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集体宰相对那时来说是好是坏

发布时间: 2023-01-17 01:00:1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4

宰相制度是什么时候废除的?对中国后世是好处还是坏处?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

唐朝集体宰相对那时来说是好是坏

宰相制度是什么时候废除的?对中国后世是好处还是坏处?

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明史·卷109》“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其官有丞相、平章、左右丞、参政,而吏、户、礼、兵、刑、工六尚书为曹官。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

宰相最早起源于先秦时期,商代有伊尹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韩非子·显学》:“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将必起於卒伍。”

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的一种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史传商代有伊尹为相,周代周公为太宰,皆为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太宰与相就合称为宰相。

《史记·陈丞相世家》:“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填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丞相与宰相不同,丞相是正式的官名,先秦时期有相、相邦等之名,秦朝建立之后,正式设置丞相。明太祖朱元璋杀掉专权的丞相胡惟庸后,就彻底废除了1600余年的丞相制度,同时还废除了中书省,大权均集中于皇帝,皇帝亲自掌管六部,君主专制得到加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以皇权胜利而告终。

扩展资料:

宰相地位的具体名称多达几十种,历代不同:太宰、相、相邦、相国、丞相、大司徒(东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明朝)、军机大臣、总理(清朝末期)等等。

丞相一职在中央政权里的彻底废除,是在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丞相之职,建议权归六部,决定权归皇帝。而最后的三位丞相是李善长、胡惟庸、汪广洋。

为丞相这一制度殉葬的是这最后的三位丞相以及与之有关联的几万人:原丞相李善长,在十年后(1390年)李善长以胡党获罪,连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一律处死;左丞相胡惟庸,以谋反罪被处死,株连杀戮者达三万余人,前后延续达十年之久;

右丞相汪广洋,也因为与胡惟庸案有牵连,在流放途中被诛杀。

所以有人说,丞相这一制度的开局是个喜剧,而结尾却是一个悲剧。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丞相

百度百科-宰相

丞相制度是明朝被废除的,洪武十三年。对后世产生了不好的影响,降低了行政效率,照成结构失灵
在洪武十三年 废除宰相制度
朱元璋废除的,是明朝的时候。
秦朝就有 明朝废的 一样

唐代是怎么衰败的?

原因很多。
从政治上说,它的政治结构有些理想化,为以后的动乱埋下伏笔。它缺少有效的对官员的监督机制,导致宰相专权。为什么安史之乱没有在初唐发生呢?因为那时实行的是集体宰相制,而且有许多年首相的位置是空的。但在唐玄宗时进行了改革,或是一种改变,减少了宰相的人数,导致宰相专权局面的形成,先后有李林甫、杨国忠专权。缺少监督,使外官特别是一些节度使暗中膨胀自己的势力。
从经济上说,唐朝后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流民很多。
从军事上说,没有常备军制度,而节度使却暗中扩军。
从气候上说,当时的季风气候使唐朝处于一种干旱状态,这种状态贯穿唐朝始终。
补充:
唐朝的政治制度其实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关系问题。唐朝的三省六部之间是相互协作而不是相互制衡的关系,这样在各主管意见不一致时会极大削弱中央力量,使其处于一种实质上的瘫痪状态。这种情形在中唐及晚唐时较突出。比如著名的牛李党争,持续时间之长,牵连人数之多,令人恐怖。此外,由于宰相权力过大,当宰相数目减少,权力集中于一人的时候,危险就更大了。唐朝时的宰相是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宰相。如杨国忠,许多军国大事是由他定的。这是中央行政机构间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玄宗后期也出现了问题。由于安史之乱,地方割据形势已经形成。到了晚唐,甚至有外员拥兵自重,废立天子的事情发生。而中央为了反制,一方面用加封宰相的方式安抚节度使,一方面用各节度使间的矛盾来削弱他们。但第二种方法造成的结果是长期的混战和国民经济的衰落。还有第三种关系没理顺,即宦官与行政官员的关系。宦官专政在中晚唐很突出。连文宗皇帝都写诗:“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行政官员为了争夺权力,发动了甘露之变等行动,造成了宫廷的大混乱。
宦官专权
本来唐初有宦官不登三品的规定,但是唐玄宗后期渐趋荒淫腐朽,此制被打破,宦官逐步参政。宦官高力士已是官高位显,之后的李辅国因拥立有功,参与机要,统领禁军,任免宰相,权倾朝野。再后来,宦官的权力愈来愈大,甚至国策的制定、朝臣、节度使的任免,皇帝的废立,几乎都由他们把持。唐后期共有八个皇帝由宦官拥立,两个皇帝(宪宗和敬宗)被宦官害死。唐朝的宦官专权为中国历史上之最,远甚于东汉与明。
宦官专权加重百姓负担,压制开明士大夫参与政事,造成严重政治腐败。宦官与皇帝、朝臣持续不断的斗争削弱了唐中央统治阶级的力量。宦官对军权的把持大大削弱了唐中央的军事力量。
节度使权力过大。藩镇割据就是节度使搞出来的。节度使跟汉朝刺史一样,三国时的,刘备跟袁绍都是州牧。州牧就是刺史。

宰相在唐朝权利是不是很大?唐朝为啥有那么多的宰相?

隋唐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体的,虽然中间经过了十年左右的动乱,但隋朝的存在基本属于为唐朝做嫁衣,唐朝的很多制度都是直接沿袭的隋制,包括官制也基本沿袭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即天然的宰相职,而唐朝时期的宰相制度大部分时期都是群相制,即在保证皇权稳固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削弱相权,甚至出现了实权性质的宰相,即加授“同中书门下三品”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

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即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的长官即中书令、侍中和尚书左右仆射,其中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原本是尚书令,武德年间,李世民曾在朝中做尚书令,因此,李世民继位之后,尚书令不再有人任职,而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变成了原本是副手的尚书左右仆射。这三省的最高长官就是唐朝的天然宰相,在武德年间到贞观前期,宰相只有天然宰相。

但到了贞观后期到高宗时期,开始出现另一种性质的宰相,即五品以上官员被加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者“同中书门下三品”,这就是实权宰相,自从新型宰相诞生,就形成了一种群相制,同时有五六个以上的宰相。

高祖朝的宰相因为只有天然宰相,因此任命的也不过才十来个人,太宗朝的宰相数量也还是比较少的,宰相的任职也是比较稳定的,按照《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统计,李世民为帝的23年时间里总共任命了21位宰相,而这些宰相的平均在职时间为7年,相对比较稳定。后面的高宗一朝也算稳定,但李治之后,就是李治的媳妇武则天时期,众所周知,武则天是比较爱折腾的主,宰相出现的就比较多,李治为帝的34年里出现了40位左右的宰相,而在武则天执政的22年时间里,出现了66位宰相,最多的时候同时有十五六个宰相。

李世民在位的时候和武则天执政的时间差不多,但是就宰相数量来说,武则天时期是李世民时期的三倍不止,而且武则天时期的官员任职变动的非常频繁,每个宰相平均在职时间仅有两年。而且这些宰相大部分都没有好下场,不是被杀就是被外放贬官,可以说武则天时期官员的幸福感是最低的。

就拿我们熟知的宰相狄仁杰来说,大家都知道武则天对狄仁杰是非常信任和敬重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狄仁杰在武则天时期不过才做了四年左右的宰相,而且还是分两次做的。第一次是在691年的9月,62岁的狄仁杰升任地官侍郎并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实权宰相,但这一次拜相仅仅持续了四个月,就被酷吏来俊臣诬陷入狱;第二次是在697年,68岁的狄仁杰任鸾台侍郎,并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实权宰相,这一次持续的时间还算长,一直到700年的九月去世。

宰相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参议政事,大体上就是辅佐皇帝,指导下级官员以及掌管政务,最开始只有天然宰相的时候,为了更有效的沟通工作,三省长官会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也就是说宰相们定期在政事堂议政,到了高宗末期,政事堂搬到了中书省。政事堂设在何处,何处的地位即是最高的。

宰相的权力仅次于皇帝的权力,但因为宰相人数众多,因此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削弱。在武则天时期这种削弱更明显,因为武则天向来不按常理出牌,不仅设置了众多的宰相,而且宰相任职时间极短,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武则天也并不完全信任宰相,她甚至更信任自己的女儿太平公主以及她的那些宠臣,武则天经常会和太平公主商议政事,但并不允许太平公主干预政事,再就是武则天设下的北门学士。北门学士相当于武则天的一个智囊团,虽为修撰,实际上也参政议政,也在一定程度上分相权,有时候武则天就会绕过宰相而通过北门学士决策政令。

武则天时期的官员制度以及后期中宗睿宗时期的卖官鬻爵现象形成了一个冗杂的官员制度,很多官员是完全没有必要设置的,但却吃着国家的俸禄,因此唐玄宗时期,这种官制就开始改变。尤其是姚崇成为宰相后,裁汰官员,禁止私授官员,而且宰相制度也有了变化。为了提高行政效率,也为了更好的决策,群相制渐渐被专任制代替。在专任制内,同一时期只有两个宰相,一个为中书令,一个为门下侍中,其中中书令为领袖,权力最大,门下侍中是其副手,为了不使宰相形成强大的势力,一般任期都是三年左右。比如姚崇和卢怀慎,姚崇就是权力最大的宰相,而卢怀慎只是姚崇的副手,全力支持、辅佐姚崇。姚崇之后就是宋璟,宋璟的副手则是苏颋,等等。

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制度,实际上已经将尚书左右仆射拒之门外,而之后,这一官职也不再担任宰相职。而安史之乱后,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也渐渐成为一种摆设或者虚职,轻易不许人,许人了也只是看着好看,很多时候不再担任宰相。也就是说安史之乱后,原本的天然宰相逐步消失,活跃在宰相舞台上的是同平章事和同中书门下三品。而这两者也是有区别的,后者在唐肃宗之后不再出现,而同平章事则成为唐中后期被承认的握有实权的宰相。

但唐中晚期的宰相却并不是权力最大的官员,因为还存在一个宦官专政的问题,宦官专政起自李辅国,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他们甚至能废立皇帝,所以很多时候,宰相也不得不被宦官压制,或者直接无所作为。即便能有所作为,还有一个问题同样成为唐朝的弊病之一,即朋党之争。因此,唐中后期的宰相,有所作为的实在没有几个。

宰相在唐朝的权力还是比较大的,有些时候还能够驳回皇帝的旨意,唐朝的宰相这么多是因为唐朝的宰相没有固定的任期,宰相经常进行更换。
唐朝宰相权力是非常大的,所谓宰相门前七品官,而之所以这么多宰相,是因为有很多宰相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了
我认为宰相在唐朝的权力挺大了,因为宰相的权力仅次于皇帝。唐朝有那么多宰相是为了权力的制衡,因为宰相权力大,不可能让一个人说算,没有权力制衡。
宰相的权力并不是很大,在唐朝的时候,辅佐皇帝处理朝廷大事的高级官员都可以被称作宰相,所以才有很多的宰相。
本文标题: 唐朝集体宰相对那时来说是好是坏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7688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数学中正比反比通俗易懂的例子有哪些如何让世界变得混乱而无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