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千叟宴是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走向下坡路的标志

发布时间: 2022-07-07 16:00:3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7

乾隆退位后举办“千叟宴”,为何用过御膳后,多个老寿星接连去世?为何用过御膳后,多个老寿星接连去世?这是因为北京正月的天气十分的寒...

为什么说千叟宴是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走向下坡路的标志

乾隆退位后举办“千叟宴”,为何用过御膳后,多个老寿星接连去世?

为何用过御膳后,多个老寿星接连去世?

这是因为北京正月的天气十分的寒冷,再加上古时候70多岁的老人身体一般都不会多么健康。再加上这些老人都是从全国各地赶往北京的,一路上舟车劳顿使得这些老人的身体早已经不堪重负。并且在当时皇宫中的规矩非常的严格,几乎等到这些老人吃上饭菜的时候,这些饭菜早已经凉透了。老人的胃口都非常的娇气,在天寒地冻的时候吃一口凉的东西,会对于自己的肠胃和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这也不难解释这些老人家用过千叟宴以后都接连的去世。

当然乾隆之所以如此大费铺张的办千叟宴,主要是因为像全国各地的老百姓展示自己的功劳。因为在古代很少有如此长寿的人,所以才有了古稀的说法。当然这也可以间接体现当时在乾隆的统治下,老百姓的生活都得到了一定的保障,才会使得出现这么多年逾古稀的老人。所以乾隆为了表彰自己的功劳,才会如此大费铺张的办千叟宴。

但是后来由于朝局不稳,再加上贪污腐败的现象非常的严重,使得后来的君主并没有能力再如此铺张浪费,所以像这样的千叟宴在乾隆以后并没有在实施。所以这也说明乾隆时期非常的骄奢淫逸。并且乾隆多次南巡消耗了大量的国力财力,使得当时乾隆时期的贪污腐败现象非常的严重,但是由于为了维护自己的奢侈生活,乾隆对于这些贪污腐败往往是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等乾隆死后清王朝也逐渐的走向了衰败,并且后来由于外国侵略者的入侵,使得清王朝的统治早已经变得名不副实。所以也注定了清王朝的灭亡。

千叟宴,单从名字上来看,就是千余名老年人参加的一个宴会,想想都知道是一个相当大的宴会。如果举办人再是皇帝,那这宴会就更加盛大了,而历史上有记载的千叟宴是清朝时期康熙和乾隆这祖孙俩举行的四次宴会。

我们知道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以孝治天下又是古代皇帝们所推崇的一种政治手段,所以“爱吾老以及人之老”就成为个别皇帝的一种笼络人心的手段,至于这宴会的效果如何,就得看当时的大环境了。不是所有的笼络人心都能收到预想的效果,更何况这宴会还掺杂了夸耀自己的成分,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有一种迷之自信,在自夸上也是不遗余力,夸耀功绩、铺张浪费是世人皆知的事情。

当然康熙帝对这个孙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乾隆很喜欢和这个祖父比较,也喜欢效仿祖父,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乾隆为了不超过祖父,特意在乾隆六十年退位。康熙帝在位期间举办了两次千叟宴,而乾隆一生也举办了两次千叟宴。

1713年三月,正值康熙帝六十大寿,各地官员、有名望的人都赶往京城为康熙庆祝,康熙帝考虑到自己在位时间已经超过了五十年,又国泰民安,遂考虑大办,又想到各地年老之人舟车劳顿赶往京城,确实颇为辛苦,“今岁天下老人,为朕六旬大庆,皆从数千里匍匐而来。如何令其空归。”

于是康熙准备择日赐宴,颁诏天下让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不分官员、庶民,只要身体情况允许皆可以赶往京城参加宴会。宴会安排在三月下旬,一共分了三天三场,第一场参见的人数最多,主要是六十五岁以上的汉族官员和庶人,参加这次宴会的老叟人数达到了4240人,其中九十岁以上的有33人、八十以上的538人,地点定在畅春园正门前。

其实我们从这里看,清朝时期人们的寿命还是可以的,康熙帝居然能集齐这么多的老人,这还不包括八旗满洲和蒙古的官员。在这次宴会中,康熙“命扶掖八十岁以上老人,至御前。亲视饮酒。”

这一场之后还有另外两场,规模比之有所减少,最后一场是针对七十岁以上的老妇的。等到了1722年的正月,也就是康熙的最后一年,他再次设宴招待天下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不过这一次的规模并不是很大,参加的老叟可能还达不到千人,已经十二岁的弘历也就是未来的乾隆皇帝作为康熙帝的孙子,参加了这次千叟宴,在宴会上充当服务人员,以示皇家恩典。

彼时,弘历在想,做皇帝做到祖父这个份上,也真是值了,等到后来弘历做了皇帝,难免会比照祖父。1785年,距离康熙帝最后一次设千叟宴已经过去了六十余年,乾隆皇帝也举办了一次千叟宴,参加宴会的老叟人数达到了三千以上,在宴会上,乾隆皇帝学着康熙也做了一首《千叟宴》的诗,诗中有这么一句:“祖孙两举千叟宴,史策饶他莫并肩。”

这一年乾隆皇帝75岁,宴会上,九十岁以上的老人被扶到御前,乾隆皇帝赐酒。十年之后,也就是1795年的正月初四,已经退位的乾隆举办了第二次的千叟宴。这一年的正月初一,乾隆宣布退位,而嘉庆继位,到了正月初四,嘉庆封后,同样是在这一天,乾隆举办了千叟宴,这一次的宴会规模是空前的。

宴会上,共来了三千余名老叟,乾隆回归自己在位时的功绩是相当满意的,因此这次宴会上,已经85岁的乾隆时可劲的造,讲话、赐酒、赏赐、吟诗等等。

奇怪的是,这次宴会之后,参加宴会的很多老人接连去世,很多人对此不解,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年龄大了,经不起折腾。

首先就是身体上的折腾,我们知道,参加千叟宴的老人基本都在六十五岁以上,放在现在其实也已经算是老人了,年龄大了,舟车劳顿,从各地赶往京城,用康熙帝的话来说就是“皆从数千里匍匐而来”。要知道当时没有汽车、火车、飞机等花费时间短的交通工具,而只是那种马车,有的老人说不定是步行进京的,动辄花费数天的时间才达到京城,这对老人来说是很折腾的,而且来了还要回去,这就是双重折腾。

在京城中住宿估计也不如在家里舒服,宴会上也很折腾,虽然说皇帝仁慈,在宴会上不需要站着,但是一场宴会下来,还是很折腾人的。关键正月还是冬天。

再就是心理上的折腾,皇帝赐宴,这对于谁来说都是一种荣誉,心中难免会有喜悦,而到了京城,在宴会上又会战战兢兢,虽说皇帝赐宴,但是伴君如伴虎,大家不敢行不敢动,心里必然是很紧张、害怕的,在宴会上要怎么做、说什么话,都是需要好好寻思的,稍有不慎,就可能有去无回,所以,这宴会虽然不是鸿门宴,但参加宴会的人是即欢喜又惶恐的。

在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折腾下,本来就年龄很大的老人自然会大为折损,甚至那么年龄在八、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可能直接死在了回去的路上,或者回去没多久就死了。

乾隆一共举办过两次千叟宴,第二次千叟宴是在他85岁的时候举办的,那个时候规定要70岁以上的才可以去参加,因为当时是正月还比较冷,那些70岁以上的老人们,跋山涉水的赶到北京去参加千叟宴,吃饭的时候又规矩多,先寒暄完之后再吃饭,饭菜也基本都凉了,老年人肠胃不好,吃了这些回家之后生病,很多人都去世了。

清朝有两位非常厉害的皇帝,那就是康熙和乾隆,他们创建了康乾盛世,康熙给乾隆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乾隆登基以后也经常效仿他爷爷的做法,千叟宴一开始就是康熙帝先举办的,乾隆一共举办了两次千叟宴,第一次是在他七十四岁那一年,他有了自己的五世孙,他举办了千叟宴,场面非常的大,甚至还有一位141岁的老举人也去了.

后来乾隆为了不打破他祖父的在位记录,就主动退位做太上皇了,正月里的时候,他又召开了一次千叟宴,这一次规定70岁以上的老人才可以去。所以那些70岁以上的老人就,舟车劳动马不停蹄的赶到了北京,身体也是吃不消了.

到吃饭的时候,皇宫里的规矩多,大家寒暄完之后开始吃饭的时候饭菜也都凉了,年纪大了,肠胃都不太好,吃了这些凉的食物就容易生病,所以很多人在回家之后就病倒了,没有多长时间就撒手人寰。皇帝之所以举办千叟宴,就是意味着自己治理的国家稳定和富足,所以高龄的老人也多。但是却没有考虑到老人们的身体状况,以至于最后出现了那样的事情。

因为“千叟宴”需要108道菜肴,而且要1000个70岁以上的老人才能参加,所以上菜速度很慢,很多菜端上来的时候已经凉了,这么多老人吃了很多凉的菜,他们非常容易感染风寒,最后他们都死于风寒。

“千叟宴”一开始是康熙帝提出来的,当时他为了庆祝自己60大寿,于是他举办了“千叟宴”,在“千叟宴”中,他不仅邀请了1000位60岁以上的老人参加,而且他还给他们发钱,所以老人们都很开心,如此一来,他们不仅能吃到山珍海味,还能得到钱财,其实“千叟宴”从侧面展现了康熙治国有方,所以才有这么多长寿的老人。

后来,乾隆也举办了“千叟宴”。当时乾隆已经85岁了,所以他只允许70岁以上的老人来参加“千叟宴”。这些老人长途跋涉,来到了“千叟宴”,却不料想,这次的“千叟宴”成为了他们的催命符。

原来,那次的“千叟宴”正好在正月初四,天气非常寒冷,由于“千叟宴”需要108道菜肴,所以上菜的速度很慢,很多菜肴刚刚端上来,就已经凉透了。这些长途跋涉来参加“千叟宴”的老人,本来身体就已经很虚弱了,他们又吃了这么多凉的菜,他们都感染了风寒,最后他们回家后都离开了人世。

其实乾隆也没想到会造成这个局面,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他想让所有老人们开心一下,但是他没想到会产生这样的后果。

乾隆为了给自己祝寿,举办了这个千叟宴,因为这些老寿星年龄都非常大了,而且是从非常远的地方过来,他们的身体都受不了的,所以有的都病死在途中了

乾隆举办千叟宴本是好事,为什么一次会死数千人?

在古代封建社会,皇帝就是一个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只要他想做的事,一般都是无人敢阻拦的,而且很多皇帝为了自己能够被后世称为名君,一般都会做一些好大喜功之事。比如,清朝的康乾盛世时期,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都分别举办了两次千叟宴,来彰显清朝统治者尊崇儒教敬爱老人,可是为什么说乾隆第一次举办千叟宴会死数千人呢?下面小编就为您细细道来。

千叟宴其实就是邀请全国各地长寿的老人进京吃寿宴,并进行一定的奖赏,在历史上是康熙首创的。众所周知,康熙在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是一位比较长寿的皇帝,在他六十岁生日之时,感慨自己的长寿,为了宣扬清朝的统治好处,特地举办了千叟宴,请各地老人在三月初一起吃寿宴。康熙一共举办了两次,两次的效果都不错,一些八九十岁的老人还能得到给皇帝敬酒的机会,回去后还能赏赐官职,领取俸禄。

到了乾隆继位,乾隆可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主,比如喜欢作诗,在名画上加上自己的章印,并且也是活得比较就的皇帝在位六十年,为了不超过爷爷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才宣布退位当上太上皇。既然乾隆是这样的一个人,那么千叟宴这种宣扬皇帝英明的事,乾隆自然是不放过的了,在继位五十周年之时,乾隆就开办了第一次千叟宴。

这一次千叟宴,乾隆一共要邀请了全国500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赴宴。结果,只到了3000多人,很多老人都没有到场,大部分都死在了路上,而且吃完千叟宴回到家乡的也就只有2000多人。其实,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有二点。

一、举办的时间问题

康熙举办千叟宴的时间是三月初,天气已经开始回暖,而乾隆举办的千叟宴是正月初,还是天寒地冻的。当时,举办千叟宴3000多人,宫内的太监和宫女,以及大臣忙起来肯定是需要非常长的时间,等菜上齐,全部菜都凉了。另外,乾隆举行这么大的宴会,肯定是要发表几句感言,再走个仪式再吃,这一套下来,在正月的天气下,菜都快要结冰了,可是老人又不能不吃,吃能是硬着头皮吃下去。结果,因为年老吃生冷的食物就患病,感冒或拉稀死去。鉴于这一点,乾隆就要求和珅来改进,和珅很聪明,还发明了现代火锅的雏形,使得第二次千叟宴就没那么多病死的老人了。

二、舟车劳顿

俗话说七十古来稀,这些上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基本都是体弱多病之躯,本来就应该在家好好休息。然而被皇命征召进京又有好处,家里人肯定会带着老人进京,加上古代交通不便,一次进京就要好几个月,这么折腾下来,老人那里承受得住啊!于是,到场的老人就要少上千人,回去一趟又要死上千人。因此,乾隆的千叟宴,可以称之为老人的千杀宴了。

康熙举办千叟宴的时间是三月初,天气已经开始回暖,而乾隆举办的千叟宴是正月初,还是天寒地冻的。当时,举办千叟宴3000多人,宫内的太监和宫女,以及大臣忙起来肯定是需要非常长的时间,等菜上齐,全部菜都凉了。另外,乾隆举行这么大的宴会,肯定是要发表几句感言,再走个仪式再吃,这一套下来,在正月的天气下,菜都快要结冰了,可是老人又不能不吃,吃能是硬着头皮吃下去。结果,因为年老吃生冷的食物就患病,感冒或拉稀死去。
千叟宴的举办时间是正月,天气寒冷,饭菜很快变凉导致老人感冒或者拉肚子,老人身体健康被破坏,另外很多老人是从外地应召入京,颠簸劳顿的行程也让老人非常疲惫,两者混杂造成死亡
北京的当地居民已不在。如果他们来自异国,他们会很累并生病。在古代,出行很困难,更不用说老年人和年轻人了不起长途旅行。
这是因为他们千里迢迢来到京城,这么一来一回,身体素质又不行,年龄又大,所以很多人猝死。

康熙为什么要在自己的六十寿辰时举办千叟宴?寿宴上发生了什么事情?

很多人都是从电视剧《康熙王朝》里来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太过儿戏。

历史应该回归历史本身,即便这历史经过了美化和修改,但史书肯定比小说更具有真实性。

我们来看看《清史稿》中对康熙六十岁时千叟宴的记载。

一、为显示六十万寿、天下安定造势

在康熙五十一年末的时候,就有大臣提出康熙六十万寿将到,要上尊号。

十一月己亥,群臣以万寿六旬请上尊号,不许。

康熙御天下五十一年,天下安定,大清的统治愈发稳固,治世局面出现,大臣要给皇帝上尊号,但是康熙没有同意。

其实,皇帝拒绝很时候只是一个程序。

这一年的时候,康熙已经采取了不少“普天同庆”的准备工作。

如二月份,康熙下令:

壬午,诏曰:“承平日久,生齿日繁。嗣后滋生户口,勿庸更出丁钱,即以本年丁数为定额,著为令。”

又如:

是岁,免直隶、江南、山东、浙江等省二十三州县灾赋有差。

康熙已经在为第二年的六十万寿开始造势了。

二、千叟宴开场

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千叟宴正式开场。

三月戊寅朔,谕王大臣:“朕昨还京,见各处为朕保釐乞福者,不计其数,实觉愧汗。万国安,即朕之安,天下福,即朕之福,祝延者当以兹为先。朕老矣,临深履薄之念,与日俱增,敢满假乎?”

又谕:“各省祝寿老人极多,倘有一二有恙者,可令太医看治。朕于十七日进宫经棚,老人已得从容瞻觐。十八日正阳门行礼,不必再至龙棚。各省汉官传谕知悉。”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康熙看到“各处为朕保釐乞福者”,那些老人是进京来为康熙祝寿的,仿佛是自发而来的。

但我们仔细一想就知道,这些老人不可能是自发进京为皇帝祝寿的。这是一场朝廷早就准备好的一项活动。

乙未,万寿节,上朝慈宁宫,御太和殿受贺,颁诏覃恩,锡高年,举隐逸,旌孝义,蠲逋负,鳏寡孤独无告者,官为养之,罪非殊死,咸赦除焉。

从这里我们更能看出来,这是康熙对老人的一项优待,毕竟皇帝也已经六十,是老人了。

壬寅,召直省官员士庶年六十五以上者,赐宴于申昜春园,皇子视食,宗室子执爵授饮。扶掖八十以上老人至前,亲视饮酒。

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壬寅,千叟宴正式开始。

对于那些八十岁以上的老人,由宗室子弟扶着到皇帝面前,敬酒饮酒。一派其乐融融之景象。

三、千叟宴上,康熙说了什么

六十大寿,各地耆老祝寿,康熙皇帝当然要发言了。

不过他的发言却不是《康熙王朝》描述的那样。

谕之曰:“古来以养老尊贤为先,使人人知孝知弟,则风俗厚矣。尔耆老当以此意告之乡里。昨日大雨,田野沾足。尔等速回,无误农时。”

你看看,史书记载的康熙发言是塑造康熙朝养老尊贤、知孝悌的和谐景象,更体现皇帝对农业之本的重视。

根本没有二月河小说里那样的艺术加工。

是日,九十以上者三十三人,八十以上者五百三十八人,各赐白金。加祝釐老臣宋荦太子少师,田种玉太子少傅。

甲辰,宴八旗官员、兵丁、闲散于申昜春园,视食授饮、视饮赐金同前。是日,九十以上者七人,八十以上者一百九十二人。

康熙六十岁时的千叟宴,主要是为显示天下太平而着意营造的祝寿活动。

为什么有人说参加乾隆“千叟宴”的很多老人都被皇帝折磨死了?

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有人说参加乾隆“千叟宴”的很多老人都被皇帝折磨死了?

虽然当时确实有很多老人因为这个宴会而丧命但如果说很多参加“千叟宴”的老人都被乾隆折磨死了,这种说法未免太夸张了。

我们先来看看“千叟宴”是什么,举办千叟宴是从康熙皇帝时就已经开始了,当时是规定年龄再65岁以上的老人,不论什么身份都可以进京来参加这个宴会。目的就是在于展现大清王朝的祥和安定,显示自己在位期间百姓安居乐业,让百姓感受皇恩浩荡,这一活动当时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热烈呼应。

到了乾隆时期,这一活动被保留了下来,乾隆效仿康熙也举办了两次千叟宴。第一次千叟宴规模很大,规定凡是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人,不论官民,皆可进京赴宴。这一次乾隆降低了对年龄的限制,一时间全国各地的老人纷纷前来京城参加宴会,参加人数多达3000余人。

乾隆举办千叟宴本是出于好意,想着能与民同乐,不仅能展示自己杰出的政绩,还能发扬尊老的优秀文化。然而,好心办错事,很多参加千叟宴的老人都没来得及赶回家就客死他乡了。原因有二,一是乾隆举办千叟宴时正值正月,雪花飘飘天寒地冻,上了岁数的老人本就腿脚不好,身体素质不好,还要在寒冬腊月徒步赶远路,已经消耗了大半体力,很多都患上了风寒。

二是宴会上人多,上的饭菜也多,菜刚上来一会儿就凉透了,老人们在寒冷的天气里又吃了冰凉的饭菜,不生病才怪呢。再加上古代医疗条件有限,感冒发烧都能死人,这些老人又来不及医治,自然就有很多去世的了。

所以说,乾隆举办的千叟宴,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很多老人死亡,很难评价它是好还是坏。不过第二次乾隆吸取了经验,增加了门槛要求,而且把宴席改成了火锅,果然生病去世的老人就减少很多了。

这个题目有歧义,有故意“喷”乾隆的嫌疑,其实“千叟宴”是一项与民同乐的、有意义的御宴,即使是放到现在也有很多地方效仿,2006年永福就举行了“千叟宴”,但是为何说乾隆折磨了老人?这又是怎么回事?为何会出现“折磨”老人的说法?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下“千叟宴”

这是清朝宫廷的大宴,规模相当大,宴请的都是65岁以上的老人,不限种族不限官民,凡是满足条件的皆可参与,被宴请的老人必须按时赶到京城参加,首创于康熙,兴盛于乾隆,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践行孝德,搭建一个和睦相处、尊老爱幼的平台,加强中央皇权与百姓之间的关系,清朝一共办了四次“千叟宴”,其影响力非常大。

首次康熙

公元1713年,康熙60大寿,康熙认为从秦汉以来,都没有能和自己一样长寿,在位时间如此长的皇帝,于是决定办一个万寿庆典,当时场面非常大,搭建的彩棚有20里长,其中90岁以上的老人33人,80岁以上的538人,70岁以上的1823人,65岁以上的1846人,康熙命令皇子皇孙10岁以上20岁以下的全部出来为老者端茶倒酒、分发食品。


二次康熙

公元1722年,康熙此时69岁,为了提前庆祝自己70岁生日,又在乾清宫举办了这次“千叟宴”,为此还作了一首诗,以此纪念自己的帝王生涯,此次乾隆也在场,充当了“服务员”,为这些老者倒酒,这次“千叟宴”给乾隆留下的印象非常大。

三次乾隆

公元1785年,康乾盛世,百姓安居乐业,乾隆想起爷爷康熙举办的“千叟宴”,决定效仿,此次的御宴规模更大,有皇亲国戚还有前朝元老,更多的是民间奉诏进京的老人,乾隆和康熙一样,为了让子孙懂孝道,吩咐他们按照排序依次敬酒,并赏赐前来的老者如意、寿杖、朝珠、文玩、银牌等物品,其中值得说到的是有个叫郭钟岳的老人,已经141岁被邀请参加御宴,老者们一边感叹这满汉全席的豪宴,一边感叹清朝政府的政策好。


四次乾隆

公元1795年,此时的乾隆85岁,这次他提前退位,当上了太上皇,嘉庆给乾隆你举办了“千叟宴”,这次和前三次不同,因为乾隆的年纪偏大,按照65岁的话,前来的老者都可以做乾隆的子嗣了,所以将年龄改成了70岁,期间邀请了5000老者参与,最后参席者只有3056人。

乾隆这一次可谓满心欢喜,因为嘉庆皇帝组织让3056名老者全部直呼万岁,面对眼前这些耄耆老人对自己的祝寿,乾隆留下了感动的泪水,他为后世立下榜样,继承了爷爷康熙的孝道,此次前来的老者还受到乾隆的封赏——七品顶戴。


“千叟宴”虽说是弘扬中国文化传统,宣传孝道,放在今天实行确实是一项有纪念意义的活动,但是要放在古代,那就未必,这也就是为何说乾隆“折磨”死了很多老者。

其一:路程遥远,长途跋涉,古代交通工具无非就是马车、乘船、不行,要知道“千叟宴”邀请的全都是65岁以上的耄耆老人,那个时候,能活到65岁以上的并不多,就算能活这么久,身体还硬朗的更是屈指可数,然而他们又收到了请柬,皇命难违,很多老者离京城甚远,有的提前一个月就出发,在途中去世的也有,行程劳累体力不支,有的没到京城就已经患病,无法参加,病情稍有好转,又要启程回去,面对这样的折磨,有几个老人受得了,要知道现如今让一个老者坐一天火车都难受。


其二:御宴菜品酒类繁多,有御厨精心制作的满汉全席,更主要的是美酒佳肴全免费,老人贪杯,很多离京近的,身体硬朗的老者,在御宴上大吃大喝,据记载,乾隆最后一次“千叟宴”时有很多老者晕倒、乐倒、饱倒、醉倒,况且这次老者皆在70岁以上,老人见老人,谁也不服谁,拿起酒杯就是干,醉的不省人事比比皆是。

正因如此,“千叟宴”的举办,康熙和乾隆邀请的老者,实际数量远没有发出去的请柬多,但是他们也明白,有的可能实在来不了,有的有可能在途中受尽折磨病逝,因此并未大怒。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这些老人是因为水土不服和饮食不规律而造成的死亡。并不是乾隆把他们折磨而死的,只能说乾隆的选择时间不对。

我们先说说千叟宴是什么?千叟宴是清朝盛世君王与民同乐的特殊的饭局。最早开始是康熙年间,由君王招待全国的老寿星的一种宴会。

千叟宴之所以能够在子民里重视,是因为是君王请客、能够目睹君王的容颜、目睹皇宫、没有地位的悬殊、还会得到朝廷的报销和封赏等的好事情。

在《康熙王朝》里康熙在参加千叟宴的时候说了一段特别豪情壮志的话语“一敬祖宗和孝庄太后;二敬天下臣民;三敬他的死敌们。”“他们都死了,朕寂莫啊!朕不祝他们死的安宁,祝他们,来生再世再与朕为敌吧!”

这段话也影响到了乾隆,后来乾隆也效仿康熙举行千叟宴。乾隆举办的要比康熙时期的时候要庞大,先后举行两次,一次是乾隆60岁,第二次是70岁。

第一次举办的非常成功,只要求60岁的老人,时间是在3月份。而第二次是在冬天的时候举行的,并且还要70岁以上的老人才可以参加,90岁以上的老人待遇和一品大臣的待遇一样,根据年龄分段,分别能获得皇子皇孙和乾隆的敬酒。

这样的政策下来后人们参加的活跃度更高,都纷纷去参加,由于是冬天,在路上一路颠簸到达皇宫,在吃饭的时候由于御膳房做得太多,有很多都是凉了才上菜,很多的老人都是适应不了的。

又在回去的时候一路颠簸,回去没多久身体就开始出现不适,由于年纪太大,身体的恢复能力是非常差的,就会有很多的老人相继死去。

简单地说,就是因为规定只有60岁以上的老人才能参加。可以看出,参加宴会的老人已经很老了。这些老人接受了皇帝的旨意,从四面八方赶往首都。他们的身体将无法承受艰辛和长途旅行。另外,当时道路交通不发达,所以出现了各种颠簸。后来到了京城,“老骨头”散了。



在《礼记》中,有一种礼制,皇帝“赐战”给老人。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国力强盛。崇敬敬老的活动受到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的高度重视,历史上有四大壮观的“千禧宴”。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正月初六,天下兴隆。乾隆皇帝如期在乾清宫为千千万万老人设宴,以示厚爱。宴会规模空前。”“千人宴”旨在践行孝道,搭建亲情交流平台,营造节日氛围。加强友好邻里、家庭等。

当他们最终到达首都时,他们不得不去见圣者。我认为他们没有机会休息。在古代封建等级制度下,任何人看到皇帝都要做“大礼”,三叩九拜是必不可少的。礼仪很重。正式晚宴前,老人们的精力估计已经耗尽。

由于参加人数众多,做饭成了一个问题。如果现在完成了,任务就太大了。为了保证食物的充足,那些厨师只能提前准备,所以当他们吃的时候,他们不能保证他们提供的食物是温暖的。更重要的是,它是在第一个月举行的,而且天气很冷。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老年人吃了凉食后容易生病。再加上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很多老人生病时不能及时治疗,所以自然有很多老人死亡。

因为这些老人的年纪比较大了,而且皇帝一定要让他们来参加宴会,在路途上就有很多人就受不了,最后就死了

乾隆退位后举办“千叟宴”,为何用过御膳后多位老寿星接连去世呢?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皇帝每次举办宴会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受邀来赴宴的所有官员都需要焚香沐浴,并穿上华丽的朝服和冠冕,需要经过一系列非常麻烦的礼仪才能动筷子。 但乾隆年间举办的"千叟宴"却十分特别,出席宴会的人除了皇亲国戚和大臣,还有很多民间应召入宫的百姓。

所谓“千叟宴”就是从康熙年间便开始的专门为年过花甲的老人举行的宴会,特地为了笼络大臣。不仅是朝廷的重要官员,其中社会各个阶层的65岁以上的老人加在一起也有7000多人。

1722年,康熙帝为了庆祝自己70岁大寿,特地在乾清宫里举行了第二次“千叟宴”,当时还是皇孙的乾隆皇帝小弘历也参加了此次寿宴。 这次声势浩大的宴会给当时年仅12岁的乾隆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所以到了1785年,也就是乾隆50年时,他举办了第三次“千叟宴”。

当时全国各地的老者们反响热烈,他们能够感受浩荡皇恩,这对老百姓来说也算是件幸事。去参加宴会的人数,超出了康熙的想象,很多人到了都没地方坐,后来康熙临时又加派了食物,才足够他们享用。

而到了乾隆年间,乾隆也继承了康熙的长寿基因,他在位长达60年。他也效仿康熙举办了千叟宴,并且其规模更大。

在乾隆年间,一共举办了两场千叟宴,规模最大的是在乾隆五十年的那场。在此期间,乾隆刚好添了第五代孙,可谓是五世同堂喜上加喜。

并且,这场宴会的门槛要比康熙时的低,只要满六十岁就能赴宴,而那次前来赴宴的老者,竟多达3000人,共摆宴席800多桌,来以表自己皇恩浩荡。

但是在千叟宴结束没多久,那些参加宴席的3000多位老人,便都一个个莫名其妙的去世了,而这不免引来世人的一片猜疑,乾隆究竟给他们吃了什么,导致他们纷纷离世的?

其实,主要是乾隆只顾凸显自己皇恩浩荡,而忽视了那些老人的现实情况,他们大多都是平民家庭,平时吃个饱饭就算不错了,哪有机会吃一些山珍海味这种大油水的食物,所以,一旦宴席开始,那还不待拼了老命去吃,毕竟有这顿可就没下顿了,而这一番暴饮暴食之下,再加上医疗条件不允许,自然而然会出现老人纷纷去世的情况发生。

本文标题: 为什么说千叟宴是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走向下坡路的标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8488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历史把书背透真的就能学好吗古今中外有没有发生过通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