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有自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献中发现的中国传统史书未记载的历史事件

发布时间: 2022-07-08 13:00:1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5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怎样被记载和传承的呢?要了解这个问题,得先弄明白,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在哪里?只有充分认识和理解了我们的传统文...

是否有自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献中发现的中国传统史书未记载的历史事件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怎样被记载和传承的呢?

要了解这个问题,得先弄明白,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在哪里?只有充分认识和理解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弄明白他是如何一代代传承下来的。

一,组织形式。我们中华文化,信仰的不是神,不是主,信仰的是对自己有恩的人或物。所以我们强调家庭,强调尊师,所以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家庭为核心的,家庭或者说是家族维系着一个家族的文化,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来。同时以古代私学和太学等私办或公办的教育机构,起到了教育社会精英的作用,而他们通常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先驱。

二,注重历史记载,我们从春秋时代,甚至更早就有历史记载的传统。包括西汉的《史记》,更是划时代的开创,之后的各朝各代都有修史的习惯,所以24史就是这样来的。同时到了明清时期,大量的地方史,县志被记录下来,这些详细的历史文献是研究我们中华文化的宝贵的材料。同时,从开始的龟壳、竹简。到后来的纸张,印刷术的出现,都为我们的历史记载提供了物质基础。可以说,是我们注重历史,注重传统的文化特点促进了这些技术的发展。二者是相互促进的。

三,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承,从未中断的。正因为秦皇汉武开创的大统一国家和大一统思想,我们中国才没有长期的分裂,即使分裂的政权也是力求统一的。而从广义的讲,我们所有的活动都是在进行文化传承,说汉语写汉字读古文这些简单的方式都是,同时一些社会道德也是起到传承价值观的作用。正是因为文明从未间断,所以我们的文化能够持续的传承下来,今人也能理解古人的文字、思想等等,而不至于像其他的文明古国一样生命中断。

四,古代技艺,比如说手工,代表就是引以为豪的丝绸和瓷器等。还有中医、中国传统武术、剪纸、茶道和京剧等等,这些古代技艺保存下来,并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

传承中华文化,不仅要谈古代传承,也要讲讲现代的传承。要传承中华文化,首先树立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不断领略中华文化的美,结合时代对其进行创新,才能不断赋予其新的生命并焕发活力,让中华文化走在世界的前沿。

早期有圣人的弟子,把他们的言行记录下来,然后流传到民间。之后被统治者吸收,推广到他统治的整个地区,因此文化就被这样记载并传承下来的。
有一些中华文化是通过家里的长辈或者老人口口相传下来的,还有一些是被记载在历史典籍里,这些中华文化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是通过古代的人们口口相传,或者是将一些事情记录在史书上,而且也会有很多的人收藏,所以才会传承。
有一些是经过古人在书上记载的,后来被后人发现,以此传承。还有一些是在人们口头相传的,一传十,十传百,(由长辈传给后辈)

是不是全世界只有中国有纪传体史书,别的国家没有吗?

你是不是说的是纪传体通史?纪传是以“本纪”、“列传”为主体的史书。

纪传体通史简介

西汉时期,司马迁所著《史记》,我国历史上一部最伟大的史学著作 。拿现代话来说,就是属于专业史学学科书籍。

其特点是围绕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历史实事书书籍,意思是 以“本纪”和“列传”为主体的史书写作体裁。如史记代表作家:司马迁。

“本纪”的内容是记述帝王生平实事事件,按时间顺序记载重大事件,排列在全书最前。

“列传”主要是以人物传记。不论是《史记》,还是其他纪传体史书,“列传”都是全书中篇幅最多的。在“二十五史”中,一般把列传放在最后。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通史,它在史学和文学方面的价值成为后世的光辉典范。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分五大部分,共计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是一部组织严密、内容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它是我国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也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性的著作。

《史记》包括的时代和记载的内容之广,它上起传说时代的黄帝,下至汉武帝约3000年的历史;它所记载的地理范围,西至中亚,北至大漠,南至越南,东至朝鲜、日本,把通史的时空界限第一次扩大到前所未有的范围。   

《史记》囊括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民族、民俗、宗教等;构成社会的各个阶层,如皇帝、贵族、官吏、将士、学者、游侠、卜者,以至农、工、商、贾,都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

《史记》把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裁有机地统一起来,以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相适应。   

表,以谱列帝王、诸侯、贵族、将相大臣的世系、爵位和简要政绩,形象、直观,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便于阅读。   

书,主要记载历代历法、礼乐、封禅、水利、经济等各项典章制度的发展过程,具有专史的性质。   

世家,记载王侯封国、开国功臣和对社会起到过突出作用的人物及大事。   

列传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人物传记,按人物性质排列立传,第二类是对外国记载,涉及中外关系史。  

 这五种体裁各自独立,又交织配合,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记述人类社会史的体系。以后所有的正史,都毫无例外地沿袭了《史记》著作形式,被简称为“纪传体”史书。

西汉时期的史记,除国外最早的诗经诗歌以外,应该没有像我国这样专业的历史书籍,百科全书记传体通史了 。

记传体通史是世界上唯一的,其他国家没有,没有,全世界人民都在学习俺家滴这本书。

“夏朝”真的存在吗?

每个人都会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我从哪里来?”,同样中国史研究也会面对“中华文明的源头在哪里?”的问题。15号(本周五)罗灵杰一起找寻丢失的1000年在哪里?(沙龙预告| 跨越三千年的因缘)借此机会,小编想给大家梳理一下有关“早期国家”的历史。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深入人心。根据司马迁《史记·夏本纪》的记载,大禹因治水有功成为天子,开启了夏朝的历史。然而,研究者却缺乏有关大洪水真实存在的证据,对于夏朝存在的时间也缺乏准确的历史记录。上个世纪20年代的疑古学派学者甚至怀疑大禹究竟是神,还是一个真实的人物。由于没有明确的第一手资料,中国古代史上的“夏商周”断代,也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难题。

很多人对夏朝的了解并不多,然而对于夏朝是否真实存在也表示有怀疑,夏朝也成为了考古界的一大谜团。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夏朝是否存在?又是因何灭亡的?

夏朝是否存在?

对于中国来说,贸易始终没有占据经济活动的主要地位,农民的集市贸易主要是小范围地交换生活必需品。中国古代社会最主要的财富来源不是贸易,而是土地。

因此,城市在中国古代社会并不十分重要,尤其在早期夏商周时代。这两种不同的财富来源首先造成对金银等贵金属的不同态度。

夏代疆域图

在那个年代,中国人对玉石的重视程度超过对金银的重视程度,而玉石并非用来做贸易中介物的。其次,没有发达的贸易,自然也就缺乏作为贸易中心的城市,自然也就不会在城市中聚集大量的金银财富。

所以,以一个小型城市遗址拥有金银财宝数量的标准,来判断中国古代的文明,并不十分适用。即便是殷墟,青铜器等物品的出现,也不是在一个城市里,而是在一个墓葬中。

在中国的考古发现中,有一个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从年代上说,二里头文化属于夏朝。与地中海的各种“文明”相比,中国人只将二里头称作“文化”。但是,地中海的每一个“文明”遗址,所能拥有的人口,都只有几千人的规模,而“二里头文化”的规模估算可容纳十五万人左右,有的估算更高。

与古希腊的“城邦文明”相比,“二里头文化”才像一个真正的城市或都城。中国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之所以至今都没有宣布“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朝的都城,主要原因是受了西方近代考古学的影响--在二里头没有发现大量的贵金属。

从“新砦集团”到“二里头国家”

1959年夏,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发现了一个超大型聚落遗址,这座遗址的现存规模为300万平方米(推测至少还有100万平方米的遗址因被河流切割破坏而消失)远远超过“龙山时代”的任何一个城邑(最大的“新砦”也只有100万平方米左右)。这就是鼎鼎大名的“二里头遗址”(约公元前1750年-前1500年),其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正是后世所说的“伊洛王里”之处。

据考古学家分析,“二里头”集团不是由洛阳盆地的原住民聚落发展来的,而是由其他地方人类移居至此形成的,换句话说在公元前1750年左右这里突然热闹起来,大量人口涌入使得它在极短时间内膨胀为一个超大型聚落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联想到之前的“新砦集团”我们有理由认为这可能是“新砦”人的一次迁都行动!(“新砦类遗存”的晚段与“二里头”一期遗存的早段可能同时并存,在此指明以供参考)

(“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面部)

考古发现也证实“新砦”集团跟“二里头”集团有着密切的关联,“新砦”遗址曾经出土了一块陶器残片,上面刻画着一个兽面纹样,这个兽面纹与“二里头”遗址贵族墓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的面部惊人的相似。再者比照两者出土的墨玉璋,可以发现其性质有明显的传承关系。这些都只是两者文化相似的众多例子中的代表,据考古学家的考察在“二里头”所继承的“龙山文化”中以“新砦”为代表的“煤山类型”显然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总体上看“二里头”一期遗存分布西至崤山,北至黄河,东未及新郑一线,南不过伏牛山。但到了一期的晚段以及二期早段,“二里头”文化开始了急剧扩张的进程,北抵沁河,西北包含了晋西南一带,向西突入陕西关中东部、丹江上游商州地区,南及豫鄂交界地带,向东至少分布到开封一带。同时考古学家在这一广大地区发现了大量的象征身份地位的陶礼器,这些陶礼器应当是处于政治文化中心地位的“二里头”所制造并以赐予形式扩散开来的,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的“二里头”开始建立起来以礼器为标志的王朝秩序成为第一个突破地理单元限制的“广域王权国家”。

回到我们的问题,“二里头国家”到底是不是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呢?从时间上看,“二里头遗址”的一、二、三期与我们一般认知中夏代中后期的时间基本吻合(学界对于“二里头遗址”的“夏”商分界有不同观点,遗址共分四期,有持三、四分界,有持四期早、晚分界)。如果“二里头国家”真的是“夏朝”的话,那么我们就要修正文献记载了,夏朝并不是一开始就在中原大地建立了王朝秩序,“新砦”很可能是“夏朝”早期的都城,而“夏朝”作为一个与后世商代类似的“广域王权国家”要到中期才实现。

但是,以上这些都只能是猜想,我们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二里头国家”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朝”。

对于“二里头文化”的性质判定,我们应该抛开西方考古学形成于地中海考古的结论。否则,我们对于中国远古时期的历史证据,只能寄希望于秦始皇之类暴君的出现,才有可能出现财富高度的不合理集中,也才有可能被今天的西方考古学理论所接受。

而对于尧舜这样的“贤君”,对于那些没有横征暴敛的古代“圣贤”,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从西方考古理论那里得到金银财宝上的考古证实。

古希腊城邦文明遗址

但是,事实上,中国人工栽培水稻已经有1万年的历史,最早的丝织品也有7000年的历史,而且,我们还不知道中国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视金银等贵金属,也许夏朝人真的“视金银为粪土”呢?

夏朝开国君主禹

总而言之,西方考古学理论的某些论断,其产生的背景是地中海的城邦贸易经济,而这种经济模式在中国古代并不存在,因此,这一论断也不应该简单套用于中国古代考古。

换句话说,寻找或确认夏朝的都城,不能完全借助西方的考古学理论。至于“二里头文化”能否就判定为夏朝的都城,还是让真正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去下结论吧。

我们以《史记》为例,司马迁所记载的夏、商、周三代,距离他所生活的时代都相当遥远,尤其是夏商两代已经有上千年的距离,因而他撰写《夏本纪》和《殷本纪》所能依靠的资料只有少量的当时保存文献和大量的远古传说。这就不得不使我们怀疑其记载有多少真实性,有多少是难以证实的神话传说,夏商两代真的存在过吗?

最早从事这项工作的是王国维先生,他对比殷墟甲骨文卜辞中所见商代帝王世系与司马迁在《殷本纪》所记载的商代帝王世系后认定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的记载基本可信(司马迁应当看到了一些今天我们见不到的关于商代的文献资料),从而使得《史记》有关商代的记载变成了“信史”,文献中的“商朝”确实存在过。

商代确实存在过,那么夏代呢?

要知道“夏商周断代工程”认定商朝的始年约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仅供参考),也就是说如果中国历史只从商代开始算的话最多只有3600年而已!从世界史来看这可算不上非常悠久。上百年来学者们一直在寻找夏朝存在的确切证据尤其是出土的文字资料(殷商甲骨文不是象形文字而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这说明甲骨文是由一种更为原始的文字发展而来的,学者们希望找到“夏代”的文字来为文献记载提供证据),但是考古学家始终没有找到这样的证据。

无法证明“夏朝”的存在并不代表中国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是商代,考古发现证明存在着比商朝更早的“广域王权国家”。

夏朝是因何灭亡的?

夏朝(约前2070年-前1600年)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

那么夏朝是如何灭亡的呢?根据史书记载,夏朝是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国家。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变成王位的世袭制。夏朝共传14代,17王(有说13代、16王,主要是存在太康失政的问题),400多年,后为商朝所灭。

夏朝延续了400多年,到夏桀姒履癸统治时,已是危机四伏。他宠信王后??喜,重用嬖臣,残杀忠臣关龙逄,并对民众及所属方国、部落进行残酷的压榨奴役,引起普遍的憎恨与反对。

夏末代暴君桀

《竹书纪年》记载,夏桀“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通鉴外纪》记载:“桀作瑶台,罢民力,殚民财。为酒池糟堤,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

夏桀把自己比作太阳,说:“天上有太阳,正像我有百姓一样,太阳会灭亡吗?太阳灭亡,我才会灭亡”。民众愤慨地诅咒他:“时日易丧,予偕女皆亡(太阳啊你什么时候要灭亡,我们愿意跟你一起灭亡)”。

二里头文化遗址

在夏朝逐渐衰落的过程中,在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逐渐强盛起来。商汤继位后,将部族统治中心迁到南亳(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南),并积极筹措攻夏立国的计划。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兴兵伐夏,在战前他举行了隆重的誓师仪式,《尚书·序》记载:汤“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

誓师后商汤选良车70乘,“必死之士”6000人,联合各方国军队,采取战略大迂回,绕道至夏都以西突袭夏都,夏桀仓促应战,西出拒汤,同商汤军在鸣条展开决战。决战中商汤军奋勇作战,一举击败了夏桀的主力部队,夏桀败退后归依于属国三?Q(今山东省定陶县东一带)。

商汤乘胜攻灭了三?Q,夏桀率少数残部逃往南巢(今安徽省巢湖市),不久病死。商汤回师西亳(今河南省偃师市西),召开了众多诸侯参加的“景亳之命”大会,得到3000诸侯的拥护,取得了天下之主地位,夏朝正式宣告灭亡。

夏朝的存在以及灭亡,是考古学界的一大谜题,不管真相如何,我们仍然需要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去下结论的,希望谜团早日被揭开,还原历史真相。

本文标题: 是否有自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献中发现的中国传统史书未记载的历史事件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8518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飞机失事不能定位而共享单车推走还能定位(即使被破坏)波粒二象性能否看成波与粒子的统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