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8世纪欧洲军队战场指挥的问题

发布时间: 2022-07-10 22:00:2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2

18世纪的普鲁士军队是如何冠绝欧洲的?18世纪普鲁士军队之所以能在欧洲肆无忌惮的横行完全是因为军队中铁一般的纪律。18世纪的德意...

关于18世纪欧洲军队战场指挥的问题

18世纪的普鲁士军队是如何冠绝欧洲的?

18世纪普鲁士军队之所以能在欧洲肆无忌惮的横行完全是因为军队中铁一般的纪律。

18世纪的德意志因为骨子里流淌着好战的血液,所以整个国家都立志于发展军队事业,为了扩充军队的人数采取强制招兵的方法。也因为这一项政策使得在短期内普鲁士军队的人数极速增加。

因为在招兵的过程当中进入普鲁士队伍的不仅只有德意志的人,还有其他地区的人也被强制入伍。为了能够更好的让军队受到最高指挥官腓特烈大帝的统一管理、有着高度严格的纪律性,高官才制定了一系列的极度严格的纪律和政策让军人们服从管理。

而且因为在18世纪的战争属于“排队枪毙”的打法,为了确保军队整齐划一的调动性和纪律在十几个军人当中就会有一个指挥官确认这些军人的动向。如果当中有一个人的掉队或者有什么异动其余人完全可以将其击毙。

正因为有如此严格的军纪,才会令普鲁士军队在18世纪的欧洲让人闻风丧胆。

因为普鲁士军队纪律太严明,他是一个政权高度集中的国家,所以士兵对于皇帝非常的效忠,对于个人荣誉看得非常重。

在跟其他国家打仗的时候,法国的军队不要讲比较软弱再遇到普鲁士士兵的时候基本就是被拿来练手。普鲁士军队可以说不是把自己当做国家的一份子,而是灌输着国家将是我们军队的一部分,所有的人民都能拿起枪冲锋陷阵。

还有一点是他的领导者非常的铁血,当时他们军队采用的纪律就是铁血手段,出现一丁点的问题都会被毫不留情的拉出来,“平时多流汗战场上少流血”这句话在这个国家的军队里应该是最贴切不过的。

如果没有一个铁血的领导者,能把这个军队就算在英勇都没有用,德国能把两者相结合都做到巅峰,普鲁士的战斗力再不强,那就是奇怪了。

而且他们是愈战愈勇,在不断的是胜利中坚定着自己必胜的信心。

在拿破仑时代陆军主要战法有哪些

步兵线列步兵(Line Infantry):最通常见到的普通步兵。排成两到四排的行进与射击的士兵主要装备滑膛燧发火枪与套筒式刺刀。因为当时火器的不准确性以及装填困难使得集群使用以及在更近距离上开枪显得尤为重要,故训练时注重忍耐性与队形,提倡在敌方射击后装填时贴近敌人开枪再以刺刀冲锋。 又因为往往队形的破坏造成火力持续性缺乏,线列步兵的训练及其注重保持队列与不同队形的变化,而这种训练也是同学们军训时怨声载道的踏正步排队列的由来。 作为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线列步兵给其他兵种建立支撑,掩护与作战术机动的平台。

线列步兵线列步兵主要队形简介:横队(Line)横向长,而纵深成三到四排的阵型。为作战时最常见队形,可以成排射击(fire by rank),第一排射击完后装填时第二排第三排得以射击以保持火力持续性。在此基础又有“fire and advance”战术,呈松散的线列步兵在前排射击完毕后后排士兵将前进一定距离再行射击,如此交替,在火力不断的情况下横队可以不断向前推进。横队的缺陷也很明显,首先是在行进过程难以保持队形,往往军官不得不停下队形重新整队,十分耗费时间。在跑动冲锋中更是不可能保持队形。并且横队也很难通过复杂或狭窄地形。典型战例:克里米亚战争中被排成一排至两排毫无纵深的英国的苏格兰卫兵。因英军身着红衣(Redcoats),远看如一条红线故得名“细细的红线”。(The Thin Red line)纵队(Column)横向较短纵向较长的对形。纵队因为容易保持,在行军与突击力上均显著优于横队。偏向刺刀突击作战的俄军尤其偏爱纵队。但是纵队也有其缺陷,首先因为横向士兵较少,而只有前几排的士兵得以射击,故火力不足。其次纵队在遭到炮火袭击时遭受伤亡极大。设想一颗加农炮发射的实心弹击中横队,能击倒纵深士兵不过三到四人,而穿过纵队时因为纵向士兵多炮弹将击中的士兵数量将大大大于横队。典型战例:奥斯特里茨“三皇会战”中的沙俄军队便排成纵队向法军进攻。而滑铁卢战役时冲击英军阵地的法军也采取了纵队阵型。特别介绍 方阵(Square)将士兵朝四面部署为一个闭合的空心方形的阵型。乐队与预备队置于中央。方阵可以成编制地形成,例如在金字塔战役中的法军便成师形成方阵,并在阵中配属了炮兵。方阵的作战对象为骑兵。骑兵因为其无与伦比的机动性经常迂回步兵侧翼甚至背后进攻,而对此迂回步兵往往不能作出及时调整阵型而被骑兵冲乱了队形丧失战斗能力。方阵恰恰弥补了步兵侧后薄弱的特点,无论骑兵从何处冲锋方阵都可以作出及时防御,而林立的刺刀也使骑兵的马出于动物本能不敢向前。在面对步兵特别是横队时方阵无效也无意义,并且因队形密集惧怕远程火力(如来复枪兵或者火炮)的攻击。典型战例:金字塔战役中重创马穆鲁克骑兵的法军大方阵及在滑铁卢战役中顶住拿破仑胸甲骑兵冲击的英军方阵。

方阵形成的操典
掷弹兵(Grenadier):选拔时的体格与身高要求都远高于普通线列步兵的兵种,装备原始版的手雷与燧发火枪。军装优质,并且帽子上有鲜艳的羽毛代表他们的不同。战术运用与线列步兵相同。但因为精锐往往部署在关键部位,同时因为身高与体格过人在肉搏近战中颇为重要。对敌方士气打击也极大,因精锐故经常作为近卫军(Guard)使用。堪称高富帅兵种。

掷弹兵轻步兵(Light Infantry):训练时更注重射击精确度却几乎忽略肉搏的兵种。使用普通滑膛枪,总装备重量轻,运动速度快作战灵活,具有足够的纪律性可以组成线列作战,也可排成分散阵型进行游击与侧击。行军时处于队首,后退时负责掩护。轻步兵因为大多由老兵组成,故团队精神(Esprit de Corps)与士气均高于线列步兵。

轻步兵来福枪兵,或者猎兵(Skirmisher/Rifle):一般从猎人中召集。(也是他们被称为猎兵的原因)射击经验丰富,使用来复枪 野外生存能力及耐力极强。与轻步兵不同的是猎兵只会使用分散阵型作战。除了和轻步兵一样要打头阵打掩护外,主要功能为袭击敌军侧翼(特别在是英军中的使用),游击袭扰,布置陷阱(比如对付骑兵的削尖木杆),袭杀对方指挥官等。但因为缺乏有效的肉搏训练并且来复枪上无法加装刺刀,故遇到肉搏或者骑兵几乎无存活率。(现代战场精射手Marksman的雏形)

来复枪兵民兵(Militia):平时有少量训练,战时召集的部队,各方面训练均不到位,装备不佳,战场纪律及士气均不及职业军人。 当时欧洲国家均有类似部队,一般作为守备部队使用,有时也作为不时之需投入正式战场。而北非马穆鲁克民兵则更加基本是乌合之众从各酋长处临时组建的部队,作战能力值得怀疑。(可以理解为战五渣)

埃及民兵主要武器:前装燧发火枪(Muzzle-loader Flintlock Musket):由枪后方燧发火石的火花点燃外部火药匣(连接枪管内部的火药)以击发,发射圆形子弹。(到美国内战期间才有锥形子弹的大量运用)比起之前的火绳枪(Matchlock)有快速部署,减轻补给要求(不再需要火绳点燃火药)的优点。结构又不如转轮机火枪(Wheelock)复杂方便大量生产。射速平均三发一分钟,射程最大150米,配有套筒式刺刀。同系列的还有燧发手枪(Flintlock Pistol)与卡宾枪(Flintlock Carbine)结构相同但二者较燧发步枪枪管较短,一般配发军官与骑兵使用。

来复枪(Rifle):与大多数人的印象不同,来复枪的历史和滑膛枪差不多,但是因为当时没有标准化生产,而手工生产来福线非常困难,所以来复枪并不普及。只有猎人才会使用。并且为了保证气密性,来复枪的子弹一般比枪口径要略大,所以装填困难,需要射手用小锤子与推杆把子弹一点点敲进枪管,造成装填时间往往两倍于普通步枪。但是因为来复线造成的子弹回旋带来滑膛枪无法比拟的精确度与射程,使用得当时可在战场上起决定性作用。比如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英军专门有装备光学设备(说白了就是原始版的狙击镜)的来复枪手专门狙杀大陆军军官,连华盛顿都险遭其手。最后因为在射手开枪前华盛顿转身背对枪手,而那位枪手认为背后开枪乃不道德行为故作罢。不然恐怕历史就要让小小来复枪改写了。

来复线手雷(Grenade):原始版的手雷,需要掷弹兵点燃后扔入敌阵,破片较少,但就当时来说是杀伤力较强并且震撼地方士气的武器。并且手雷可以成片破坏敌方阵列,造成对方火力空缺让己方突击部队有机可乘。

拿破仑时期的手雷拿破仑时期步兵还有运用原始地雷,手炮(掷弹筒)的纪录,但因为并不普及,暂且不表。另外当时野战工事也获得了长足发展,步兵已经可以很好的挖掘战壕布置拒马等。刺刀(Bayonet)最初火枪兵并没有配备刺刀,近战时使用枪托与佩剑作战。而对付骑兵时必须要有同时行进的长枪兵(Pikeman)方阵掩护,否则将束手无策。于是就出现了西班牙方阵(Tercio ),以长枪与火枪兵以一定比例形成方阵作战。直到刺刀的发明,使火枪兵在面对骑兵时也有了自卫能力,于是渐渐地长枪兵退出了战场。刺刀最初的发明众说纷纭,有说是由猎人在打猎时装在枪口用于近身防卫枪刺演变而来,又有说是从一次战斗中一名火枪兵捡起断掉的长矛插入枪管获得的灵感。最初的刺刀(Plug Bayonet)如一把匕首,作战时插入枪口内,把火枪变成长矛作战。缺点是插入后很难拿出,又堵塞了枪口导致无法射击。而后发明了套筒式刺刀(Ring Bayonet)解决了无法射击的问题,但作战时容易掉落遗失。最后被插座式刺刀(Socket Bayonet)取代。现代步枪基本都留有刺刀座或者导轨来装备刺刀,(比如奥地利的AUG步枪的设计者曾认为现代步枪不再需要刺刀,但经实战测试后来还是加装了刺刀座)而刺刀的用途也不单限于作战,可作为生存刀使用。

刺刀骑兵轻骑兵/骠骑兵 (Light Calvary/Hussar)作为一种轻装骑兵其机动性无与伦比,使用弯马刀或者长矛。但轻装轻甲的轻骑兵在冲击列阵好的步兵时效果甚微。故轻骑兵一般用作军团间通讯,渗透,袭击补给线及敌方传令兵等。连拿破仑本人曾险些被俄国哥萨克骑兵(Cossack)捕获。

轻骑兵

17世纪波兰有翼骠骑兵重骑兵/胸甲骑兵(Heavy Cavalry/Cuirassier)顾名思义为重装骑兵,骑高头大马,着重甲,人员挑选也极为严格,高大强壮者才得以入选。重骑兵冲击时的冲击力与气势对敌方阵型与士气均有很大影响。当时作用相比现世的坦克。用长直马刀,一般呈菱形或者三角阵型对敌方冲击以达到最大效果。胸甲骑兵则是重骑兵的极致,法国胸甲骑兵只骑诺曼底地区的大型马,胸着铜甲使火枪弹对其几乎毫无效果,连皮靴都是加厚的。步兵对其除结方阵自保与希望炮弹直接命中胸甲骑兵外几乎毫无办法。但显然的缺点是胸甲骑兵离开马后身上的重量将使其寸步难行。

胸甲骑兵龙骑兵(Dragoon)一种接受步兵与骑兵训练的骑兵。装备马刀与卡宾枪(剪短版的火枪),骑马时作为骑兵使用,并且可以根据战场需要到指定位置下马作为线列步兵使用,配合骑兵炮使得部署火力非常便捷与灵活。拿破仑本人非常热衷于使用龙骑兵,甚至有集合使用一整个龙骑兵军的纪录。也有直接在马上射击的火枪骑兵以及骑马掷弹兵等变体。其名字听上去虽然听上去如神话中骑龙作战的“龙骑兵”一般,但其实龙骑兵的得名是因为最初法国组建的此类部队徽标上的龙形图案故得名。

下马作战的龙骑兵特别介绍:马穆鲁克(Mameluke):意为“奴隶”,最初由阿拉伯帝国时期抓住或购买的高加索人俘虏组成的骑兵部队,使用弯刀与盾牌。拿破仑时期的马穆鲁克指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埃及的统治阶级贝伊及其所率领部队统称,以骑兵为主,并不一定是奴隶兵。在火器普及之前的马穆鲁克是一只足以改变战场形势的兵种。但随着火器已普及的拿破仑时期其密集阵型反而使马穆鲁克自身深受其害。

马穆鲁克骑兵炮兵拿破仑时期的炮兵均使用滑膛前装火炮,因气密性差以及炮弹发射时带出未燃烧火药等问题(同样问题也发生在前装火枪上)射程均在500-1000米内。装填过程繁琐,且在发射一定数量炮弹后要清膛,清理未燃尽的纸质弹药包残留等。榴弹炮(Howitzer),炮管较短,射角高,弹道弯曲的火炮。因为其特殊的弹道所以受地形影响较小,对掩体或者城墙后的敌人员都可以造成杀伤。一般发射榴散弹或者燃烧弹。有时有热气球升空以观察炮弹落点,是原始的炮兵观测员。现代榴弹炮射程往往能达到50公里甚至更远,在有观测员(常为侦察兵或者狙击手)情况下,可把误差控制在数米之内,作远程支援武器使用。

榴弹炮加农炮(Cannon):原指各种身管火炮,后来只用于直射火炮。炮管较长,弹道平直,膛口初速高。发射实心炮弹,葡萄弹或者破片炮弹(Canister Shot),用于对敌方直瞄射击。口径用炮弹重量区分(六磅,八磅,十二磅等)在野战工事流行以后对掩体后的敌方人员作用不大,但对暴露在外与密集冲锋的步兵与骑兵效果非常好,为己方步兵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火力支援。其作用如此显著使得法王路易十四在法国加农炮上铭文Ultima Ratio Regum (kings' final argument)

加农炮迫击炮(Mortar)最初迫击炮发展于臼炮,口径大,炮管极短,初速低,有弧形弹道。因其重量巨大故难以在野外机动,所以拿破仑时期通常作为攻城炮或者防守武器使用。后来有缩小型迫击炮出现也作为步兵支援武器。发射炮弹与榴弹炮种类相同。

迫击炮骑兵炮(Horse Artillery)与一般的炮兵不同,骑兵炮口径偏小(6磅),有多匹马匹牵拉,保证了其机动性。骑兵炮炮手也挑选于能熟练部署火炮的老兵部队,保证其在最短时间内能部署于恰当位置发挥火力。拿破仑在战争后期马匹不足的情况下不惜让骑兵部队步行作战让出马匹来保证骑兵炮的马匹供应,可见其地位。

骑兵炮海军炮(Carronade)因为海军炮不需要像陆军火炮一样机动,故海军炮有自己独特的炮架,并用粗麻绳固定以防其在颠簸时移动。海军炮身管一般较加农炮较短,方便水手重装填。发射炮弹与加农炮相同,另外也发射海军独特的锁链炮弹。

海军炮及底座火箭(Rocket)英军最初使用这种用带尾翼的尖头长管形的武器。火箭不需要炮筒发射,只需要有发射架便可发射。在火箭的长管中带有火药或者燃烧药,射程极远并且以集群使用。对对方士气打击极大。现代火箭炮便基于此种武器。

火箭帕克炮(Puckle gun)严格意义上来说因其口径小应当算在枪之列,但因为其整体偏大,且使用炮座用马牵拉故在此归于炮兵中。帕克炮是一种连发武器的尝试,其后方有一圆盘(与左轮手枪类似结构)放制预先装填好的弹药。发射时摇动摇柄逐个击发使其拥有“机枪”般的火力。而重新装填时只需更换圆盘即可。类似的结构也被美国内战时期加特林机枪(Gatling gun)使用。但二者与现代机枪均有本质区别,帕克炮与加特林机枪严格意义上只能一起装填并一起手动发射的多个普通火枪而已。而第一把现代机枪马克沁机枪(Maxim gun)则利用的是子弹底火燃烧造成膨胀的气体压缩复进簧来达到连发效果。

Puckle gun

Gatling gun炮弹介绍实心弹(Cannonball)顾名思义实心的金属炮弹,呈球状,为拿破仑时期最通用炮弹。主要对付建筑与密集人员。

加农炮弹葡萄弹(Grape Shot):装填时装入数量较多的实心小颗粒炮弹,射程很近但散射面极大。(效果如现代散弹枪)是拿破仑担任炮兵司令在巴黎平叛时向大群暴民射击时发明。后用于野战,近距离对密集阵型非常有效。海陆炮兵均有使用,威力足够射穿船侧木板。

葡萄弹,装填时整包放入炮膛中榴散弹(Case shot):榴弹炮发射的爆炸性弹药(与当时大量使用的实心弹对比)主要对付敌方有生力量。前期需要炮手估算距离以设置相应的引信,后期触发式炮弹发明后大大增加其杀伤效率。

榴散弹燃烧弹/石灰弹(Carcass shot/Quicklime shot)在炮弹内部装有燃烧物的炮弹,爆炸后散射面大持续时间较长,主要对付人员。石灰弹则是利用生石灰遇水反应剧烈升温的原理大面积杀伤致盲敌方人员,现已禁用。

爆炸的石灰弹锁链弹(Chain shot)海军独有的炮弹,由两颗实心炮弹与中央连接的链条组成,主要目标为敌方舰船的桅杆,使其丧失机动性。(拿破仑时期海战作战目标基本以贴近登船以俘获敌船为主,那么打击敌舰机动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锁链弹总结拿破仑时期的兵种以及非常多种多变,所以要求指挥官学会如何合理使用各兵种与武器作战,由此发展除了纷繁多变的战术。但随着武器的发展(后装来复枪及阿姆斯特朗炮等)的发明,拿破仑时期时使用的战术(如纵队冲锋)便失去了其效益,反而增加了伤亡,而美国内战就是鲜明的例子。当然战争,特别是全面战争,不是单单军队个体的行为。没有科学带来的强大工商业基础,没有法国大革命中催生的民族主义,是不可能召集并装备一个统一,团结的军队的。
从线式战术到散兵线战术的演变
18世纪初,欧洲军队普遍废除了长矛和护身装具,装备了带刺刀的燧发枪,并实行雇佣兵制,促使线式战术不断改进。
线式战术采用线式队形进行战斗的方法。是火器、弹药的改进和广泛运用以及军队实行雇佣兵制的产物。
从16世纪后期开始,线式战术在莫里茨统帅的荷兰军队中始具雏形。欧洲三十年战争时期(1618~1648),线式战术在瑞典军队中形成并被普遍采用。
18世纪,线式战术在欧洲战场上占有统治地位并得以完善。
线式战术:
1.战斗时,军队一般展开成二至三线,
2.火炮先行远射,掩护步兵缓慢推进,
3.距敌150~200米,火枪手开始射击,
4.最后以步兵冲锋和骑兵两翼迂回突击解决战斗。
线式战斗队形的致命弱点是显而易见的:
纵深太浅,易於突破;正面太宽,不易互救;
两翼暴露,易於被攻;狭长横列,不易机动;。
可以说,每一处,不管是中军,还是两翼,都容易成为虚弱重心。
线式战术在战术史上标志著单纯冲击作为基本战术手段的结束,从此火力和冲击开始结合起来。
线式战术的长处在於,能发挥更多数量的火炮和步兵的作用,便於指挥,使雇佣士兵在战斗中保持整齐的战斗队形,有秩序地进行射击。
机动性差,不便於重心的虚实之变;奇正暴露,窒息了诡道因素;一次性作战特点,制约了预备队的存在和发展;以横线步兵为主要火力的军队,难以进行有效的追击,制约了歼灭战的发展。
腓特烈大帝经过自己思考和设计的斜线式战术。
腓特烈在索尔战役中,以加强的右翼首先发起冲击,普军步兵冒著奥军炮火,在战场上行进600步,就像在训练场上一样,然后以排枪齐射压倒敌方火力,发起冲锋,一举占领奥地利炮兵阵地。
从实质上讲,所谓斜线式战斗伫列,实际上就是“集中兵力於决定性地点”这个普遍原则在那个时代的具体运用。
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由农民和市民组成的起义军,分成若干小队,使用线膛枪进行准确射击,利用地形,以散开队形与英军战斗,且双方并没有特别强大得骑兵部队,创造了散兵战术。

欧美18世纪到19世纪的战争形式的疑问???

我看了一些讲述欧美18世纪到19世纪战争的影片,比如,反映英国殖民统治的《四根羽毛》,反映欧洲反发战争的《滑铁卢》,反映美国独立战争的《爱国者》和南北战争的《盖兹堡战役》,《众神与将军》。rn这些电影中都出现了战争双方列阵对射的战争场面,就像是在玩回合制游戏一样,你打我一下,我在回敬你一下,直到某一方人数严重少于另一方而撤退为止,战斗结束。rn我感觉这种战术很愚蠢,难道就不能搞个突袭,或者埋伏,或者在敌方装弹的时间内,冲进敌阵杀开花?rn但是,欧美国家沿用这种战术我估计也的有100多年了吧(我感觉到了美国南北战争之后才逐渐淘汰这种战术,到了一战就根本看不到了)。自然有它的意意。rn我很想知道,这种战术的名称?这种战术的好处和弊端?这种战术的起源?和欧美国家在那个时代为什么如此热衷使用这种战术,而且是双方都在同时使用?rn总之,我想知道有关于这种战术的一切!!!
骑士战争或绅士战争方式 楼主有一点 他不是南北战争后消失的 (一战 中基本上也是这种打法!)只不过都在战壕里。 这种战术起先是为了防御而设计的类型较似于马其顿方阵 他在起到一定防御的同时还具有较大的攻击性。1.主要原因是当时的步兵使用的火枪射程短,精确度差。站成方队齐射,能增加火力密度,增大概率射击的命中率。
2.如果面对敌步兵方阵,那么步兵方阵强调的是开火速度,谁先开火谁就胜利,躲避是没什么用处的。
它的起源较早的应该是(西班牙方阵) 早期:军队编成20支部队,称为纵队。每个纵队有
  1000至1250人(混合编有长矛兵、戟兵、火绳枪手和剑盾兵),这些人又编为5个
  连。这就是自从古罗马步兵中队这种编队形式淘汰后,根据兵器使用的有关理论在
  西欧建立起来的第一种正规的战术编队。这种纵队从它的实际作战任务来看,相当
  于现代军队中的营和团,它由纵队司令或上校负责指挥。
  在后来的20年里,西班牙人逐步采用了一种称为步兵团的编队体制,来代替中
  世纪老式的“战斗大队”。最初,每个步兵团由数量不等的几个纵队组成,最后标
  准化为3个纵队。这样每个步兵团总兵力为3000多人。当步兵团成了西班牙军队的
  标准编队时,剑盾兵和戟兵便消失了。代之以长矛兵和火绳枪手组成的步兵团或称
  “西班牙方阵”。在16世纪的一段时期里,这种军事体制统治了整个欧洲战场。在
  兵器技术的发展中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新趋向,西班牙方阵中包括着数量相等的
  火绳枪连和长矛连,但是一个熟练的火绳枪士兵每月最多可挣四个埃斯库多葡萄牙
  货币单位,而长矛兵最多不会超过三个埃斯库多。
  16世纪下半叶,西班牙军队曾经威震一时。其原因正是它采用了西班牙方阵这
  种军队体制的缘故。战场上长矛兵排成密集的三个横队,每个横队正面为50至60人,
  纵深为20列。在四个边角上是排成密集方队的火绳枪士兵。这种坚固而具有机动能
  力的密集队形其宽度约为150米,纵深100米。在方阵的四边外侧各排列着一烈火
  绳枪士兵,还派出一独立的分遣队从事小规模出击。
  由于西班牙纵队作战思想的成功,不久法国也模仿组成了地区性的常备部队。
  它起初称为军团,后又改为团,每个军团由6个大队组成,每大队1000人,其中包
  括600名长矛兵,300名火绳枪士兵,100名戟兵。
后期:火枪代替了其他武器成为了纯粹的火枪方阵 西方国家 在同一时期在军事方面发展几乎同步 技术方面共享 所以交战双方武器都是一个水平 没有太大差距 这种作战方式是同时期西方军事学院通用的作战方法,而西方个军官不像中国是世袭制而是靠就读军事学校毕业才可以当军官 文化水平比较高但是脑袋不好使指挥生搬硬套(主要他们都自认为是绅士就应有绅士的打法)
差不多了就给分吧 ! 我知道的基本上都告诉你了。
欧美18世纪到19世纪战争旳影片,比如,反映英国殖民统治旳《四根羽毛》,反映欧洲反发战争旳《滑铁卢》,反映美国独立战争旳《爱国者》和南北战争旳《盖兹堡战役》,《众神与将军》。 这些电影中都出现了战争双方列阵对射旳战争场面,所以农民纷纷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共发生320次农民起义,这就成为南北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黑人奴隶制的野蛮激起了美国人民的愤怒,黑人奴隶的悲惨境遇也令人同情.19世纪上半期...截止到19世纪60年代,德意志还是一盘散沙.所以,德意志当时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要实现日耳曼民族的复兴,必须首先实现国,是以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为其土壤的。 第一节 综述 一、20世纪的社会状况与文学 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新教精...决定了"认识论转向":哲学的核心问题是"我们知道的究竟是什么"和"我们是怎样知道的"。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受索绪
当时的燧发枪质量非常差,每把枪的口径都不一定一样,射击准确率极低,一般200码外就打不到人了,所以要列成密集阵型,慢慢靠近对方,分列齐射,用密集的火力杀伤敌人,也能在精神上打击敌人。并不是当时的人不愿意远距离准确射击,而是实在没办法,只有密集的队列齐射才能有效杀伤敌人
这种战术叫线列步兵战术,整体呈线性一列一列规模大了之后就像个大方快,不过左右两翼变长后可以整体拉的薄一点,至于那个时代为什么各国都喜欢用这个战术主要的原因是限于当时轻武器的技术不够先进,因为那个时代的枪支是前装式线型滑膛枪(装弹慢、准确度低)有效射击距离近,优势就体现在队伍够不够密集因为队伍密集了就可以提高杀伤力,至于劣势实际上也印衬在优势的阴影里了,由于过于密集带来的就是行动缓慢了,当时各国喜欢用这种战术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欧洲骑士精神的残留使得战争双方在战场都很礼貌的进行对射(但是到后来的年代就不是这样了看到的只有战场上的腥风血雨)。

关于18世纪-19世纪欧洲军队作战问题。

为什么18世纪-19世纪欧洲军队都会整齐的列队 , 然后无论攻防还是守方 都是踢着正步前进 , 就算对方早已开火 也不躲避或者马上还击 依然机械般的听着将军喊 举枪 - 准备 - 瞄准 - 开火 - 收枪 - 装填 , 就眼看着第一排士兵倒下 然后第二排士兵补上 ?
我想这与当时所用之燧发枪的性能有关。因为燧发枪的命中率很低,大概只有三十分之一,如果像现在那样打野战的话就会谁也打不着谁,整齐的队伍有利于集中火力,还可以使用“三线战法”(前三排人放枪,后面的给装子弹),用刺刀冲锋的时候也方便。
因为那时步枪精准度太渣士兵,一个个瞄准再打根本打不到,所以只好排成一排一起放,这样子一排子弹打过去总有蒙中的,敌人中弹机会高一些。

18世纪 欧洲军队打仗放排枪问题

看18世纪战争片 独立战争 拿破仑战争 rn不可缺少的就是两方军队站成一排一排 而且指挥官站在前面rn对着放排枪 为什么这些士兵如此不怕死呢 还不如趴在地上放排枪的好
排成队不是什么不实用的排场,首先火枪时代精准度差,需要排枪射击才有杀伤力。
而且排成排的士兵为战列线士兵,不但要杀伤敌人还要保持自己的阵线稳定,趴着射击一方面不利于装填,另一方面对方骑兵甚至步兵一个冲锋你不就崩溃了么?要知道当时有效射击一般都是控制在几十米而已。
另外你没看到直到二战登陆艇抢滩登陆什么的都要拍整齐么,还有军队讲究齐头并进么?这样地方一时间内的火力可以为整体分摊,如果你有突出一部,先打你突出部就做到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了。
另外这个满意答案完全是答非所问,不过随便扒来一段贴上去的。有兴趣可以到帝国全面战争吧看看,对18世纪战术讨论非常多
这是欧洲人在冷兵器时代形成的骑士精神的延续,他们那时认为打仗时就应该像这样光明正大,让战斗变得“有秩序”。此外,那时欧洲军队作战时双方士兵是不可以射击对方军官的,因为如果军官阵亡就会使战斗变得无序,使战场混乱。
2楼的 不对 因为当时欧洲的战场封建意识任然存在
所以欧洲战场除了步枪的 前 左 右 三排以外
还有使用冷兵器的 装甲骑兵 和 斧头战士 长矛兵 而且大炮也都是用点的
经常出现肉搏 有些电影看得出来 比如拿破仑的法兰西骑兵 通常穿着都带点中世纪的骑士色彩 满身铁甲 而美国战场则没有

然而在殖民战场 比如鸦片战争 美国独立战争 出现的军队 都是比较先进的
都是枪炮 没有冷兵器那些 但是会有一些印度 印第安雇佣兵负责保护外围

比如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八里桥战役 清军30000余骑兵正面冲锋 英军炮火正面轰击 派印度雇佣兵超其后路

还有 那个时候已经不是第一排放完往后走 而是第一排放完不动 第二排往前走
层层推进
放排枪是因为毛瑟枪的瞄准率差 需要排放才有威力
至于部队整整齐齐是因为 欧洲人自诩文明国家 打仗都要庄严的打
只能说导演的历史知识不够
拿破仑打仗是讲究阵型的,但兵无常势,这么厉害的将军是不会这样排死阵的
而且,当时的科技水平有限,放排枪是很麻烦的
趴在地上放基本上很难瞄准
站成一排一排,前一排放完,退后上弹药,后一排上来放,不停轮换
这是欧洲特有的打法,沿袭古罗马战术。
本文标题: 关于18世纪欧洲军队战场指挥的问题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8610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因为有护城河所以攻城方只能进攻城门吗棉质衣服出现霉斑怎么处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