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河西走廊》中,汉武帝为何不再派使团

发布时间: 2022-12-27 14:01:2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5

认识《河西走廊》,“读史使人明智,鉴古方能知今。”,历史就像一面镜子,不仅记录着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辉煌与悲怆、...

纪录片《河西走廊》中,汉武帝为何不再派使团

认识《河西走廊》

“读史使人明智,鉴古方能知今。”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不仅记录着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辉煌与悲怆、交替与更新,而且隐藏着无数盛衰存亡的道理、得失成败的奥秘、可吸收借鉴的智慧,更预示着人类的未来。

很早之前就看过这段话,但是始终未能真正领悟,直到看了纪录片《河西走廊》,因为地处黄河以西,形似走廊,于是被人们称作——“河西走廊”。它的诞生是从张骞接过汉武帝赐予的节杖后转身的那一刻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已存在两千多年的河西走廊见证着中国的朝代更替,历史兴衰。

这两千多年,这条河西走廊上发生了太多故事,每个故事都那么可歌可泣,每一幕都不禁让人动容。与现在不同,在那个交通不便利,信息也不发达的年代,古人做事只能按年来算,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前后共计13年,第二次用了5年。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信念才能支撑下去,可即便面对沙漠,面对可能存在的匈奴袭击他丝毫不动摇。大家都知道苏武牧羊,却很少有人能知道跟他一起被囚禁在匈奴的常慧,他们同样被关押了19年而不妥协,而后常慧作为大汉的“外交”顾问多次途径河西走廊走向西域。解忧公主更是用一生在维系着大汉与乌苏的结盟。在河西走廊上还发生了太多太多的故事,他为我们迎来了与西域诸国的贸易,迎来了东方的佛教徒,迎来了西方的传教士。同时也向西方送去了我们的丝绸,我们的瓷器,使越来越多的地区认识了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

河西走廊从汉武帝开始,在开放的盛唐时期达到鼎峰,而后因为越来越故步自封而走向衰落。 一个人只有看到了更大更广的世界才会开阔眼界,让自己不断进步。人如此,国亦如此 。

最后以《河西走廊》唯美文案结尾。

李广利第一次败回之后,汉武帝没再次派他兵发大宛的话,会怎样呢?

汉武帝最喜欢的就是小舅子,前一个小舅子卫青,帮助他横扫漠北,夺回河西走廊控制权,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后一个小舅子李广利,帮助他在西域杨威,两次出征大宛,获得了好马数千匹,增强了大汉王朝骑兵的战斗力。

不过这俩小舅子的成就其实差别很大,结局差别也很大。尤其是李广利,落得个逃亡匈奴的结果,成了不折不扣大汉逆贼,老李家因此也被汉武帝血洗。

李广利两次征讨大宛,打造了强大的汉朝骑兵。

汉武帝早年跟匈奴打仗的时候,每打一仗就能够俘获不少战马。匈奴人的战马,比中原地区饲养的战马就是强壮。

尝到甜头的汉武帝,自然是乐得跟匈奴多次发生战争。越打战马就越多,战马越多汉朝的骑兵就越强大,骑兵越强大,在草原上,汉朝获胜的几率就越大。

在打通了河西走廊以后,汉武帝发现西域诸国当中,大宛国的战马是最出类拔萃的。于是就派人前去通商,希望大宛能够卖点好马给他们。

结果大宛国不仅不卖马,反而把使者给宰掉了。受此奇耻大辱的汉武帝,怎么可能会放过大宛呢?所以小舅子李广利就出场了。

第一次出征,李广利损兵折将。

李广利被封为贰师将军,带着6000骑兵还有几万步兵前去攻打大宛,目的是为了在贰师城夺取大宛名驹。

可是西域实在是太远了,粮草供应基本靠沿途的抢掠。当时李广利路过西域的时候,那些小国家紧闭城门,不愿与汉朝大军交流,更不愿意提供粮食给汉朝大军。

李广利的人马必须要一路攻城略地,那才能有足够的吃喝。这么搞哪里行呢?一路打下来,到了大宛的时候,士兵也剩下没多少了,不是饿死了就是战死了。


贰师将军与左右计:“至郁成尚不能举,况至其王都乎?”引而还。往来二岁,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使使上书言:“道远,多乏食,且士卒不患战而患饥。人少,不足以拔宛。愿且罢兵,益发而复往。”天子闻之,大怒,使使遮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贰师恐,因留屯敦煌。---《汉书》


等到人马只剩下几千人的时候,他们终于到了郁成城,结果打了很长时间,连郁成城的门口都没摸进去。

李广利终于感觉到了害怕,这才写信给汉武帝,希望撤军。结果汉武帝却派人挡在了玉门关,谁敢撤回来,就当场斩杀。李广利吓得脖子一缩,只能驻守在敦煌等待汉武帝的支援。

第一次攻打大宛国,不仅损兵折将,而且把汉朝大军的士气都给打没了。西域诸国也有点小瞧汉朝的意思,这么下去不利于汉朝统治西域这些小国家。

李广利第一次败回之后,汉武帝没有再次派他并发到大宛的话,其实是可以保留性命的,然后也会成为流传千古的英雄
我认为大宛会被匈奴攻陷,而且会祸及汉朝安危,可见李广还是很有作用的。
可能会引起西域各国的反叛之心,他们会轻视汉朝,认为汉朝的军事实力也不过如此,从而频繁惹事。

《河西走廊》有感

带某娃上声乐课,坐在地铁上,打开手机给她放了纪录片《河西走廊》的第一集《使者》。

西汉年间,匈奴北方游牧民族最强劲的一支,威胁初初建国的中原政权。汉高祖刘邦曾在白登山被围困七天七夜,最终以和亲终结。匈奴始终是汉帝国的大患。到第五代继承人汉武帝时,这个雄心勃勃的帝王,看到自己的版图东至大海,南为羌人居住的天然屏障青藏高原,而西北方都是匈奴,他的眼光投向了广阔的西北部。一个偶然的机会,汉武帝得知游牧民族部落在河西走廊混战,月氏部落打败乌孙国,而后匈奴打败月氏,月氏国国王被杀,只好西去。汉武帝希望派遣使者前往月氏,与之联合,东西夹击打败匈奴。公元前138年,陕西城固人张骞在汉武帝的授权下出使西域。他率领使团,过黄河从青海过祁连山中部扁都口进入河西走廊,行走在茫茫大漠中被匈奴兵俘获,单于想为他所用并没有杀害他,并在三年后给他取了匈奴女为妻。漫漫岁月里,张骞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他熟悉了匈奴人的方方面面,并于九年后逃出,一路向西,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位于现在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一带的大月氏。可是,大月氏国王已无心再战,即便如此,张骞仍认为自己不虚此行。一年后,东回时为避开匈奴,特意走羌人生活区域,谁知,此地已被匈奴占领,张骞再一次落去匈奴人手中。他以为自己在劫难逃时,最终匈奴人没有杀他,他再一次回到妻子身边。后来,趁着老单于死去,他再一次逃走,这一次,他的目标是向东——长安!当他再一次回到长安时,距离离开时已经整整13年了。

张骞带回了西域地图,带回了中原没有的植物种子,这一切为霍去病将河西走廊纳入中国地图奠定了基础,从此,一条商贸之路打开了!

和某娃讨论,为什么张骞能最终名留千古?是因为他认定了目标,“咬定青山不放松”,锲而不舍;历尽千辛万苦不改初衷,面对困难从不放弃,这才是实现目标的法宝啊!

希望某娃能有所领悟吧!
本文标题: 纪录片《河西走廊》中,汉武帝为何不再派使团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7056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什么是手性分子,它们在现代化学中有什么用途或风险古代帝王和亲不会觉得很丢脸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