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上这么说是为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1-13 23:01:0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2

《资治通鉴》在说什么之一,|,为什么要阅读《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在说什么之一,|为什么要阅读《资治通鉴》,为了更好地阅读...

《资治通鉴》上这么说是为什么

《资治通鉴》在说什么之一 | 为什么要阅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在说什么之一 | 为什么要阅读《资治通鉴》

为了更好地阅读《资治通鉴》,先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的成书过程,以及了解作者司马光。

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成书过程

司马光,是北宋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在孩童时代,大约7岁的时候,便通读了《左传》一书,并深深地喜爱上了历史。

由于皇帝日常事务繁多,且历史书籍浩瀚如烟,不可能全部都看完。于是司马光便学习《左传》的写作风格,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纳与整理,呈现给皇帝阅读。以便于皇帝从重要的历史事件中,获取到治国理政的思路与见解。

在宋英宗时期,即司马光40多岁的时候,他开始编撰一些历史书籍,有《历年图》、《通志》两本书籍,并进呈给皇帝宋英宗。宋英宗读完之后非常喜爱,便命司马光继续编撰下去,同时修了个书院给司马光,给予司马光2000卷旧书,阅读皇室图书馆的权利,以便于司马光进行资料的收集与参考。

宋神宗即位后,司马光多次为年轻的皇帝宋神宗讲述历史。这一本巨著也深得宋神宗的喜爱,于是宋神宗便赐名为《资治通鉴》,并亲自写了序文,交代将来完书的时候,将序文放上。

在熙宁变法当中,司马光与王安石对变法一事发生了争执,两者有着不同的主张。但由于司马光在这场争执当中处于下风,他的主张无法得到采纳。于是,司马光回到了洛阳,任西京留守兼西京御史台,在三位助手,刘攽、刘恕,以及范祖禹的帮助下,历时19年,专心编撰了这一部巨作。

编撰的过程,耗费了这个团队大量的心血。由于夏季炎热,司马光在编撰的过程中闷热难耐,汗水经常滴到了书稿上面。于是叫人开凿了一个地下室,在地下室进行写作。可见写作的艰辛。

编撰的过程中,一般都是由助手搜集资料以及编写初稿,由司马光综合全书,并加以增删改。当中,刘攽主要是负责两汉史,范祖禹负责唐代以及五代史,刘恕负责三国两晋南北朝。司马光自己的儿子,司马康也加入了编撰的工作。由于最终的定稿是由司马光进行负责,所以在整体的风格上,这部巨著能够保持统一。

“日力不足,继之以夜”,就这样一日复一日,艰辛地收集、整理以及写作,终于让这一部伟大的作品得以面世。

二、《资治通鉴》在说什么

之所以叫做“资治通鉴”,是因为宋神宗想通过司马光编撰的历史文献,达到帮助帝王治理国家,通博古今历史,而鉴别自身行为以及治国理念的意图。

而《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著作。什么是编年体呢?简单来说,就是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撰写的。而不是以人物为维度进行撰写。这一点,与《史记》有着根本的不同。

黄石公在《素书》当中说过,推古验今,所以不惑。作为帝王,要治理国家,要让百姓安居乐业。由于所有的权力都集中于一人手上,如果帝王的决策出现错误,那么会造成千万的百姓,也随之而遭殃,进而动摇了国家的稳定,皇权的继承。

正是出于这样的意图,宋神宗注重历史,希望能够从历代帝王的治国理政思路当中,得到启发,以及需要避免的问题。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作为一本编年体的历史著作,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涵盖了1362年的历史。这当中经历16个朝代的更迭,数以万计的人物先后出现。全书293卷,共300多万字。而历代名家,又在不同的程度上对这本书进行了批注,当中最著名的,要属元代的胡三省。胡三省的注释,非常地详实,对于阅读这部巨著,有着极大的帮助。

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司马光与其助手,通过对历史的描述与归纳,进而总结出了能够对帝王治理国家有所帮助的内容。可以看到,这一部《资治通鉴》,第一个面向的对象,就是帝王。古今中外,也有许多人,重视并阅读《资治通鉴》,并从当中汲取历史的教训。

清代顾炎武《日知录·著书之难》:(《资治通鉴》和《文献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

清代学者王鸣盛:“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读十七史,不可不兼读《通鉴》。《通鉴》之取材,多有出正史之外者,又能考诸史之异同而裁正之。昔人所言,事增于前,文省于旧,惟《通鉴》可以当之。

清代曾国藩:“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近代学者梁启超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三、看《资治通鉴》对我们有什么用?

作为普通人,是否有必要去阅读这一部巨著,又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呢?

首先,能够汲取到丰富的历史信息。作为一本跨越1000多年的历史著作,能够从中学习到16个朝代的历史信息,当中包含了帝王治国理政思想,发生的重大事件,地理的变迁等等。这对于提升个人修养来说,是有着极大的帮助的。

通过《资治通鉴》,可以拨动历史的指针,回到1000多年前,去见证当时发生的事情。浩瀚而又沉重的历史痕迹,将会在翻阅书籍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展现出来,看到人头翻滚的大时代,看到各种阴谋诡计,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物,这比看任何电影都要来得惊险刺激。

其次,能够针砭时弊,推古验今。当能够了解到越多的内容,特别是珍贵的、有益的信息,就越能够从这些信息当中,去汲取能够指导我们现实生活的内容。所谓博学广知,正是如此。一个又一个的朝代更迭,一个又一个的人死去,能够从他们的所作所为,看到当今的影子。再接着,通过对这部分人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与当今现代社会进行有机结合。就能够看到不足之处,继而进行改进。看到了长处,那么则进行发扬。这在很大的程度,将能够提升个人的洞察力,观察力。

当今社会,发生了很多事情。很多人都会觉得无所适从,甚至会觉得迷茫,产生了虚无感。而当回到历史中去,是可以看到,原来这些事情,早就已经发生过了。可以看到,当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古人是如何处理的,他们处理的结果是如何的。进而,能够对现实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正是如此。鬼谷子说过,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就是这样的道理。

作为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一代来说,沉醉于手机当中,沉醉于网络的快餐消费当中。阅读能力,思考能力,正在逐步地退化。能够沉下心来,阅读这一部超过300万字的古文著作,本身就已经非常难了。而各种资本力量,也在加深这种退化。为了能够赚取眼球以及流量,他们开发了许多博人眼球,有着快速反馈的网络工具,进而让人们能够沉浸其中。而他们,便从中获取到资本,获取到金钱。

但由于《资治通鉴》本身过于浩瀚,且全文言文写作,历史背景复杂,不易读懂,也不易坚持。所以,推出这样一个专栏,写一写《资治通鉴》这一部著作。通过白话文,通过对事件背景,以及人物的解析,让现代读者,更能够去接受,感受这一部伟大的作品。进而让更多人能够从中汲取到知识,进而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发展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毕竟,一件事情,要想看到根源,就得回到事情的发生之处,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待一件事情是如何发展的。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四、版本与批注说明

现在所出版的《资治通鉴》,大都是以清代胡克家翻刻的元刊本,发行的点校本。

而历代的批注,则是以胡三省的批注,最为经典与详实。因为胡三省,也是花了将近30年,才将这一部巨作的批注给写好。批注内容主要包括了注字音、地名、人物,注释典章文物,补充和修正史料。

而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则是针砭时弊地提出了一些见解,也是作为阅读《资治通鉴》非常重要的辅助书籍。

《资治通鉴》是帝王之书,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本书中包含的一些哲理是非常多的,很多的帝王都是特别喜欢这本书的,而且这本书中蕴含的一些大道理是让人受益匪浅的。也可以让人悟出很多的生活哲理,所以才会被称为帝王之书。
因为资治通鉴讲述的是帝王的事情,显出了历史当中的很多故事,也讲了帝王驾崩的一些生活细节。
因为这本书里面讲了很多皇帝的事情,很多皇帝都非常喜欢看这样的书籍,这本书的内容有很多治国之道。

为什么《资治通鉴》上老是说东晋国小力弱?

  我看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上面关于八王之乱到南北朝的章节,上面好几处地方提到东晋国家小,力量弱,什么“远窜江表”,什么“偏安一隅”,石家内乱,北方又开始大乱的时候,有人提议北伐,被当时东晋多数人认为以一小国之力,想北伐中原,是找死,有人甚至夸张的说“欲以十分之一经营十分之九。”  上高中学古代史的时候,发了一个历史地图册,从上面看到,东晋其实很大,比北方的前赵,后赵,前秦(早期前秦),前燕之类的,不但国土辽阔的多,而且也是我国气候温暖,农业发达的地方,后赵内乱时,东晋已经得了四川,国家相当大,北方却是割据的,怎么会有“欲以十分之一经营十分之九”那样的话说出来?
可以说《资治通鉴》对东晋的这一评价是客观的。东晋的国力的确弱小。东晋偏安江南,整个世家大族都不忠心于司马氏,同时各士族之间常为了争权而北伐,倒是国家被削弱了。这一原因在于皇权的薄弱和世家大族(门阀制度)的强大。这个是政治上的原因。也是东晋国家比较弱小的主要原因。
西晋统治者过于奢侈无度,士大夫又沉醉于无意义的玄学清谈,国力日衰,终于被北方少数民族所灭。东晋开始时只是王导和司马睿在江东建立的临时政府,那时的江东由几个世家大族把持,说白了司马睿等人是去寄人篱下。亏得王导和议南北的策略才使得东晋得以在江东建立,这个政权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积累,所占地区也不是富庶的中原,而是当时还欠开发的江东,因而国小力弱实属正常

为什么说《资治通鉴》是帝王之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名篇,他被称为帝王之书,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

  《资治通鉴》的名字的释义,就是希望能借助古人,带给今人一些鉴赏教训。这部书,着重描写了政治斗争、军事成败、势力斗争,这些权势谋略的记载。对经济记载,社会风俗等很少。像《史记》也有《礼书》《乐叔》这种其他方面的篇章特别少,只对汉武帝命中央收回盐铁税进行了讨论。所以说,帝王看了之后会学好权术,控制权臣。是一部描写阴谋诡计的书。作为史书,他记录的方面太过片面。司马光些这部《资治通鉴》的目的也是为了达到古人的高度,根本就不像司马迁那样,用两代人来完成这篇著作。他当时搬倒了王安石,自己正是得意的时候,自然想夸耀下自己的见识。

  

  我们中国人最崇拜信仰的就是我们的祖先,历朝历代都有各自的史官,像先秦以前都是用的编年体。而《史记》用的是纪传体,纪传体这种题材通过给王侯将相列传,让我们了解他们的事迹,就像平常读小说一样,每个都是独立的个体,可以让我们很好的去了解一个人。《资治通鉴》是继续采取了编年体,这种记录方式就是为了详细描写一件事他的经过,让你很好的去了解一件历史事件。里面提到的也都是,君君臣臣。宋朝重视文学,儒家这种忠君报国的思想也得到了很大的巩固。就是要告诉皇帝要怎么管理群臣,让大臣怎么做到忠诚,才能成一代名臣。而且还专门请宋神宗给这部书取得现在的名字,可见写书目的还有讨好皇帝。

由于《资治通鉴》成于北宋时期,属于近世了。而上古的帝王之书,根据刘知几《杂述》记载:在昔三坟五典,《春秋》《祷杌》,即上代帝王之书,中古诸侯之记,行诸历代,以为格言。而《尚书》也即上古帝王之书之谓。因此所谓“帝王之书”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从内容上讲,该书以军事政治为主,文化、民族关系为辅。我们今天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或典故都出自该书,比如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唐太宗因听魏征之言,且听取各方意见,终于成就了“贞观之治”。这是典型的“帝王”之鉴。

本文标题: 《资治通鉴》上这么说是为什么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7591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有哪些具有特殊含义的星球「行星、恒星、星星」有没有推荐的有关司马迁的传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