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作者在作话戏太多

发布时间: 2023-01-14 04:59:4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故事 点击: 84

柳红回复杨紫,你怎么看待逢场作戏的感情?1.逢场做戏的感情是不能当真的,谁当真谁就输啦。世界上有多少个理性的男人,就有多少个感性...

怎么看待作者在作话戏太多

柳红回复杨紫,你怎么看待逢场作戏的感情?

1.逢场做戏的感情是不能当真的,谁当真谁就输啦。世界上有多少个理性的男人,就有多少个感性的女人。许多女生在心里都有着一处柔软的地方,对于感情总是充满着自己美好的希冀,希望自己遇上那个值得让自己托付终身的人。可是许多女生都很容易在男人的甜言蜜语里迷失了自我,等在男人的套路里面拔不出来以后才发现,自己的一场真心实意却碰上了一个逢场作戏,实在可悲。

2.其实一份好的感情往往是双方付出的结果。好的感情从来都是双方的互相理解和付出,而绝对不是单方面的倾其所有。女人在追逐感情的过程中一定要多考验一下对方的耐性,不要轻易被男人的谎言欺骗而给自己带来无尽的伤害。那些喜欢套路女人的男人往往都有这些表现。

3.我想如果真的爱上一个人是想要跟全世界都去分享这份喜悦的。如果一个男人真的爱你,那么当他和你在一起的时候,他恨不得全天下都知道你们的关系,恨不得让所有人都来祝福你们。可当一个男人将你藏着掖着,这样的男人往往都十分的自私,他们不愿意将你公之于众是因为他们在给自己留有退路,而你只不过是他随便找的一个备胎。

4.有太多的喜欢逢场作戏的男人都不会去参与和太过涉及你的圈子,美名其曰说是为了给双方留点距离,也是为了给你一点自由,实际上他却有着自己的想法一个真正爱你的男人恨不得了解你的许多,只会怪你不愿意带他去见朋友,又怎么会避开你的热情呢?多女人在谈恋爱的时候就容易被男人的几句好话哄到晕头转向,单方面的以为这个男人对自己的好就是纯粹的幸福,从而不去考虑表现后面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我觉得在演戏的过程中也有逢场作戏的感情。
我认为在娱乐圈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你放平心态就好了。
其实都跟平常一样的,也不是说会逢场作戏。
娱乐圈太多这样的,能维持表明的和谐就很好了。

求分享你怎么看待戏很多的人?

这种人喜欢找存在感,喜欢在生活中给自己加戏,这种人一般都是比较外向,性格大大咧咧的。
这种人感情细腻充沛,容易胡思乱想,但性格又偏于外向,喜欢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
感觉挺有意思的,自己就很喜欢戏多的人,在一起的玩的时候感觉从来不缺话题,而且总是想方设法的给自己和其他人加戏,大家在一起感觉特别能玩到一起去,最重要的就是戏多的人不在乎别人的嘲讽,大家可以随意开玩笑,完全没有压力。
身边有个戏精,真的觉得她无时无刻都在演,包括和父母讲电话。可能她先天缺爱吧。每次在我面前演时真的真的好想拆穿她。对于这种戏精我也没什么办法。私底下告诉她她还会记恨你。因为你戳破了她的谎言知道她的丑陋,她觉得她的把柄掌握在了你的手里。所以她会不择手段地暗中坑你,直到她确信这个她以为的这个在你手中的把柄你用出来也没有威胁力了。虚荣的坏蛋实在太可怕了。
突然想起我的一个高中同桌,男的,看上班里的某个美女的,无奈美女在别人面前说他的坏话,于是想让人家知道他有多喜欢人家,就和我商量,假装我一直问他觉得班里谁漂亮,然后他不耐烦的大喊一句:烦不烦,别问了,我就觉得某某最好看!无辜的我,从头到尾其实只是张了张嘴,音都没发好吗。下课以后我的戏精同桌给美女写纸条,不好意思哈,都是我同桌不停的问,烦得不行就吼出来了,为了表达歉意,请你吃饭!重点来了,吃饭回来,告诉我,美女说:之前说他的坏话都是为了引起他的注意,其实也关注他好久了。于是两个戏精愉快的谈起了恋爱。

导演应该怎样分析剧本?

       剧本分析的主要内容

  一、确定剧本的主题思想  即剧作者通过剧本要对生活说些什么。它是含蓄地隐藏在故事和人物行动中。有的剧本思想立意不止一个,也有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义的。

  二、事件、事实及段落划分

  1、事件的寻找
  事件就是“戏眼”,即戏的核心。找到并抓住它,每段、每幕乃至整个戏的重心就会清楚,导演才有能力去表达。
  在一幕戏中可能只有一个事件,也可能有一个以上的事件。还有两个连续发生,而且发生的时间接近,前一个事件导致第二个事件的发生。
  2、事实的寻找
  事实分类:1、与人物有关的;2、与规定情境有关的;3、与剧情(情节)发展有关的。
  3、划分段落
  划分后命名(内容概括,明确段落中的主要行动:人物名字加动词)

  三、人物及人物关系以及形象系统

  人物分析:
  1、 人物的价值观念
  2、 人物的情感方式
  3、 人物的思想方法
  4、 人物的欲望
  5、 人物的心态
  6、 人物的历史对他产生的特殊影响
  7、 人物的行为方式
  8、 人物的生理状态
  9、 人物的语言与形体特点

  人物关系的分析:

  ① 社会关系:与其他人物的关系怎样?他的历史,他的经济地位,他的意趣与向往是怎样的?这些都可以从台词中找到依据。更重要的是从他周围的人物的台词中去找。如,别人对他的评价,介绍,议论。指责,以及在别的人物与他直接冲突的台词中去找。这样,便可以找出这一人物的行为逻辑性的规律来。
  ② 分析人物对剧中所发生的事件的态度与表现
  ③从剧本结构上看作者对他的安排,在全剧中他都有些什么直接行动?在剧本的冲突中,他是站在哪一方面的?
  ④作者的人物说明与舞台提示,对他都说了些什么?关于他的仪态,服饰,生理等方面都有些什么特点与表现?

  剧中人物,各个人在剧本结构中的位置不同,任务不同,所以有轻有重。有的是“主体结构性人物”,他们推动剧情发展,展开矛盾斗争,行动性较强。既起故事性作用,也起情节性作用。有的是“一般情节性人物”,他们揭示环境某一方面,补充说明人物关系,或陪衬主体,丰富主体和内容、或适当应剧情结构需要,帮助矛盾冲突的进展。他们的任务相对比较轻松一点,甚或有的任务很轻,作家对他们的着墨不多而已。可是,他们都是必不可少的剧中人物。

  既然是“人物形象系统”,则又需要从角色互相关系的角度来区分他们是“贯串动作”方面的人物还是“反贯串动作”方面的人物。把相对立的两个阵营系统分开,更能有助于处理矛盾冲突和突出主题思想。

  而反贯串动作方面的人物是:

  在形象系统中,更包括某些不出场的人物,以及包括某些重要的物件,动物等。他们在剧本中也占有一定的形象意义与形象分量。它是属于剧本的完整的形象群的。

  如:在剧中几次出现的“信件”;如:原剧中没有出场的弗捷里柯.拉斯波尼等等。他们要么在剧中有着象征意义,要么直接与主题内容有关,与情节发展有关。

  一般地说,“主体结构性人物”他的行动都是贯串全剧,是基本人物,作家对他的策划总是比较深些,有大量细节充实他,所以较为立体多面。而“一般情节性人物”占剧本的篇幅少些,描写也不可能很细微,只能是半立体的,还要在分析中以理推情,加以丰富与补充。有些戏特少的人物,则往往近乎于平面或剪影式,则需以大量直接间接生活经验予以充实、补充。这就得从其少量的台词中寻觅着隐约的感受,作为开展合理想象的根据。

  同时,我们分析人物形象,研究角色性格,对于语言要特别注意。因为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的具体工具,角色的思想、意向、思维、冲突……都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人物间的相互交流也是通过语言而沟通的。在语言中最能反应出人物对事、对物的态度,人物说话的方式,正是我们理解他的一把钥匙。而且作家的创作风格特点,也是从语言中予以体现的。我们在人物语言中,可以发现关于他们的阶级和时代的特色,还可以得到某些警句、哲理,更提供深一步理解角色思想深度与高度的线索和素质。至于人物的社会地位、职业特点、文化程度、知识兴趣、民族气质,更容易在语言中揭示明白,可以直接让我们领会与了解。

  四、矛盾冲突

  有相互的行动就会有矛盾冲突,一部戏中会有多个矛盾冲突,要清楚整个戏中有多少对矛盾冲突,更要注意主要的冲突。

  主要冲突就是全剧中最大的冲突,冲突的双方的行动是全剧发展的动力,没有了这个冲突全剧的其它冲突就成了支离破碎的片段。如《雷雨》有许多对矛盾冲突,最主要的是蘩漪与周萍的冲突。没有了这个冲突,整个戏就不能展开。

  一对人物的冲突——《雷雨》;生存与生存环境的冲突——《茶馆》等等。

  五、主线与辅线

  是叙事的线索。是否构成线索要看它在全剧中是否有延续性。大多数的主要冲突在叙事上也是主线。不同的是,次要冲突可能有多个,但辅线的线索不会太多。搞清二者的孰轻孰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主线一般要承载剧本的思想立意,但更多的是故事的主要发展线索。如:蘩漪与周萍是主线,周朴园和鲁侍萍是辅线。

  六、贯穿行动、反贯穿行动、最高任务

  贯穿行动:全剧的贯穿行动,剧中人物在这场斗争里追求一定的目的,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就采取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行动。这一条奔赴同一个目标、贯串整个剧本、或此或彼地囊括了全部登场人物的行动线。它往往是全剧的推动力。
  全剧的贯穿动作与角色的贯穿动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人物的贯穿动作:人物在追求这一主要目标时所采取的最基本的行动,他的贯串全剧的基本行动性的内在意向,即角色的贯串行动。

  全剧的反贯串行动:那些反对这个目标的人物,也要采取一系列的行动(反行动),因此,就出现了一条反行动线。也就是与全剧贯串行动相对立的行动。

  最高任务:

  人物的最高任务:人物的主要生活任务,他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全剧的最高任务:主题思想的深刻化,就是主题思想在行动中的具体化(行动着的主题思想)。就是全剧贯串行动的目的,是剧作者的立意所在,从内涵上讲等同于主题思想。
  演出的最高任务:

  七、剧本结构

  1、按时序分:顺时序叙述、倒时序叙述、二者结合交叉进行
  2、按时空分:现实时空、现实时空 心理时空、由过去时 现在时 将来时组成的多重时空、在同一时间展开多个空间
  3、按结构分:单线结构、复线结构、散点结构、套层结构



  八、风格

  狭义的风格:风格是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独创性,是他的作品中内容和形式统一的特色。是由于作者的个性造成的。

  广义的风格:是概括了某一历史时期许多艺术作品共同具有的形式和内容的特点的。它往往是因某一历史时期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影响而形成。这种形式也不尽相同,有的是作者自觉地树立一面旗帜,有自己的纲领,如象征主义戏剧;有的是作者不自觉的形成了一个创作流派,这个流派虽然没有宣言,但不约而同地会有相同或相近的风格,如荒诞派戏剧。

  无论那个作者或什么流派,都涉及到“形势与内容的关系的特点(或特色)”这个关键所在。这个关键所在可以将它认为是作者对艺术如何反映生活所运用和把握的一种表述方式。
  导演对剧本风格的分析会使得导演理解剧作者如何去看待生活,又如何用自己的形式来表达对生活的看法,这也就帮助导演理解了剧本的艺术特点,从而对未来演出艺术特色的创造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

  演出风格:演出风格就是这个剧目演出特有的艺术特色。它包含了创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态度,对演出所期望产生的审美效果。如现实主义的——表现主义?生活化——艺术化?煽情——思索?

  演出风格由演出中的多个创作因素组成,各个创作部门都会有自己的风格,他们都要服从演出的整体风格,而其中表演风格在演出风格的确立上起决定性的因素——表演风格决定了演出的风格。



  九、体裁

  “喜剧是将那些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实际上鲁迅道出了体裁的定义。“体裁就是基于对现实的态度而产生的对题材的特定的解释……体裁取决于对事件的态度……”——古里叶夫
  体裁就是对待剧本内容的态度以及他希望观众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剧本里的人和事。
  导演对体裁的分析将决定他未来打算让观众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演出,来观照演出中的人和事。

  体裁会对观众与演出之间的审美距离产生影响。
  演出体裁就是创作者对这个演出剧目中的人和事的态度,同时也是希望观众在看戏时所采取的态度。另外,体裁还是决定观众观剧审美距离的因素之一。比如,演剧采用了喜剧的题材,那么创作者无论自己还是希望观众对演出中的人和事的态度是超然的,是俯视的目光,是高于剧中人的一种关照。同时,喜剧的体裁由于人类多年形成的演剧和观剧经验,它的演出中的人和事可以是夸张的,不用严格的生活逻辑去比量的。表演的体裁决定整个演出的体裁感。

  十、剧本背景资料及剧作者资料

  1、有关剧作者本人的经历、生平、传记等。
  2、剧作者的其他作品。
  3、有关剧作者及作品的评论。

  十一、规定情境

  1、人物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包括大的背景(时间的、空间的、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经济的、民族的等等)和具体的时间、地点。
  2、在这个特定的时空环境里的人物行动(人的生活目标、意向、欲望、资质、思想、情绪、情感特质、动机、对待事物的态度)。
  3、在这个特定的时空环境里的人物心理状态(同2)。
  4、特定的人物关系(外部规定情境就是剧本的事实、事件,也就是剧本的情节格调,剧中生活的外部结构和基础)。
  5、已经发生的事实。
  6、事件。



  如何认识规定情境:

  首先要对剧本作深入、细致的研究。从每一段、每一场、每一幕到全剧,从局部到整体去研究。再返过来,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去研究,这个过程往往要反复进行。总之,规定情境所包括的六个方面都要研究,尤其是“在这个特定的时空环境里的人物行动”和“在这个特定的时空环境里的人物心理状态”要与演员认真研究。仅有研究是不够的,二度创作中最重要的是想象。想象一是要将文字的东西变成可视、可听的形象;二是要把那些原本模糊的、大致的东西具体化。这种想象也可以说过是对剧本的开掘。只有通过研究和想象才能使规定情境逐步在导演心中清晰起来。

  如何使规定情境尖锐化:

  规定情境是否尖锐往往决定一部戏是否有真正的冲突和人物的选择,也决定了戏是否好看。尽管剧本对规定情境有所限定,但导演仍要用富于想象的创造力来使规定情境更加尖锐,当然这种想象的基础是来自于对剧本的深入研究和开掘。

  1、让人物的行动更积极。
  2、抓住人物关系的特殊性
  3、发掘事实、事件对人物的作用
  4、从丰富和厚实的背景中寻找和产生动力

  规定情境的变化:

  规定情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物行动的展开,人物关系的变化,时间的推移等等,都会使之发生变化。尤其是事件的发生往往会让原有的规定情境产生巨大的变化,甚至发生逆转。所以,要特别感受事件对于规定情境的作用。

     导演是以作者的剧本为根据的,他的创造开始是以剧本为起点的,他的创造程序,正与作者相反,作者是以现实生活为创造起点,而以完整的剧本创作告终。导演的工作开始就是以作者的终点为起点,而是以创造完整舞台演出再现现实生活形象为终结段落。两者不同的工作程序:
  剧作者的工作程序:  现实生活→主题思想→人物→矛盾冲突→情节结构→剧本

  导演的工作程序:
  作者剧本→情节结构→矛盾冲突→人物→主题思想→现实生活→舞台形象

  剧本中所反映的主题(剧本中所描写的东西、剧本所反映的那个现象或那些现象,他是作者根据现实中某一一定范围内所要解决的问题或现象)不是单一的,因为生活本身就是非常复杂、丰富的,作者要反映生活,他必然在剧本中写出许许多多的现实现象。但是,不管剧情是如何的复杂,其中总有一个是主要的主题(也是基本的主题)。正是有了它,才把其他的一些主题统一起来而成为整体(包括所有的事件和人物),并决定着全剧的动作的统一。每一个主题都必然通过一定的冲突矛盾表现出来,而主要主题,也必然在剧本的基本冲突矛盾中表现出来,也即是在一些主要事件中表现出来。换言之,剧本的主要主题是由它的主要冲突所组成。所以,要想找到主要主题,先得找到主要冲突。——要找主题,先看冲突。

       导演分析剧本的首要任务就在于掌握剧本的主题思想,因为主题思想是剧本内容的主体核心。导演的“二度创造”,就是依据主题思想来评价剧中情节的事实、事件和人物的行为,斗争;也是依据主题思想来决定演出的形象构思和艺术处理。若不掌握剧本的主体思想,就抓不住剧本统一的中心冲突,也就丧失了对剧本情节事件发展的严格逻辑,和结构的贯穿线索掌握。
  而剧本的主题思想,人物和情节三者是相互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主题思想支配着人物和情节,而人物性格决定情节发展,情节结构展现思想意图。整个戏剧的形成过程,这三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很难机械地予以分开。
  作者创作剧本的程序,一般说首先是从生活出发,因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主题思想是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受生活暗示和启发,逐渐孕育而成,整个创作过程也是作者不断明确和深化主题的过程。“戏剧作品与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的区别,就在于戏剧作品的主题思想主要是,而且几乎绝对是通过人物之间的斗争,就是说通过冲突表现出来的……。现实主义艺术作品的基础必须是冲突;能够反映出矛盾的、为具体的历史环境所特有的并且对于主人公在其中活动着的那个环境来说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冲突。”——狄德罗

  所以剧本的情节,都是由人物性格极其所处的环境结构而成。各种不同人物性格的发展和相互关系展开冲突与矛盾,遂构成情节。“冲突的发展构成戏剧情节的基础。……戏剧冲突越鲜明清楚,情节的发展就越尖锐急剧,作品的思想意图也就揭示的越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戏剧冲突发展中主要是由于参与该冲突的人的性格所决定。”——狄德罗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作家创作剧本是从现实生活中得到体验和认识,加以概括和提炼,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刻画其性格与心理,构成矛盾冲突(性格冲突与环境间的冲突),展现出主题思想内容。

吐槽杨朔,看不起王蒙,内心戏极多,汪曾祺,你凭啥这么狂?

“  

阅读和写作是一种力量

不限于表达自我

也不止于赚钱养家  



——砍柴书院

最近,汪曾祺上了热搜。

“知书少年果麦麦”读《汪曾祺小说集》,发现汪曾祺在小说里,经常用括号(),进行一番吐槽。

“(不知道是谁定的规矩)”

“(他干粮还没吃完哩?)”

“(谁知道是正太太还是姨太太)”

“果麦麦”说,汪曾祺就是作家里的内心帝,图书届的bilibili,“真的好爱吐槽一男的”。

微博发出后,立刻引来众多网友热议:

“为什么要一边写,一边吐槽呢?”

“小说界的fleabag”

“哈哈,有点逗哏捧哏的感觉”

……

其实汪曾祺不只是爱吐槽,他身上“毛病”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吐槽吐槽汪曾祺,扒扒他的“七宗罪”。

第一罪——吊儿郎当

现在很多人报考大学,都是看学校名气大不大,看专业是否好,看以后找工作是否容易(难得的高瞻远瞩)。

汪曾祺当时申请报考西南联大,考虑的可不是这些。他想的是联大“学生上课、考试、都很随便,可以吊儿郎当”。

他是冲着“吊儿郎当”去的。

他也确实做到了。“我是个吊儿郎当的学生,不爱上课。”

朱自清先生的课,他常逃课。朱老说, “他连我的课都不来上”;

皮名举先生的课,他不爱学。以至于期末考试左抄抄,右抄抄,才蒙混过关。

最让他头疼的莫过于体育和外语了。

体育课是西南联大的必修课。汪曾祺老睡懒觉,不上体育课,也就没了成绩。

他不爱学习外语,总是临时抱佛脚,结果考试的时候睡着了。

汪曾祺怎么就这么爱睡觉呢?

他晚上不睡觉,一只夜猫。

几乎每天晚上,他都去图书馆读书,随心所欲,抓到哪本是哪本,看书很杂。

“我差不多每夜看书,到鸡叫才回宿舍睡觉”。

以至于他和下铺的同学,几乎没有见过面。

如果老狼看到这里,不知道该如何写《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是不是还是那句“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无声无息的你”。

汪曾祺是幸运的,在开明自由的西南联大求学。如果他在当今这些大学读书,早就被扫地出门了。

大学之大,不应只是面积之大,学费之大,应为包容之大,学术之大。

第二罪——草率婚礼

汪曾祺逃课归逃课,才华却从未落下。

1941年,他的文章《复仇》在“大公报”发表。慢慢的,他成了沈从文先生的得意门生,西南联大中文系有名的才子。

终有一天,才子遇佳人,施松卿出现了。

施松卿,家境殷实,西南联大“林黛玉”,才貌可见不凡。因自幼居住马来西亚,英文一流,后来成了新华社对外部特稿组高级记者。

施松卿喜欢吃昆明的胡萝卜。散步时,就会买一把,洗了当水果吃。

听说胡萝卜可以美容,她一面吃,一面看汪曾祺。汪曾祺就笑,说,吃了胡萝卜真的变美了。

才子佳人就这样相爱了,直到1950年,爱情才结成正果,迎来了一场极其“草率的婚礼”。

没有花轿,没有彩车;没有婚纱,没有鲜花;没有彩礼,没有房子;没有亲朋,没有酒席,只有你我。

他们两人商定,这人生的重大节日,它主要属于真诚相爱的两个人,不搞世俗的繁文缛节,不计较物质的铺张。

那一天,他穿着绿军装,她穿着白色的衬衫,早早出了门,拍了结婚照。游故宫,逛北海,吃了两碗面条庆祝结婚。

晚上他们去沈从文家里,告诉沈从文和师母: “我们结婚了……”

有人说,生活有太多的现实,他们太理想化。

生活是现实的,但是现实不应该是欲望累积的现实,而是满足基本物质需要,追求精神富足的现实。

第三罪——怕老婆

或许是因为婚礼办得太草率,又或许是汪曾祺三次被打成右派,施松卿都不离不弃,撑起一个家,汪曾祺颇有内疚,变得“怕老婆”。

前面“果麦麦”说,汪曾祺爱用括号,其实有一处括号,就是汪曾祺被老婆逼着加的。

在小说《陈小手》里,写到妇科男大夫陈小手水平高,别人解决不了的接生问题,凭借他的小手,都能迎刃而解。

汪曾祺写完后,拿给老婆施松卿看。施松卿做过医学报道,看文后说: “你这写得不科学,没听说光靠手,不借助仪器就行的。”

固执汪曾祺向来写稿不改,可是施松卿说的话,他就乖乖地加了括号,里面写上“( 他当然也要借助于药物和器械 )”。

还有一回,施松卿想写一篇关于遛鸟的文章。

汪曾祺熟悉这事,以前公园遛弯,他就爱和那些遛鸟人瞎聊。

他就乐乐呵呵给施松卿说了很多。施松卿一看,汪曾祺说得眉飞色舞,干脆就让汪曾祺写一篇得了。

汪曾祺一听让他写,说; “唉,你们这稿子算什么呀。”

施松卿一瞪眼, “汪曾祺,你别狂。地无一亩,房无一间,住着我的房子,你还怎么着?”

骂的汪曾祺灰溜溜的走了,过了两三天乖乖交稿。

说好的林黛玉呢?

男人们要以此为鉴,置地买房。

怕老婆不是怕,而是因为我懂,你在我生命里的重要,我愿意这样“卑微”的爱着重要的你。

第四罪——太狂傲

施松卿说汪曾祺狂,不仅是汪不为她写稿,而是汪曾祺真的比较狂。

汪曾祺写完作品,喜欢拿给家人看。

有一次,家人看完文章后,指出这不好,那不好。汪曾祺有点不开心,说:

“咳,咳,你们要对我好一点啊,别老这样,我以后可是要进文学史的人。”

小女儿汪朝马上就怼, “老头,就你?别臭美了。”

老头好像有点生气,颠儿颠儿地进了自己小屋。

汪曾祺经常称自己是名家,而非大家。

这看起来好像很谦虚。

汪朗也说,他开始以为这是自谦,后来才发现,汪曾祺除了自己,再并未称呼其他人为名家。

“我父亲其实把这两个标准都定得很高,看似谦虚,实际骨子里还是很要强的”。

汪曾祺看不起杨朔。

汪朝小时候放学回家,背古文,学英语,有时也会开收音机。

有天正好碰上播杨朔的配乐散文,汪曾祺噌一下就窜起来说: “关了关了,配乐散文,一大恶俗!”

还有一回,女儿说起杨朔和刘白羽的散文,汪曾祺一下就来气了,大声说: “中国的散文,一败于杨朔,二败于刘白羽。”

他不喜欢无病呻吟或有意拔高的文章,造作,很不自然。

1991年,汪曾祺最后一次回高邮。有一批文艺骨干拜访他,并拿出文化名人留言簿,让他签名留言。

他看到一知名女作家也有留言,他脱口说道: “什么鸟人!她也配留言?” 随后感觉失态,便不再言语。

文人相轻,汪曾祺“看不起”不少人,王蒙、林斤澜都有中枪。

他欣赏的作家,现当代只有几位: 鲁迅、沈从文、孙犁。 后来他觉得自己和孙犁不相上下,就换成了废名。

他看不起别人,偶有别人也看不起他,可汪曾祺不管这些,在文章里写到:

“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抖音上有首歌曲《狂浪》,很火,汪曾祺如果健在,一定会踏拍而唱“大摇大摆飘在人海,随着心情放肆嗨,别服输,要爱你就来”。

持才放傲,是很多有才之人的通病,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大多是过过嘴瘾,与人无害。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

第五罪——极度自恋

汪曾祺狂傲除了自信,还有一点就是自恋。

在他的《自述》里,出现很多次“很喜欢我”。

“二伯母从小喜欢我”;

“祖母很喜欢我”;

“父亲很喜欢我”;

“继母很喜欢我”;

仅仅是亲人的喜欢,不足以满足他的自恋需求。

1987年,汪曾祺受聂华苓之邀到美国,参加国际写作计划。

他给施松卿写信,信中说, “不知道为什么,女人都喜欢我。真是怪事”。

他还特意说了一句 “当然,我不至晕头转向,我会提醒我自己”。

想来施松卿看到此信,也只是微微一笑: 就你,老头?

汪曾祺住在蒲黄榆的时候,家里挂了一张黄永玉制作的,高尔基木刻像,挂了四十年。

搬到福州会馆后,家人原本要继续挂之,汪曾祺嘟囔着说, “也该挂挂我的了吧!”。

于是家人就把那张,在《纽约时报》杂志刊登一整页的照片,挂了上去。

他得意地笑。

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满满的自恋。汪老,矜持,矜持。

汪曾祺自恋是真,有才招人喜欢也是真。但是生活中有些人的自恋,就有点无厘头了。

滤镜PS后的照片,感叹何人如此天生丽质;

一面小镜子,随时随地出现,一睹盛世美颜;

真可谓是: 三尺粉底九遍妆,感谢父母生的一副好皮囊;

第六罪——不辅导孩子

汪曾祺是作家,又这么牛气哄哄,没有理由,不把这种才华传授给孩子。

父母是武术家,就培养孩子学功夫;父母是音乐家,就培养孩子学音乐;父母是画家,就培养孩子学习绘画;可他就是不乐意教孩子写作。

汪朗说,老头对他指导很少,也正是因为少,偶尔的一两次,他记得很清楚。

一次是汪朗上了大学。施松卿让汪曾祺给儿子说说写作文,说了好几次,汪曾祺极不乐意。

在施松卿的逼迫下,他拿出《古文观止》,找了一篇《五柳先生传》,给儿子说,结果只说了半天,就再也不教了。

施松卿问: “你这么能写,为什么不教孩子呢?”

“写作这件事情怎么教?都是靠自己,我也没人教过。”

汪曾祺说的也是实话,他小的时候,父亲汪菊生就很少指导他。

汪菊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书画时,就让汪曾祺一边看着,接受熏陶。他对孩子的学习向来关心,却从不强求,更不会每天看着孩子写作业,弄得鸡飞狗跳。

很多家长辅导孩子写作业,离远点,还能和孩子好好交流;离近了,就想把孩子一顿暴揍。

真可谓是,大国战略小家用,远交近攻各不同。

第七罪——宠溺孩子

娱乐圈里邓超是女儿奴,宠娃狂魔,写作圈里,汪曾祺更是宠娃没原则。

小女儿汪朝在工厂上班,三班倒。她下中班回家已经很晚。

汪曾祺都已经躺下了,他还会起来给女儿做夜宵。

有一回,汪朝不想起床吃饭,汪曾祺说, “要不我给你端床上吃?”

话音刚落,施松卿就火了起来: “在床上吃,像什么样子!”

女孩子大多都有一个天性,喜欢照顾布娃娃,给其穿衣、梳辫……汪曾祺的两个女儿也不例外。

施松卿在家是女王,孩子们从来不敢打她的主意。汪曾祺好说话,理所当然地成了孩子们的“照顾对象”。

“爸,来!”

“干嘛呀?”

“可以在你脑袋上梳小辫吗?”

“行啊!”

汪曾祺答应得特爽快,可没一会,画风突变。

两个小姑娘你一下,我一下,没轻没重地在汪曾祺头上乱揪一通。

汪曾祺被打成右派,也没遭受此等“虐待”,疼得是龇牙咧嘴,哇哇乱叫。

两个女儿不高兴了,“别乱动!”

不大会儿,女儿的小辫作品出来了,汪曾祺头上扎满了红色绿色的带子。

“好看吗?”

“真漂亮,我们妞儿就是能干!”

汪曾祺宠孩子是没原则的,他就像一个孩子,“没大没小”,他和孩子们一起,就是“保持一点童心”,平等相处。

他觉得“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该由他们自己来设计”。

我们一直学习纪伯伦那句,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我们没做到,汪曾祺做到了。

汪老当年三次被打成“右派”,也未曾怪罪于谁;今天的“七宗罪”数落完,也只是戏谑一番,想来汪老也会原谅我。

汪老逝世二十二年,喜欢他的人越来越多,或为文字,或为绘画,又或为乐观。

而我喜欢汪老,因为他随心随欲真性情,仿若魏晋嵇康、阮籍之辈,“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他常说: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即为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纵观汪老的一生,他的那些“罪”,都是在本色出演,做自己,以一个最舒适的姿态,把生活过得有意有趣。

而我们呢?

喜欢玩游戏,想做职业玩家,但最终在亲朋的反对声中放弃;

喜欢录歌曲,想做一个歌者。但有人认为我们应该务实,好好挣钱;

过了近30年的单身生活,却在亲人的催促下,仓促选择了婚姻......

我们就这样一次次,放弃兴趣,选择现实;放弃自己,沦为众人。

我们疲于忙碌,机械重复;我们期待英雄,又害怕单枪匹马,面对世界。

其实,生活的精彩,正是因为我们各有不同。

跟着内心走的一生,也许不算多么光辉灿烂,但也未必就比他人的人生更糟糕。

汪老曾画过这样一幅画,只在纸的一角画一丛牡丹,题诗:

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

人生最幸福的事,就是坚持所爱,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好这一生。

排版:淇然

责任编辑:淡淡翠

实习编辑:柳叶叨叨、老泥巴

校对:老泥巴

文章作者简介:丹尼尔李,自由撰稿人,爱思考,爱生活,冷眼看世界,文字暖人心。

本文题目为社戏,但作者却大量写了社戏以外的内容。这样合适吗?

合适。详略安排是为表现中心服务的。本文并非要表现社 戏的优劣,而是以看戏为线索,展现平桥村景、人情的美好。所以略写社戏,大量描写社戏外的内容。这样的安排详略得当、紧扣中心取材。

鲁迅的小说,从来都是文辞简短但寓意无穷的,尤其是在细节上的描写往往让人惊叹。《社戏》作为鲁迅《呐喊》中收录的优秀作品,百年来被无数人称道。


扩展资料

虽然《社戏》的主题是鲁迅小时候的见闻,但是小说开篇到并不是以小时候的故事作为切入点,而是先描写了鲁迅成年以后的一次听戏遭遇。

鲁迅被朋友邀请去北京看戏,说北京的戏是全天下演的最好的,仅仅这里就已经能够看到鲁迅真正想要表达的第一个深意。民国时期,北京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士绅官吏以北京为最,鲁迅巧借戏园子来挖苦,北京的官员们最会“演戏”。

鲁迅笔下的孩子永远都是纯洁无私的, 无论是少年闰土还是社戏中要偷自己家罗汉豆的小伙伴,鲁迅永远把孩子们描写的无私正直,把大人描写的奸诈麻木。

在听社戏的过程中,自始至终没有让人感兴趣的地方,大家都昏昏欲睡,正好这时戏里演到一个小丑被老生用马鞭抽打,所有人才哄堂大笑振作起精神。

这个只有十几个字的细节描写,却一言道尽了人性的丑陋和中国人爱看“悲剧”的病态心理,这也是鲁迅在其他作品中大肆批判的心理特征。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社戏

合适,虽为社戏,实为回忆童年趣事,社戏只是童年中第一部分
合适,虽为社戏,实为回忆童年趣事,社戏只是童年中的一部分
本文标题: 怎么看待作者在作话戏太多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gushi/27599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何以“你放弃了你的星星,与我在尘埃相遇”为开头写一个故事那些被霸凌者爱上霸凌者的小说真的合理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