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科举采用南北分卷制度,会不会出现科举移民

发布时间: 2022-11-09 22:01:1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7

明朝时期的科举考试,为什么会存在地域差异分“南北卷”?会存在地域差异分“南北卷”?为了确保每个省份的学生们可以享有到平等的上大学...

明代科举采用南北分卷制度,会不会出现科举移民

明朝时期的科举考试,为什么会存在地域差异分“南北卷”?

会存在地域差异分“南北卷”?

为了确保每个省份的学生们可以享有到平等的上大学的机遇,在我国的高考出现了很大的南北方差异,许多省份会独立出题、独立划线。可事实上,考试存有南北方差异古时候也有,较为典型的就是明代科举制的南北方卷规章制度。

明代洪武年代,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完全都是在南方,再加上明代科举制采用八股取士,考试试题限定在“四书五经”范围内。而北方地区自靖康之乱以后,受金朝、元朝执政影响极大,战乱不停。

乃至在明代初年,山东、河南等地变为了人迹罕至的无人区,才有后来的“洪洞大槐树移民”,这些都导致理学兴盛的南方在科举制层面优点极大。

到洪熙元年(1425年),曾任内阁大学士的杨士奇明确提出了“南北方卷”的构想。提议科举制按南北方不一样的录用比例来选取进士,以后再统一开展殿试,获得了明仁宗的赞同,他下令“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含义是进士人数南卷录用十分之六,北卷录用十分之六。

从推广和健全科举制,推进国家统一稳定的视角来看,明代科举制的南北方卷规章制度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它保证了明代两京十三省的士子能相对平等的加入统治集团内部,进而达到“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实际效果。

其影响可以说及其长远,归因于不仅清代继承和健全了这一规章制度,就连现如今的高考分卷规章制度也可以见到它的身影。

唐末以来北方长期战乱,不仅是经济重心,就连文化重心也开始南移,因此,从宋代科举就有了南北之争。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榜案”事实上是反应了明朝南北文化教育水平差异的一个极端案例。
事实上是反应了明朝南北文化教育水平差异的一个极端案例,而南北学子之争背后则是南北地区差异之争。
因为当时国家南北方的发展,经济文化有所差异,为了体现出对考生的公平,就采用了“南北卷”。
因为地区不同,他们的教育水平也不同,读的书里面重点也是不同的,根据地区分南北卷,可以更好地选拔人才。

"明朝的""南北榜""事件是什么,明朝科举南北分卷公平吗?"

明朝的科举南北分卷肯定是不公平的,因为这样不能对全天下的学子择优录取,便宜了很多北方的学子,埋没了很多南方的学子。其实朱元璋也知道这样做对南方的学子不太公平,但是朱元璋要的是天下太平,要的是对自己统治最有利的举措。所以,科举南北分卷对学子不公平,但是对朱元璋很有利。

明朝的南北榜事件起源完全是一个情理之中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是却对明朝的统治很不利。因为在明朝的一次科考中,考官们所录取的五十多名进士全是南方人,没有一个北方人。所以北方人看到这个结果后就觉得这次科举考试里面有着严重的徇私舞弊行为,于是就开始闹事了。

而朱元璋知道这件事情后也是非常的震惊,于是便亲自把所有的试卷都重新看了一遍。结果,朱元璋所欣赏的几十分考卷的作者都是北方人。但是不管怎么说,朱元璋还是要迅速的笼络北方学子的心,迅速的消除这件事情的影响的。于是就有大臣提出把考卷分为南卷和北卷,而且最终按六比四的比例来录取南方和北方的学子。

这个方案虽然算是前无古人,但是却实实在在的帮助朱元璋稳定了局势。一方面是笼络了很多北方学子的心,另一方面也防止了朝堂上南方的官员太多,造成南北比例失调而引发社会矛盾。所以,这种科举制度虽然对很多的南方学子不算公平,但是却对朱元璋的政局非常的公平,让朱元璋能牢牢的把握住政治局势,把国家的大权集中在自己手中。

是朱元璋让科举考试入榜的都是南方人,引起北方人抗议,朱元璋杀了主考官,朱元璋亲自出题让全是北方人入榜。不公平,还是统一的试卷好
明朝的南北榜是指在南北分别考试,同样的水平,最后的结果却是相差有别,明代科举分南北榜实际上是针对南北不同人的实力划分的。
1洪武三十年(1397)发生了"南北榜"事件。那年"丁丑科"会试,考官刘三吾、白信蹈所录取的五十二名进士皆是南士,光从榜单数据上看似乎是一场赤裸裸的科举舞弊行为。于是民间哗然,统治者自然怒不可遏,毕竟这事关统治基础铁血政策下杀了许多人。朱元璋也要给出交代,便亲自阅卷,定下六十一名进士,这六十一人都是北士,因此这次偶然和必然交织下的事故,史称"南北榜之争
2公平,也许乍一看,南北比例不一致,好像是一种不合理,但我们也要看一下考生基数时期,南方人口就超过了北方,明朝人口只多不少,如果将考生数和人口数按比例同步增长的话,南方的考生人数多,那么录取比例也该大一点,毕竟南方教育水平、考生质量高

明朝科举制度简介明朝为什么推出南北卷制度

明仁宗洪熙元年,当时的大学士杨士奇提出按地区录取进士的办法,最后设立分地区取进士的南北卷制度。按规定,南卷取十分之六,北卷取十分之四。
明朝建立之后,恢复了由科举制度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再次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重心。但是因为地区的社会文化水平发展的差异,出现了文化发达江南地区长期垄断录取名额的现象,因此形成了南北地区之间的矛盾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在明太祖统治时期发生的“南北榜”事件是南北卷的起因,洪武三十年(1397).是年会试,考官刘三吾,白信蹈所取进士五十二名皆南士,朱元璋怒,认为所取有偏,亲自阅卷,定六十一名进士皆北士.史称"南北榜之争",亦称"春夏榜之争"。虽然当时事件被明太祖用铁腕手段解决,但是矛盾依然存在同时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
到了宣德年间,又从南北卷中分出中卷,规定南卷取五十五名,北卷取三十五名,中卷取十名。虽然在景泰年间一度废除南北卷制度,但是因为触及到太多人的利益而遭到强烈反对,于景泰五年再次恢复南北卷。

明朝科举制度,为什么要实行南北卷制度?

宋代科举最大的成就是确立了考试平民化的方向,让无背景、无关系、无钱财却在古代大量存在的“三无”学子找到了通过考试出人头地的机会,并影响到了金、辽、西夏、蒙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考试录取工作。

在科举平民化方面,明朝继续进行了探索。明朝乡试的录取名额最初没有人数限额,据《明史·选举志二》,朱元璋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颁布诏令,要求“不拘额数,从实充贡”。

明朝乡试的录取率能达到多少?据永乐十六年杨荣《进士题名记》:“拔其尤者贡于礼部,盖什之一。”按此说法,明朝乡试的录取率大约是10%,但这一录取率并不固定。景泰七年给事中张宁上疏称:“今顺天就试者一千八百余名,而中式者仅一百三十五名”,录取率为7.5%。

会试起初录取同样无人数限额,或多或多,由皇帝根据考生人数定夺。嘉靖五年以后,历科进士的录取名额,一般在300人左右,平均录取率应该低于10%。不同年份的录取率波动较大,如洪武四年参加会试200人,录取120人,录取率为60%;洪武二十四年参加会试660人,录取31人,录取率仅为4.7%。

明朝在录取政策上的一大变化和进步之处是,考虑到中国南北教育水平的实际差距,制定了“南北卷制度”。

此制度的出台与明初发生“春夏榜案”不无关系,其初衷是实行地区上的录取平衡,以照顾教育落后地区考生。所以,在大学士杨士奇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甫一提出按南北两大片区录取进士的办法后,很快为朝廷所采纳。

南北卷制度对录取名额作出具体规定,录取比例为:南卷60%,北卷40%。到宣德年间,又分出“中卷”,全国设三大录取片区。

朱元璋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颁布诏令,要求“不拘额数,从实充贡”。
明朝科举制度,要实行南北卷制度,因为南北两地的文化有差异
因为科举制度没有南北卷制度安全,所以肯定用南北卷制度
因为南北会有地域差别人们接受的文化也是不同的所以要实行南北卷制度

浅析明朝科举考试分区的利弊

明朝科举考试分区的利弊:

1、利:

保证了明朝两京十三省的士子能相对平等的进入统治集团内部,从而达到“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效果。其影响可谓及其深远,因为不仅清朝继承和完善了这项制度,就连当今的高考分卷制度也能看到它的影子。

2、弊:

不过,任何制度都是利弊共存的,明朝南北卷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朝廷上的官员出现了地域派系,为明朝后期党争的产生提供了温床。



明代科举考试内容:

明代科举考试一般分为三场:第一场考经义,也就是四书五经;第二场考实用文体写作;第三场考时务策论。所谓经义考试就是写八股文。八股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几个部分,其中精华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八股文的写法十分古板,很多考生为了对偶,胡编乱造。乍一看,对仗工整,是一篇好文,细看下去,就发现内容空洞,废话满篇。考生在作文时不仅格式是固定的,需照猫画虎,该对偶的对偶,该排比的排比。而且内容也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须代圣贤立言。

本文标题: 明代科举采用南北分卷制度,会不会出现科举移民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4710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意大利挖出大量 2300 年前青铜器,该青铜器都有哪些研究价值如果1937年底的日军穿越到现在会发生什么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