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食其说服齐王后,韩信该听蒯彻之言袭破历下吗

发布时间: 2023-01-05 21:00:3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0

郦生说齐的典故郦生是谁,为什么会给齐王烹杀?1、郦生是郦食其,刘邦手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说客。郦食其以其三寸之舌游说列国,游说...

郦食其说服齐王后,韩信该听蒯彻之言袭破历下吗

郦生说齐的典故

郦生是谁,为什么会给齐王烹杀?

1、郦生是郦食其,刘邦手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说客。郦食其以其三寸之舌游说列国,游说了齐国归顺,为刘邦的“统一战线”做了重大贡献。

2、被齐王烹杀的原因是因为韩信的嫉妒,韩信在郦食其游说齐国成功后,还突然袭击齐国,齐王以为郦食其出卖了自己,一怒之下烹了郦食其。



扩展资料:

郦食其之死:

公元前206年(汉元年),刘邦以韩信为大将,乘机暗度陈仓,揭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当时,鲁中地区对楚汉两方来说都是势在必争,谁占有了山东谁就得到了战略后方,故而刘邦对齐王采取了军事与外交手段并用、双管齐下的方针。

一面命韩信攻齐,另一面又派郦食其为使节到齐国游说。郦以智谋说服齐王田广、相田横归汉。韩信这时进抵平原,听到郦食其已说下齐国,本想罢兵,谋士蒯通对韩信说:“郦食其没费吹灰之力,坐在车上跑了一趟,凭三寸不烂之舌便取得了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功劳全归他了。”

韩信在其煽动下,遂令三军前行,直抵齐境。齐王田广虽在历下(济南)重兵驻守,但已解除了戒备。因而韩信得以乘其不备,长驱直入,袭破齐之历下军,并攻占临淄。田广、田横认为上了郦食其的当,一怒之下烹了郦食其。一位著名的谋略就因为蒯通一言被处以极刑,客死他乡,不能不惨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郦食其

郦食其(yì jī)(?~公元前203年),秦朝陈留县高阳乡(陈留,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县东南。高阳,今河南开封杞县西南)人少年时就嗜好饮酒,常混迹于酒肆中,自称为高阳酒徒。 一天,刘邦正在洗脚,忽报乡里有位儒生要求见。刘邦一向轻视儒,曾经拿儒生的帽子当尿盆,以此来污辱儒生。今天忽听有儒生求见,非常愤怒,他说:“我以天下大事为重,没有时间接见读书人。”在外等候已久的郦食其瞪大眼睛,手握利剑,呀叱骂看门人说:“你再进去对沛公说,我是高阳酒徒,不是读书人!”看门人报告刘邦,刘邦一听是高阳酒徒,连脚都来不及擦,赶忙起身迎接,赐酒款待。 郦食其见了沛公,只是拱一拱手说:“你不是想要诛暴秦吗?为何用这样傲慢的态度对待长者?你是想助秦攻诸侯呢,还是率领诸侯破秦?”刘邦被责问得不知所措,马上谢罪说:“过去听人说过先生的容貌,今天见面才知先生的来意,不知如何破秦?”这位高阳酒徒慷慨激昂地说:“你带领的乌合之众,还不到一万,现在竟然要攻打强秦,这不过是羊入虎口罢了。陈留这个地方,是天下的要冲,交通四通八达。城中又积了很多粮食。我又认识县令,让我来劝说他投降,如不投降,你可以举兵攻打,我作内应,大事就可成功。” 刘邦觉得有理,就采纳了郦食其的建议。 郦食其回到县城,向县令陈说利害,希望他能投降刘邦。县令因惧怕秦法的苛重,不敢贸然从事,予以拒绝。就在当天,郦食其率众杀死了县令,并将县令人头抛到城下。一面又派人报告刘邦。刘邦见大事已成,就引兵攻打县城并大所疾呼:“将士们赶忙投降,你们的县令已被砍头了!要不然,你们也要被砍头的。”城上守军见县令已死,无意再守,遂开城投降。刘邦进城,得到了许多兵器和粮食,投降的士兵也有一万多,这样,为刘邦西进,提供了物质条件,这全是高阳酒徒郦食其的功劳。 公元前204年楚汉相争时,郦食其又建议刘邦说:“楚汉相争久持不下,这样百姓骚动,海内动荡,人心不安。希望你急速进兵,收取荥阳,有了粮食,并且占据了险要地方,天下就归属于你了。”并说自己愿意去说服兵众将广、割据一方的齐王田广。高阳酒徒的这一建议,成为刘邦夺取天下的战略思想。 郦食其到了齐地,向齐王晓以利害,齐王欣然同意。罢兵守城,天天和郦食其纵酒谈心。这时由于韩信乘机攻齐,为田广所误解,认为这是郦食其出卖了他,遂将郦食其烹杀。临死前,田广对他说:“你能阻止汉军,我就放了你。”郦食其说:“举行大事,就不要顾及细小的事,大的德行,我不会推辞,你也不必多说了。”说罢就慷慨就义。郦食其为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名字却往往不为人所知道,但只要一提起“高阳酒徒”,则家喻户晓。
1、典故:韩信伐齐与郦食其使齐
在楚汉两军相持苦战难解难分情势被动的局面下,他建议汉王夺取荥阳,占据敖仓,获得巩固的据点和粮食补给,为日后逆转形势反败为胜奠定了基础。又出使齐国,劝齐王田广归汉,齐王乃放弃战备,以七十余城降汉。汉王四年戊戌初(公元前204年11月),汉将淮阴侯韩信嫉妒食其之功,发兵袭击齐国,齐王田广认为被骗,乃烹杀郦食其,时年约六十有五,墓在雍邱(今河南省杞县)。
2、人物简介:
郦食其(yì jī)(?~公元前203年),陈留县高阳乡人。少年家境贫寒,好读书,只得当了一名看管里门的下贱小吏。但是尽管如此,县中的贤士和豪强却不敢随便役使他,县里的人们都称他为“狂生”。
郦食其以其三寸之舌游说列国,为刘邦的”统一战线“做了重大贡献,尤其是在楚汉战争后期,游说了齐国归顺,刘邦平定英布后,分封时很挂念郦食其,想封其子郦疥为侯,虽然郦疥多次领兵打仗,但军功未至于封侯,最后刘邦仍破例封郦疥为高粱侯。

郦食其?????

是为人或物? 有什么典故吗?谢谢回答
民以食为天

释义 天:比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东西。人民以粮食为自己生活所系。指民食的重要。
出处 《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示例 国以民为本,~。(董必武《挽沈骊英女士》)
典故 秦朝末年,有个书生叫郦食其,很有学问。他曾献计帮助刘邦智取陈留,
被封为广野君。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争霸。刘邦联合各地反项羽力量,
据守荥阳、成皋。荥阳西北有座敖山,山上有座小城,是秦时建立的,
因为城内有许多专门储存粮食的仓库,所以成为敖仓,它是当时关东最大的一个粮仓。
在项羽猛烈的攻击下,刘邦计划后撤,把成皋以东让给项羽。
刘邦想听听郦食其的想法。
郦食其说:“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楚军不知道守护粟仓而东去,
这是上天帮助汉朝成功的好机会啊!如果我们放弃成皋,退守巩、洛,
把这样重要的粮仓拱手让给敌人,这对当前的局面是非常不利的啊!
希望你迅速组织兵力,固守敖仓,一定会改变目前不利的局势。”
刘邦依计而行,终于取得了胜利。
郦食其是人非动物、“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出自其
郦食其(yì jī)(?~公元前203年),秦朝陈留县高阳乡(陈留,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县东南。高阳,今河南开封杞县西南)人少年时就嗜好饮酒,常混迹于酒肆中,自称为高阳酒徒。
  一天,刘邦正在洗脚,忽报乡里有位儒生要求见。刘邦一向轻视儒,曾经拿儒生的帽子当尿盆,以此来污辱儒生。今天忽听有儒生求见,非常愤怒,他说:“我以天下大事为重,没有时间接见读书人。”在外等候已久的郦食其瞪大眼睛,手握利剑,呀叱骂看门人说:“你再进去对沛公说,我是高阳酒徒,不是读书人!”看门人报告刘邦,刘邦一听是高阳酒徒,连脚都来不及擦,赶忙起身迎接,赐酒款待。
  郦食其见了沛公,只是拱一拱手说:“你不是想要诛暴秦吗?为何用这样傲慢的态度对待长者?你是想助秦攻诸侯呢,还是率领诸侯破秦?”刘邦被责问得不知所措,马上谢罪说:“过去听人说过先生的容貌,今天见面才知先生的来意,不知如何破秦?”这位高阳酒徒慷慨激昂地说:“你带领的乌合之众,还不到一万,现在竟然要攻打强秦,这不过是羊入虎口罢了。陈留这个地方,是天下的要冲,交通四通八达。城中又积了很多粮食。我又认识县令,让我来劝说他投降,如不投降,你可以举兵攻打,我作内应,大事就可成功。” 刘邦觉得有理,就采纳了郦食其的建议。
  郦食其回到县城,向县令陈说利害,希望他能投降刘邦。县令因惧怕秦法的苛重,不敢贸然从事,予以拒绝。就在当天,郦食其率众杀死了县令,并将县令人头抛到城下。一面又派人报告刘邦。刘邦见大事已成,就引兵攻打县城并大所疾呼:“将士们赶忙投降,你们的县令已被砍头了!要不然,你们也要被砍头的。”城上守军见县令已死,无意再守,遂开城投降。刘邦进城,得到了许多兵器和粮食,投降的士兵也有一万多,这样,为刘邦西进,提供了物质条件,这全是高阳酒徒郦食其的功劳。
  公元前204年楚汉相争时,郦食其又建议刘邦说:“楚汉相争久持不下,这样百姓骚动,海内动荡,人心不安。希望你急速进兵,收取荥阳,有了粮食,并且占据了险要地方,天下就归属于你了。”并说自己愿意去说服兵众将广、割据一方的齐王田广。高阳酒徒的这一建议,成为刘邦夺取天下的战略思想。
  郦食其到了齐地,向齐王晓以利害,齐王欣然同意。罢兵守城,天天和郦食其纵酒谈心。这时由于韩信乘机攻齐,为田广所误解,认为这是郦食其出卖了他,遂将郦食其烹杀。临死前,田广对他说:“你能阻止汉军,我就放了你。”郦食其说:“举行大事,就不要顾及细小的事,大的德行,我不会推辞,你也不必多说了。”说罢就慷慨就义。郦食其为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名字却往往不为人所知道,但只要一提起“高阳酒徒”,不家喻户晓.
  郦食其的故事
  谁为天下奇男子? 臣本高阳旧酒徒。 正则怀沙终为楚, 子胥抉目欲存吴。
  战国有四公子,明末有四公子,清末也有四公子。上面的诗句,作者就是“清末四公子”之一、广东水师提督安徽庐江吴长庆之子吴保初。
  吴长庆身为淮军名将,颇为李鸿章所倚重。他既是项城袁世凯的出道恩主,又有南通张謇这样的幕宾。吴保初则是维新志士,长袖善舞,八面玲珑,周旋于保皇党与革命党之间,如鱼得水,两利俱存。他的长女吴弱兰嫁得的金龟婿,便是经历奇特、大名鼎鼎的湘人章士钊。
  被傲岸自负眼界极高的吴公子保初称誉为“天下奇男子”并借以自喻的“高阳酒徒”,究竟是何许人也?
  他就是秦汉之际著名的舌辩之士,刘邦的重要谋士,为兴汉大业作出过重大贡献,奉献了全部忠诚、智慧乃至鲜血和生命的奇人郦食其。
  郦食其投奔刘邦时,已经年过六旬,堪称是“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他献策攻下陈留,使沛公的西征军获得许多粮草和辎重物资,解除了后顾之忧。在楚汉两军相持苦战难解难分情势被动的局面下,他建议汉王夺取荥阳,占据敖仓,获得巩固的据点和粮食补给,为日后逆转形势反败为胜奠定了基础。更有甚者,郦食其一介书生,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单骑出使齐国,游说齐王田广归顺汉王并获得成功,强大富庶、拥城73座的齐地眼看即可不战而下,这简直是不世之功。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算不如天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韩信误听蒯彻的煽惑,趁齐国防备松懈,发动突然袭击,使齐王田广误以为被骗,置郦生于百口莫辩的死地,功败垂成,以身殉职。这是韩信平生最大的一次不厚道作为,也是刘邦指挥协调方面的一大失误。
  在大汉开国谋士群中,郦食其稳健不如萧何,战略眼光不如张良,机智不如陈平。他大抵跟随何、陆贾是一个级别。然而,郦生纵酒使气,疏阔狂放,跟刘邦很对脾气,很可能是汉王私心最喜欢的一个。大汉立国后,“高祖举功臣,思食其。食其子疥数将兵,上以其父故,封疥为高梁侯”,也算是不忘故人照顾烈属有始有终了。
  郦食其是陈留高阳(今河南杞县)人。平生喜欢读书,但家境贫寒,一直零落漂泊,没有丁点儿可以依靠过活的产业,混得很不如意。为了糊口,他只得放下身段,对付着找了一份看门的差事。乡里的贤士豪杰都知道郦生狂放豁达而又博学雄辩,倒也不敢小看他,县里的人都称他为“狂生”。光阴荏苒,转眼间六旬已过。
  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项梁先后发难,起兵抗秦,一时间风起云涌,兵荒马乱。带兵巡行经过高阳发号施令的将领,犹如走马灯一般,居然达数十拨之多。郦食其知道机会来了,但他能沉得住气。他冷眼旁观,见那些将领们一个个卑微拘谨私心自用,知道他们只是过眼烟云,难成气候,便隐居不出。后来,沛公刘邦带兵攻打陈留到了郊外,而沛公手下有个亲侍骑士恰好是郦生的小同乡,沛公时常向他询问陈留一带有哪些贤豪。骑士回家探亲,见到郦生,将他的主子大吹特吹了一通。郦生见猎心喜,当下对骑士说:“我听说沛公一向高傲自大,看不起人。不过据你所说,他倒是足智多谋有大见识的伙计,这才是我愿意追随的人。老弟能不能帮我介绍一下?”骑士连声说:“那简直太好了!我已经向沛公推荐过贤昆仲。沛公最看重的,就是老先生这样的奇才。没问题,没问题,包在我身上!”郦生说:“你就说,我家乡有位郦生,是个有学问的读书人,六十多岁年纪,身高八尺,大家都叫他狂生,他自己却不认账。”骑士说:“沛公不喜欢读书人。有些书生头戴儒冠前来拜访,沛公常常摘下他们的帽子,往里面撒尿。他跟儒生讲话,生气了就不管不顾破口大骂。你老先生要以儒生的身份去见他,那可真是哪壶不开偏提哪壶了。”郦食其说:“你尽管按我说的那样转述就是,我自有计较。”骑士点头应允。他回营后,找个机会一五一十地把郦生的话学舌了一遍。
  沛公军次高阳,驻扎下来,便派人去招郦生。郦食其到达大营的时候,刘邦正坐在床边让两位美女替他洗脚。郦生进来,看到这副模样,眉头微微皱了皱,长揖不拜,朗声说:“足下是打算帮助秦朝攻打诸侯呢,还是想率领诸侯攻灭暴秦?”
  刘邦歪着头斜着眼漫不经心地扫了一眼郦生,却见此人“貌奇古,其额如螳螂,声音苍哑”,“眉楞骨奇高,是最特别处”。他心里说,老子本以为真是什么人物呢,原来是这么一个奇形怪状的鸟人。于是骂道:“书呆子!有首流行歌曲唱得好:‘告诉你我等了很久!告诉你我最后的要求!’你丫难道连这个都没听过?天下人苦于嬴秦的苛政实在已经太久,诸侯们相继而起,都巴不得早点灭亡它。你却问老子是不是想帮秦朝,莫非脑子进水了?”
  没料到郦食其却笑了,说:“果真要聚集人马率领义师诛灭暴秦?瞧你那样,成吗?这可不是待客纳贤之道!”
  刘邦是何等机灵之人。他知道遇到了高人,于是立刻停止洗脚,挥退美女,端正衣襟,恭请客人上座,并貌似诚恳地说了声“对不起”。刘邦又打量了郦生两眼,不无疑惑地问:“你难道不是儒生?”郦生大声回答:“什么狗屁儒生,俺是高阳酒徒!”两人哈哈大笑。
  郦生一下子来劲了。他本来就熟知历史,精通时务,能言善辩,口若悬河。进入了状态,更是眉飞色舞滔滔不绝绘声绘色引人入胜。郦食其跟沛公神侃起他倾心研究颇有心得的六国合纵连横的策士们如苏秦、张仪的故事,刘邦听得如痴如醉。
  沛公一见郦生果然有料且不俗,不由大喜,当即令侍从奉上精美的酒菜,两人开怀痛饮,极平生之欢。末了,刘邦请教道:“依先生看,我们下一步棋该怎么走?”郦生说:“你虽说收罗了万儿八散兵游勇,其实那不过是些乌合之众,战斗力有限。如果想贸然倚靠这支力量西征灭秦直捣虎穴,无异于暴虎冯河以卵击石,实在毫无胜算。陈留这地方是交通要冲,四通八达,现在城内又积存了许多粮草。我和陈留县令交情不错,愿意替你跑一趟,去劝说他归顺。万一这厮不肯,你就发兵攻打,我设法里应外合,肯定可以得手!”刘邦拍案道:“好计!”两人一边喝酒,一边鬼鬼祟祟咕咕哝哝商量好相关细节。
  战略要地陈留果然不战而下,沛公西征的后顾之忧得以解除,并获得了大量军资粮秣和兵员补给,力量大增。
  牛刀小试,克奏肤功。刘邦尝到甜头,更加喜欢和信任郦生,封他为广野君,郦食其就此成为兴汉集团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帮忙帮闲。有事时,他经常作为说客出使各方,发挥了武力有时也难以奏效的作用,而且除了费一点唾沫星子之外,几乎是无本生意。没事的时候,他便陪刘邦喝酒吹牛,日子过得逍遥自在,不亦乐乎。
  秦二世三年(前207)底,沛公攻克南阳,抢占武关,打开了由东南方向进入关中的门户,周勃、郦商率前锋部队直抵峣关。峣关地形险要,易守难攻,驻有重兵把守,是秦军从武关到咸阳之间的最后一道重要防线。刘邦准备乘胜强攻。张良说:“秦军战斗意志尚未崩溃,仍然具有相当强的战斗力,强攻代价太大,弄不好就会旷日持久僵在这儿,让项王或者别人得了先机。这不是上策。不如派人在山上多张旗帜虚张声势作为疑兵,同时派郦食其、陆贾一起去游说秦将,威胁利诱因势利导。”刘邦对张良从来都是言听计从的,自然照办。两大谋士联袂出使,果然不辱使命,秦将被他们说动,想与西征军联合。刘邦打算照准。张良又说:“这恐怕只是守将贪利叛秦,他手下的将佐士卒还不一定会服从。不如乘着秦军麻痹大意突施攻击,一定可以大获全胜。”郦生、陆贾都附和张良的意见。于是刘邦率兵悄悄绕过峣关,越过蒉山,乘其不备,发动突然袭击,取得大胜。这其实不妨看作是郦生使齐故事的另一种版本,只不过这次是喜剧而后来是悲剧而已。刘邦部楚军又连败秦军于蓝田(今陕西蓝田),逼近秦都咸阳。高阳酒徒郦食其再建新功。
  汉三年秋天,楚军猛攻荥阳,终于得手,汉军退守巩、洛。项王听说韩信攻破赵国,彭越又在梁地搅得四处冒烟,便分派军队前去支援,没能集中全力因利乘便全歼正面汉军主力,错过了一个难得的一举奠定胜局的良机。刘邦屡战屡败狼狈不堪甚至一度逃回关中,但他与项羽性格正好相反,沉静坚韧,在最危急的当口,宁可自己苦苦撑持,仍然决不放松在北线的战略攻势:他将希望寄托在韩信身上。韩信七月间即已奉命挟连胜之威势,准备攻打齐国,但却迟迟没有行动。汉王长期处于被动,老胳膊老腿都好几次挂花,师老兵疲,看不到胜利的曙光,一时间心灰意冷,打算放弃成皋以东地盘,与楚国讲和。
  郦生建言说:“我听说知道天道的人,帝业可成;不知道天道的人,痴心妄想而已。王者,以民众为天;民者,则以食为天。敖仓这地方,早就是天下粮谷的集散地,我听说那儿储藏的粮草简直吃用不完。楚军攻下荥阳,竟然不知坚守敖仓,却引兵东进,只留部分士卒分守成皋,坐失地利,这是老天爷在帮助大汉啊!现在,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楚军已形同强弩之末,攻破它不是难事,大王却要自行撤退放弃这样千载难逢的天赐良机,我真是搞不懂!再说,两雄不并立,一个鸡笼关不住两只叫鸡公,楚汉相争迟迟难决胜负,百姓因此长期骚动不安,海内为之动荡不已,农夫不能下地耕耘,女工不能上机织布,普天之下人心惶惶无从安定没有归属。”
  刘邦说:“别跟老子废话!你倒是拿出具体办法来啊!”
  郦食其接着说:“我建议立马进兵,再占荥阳,牢牢占据敖仓的粮库,扼守成皋的险要之地,塞断太行山的道路,控制蜚狐口要道,掌握白马津渡口,向诸侯们显示汉军已占据有利地形并形成克敌制胜的态势,让那帮随风倒的家伙见识厉害知道趋归。如此一来,天下人都会弃楚投汉,江山就是大王的了。现在燕、赵已经平定,东方的敌对势力除楚国外,就剩下齐国了。目前齐王田广拥有沃野千里的齐鲁大地,田间又率兵20万驻守在历城,厉兵秣马。诸田根深蒂固势力强大多诈善变,齐地背海面河地势险要,济南又靠近楚都彭城,你即使派几十万军队去攻打,也很难计算猴年马月才能克奏肤功。我倒是愿意试一试,看能不能凭三寸不烂之舌,劝说齐王归顺,争取兵不血刃不战而屈人之兵,把那个失之交臂的万户侯弄到手。”汉王大喜,道:“真有你的!”当即吩咐为郦生打点行装。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刘邦、郦食其这对物以类聚异常投契的君臣当晚放开心怀,痛饮狂歌,尽欢而散。谁都没料想到的是:这居然是泗水亭长与高阳酒徒共享的最后一顿晚餐。
  郦生来到齐国,受到去意徊徨找不着北的齐王田广和齐相田横的盛情款待。他一见便知有戏,更加来劲,酒足饭饱之后,便摇动如簧之舌,款款而谈。
  他问田广:“大王可知道天下的人心所向吗?” 齐王说:“难说,不知道啊。依先生高见呢?” 郦食其说:“当然是归向汉王!”
  齐王说:“敢问你这样说的依据何在?” 郦生就将他精心准备的一大套长篇说词和盘托出。
  他说:汉王率先攻入咸阳,但项王却违背成约,让他改王汉中。项王随后又迁徙并杀害了义帝,大逆不道。汉王闻讯,即率军还定三秦,东出函谷关,讨伐项王,伸张正义。同时收集天下各方的力量,扶立六国诸侯的后裔,攻下了城邑土地就把它们赐予有功的将领做王侯,获得了财物就都赏给手下的士兵,与天下人分享利益,绝不独吞独食过为己甚。因此,英雄豪杰和才人贤士都乐于为他所驱使。而项王则刚好相反,他本来就有背信弃义的恶名和杀害义帝的罪责,又对人家的功劳视而不见毫不上心,对人家的过失却耿耿于怀,将士们打了胜仗得不到奖赏,攻拔了城池得不到赐封,任人唯亲,一意孤行,不是他本族项姓的人压根别指望当权主事,结果导致天下人都反叛他,贤士豪杰都怨恨他,无人愿意为他效力卖命,逐渐成为众叛亲离的孤家寡人,失败是迟早的事。所以我说,江山将归属于汉王,是坐着就可以算定的啦!汉王从汉中出兵,平定关中,翦除三王;北渡黄河,攻灭魏豹;东出井陉,阵斩陈馀;北向幽燕,传檄而定:这些并不是单靠人的力量,而是仰赖上苍的洪福啊!现在,西部的正面战场,汉军已经牢牢占据大粮库敖仓,又刚刚重新夺回并扼守住了战略要地成皋,控制了白马津渡口,塞断了太行山隘道,掌握了蜚狐口要冲;南边,英布的力量正在集结;东面,彭越、刘贾让项王麻烦不断疲于奔命顾头就顾不了尾;北线,战无不胜的韩信正在厉兵秣马,下一个攻击目标眼看就轮到大王你了。所以说,依我看,天下大势的走向已经十分明显。为大王计,不如及早归顺汉王,齐国可以保全,一切实际利益都不会受到影响,有万利而无一弊。否则,大军压境,玉石俱焚,危亡的结局顷刻而至,那时后悔就来不及了!愿大王深思。
  齐王田广本来就与项羽之间存在杀父深仇。他的父亲,就是最先起兵反叛项羽的田荣。项羽亲征齐地,田荣兵败被杀,其弟田横拥立乃兄之子田广继位,继续与楚军抗衡。正是因为齐军吸引了楚国的注意力和力量,才让刘邦有机会乘虚而入回定关中。而刘邦长驱直入一度攻占楚都彭城,迫使项羽不得不从齐地抽调楚军精锐回救根本,从而大大减缓了齐国的危机和压力。汉、齐两国客观上起了战略策应作用,形成了一个无形的反楚同盟。在感情上,诸田无疑是倾向刘邦的。如今楚河汉界,非此即彼,审时度势作出选择,自然以投靠汉王的可能性大得多。这也是郦生经过精算后有恃无恐志在必得的缘由。
  田广与叔父兼丞相田横对了个眼神,当时没有说话。经过反复计议,这对叔侄认为郦生言之有理,并非危言耸听,就采纳了他的建议,派遣使者向汉王致意。东线无战事,心里的一块石头终算落了地,诸田放下心来。他们很喜欢也很感激郦生,就留他多住些日子,天天置酒高会寻欢作乐。郦食其更是以为大功告成,万户侯行将到手,志得意满,乐不思汉。正所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一个偶然的变故,改变了一切。
  韩信在刘邦的一再敦促下,率军东征,正准备从平原渡口渡越黄河,对齐国下手。他这时得到情报,说郦食其已经成功劝说齐国归降,毋庸动武;而齐国原先为了抵御汉军东进的兵锋,派大将华无伤、田解率重兵驻屯于历下,严阵以待,这时也解除了戒备,一片和平气象。韩信认为既然没有仗可打,便打算停止前进。
  好事之徒无所不在,策士蒯彻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他挑动韩信说:“汉王诏令将军攻打齐国,催得很急,他只不过是另派密使进行劝降活动试试运气罢了,与你何干?难道明令你停止进攻了吗?你怎么能不打了呢?再说,郦食其这个人,不过是个摇唇鼓舌的好大喜功之徒,他单骑入齐,卖弄三寸不烂之舌,如果真的做成无本生意单凭口舌便降服了拥有70多个城池的齐国,那也会反衬出你很没面子。将军统兵数万,历时年余才攻下赵国50多座城池。这样看来,你做了好几年大将军,反倒不如一个书生劳苦功高了!”这番话具有很强的煽惑力,韩信听进去了,他决定继续进军。其实这个时候,刘邦派来传达最新命令的使者已经在半路上了。
  蒯彻自己就是著名的舌辩之士,曾有过堪称辉煌的成就,创造过一项记录。他在群雄起事之初,成功说服秦朝的范阳令徐公投诚陈胜派去攻略赵国故地的部将武信君武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燕赵之地闻风而降的城池达30多座,蒯彻一时间风光无限。眼看这项记录就要被郦生成倍地打破了。他之所以极力说动韩信出兵搅了郦生的好事,很难说没有一种同行之间的嫉妒心在当中作怪。
  汉四年(前203)冬十月,汉军渡过黄河,突袭历下。毫无戒备的齐军措手不及,一败涂地,汉军前锋直薄齐都临淄。这样,就让郦食其的处境一落千丈,被视为“死间”,陷于百口莫辩的苦境。田广得悉汉军逼近的消息,紧急召见郦生,正颜厉色地说:“天地良心,我待先生不薄吧?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你如何解释?你如果能让汉军撤退,就一切好说;否则,别怪我不客气,油锅都为你准备好了,就在那边!”
  郦食其的心情异常复杂。他先是在心里埋怨韩信不该多此一举,也略略有点责怪汉王的命令与信息衔接不够及时,又觉得愧对诸田。但事到如今,作任何解释都是多余的,而且既然已经开仗,就犹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岂是说收就收得住的?田广那番不由分说而且带有明显威胁口吻的斥责,更是让他产生了强烈反感。郦生想:反正老子问心无愧,只是已经无须解释了。不就是一个死吗?吓唬谁呀!老子吃你这一套?人生自古谁无死?活一百岁最后还不是一个土馒头打发了事?这样阴差阳错功亏一篑死于非命,也算是奇人奇死破天荒吧?如此好彩,老子他妈的认了!汉王日后会不会想俺?韩信心里头有没有愧疚?……
  郦生的心情转而异常平静,他什么都不去想了。他笑着对齐王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你爱怎么想就怎么想。老子懒得与你废话了!”说完,他提起衣裾,奋力一跃,自己跳进了沸腾的油锅!
  勇哉郦生,悲哉郦生,壮哉郦生,惜哉郦生! 王夫之对此有一番剀切的评论:
  毒天下而以自毒者,其唯贪功之人乎!郦生说下齐,齐已受命,而汉东北之虑纾,项羽右臂之援绝矣。黥布,盗也,一从汉背楚而终不可叛。况诸田之耿介,可以保其安枕于汉也亡疑。乃韩信一启贪功之心,从蒯彻之说,疾击已降,而郦生烹;历下之军,喋血盈野,诸田卒以殄其宗。惨矣哉!贪功之念发于隐微,而血已漂橹也。
  后人为高阳酒徒郦食其写下这样一幅挽联: 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 作千秋雄鬼死不还家

同为刘邦的重臣,为何韩信一定要置郦食其于死地?

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的阵营曾经发生过一出悲剧。这出悲剧就是,刘邦手下得力的谋士郦食其之死。郦食其在出使劝降齐国期间,被齐国方面给烹死了。这件事本来是不应该发生的,因为当时的郦食其已经说服齐国投降,可是齐国却突然翻脸,翻脸的原因是韩信突袭了齐国。由于这种种的意外,造成了郦食其的死亡,使得整个事件扑朔迷离。


一、郦食其的悲剧。

郦食其并不是一般的人物,他是刘邦手下的谋士,而且和刘邦气味相投。他虽然年纪很大,在当地也是一个一贫如洗的人,可是谁都不敢小看欺负他。他在看到刘邦的军队后,就去求见刘邦。在初次见面的时候,刘邦并不以他为意,正在让女子给自己洗脚。郦食其见了,就义正言辞的责备刘邦,反而得到了刘邦的尊重。

郦食其发挥他的长处,出面为刘邦说降了秦朝陈留的长官,让刘邦初期的实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因为他功绩卓著,被刘邦封为广野君。在此之后,郦食其成为刘邦的得力谋士和说客,为刘邦效力。而郦食其的弟弟郦商也跟随郦食其加入到刘邦阵营为将,在汉朝建立后,按照功劳郦商排在众将的前列。


郦食其之死,和韩信有着直接的关系。当时,刘邦命令韩信攻打齐国。这时,郦食其向刘邦主动请缨,要说降齐国。刘邦自然答应了郦食其的要求。于是郦食其前往齐国,果然说降了齐国。齐国以为和平已经到来,就撤去了对韩信的守备,天天大开宴席款待郦食其。

可是,让齐国和郦食其意想不到的是,韩信不但没有撤军,反而趁机打进了齐国。毫无防备的齐国吃了大败仗,认为是上了郦食其的当。于是就跟郦食其说,要不郦食其去让韩信撤军,要不就烹死郦食其。郦食其拒绝了齐国的要求,被活活烹死在大锅中。

导致郦食其死亡的直接原因是韩信进攻齐国。当时,刘邦为了加强正面战场的力量,亲自跑到赵国,夺取了韩信的军队。在临走的时候,还命令韩信征发赵国没有征发的壮丁组成军队,去攻打齐国。可是,当韩信来的齐国边境的时候,却得到了齐国已经被郦食其说服投降的消息。当时,韩信就想撤军,不过却被他手下的谋士蒯通阻止了。


蒯通对韩信说,将军你奉刘邦的命令去攻打齐国,而刘邦又没有和你沟通,偷偷派郦食其去说降齐国,也没有命令你停止军事行动。将军你又何必理睬郦食其的举动呢?而且将军你率领数万人马,经过一年多的征战才打下赵国五十多座城池。郦食其不过是个说客,靠口舌就说降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这样一比较,将军你不是还不如郦食其这个小小的儒生吗?韩信听了蒯通的话,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就出兵攻破了齐国,造成了郦食其的死亡。

二、蒯通劝说韩信的理由背后的含义。

我们从这件事来看,蒯通在郦食其的死亡上没有起什么好作用。但是,他的话能够让韩信认同,并采纳他的建议,主要原因还是蒯通的话是站在韩信的立场上说的。正是蒯通说的话引起了韩信的心里的共鸣,才破除了韩信的犹豫,让他采取了自己的军事行动。


我们看看,蒯通的话里,究竟包含的什么言外之意,打动了韩信的心。首先,蒯通点明了刘邦对韩信的防备之心。刘邦的这个心思韩信是有所感觉的。和刘邦的那些手下不同,韩信是有个人野心的人,作为一个没落的贵族,他有着建功立业,分茅裂土的理想。

在韩信少年之时,他空负一身才学,可是没有用武之地。他又不愿意抛弃自己的理想,埋没一生。这样,不去寻找工作,成天背负宝剑的韩信遭受了胯下之辱。这一切反倒更加激发了韩信的斗志。如果韩信是一个庸碌之人,他也不会辗转投奔到刘邦的门下。

刘邦虽然欣赏韩信的才华,登坛拜他为大将军,还给他兵马去独自攻打中国的北部。但是,随着韩信多次胜利,拿下赵国,迫降燕国,实力逐渐壮大的时候,刘邦对韩信的防备之心也就越来越大了。这种心思在从正面防线前往韩信那里调兵就可见一斑。


为了能够保证夺走韩信的兵马,刘邦亲自出马。他只带了夏侯婴一个人偷偷来到韩信驻军的地方,晚上休息后,在第二天早晨他们打着汉朝使者的旗号,冲进韩信的军营。趁韩信、张耳都没有起床,从他们的卧室里拿走了军符。等到韩信、张耳醒来,知道刘邦到来的消息,都大吃一惊。可是这个时候刘邦已经把军队的将领都更换过了,将这一支劲旅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随后,刘邦率领这支军队回正面前线,而让韩信重新组织军队攻打齐国。

我们从刘邦夺取韩信军队的过程,我们可以感觉到刘邦对韩信的疑忌之心。也就是这种疑忌之心,拉开了刘邦和韩信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原本亲密的关系产生了裂痕。

蒯通对韩信的话里,就着重提到了这个问题。能体现刘邦猜忌之心的最明显的事实,就是伐齐的指挥权的问题。按理说韩信作为伐齐的主帅,关于伐齐的一切行动都应该在韩信的指挥之下。郦食其去劝说齐国投降,就应该先告诉韩信,服从韩信的指挥,作为配合韩信的军事行动的一环。可是,刘邦根本就不知会韩信,就派出了郦食其去说降齐国,这明显就是对韩信的不信任。


蒯通打动韩信的第二个理由是韩信与郦食其的功劳对比。这表面说的是两个人的功劳差距,实际上这后面包含着很深刻的斗争。蒯通说的不错,韩信率领数万人马,打了一年才拿下赵国五十多座城,可是郦食其只是靠着口舌之便,就拿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这样一对比,韩信和郦食其的高下之分马上就一目了然。这种结论,是作为一军统帅的韩信难以承认的。

而且我们不要忘记,当时的韩信并不是只是打下了赵国,他还拿下了燕国,而韩信拿下燕国的策略和郦食其几乎一模一样。在韩信获得井陉之战的胜利后,专门下命令不得伤害著名的谋士李左车,一定要生俘他,并规定如果能够生俘李左车的赏千金。


在见到做了俘虏的李左车后,韩信亲自解开李左车的绑缚,请他上座,用对待老师的礼节来对待他。当韩信请教李左车下一步的战略计划的时候,深受感动的李左车向韩信建言献策。他提出了“先声而后实”的方案,那就是休兵整武,凭借大败赵军的威势,派说客先迫降燕国。在燕国投降后,再派说客去迫降齐国,这样就可以不用动用军队,占领整个中国北部。韩信采纳了李左车的建议,顺利的迫降了燕国。

但是,就在韩信准备对齐国实施自己的计划时,刘邦半道插了进来。他将韩信的军队全部夺走,这就破坏了韩信对齐国实施“先声后实”的计划。韩信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可以威逼齐国,只能重新征召士卒,训练军队。在准备好军队后,韩信率领军队来到齐国的边境,这个时候,韩信可以有两个选择,那就是先采取劝降的手段逼齐国投降,如果齐国不降,就以武力打破它。


可是,当韩信来到齐国的边境时,齐国已经被郦食其给说降了。这不啻给了韩信一记响亮的耳光。韩信的一切谋划都落空了,还为他人做了嫁衣,而且这嫁衣做的人家还不承情。这是韩信不能忍受的,所以韩信决定听从蒯通的建议,利用刘邦命令里的漏洞,一没有接到撤军的命令,发动了对齐国的袭击。

三、郦食其劝降齐国的本质意图。

郦食其来劝说齐国投降的本质意图,就是和韩信争功来了。郦食其走出这一步,也有他自己难言的苦衷。在郦食其加入刘邦的阵营后,为刘邦出谋划策,四处奔走,深得刘邦的信任。可是他却因为一时算计不周,为刘邦出了一个馊主意,险些坏了刘邦的大事。

当时,刘邦承受着项羽的巨大的军事压力,日夜想着如何摆脱困境。这时,郦食其向刘邦献上了一个计策,那就是立六国的后人为王,让他们带领各国的人马一起去攻打项羽。号称是为西楚多树敌人,而刘邦又有了存亡续绝的名声,会得到天下人的拥戴。这样,刘邦就能摆脱困境,取得优势。刘邦听了以后很高兴,便让郦食其去做这件事,刻六国的王印。


郦食其还没有完成这件事的时候,正好张良来见刘邦。刘邦便高兴的向张良说了这个计策,谁知道遭到了张良的反对。张良向刘邦说了做这件事的八不可理由,主要的意思就是说如果立了六国之后,这六国就会各自去寻求自己的利益,刘邦的势力将会更加削弱。本来刘邦就是勉强支撑局势,如果再自己削弱自己的实力,那就马上会陷入灭亡。

刘邦听了张良的话,吓得把嘴里正在吃的饭吐出来,骂郦食其是竖儒,几乎坏了老子的大事。刘邦赶快停止了这件事,让把刻好的王印立刻销毁。

郦食其出的这个主意确确实实是一个馊主意。在后世的石勒听别人讲历史的时候,听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就吃惊的说,如果按照郦食其的建议去做,刘邦的大事去矣,可是刘邦是怎么得到天下的?到听到张良阻止了这件事的实行,石勒才放下心来。


我们可以看到,连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石勒都能够看出郦食其计策的谬误,刘邦事后对郦食其是种什么样的感觉。郦食其也知道自己在刘邦面前办了错事,为了挽回刘邦对自己的看法,郦食其选择了去说服齐国投降。

我们已经从前面的分析,已经知道了韩信准备降服齐国的方略。韩信本来就准备派人去说降齐国,只是因为自己的军队被刘邦夺走,为了征召训练新军而耽误了时间。郦食其精心的选择了去齐国劝降的时机。他不是立刻就去说降齐国,而是在韩信的军队准备就绪,准备出兵齐国,实行先声后实的策略的时候,抢先一步,去说降齐国。

这样,等于是郦食其抢夺了韩信的功劳。齐国投降不是怕了郦食其的那张嘴,它真正害怕的是韩信和他的军队。有了韩信和他的军队,以及韩信百战百胜的威势之下,郦食其的说降才能成功。就算是郦食其不去说降齐国,韩信随便派个说客去,齐国也会像燕国一样拱手而降。郦食其和韩信心中都明白这个原因,可是齐国和天下并不知道,他们并不知道韩信和郦食其之间根本就没有任何关联。


而且郦食其去说降齐国根本就没有知会韩信,他的用意十分明白,那就是要把降服齐国的功劳自己独吞。这等于是现实中的狐假虎威的故事,郦食其就是故事中的那只狐狸,而韩信就是那只老虎。郦食其借着韩信的威势建立了大功,还不给韩信一点面子。就好像狐狸占了老虎的便宜,还在众人面前嘲笑老虎,那么老虎醒悟过来后,狐狸的下场可想而知。

在这种情况下,对待像郦食其这样的人,韩信也毫不客气。他在蒯通的劝说下,进军齐国,把郦食其变成了自己的死间,让他死得其所。


四、韩信与刘邦之间的博弈。

其实在郦食其之死的背后,也有着刘邦和韩信之间的博弈。可以说,郦食其的死,既有他自身的原因,也有着刘邦的因素。在郦食其出现谋划上的巨大失误后,刘邦对他的印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次郦食其自告奋勇去说降齐国,刘邦让他去甘冒奇险,也表明了刘邦的态度。也正是刘邦对郦食其的不再看重,促成了郦食其的悲剧。

刘邦让郦食其去说降齐国,而不告知韩信,这背后有着刘邦的权谋。刘邦的意图也有两个。第一意图是为了万无一失的拿下齐国,刘邦做了两手准备。先派郦食其去说降齐国,再派韩信以军事夺取。如果郦食其能够说降齐国固然好,如果不能说降齐国也无所谓。这是因为有韩信的军事力量,肯定能够拿下齐国。


第二个意图则是,从各方面来判断,郦食其能够说降齐国的可能性很大。那么,在郦食其说降齐国后,就依据韩信的行为对他进行一番考验。

如果韩信采取的是他本来想采取的行动,率领军队撤退的话,刘邦就会对韩信比较放心。这是因为韩信还是对自己比较尊重,能够顾全大局,为了刘邦的事业忍气吞声。可是,刘邦却没有想到,韩信的手下还有一个蒯通,他彻底打破了这一切。

蒯通劝韩信进军,并不仅仅是为了给韩信讨回公道那么简单。蒯通也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他在刚一出道,就和郦食其一样,凭借着口舌去说降了敌人。他和韩信一样,也想建功立业,得到自己的富贵。因此,他把自己和韩信捆绑在一起,从韩信的立场出发,相劝韩信。


当时,韩信已经打下赵国,可刘邦拜张耳为赵王,只不过拜韩信作为赵国的相国。而韩信是不会满足当一个区区的相国的。刘邦也是抓住这一点,让韩信攻打齐国,用一种虚幻的希望来引诱韩信卖命。谁知道齐国投降了刘邦,韩信的一切希望都化成了泡沫。

如果韩信领兵回去,就只能以赵国的相国身份,被刘邦驱使,再也没有什么出头之日。这种情况,韩信可以忍,但是蒯通不能忍。于是他采取了权谋之术,蛊惑韩信发兵袭取了齐国。


韩信的这个举动,给韩信招来了杀身之祸,可是当时的韩信并没有觉察。韩信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出发,认为自己只是为了讨回自己的公道。而且自己攻下齐国,有功于刘邦,刘邦也不会对自己怎么样。可他不知道,他在这个时候,在刘邦的心中,形象已经完全改变了。刘邦用一个失去他信用的郦食其的生命,对韩信做出了自己的评判。

结语:

当韩信下一步要求当齐国的假王时,刘邦刚开始破口大骂,张良和陈平就赶快阻止他。刘邦立刻醒悟,赶快改口,说什么大丈夫要当王就当真王,当什么假王。顺势封韩信为齐王,并派张良去宣布旨意。这个时候,刘邦已经对韩信彻底失去了信任,他已经将韩信看成了必须用权谋才能操控的诸侯了。


蒯通在旁边把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他利用楚国派使者劝韩信自立的机会,劝韩信谋反。可惜韩信已经坠入刘邦、张良的计策之中不能自拔,最终也没有背叛刘邦。但是,即便是如此,韩信依然在刘邦集团中被视为不可靠的人。在最后,韩信死在吕后的手中,在这个时候韩信说什么都已经晚了。他的命运,在进军齐国,让郦食其惨死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因为韩信觉得刘邦非常重视和信赖郦食其,所以内心对郦食其十分嫉妒,因此才会非要置郦食其于死地。
因为韩信不想郦食其抢走了他的功劳,而且还担心别人会说他还不如一个书生厉害。说到底就是嫉妒
因为韩信对郦食的嫉妒,虽然齐国已经被郦食劝降,韩信还是执意攻打齐国,借齐国之手杀死郦食。
本文标题: 郦食其说服齐王后,韩信该听蒯彻之言袭破历下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7324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诸葛亮的智慧现在的人能达到吗晋和北齐,哪个朝代更变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