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和评价陈寅恪所说的「了解之同情」

发布时间: 2022-07-08 17:01:3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2

结合陈寅恪钱穆的说法谈谈对历史怀有同情的条件下如何保持历史评价的客观性?我觉得最主要的应该也就是要去多看看当事人写的一些材料之类...

如何理解和评价陈寅恪所说的「了解之同情」

结合陈寅恪钱穆的说法谈谈对历史怀有同情的条件下如何保持历史评价的客观性?

我觉得最主要的应该也就是要去多看看当事人写的一些材料之类的,最主要的应该也就是要多看几个人写的一些材料,这样才能更加客观一些,另外也不要太早下结论,最主要的应该也就是看看当时的一个历史发展对于后期历史发展的一个影响,这个应该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陈寅恪的史学研究方法

一.主要史学范式(史观)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也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有机集合体。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
  1.文明史范式(通史顺序)
  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例:请利用1949年到1956年的历史事实来分析“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
  2.全球史范式(经济一体化全球化)
  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请分析16世纪到19世纪的欧洲是如何加强与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并以此分析其对欧洲及世界发展的影响。
  3.近(现)代化范式
  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例:请从现代化范式的角度分析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的历史,以此说明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4.革命史范式(阶级斗争)
  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例:请从革命史范式出发研究1919年到1956年的历史(提示:分析社会主要矛盾)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学转型时期著名的史学大家之一,陈寅恪的整套史学方法都是值得当今史学界借鉴的,特别是其关于敦煌学、藏学研究之方法,即开拓研究新领域、预于时流、关于史料的对比、甄别的"释证"、"补证""、参证"之方法以及"了解之同情"之法,都是值得徽学研究借鉴的。
互证法,与细读笔记法

谁说评价历史人物应当抱着了解之同情的态度

钱穆 著名学者 说,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应当抱着了解之同情的态度。
钱穆(1895.7.30-1990.8.30),男,江苏无锡人,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1]
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华西、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6年,钱穆移居台湾台北市,在“中国文化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任职。1990年在台北逝世,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2]
是陈寅恪说的,请采纳。

“同情之理解”有何区别?

同情之理解并非真正的理解,而是因为同情才表现出一种理解的态度,给人感觉比较敷衍;
而理解之同情则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表现出的一种悲悯之情,这样的情感显得更为真诚、感人。陈寅恪讲对古人要抱有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的态度,苛求是不正确的。大秦所处的时代,无论中西,充斥着战争和屠杀,混乱与死亡,那是一个野蛮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英雄的时代,那时的皇帝和士兵,学者与工匠,创造了许多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

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江西省义宁州(今修水县)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民国(民初时期)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其余三人为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通晓二十余种语言,史学脱胎于乾嘉考据之学。其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支持变法的开明督抚)曾任湖南巡抚。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柳如是别传》、《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为其代表作。
同情之理解并非真正的理解,而是因为同情才表现出一种理解的态度,给人感觉比较敷衍; 而理解之同情则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表现出的一种悲悯之情,这样的情感显得更为真诚、感人。”

“了解之同情”是什么意思?

常看到说“对历史要了解之同情”,不知什么意思呢

  含义是以博大的襟怀和丰富的知识来了解前人及其生活,尽力突破时空和文化的阻隔,以期对过去做出公正而严谨的评价。

谢泳文章中说:“年纪稍长,对于人在历史中的处境,多少能有一些了解,当然,了解不是没有是非,而是在简单的判断之间,多少有了一点历史的沧桑之感,多了一点人生的无奈。陈寅恪常说对历史要有了解之同情,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又说:“钱穆在《国史大纲》的扉页上曾写过几句话,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公民对于本国以往的历史需保持‘温情和敬意’,他虽然说的是中国的古代历史,但是对于中国的现代史,也应当以这样的态度对待。”

  相关信息:
  “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盖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他进一步解释道:“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陈寅恪在其审查《中国哲学史》下册的报告中进一步阐发其思想道:“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
了解情况并表示同情。
以博大的襟怀和丰富的知识来了解前人及其生活,尽力突破时空和文化的阻隔,以期对过去做出公正而严谨的评价。
谢泳文章中说:“年纪稍长,对于人在历史中的处境,多少能有一些了解,当然,了解不是没有是非,而是在简单的判断之间,多少有了一点历史的沧桑之感,多了一点人生的无奈。陈寅恪常说对历史要有了解之同情,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又说:“钱穆在《国史大纲》的扉页上曾写过几句话,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公民对于本国以往的历史需保持‘温情和敬意’,他虽然说的是中国的古代历史,但是对于中国的现代史,也应当以这样的态度对待。”
本文标题: 如何理解和评价陈寅恪所说的「了解之同情」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8526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中国历史上,有唐太宗李世民穿越也破不了的局吗是否存在一种口罩只能防止自己传染新冠给周围人,却不能保护自己免于被周围人传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