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看待勃列日涅夫,波尔布特以及埃里希昂纳克对于其所执政国家的贡献

发布时间: 2023-01-17 18:00:5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5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的轶事典故,勃列日涅夫是一个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知识贫乏的人,对任何事情都不求甚解,往往用诸如“我们将...

如何正确看待勃列日涅夫,波尔布特以及埃里希昂纳克对于其所执政国家的贡献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的轶事典故

勃列日涅夫是一个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知识贫乏的人,对任何事情都不求甚解,往往用诸如“我们将研究研究”、“我们考虑考虑”这类话搪塞对方提出的问题。只要手头没有讲稿,他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
1979年,勃列日涅夫和美国总统卡特私下会晤,他照本宣科,念着为他准备的稿子,当念到划去的段落时,竟转过头去问翻译:“我还要往下念吗?”1982年9月,勃列日涅夫到阿塞拜疆视察,在阿塞拜疆党员大会上致祝贺词。他拿错了别人为他准备的另一份讲话稿念了起来,居然没有发觉。由于他的讲话与大会毫不相干,台下听众骚动起来,秘书连忙替他换了一份讲稿,他这才明白念错了稿子。
更为搞笑的是,在当年莫斯科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勃列日涅夫致欢迎词。勃列日涅夫把秘书写好的发言稿忘在外衣口袋里,上了主席台一句话也讲不出来。呆了一会儿,勃列日涅夫终于讲话了。他的欢迎词非常费解,谁都听不明白,因为他只是一连把俄文字母“O”(注:念“噢”)念了五遍:“噢!噢!噢!噢!噢!”原来,他把奥运旗上的五个环,当成了五个“O”。 作为一个才能平庸、“在各个方面都很弱的人”,勃列日涅夫在他担任苏共总书记的十余年中,留给世界最深刻的印象,或许莫过于“勃列日涅夫之吻”。
因个人喜好,“在勃列日涅夫时代,形成了政治局委员同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和加盟共和国领导人会见时,男人互相接吻的礼节。”在勃氏看来,这或许是他展现个人外交魅力的独门法宝,但被其接吻的各国政要,鲜有情愿与开心者。
对“勃列日涅夫之吻”最深恶痛绝者,莫过于勃氏下面的苏共政治局委员们——毕竟,他国政要毕生至多也不过被勃氏“强吻”数次而已,而苏共政治局委员们,却不得不“上行下效”,时刻致力于将“勃列日涅夫之吻”发扬光大。继勃氏之后的两任苏共总书记,安德罗波夫与契尔年科,都相当痛恨这种“接吻”。 勃列日涅夫有浓郁的“勋章情结”,他一生获得114枚勋章。至于勃列日涅夫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癖好”,一直以来都说不清楚。
在“苏联英雄”的历史上,总共有2人获得4枚“金星奖章”,也就是四次获得“苏联英雄”称号。一位是名副其实的传奇苏军元帅朱可夫;另一位就是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朱可夫是在3枚“金星奖章”为最高限额的规定还生效时破例被授予第四枚英雄奖章的。勃列日涅夫是为自己颁发四枚“金星奖章”,立志成为“至高无上”的英雄。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表示要“保证对干部的尊重”,并且享受特权的干部范围有所扩大,特权种类日益增多。不仅如此,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官僚们还纷纷兴建专供自己享用的“狩猎小屋”和上层圈子聚会的私人会所。这些被称做“小屋”的私人别墅往往象宫殿一样富丽堂皇,带有花园、室内游泳池和其他设施。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社会的贪污、腐败和特权等历史问题已经达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勃烈日涅夫有强烈的“护犊之情”,对自己的子女非常“宽厚”,为女儿加林娜·勃列日涅娃与儿子尤里·勃列日涅夫动用公款为自己修建别墅。甚至连其不学无术、贪婪无比的的女婿尤里·米哈伊洛维奇·丘尔巴诺夫也因为得到了勃烈日涅夫的庇佑而扶摇直上,当上了苏联内务部第一副部长和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邱尔巴诺夫贪污了多达20亿卢布的公款,在勃烈日涅夫死后才被押上被告席。
由于勃烈日涅夫的权力是建立在他欣赏、提拔的亲信们的“团结”和“稳定”基础上的。因此,对于他的亲信,勃烈日涅夫都奉行着“保护干部”的方针予以庇护。
在勃烈日涅夫日益腐败的统治下,苏联社会贪污、腐败和特权逐渐达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腐败的深度、广度都是以往无法比拟的,这是斯大林时代腐败的继续深化和发展。“苏共许多州委书记、边疆区委书记和中央委员都卷入肮脏的勾当,赠送贵重礼品,包括赠送给总书记,被认为是正当的。一到节日前夕机要通信部门就忙得不可开交,分送从南方各地给总书记和政治局委员们寄来的盒子。” 勃列日涅夫时期也遇到不少经济难题,比较突出的是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降。苏联“八五”、“九五”、“十五”计划期间,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1%、6%和3.8%,工业产值平均增长率分别为8.5%、3.4%和3.4%。由于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比例失调。从1979年开始农业连年减产。农业产值1979、1980和1981年分别下降3.1%、2.5%和1.9%。农业不振严重地影响国民经济,特别是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造成市场供应紧张。此外,经济管理体制的许多弊端仍未消除,如经济决策权过多地集中于领导机关;企业本来就不多的自主权仍不断受到侵害;经济体制不适应集约化方针的推行,价格的制定不利于采用新技术和生产新产品;官僚主义、平均主义严重,等等。
此外,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的苏联,主要的消费品却长期短缺;苏联拥有当时世界最多的耕地,但粮食却连年欠收,不得不花大笔外汇进口粮食;苏联的宇宙飞船可以到达月球和火星,汽车却故障频出且耗油惊人;许多苏联百姓家里的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很多人经常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西方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却开始深入苏联普通公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心灵深处。迪斯科、爵士乐等西方文化成为年轻人的时尚,一度根绝的吸毒现象开始风靡一时。据统计,在当时的苏联,大约形成了2400个黑手党组织,并且这些黑手党大都有官僚背景。上世纪80年代初,莫斯科已和纽约一样,成为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大城市之一。 勃列日涅夫时期,对苏联的经济历史遗留问题的改革从没有间断过。改革涉及的面比较广泛,使苏联的经济管理体制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个时期的改革主要是减少中央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改革管理体制、改进管理方法和扩大企业自主权,强调利润对企业领导和工人的物质刺激作用。其实质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管理经济。这个改革在当时曾一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使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都达到了鼎盛期。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改革对苏联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命令式的经济管理体制等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变革,没有能够解决苏联经济如何持续增长这一实质性问题,到70年代后半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了下来,苏联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弊端日益暴露。究其原因:其一,理论上对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机制调节经济的作用缺乏认识,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还组织了对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批判,从而阻遏了对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探索。其二,实践上由于“新经济体制”的实行,对于以往所出现的片面追求利润、忽视产品质量、盲目滥发奖金,不顾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等等问题,没能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政治体制内部势力盘根错节,出现尾大不掉的情势,改革已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力,因而改革逐步收缩,出台的改革措施被取消,致使经济体制改革中断。

评价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评价的是他的改革,不是他这个人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柯西金担任苏联部长
会议主席,开始了长达18年的勃列日涅夫时期。这一时期的苏联大体上划分为两
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64年到70年代初进行了新一轮的经济改革。“新经
济体制出台”,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济发展规模扩大,苏联综合国力增
强。第二阶段,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经济改革步伐减缓,停留在对以往改
革的调整和修补状态,没有任何创新,经济发展呈现出停滞和下降的趋势。本节仅
对这一时期的经济改革及相关问题加以考察。

一、勃列日涅夫时期经济改革的理论

(一)计划领导与物质剌激相结合

赫鲁晓夫时期进行的“利别尔曼建议”的讨论和实验所获得的理论成果,推动
了勃列日涅夫-柯西金的“新经济体制”的出台。

1962年9月9日,哈尔科夫工程经济学院教授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
上发表了题为《计划、利润、奖金》的文章。该文的内容涉及到以下几个经济理论
问题。第一,运用“经济手段”,包括利润、奖金、价格、货币等代替“行政手段”
来刺激企业的生产,把奖金直接同企业的经营状况相联系,根据赢利率来评价企业
的工作,“赢利率愈高,奖金也就愈多”。第二,文章主张简化和改进企业的计划
工作,国家对企业只下达产品的产量、品种和交货期限等指标,扩大企业制订计划
的权限和从利润中提取奖励基金的权限。第三,规定灵活制订新产品价格的原则和
程序,以保证赢利。

利别尔曼的文章引起了苏联经济学界的强列反响。《真理报》、《消息报》、
《经济报》、《经济问题》、《计划经济》等全国性刊物都刊登了大量讨论文章。
讨论从如何使企业关心最大的生产效果问题开始,深入到计划经济和物质刺激方法、
计划指标和企业如何利用生产基金、企业活动的经济刺激和奖励工作人员的方法等
方面的问题,同时也对苏联社会经济中的利润率、成本、劳动生产率等问题提出了
不少新见解。

关于“利别尔曼建议”的讨论在全国持续了一年有余,到1963年底才告一
段落。1964年1月,苏联科学院生产的经济核算和物质刺激学术委员会,受苏
共中央委托,对这场讨论作了总结。这次讨论的目的在于“提高计划工作的效果、
创造能经常推动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生产潜力从而加速我国发展速度的指标
体系和刺激体系”。“把集中的计划领导和为了达到高度经营成果而发挥企业的主
动精神结合起来,把计划和刺激不可分割地统一起来,坚决提高利润在企业的整个
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奖金的实际意义,更有效地利用价格来进行物质刺激”。

综合报告提出9个方面的建议,包括:改进计划、评价刺激企业工作的价格指
标和实物指标体系;改进对企业的计划领导制度;提高利润在企业经济生活中的作
用;改进奖励基金形成和办法,提高奖金的作用;加强对创造和加速采用新技术、
科学成就、各种进步的新产品的刺激,等等。综合报告肯定:利润是工作质量的指
标、生产发展和刺激基金的源泉。

归纳起来,“利别尔曼建议”的实质是建立起计划领导与物质剌激相结合的管
理体制。“利别尔曼建议”的提出和讨论,对于苏联无论是经济理论的发展,还是
经济改革的实践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关于“发达社会主义”的理论

勃列日涅夫和苏联理论界认为,社会主义不是短暂的阶段,而是共产主义社会
发展链条中的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过去认为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一结
束,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后,就可以立即开始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的观点是不正确
的。在社会主义建成后,还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时间,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产
关系的潜力,建立起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因此,在社会主义中划分出不同的阶段
是完全必要的。1967年11月4日,勃列日涅夫在纪念十月革命50周年大会
的讲话中说,“在我国建成的发达社会主义社会,是‘各尽所能,按劳付酬’的原
则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这是他首次提出苏联社会目前正处于“发达社会主义”阶
段。后来他又要求把这一理论写入党纲中,作为党和国家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这
一理论的提出,对当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意义。首先,这一理论彻底否定
了赫鲁晓夫的“向共产主义过渡”论,对于处理和纠正由于超阶段理论在苏联造成
的各种错误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尽管这一理论在许多方
面同苏联社会的实际有差距,仍然带有超阶段的色彩,但它是国家在相当长时间内
制定战略和政策的依据,因而客观上有利于苏联经济的稳步发展,不致于大起大落,
也有利于经济改革措施的稳定实施,因而这在当时来说是有积极作用的。

二、勃列日涅夫时期经济改革的实践

(一)“新经济体制”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对“利别尔曼建议”的讨论和实验基本上持肯定的态度,
1965年通过了三项有关改革的决议:《关于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和加
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的决议》、《关于完善计划工作和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
决议》和《国营生产企业条件》。以这三个文件为指导,1966年苏联正式推行
“新经济体制”。新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是:(1)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增进
国家计划在编制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减少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企
业可以根据国家编制的标准确定本企业的机构和编制,有权自主招聘或解雇职工;
扩大企业支配利润的权限,企业可以确定工资形式和奖励办法;企业有权处理多余
的设备、工具和仪器等。(2)实行“完全的经济核算制”。以利润为中心加强对
企业的经济刺激,提高企业的利润留成比例,并把利润提成改为“基金付费”、“
固定缴款”、“闲置利润余额”三项,力求调动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把国家、企
业和职工三者利益很好结合起来。(3)实行工业品批发价格的全面改革,改变某
些产品价格偏低的现象,让价格最大限度地接近产品社会必要劳动量,使正常生产
企业能获得必要的利润。(4)加强银行信贷的作用。促进企业节约投资,合理使
用资金,缩短工期,提高效率。

新经济体制是分期分批实行的,是苏联60年代中期以后所进行的各种改革的
基础。勃列日涅夫后期采取的一些改革措施,也都是这次改革的继续和发展。新经
济体制实行的最初几年,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曾对苏联经济发展起过一定的作
用。1966—197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工业劳动生产率和企业利润率都有
较大增长。但是,新经济体制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企业为
追求利润,不顾经济发展和人民需要,忽视产品质量和技术进步;一味强调物质刺
激,滥发奖金,使工资增长速度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等等。

从70年代初起,勃列日涅夫决定对“新经济体制”进行若干修补,主要措施
之一是改革工业管理的组织结构,推广建立联合公司。联合公司虽然是赫鲁晓夫首
创的,但它一直未能得到全面推广。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
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措施的决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改组工业
管理机构,使经济改革走上一个新台阶。其主要内容一是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
公司,二是取消工业部门管理上的多级制,撤销各部的总管理局,使管理接近生产。
根据计算,大型专业化企业的生产率要比小企业高出许多,因此,联合公司可能解
决中小企业效率低下的问题;联合公司也有利于科研更直接地为生产服务和提高企
业的专业化协作水平。此外,在建立联合公司的同时,还改革了管理机构。通过联
合公司,既能对中小企业加强管理,又可减少管理层次,代替各部的管理总局,成
为部门管理的中间环节,将原来的4级或5级管理,改为2级或3级管理,即部—
—生产联合公司或企业,或部——全省工业联合公司——生产联合公司或企业,开
始改变了工业管理体制。

70年代末以后,苏联又进行许多改革试验,特别是1979年7月,苏共中
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经济机制及党和国家机关的任务》的决议。这些决议对
计划工作、基本建设、经济刺激方面规定了一系列措施,被认为是完善经济机制又
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全部管理和计划工作服
务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取得最后的国民经济成果和更充分地满足日益增长
的社会和个人需要。”这个决议的特点,说明70年代苏联经济加紧向集约化方向
过渡,人力、物力的不足需要通过发展科技、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来解决;
另外,还提出了社会经济发展这样一个综合经济指标,而不是以前所说的单纯的生
产指标。1979年7月通过的《关于改进计划工作和加强经济机制对提高生产效
率和工作质量作用的决议》,把重点放在加速科技发展,贯彻生产集约的方针和提
高效率和质量方面,这个决议在苏联经济改革历史上居重要地位。但是相对于“新
经济体制”而言,并没有出现根本性的突破。

(二)农业改革

勃列日涅夫对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措施采取了审慎的区别对待的态度。
有的因其“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论”的错误而受到批评和纠正;有的则予以保护并使
之完善,不否定改革的必要性,但强调要克服混乱、无序的状态。

1965年3月,苏共中央全会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发展苏联农业的刻不容缓
的措施》的决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农业。

理顺农业管理体制。赫鲁晓夫把地区党委划分为主管工业的工业党委和主管农
业的农业党委,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勃列日涅夫又重新合并为统一的州和边疆区
党委会。把集体农庄、国营农场统归区党委会领导,把原来下放给地方的权力重新
划归农业部,把被赫鲁晓夫免职的农业部长官复原职。

大量增加农业投资。仅1966—1980年,农业投资总额为3830亿卢
布,比十月革命后的40多年的农业投入还高2.5倍。1965—1982年农
业投资总额达4708亿卢布,

用经济方法管理农业。国营农场实行完全的经济核算制;集体农庄实行有保障
的劳动报酬制,从1966年起,集体农庄也和国营农场一样,实行月工资制度,
提高了集体农庄农民的地位和待遇;对个人副业采取稳定的鼓励政策。

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改变过去每年制定一次农产品收购计划的做法,实行“
固定收购,超售奖励”的制度,农产品收购计划一定5年不变。从1965年至1
979年,农产品收购价格共提高7次,价格指数提高60%以上。

推行农业集约化的发展方针。重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加强农业科研工作和人
才培养。在农业机械化、化学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土壤改良等方面下了一些功夫,
增强发展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

进行农工综合体的试验。农业集约化的发展,使苏联从70年代开始出现农工
一体化的趋势,形成跨工农业的企业或联合公司——农工综合体。其经营的主要范
围是建筑、建材生产、农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及复合饲料生产、社会服务业等
行业。农工综合体有条件集中使用各单位的资金和人才,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提
高生产效率。1976年5月,苏共中央通过决议,认为发展农工综合体是苏联进
一步发展农业的主要方向。是年,苏联的农工综合体达7000多个。

三、勃列日涅夫时期经济改革的评价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经济改革没有间断过。改革涉及的面比较广泛,使苏
联的经济管理体制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个时期的改革主要是减少中央的指令性计划
指标,改革管理体制、改进管理方法和扩大企业自主权,强调利润对企业领导和工
人的物质刺激作用。其实质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以行政
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管理经济。这个改革在当时曾一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促
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使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都达到了
鼎盛期。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从总体上看是有发展的,特别是苏联第八个五年计划
(1966—1970年)的顺利完成,制止了前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增长速度
连续下滑的趋势。苏联“八五计划”期间社会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7.4
%,第九个五年计划(1971—1975年)期间年均增长速度虽然有所下降,
但是仍然达到了6.4%。生产的发展,使苏联的经济水平与美国的差距逐步缩小。
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达到美国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而农业总产值
则达到了85%。从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和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60年代后期
和70年代初期,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物价长期稳定,无论是
名义工资还是实际工资都上涨了;人均肉、奶、蛋、鱼、面包、瓜果、蔬菜的消费
量以及每百户家庭拥有的电视机、手表、照相机、电冰箱、洗衣机、吸尘器、自行
车、摩托车、小型汽车等高档、长效消费品的数量增加了;房租、交通费较低,退
休金也基本能满足生活需要;居住条件有所改善等等。尽管如此,苏联的经济生活
中仍然存在着居民购买高质量的商品困难;无论是集体农庄的庄员,还是工人、职
员,酒的花销都要占其消费支出总额的4—5%;大多数居民的住房问题并没有得
到根本解决;国家的财政补贴负担日益沉重等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改革对苏联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命令式的经
济管理体制没有根本的触动,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如何持续增长这一实质性问题,到
70年代后半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了下来,苏联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
展要求的弊端暴露得日益充分。究其原因:其一,理论上对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市场机制调节经济的作用缺乏认识,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还组织了对东欧国家“
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批判,从而阻遏了对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探索。其
二,实践上由于“新经济体制”的实行,面对所出现的片面追求利润、忽视产品质
量、盲目滥发奖金,不顾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等等问题,没能找出有效的解决办
法,害怕改革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动摇其权力基础,因而改革逐
步收缩,出台的改革措施被取消,致使经济体制改革半途而废。
1964年10月14日,举行苏共中央全会,苏斯洛夫代表中央作了关于撤销赫鲁晓夫职务及其原因的长篇报告。第2天,赫鲁晓夫退休,领取特种养老金。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台,苏联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勃列日涅夫一上台就宣称要继续执行苏共二十大,二十一大和二十二大的路线,说这一路线是列宁主义的路线。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指名地批判赫鲁晓夫搞个人崇拜和唯意志论,并逐步对赫鲁晓夫时期导致混乱的一些政策进行调整。

在政治方面,他采取了“稳定政局”的方针,并趋于基本恢复赫鲁晓夫改组以前那种高度集中的党政领导体制。恢复党的集中领导,强调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取消赫鲁晓夫时期举行的“干部更新制度”,避免大批干部轮换,保持干部队伍基本稳定。

在经济方面,实行新经济体制,恢复旧有的计划管理体制。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先后实行了“八五”、“九五”、“十五”三个五年计划,并在工业部门推行了新经济体制,在农业部门也进行了一些改革。

新经济体制的实施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恢复集中领导的部门管理制,并兼顾地区管理的原则;在坚持集中计划的前提下,扩大企业的某些自主权;以利润留成设置企业经济刺激基金;利用价格、信贷、奖金等经济杠杆,刺激企业改善管理。

第二阶段,70年代初期到末期:主要内容是,进一步改组工业管理机构,成立各种联合公司,开始推行以集约化经营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联合公司作为一种生产组织形式,适合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开展生产专业化和协作,有利于科技进步并简化管理环节。但是在成立联合公司的过程中,由于高度集中的旧体制框架基本胃病,行政命令方法导致形式主义的联合等,影响了联合公司发挥应有的作用。

③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主要内容是,就第一阶段工业管理体制改革中的若干方面又提出一些新措施。这一阶段的改革虽然对促进集约化经营和提高生产效益有一定作用,但它仍然是在坚持国家高度集中管理体制的前提下所采取的一些修补措施。他没有真正的调动企业和劳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对利用价值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基本上采取排斥态度。苏联的经济进入80年代继续滑坡,僵化的理论和体制使问题越来越多。

在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时期在改革农业管理体制和发展农业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1969年制定了新的《集体农庄示范章程》,规定:提高农产品收购制度,提高收购价格;对庄园实行有保障的劳动报酬制度;支持发展个人副业;推行农业集约化方针;进行农工综合体试验;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特别是在初期农业发展的很快,但是苏联农业落后问题也未根本解决。

在意识形态方面,这时期历代党代表大会都强调加强马列主义的研究和宣传,并同帝国主义意识形态做斗争;加强对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反对文学艺术的“无党性”和“绝对创作自由”。在关于苏联社会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等理论问题上,勃列日涅夫收起了赫鲁晓夫提出的“到1980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的口号,代之以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的想法。在斯大林的问题上,部分的恢复了斯大林的名誉。

在对外政策方面,更是由缓和走向扩张。勃列日涅夫奉行霸权主义,提出了“有限主权论”。在他执政期间苏联对外进行了一系列侵略扩张活动,受到国际舆论的严厉谴责。在苏联和西方的关系方面,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注意和西方搞缓和,并发展了同西方国家的经贸关系。但是在70年代中期,苏联随着自己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转而推行进攻性的国际战略,加进了美苏争夺。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病逝,终年76岁。改革也随之结束,但苏联的矛盾并没有清除。
结果:前期取得一定成果,但由于美苏争霸,经济负担加重。1975年后,苏联经济发展迟缓,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止时期。他的改革使民族矛盾逐渐加剧。

评价:①需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能走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道路:
②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着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特点,需要不断的 探索和反复实践;
③改革需关注国内形势的变化,要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改革是成功的,只不过把1个苏联改成了15个国家。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原因

1、由于没有对体制进行根本的改革,因此,改革仍然没有突破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框。这种修补性的改革,不可能根除积存的弊病。使得经济发展的动力与后劲不足。
2、勃列日涅夫执政的后期趋于保守,使体制的弊端更加显露,从而使改革陷于停滞。
3、这一时期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
4、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入到军事重工业,没有投入到国计民生当中,从而使国民收入水平下降,总的工业总产值增长率也呈下降趋势。
究其原因:其一,理论上对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机制调节经济的作用缺乏认识,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还组织了对东欧国家“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批判,从而阻遏了对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探索。其二,实践上由于“新经济体制”的实行,面对所出现的片面追求利润、忽视产品质量、盲目滥发奖金,不顾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等等问题,没能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害怕改革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动摇其权力基础,因而改革逐步收缩,出台的改革措施被取消,致使经济体制改革半途而废
本文标题: 如何正确看待勃列日涅夫,波尔布特以及埃里希昂纳克对于其所执政国家的贡献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7709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全世界只有古代中国人热衷于用黄土建筑城市 原因是什么俗话说,宅子现四喜,家中出能人,这四喜指的是什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