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赵匡胤来到了宋朝其他君主的朝代,他会想说些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8-13 09:00:5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0

赵匡胤在宋朝想灭南唐时,说的哪句话成了千古名言?一直以来历史都是很残酷的,成功者被书写,失败者无人记得。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历...

如果赵匡胤来到了宋朝其他君主的朝代,他会想说些什么

赵匡胤在宋朝想灭南唐时,说的哪句话成了千古名言?

一直以来历史都是很残酷的,成功者被书写,失败者无人记得。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历史上有没有绝对的成功,因为一切功过只能交由后人来说,当时却是看不出来的。大家应该都知道北宋的开国君主赵匡胤和南唐后主李煜,关于这两人一直以来争议都是很多的,李煜浪漫文艺并不适合做一个帝王,但是作为诗人来说,他无疑是很成功的。而赵匡胤是一个成功的君主,但是他对于臣子的态度却让人心寒,所以事情不能片面来看。今天就来给大家说说跟他相关的故事。宋朝想灭了南唐,李煜问能不能称臣,赵匡胤回一句话,成千古名言!

公元960年,柴荣病逝,只有7岁的柴宗训上位,赵匡胤因为在军队里面的声望很高,而且皇帝又小,所以假传了消息,说自己要去抵御契丹,但却带着军队去了陈桥驿并且在那发动了兵变,自己上位。赵匡胤很有野心,面对当时群雄割裂的土地,他决心要统一天下。而这时候的李煜也正好因为权力斗争而被推到了前面,成为了皇帝。当时赵匡胤在强大了以后决心向南北进攻,他了解到南方主要是经济厉害但是兵力薄弱,北方因为处于苦寒之地,所以兵力强大,是不能小视的,因此他经过考虑以后决定先进攻南方。公元962年,这场战争正式拉开了序幕。一年以后,军队占领了荆湖,这个重要的地方被占以后,其他的南方小国逐渐被灭,南唐也陷入了包围圈里面。


李煜十分的惶恐,主动取消了南唐的国号,说自己是江南国主,并且派人去找赵匡胤求和,表示自己愿意称臣,希望对方可以放自己一条生路,并且因为十分的忧愁而每天都沉浸在声色里。但是赵匡胤很生气的回了他一句话,打破了他最后的幻想。赵匡胤回他“卧榻之侧,其容他人酣睡”。之后公元975年,南唐用尽最后的兵力和宋军一战,惨败,李煜投降,南唐彻底国破。李煜的妻子小周后因为长相美貌而被百般侮辱,后来上位的赵光义因为担心李煜还会惹事,于是给了他一杯毒酒结束了他的姓名。

宋朝想灭了南唐,李煜问能不能称臣,赵匡胤回一句话,成千古名言,大家纷纷说这真的是一个绝情的君王。不过一个国家是不可能有两个帝王的,即使李煜在无辜,赵匡胤也不会容忍他让他阻碍到自己统一的脚步的,所以南唐覆灭的结局是不可能避免的,可惜李煜却看不透,还心存妄想。而当初的那句话也成为名言长久的流传了下来,成为帝王心术最真实的表达。

赵匡胤用毕生心血开创大宋,2个老太太说了两句话,葬送了宋朝吗?

中国历史上,权位最高的人莫过于皇帝,他是一国统治者,所有人都是他的子民。

不过虽然皇帝的权位是如此巨大,但是并不是每个皇帝一辈子过得都很舒心。而在历朝历代的帝王中,似乎有一种可以追寻的逻辑,那就是基本上所有开国君主,领导能力都极其出众,在位时间也都非常久。

就比如通过陈桥兵变进而黄袍加身,开创了大宋王朝的初代帝王赵匡胤。


要说这些开国君主里,赵匡胤说他的奋斗史最轻松,恐怕其他皇帝是没有一个敢出声,毕竟,赵匡胤从一位大将变成皇帝,仅仅是部下帮其兵变,就成功了。

不过赵匡胤也绝非是一介等闲之辈,他之所以能有如此名望,让所有人都拥戴他,也是因为他极为出色的军事才能。

众所周知,在中国最鼎盛的大唐王朝覆灭之后,中华大地陷入了几十年的战火纷飞时代——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中原大地的各大势力并起,势力之多连三国时期都自愧不如。整个华夏大地,各种势力之间的征战四起,无数老百姓流离失所,大好河山被鲜血染了个遍。


其后,大将军赵匡胤横扫天下,一举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成功将各大势力收于麾下或是直接覆灭,中原大地,在他的努力之下,又回归了大一统的局面。而这大一统的朝代,即享誉后世的大宋王朝。

可能是由于赵匡胤的"陈桥兵变"和"杯酒释兵权"事件实在是太过出名,他所创造的丰功伟绩就自动被掩盖了。事实上,赵匡胤在历史上的地位,是能够和秦皇汉武,以及唐太宗李世民等历史上最耀眼的君主相提并论的存在,可见,这个大宋开国皇帝的文韬武略是有多强大。

但就是这么一位君主,他这一辈子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却被两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子两句话就给彻彻底底地摧毁了,实在是让人感到讽刺。


当然,这两位老人家也不是普通人,其中一位是赵匡胤亲妈杜老太后,另一位则是赵匡胤后人宋神宗的结发夫妻向太后。

赵匡胤与刘邦、朱元璋等皇帝不同,他原本就出生在宦官家庭中,其亲妈自然也是一位大家闺秀。不过,与我们传统认知中的大家闺秀不同,这位老太后是一个非常果敢的女强人,做事情雷厉风行,从不拖泥带水,一大家子在她的治理下,日子过得是蒸蒸日上。

赵匡胤从小有这么一位老妈在身边看管,自然成长得比别人更优秀,同样,他也非常崇拜自己的母亲,唯母亲是从。


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后,老妈顺理成章成为大明王朝的太后。作为一个知书达理的人物,杜太后深知自己作为太后的职责在哪,不会轻易管儿子太多,只会适时的从长辈角度,加以提点。

按理来说,这么一位深明大义的母亲,怎么会害得自己儿子打下的江山支离破碎呢?只能说,世事难料。

杜老太后这一辈子,只干涉了赵匡胤一件事情,也就是这么一件事,却将大明江山的命运给葬送了。她干涉的事情,是皇位传承。

根据史料记载,在杜老太后即将撒手归西之前,她跟赵匡胤说了一句话,意思是让赵匡胤百年之后将皇位传给他的弟弟赵光义。


最后的答案我们都知道了,赵匡胤之后,大明王朝的皇帝的确是赵光义。想来也是,赵匡胤自小就听妈妈的话,非常孝顺,这妈妈最后的遗言自然更加重视。

但我们来看看赵光义当上皇帝之后都做了些什么?

赵光义比他哥哥最不及的地方就在于他不能认清自己,一心只想着做些什么大事超过哥哥。结果他还未准备好就直接北伐,还连续两次都失败,严重损伤大宋的力量。

更加不幸的是,此次战败,让其他小国都开始蠢蠢欲动,宋朝由此再无安宁之日。就连宋朝的大臣们,此后都不再敢与他国交战。

原本已经伤成这样的宋朝,又被向太后一脚踢下了悬崖。

向太后和杜太后很像,她们其实都很贤惠,也不轻易干涉朝政。然而和杜太后一样,向太后指定皇位继承人,将宋朝彻底葬送。


这候选人就是宋徽宗,虽然其诗词歌赋能力很强,且也是一位仁义之君,但是统治国家的能力却是一点都没有。

他在位期间,竟然与金国结盟,一起灭掉辽国,让金国侵略宋朝再无阻力,最后酿成靖康之耻,这一历史上最大的耻辱。

宋太祖想迁都,群臣强烈反对,宋太祖悲愤作出什么预言?

宋太祖悲愤时作出的预言是“不超过一百年,天下的民力都会被耗尽的。”当时宋太祖觉得这个首都的位置并不合理,因此就想要迁都,这个时候大臣们都强烈反对,并且对他说你想迁都的地方,以前有很多朝代都在那里覆灭的,如果我们再把自己的朝代迁到那里的话,到时候肯定也会跟着一起覆灭的,所以宋太祖就非常生气,然后就做出了一些预言,而后来他的预言真的实现了。

当时宋太祖想迁都洛阳,但是大臣们都不同意。宋太祖当时想要迁都是因为他知道他们这个地方,如果别人进攻的话,他们想要镇守的话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到时候他们为了镇守就需要派非常多的兵力来镇守都城,但是如果按照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的话,就会导致很多兵力被耗尽,而当别人攻打来的时候,就会很容易的被别人打败,但是当时大臣们都不同意,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宋太祖就非常生气,因为大臣们不同意他这个意见,这个时候他的弟弟来劝他,然后他就做出了一个预言,预言的内容是:不超过100年,我们国家的所有的兵力都会被消耗尽,到时候也就是我们国家灭亡的时候了。

而后来宋太祖的这个预言真的灵验了。宋太祖其实当时知道,如果按照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的话,他们国家的兵力就会被耗尽,到时候他们的国家也就不保了,所以他才想要迁都,但是当时的很多大臣都不明白他为什么想要迁都,因此就导致宋太祖非常生气,而后来宋太祖就驾崩了,这个时候大臣们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他们还是派很多的兵力来镇守他们的国度,但是没过多久他们的国家就灭亡了。

其实宋太祖当时迁都是因为他想保住自己的国家,但是很多大臣都不理解他,因此他就作出了一个预言。

宋太祖预言:“此时不迁都,他日也必将迁都”。宋太祖做为一国之君他的决定必定是经过深谋远虑的,当然大臣们反对也是担心迁都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公元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大宋王朝,都城定为河南开封。纵然开封历史悠久,交通方便,经济富庶,可赵匡胤一直不满意这里。赵匡胤登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他一定是看到了什么,所以不满意开封。
后来,范仲淹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洛阳险固,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既有事必居洛阳。”在平定南方诸国及地方割据势力后,鉴于开封地区“形势涣散,防维为难”,难以进行有效的军事,赵匡胤考虑到了迁都。
赵匡胤想迁都洛阳,但包括赵光义在内的大多数人都反对,被逼妥协的赵匡胤说:"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寄托了君王美好期望!宋朝为什么叫宋,听太祖赵匡胤怎么说?

大家都知道,赵匡胤在一个地方,被手下黄袍加身,成了一个新朝代的建立者,那么,大宋为什么叫宋呢?赵匡胤是怎么给群臣解释的?



很多人认为赵匡胤建立这个宋,是因为当时的赵匡胤担任的一个很重要的官职,就是宋州节度使,正是这个节度使,让赵匡胤逐渐储备了军事力量,逐渐靠近权力中心,甚至成为新的朝代的建立者,这个也是事实。难道赵匡胤选择这个宋就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吗?难道仅仅就是因为这个封号而设置的吗?

赵匡胤在一次朝堂会议上,自己说周武王建立国都的时候,因为微子有仁德之美,就让微子去宋国(当时的宋州)治理百姓,在他的治理下,宋国家给人足,物产丰饶,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自己取名字为大宋,就是希望在大家的共同治理下,能够更好地给予百姓安逸的生活,看来这个思想不能不说是远大,至于是不是能实现了,以后的百姓生活给出了答案!

宋代的百姓生活还是相对比较富裕的,尤其是在宋仁宗时代,这个君主是我比较喜欢的,他不仅仅仁爱,对周围人是如此,对于囚犯都很好,自己在死之前,竟然关心的是囚犯,这样的君主难道不值得我们敬重吗?对于一些不好的君主,我们就不说了,最起码,在宋代,家家安居乐业是能做到的!

你觉得大宋称号里包含的理想是不是真的实现了?要是可以穿越的话,你想回到宋代的哪个时期?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微子启于宋(今河南商丘)商朝发源地商丘,建立宋国,封为公爵,尊为“三恪”之一,以奉商祀。到宋襄公时,宋国已成为天下诸侯之盟主,春秋五霸之一。

宋人以国为姓,为宋氏之始,传续至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宋微子启为宋姓始祖,下传十一世宋武公司空而至春秋,传至十九世宋景公头曼已入战国,二十四世宋康王偃失国,宋国灭亡。


二十六世沣至秦代,二十七世檄已到西汉初年,此后以嫡长子相传,到六十四世已进入元代末期,因兵灾水患,谱牒失传,宋氏族人各祀先祖。

宋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18位、当代,宋姓大约有1120万人,约占中国总人口的0.81%,排在第二十二位、内蒙古中部和东部,宋姓占当地人口比例在0.7%-1.4%,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8%。

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后周建立后,赵匡胤始入军旅,受周世宗柴荣器重,于征伐南唐时屡建战功。柴荣病重时,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

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大军回京后,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

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因为叫宋所以历史记载叫宋朝、一千多年了也不可能听他说话
宋朝赵匡胤是一个很精明的皇帝,就是太看重文官了。

如果你属于赵匡胤为为首的帝王集团中的一员,请你把宋朝刚建立时面临的据实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呈上来

  这是我当年写的文章,观点有些不成熟,朋友觉得有可取的地方可以采纳。

  要了解北宋王朝的历史,我们必须了解它建立的历史背景,而这个封建社会的鼎盛王朝恰恰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建立了,这就注定了北宋王朝一统天下的艰辛历程。我们先来看看中国历史上这个最乱的年代,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同时,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这十几个政权统称“十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
  唐朝后期以来的藩镇割据演化为五代十国的分裂混战局面,这是中国历史上王朝更迭最频繁的一个时期,实行的是军阀强权政治,割据一方的藩镇拥有一定的军事实力,在时机成熟时,他们就推翻朝廷,取而代之,建立自己的王朝;同时在王朝内部,为争夺皇位而内讧,父子相杀、兄弟相杀的事件层出不穷。五代十国的分裂导致战争频繁,人民的兵役负担加重,社会经济也遭到严重破坏,赋役剥削苛重,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直到后周时,政治才有所改革,生产也有所恢复。

  我们分析五代十国,重点是要分析五代十国后期的几个强国,北方的后周,南方的南唐,顺便谈一谈吴越国,因为吴越国的存在时间最长。江南地区的很多寺庙就是在那个时代建造的,前朝诗人杜牧《江南春》中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是多么有先见之明啊,南唐李煜和吴越王功不可没。
  说起后周和南唐,我准备从这两国的两对父子开始谈,后周的郭威和养子柴荣,南唐的李璟和李煜父子,一对怀有帝王之志,一统天下的雄心;一对偏安一隅,词中帝王。

  后周太祖郭威生于乱世,长于军伍,勇武有力,豪爽负气,略通兵法,善抚将士,以军功累迁至枢密使高位。终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取后汉而代之,是五代时期军人专权的代表人物。郭威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他的军事才能在讨伐李守贞之战中显现,并且直接影响了当时在他身边的柴荣和赵匡胤。郭威在位期间,对改革累朝弊政颇有成绩,所以在五代十国时期算得上是一个好皇帝。贫民出生的郭威了解民间疾苦,在位期间,崇尚节俭,减轻赋税,削减刑法,虚心纳谏,逐渐改革了一些弊政,使北方地区的经济,政治形势渐渐趋向好转。临终前,屡戒养子柴荣,死后用纸衣瓦棺,不修地宫,不要守陵宫人,不得用石人、石兽,只立一石,镌字云:“大周天子临晏驾,与嗣帝约,缘平生好俭素,只令著瓦棺纸衣葬,若违此言,阴灵不相助。”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周太祖驾崩,晋王荣按遗命在柩前即皇帝位,为周世宗。柴荣治理国家丝毫不逊于他的养父郭威,他进行了一些列的变革,政治上,澄清吏治,严明赏罚,惩治贪赃,倡导节俭,力戒奢华;经济上,鼓励逃户回乡定居,减免各种无名科敛,安抚流民,招民垦殖逃户田,编制《均田图》等;军事上,整肃军纪。这些都为后周在五代十国后期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奠定了基础,研究历史进程,我们更关注的是柴荣的政治抱负,年富力强的周世宗柴荣,雄心勃勃,决心遵照养父的遗愿,干出一番大事业。他曾向左谏大夫王朴发问:“朕当得几年?”精究术数的王朴答曰:“臣固陋,辄以所学推之,三十年后非所知也。”柴荣听后十分欣喜地说:“若如卿所言,寡人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柴荣在他五年多的统治期间,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南征北战,揭开了结束分裂,统一天下的序幕。柴荣采纳王朴的“攻取之道,从易者始”的建议,制定了“先南后北”的战略,这个战略对后来赵匡胤的统一战争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三次对南唐的进攻,柴荣基本上平定了江北,得州十四,县六十,迫使南唐去帝号,只称“江南国主”。公元959年农历4月,柴荣亲率诸军北伐契丹,仅四十二天,兵不血刃,连收三关三州,共十七县,柴荣正准备乘胜夺取幽州,遇疾而返,让柴荣想不到的是,这是他的最后一次征战了,农历6月19日柴荣驾崩,终年三十九岁。对于这位五代时期最优秀的帝王,我们只能用“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来形容了,旷世英雄一统天下,不朽君王横刀立马,柴荣戎马一生,也留下了遗憾的一生,如果柴荣不是英年早逝,也许就没有北宋王朝了。
  说起后周,柴荣和其手下文臣王朴、武将赵匡胤是不能不说的知名人物。柴荣是五代时期最有作为的一个政治家,王朴是五代首屈一指的名臣,赵匡胤戎马一生,以后就是讲他的大宋王朝的,这里不介绍。柴荣前面已经说过,这里我还要美言几句,他是个非常务实的君主,心里想的大都是些国家大事,在五代发展到后周这最后一个王朝时,统一的迹象已经显露出来,柴荣继承养父郭威的统一事业,也经常考虑如何四处征服的问题,但他自己又觉得没有太好的统一大略,于是善于用人的柴荣就想了一个好办法,让二十多个才华出众的大臣每人撰写策论一篇,说是试试他们的才能,其实是希望从中发现安邦定国的良策。柴荣在有限的几年时间里,南征北战,为北宋时的基本统一奠定了基础,其实赵匡胤确实要感谢的人是柴荣,后来宋太祖也是非常尊重柴家人,因为他是比较佩服柴荣的,也深知自己的江山是柴荣所赐。宋太祖佩服的人还有王朴,王朴的才华得以显露完全是柴荣的“伯乐相马”的结果,一篇《平边策》足以见得王朴智慧超群。还有一件小事,可以奠定王普五代十国第一文臣的地位,赵匡胤当了皇帝后,有次和大臣们路过后周的功臣阁,正好有阵风将门吹开了,宋太祖刚好面对王朴的画像,宋太祖赶忙停下脚步,肃立不动,然后整理了整理御袍,身体像磐折一般深深鞠了一躬,有人不解地问:“陛下贵为天子,他是前朝的大臣,不该这样过分地行礼呢!”宋太祖指着自己身上的御袍说:“如果王朴还健在,那朕就不可能穿上此袍了。”后周的勇将也对王朴如此敬畏,王朴在世时的威望可见一斑啊。

  说起南唐,《南唐二主词》这本词集大家都不会陌生,特别是李煜的词,乃千古绝唱。李璟(916-961),史称南唐中主,好读书,多才艺。“时时作为歌诗,皆出入风骚”,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并且经常与韩熙载、冯延已等饮宴赋诗,于是这类诗词在南唐获得了发展的机会。他的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小楼吹彻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对南唐词坛产生过一定的影响,现存词五首。李璟即位后实行的是对外扩张政策,他在位时的南唐疆土最大,但是李璟本人奢侈无度,导致政治腐败,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957年中原王朝后周派兵侵入南唐,占领了南唐淮南大片土地,并长驱直入到长江一带,李璟只好派人向后周世宗柴荣称臣,去帝号,自称唐国主,使用后周年号。李煜(937-978),史称南唐后主,诗词成就比其父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但是后主在治理国家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使得南唐在委屈称臣多年之后仍然拜托不了亡国的命运,假如李煜利用对外称臣使中原王朝放松政策的契机好好治理国家,拿出一点君王的霸气,而不是大力建造寺庙让赵匡胤相信自己没有争雄天下的野心,也许南唐的命运会改变,一个国家再小,如果统治阶级能够励精图治,军民一心,再强大的王朝也很难取胜,何况五代十国后期,南唐的疆域是很大的,又有长江的天险,后周想要攻破南唐实在不容易,当然也不会有后来赵匡胤“浮桥渡江”的历史奇迹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长江大桥的出现也自然得推后了。

  在五代十国中,吴越国是个小国,统治的疆域为现中国浙江省为主的东南沿海一带,国虽小,但是国家运转的时间最长。谈起吴越国,我们也说两代君王,钱镠和钱叔。吴越太祖钱镠在后梁时期被朱温封为吴越王,吴越国地域狭小,极盛时,只辖有杭、越、湖、苏、秀、婺、睦、衢、台、温、处、明、福十三州,另又设有镇海、镇东、中吴、宣德、武胜、彰武等节镇,由于地狭兵少,实力不足,根本不可能与中原王朝抗衡,因此吴越的军事战略一直是对中原王朝称臣。钱镠在政治上贯彻“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国策。礼贤下士,广罗人才;奖励垦荒,发展农桑,兴修水利,对外称臣使得战争较少,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所以吴越对江浙地区的开发是有一定贡献的。据说他非常尊重佛教,其原因是因为他早年身份微贱时曾经受到浙江临安东天目山昭明禅寺法济湮禅师的器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他发迹建立了吴越国后,便大事提倡佛教,建造佛塔。王室人员更是带头礼佛、供佛,从而在全社会习佛蔚然成风,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吴越国的最后一位国王钱叔。值得一提的是,长期混乱动荡的环境使钱镠养成了一种保持警惕的习惯,他睡觉用的圆木枕头是为了提醒自己不要睡得太沉,也叫“警枕”,他又在卧室里放了一个盛着粉的盘子,夜里想起什么事,就立刻起来在粉盘上记下来,免得白天忘记,等等。钱镠就是靠他的谨慎小心,一直保持他在吴越的统治地位,在那个朝代更替频繁的时代,能守住一方基业也是不容易的,所以本人觉得钱镠也算是一个有功的君王。说起钱叔,就不能不说杭州西湖有名的雷锋塔了,公元10世纪,那时的杭州城是吴越国国都。现在的雷锋塔是重建的,虽然塔的外壳没有参考价值,但是里面保留的还是原塔的遗址,有兴趣可以去杭州瞧瞧,信佛的朋友买块塔砖收藏也是很有意义的。据说雷锋塔是公元975年吴越王钱叔为庆贺妃子得子,感谢佛恩而决定修建,史料记载该塔叫“皇妃塔”。

  五代十国纷乱复杂,我们只能从一些重点方面来了解,不可能面面俱到,从五代十国的发展进程,以及上述各国君王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南方十国在那个时代谁也没有统一天下的能力,割据势力之间战争不断,十国中实力最强的南唐到后来也逃不过亡国的命运,相反,当时的后周在郭威和柴荣两朝的努力之下,逐渐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军力和财力,可惜的是柴荣英年早逝,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周世宗本想做三十年的皇帝,可是历史只给了他五年的时间,还未完成他第一个十年的愿望啊,随着这位乱世君王的陨落,一统中原的任务就落到了通过不流血军事政变夺取政权的赵匡胤身上。但凡胸怀大志的君王,都是不会容许中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的,郭威柴荣如此,赵匡胤也是如此,要建立不世之功,必须一统天下,为中华民族大团结,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

  战火纷飞的五代十国,留给我们许多值得回忆的往事,也留给了我们许多遗憾,多少英雄壮志未酬,但是从那以后,中国再也没有出现如此混乱的分裂局面,大宋王朝的建立以及中原汉区回归一统的历史功绩足以让宋太祖赵匡胤名垂青史。最后,我想用明朝中叶杰出词人杨慎的一首《临江仙》作结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赵匡胤登基面临的困境,一是帝位不巩固,广大将领佣兵过重。二是经济凋零,社会不安定因素较多,经济急需发展。三是边境不稳定,随时面临外邦袭击。四是人才不集中,急需招贤纳士壮大统治集团。五是广施教育,稳定民心。六是安定人心,安定民心使之安于土地劳作。还有就是建立稳定的朝廷制度,官员制度,军队制度,及时登记户籍编制。
奏本
本文标题: 如果赵匡胤来到了宋朝其他君主的朝代,他会想说些什么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0188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你多久没有在天上看见星星和月亮了 月光有多久没有照在你的身上了黑白无常是哪个朝代起源的神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