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明代嘉靖年间以大议礼上台的内阁大学士张骢

发布时间: 2022-12-15 21:00:3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7

【探讨】在嘉靖皇帝眼里,什么是有恩、有仇必报?,大明正德十六年,明朝的第11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因病驾崩,由于没有子嗣接班,根...

如何评价明代嘉靖年间以大议礼上台的内阁大学士张骢

【探讨】在嘉靖皇帝眼里,什么是有恩、有仇必报?

       大明正德十六年,明朝的第11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因病驾崩,由于没有子嗣接班,根据皇明祖训,便请了近支的堂弟朱厚熜前来北京当皇帝。但是朱厚熜进京不是那么顺利,明武宗的母亲张太后以及首辅大臣杨廷和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要求朱厚熜先认孝宗为皇考,以皇太子的身份承继大统。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朱厚熜并不是任他们玩弄的小娃娃,因此在这件事上,朱厚熜和张太后他们产生了嫌隙。

一、什么是有仇必报

       明孝宗朱祐樘是明朝唯一没有嫔妃的皇帝,他与原配张皇后在皇宫之中饮食男女,如同民间伉俪。这对神仙眷侣只有一个儿子朱厚照。明孝宗死后,明武宗朱厚照继位。但没过几年,这位从蒙古大漠到江南水乡都嗨够了的年轻皇帝也死了。明武宗没有儿子,根据兄终弟及的法统,就只得从他的堂兄弟中间去找,找去找来就找到了湖北安陆兴献王的儿子-年仅十五岁的朱厚熜,他就是后来统治明朝长达四十五年、极具传奇色彩的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朱厚熜登基之前,明孝宗的张皇后是动了点小脑筋。她想让朱厚熜先过继成自己的儿子,这样她就可以继续享受现任皇帝的皇太后尊贵,将来也不会大权旁落,甚至孤单寂寞冷。但天资聪明的朱厚熜一听就炸了:神马!我的亲妈还活着呢,我怎么能过继给张皇后做她的儿子,以后还得喊自己的亲妈为伯母。这是两人的第一次交锋,最后以嘉靖皇帝完胜,同时也拉开了嘉靖皇帝推尊私亲‘大礼仪’之争。

       嘉靖皇帝登基第三天就派人去湖北安陆把自己的亲妈接到了北京,册封这位兴献王妃为皇太后,册封张太后为伯母皇太后。这其实已经是一个很公平的结果。但是张太后觉得很不爽啊,她依然居高临下地把这位皇太后当作乡下藩王的一个王妃对待;嘉靖皇帝临朝亲政后,张太后又表现出傲慢,这些都让嘉靖皇帝感到非常愤怒,存心报复的种子也就从此种下。

        张太后有两个弟弟张延龄和张鹤龄都在朝廷为官,仗着自己的姐姐是皇后,两人飞扬跋扈,目中无人。明武宗朱厚照在位的时候就严厉地警告过这两位舅舅。嘉靖皇帝继位没多久,有人举报张延龄意图谋反,证据确凿,理应株连处死。张太后这个时候急了,正好嘉靖的太子出生,她就以道贺为由要求见嘉靖,希望可以网开一面给自己弟弟一条生路。嘉靖皇帝早就料到了,谢绝不见张太后。

        张太后被吃了闭门羹,就让朝臣向嘉靖皇帝求情。大学士张孚敬为了张延龄案向嘉靖求情,嘉靖皇帝亲自写了手谕:现在的天下是高祖皇帝朱元璋打下来的天下,明孝宗都要守高祖皇帝的法规。你这样徇私求情是怕伤了皇伯母的心,就不怕伤了高祖皇帝的心吗?张孚敬继续上奏:皇帝登基的时候,奉先帝张太后为伯母皇太后。现在张延龄谋反理应株连处死,张太后也是张家的人,请问皇上要怎样处理你的伯母皇太后?嘉靖皇帝看了也只能暂时悻悻作罢。到了冬天要确定第二年处死的囚犯名单时,嘉靖皇帝又想杀张延龄,只是想起了张孚敬的话才又一次作罢。

       没过多久,张太后的另外一个弟弟张鹤龄也被人告发下狱。这一次张太后再也顾不上伯母皇太后的威严,穿着破衣裳坐在草席上求嘉靖皇帝法外开恩,嘉靖皇帝索性置之不理。后来,张鹤龄病死在狱中,张太后也在宫中病死。张太后一死,嘉靖皇帝立刻杀了张延龄。毫无意外,张太后的下葬规格也被大大缩水、草草收场。这位在明孝宗年代就‘专宠淑房,古今无匹’的娇艳皇后沦到如此下场。

二、什么是有恩必报

       大礼仪之争,表面是争爹,其实是争权。

       嘉靖皇帝即位后,便开始命令礼部给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朱祐杬上封号,此时的兴献王已经去世一年,对于这样的要求,明朝的大臣们感觉到手足无措。

       面对皇帝的命令,礼部尚书毛澄感到非常为难,便向首辅杨廷和请示,杨廷和想了想,搬出来西汉定陶王的例子供毛澄参考。原来西汉成帝没有儿子,去世前立自己的侄子定陶王为皇储,他死后,定陶王即位,就是历史上的汉哀帝。礼部根据杨廷和这一建议,便上奏皇帝,应该是小宗承继大宗,应该尊奉正统,参照古代的事例,应该尊武宗的父亲明孝宗朱祐樘为皇考,嘉靖的亲生父亲兴王朱祐杬为皇叔父。这样一来,嘉靖皇帝就要对自己的亲生父亲称侄皇帝。嘉靖听到这个奏书,瞬间爆炸,呵斥道,按你们的说法亲生父母也可以随便更换吗?杨廷和和毛澄依然坚持己见,不管不顾皇帝的愤怒。嘉靖皇帝看到大臣们软硬不吃,便采取怀柔措施,他派太监找到毛澄,告诉毛澄自己想给自己父亲上个封号有那么难吗,面对皇帝的示弱态度,毛澄态度也开始软化,承诺将来等到嘉靖皇帝生了儿子之后,可以让次子去继承兴献王王位,奉祀原宗庙。但在大的原则性的问题上他不敢让步。正在君臣僵持时,一位名叫张骢的南京刑部主事和一位名叫桂萼的南京刑部主事主动迎合上意,上疏驳斥杨廷和和毛澄,他们认为嘉靖皇帝和定陶王有所不同,嘉靖皇帝是按照皇明祖训即位的,又不是孝宗的后代,继皇统而不是继皇嗣,所以嘉靖尊朱佑杬为皇考合情合理,而且还应该在北京为父亲立庙祭祀,这一提议一出,双方的争论更加激烈。这个张骢,是浙江永嘉人,很多史学家说张璁这个人是投机分子,但我倒不这么认为。张璁前面考了7次进士没有考上,正德去世那年,也就是公元1521年,他第8次参加考试,结果正德来不及殿试就驾崩了。这下赶上嘉靖皇帝首次殿试,张璁终于考上了进士。这一年张璁47岁,真是皇恩浩荡啊,所以说张骢当然是一个双面性格的人,这也正好迎合了嘉靖皇帝此时的心理需求。

       这一次算是张璁帮了皇帝的大忙,所以当嘉靖皇帝将父母的帝号安排好了之后,马上就对张璁进行了封赏,后来张璁在世宗朝改革吏治、改革宦权、改革科举,为嘉靖中兴做出了贡献。张璁对于明代内阁是有贡献的。明史上说嘉靖:“朝位班次,具列六部之上”始于张璁。张璁对于明世宗曾经有“继统不继嗣”的支持,明世宗对于张璁的提拔是不遗余力的,张璁后被加封为少傅兼太子太傅,桂萼为太子太保,后也成了少保兼太子太傅,这俩人的班次名正言顺的就排在三部尚书的前面了,从张璁开始,之后入阁的夏言、严嵩等人,也名正言顺的列于六部尚书之前。内阁地位就大大提高了,尤其是首辅的地位,权力已经接近前朝的宰相,之后的继任者夏言、严嵩、高拱、张居正都有被其泽。

       所谓的‘大礼仪’之争,所谓的报复张太后,消灭后党势力,归根到底都是嘉靖皇帝作为权谋大家在长袖善舞,玩弄权术。在泄私愤的同时,嘉靖皇帝更不忘抓紧皇权。

       在嘉靖皇帝即位之初,就革除先朝蠢政,使朝政为之一新。嘉靖的资质被认为是非凡的。他爱学习,好动脑,博览群书,联对敏捷。稍懂事时,就参加王府的一切例行仪式和典礼,还被带到北京的皇宫和朝廷去,熟悉了宫廷仪式和典礼的规矩。他是过早成熟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熏陶,使他逐渐养成了自我感觉良好、旁若无人、自命不凡的习性。他的父亲1519年7月去世后,年仅13岁的他,就接手管理王府,表现出了极高的管理才能。他15岁进京登皇帝位时,其思想体系和世界观已初具雏形。他的治国方略就是在这种思想体系的指导下,得到几个所信赖的大臣的帮助而逐渐形成的。嘉靖皇帝的治国方略,可以从他一生的作为中梳理出以下几条:用老臣,明孝纲,除旧弊,振朝堂等。他的治国方略,是采纳解一贯条陈“十事”的结果,嘉靖本人也是身体力行的。正是这一治国方略才使得他年纪轻轻就站稳脚跟、掌稳政权。

       嘉靖皇帝好标新立异,较少保守思想,为强化君权、树立“英主”形象,嘉靖九年(1530)开始进行以清理封建祭祀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正祀典活动。改天地合祀粼天地分祀,去掉孔子王号,恢复“至圣先师”称号等一系列清理和改定的举措陆续实施。虽然这些与政治、经济改革关系极小,但却是嘉靖皇帝敢于变更祖制的结果。嘉靖皇帝在改正祀典中,将朱元璋制定的关于天地合祀,孔子祀典等多项规定改动了。这无疑动摇了祖制不得变动的陈腐观念,一定程度上为改革活动的开始清除了思想障碍。同时,面对严重的财政危机,嘉靖皇帝也对社会弊端采取一些清理措施,以挽救王朝日渐明显的颓势。从这点出发,他对主要由地方官员发起的改革赋役的活动予以支持,准许在一定的地区内实施,这就为诸如“一条鞭法”等新的赋役征收制度的出台和在局部地区的推行铺平了道路。

       嘉靖皇帝为解决长期困扰明王朝的宗藩问题而颁布实施的《宗藩条例》更是嘉靖朝改革的重要成果。明朝的宗藩制度始于建国初期,在这个制度下,宗室家族世代承袭,只享受优厚的待遇,但却无所事事,成为由朝廷供养的一群寄生阶层。随着时间的推移,宗室生齿日繁,人数不断扩大,朝廷的负担也就日益加重。洪武时,山西惟封晋王一人,到世宗时剧增为两万余人;朝廷所支付的禄米也由每年1万石,增至87.2万余石。明王朝背上了沉重的负担,越来越无法忍受。面对严重的“宗藩”问题,嘉靖皇帝采取一系列措施,企图予以解决。其中收效较为显著的是嘉靖四十四年(1565)颁布实行的《宗藩条例》。它一方面限制诸王宗藩的请封活动,另一方面减少亲王的禄米,规定了数十条具体条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宗室贵族势力的膨胀,略为减轻了朝廷的财政负担。嘉靖皇帝实施的改革措施,为万历初期张居正全面推行改革进行了准备。

        嘉靖皇帝采用了以猛治国的方针,对大臣动辄予以廷杖,罚俸、罢官、下狱等方式的惩治。同时他又极喜听阿谀奉承之言,凡善于拍马的小人,往往得以升官晋级。这就使为国分忧的正直臣子时常遭受打击,而势利小人和奸佞官吏则飞黄腾达,鸡犬升天,社会风气愈加败坏。为了牢牢控制朝廷大权,嘉靖皇帝还经常有意制造和利用朝臣之间的矛盾,使之相互争斗,他好居中操纵,掌握大权。这种恶劣作法,使朝臣的门户之争愈趋发展,开明代后期党争的先河。

       嘉靖四十五年正月,朱厚熄病情加重,而这一年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站。别了,居住二十四年的西苑,嘉靖帝已不能再看它一眼了,他极不情愿地被抬到充满恐怖和肃杀之气的乾清官。上帝赐予他皇位,却又仅赐予他一个普通人的体魄和智慧。当他对繁冗的朝政不堪担荷时,他开始了逃遁,这是与其堂兄明武宗在实质上差别无几的精神逃遁。他用斋醮焚修筑起一道网,希冀把自己同整个社会隔离开来,在体会颂圣的道情乐声中获得灵感和欢娱,也获得长生。但最后,他获得的却是孤独。1567年,嘉靖帝去世,享年60岁,死后葬北京十三陵之“永陵”,谥“钦天履命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素皇帝”。

明嘉靖时期著名的"大议礼"事件有何影响

大礼议不是简单的礼仪之争,而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即新旧政治势力的较量。明武宗暴亡后,明代政治秩序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恢复正常。大礼议的发生和较长时间的持续,就在于身为皇帝的世宗暂时并未拥有全部的皇权。换言之,大礼议是明代皇权由武宗流向世宗的必要路径,也是恢复明代政治秩序的必要步骤。世宗在大礼议中一步步的胜利和杨廷和集团一步步的失败,其实就是世宗皇权一点点地获得和明代政治秩序一步步地恢复。这一争论跟明代其他时期的廷议有着本质的不同。仅仅从礼制方面引经据典,对大礼议进行纯粹古礼的解释,不可能真正认清其本质特征及其在明代政治长河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21]

在杨廷和集团的败灭过程中,新生力量在迅速成长。在大礼议中,张璁等人与杨廷和集团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既赢得了世宗的敬重,又加深了双方的了解,使世宗发现了自己所要依靠的真正力量。作为没有东宫旧僚的世宗从议礼双方的表现中真切认识到了取舍大臣的一个主要标准,即能否支持自己的大礼主张。因为谁也无法全盘否定世宗的大礼观点。借助于大礼议组建自己能够掌控的人事格局,这是世宗最大的政治收获,符合明朝的政治利益。嘉靖三年(1524年),世宗钦定大礼,标志着明代皇权从武宗完全流向世宗,至此,武宗时代基本结束,嘉靖革新时代真正到来。大礼议拉开了明代改革的序幕,杨廷和集团的彻底垮台和张璁等“大礼新贵”的崛起使清除弊政成为可能,嘉靖政治也因此进入全方位的变革创新时代。[21]

另一方面,大礼议使得杨廷和与明世宗两人形同陌路。杨廷和被削官为民,更中断了杨廷和在明武宗去世之后推行的政治和经济改革,世宗日渐腐化,大肆兴建、迷信方士、尊崇道教,又好长生不老之术,此后明朝政治风气愈发颓废。议礼派“以片言至通显”,因迎合皇帝而从下级官员升至首辅、六卿,使朝廷官员看到奉迎君主带来的好处,嘉靖十七年后,内阁十四个辅臣中,如徐阶、顾鼎臣、严讷、夏言、郭朴、严嵩、袁炜、高拱、李春芳等,有九人是通过撰写道教的青词起家的。从此明朝官员中谄媚阿上之风盛行,政风日益败坏。

明朝万历有宰相叫张聪的吗/

明朝时期的宰相称之为内阁首辅,万历年间共经历了10位内阁首辅,并没有叫张聪的,这10人分别是:张居正、张四维、申时行、王家屏、赵志皋、王锡爵、沈一贯、朱赓、李廷机、叶向高。

1、张居正

张居正(1525年5月24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广荆州卫(湖北省荆州市)军籍。

生于江陵县(荆州),故称之“张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进行“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隆庆元年(1567)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

隆庆六年(1572)代高拱为内阁首辅,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任内阁首辅十年,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

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万历十年(1582)六月病逝,享年五十八岁,赠上柱国,谥文忠(后均被褫夺)。明代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死后被明神宗抄家,至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恢复名誉。

2、张四维

张四维(1526~1585),字子维,号凤磐,山西平阳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人,明代万历朝内阁首辅。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授编修。隆庆年间,张四维以熟悉边防事务,促成与俺答议和而为内阁首辅高拱器重,历任翰林院学士、吏部左侍郎。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逝世,遂代为内阁首辅,力反张居正改革措施,起用一些反对派人士,以迎合时议,收拢人心。

万历十一年(1583年),张四维因父亲离职。万历十三年(1585年),张四维去世,追谥“文毅”。著有《条麓集》等。

3、申时行

申时行(1535年-1614年),字汝默,号瑶泉,晚号休休居士。明代大臣。明朝中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

嘉靖四十一年殿试第一名,获状元。历任翰林院修撰、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首辅、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

4、王家屏

王家屏(公元1535年-1603年),字忠伯,号对南,山阴县河阳堡人,曾以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予机务,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致仕归里。所以,在雁同、朔州地区民间以“王阁老”相称。

万历十二年(1584年),王家屏被提升为礼部右侍郎。不久,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辅助朝政。王家屏执阁六年,时间虽短,但给当时朝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不贪权武断,“推诚秉公,百司事一无所扰”(《明史》);他恪尽职守,“每议事秉正持法,不亢不随”;他注意处理同内阁诸臣关系,与同僚们和睦相处。

万历十九年(1591年)秋,出任内阁首辅。他老成谋国、施政严谨、品格高古,然而既不遇时,也不遇主,昏暗腐败的君主粉碎了他的“尧舜之臣”美梦。

5、赵志皋

赵志皋(1524.4.16~1601.10.8),明代内阁首辅。字汝迈,号濲阳,浙江金华府兰溪县(今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人。

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进士第三(探花),授编修。万历初年,进侍读。后因与张位、习孔教等人解救吴中行、赵用贤而冒犯张居正,出任广东副使。

张居正死后升任解州同知,后改任南京太仆丞,历任国子监司业、祭酒,再升任吏部右侍郎,均在南京,不久担任吏部左侍郎。

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秋,由申时行举荐,升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张位一同进入内阁。

次年,首辅王家屏罢官,由赵志皋暂时接替。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王锡爵返回朝廷,为内阁首辅,又因“争国本”事件于次年五月辞官,赵志皋接替王锡爵成为内阁首辅。

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因病回家,但并未解职,四年后于家中病逝,赠太傅,谥文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宰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首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居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四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申时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家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志皋

明朝时期的宰相称之为内阁首辅,万历年间共经历了10位内阁首辅,并没有叫张聪的,这10人分别是:张居正、张四维、申时行、王家屏、赵志皋、王锡爵、沈一贯、朱赓、李廷机、叶向高。

1、张居正

张居正(1525年5月24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广荆州卫(湖北省荆州市)军籍。

生于江陵县(荆州),故称之“张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进行“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隆庆元年(1567)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

隆庆六年(1572)代高拱为内阁首辅,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任内阁首辅十年,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

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万历十年(1582)六月病逝,享年五十八岁,赠上柱国,谥文忠(后均被褫夺)。明代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死后被明神宗抄家,至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恢复名誉。

2、张四维

张四维(1526~1585),字子维,号凤磐,山西平阳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人,明代万历朝内阁首辅。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授编修。隆庆年间,张四维以熟悉边防事务,促成与俺答议和而为内阁首辅高拱器重,历任翰林院学士、吏部左侍郎。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逝世,遂代为内阁首辅,力反张居正改革措施,起用一些反对派人士,以迎合时议,收拢人心。

万历十一年(1583年),张四维因父亲离职。万历十三年(1585年),张四维去世,追谥“文毅”。著有《条麓集》等。

3、申时行

申时行(1535年-1614年),字汝默,号瑶泉,晚号休休居士。明代大臣。明朝中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

嘉靖四十一年殿试第一名,获状元。历任翰林院修撰、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首辅、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

4、王家屏

王家屏(公元1535年-1603年),字忠伯,号对南,山阴县河阳堡人,曾以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予机务,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致仕归里。所以,在雁同、朔州地区民间以“王阁老”相称。

万历十二年(1584年),王家屏被提升为礼部右侍郎。不久,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辅助朝政。王家屏执阁六年,时间虽短,但给当时朝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不贪权武断,“推诚秉公,百司事一无所扰”(《明史》);他恪尽职守,“每议事秉正持法,不亢不随”;他注意处理同内阁诸臣关系,与同僚们和睦相处。

万历十九年(1591年)秋,出任内阁首辅。他老成谋国、施政严谨、品格高古,然而既不遇时,也不遇主,昏暗腐败的君主粉碎了他的“尧舜之臣”美梦。

5、赵志皋

赵志皋(1524.4.16~1601.10.8),明代内阁首辅。字汝迈,号濲阳,浙江金华府兰溪县(今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人。

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进士第三(探花),授编修。万历初年,进侍读。后因与张位、习孔教等人解救吴中行、赵用贤而冒犯张居正,出任广东副使。

张居正死后升任解州同知,后改任南京太仆丞,历任国子监司业、祭酒,再升任吏部右侍郎,均在南京,不久担任吏部左侍郎。

5、赵志皋

赵志皋(1524.4.16~1601.10.8),明代内阁首辅。字汝迈,号濲阳,浙江金华府兰溪县(今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人。

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进士第三(探花),授编修。万历初年,进侍读。后因与张位、习孔教等人解救吴中行、赵用贤而冒犯张居正,出任广东副使。

张居正死后升任解州同知,后改任南京太仆丞,历任国子监司业、祭酒,再升任吏部右侍郎,均在南京,不久担任吏部左侍郎。

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秋,由申时行举荐,升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张位一同进入内阁。

次年,首辅王家屏罢官,由赵志皋暂时接替。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王锡爵返回朝廷,为内阁首辅,又因“争国本”事件于次年五月辞官,赵志皋接替王锡爵成为内阁首辅。

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因病回家,但并未解职,四年后于家中病逝,赠太傅,谥文懿。

应该是笔误。
张璁(1475年-1539年),字秉用,号罗峰,卒谥文忠。汉族,浙江温州府永嘉(今温州市瓯海区)三都人,张璁因和明世宗嘉靖朱厚熜同音,世宗为其改名孚敬,赐字茂恭,明代政治家,文渊阁大学士。
详见《明史.列传第八十四》:
张璁,字秉用,永嘉人。举于乡,七试不第。将谒选,御史萧鸣凤善星术,语之曰:“从此三载成进士,又三载当骤贵。”璁乃归。正德十六年登第,年四十七矣。世宗世宗初践阼,议追崇所生父兴献王。廷臣持之,议三上三却。璁时在部观政,以是年七月朔上疏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陛下嗣登大宝,即议追尊圣考以正其号,奉迎圣母以致其养,诚大孝也。廷议执汉定陶、宋濮王故事,谓为人后者为之子,不得顾私亲。夫天下岂有无父母之国哉?《记》曰:‘礼非天降,非地出,人情而已。’汉哀帝、宋英宗固定陶、濮王子,然成帝、仁宗皆预立为嗣,养之宫中,其为人后之义甚明。故师丹、司马光之论行于彼一时则可。今武宗无嗣,大臣遵祖训,以陛下伦序当立而迎立之。遗诏直曰‘兴献王长子’,未尝著为人后之义。则陛下之兴,实所以承祖宗之统,与预立为嗣养之宫中者较然不同。议者谓孝庙德泽在人,不可无后。假令圣考尚存,嗣位今日,恐弟亦无后兄之义。且迎养圣母,以母之亲也。称皇叔母,则当以君臣礼见,恐子无臣母之义。《礼》‘长子不得为人后’,圣考止生陛下一人,利天下而为人后,恐子无自绝其父母之义。故在陛下谓入继祖后,而得不废其尊亲则可;谓为人后,以自绝其亲则不可。夫统与嗣不同,非必父死子立也。汉文承惠帝后,则以弟继;宣帝承昭帝后,则以兄孙继。若必夺此父子之亲,建彼父子之号,然后谓之继统,则古有称高伯祖、皇伯考者,皆不得谓之统乎?臣窃谓今日之礼,宜别立圣考庙于京师,使得隆尊亲之孝,且使母以子贵,尊与父同,则圣考不失其为父,圣母不失其为母矣。”帝方扼廷议,得璁疏大喜,曰:“此论出,吾父子获全矣。”亟下廷臣议。廷臣大怪骇,交起击之。礼官毛澄等执如初。会献王妃至通州,闻尊称礼未定,止不肯入。帝闻而泣,欲避位归籓。璁乃著《大礼或问》上之,帝于是连驳礼官疏。廷臣不得已,合议尊孝宗曰“皇考”,兴献王曰“本生父兴献帝”,璁亦除南京刑部主事以去,追崇议且寝。至嘉至嘉靖三年正月,帝得桂萼疏心动,复下廷议。汪俊代毛澄为礼部,执如澄。璁乃复上疏曰:“陛下遵兄终弟及之训,伦序当立。礼官不思陛下实入继大统之君,而强比与为人后之例,绝献帝天性之恩,蔑武宗相传之统,致陛下父子、伯侄、兄弟名实俱紊。宁负天子,不敢忤权臣,此何心也?伏睹圣谕云:‘兴献王独生朕一人,既不得承绪,又不得徽称,罔极之恩何由得报?’执政窥测上心,有见于推尊之重,故今日争一帝字,明日争一皇字。而陛下之心,亦日以不帝不皇为歉。既而加称为帝,谓陛下心既慰矣,故留一皇字以觇陛下将来未尽之心,遂敢称孝宗为皇考,称兴献帝为本生父。父子之名既更,推崇之义安在?乃遽诏告天下,乘陛下不觉,陷以不孝。《礼》曰:‘君子不夺人之亲,亦不可夺亲也。’陛下尊为万乘,父子之亲,人可得而夺之,又可容人之夺之乎?故今日之礼不在皇与不皇,惟在考与不考。若徒争一皇字,则执政必姑以是塞今日之议,陛下亦姑以是满今日之心,臣恐天下知礼者,必将非笑无已也。”与桂萼第二疏同上。帝益大喜,立召两人赴京。命未达,两人及黄宗明、黄绾复合疏力争。及献帝改称“本生皇考”,阁臣以尊称既定,请停召命,帝不得已从之。二人已在道,复驰疏曰:“礼官惧臣等面质,故先为此术,求遂其私。若不亟去本生之称,天下后世终以陛下为孝宗之子,堕礼官欺蔽中矣。”帝益心动,趣召二人。五月五月抵都,复条上七事。众汹汹,欲扑杀之。萼惧,不敢出。璁阅数日始朝。给事御史张翀、郑本公等连章力攻,帝益不悦,特授二人翰林学士。二人力辞,且请面折廷臣之非。给事御史李学曾、吉棠等言:“璁、萼曲学阿世,圣世所必诛。以传奉为学士,累圣德不少。”御史段续、陈相又特疏论,并及席书。帝责学曾等对状,下续、相诏狱。刑部尚书赵鉴亦请置璁、萼于理,语人曰:“得俞旨,便捶杀之。”帝责以朋奸,亦令对状。璁、萼乃复列欺罔十三事,力折廷臣。及廷臣伏阙哭争,尽系诏狱予杖。死杖下者十余人,贬窜相继。由是璁等势大张。其年九月卒用其议定尊称。帝益眷倚璁、萼,璁、萼益恃宠仇廷臣,举朝士大夫咸切齿此数人矣。四年四年冬,《大礼集议》成,进詹事兼翰林学士。后议世庙神道、庙乐、武舞及太后谒庙,帝率倚璁言而决。璁缘饰经文,委曲当帝意,帝益器之。璁急图柄用,为大学士费宏所抑,遂与萼连章攻宏。帝亦知其情,留宏不即放。五年七月,璁以省墓请。既辞朝,帝复用为兵部右侍郎,兼官如故。给事中杜桐、杨言、赵廷瑞交章力诋,并劾吏部尚书廖纪引用邪人。帝怒,切责之。两京给事御史解一贯、张录、方纪达、戴继先等复交章论不已,皆不听。寻进璁左侍郎,复与萼攻费宏。明年二月兴王邦奇狱,构陷杨廷和等,宏及石珤同日罢。吏部郎中彭泽以浮躁被斥,璁言:“昔议礼时,泽劝臣进《大礼或问》,致招众忌。今诸臣去之,将以次去臣等。”泽乃得留。居三日,复言:“臣与举朝抗四五年,举朝攻臣至百十疏。今修《大礼全书》,元恶寒心,群奸侧目。故要略方进,谗谤繁兴。使《全书》告成,将诬陷益甚。”因引疾求退以要帝,帝优诏慰留。吏部阙尚书,推前尚书乔宇、杨旦;礼部尚书亦缺,推侍郎刘龙、温仁和。仁和以俸深争。璁言宇、旦乃杨廷和党,而仁和亦不宜自荐。帝命大臣休致者,非奉诏不得推举,宇等遂废。知璁积璁积怒廷臣,日谋报复。会山西巡按马钅录治反贼李福达狱,词连武定侯郭勋,法司谳如钅录拟。璁谗于帝,谓廷臣以议礼故陷勋。帝果疑诸臣朋比,乃命璁署都察院,桂萼署刑部,方献夫署大理,覆谳,尽反其狱,倾诸异己者。大臣颜颐寿、聂贤以下咸被搒掠,钅录等坐罪远窜。帝益以为能,奖劳之便殿,赉二品服,三代封诰。京察及言官互纠,已黜御史十三人,璁掌宪,复请考察斥十二人。又奏行宪纲七条,钳束巡按御史。其年冬,遂拜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去释褐六年耳。杨一清为首辅,翟銮亦在阁,帝侍之不如璁。尝谕璁:“朕有密谕毋泄,朕与卿帖悉亲书。”璁因引仁宗赐杨士奇等银章事,帝赐璁二章,文曰“忠良贞一”,曰“绳愆弼违”,因并及一清等。璁初拜学士,诸翰林耻之,不与并列。璁深恨。及侍读汪佃讲《洪范》不称旨,帝令补外。璁乃请自讲读以下量才外补,改官及罢黜者二十二人,诸庶吉士皆除部属及知县,由是翰苑为空。七年正月,帝视朝,见璁、萼班兵部尚书李承勋下,意嗛之。一清因请加散官,乃手敕加二人太子太保。璁辞以未建青宫,官不当设,乃更加少保兼太子太保。《明伦大典》成,复进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一清再相,颇由璁、萼力,倾心下二人。而璁终以压于一清,不获尽如意,遂相龃龉。指挥聂能迁劾璁,璁欲置之死。一清拟旨稍轻,璁益恨,斥一清为奸人鄙夫。一清再疏引退,且刺璁隐情。帝手敕慰留,因极言璁自伐其能,恃宠不让,良可叹息。璁见帝忽暴其短,颇愧沮。八年八年秋,给事中孙应奎劾一清、萼并及璁,其同官王准复劾璁私参将陈璠,宜斥。璁乞休者再,词多阴诋一清,帝乃褒谕璁。而给事中陆粲复劾其擅作威福,报复恩怨。帝大感悟,立罢璁。顷之,其党霍韬力攻一清,微为璁白。璁行抵天津,帝命行人赍手敕召还。一清遂罢去,璁为首辅。帝自帝自排廷议定“大礼”,遂以制作礼乐自任。而夏言始用事,乃议皇后亲蚕,议勾龙、弃配社稷,议分祭天地,议罢太宗配祀,议朝日、夕月别建东、西二郊,议祀高禖,议文庙设主更从祀诸儒,议祧德祖正太祖南向,议祈谷,议大禘,议帝社帝稷,奏必下璁议。顾帝取独断,璁言亦不尽入。其谏罢太宗配天,三四往复,卒弗能止也。十年十年二月,璁以名嫌御讳请更。乃赐名孚敬,字茂恭,御书四大字赐焉。夏言恃帝眷,数以事讦孚敬。孕敬衔之,未有以发。纳彭泽言构陷行人司正薛侃,因侃以害言。廷鞫事露,旨斥其忮罔。御史谭缵、端廷赦、唐愈贤交章劾之。帝谕法司令致仕,孚敬乃大惭去。未几,遣行人赍敕召之。明年三月还朝,言已擢礼部尚书,益用事。李时、翟銮在阁,方献夫继入,孚敬亦不能专恣如曩时矣。八月,彗星见东井,帝心疑大臣擅政,孚敬因求罢。都给事中魏良弼诋孚敬奸,孚敬言:“良弼以滥举京营官夺俸,由臣拟旨,挟私报复。”给事中秦鰲劾孚敬强辨饰奸,言官论列辄文致其罪,拟旨不密,引以自归,明示中外,若天子权在其掌握。帝是鰲言,令孚敬自陈状,许之致仕。李时请给廪隶、敕书,不许。再请,乃得驰传归。十二年正月,帝复思之,遣鸿胪赍敕召。四月还朝。六月,彗星复见毕昴间,乞避位,不许。明年进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初,初,潞州陈卿乱,孚敬主用兵,贼竟灭。大同再乱,亦主用兵,荐刘源清为总督,师久无功。其后乱定,代王请大臣安辑。夏言遂力诋用兵之谬,请如王言,语多侵孚敬。孚敬怒,持王疏不行。帝谕令与言交好,而遣黄绾之大同,相机行事。孚敬以议不用,称疾乞休,疏三上。已而子死,请益力。帝报曰:“卿无疾,疑朕耳。”孚敬复上奏,不引咎,且历诋同议礼之萼、献夫、韬、绾等。帝诘责之,乃复起视事。帝于文华殿后建九五斋、恭默室为斋居所,命辅臣赋诗。孚敬及时各为四首以上。已,数召见便殿,从容议政。十四十四年春得疾,帝遣中官赐尊牢,而与时言,颇及其执拗,且不惜人才以丛怨状。又遣中官赐药饵,手敕言:“古有剪须疗大臣疾者,朕今以己所服者赐卿。”孚敬幸得温谕,遂屡疏乞骸骨。命行人御医护归,有司给廪隶如制。明年五月,帝复遣锦衣官赍手敕视疾,趣其还。行至金华,疾大作,乃归。十八年二月卒。帝在承天,闻之伤悼不已。孚敬孚敬刚明果敢,不避嫌怨。既遇主,亦时进谠言。帝欲坐张延龄反,族其家。孚敬诤曰:“延龄,守财虏耳,何能反?”数诘问,对如初。及秋尽当论,孚敬上疏谓:“昭圣皇太后春秋高,卒闻延龄死,万一不食,有他故,何以慰敬皇帝在天之灵?”帝恚,责孚敬:“自古强臣令主非一,若今爱死囚令主矣。当悔不从廷和事敬皇帝耶?”帝故为重语忄妻止孚敬,而孚敬意不已。以故终昭圣皇太后世,延龄得长系。他若清勋戚庄田,罢天下镇守内臣,先后殆尽,皆其力也。持身特廉,痛恶赃吏,一时苞苴路绝。而性狠愎,报复相寻,不护善类。欲力破人臣私党,而己先为党魁。“大礼”大狱,丛诟没世。顾帝始终眷礼,廷臣卒莫与二,尝称少师罗山而不名。其卒也,礼官请谥。帝取危身奉上之义,特谥文忠,赠太师。
嘉靖朝有阁老叫张璁,通过大议礼上台,政治能力有限,人品也一般,比后来的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那些名相差距较大
你说是应该张璁,他是嘉靖初年的内阁首辅,靠大礼仪之争帮嘉靖说话而上位,但他不是个聪明人,后来被夏言取代了。
本文标题: 如何评价明代嘉靖年间以大议礼上台的内阁大学士张骢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6551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何看待鳌拜,鳌拜算得上是忠臣吗家里有哪些食物不怕过期,且越放越有价值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