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把「寺庙」混淆,寺和庙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发布时间: 2022-10-05 14:00:3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78

都知道寺庙,寺和庙到底有什么区别?寺在古代是官员办公的地方,而庙是古人祭拜鬼神的地方,寺是有人驻守的,而庙是无人看守的,在我国,...

人们常把「寺庙」混淆,寺和庙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都知道寺庙,寺和庙到底有什么区别?

寺在古代是官员办公的地方,而庙是古人祭拜鬼神的地方,寺是有人驻守的,而庙是无人看守的,在我国,信奉佛教的人有很多,但是知道“寺”和“庙”不同的人很少,因为在当今社会我们都习惯把它们混为一谈,因此也就有了寺庙这种叫法,更为关键的是寺庙这个词现在也被大众所认可,说起寺庙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烧香拜佛之地,但事实上庙的出现比寺还早,庙出现的时间段大概是西周,而寺出现的时期是秦汉。

在最早期寺就是行政机构,比如大理寺,它存在的意义就是纠察罪名是否存在出入的,如果和事实不一样,大理寺的管理人员会进行驳正,比如鸿胪寺就是主要负责凶案要案的。后来寺随着时代变迁,其意义也随之产生了变化,寺成了很多僧人的住宿之地。因此到了汉朝以后,汉明帝修建了白马寺以后,“寺”也不再是单纯的政府办公之地,也和佛融为了一体,成了佛教僧人久居的住所,因此也慢慢形成了如今寺庙。

根据《说文解字》记载:

“寺,廷也,有法度者也。

而庙一般都是信徒去祭拜各路神仙,各路鬼怪的地方,比如像城隍庙、关帝庙等,不过庙也分三六九等,

根据《礼记》里的记载:

“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不过将庙分等级也是周朝开始的,而汉朝略有不同,汉朝虽然不分等级,但是普通人是不能建立庙的,因为庙在汉朝是用来祭奠特殊人物的,比如岳飞庙,所以庙是不能随便建立。

但是寺和庙在最初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与佛无关,因为一个是官吏行政之地,一个是世人供奉鬼神之地。只不过到了后来寺里面有了佛,而庙里面其实至始至终都没有佛,如果有,也都是那些乡下的人筹资而建的,因为很多人把寺和庙混在了一起,久而久之就都忽略了它们本身的区别,所在乡下有的庙里还是会有佛像。

寺庙并不是一个概念,在中国寺和庙是有明显区别的。供奉佛祖和菩萨的被称为寺,供奉鬼和神的为庙
一般和尚居住的地方才叫做寺,而菩萨居住的地方叫做庙,其实我们在电视中经常会看到。
寺是经过官方同意允许出家人居住的地方。而庙则是老百姓自由发起,为了纪念有卓越贡献的人或神而建立的。寺是官方说法,庙是民间说法。

“寺”和“庙”之间,有什么区别?

“寺”与“庙”,大有不同。简单说,纳于规范管理下的才称为“寺”。

《说文》: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寺并不是专门针对宗教的。比如说,古代朝廷有“大理寺”,那是司法机关。顾炎武的《日知录》里说:“寺,自秦以宦者任外廷之职,而官舍通谓之寺。”太监宿舍也称为寺。所以,它不是专门针对宗教的。

到底什么叫寺?

就像《说文》里说的,“有法度者”,换句话说,就是有明确的制度和管理规范的地方。这就是“寺”与“庙”最根本的区别。所以,关键还是在于这个“治”字,代表的就是规范制度,管理上比较系统化。可以理解为办公的地方。

也因此,我们一般见寺普遍要比庙的规模大。毕竟,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有规范管理的必要,需要相应的制度来掌控。

那什么又是庙?

庙当然也承担祭祀的功能,但是以上说了“寺”,你就可以明白,庙,在规范管理方面不如寺。

庙的建筑本义,就是供奉和祭拜。《说文》里说:“庙,尊先祖貌也。”发展到后世,无论是人是鬼什么狐狸黄鼠狼也都可能有个庙。

但是,绝大多数的庙,在管理上肯定都不够系统化,而且是显而易见的,庙的规模要小一点。

此外还经常出现一个词,“庙堂”。《六书故》里说:“宫前曰庙,后曰寝。今王宫之前殿,士大夫之听事是也。”也就是说,所谓庙堂,实际上原指宫前那一小块地方,这也从侧面说明,庙在建筑规模上也大都是比较小的。

综上。寺与庙的区别,最明显的就是,是否具备明确的制度和规范的管理。若直观上来看,寺的规模较大,庙的规模相对要小。

“寺”和“庙”之间我觉得区别就是寺比较小,而庙比寺大。除此之外就是宗教文化不同,寺指的是佛教,庙指的是我国的道教文化。
1.“寺”,形声字,上“土”下“寸”,表示寸土之地,精准且不容猜疑变化,故《说文解字》中将寺解释为:“寺,廷也,有法度者也。”秦朝以后,官员任职之所,通称为“寺”,简单点解释,古代公务员办公的场所都叫“寺”,比如大理寺、鸿胪寺
2.“庙”,形声字,古文写作“庿”,“广”与建筑物有关,所以庙在古代是供祀祖宗的建筑物,汉代以前,统治者对庙相当看重,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3.“寺”是官署、佛和僧侣居住的地方;“庙”是奉祀祖先、供奉鬼神、供奉伟大人物的地方。“寺庙”不过是大家的口误。
庙和寺的区别在供奉对象不同、用途不同、文化不同、发源不同。寺主要受佛家影响,所以供奉的大多是佛像和菩萨。寺现在大多是佛教弟子居住在中,进行修炼和学习。寺是佛教文化的基地,因为在古文中,“寺”有着持续的含义等等。

“寺”和“庙”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

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人们几乎将“寺”和“庙”二字连用,而且似乎感觉到寺庙本就是一母同胞,区别不大。甚至连存在了上千年的“大理寺”这样著名的古代政府机构的官署名,都觉得这里是属于佛家寺院的……这种含混的概念,让多少人迷茫,更如雾里看花,越看越朦胧。现在,本文就“寺”和“庙”在中国发源的历史顺序为探究谈起,来系统的帮助大家厘清这一问题。

▲历史上的“寺”和“庙”之含义让你迷茫多少?

从“寺”在中国的演变历史 厘清“寺”的真正本源和含义

1、 寺,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就有,作为古代帝王的“行政机构”存在。

寺,在古代中国,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早就有之。它是作为皇帝的行政机构的专有名词存在。

比如,平时大家看电视,或者读一些文学作品,“大理寺”这个词语估计听的都不少。而且大家也都知道,古代的一些重要案子在影视剧里头的帝王一般都会说这么一句话:“交给大理寺审理(或查办)”。

那“大理寺”在古代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机构呢?看了一些答案,一些人常常错误感觉就是佛家寺院,这种认识只能是一种曲解。因为在“大理寺”正式命名的时候,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所以,以寺院来解大理寺的性质显然是错误的。

大理寺,实际是属于一个官署名。它在中国古代,实际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最高法院,主要职能是掌管审谳与平反刑狱的。负责大理寺的长官被称呼为大理寺卿,并位列九卿之一。

▲历史上的大理寺实际是一个官署专管刑狱

关于大理寺的历史沿革,在秦汉时期,大理寺的名称叫做“廷尉”,到北齐才改叫“大理寺”,之后为历朝所沿用,一直到清朝。特别是在明清时期,大理寺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直到清朝末期,大理寺才被改为“大理院”,不再以“寺”作为官署名,在民国初年的北洋军阀时期大理院的叫法一直被沿用,并作为当时最高的审判机关。再到了民国中期,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大理院又更名为“最高法院”,然后一直到现在,依旧沿用最高法院这个称呼。

确切来说,从历史沿袭的角度讲:

古代的大理寺,实际就是我们今天最高法院的前身!

此外,在中国古代,帝王的行政机构中,以“寺”作为官署命名的还有如:鸿胪寺(掌宾客及凶仪之事。领典客、司仪二署)、太常寺(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光禄寺(掌管朝廷祭享、筵席及宫中膳羞的机构)、太仆寺(掌管皇家车马仪仗的机构)。

另据唐书百官表中记载:

“汉以 太常、光禄、卫尉、太仆、廷尉、鸿胪、宗正、司农、少府,为九卿,后魏以来,卿名虽仍旧,而所莅之局谓之寺, 因名九寺。”

再据寺的考查原义,寺字在周代可通侍的意思。周礼天官有谓:

“寺人,掌王之内人。”

这个意思是说,寺人,相当于侍官,有亲近侍候君主的意思,因此在之后才有朝代将“九卿”列为“九寺”。

还有来自汉代刘熙释名一书的解释是:

“寺,嗣也,官治事者相嗣续于其内也。”

这更加验证了“寺”在中国古代原本就是官府治事的所在。而且,“寺”在古汉语中有“持续,相续”的含义。也就是说,皇帝以“寺”冠名设立机构的重要意义是在说明,这些机构的性质是永久的,并非临时,是要作为国祚绵绵、代代延续下去。因此称“寺”。

2、佛寺,佛教传入中国后,东汉政府为僧团提供了一个长久居住、专门修持、弘扬佛法的场所,也以“寺”冠名,称作“白马寺”。

在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佛教思想有利于教化社会人心,并对国家稳定人心、促进团结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受到历代帝王的重视。因此,古代的中国帝王将教授法佛,以及供僧团居住、学习、修习的场所也以“寺”冠名,以示重视。以此希望这样的场所职能可以永远持续下去。在这个意义上讲,最初的佛寺同样是作为政府的办事机关、教育机构的角色存在。只不过是专门负责弘扬佛法、教育方面的。

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汉明帝刘庄特派使者将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这两位法师迎请到了中国,当时是由鸿胪寺负责接待。后来佛法受到朝野普遍欢迎,汉明帝因此将两位法师留在了中国。并于第二年,汉明帝下令在洛阳城雍门的西面,按照天竺僧伽蓝摩(该梵语的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的样式为这两位印度僧人建造了一些房屋,用以做专门传布、学习佛法,教化社会人心的专门场所。因为当时的经书是两位僧人从印度用白马驮来的,因此朝廷将这些房屋按照当时政府对一些长期存在的,重要的政府办事机构的命名法则,也称为“寺”,叫做“白马寺”。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佛寺:白马寺

洛阳的白马寺成为中国第一座佛寺。

最初的白马寺隶属于朝廷直属的行政机构,主要存在的目的是翻译经典,以及指导大众共同修行。

3、隋唐之后,寺作为帝王官署的称谓逐步减少,并逐渐演化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到了隋唐时期,由于三省六部制的推行,虽然九卿寺依然并行存在,但基本已无实际权力,之后除了大理寺因其重要性不可取代,一直存在到清朝外,其他以寺冠名的帝王的行政机构逐步减少,寺,这一名词,并逐渐演化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如我们常说的:北京的潭柘寺、法源寺、大觉寺、戒台寺、灵光寺(位于北京八大处)、红螺寺等,再如千年观音道场之普陀山的普济寺、慧济寺、法雨寺、宝陀讲寺等,杭州的灵隐寺,河南嵩山的少林寺,河南开封的大相国寺,苏州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四川峨眉山金顶的华藏寺,陕西宝鸡的法门寺等等,这些都是国内时至今日以“寺”冠名的享誉中外的著名佛家寺院。

4、历史上的佛寺,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它存在的主要目的是:普及善法教育、教化社会人心,并为大众提供共同修行的场所。

那历史上的佛寺主要是做什么的呢?在大家的印象中总是觉得,一般人去寺院可能就是有了难事然后专程去求菩萨保佑的,实际,这正是大众眼中对佛寺不善了解的地方。

▲寺院里的藏经楼

历史上的佛寺,它的作用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大学。它主要的目的是普及和教育。比如佛寺里有藏经楼,在藏经楼里,实际不单单是佛教经典,包括儒家、道家的经典都会有收藏。在中国历史上,历来中国的读书人,包括一些像王阳明、朱熹、范仲淹等这类大儒,都曾经长时间在寺院挂单来读书。还有,佛寺里也会经常举办一些佛法讲座,感兴趣的老百姓都可以进来听讲,这便是起到普及佛法的作用,同时也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共同参学修行的场所。

从“庙”在中国的演变历史 看“庙”所表达的真正含义

1、庙,在中国发源历史可能比“寺”更久,最初为国人供祭祖宗神位所建造的屋舍,汉代之后,逐步演化为祭祀中国一切圣贤、神灵之处所。


庙,它存在的时间可能会比“寺”更早。

在史书中,关于出现冠以“庙”的建筑称谓的,据《魏书·地形志》载:

“高平,二汉属山阳……有痴水、千秋城、湖陆城、齐城、高平山、承雀山、 伏羲庙。”

据此可以推断,虽然“伏羲庙”的创建年代不详,但至少在魏时就已经作为一方名胜存在了。至少这一点可以说明,在中国历史上,“庙”的发源可能比“寺”还早。

1、寺院若依创设者而分,可分成官寺(由官府所建)、私寺(由私人营造)。
若依住寺者而分,乃有僧寺、尼寺之别。
2、奉祝皇族祖先灵位者称为太庙,世家或富豪宅邸内奉祀祖先处称为家庙。后有祭祀圣贤者,如祭祀孔子者称文庙或先师庙,祭祀武人者称为武庙。
寺的话是有好多僧人存在的地方才能叫做寺。而庙的话,只有两三个和尚在驻守,所以这叫庙
“寺”是古代官府机构的名称;“庙”是祭祀祖宗神位的地方。

“寺”和“庙”有什么区别?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把僧侣们修行居住的地方称之为“寺庙”,如今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遍布着许许多多的寺庙,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前去游览礼拜,寺庙也已经成了佛教场所的代名词。

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讲寺庙其实是“寺”和“庙”的合称,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并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我们不明所以地将两者混为一谈,恐怕早晚会闹出进错寺庙拜错菩萨笑话。

一、寺的出现与演变

1.古代官员办公的场所

《汉书》记载:“凡府庭所在皆谓之寺”,寺在古代是官署的名称。《唐书·百官表》:“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司农,少府为九卿。后魏以来,卿名虽仍旧,而所莅之局谓之寺,因名九寺。”秦汉时期,皇帝以下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平日办公的衙门称为“寺”。像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等等,它们都属于朝廷的办事机构,有具体的职责划分。

此外,古代汉语中的“寺”通“持”,所以还有“持续,相续”的意思,朝廷以“寺”为这些负责专门事宜的官署命名意在表明它们是永久性的机构,而不是临时性的机构,借此表达希望国祚绵长,能够代代延续下去的愿望。

2.佛门修行的场所

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派遣特使前往印度访求佛法,两位印度高僧用白马驮载着佛经、佛像跟随者汉朝使者前来洛阳传播佛法,受到了当时汉明帝的亲自接待,并将两位高僧安排到了负责外交事宜的“鸿胪寺”内居住。后来佛法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欢迎,汉明帝便敕令兴建专门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便将僧院命名为“白马寺”,这是中国建造的第一座佛教寺院,这里的“寺”便是源自“鸿胪寺”的寺。

后来随着佛教的日益兴盛,更多的佛法修行场所建立起来,皆沿袭了以“寺”命名的方式。最早的佛寺其实都是官家的讲学之所,起教书育人的作用,并非只讲佛法。一直到了唐朝,禅宗的兴盛使得佛教的地位又上了一个台阶,更多的佛寺在民间兴建起来,而以寺命名的官方办事机构越来越少。因此自唐以后,寺的官方政治色彩逐渐淡化,成了民间熟知的佛教寺院的代称。

二、从祭祀先祖到供奉鬼神的庙

1.祭拜祖先的场所

《说文解字》中对庙的解释:“庙,尊先祖皃也。”庙在古代指的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古体的“庙”中的“朝”也有朝廷的意思,因此古代的朝廷也被称作为“庙堂”,这也从侧面证明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庙与朝廷的地位相当,受到同等的尊重。

“庙”的历史相较于“寺”来说更为悠久,最早是指周天子用来祭祀先祖和神祗的场所,又称“宗庙”。后来周天子分封天下,允许各诸侯也可建庙祭祀先祖,但要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根据《礼记》的记载:“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而平民百姓不得建庙,只能在家中设先祖祠堂进行祭拜。

2.庙在民间的兴盛

随着时代的发展,庙的阶级特性不再明显,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只有君王以及诸侯士大夫可以建立。汉朝之后,道教的兴盛逐渐将庙与一些原始神社融合到一起,人们为了祈求幸福安康,风调雨顺,常常会建庙供奉道家神明,于是便出现了像“城隍庙”、“土地庙”、“龙王庙”之类的场所。

魏晋之后一些鸿儒大家,民族英雄之类的社会名人死后,由于他们在民间有巨大的影响力,人们也会自发建庙拜祭,将他们上升到和神明等同的地位,如我们熟知的“孔庙”、“夫子庙”、“岳王庙”等等。总之,无论是用来祭祀先祖还是供奉鬼神,庙都与佛教没有任何的关系。

三、寺和庙的结合

寺由最初的官署衙门变成了佛教的修行场所,供奉的是佛祖菩萨,庙由最早只是祭祀先祖的场所逐渐变成了可以供奉鬼神和伟人的地方,这两个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机构是怎样结合到一块的哪?

1.巩固封建专制地位的工具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统治思想,并赋予了统治者“君权神授”的正统统治地位,这种充满神圣色彩的思想既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又神化了专制王权,受到了历代封建君王的推崇,成为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时期的正统思想。

随着佛教的传入以及在民间的兴盛,统治者又将佛教文化加入到了自己的统治思想之中,佛教讲究因果循环,轮回转世,像唐太宗李世民被佛门弟子称为“护法仁王”,而武则天宣称自己是“弥勒佛”转世。

古代的皇帝就是通过佛法宣传佛祖菩萨的神奇,并将这种神奇赋予到自己的身上,目的也是神化自己的地位。因此作为佛法传播场所的“寺”和象征儒家“血缘宗法”的庙,由于都是为巩固统治者的专制统治地位而服务的,自然而然的被结合到了一起。

2.僧官制度的实施

佛教传入中国初期,各地寺院和僧侣不是很多,相关的佛门僧侣事务都由鸿胪寺直接负责。到了两晋时期,佛教已经发展成为了一股相当大的社会团体力量,仅靠鸿胪寺管理已经捉襟见肘,于是东晋时期,朝廷增设了中央僧官机构--僧司,用于专门管理佛门僧侣在民间的各项活动。

这一特殊的职官制度此后一直被各朝沿袭,直到清朝的灭亡,前后大概持续了有1500年的时间。

僧官制度是古代统治者用来监督和控制佛教事务的重要手段,僧官及其机构由唐朝之前的鸿胪寺和宋代以后六部中的礼部辖制。僧官既是佛门僧侣,还是朝廷任命的官员,扮演的是调解朝廷和宗教矛盾的作用。

而这一制度的实施本质上是将佛门寺院变成了庙堂控制下的一个管理机构,从此寺院和庙堂便被牢牢的拴在了一起,人们也慢慢的把那些受到庙堂管辖的佛门寺院称为“寺庙”。

3.民间风俗的影响

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在家族墓地旁修建寺院的风俗,这种风俗到了宋朝更加盛行。这一风俗的兴起主要是因为根据礼制,士大夫阶级以下是无法建造祖庙的,而作为士农工商四个阶级中地位最低的富商大贾们,尽管腰缠万贯,宗族兴盛也不被允许建造庙宇供奉历代先祖牌位。

但是他们懂得变通,自掏腰包在家族墓地旁修建寺院,用寺院代替家庙的作用,而且这一做法也并未逾越封建礼制的规定,不会受到朝廷的惩治。于是越来越多的豪门望族都采用了这种方式来祭祀先祖,寺庙的作用便被结合到了一起,自此民间对寺和庙的界定变得愈发的模糊,寺庙的说法也渐渐地形成。

寺和庙的性质是大不相同的 而且在中国古代 寺和庙是严格区分的 “寺”的最早的意思是官署 是官员办公的地方

“寺”和“庙”到底有何区别,真的并非一回事,看完涨知识了。

本文标题: 人们常把「寺庙」混淆,寺和庙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2909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中国历史上哪个时代最伟大。(个人认为是诸子百家时代。)同样是矿泉水,为什么冰露20年不涨价始终只卖1块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