这次军事训练,最终遭到了镇压以失败告终,但是卫立煌的心中,从此种下了革命的种子。

在老家沉寂了一两年后,卫立煌决定继续投入到革命事业。

为此他经过了一年多的军事训练,然后便奔赴到上海。

此去上海他只有一个目的,少年卫立煌的偶像,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他决心要加入到孙中山麾下。

1917年,等了3年的卫立煌终于等到了时机,成为了孙中山先生身边的一名警卫。

能够在偶像身边,接受先进的革命思想,卫立煌非常珍惜这次机会。

在工作中十分努力,不久就被提拔为警卫团排长。

卫立煌出色的军事能力,也终于得以施展,在战场上表现出色的卫立煌一路晋升,最终升到了营长。

孙中山先生表示,要嘉奖卫立煌这样的将士。

在战场上身经百战的卫立煌,此刻却表现得扭扭捏捏,半天也不敢说出心中所想。

在孙中山先生的多次询问下,卫立煌才提出了请求,他希望能获得一张孙中山先生的单人照片,留作纪念。

孙中山先生听罢爽朗一笑,他欣然并在照片背后题字: 立煌同志孙文赠。

卫立煌拿到照片一直妥善收藏,誓要跟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到底。

然而孙中山却在1925年因癌症病逝,卫立煌还未从悲痛中走出来,便遭遇了大变动。

蒋介石开始打压卫立煌等人,调走了卫立煌手底下大部分士兵,疑心甚重的蒋介石并不信任卫立煌。

卫立煌虽然无奈,但也没有办法,他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作战当中。

在随后的征战中,卫立煌打了不少胜仗屡立战功。

蒋介石看着这样的猛将,终于放下疑心开始重用卫立煌。

蒋介石派卫立煌前往与红军作战,卫立煌在这次战斗中见识到了红军的风采。

虽然两军处于敌对面,他看着红军在装备简陋的情况下奋勇作战,也不由产生了敬佩之情。

两军胶着了好一段时间,红军最终为了长久之计撤离了根据点。

蒋介石得知消息后,总算是卸下了心里最后一丝防备。

然而那时,日军一直对我国虎视眈眈,国共都在提倡先共同抵御外敌,蒋介石却一直消极对待。

卫立煌早已厌倦了自己人打自己人,外敌入侵应该放下一切,国家利益必须高于一切。

随着“西安事变”的爆发,国共终于达成一致,停止内斗,先共同抗日,将日本人赶出我们的土地。

日军很快将目光锁定到了山西太原,一举向太原进攻,太原是华北地区重要屏障,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

卫立煌立刻与阎锡山商议,组织了太原会战。

然而日军的火力太过强劲,卫立煌严防死守了21天,最终还是没有守住太原。

但是卫立煌的严密部署下,也让日军遭受了重创,短期无法再发起战斗。

这次战斗也是国共合作以来,很具代表性的一次战斗,在这次战斗中,和卫立煌协力合作的便是朱德。

在事后总结时,两人展开了讨论,卫立煌和朱德的很多看法都极为相似。

两人总结了日后的战斗方式,可以由国军先正面抗敌,然后我军突击日军后方,打日寇个措手不及。

卫立煌和朱德畅聊了一天一夜,两人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在朱德的引见下,卫立煌还和周恩来同志见了面。

在和周恩来同志的洽谈中,他发现我军振兴中华的思想,和孙中山先生宣扬的革命精神空前一致。

卫立煌在随后的作战中,还给我军提供了不少装备,其中有一百万发的子弹,二十多万的手榴弹。

看到我军战士生活艰苦,还提供了大量牛肉罐头,毕竟战士们只有保证体力,才能奋勇杀敌。

卫立煌俨然已把我军当成最亲密的战友。

我军和卫立煌并肩作战,在山西亲密合作了4年,终于取得了胜利。

等到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的野心按捺不住了。

蒋介石看到卫立煌在抗日战争中,和我军如此亲密,着手安排了卫立煌出国学习。

名义上是出国学习,但是实际上的意思,大家都心知肚明,不过是狡兔死走狗烹。

卫立煌征战多年,在战场上吃再多苦都甘之如饴,却总是被自己人怀疑不信任。

他的内心十分愁苦,第一次怀疑起了自己的立场。

周总理得知这些事后,也致电安慰他。

卫立煌立下了这么多战功,本该享有一切,都是因为跟我军太过亲密才会被拖累。

卫立煌在遭遇被罢权后,国民党其他人纷纷避之不及,他没想到第一声安慰竟来自周总理。

巧合的是,卫立煌的夫人韩权华,和周总理的夫人邓颖超是小学同学。

卫立煌将愁苦情绪和内心挣扎,都告诉了枕边人。

韩权华从小也是受过先进思想的熏陶,她表达了对丈夫的支持,表示愿意帮丈夫传达他的想法。

卫立煌写下一封电报,交由妻子韩权华,韩权华再转给远房亲戚。

几经辗转,这封电报终于送到了延安,我党也得知卫立煌的想法。

卫立煌提到,虽然他现在身在海外,但后期会适时给我党提供帮助,目的为了能尽早结束内斗 。

他希望时局早日定下来,真的不想看国人内斗死伤无数。

但因他在国军身居高位,为了自身和家人安全,希望我党能暂时保守这个秘密。

我党回电: 可利用目前的情势,伺机行动。

很快这个机会就来了,蒋介石在国内屡打败仗,他又想起了卫立煌,立刻召唤他回到国内。

待卫立煌回到国内,便被任命为东北总司令一职,被派往东北战场抵御我军。

此时的卫立煌已不是从前的那个他。

他早已看透了蒋介石,不过把自己当作一颗棋子,一旦失去价值便会再度成为弃子。

但是卫立煌作为东北总司令,也不能为我军提供什么帮助。

经过日思夜想,卫立煌心中有了决定:既然提供不了帮助,那就干脆什么都不做。

此时国军主要兵力都集中在锦州,长春,沈阳三大城市。

我军领导人决定在东北做一次大总攻,眼看着解放军步步逼近,蒋介石急了。

蒋介石立即发电报给卫立煌,让其先放弃长春、沈阳两地,先退守锦州保留实力,等到后期有实力再反攻。

卫立煌表示要将三座城市都守住,但是他不出兵不作战,只是拼命地修缮防御。

但明眼人都知道,当时沈阳的防守坚固,根本用不上再修缮。

蒋介石对此十分愤怒,直接飞到了沈阳,当面怒斥卫立煌的不作为。

蒋介石下令:“沈阳出五个军,组成西进兵团,与东进兵团一起合力,支援锦州地区。”

虽然锦州有了支援,但在我军的逐一击破下,东北三地最终还是被逐一解放。

蒋介石知道了后十分生气,随着部下的报告,知道了更多卫立煌的行为。

于是便立刻将卫立煌停职查办,将其软禁,一面查他是否已叛变。

调查还在进行中,但卫立煌知道自己的不作为,早晚会被审判,于是他便开始策划逃亡。

在蒋介石离开南京办事时,便带上自己的妻子往香港逃去。

等到了香港后,卫立煌也不敢松懈,深怕被特务发现其行踪,一直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

这种境况持续到我党放出的一份名单,才有了改善,这份名单正是国民党战犯名单。

卫立煌看着自己的名字赫然在立,心里明白这是我党对他的保护。

这份名单一出,蒋介石便知晓卫立煌没有和我党合作,自然也会放下对他的追捕。

等到了1949年,国军在我党的攻击下全面崩溃,蒋介石率领剩余参将败退台湾。

卫立煌提心吊胆的日子终于结束了,在香港生活多年的他,也想回到自己的家乡。

但是卫立煌心中有担忧,从前曾与我军为敌,回到家乡后会不会被秋后算账。

这时,卫立煌的妻子韩权华表示,可以帮他探探口风。

前面说到韩权华和邓颖超,有着同学情谊,韩权华写信寄给了多年未见的老同学邓颖超。

在大陆的邓颖超收到信后,便立刻交给了周总理。

周总理多年来一直在打听卫立煌的消息,他放下手中政务,回信一封。

信中写道,我党一直记得卫立煌的付出,并不会追究那些前尘往事,新中国正是需要建设的时候。

等到卫立煌回来,还要对其委以重任。

卫立煌读完信件深受感动,他就知道自己当初的决定没有错。

卫立煌夫妻开始收拾行囊,预备踏上回乡的旅途,我党也为其回程做好了准备。

最终,在1955年4月13日,卫立煌终于踏上了大陆的土地。

身在广州的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和领导人会面,领导人却说可以慢慢来,刚好观赏下新中国的大好山河。

卫立煌和妻子一路沿着广州北上,看到新中国成立后百姓安居乐。

再也没有从前生活在战争下的阴影,短短数十年发展到如此地步,由衷地敬佩毛主席的伟大。

几天后,卫立煌终于来到了北京,等到他下了车站,竟发现车站还有朱德这些老朋友接待。

一路上他们忆当年畅想未来,相谈甚欢,这种质朴的同事情谊,从前他从未感受到。

等到卫立煌和妻子安顿好后,毛主席在4月25日,为其办了一场接风宴。

在这场宴会中,毛主席和八大元帅齐现身,这是何等的重视啊。

毛主席在宴会上,对卫立煌大加赞赏,当众说明卫立煌为国家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毛主席此话一出,那些从前对卫立煌还有质疑的人,也纷纷了解到了实情,不再有任何担忧。

宴会之上 觥筹交错,好不热闹。

宴会过后一段时间,我党也履行了诺言,让卫立煌出任政协常委等职位,卫立煌也终于可以投入到国家的建设当中。

为了感谢党和国家的信任,卫立煌一直积极工作,凡事亲力亲为。

但是此时,卫立煌也已快到花甲之年,常年的劳累让他的身体不堪重负。

最终,在1958年时卫立煌病倒了。

躺在病床上的卫立煌,还不忘操心工作,他希望能尽快重回工作岗位。

但是年轻时常年的征战,早就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伤痛,再加上再香港过的苦日子,身体一时间很难恢复。

在一年后,还是到了病重的状态,眼看着时日无多,朱德和周总理都放下手头政务来看望他。

病重的卫立煌已说不出话,他只是紧紧握住这些老友的手,眼中似有千言万语想要倾诉。

1960年,卫立煌在医院去世,周总理亲自主持了他的葬礼,送别这位老友。

纵观卫立煌这一生,积极投身革命事业,跟随孙中山先生的步伐,爱国的思想从未改变。

虽然曾为国民党五虎将领之一,但在意识到自己的道路是错误的时候,能够迷途知返,积极配合我党。

为了国家大义,置生死于度外,大大地提高了解放东北的进程,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国军为什么会在东北惨败

例如有国军将领归责于陈诚,说陈诚昏庸不会打仗也就算了。胡乱扩充部队,把老兵拆散,加入一半新兵,力量表面看扩充一倍,实际战斗力下降。
有人认为是卫立煌消极指挥不作为。
白崇禧认为第一次四平之战之后没有追击到底,给了共军东山再起的机会。有人说是蒋介石瞎指挥等等
不过我觉得到辽沈战役之时,国民党已经输了八成,国民党最好的情况就是不要输的太惨。战前东北态势对国民党来说已经很险恶了,龟缩在几个大城市里相互之间不敢救援,已经输了。纵观东北45年到48年,到底过国民党输在了哪里呢?
我个人觉得是整体战略上国民党放弃农村造成的。共军打国军目标明确,国军就在城里,国军打共军,你知道共军在哪?国军连”家”都没有,你打什么去?这个城市负担害死了国民党。国内其他战场共军有些地方本来有根据地,就算情有可原吧。东北可是白纸一张,国民党玩砸了

蒋不善用人。国军本在葫芦岛有卫立煌驻扎的军队,但却安排阙汉骞指挥,这一方面打乱了卫立煌的指挥部署,另一方面阙汉骞也无法统一指挥,群龙多首,这也导致了军队的机动性太差,处处被动。

蒋军事谋略差。他没有统一过全国(半国都没有),这也导致了他在国军心中并没有太高威望和说服力,连黄埔系内部也分成何应钦,顾祝同,胡宗南,陈诚几大派系,军队内部有实力的黄埔系,桂系。就是国军这么精锐之师也分帮结派,在东北的国军更是散兵游勇,不战而退。

本文标题: 如何看待卫立煌在东北战场上束手束脚,无所作为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7850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著名历史学家史景迁去世,享年 85 岁,如何评价他的一生历史上,欧洲的平民需要服徭役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