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清官

发布时间: 2022-09-30 13:01:4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9

中国著名的清官有哪些?汉朝:刘宠、杨震、苏章、赵广汉、黄霸。南北朝:苏琼、顾协、陈孔奂、姚察、袁聿修、裴侠。唐朝:徐有功、狄仁杰...

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清官

中国著名的清官有哪些?

汉朝:刘宠、杨震、苏章、赵广汉、黄霸。

南北朝:苏琼、顾协、陈孔奂、姚察、袁聿修、裴侠。

唐朝:徐有功、狄仁杰。

宋朝:包拯、陈希亮、刘温叟。

明朝:况钟、海瑞、周新、王溥。

清朝:于成龙、吕璜、汤斌、张伯行。

1、狄仁杰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时期政治家。

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 [1]  ,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升任宰相,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在相位仅四个月便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夺职下狱,平反后贬为彭泽县令。

他在营州之乱时被起复,并于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进拜纳言。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进拜内史,于同年九月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唐朝复辟后,追赠司空、梁国公。

2、苏章

苏章,字儒文,东汉扶风平陵(今属陕西咸阳西北)人。苏章年少博学,善作文,曾负笈从师,不惮千里之遥。汉安帝时,举贤良方正,为议郎。举陈朝政得失,语言率真恳切。后出任武原县令,时逢荒年,他开仓放粮赈饥,使三千多户度过饥荒。

汉顺帝时任冀州刺史。后来,苏章调任并州刺史,摧折豪强,触怒了当权者,因而被免官,乃隐居乡里。

当时东汉政治日渐腐朽,民生凋敝,有人向朝廷举荐苏章,认为他是定国安邦之贤才,朝廷也愿再任用他,苏章终以年大推辞。苏章家居赵郡,其后代至苏则为魏东平宰相,家族繁衍,形成赵郡苏氏。

3、包拯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

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4、周新

周新(?-1413年),明代广东南海人,初名志新,字日新。洪武年间以诸生身份进入太学,任大理寺评事,其后历任监察御史、云南按察使、浙江按察使,后被明成祖封为杭州城隍,以为官清廉、善于断案而著称,人称“冷面寒铁”。

永乐十一年(1413年)因得罪锦衣卫指挥使纪纲而被诬陷,冤死。杭州百姓感恩周新对浙江的功绩,便开始供奉周新为城隍神,而且一供数百年,善男信女如云,香火不绝。1416年,纪纲被处死,,最终真相大白。

5、于成龙

于成龙(1617年—1684年) ,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清初名臣、循吏。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1667年(清康熙六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

后迁任湖广黄州府的同知和知府,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康熙二十年(1681年)入京觐见,升任江南江西总督。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朝廷命令于成龙兼管江苏、安徽两地巡抚的政事,不久便在任上去世。被康熙帝追赠为太子太保。有《于清端政书》八卷等著作传世。

于成龙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帝赞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于成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包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狄仁杰

汉朝:刘宠、杨震、苏章、赵广汉、黄霸 南北朝:苏琼、顾协、陈孔奂、姚察、袁聿修、裴侠 唐朝:徐有功、狄仁杰 宋朝:包公、陈希亮、刘温叟 明朝:况钟、海瑞、周新、王溥 清朝:于成龙、吕璜、汤斌、张伯行
唐朝狄仁杰,宋朝包公,明朝海瑞,清朝施仕纶,于成龙,刘墉,丁宝祯,林则徐,赵舒翘
  中国古代十大清官

  内容摘要:中国古代涌现了不少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清官,本文介绍了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十位清官的主要事迹。

  关键词:中国 古代 清官

  在封建社会中,民间对好官称为清官。在正式的典章史籍中,对好官一般不称清官,而叫"循吏"、"良吏"、"廉吏"等等。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官僚机构的国家,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就出现了对官僚的类型化评价。好官的标准是什么?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司马迁的标准是:行教、清廉、守法。在崇尚法家政治的战国、秦及汉初,守法是最主要的好官标准。到了"独尊儒术"时期,推行教化又成为好官的标准。但因教化的成效很难考核,从三国未年开始,根据司马懿的思想,清、慎、勤成为正式的为官标准化,清官也就逐渐成为好官的代名词。
汉朝:刘宠、杨震、苏章、赵广汉、黄霸。
南北朝:苏琼、顾协、陈孔奂、姚察、袁聿修、裴侠。
唐朝:徐有功、狄仁杰。
宋朝:包拯、陈希亮、刘温叟。
明朝:况钟、海瑞、周新、王溥。
清朝:于成龙、吕璜、汤斌、张伯行。

除了包青天外,中国古代还有哪些知名的大清官?

中国历史上的知名清官除了包青天之外还有海瑞、赵广汉、于成龙等人。对于包拯包青天,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是非常熟悉的,因为他的故事经常被搬上荧屏。身为北宋名臣之一的包拯于天圣五年登进士第后便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包拯为官期间因为能力出众,故而颇得皇帝倚重,他的官职也因此逐步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包拯因为官清廉而深受百姓爱戴。基于这份爱戴,待包拯去世之后他的生平事迹也一直被广为流传。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包拯的形象还被逐渐神化。

身处明朝时期的海瑞也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位清官。他是在嘉靖年间考取功名并进入官场的。在朝为官期间,海瑞一直致力于打击贪官污吏,为官十分地刚正清廉。就海瑞的清廉作风来说,他不曾收过其他官员赠送的任何礼品礼金,即便是好友所赠也不例外。为官数十载,海瑞始终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因为他为官清廉且心系百姓,所以百姓赠予他“海青天”之美称。待海瑞去世之后,他的故事也是一直流传于民间。

赵广汉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清官,他虽然执法严酷却对百姓之事十分上心。他执法期间只重真相不畏强权,这般行事作风也是让西汉吏治日渐清明,百姓对他也是赞不绝口。因为担心百姓因畏惧权势而敢怒不敢言,赵广汉还发明了举报箱。有了举报箱之后,不管是官吏还是百姓都变得敢于告密投诉,然后赵广汉在根据这些投诉书一一惩治奸恶之徒。自这之后,赵广汉便声名远播。

于成龙则是一位活跃于清朝官场的清官。于成龙初入仕途是在顺治帝在位期间,当时的他已经年逾四十。以如此高龄进入官场之后,于成龙凭借自己的能力步步高升。官位的提升并没有让于成龙迷失自己,他始终秉持着清廉为官,为民谋利的为官之道。因为清廉,于成龙的生活水平一直十分清贫,为此他还被戏称为“于青菜”。这样的行事作风以及为官之道给百姓以及皇帝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康熙帝还称他是“清官第一”。

其实中国历史上的清官数量远不止这几个,这些清官的名声或显赫或鲜为人知。其中基于包拯的巨大影响力,“青天”这个词基本成为了清官的代名词。

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先后任四川合州知州。 “豆腐汤”的由来汤斌从进入仕途之日起,一直克己省身,依靠俸银作为全家生活的来源。 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海瑞先后任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于成龙, 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于成龙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在任上明确保甲制度,百姓安居乐业,全力耕作土地。先后任四川合州知州。后迁任湖广黄冈的知州,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农历四月十八日,于成龙终于走到了人生的最后关头,终年六十八岁。于成龙的官阶虽越升越高,但生活却更加艰苦了。为扼止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他带头实践“为民上者,务须躬先俭仆”。去直隶,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在江南是“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
西门豹也是一个有名的大清官,小学时学过的惩治“河伯娶媳妇”的人就是他,他到邺地担任县令后微服私访时发现有人借河伯娶亲敛财,举行仪式时他说让巫婆神汉去河里见河伯,用事实破除迷信,结束了这个陋习,后来他又修建水渠治理水患,百姓逐渐富庶。
魏国的公孙豹、明朝的海瑞、清朝的余文乐、西汉的赵广汉、唐朝的赵有功等都是中国古代有名的大清官,在历史上颇具盛名。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清官都有谁?

1、千古楷模——晏子

晏婴是个身体力行 、为民楷模、虚怀若谷 、闻过则喜、头脑机灵、能言善辩、善于辞令的人,他使楚时曾舌战楚王,维护国家尊严。内辅国政,屡谏齐君。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 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他管理国家秉公无私,亲友僚属求他办事,合法者办,不合法者拒。他从不接受礼物,大到赏邑、住房,小到车马、衣服,都被他辞绝。不仅如此,晏子还时常把自己所享的俸禄送给亲戚朋友和劳苦百姓。

晏婴不死君难,弃个人小义而逐国家百姓之大“利”,以国富民强为己任,重视物质基础、造福百姓、强大国家的行为,义于名而利于实,是司马迁心中“义”与“利”相融合的理想境界,也是后人学习的典范。


2、天下良吏——黄霸

武帝后期,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制定了极其严酷的法令,同时建立了察举制度,并任酷吏以严刑法。昭帝继位后,朝中严格遵循武帝时期的法律制度,以严刑峻法来控制各级官员。于是一些世俗官吏为迎合皇上旨意,就以在执法上能尽量采用严刑酷法作为一种有才能的表现,以能吹毛求疵作为衡量能力的标准。黄霸断案却崇尚仁政,反对酷刑;对疑案坚持从轻处理;主张对犯罪实行外宽内明,教化为先,把重点放在防患于未然上,所以,黄霸为官,百姓拥护,朝廷满意,属下悦服。

黄霸善于调用下属,百姓之事,无论巨细,都派人详加调查并妥善处置,就连平民的家常琐事,他也考虑得周到得体,黄霸还让驿馆、乡里治所都喂养鸡猪,以便赡养鳏寡贫弱的人。黄霸任颍川太守时,得知某乡有孤独老人去世,没有后人来安葬,黄霸就亲自督管此事:哪个乡里治所的大树可以砍伐作为棺木,哪个驿馆饲养的猪可以用来祭祀等。郡内官吏依言前去,跟黄霸所说一言不差。黄霸的细心达到如此程度,可谓明察秋毫。不知内情的人都称他是神明。奸邪之徒惧怕黄霸,只好去别的郡县,颍川郡内的盗贼随之日渐减少。

3、清廉忠烈——杨震

杨震直到五十岁时才在州郡任职。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是位贤人,于是举其为茂才,四次升迁后为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他前往郡里路过昌邑时,从前他推举的荆州茂才王密正任昌邑县长,去看望杨震,晚上又送给杨震金十斤。杨震说:“老朋友知道你,你为什么不知道老朋友呢?”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会知道。”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离开。

后来,杨震转任涿郡太守。他在任内公正廉明,不接受私人的请托。他的子孙蔬食徒步,生活俭朴,他的一些老朋友或长辈,想要他为子孙布置产业,杨震说:“让后世的人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不是很好吗?”

4、忠君为民——诸葛亮

身为丞相,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他不仅带头廉政,树起一面旗帜,同时还把廉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设来抓,对蜀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诸葛亮时期的廉政建设,首先表现在对蜀汉宫城规模和惠陵规模的严格控制上。

在诸葛亮执政时期,年青的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当时负责宫中事务的董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后主皇妃之数是一个复杂问题,涉及到皇宫规模建制等诸多问题,非董允所能决定。当时,“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诸葛亮在蜀汉上层创造了一个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蜀国官员以诸葛亮为榜样,为官节俭,力戒奢华,造就了整整一个廉政时代。

5、敢于直谏——魏征

魏徵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

李世民问魏徵:“君主怎样能够明辨是非,怎样叫昏庸糊涂?”魏徵答:“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个人就会昏庸糊涂。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舜帝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欢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因受贿被下臣侮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况得以反映上来。”

6、救时之相——姚崇

开元四年(716年),山东发生大面积蝗灾。姚崇主张杀灭蝗虫并焚烧虫尸。地方官员和百姓不敢捕杀蝗虫,反而祭天祈福消灾,连唐玄宗都担心灭蝗会违背天命。姚崇列举魏时发生蝗灾不敢灭而导致草木皆尽、饥荒遍野甚至发生人吃人现象的事例劝诫唐玄宗,指出修德免灾并非对灾祸听之任之,而是要主动救灾,如果为了保护蝗虫而牺牲人命并招致国家危殆,才是真正违抗天命。

黄门监卢怀慎认为天灾非人力所能制服,姚崇大声驳斥道:“扑杀蝗虫解救百姓是善举,如果上天降灾祸,全由我姚崇一人承担,决不推诿给别人。”姚崇为民请命的坚强决心终于打动了唐玄宗,玄宗遂下令灭蝗。最终百姓免于灾难,天下太平。

7、忧国忧民——范仲淹

庆历三年(1043年)八月,范仲淹针对内忧(官僚队伍庞大但行政效率低)外患(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的现状,上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纲领,主张澄清吏治、改革科举、整修武备、减免徭役、发展农业生产等,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举等各个方面和领域。新政实施的短短几个月间,政治局面已焕然一新:官僚机构开始精简;科举中,突出了实用议论文的考核,有特殊才干的人员,得到破格提拔;全国也普遍办起了学校。

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以夏竦为首的反对派攻击革新派为“朋党”,仁宗外放范仲淹、富弼等大臣,改革遂以失败告终。但新政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

8、身殉社稷——司马光

司马光为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忠于君王、取信于人,又恭敬、节俭、正直,温良谦恭、刚正不阿,是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孟子)。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法度,每一言行每一举动都符合礼节。在洛阳时,他每次到夏县去扫墓,一定要经过他的兄长司马旦的家。

司马旦年近八十,司马光侍奉他仍像严父一样,保护他像抚育婴儿一样。从小到大到老,他说话从来没有随便说过一句,他自己说:“我没有什么超过别人的地方,只是我一生的所作所为,从来没有不可告人的。”他的诚心是出自天性,天下的人都敬重他,相信他,陕西、洛阳一带的人们都以他为榜样,与他对照,学习他的好品德。如果人们做了不好的事,就说:“司马君实莫非不知道吗?”

司马光对财物和物质享受看得很淡薄,没有什么爱好,对学问却没有不精通的。他惟独不喜欢佛教、道教,说:“佛道的微言大义不能够超过我的书,其中的荒诞我却不相信。”他在洛阳有田地三顷,妻子死后,他卖掉土地作为丧葬的费用。他一辈子粗茶淡饭、普通衣服,一直到死。


9、浩然正气——于谦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升为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

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


10、一代廉吏——于成龙

于成龙上任合州时,土地极度荒芜。而流民不附的原因,在于原主认业。为此,他严格规定了“凡一占即为己业,后亦不得争论”的原则。同时要求各县注意为新附百姓解决定居与垦荒中的具体困难,并亲自为他们区划田舍、登记注册,借贷牛种,申明三年后起科。这样,“新集者既知田业可恃为己有而无复征发仓卒之忧,远近悦赴,旬日之间户以千计。”奖励垦荒是清初基本国策,但于成龙实行“禁止原主认业”先于清廷明确规定的15年前,加之他对具体问题的妥善解决,不到二年,合州人口骤增,田地开辟。

于成龙的官阶虽越升越高,但生活却更加艰苦了。为扼止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他带头实践“为民上者,务须躬先俭仆”。去直隶,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在江南是“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江南民因而亲切地称他作“于青菜”。总督衙门的官吏在严格的约束下,“无从得蔬茗,则日采衙后槐叶啖之,树为之秃。”他天南地北,宦海二十余年,只身天涯,不带家眷,只一个结发妻阔别二十年后才得一见。他的清操苦节享誉当时。

海瑞,他是明朝著名的清官,有海青天的美誉,他不但为官清廉,而且非常简朴,穿粗布衣服,吃糙米,就连吃的菜都是自己种的 。
1.能言善辩 ,为民楷模—晏婴
2. 实事求是,心思缜密—黄霸
3.公正廉明,生活质朴—杨震
4.清正廉洁,忠贞为毛—诸葛亮
5.文武韬略,敢于直谏—魏征
6.主动救灾,敢于担当—姚崇
7.忧国忧民,知识丰富—王安石
8.正直谦恭,身殉社稷—司马光
9.浩然正气,做事执着—于谦 1
10一代廉政—于成龙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包拯仕途的起点是知县,后历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行政长官;担任过监察御史等监察大臣、户部副史等掌理国家财政的高级官员、都部署等军事要职。
有一个是海瑞

历史上的清官有哪些?

1、孙叔敖(约公元前630年—公元前593年),芈姓,蔿氏,名敖,字孙叔,楚国期思邑(今河南信阳市淮滨县)人。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历史治水名人。

2、西门豹(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魏国(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安邑一带)人。魏文侯时任邺令,是著名的政治家、水利家,历史治水名人。曾立下赫赫功勋。

3、张汤(?—前116年),字号不详,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西汉时期官员、酷吏,大司马张安世的父亲。初习律令。曾任长安吏、内史掾和茂陵尉。

4、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代政治家、武周时期的宰相。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5、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海瑞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狄仁杰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张汤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西门豹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孙叔敖

历史上的清官有:

1、包拯: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男,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2、张汤:

张汤(?—前116年),字号不详,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

初习律令。曾任长安吏、内史掾和茂陵尉。因丞相田蚡推荐,补侍御史。以穷治陈皇后狱和淮南、衡山王等谋反事得武帝赏识。累迁太中大夫、廷尉、御史大夫。协助武帝统一货币,实行盐铁官营、算缗告缗,打击富商大贾,诛锄豪强并兼之家。

死后家产不过五百金,皆得自俸禄赏赐。

3、徐有功:

徐有功(640年—702年)名宏敏,字有功,洛州偃师(今偃师市缑氏镇)人,徐有功是国子监博士徐文远的孙子。青年时期举明经及第。历经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大理)寺丞、秋官(刑部)郎中、侍御史、司刑寺少卿等。

4、海瑞: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5、于成龙:

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清初名臣、循吏。

于成龙在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帝赞誉为“清官第一”。

本文标题: 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清官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2634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新篮球弹不起来是因为什么坚持吃素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