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戊奇荒时清朝为啥没有灭亡

发布时间: 2022-12-17 08:01:4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9

清朝大灾难,丁戊奇荒是怎么回事?说起大清朝,出现过康乾盛世是真的,但出现过民不聊生也同样是真的。特别大清末年的一次灾难,几乎让大...

丁戊奇荒时清朝为啥没有灭亡

清朝大灾难,丁戊奇荒是怎么回事?

说起大清朝,出现过康乾盛世是真的,但出现过民不聊生也同样是真的。特别大清末年的一次灾难,几乎让大清朝真正伤筋动骨。原本就已经动荡难安的现实,变得更加风雨飘摇起来。那这是一场什么样的灾难呢?我们将时间返回到光绪时期。


祸不单行的丁戊年,一场大旱没结束,又迎来了蝗灾

1907年,正值光绪年间,大清朝的天不知道怎么了,就是一滴雨也不下。百姓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庄稼就这样死去,于是有人提出了借用长江、黄河等水流来浇灌土地。

这本不是什么特别的事,所谓靠水吃水,依水而居的农家百姓们,就这样为自己的家田找到了继续生长的方法。可是,靠不到水,没办法浇灌的地方呢?人们只好任凭庄稼枯萎、死去,然后叹息人生。

可谁也没有想到,浇灌竟然并不是最终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这场干旱一直持续到第二年,依旧没有结束的样子。而此时的一众河流却先支撑不住了,水流干涸,土地开裂,大地冒着烟炙烤着每一个叹息的人。


这对于农民来说,是一年的收入没有了,口粮没有了,他们的吃喝成了问题。但对于国家来讲,也同样不是好消息,因为减少的粮食及受饿的民众,都意味着国库空虚无继。

而且,农家早有预言:大旱必有蝗灾。当田地出现长时间的干旱之后,出现蝗灾的概率就非常高了。所以,当这场历时一年多旱灾还没有结束的时候,蝗虫们便扑头盖脸而来,他们如同一扫而过的龙卷风,所过之处便只剩下一片灰黄。


可以想见,面对这样的结果,农民连想要吃个野菜的机会都没有了。但是,朝廷却迟迟不愿作为,毕竟这是一场大考验,国库有多少存货,谁也不知道。当然,可能有人知道,只是他们不敢让外界知道而已。

而且,自古以来的朝代就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大清也不例外。百姓受苦于他们而言是应该的,当没有收成的时候,他们必须要自己想办法。


所以,在那一年多的时间里,各地迷信之风盛行,他们求雨,求丰收,求好日子……他们将一切希望都寄予了神明。可惜的是,神明并没打算帮他们,相反,干旱依旧继续着。不要说粮食,就是地里可以吃的东西也越来越少。特别是在蝗虫袭击之后,大地就变得更加干净了。

为了活下去,各地先后出现大迁移,人们拖家带口,都想找一个有雨有风有收入的地方去生活。可现实是,大清朝的天下几乎陷入统一干旱之中。背井离乡的人永远找不到适宜生存的地方,他们一边走,身边的亲人一边慢慢减少。


本以为灾难过去就可以回归正常,可又一场灾难随即而来

就在百姓们纷纷离家寻找有水源的地方时,突然一场大雨浇湿了干渴的百姓。人们本以为这下得救了,他们又可以安顿下来生活了。可是谁能想到呢,这场大雨一下起来就不想停了,大雨冲毁了若干干涸的堤坝、荒芜的房屋。

然后,进入冬天之后,原本就没有粮食,没有住所的百姓,再次遭遇铺天盖地的大雪。雪有几尺厚,房子压塌了,大地被白雪覆盖,无一丝生机。有太多的人没有熬过这场大雪,一时之间死伤者众。


而这种雨灾、雪灾接连之后产生的则是人们更加无法承受的灾难。当天一变暖,雨水一充足,结果河水泛滥,山洪如猛兽一般吞噬着一条又一条的生命。被冲走了多少人,淹死了多少人,根本计算不过来。

就这样干了涝,涝后又雪灾,然后在山洪爆发的日子,百姓们过了一天又一天,熬过一年又来一年。百姓们已经怀疑这样的日子没有尽头了,大自然正用它自己的方式进行着人世间的优胜劣汰。在很多地方,已经不是路有冻死骨,而是冬天冻死,夏天淹死,春秋则饿死。


一年可以坚持,两年能够苦熬,可是三年呢?四年呢?百姓们有田不能种,有屋不能住,他们不停地走着,想要找一处安稳的地方。开始吃自己的积蓄,后来讨饭吃,再后来就只能吃可以看到的一切了,什么野草、树叶、树皮,甚至是树根都要挖出来充饥。


据资料记载,最后人们实在没什么可吃了,他们只能吃黄土,吃土块。因为他们觉得,吃下这样的东西可以不饿。可事实上,不饿不是好现象,而是吃下去肠胃便不能动了,过不了多久,他们便开始死去。

而最让人想不通的,有些人竟然捡了小石子吃下去。而这些小石子因为不能消化,最终变成刺破人们肠道、肚皮的利器。

直到这时,大清政府才挤出一点粮食来准备救济这些可怜的百姓。但是,当人们拥上去抢食物的时候,竟然因为体力不济,抢食过力,直接死在当场。


好在这场灾难总算过去了,历时四年之久,举国死亡一千万有余。大清朝原本已经弱不禁风,在经历了这一场为时四年的天灾之后,变得更孱弱。可以这样说,看似清政府在这场灾难中没有什么太大付出,可却是真的伤了根本。所谓时者命也,这就大清朝的命吧。

从1876年到1877年几乎一滴雨都没有下过,而这场灾害死亡了大约900万到1300万的人。
清朝大灾难,丁戊奇荒是当时的社会性质非常恶劣,使百姓们的生活苦不堪言,有很多人都吃不饱饭形成了特别大的灾荒。
清光绪初期,黄河流域发生特大旱荒,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等北方五省,以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俱受波及,为害之烈,为患之深,史所罕见,1000多万人殒命,史称“丁戊奇荒”。

清朝末年,“丁戊奇荒”究竟有多严重?

《中庸》里面有一句话叫做: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这似乎是天道左右,又似乎是人心使然。当天下人人都期盼日子越来越好,人人都献出更多的努力,那么天下所有的事情都开始越来越顺了,连气候也风调雨顺了;当天下人人都想着自己,都想着怎么从社会上索取,那么天下各种事情都越来越不顺利了,连气候也开始喜怒无常,制造灾殃。

清朝末年,无疑就是这样的一个时代。

1877年到1878年,清光绪年间,虽然光绪亲政,但是很多大事都还是需要慈禧的认可,但是慈禧对于国事颇多不解,乃至于因为维新运动而跟光绪发生了矛盾,但这是以后的事情了。丁戊年间,由于连续三到四年的干旱,清朝的民间发生了巨大的危机。

由于是落后的农业社会,当时的老百姓的农业生产工具十分落后,在太平年间尚且有吃不饱的情况发生。而清朝的各种税又比较多,加上当时很多人为了牟利把种植农作物的良田用来种植鸦片,干旱一来,农作物歉收,饥荒很快就发生了。

1875年到1877年,北方地区连续三年干旱,直隶、山东、河南等省灾情严重,开始第一年干旱清政府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救治,在各地开了不少专门用来救济灾民的“粥厂”,然而一来当时清政府连年赔款,二来虽然清政府紧巴巴的发了些银子下来救济灾民,底下的官员却还是要拿一些,粥厂很快就维持不下去了。

过了比较寒冷的冬天,为了节省开支另一方面也确实拿不出来钱了,主持这方面事务的大臣李鸿章把前来粥厂就食的灾民遣送回家,勉励他们好好耕种农田,好养活自己。农民当然也不愿意过这种施舍的生活,而且也确实想去耕种自己的粮田了,于是听话的回家了。

可正所谓:

“屋漏偏逢连夜雨”

1876年,干旱非但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扩大了范围,北至辽宁、西至陕甘、南达苏皖,一大片一大片的土地干裂开了口子,农民播下去的种子,大多数都没能发芽。仿佛上天抛弃了这个时代一般,这一年不仅仅干旱,还迎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蝗灾,本来还对自己田里仅存的一点儿粮食有点儿期望的农民,彻底绝收。

河南省记载:“乏食贫民,所在多有”,山东省记载:“大旱民饥”,苏北记载道:“逃亡饿死者不计其数”,甚至于“饥则掠人食”。


总而言之,当时的老百姓在灾情面前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啃树皮(北方树木很少,啃树皮还不够啃),吃野草的都属于当时过上好日子了;没有树皮啃的,把最后的余粮吃完了,饿极了就只能吃少量的观音土,因为观音土吃多了会在肚子里发胀,但是再饿也就不管后果的多吃起来了。

到了这种时候人多饿疯了,有年幼的儿子、女儿的要么送人——但实际上没人要,要么就是找人牙子把他们卖给官宦人家做奴婢、丫鬟,包括一些漂亮女子,因为家里忍不住饥饿也要把她们卖掉——可是那时候有几个人想买呢?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一个漂亮女子居然不值一千文钱!

能吃的吃了,不能吃的也吃了;能卖的卖了,不能卖的也卖了。这时候人们开始崩溃,连基本的人性都开始抛弃了,豪横一些的人联系大家组建了各种组织进行吃大户运动,一群人一群人的跑到大户家里去,然后在人家家里把能吃的都吃了,吃完这家又去那一家吃。

也有官府去打击这些活不下去的吃大户行为的,但是当时快要饿疯了的人根本不在乎,死了也比那样活着舒服,他们打出旗号说:“王法难犯,饥饿难当”,直接往大户家里抢粮食吃。

大户也不是万能的,这样吃下去能禁得起几次吃?

吃完大户又没办法了,这些饥饿的人就开始以家族或者村庄为单位,组织起来互相抢夺吃的,期间死伤人员,不可计数,但是大家一点儿都不知道伤心——死了一个又少了一个跟自己抢粮食的人了。

这还不算,等一切手段都用完了,还是没得吃的,怎么办?失去了一切的人民开始人吃人,他们一开始是去吃在地上无主的尸体,后面渐渐的就没有了克制,年幼的儿童,年老的老人,包括身体弱的女子,都成了他们的目标。他们也不知道,哪一天自己也会成为别人的目标,但是这时候能活一天是一天,谁又还顾得上以后呢?

1879年,旱灾终于过去,人们想着终于太平了,可是在太平之前,老天爷还给了幸存的人最后一个考验:一场11级的大地震!

现在想想,真的庆幸生活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有了袁隆平,有了杂交水稻,虽然也常常有旱灾,但是几乎没有发生过大的饥荒。祝愿国家永远繁荣昌盛!

清末“丁戊奇荒”到底有多可怕呢?

在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当中,历史上除了难破300年的魔咒之外,其实在王朝末期都有一个类似的现象,那就是自然灾害,元末明初之际,中原除了战乱之外,洪灾、蝗灾、旱灾连年不断,为推动中原生产力,就出现了永乐大移民。

明末清初之际同样是灾害不断,甚至还爆发了一场神秘的天灾,“王恭厂大爆炸”死者皆裸,因此位列三大自然未解之谜,不过最大的一场旱灾饥荒,是清末年间的“丁戌奇荒”。

丁戊奇荒,是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到光绪四年(1878年)之间的一场罕见的旱灾饥荒,这场灾害波及山西、直隶、陕西、河南、山东等省,造成1000余万人饿死,时任山西巡抚的曾国荃称之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

之所以会发生这种奇灾,是因为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洋务派为发展“洋务运动”紧急的增加税收,在此之前又爆发了一场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从全国调兵,犒赏三军,农业失去了劳动力。

加上税收和战火,粮食不断的减产,而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并没有杜绝鸦片流通,地方官员为中饱私囊反而公开允许种植鸦片,为满足省内粮食需求,官员规定只得进口,不得出口粮食。

1875年,大旱灾拉开序幕之后,各省纷纷隔岸观火,导致灾情进一步扩大,就连京师也遭到了波及,华北地区灾情更加严重,曾国荃在奏折当中说:“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大奇灾,古所未见。

而朝廷给出了办法就是施粥,但就连北京设立粥场都赶不上灾民诞生的速度,为控制灾民流动,各省纷纷严防死守,即便如此,相对于富裕的江南还是涌入了数百万的灾民,在流民剧增之后,又爆发了暴动。

一向主张援外的李鸿章也是破天荒接受了外国的援助,并且开始大力赈灾,但都是以士兵镇压为主,短短一年不到,能吃的东西全部吃完,就连观音土也不放过,随着灾情不断扩大,人成了食物。

起初,灾民只是用死去人充当食物,为了防止亲人被吃,甚至都不敢下葬,到了第三年,行走但虚弱的活人也成了食物,短短三年,华北变成了人间地狱,据永和县志记载:青年妇女无人顾养,佳丽者不过千钱,稍次者不值一文,人命不如鸡犬。

难以大力赈灾,也是清政府将国库的钱都用洋务运动和慈禧的日常花销上了,而当时就有一副著名对联是写李鸿章的,“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清朝历史上最严重的灾荒,丁戊奇荒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公元1875到1878年,即清朝光绪元年至四年,我国华北地区发生了特大旱灾,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在北到辽宁、西至陕甘、南达苏皖的广袤地区,雨水稀少。

其受灾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都是历史罕见,而大旱的背后便是粮食的减产,当时山东收成甚至不及往年的三成,还有一些地方甚至颗粒无收。旱灾还引发蝗灾,从天津以北至南各地,蝗虫遮天蔽日,把枯萎的残存庄稼吞食精光。于是,饥荒爆发了。赤地千里,饥民遍地,这是那几年华北各省出现最多的词。

例如山西巡抚曾国荃的奏折中。有着这样的描述:“晋省迭遭荒旱……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大祲(jìn)奇灾,古所未见”与此同时,瘟疫也紧随着饥荒而来。由于饥荒,大量的灾民被饿死,且尸体得不到妥善的安置。腐肉中滋生出的病毒,乘着春夏之交舒服的气温,疯狂的在人群中传播。当时的灾民们因为长久饥饿,身体条件本来就很差,再加上逃难途中大批量的人员流动和极差的卫生条件。所以瘟疫很快就蔓延到整个华北。在河南,“十人九病”;在陕西,“道殣相望”;在山西,因疫而死的百姓达十之二三……

当时的那些受灾的难民们,不是饿死,就是病死,总之。生机渺茫。据统计,四年灾荒下来,清朝全国受灾人数约为1.6亿,而当时全国的总人口也就3亿多。更为恐怖的是,这些人里面,有大约1300万人死于旱灾所导致的饥荒和瘟疫,受灾致死率接近十分之一。所以此次旱灾也在历史上被称为“奇荒”,而由于1877年(丁丑年)和1878年(戊寅年),灾情最为严重,所以也被称为丁戊奇荒。不得不说光绪皇帝的运气是真的差,刚刚登基便遇上这样的事情。在那个天灾皆为神罚的年代,许多人都将责任归咎光绪帝,认为是他惹了老天爷。

当然了,这显然和光绪没关系,他当时才四五岁,完全什么都不懂。不过,丁戊奇荒会有如此之高的死亡率,清政府脱不了干系。时任山西巡抚的曾国荃曾评价道:“此次晋省荒歉,虽曰天灾,实由人事。换句话讲,丁戊奇荒不仅仅是天灾,也是人祸。灾情爆发于光绪年间,此时的清朝已经是病入膏肓,外有欧美列强虎视眈眈,掠夺盘剥,两次鸦片战争已经击碎清廷的脊梁,各种割地、赔款,让清廷不堪重负。内有起义不断,太平天国、捻军、陕甘回乱,一次又一次的内乱,让这个本就虚弱的国家,变得千疮百孔,摇摇欲坠。

当时的清政府,积贫积弱,官仓没有什么余粮,国库也没有多少存银。以至于在饥荒爆发的时候,各地官府根本就拿不出来足够的粮食和银子救灾。“丁戊奇荒”发生时,“海内穷困已极”、“内外库储俱竭”,尽管清政府多方筹措,仍捉襟见肘。当然,战乱对于国力的消耗,并不是清政府救灾不力的借口。

因为当时清政府开启了洋务运动,经历过同治中兴,国家实力其实有着一定的恢复。如果协调得当,大家一起努力,是有可能度过这次灾荒的,至少不会死掉这么多的人。然而,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了灾情的加重。比如灾情爆发时,各级官吏非但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反而借机变卖、侵盗本就不多的赈灾钱粮。甚至于有些地方官员为了政绩,对于严峻的灾情采取瞒报,少报的策略,导致朝廷在初期根本无法对灾情进行有效的判断,合理分配赈灾粮饷以及进行灾民安置活动。

而这使得大量的灾民因为得不到当地官府赈济,选择外出逃荒。不得不逃亡四出,扶老携幼,号泣中途,带病忍饥,踉跄载道”巨大的难民潮则彻底冲垮了当时灾区各省的救灾体系。一些灾情原本不算严重,相对富裕的地区,因为难民的到来,变得不堪重负。最终崩溃后,更多的灾民又产生了,如此恶性循环下,清政府根本无力管控,只能任其自生自灭。而如此混乱的环境下,瘟疫传播变得肆无忌惮,所以最终饥荒又演变成了疫情,死的人也越来越多。

此外,这次饥荒的爆发,原因除了罕见的旱灾以外,还跟清政府的鸦片政策有关。鸦片战争后,在列强的武力威胁下,清政府被迫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在鸦片贸易乃是暴利,列强每年都会从中国赚走大量的白银,顺便还毒害了国人的身体。清政府眼见人财两空,正所谓“洋药不能禁其来”,不如“开洋药之禁以相抵制”。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开始自己种鸦片,以商业手段来挤走外国人。所以,当时全国许多地方都开始提倡种植鸦片,大量的耕地和劳动力都转移到了鸦片产业。当时全国兴起了种鸦片的热潮,山西、河南、山东等重灾区更是生产鸦片的重要基地。以山西为例,1877年,山西耕地面积约为530万亩(当时全国耕地约8亿亩),其中60万亩种植了鸦片。

由于种植鸦片侵占了耕地和劳力,势必会导致粮食减产。此外,许多种植鸦片的百姓也被诱导吸食鸦片,损害了身体。比如张之洞就曾在奏折中指出:“垣曲(山西运城境内)产烟最多,饿毙者亦最多。”所以,丁戊奇荒死者上千万,不仅仅是天灾,清政府也要负责。

本文标题: 丁戊奇荒时清朝为啥没有灭亡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6629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请教“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具体怎么解释你从哪些文物中看到了千百年前的不同人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