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几十万人打建州女真几千人谁会赢,考虑综合国力,日本2600万人口对建州女真不到十万人口

发布时间: 2022-06-30 12:01:3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5

女真人跟满洲人有何区别?,(一)、满洲人盗用宋朝女真人的族名,冒充女真人后裔,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颜部首领完颜阿骨打统一...

日本战国几十万人打建州女真几千人谁会赢,考虑综合国力,日本2600万人口对建州女真不到十万人口

女真人跟满洲人有何区别?

  (一)、满洲人盗用宋朝女真人的族名,冒充女真人后裔

  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颜部首领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举兵反辽,建立金国,定都会宁城。之后先灭辽国(1125年),后灭北宋(1127年),夺占了中原,都城随之不断南迁。女真政权入主中原,原来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图们江、长白山的生女真以及辽河流域的熟女真纷纷南下,抢占汉人的土地家园,在中原地区作威作福,享受花花世界,抛弃了原本居住的寒北渔猎生活。不论是生女真还是熟女真,没几个愿意留在故乡渔猎而不去中原享福的。
  公元13世纪,蒙元兴起,不断攻金,金国只是不断南逃,却不曾想过要向北返回故乡东北,为何?故乡早就没有故人了,早被他人占据了。最终金国亡于蒙宋夹击。由于铁木真有一先祖死于金国木驴之上,北宋靖康之耻二帝被俘,且蒙古臣服金国时曾被女真人多番欺辱压榨,蒙古人和汉人对女真恨之入骨,尤其是蒙古人每攻下一座金国的城池,都要进行大规模屠杀,而对女真人的清洗杀戮尤其残暴,从北到南,凡女真人皆被汉人和蒙古人当作第一屠杀对象。几百万女真人被杀得只剩1%不到,只在“河南等地遗存数千户”,辽河流域和长白山南麓剩下少许,总共也绝不会超过十万人,很快或被蒙古各部吞并,或融入汉族。所以,到了元朝时期,女真作为一个民族已经灭绝了。

  从史料上看,宋朝时期的女真人根本就没有后来满人的所谓三仙女起源传说。然如此,那满人又从哪里冒出来的呢?
  原来,建立金国,灭亡辽国、北宋之后,女真人占领了中原,几乎全族南下,迁到华北享受华夏的花花江山,辽河流域本就有许多汉人生活,但黑龙江、松花江、图们江、长白山北部一带则出现真空,来自更北的西伯利亚的通古斯地区(今俄罗斯贝加尔湖西北)不断有处于原始社会状态的氏族部落向东南迁移,融合当地未被女真吞并的靺鞨部落,逐渐填补了女真人南下后,今东北地区留下的真空。
  值得一提的是,先后南下的通古斯人并非出自同一个种族,通古斯人是西伯利亚地区无数不同种族部落的统称,而且从更西面的地域还不断有各色部落进入西伯利亚,其中也有继续向东迁至原女真人所占据的东北地区的。融入女真人的通古斯人和后来融入建州“女真”的通古斯人血缘上是不搭界的。
  不用说与汉人相比,就是与女真人相比,这些新来的通古斯人的文明程度也实在摆不上台面,他们在羞愧之余,不得不考虑傍上些什么。从留在东北地区的个别女真人那里知道金国女真灭辽驱宋的业绩后,加上女真人之前也曾少量混融了来自通古斯的部落,这些新来的通古斯人就自称是女真人,而且冒充是生女真。但他们也不想想,完颜阿骨打就是个生女真,金国就是生女真建立建的,还占据了中原花花世界,怎么还会留下这么多生女真在北寒地带受苦?

  金国被蒙古人灭国,女真亡族,族名却未亡,新来的通古斯部落们举起了“女真”大旗。不论真假,“女真”这个族名算是传了下来,只是假女真就是假女真,通古斯人许多方面扮得相当不像。

  女真学了中原文化,建立封建政权,奴儿哈痴的后金集团却学不来,搞了个半原始氏族公社半奴隶制社会,如果是真正的女真人,怎么可能过了几百年,反而从封建社会退化了到奴隶制社会?

  女真文字太复杂了,学不来,奴儿哈痴的后金集团只得模仿蒙古文而创立满文;

  女真话也不太好学,好歹撸起舌头含含糊糊学一点,但还是没学到多少。通古斯人发音比较简单,只用不多的几个音节交流。比如女儿的发音不论是汉语还是女真话都太复杂,还是用原来的“咯咯”比较方便,儿子金贵些,加个“阿”音。

  满族非女真,那应该就是通古斯人后裔了?

  粗略些可以这么说,通古斯血统应该是满人中比较大的一股,但也不能完全这么说,这是一个大杂烩的混血民族。

  满洲人(满族前身)是由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共二十四旗组成,其中满八旗不过半数左右而已。

  而满八旗本身的来源就非常杂乱,其来源包括明朝时期所谓的建州女真(辽宁东部、吉林东部、黑龙江东部南部、朝鲜东北部)、海西女真(吉林、黑龙江西部西北部)、野人(东海)女真(今俄罗斯太平洋沿岸),如上所述这三支冒用“女真”之名的部落,实非灭辽驱宋的女真。

  当初,女真人立国之时,仍然有许多靺鞨部落未被女真吞并,海西女真是通古斯人、蒙古人、靺鞨人混杂而成;野人女真是靺鞨人、通古斯人的混种;建州女真是通古斯人、靺鞨人、高丽人、汉人、以及少量真正的女真人混杂而成。

  在这三支所谓“女真”中,建州女真的构成最为复杂。建州女真一部曾占据朝鲜东北,后被朝鲜高丽政权驱赶向西,故而融入些高丽人;汉唐之时东北皆为中原政权管辖,历经战乱一些汉人留存下来,因长久游离华夏文明之外,融入当地部落。另外靖康之耻钦徽二帝被掳至五国城,随行的臣工约有几千余人,他们的后代或逃归南方,或融入建州女真、东海女真;蒙古灭金后,极少数女真人逃到长白山南麓,后来部分融入建州女真。但建州女真的主体还是通古斯人,三地中建州的气候和自然环境最好,是通古斯人迁移的首选。

  至于海西女真和野人(东海)女真中就没有任何真正的女真血统,也基本没有汉人或高丽人融入。海西靠近蒙古,占大头的是蒙古人,加上靺鞨人和通古斯人;东海女真主要是靺鞨人和通古斯人的混融。

  满八旗的核心应该是建州女真,虽然也不过占三支“女真”总人口的一半左右。

  而建州女真中,真正的女真人只有二十分之一不到,经过蒙元残酷屠杀后幸存的数万女真人大多数被融入汉族或蒙古,只有极少数逃回长白山,其中一些融入建州“女真”.

  所以,真正的女真人在建州女真中只占二十分之一不到,建州女真在满八旗中不过半数左右,满八旗在满族人中所占比例又不过半数左右。综上所述,今天的满族从血统上说,真正的女真人后裔也就百中之一左右而已。

  其实在满清上层,对是否认女真为祖宗是有过争议反复的,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满人和女真人不论是血缘还是文化,都相距甚远。但最后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美化满清祖先的来源,增强对东北土著的号召力,他们还是选择了冒充女真后裔。

  (二)、“女真”与“满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民族

  一、 两个民族的起源与民族构成不同

  "女真"与"满洲"的民族组织结构和华夏族都相差甚远!
  女真人的族源异常复杂,它开始被称呼为"女真"时只是一个庞杂的民族集合体的概称,类似于突厥系,分支众多。其生存方式类似西方的斯拉夫民族,都是发源于森林的民族,虽然包含有游牧的部落,但整体上并不完全以游牧为主。女真人基本形成民族形态的时期大约是在12世纪初,也就是北宋末年。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满洲人(通古斯人)是蒙古人种的北极亚人种,与爱斯基摩人有亲缘关系。慈禧弟弟的孙子叶赫那拉·根正·郝晓辉的口述实录《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书中描述:“最早满族是从通古斯来的,也就是现在的西伯利亚。”通古斯人在西伯利亚可能是受到了俄国哥萨克人的排挤,因而迁徙到中国明朝的东北地区,被当时的中国明朝政府收留。“满洲”的形成远远晚于女真,满洲正式成为民族是在明朝末年,具体则是公元1635年。《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书中写到:“ 说起清廷,或者说满族的传说很复杂,因为所有的资料都是从努尔哈赤时代开始的往上追溯,也只有六代,到上面第七代的时候,基本上都没有什么记载了。我们家的家谱上也是这样。”在构成上,“满洲”(满族前身)还包括汉族、朝鲜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的成分。确切的说,明朝末年的“满洲”(满族前身)还只是一个政治集团。
  英国的《大百科全书》也说满洲人自称是女真的后代。那么为什么满洲人要自称是女真人的后代呢?可能是满洲人的祖上曾经被女真人统治过,所以自称是女真后代,打出了与早期女真人同源的幌子,以便增强对东北土著的号召力,反叛明朝,建立政权。这就像五胡乱华时期的匈奴人刘渊一样,为了占领中国,居然也打出了“汉”的旗号一样,滑天下之大稽,为了政治目的而欺世盗名。事实上,满洲人也曾经自称是日本人的后代,这发生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也是为了政治上的目的——要在中国东北建立从属于日本侵略者的傀儡政权满洲国。在溥仪为祭祀日本天照大神而特发的《国本奠定诏书》中,满人认日本的清河源氏为祖宗,以日本天照大神为国教,视日本先祖为满洲先祖,修建国神庙。

  二、 "女真"与"满洲"的历史发展比较

  1、 在金国末年,入主中原的女真人已经进入封建社会。13世纪前中期,蒙古人灭亡金国期间,曾经对进入中原的女真人实施了大规模的种族屠杀。根据1183年(金大定二十三年)金国公布过的人口统计,女真人只有400多万人,而在蒙古大屠杀之后,残存的女真人只有十几万人。在经历战乱和屠杀后,残留的那些女真后裔也被继续汉化,以至于在蒙元占领中国时期明确规定“女真生长汉地,同汉人”,这个时候的史料也记载“父虽虏种,母实华人…非复昔日女真。”说明女真人在蒙元统治时期已逐渐失去了独立民族特征,成为汉族的一部分。换个角度思考,即便女真的后裔当时没有汉化,在这漫漫800多年里也与周边其他民族融合了,也不可能在几百年后的明朝末年突然跑回东北地区去繁衍出一个庞大的满州族。
  2、在金国灭亡几百年之后出现的满人,还在原始氏族公社和奴隶制社会之间徘徊,但金国时期,女真人的社会发展已经到了封建社会,怎么他们的后代过了几百年不但没有进化却退化到奴隶社会?在人类历史上,同一个民族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因此,如果"女真"与"满洲"是同一个民族的话,世界历史必须对这种特殊现象重新进行研究,可能全人类的历史都要重写。

  三、 双方民族文字的巨大差异

  文字是传承一个民族的最重要的载体,我们看一下东亚一些重要文字的发展路线:
  汉字-〉日本汉字-〉假名
  汉字-〉女真大字
  汉字-〉女真小字
  梵文-〉藏文-〉蒙古新字
  回鹘文-〉蒙古文-〉满文

  很显然,女真文和满文的文字来源是不同的,从文字发展上看,女真和满洲应该不是一个民族。

  下面具体比较一下这两个民族的文字:
  女真文是金国用于记录女真语言的文字,属于表意文字,很像汉字。笔画有横、直、点、撇、捺。 书写自上而下,从右向左换行。
  再来看看满文,满文是拼音文字,前期参照蒙古文创立,后来又有所改进。但满文和女真文属于完全不同的文字体系。而且文字本身毫无相似之处。满人只恢复类似蒙古文的蝌蚪文,如果真是女真人后代的话,为何不恢复类似于汉字的金国女真文?
  其实就算文字有着许多的共同点都不能证实是同一民族。 例如,日本文字、西夏文字、契丹文字都是根据汉字所创,但使用者是几个不同的民族。更何况女真文字和满文之间存在巨大差别,更证明双方不是同一个民族。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说善战者应该像麦克阿瑟那样总被人打成狗吗?

麦克阿瑟一辈子竟打败仗,结果官做的那么大rnrn算不算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的典范?

意思是善于做战略谋划的人,虽然没有显赫的功绩,也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并不是说像麦克阿瑟一样战败,所以不能用来形容麦克阿瑟。

这句话是战国时期孙膑所著《孙子兵法》中的一句话。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故善者之战,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战国时期《孙子兵法》孙膑

意思是善于带兵作战的人往往并没有显赫的成就,所以善于做战争谋略的人,往往不追求出奇制胜和机智的名声、勇武的功绩等等。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出自《孙子兵法 形篇》。文中这个“战”,不是指战争、战斗和战术,而是战略眼光;“善战”也不是能打仗,而是善于做战略谋划。

其更深刻含义其实是说,有长远规划眼光、善于做大局战略谋划的雄主,不必使用战争手段。

这样的人,没有战功,而是通过更高深的战略手段(如外交、威慑等其他手段),实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麦克阿瑟在朝鲜战场上战败,是由于军事判断的错误。在占领日本期间,他使用专制独裁的手段使日本永远摆脱封建专制独裁。但麦克阿瑟也有着狂妄自大、唯我独尊、好出风头、爱慕虚荣、喜欢颂扬的毛病。所以这句话并不能用来形容麦克阿瑟。

扩展资料:

与“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相对应的是“善医者无煌煌之名。”意思就是善于医治的人并非十分出名。扁鹊就是著名的例子。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的名医,他有两个哥哥,三兄弟都精通医术。   

魏文王曾问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的医术是最好的呢?”   扁鹊回答:“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   

魏王不解地说:“但是你的名气确是最大的啊。”   

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

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

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   

这正是“善医者无煌煌之名”的最佳例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善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子兵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扁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麦克阿瑟

不是麦克阿瑟那样的。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这句话解释如下:

善战者无赫赫出自三国时期曹操,当年曹操在看了战国时期军事家孙武写的《孙子兵法·军形篇》后,曹操批注: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意思是:善长作战的人,一次就能消灭敌人,使之不敢再犯,所以无多余的战事和过多的战功。

明朝戚继光以抗倭闻名,但后来抵抗蒙古却鲜为人知。戚继光镇守蓟门,李成梁镇守辽东。

李成梁能击退蒙古兵,却不歼灭敌人,于是辽东老是打仗,李成梁就总有战功。

戚继光一战生擒蒙古部落首领董长秃,从此蒙古不敢侵犯戚继光的防区,戚继光在后来十余年少有战绩,也就没有战功。

相比而言戚继光战功没有李成梁多,但真正的善战者确是戚继光。



扩展资料:

万历元年(1573年),张居正以俯瞰天下的姿态登上明朝的舞台。由于建州女真不断侵犯边境,明朝为了加强对建州女真的控制和防御,除继续修筑辽东边墙外,还采纳了李成梁的建议,开始修筑宽甸六堡。

按照李成梁的意思,朝廷移建环山堡于张其哈制佃,险山堡于宽甸,沿江新安四堡于长佃、长岭诸处。这就是著名的宽甸六堡。六堡位于鸭绿江以西,毗连建州女真,是防御女真的前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六堡成后,李成梁又以此开市,和少数民族做生意。这样做,首先是缓和了当时明朝与少数民族的矛盾,另一方面,开市带来的可观收入也给辽东士兵带来了很大的好处。

明嘉靖后期至隆庆年间的边备废弛之秋,李成梁多次击败了蒙古的入寇,保卫了明朝的东北边境。

他在隆庆五年、隆庆六年、万历元年、万历三年、万历四年、万历五年、万历六年数次击退鞑靼速把亥、炒花、暖兔、拱兔、黄台吉等部对明朝边境的骚扰。论功被封宁远伯。

万历初年,张居正为相,“用李成梁镇辽,戚继光镇蓟门”,明军辽东军事防御比较严密,有力地阻击了蒙古贵族势力骚扰;再加上后来土蛮汗去世,另外一个重要的蒙古族首领也死了,蒙古各部矛盾纷争,互相倾轧,逐渐走向衰落。相对来说,这个地区比过去安宁了一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子兵法

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即是擅长作战的人没有辉煌的战功。要理解这句话就需要同另一句话一同理解。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善医者无煌煌之名。真正擅长作战的人已经可以将兵、情、战、势,了然于胸。运筹帷幄,用力于消除一切战争隐患。已经没有人,也没有势力可以有能力、有勇气与其战斗。既无战斗,何来战功。而为战争者,无论战胜也好,战败也罢。其目的不就是为了消除战争么。不能战者,战败;能战者,战胜;而善战者,不战,既为此意。善战者已经无需在在战争爆发时才去解决战争了。就如善医者一样,防病于未然。既无病,何须医,又怎来煌煌之名。而能医者未有能过于此的。
孙子兵法中云:不战而屈敌之兵,麦克阿瑟一辈子打败仗却能当大官,或许就是这么个道理吧。
我觉得这句话不能用来形容麦克阿瑟。我觉得麦不算善战者。善战者比如可能事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把可能会出现问题的状况、危机、都考虑到,事先排除。这样等到真正的危机出现时,他们就能够做到胸有成竹,以最小的伤亡、甚至不动一兵一卒,就可以取得最大的胜利。所以他们可能没有战场上硬碰硬、死伤多少人那种看来更轰轰烈烈,所以才会无赫赫之功。
联系另一句,医者无煌煌之名,据史书记载,有一天,扁鹊去见魏文王,魏文王问扁鹊说:“我听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擅长医术。那你给我讲讲,你们兄弟三个人中间,到底谁的医术最高明呢?”扁鹊老老实实地回答说:“我大哥的医术是最高的,我二哥次之,我的医术最差。”魏文王听后很是惊讶,以为是扁鹊的谦虚之词,于是就接着问道:“那为什么你天下闻名,而你的两个哥哥却默默无闻呢?”扁鹊回答说:“因为我大哥给人治病,总是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一个人得病,但还没有显出征兆时,他手到病除,把这个人的病根给消除了。大哥是治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大家并不知道他事先就消除了疾病隐患,所以他就没有名气。我二哥治病,是治于病情初起之时,他一用药就把病给除去了。由于大家都以为他治的是一些轻微的小病,而不知道这个病如果发展下去,就会成了要命的大病。所以二哥名气也不大,只有乡里知道他会治病。其实我治病的技术最差,因为我只能在病人已经生命垂危的时候才出手治病,不过往往能够起死回生。一般人都看到我拯危救厄,所以我的名声就传遍了天下。”
明白了伐?老麦那不算这个类别的吧?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善医者无煌煌之名。出自孙子兵法。
原义:良将能在危险没有出现前一锤定音,而不会等到敌势做大再去反复征战,因此不会有百战百胜之类的赫赫战功。良医能在病灶尚且细微时及时下药,而不会等到病人病入膏肓再去临危施救,因此不会有妙手回春之类的煌煌之名。
综上,这里不适合形容麦克阿瑟

女真族在历史上先后建立了哪三个政权?第二个政权是谁建立的?

金朝、后金、清朝。后金是努尔哈赤建立的。

1、金朝建国

收国元年(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并驱逐契丹的统治,建立金朝。国号为“大金”。金朝的统治者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金建国后,就展开以辽五京为战略目标的金灭辽之战,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攻打下了辽朝的北方首都上京。然后与汉人宋朝建立海上之盟共同对抗辽朝。天兴三年(1234年),蒙古人摧毁了金朝。金朝灭亡后,女真人仍是散居于关东,分为建州、海西、野人等部。

2、后金崛起

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建元天命。天命三年(1618年),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正式誓师伐明,其后接连攻克开原、铁岭、辽阳、沈阳等地,并迁都沈阳。后金进入辽沈地区之后,一方面下令收养归降汉人,另一方面却推行剃发、大量迁民、清查粮食、征发差役等弊政,激起了辽东汉人的反抗,他们有的逃亡,有的则针对女真人采取投毒、袭杀、暴乱等反抗方式,给后金在辽沈地区的统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3、清朝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大金为“大清”,去汗号而称帝,并改元“崇德”,追尊其父努尔哈赤为清太祖。在皇太极统治时期,他曾几次率军绕道蒙古攻打北京等地,但终因明朝关宁锦防线的阻隔,始终无法对关内地区进行有效控制。顺治元年(1644年),吴三桂与李自成的农民军激战于山海关。吴三桂以“材帛”、“割地”为条件向后金求援,多尔衮率满洲清军入关参战,并正式迁都北京,征服全国,开始了清王朝近三百年的统治。

扩展资料:

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多尔衮率领清兵入关,至1659年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后又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逐步掌控全国。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间,中国的传统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

清初人口增殖,土地增垦,物产盈丰,边境无事,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相对繁荣稳定,综合国力远胜于汉唐 。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中国人民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近代化的探索和改革。1912年2月12日,北洋大臣袁世凯诱使清帝溥仪逊位,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女真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努尔哈赤

女真人在历史上先后建立过金朝、东夏、后金(清朝前身)等古代政权。
1、金朝(1115-1234年)--立国者,完颜阿骨打。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女真族建立的统治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的封建王朝。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统一女真诸部后,1115年于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区)建都立国,国号大金,改元收国。贞元元年,海陵王完颜亮建都于北京,称为中都。金世宗与金章宗时期,金朝政治文化达到最高峰,然而在金章宗中后期逐渐走下坡。完颜永济与金宣宗时期,受到大蒙古国的南侵,被迫南迁汴京(今河南开封)。金朝作为女真族所建的新兴征服王朝,其部落制度的性质浓厚。初期采取贵族合议的勃极烈制度。后逐渐由二元政治走向单一汉法制度,使金朝的政治机制得以精简而强大。军事方面采行军民合一的猛安谋克制度[2]。金朝在文化方面也逐渐趋向汉化。杂剧与戏曲在金朝得到相当的发展。金代院本为后来元曲的杂剧打下了基础[3]。1234年,金朝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夹击之下灭亡。
2、东夏即大真国,朝鲜史书称东真国。--立国者,蒲鲜万奴。
13世纪时蒲鲜万奴在中国东北建立的一个国家。蒲鲜万奴原为金朝将领,他于贞祐三年(1215年)自立为天王,国号大真,年号天泰。1216年降于蒙古,1217年再度自立,国号东夏。势力最大时,西北至上京城(今黑龙江省阿城白城子),西南至婆速路(今辽宁省丹东九连城),东南到曷懒路(今朝鲜咸镜北道吉州)与恤品路(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双城子)。大真国前期的政治中心在咸平(今辽宁开原北),复国后移至南京(今吉林延吉城子山)。1233年,蒙古窝阔台派皇子贵由灭之。
3、后金(1616年—1636年,或称后金汗国)--立国者,努尔哈赤。
出身建州女真的努尔哈赤在满洲(现今中国东北)建立的王朝,为清朝的前身。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金”或“大金”。史学界一般统称为“后金”,与12世纪时的金相区别。至其子皇太极1636年改国号大清,后金共历21年,两位君主。后金一名不见清人记载。普遍认为以“金”作国号乃为表明承袭完颜氏之金。也有人根据《朝鲜李朝实录·光海君日记》记载,认为“后金”的名称是从朝鲜传入明朝。此外,还以地名“建州”和族名“女真”称呼后金政权。
女真,又名女贞、女直,中国古代生活于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现今满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的前身。公元6至7世纪称“黑水靺鞨”,公元9世纪起始更名女真。12世纪前期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朝,统治中国北方一百多年之久。直至13世纪被蒙古人所灭。17世纪初建州女真部逐渐强大,其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诸部,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至1636年,皇太极改女真族号为满洲,女真一词就此停止使用,后来满洲人又融纳了少数的蒙古族、汉族等民族,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满族。
女真(又名女贞和女直),亦作女真族。

是满足的前身

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 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新宾县二道河子畔的赫图阿拉城称汗建国,国号为"大金",史称后金。 1644年满洲(女真)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为中国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落,史称后金;皇太极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

明朝万历皇帝的功绩如何?

明朝万历皇帝的功绩如何?

明神宗在位之初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张居正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期间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巩固了汉家疆土,但也耗费了大量帑银。

明神宗执政后期荒于政事,因缺乏张居正这样的贤士应对督导、国本之争等问题而倦于朝政,自此二十多年不再上朝,国家运转几乎停摆。明神宗执政晚期,党争长期持续,导致朝政日益腐败。另外,明神宗强征矿税亦是在位期间被称为一大诟病,使明朝逐渐走向衰亡。

而且此时东北的满族开始崛起,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中被努尔哈赤击溃,从此明朝在辽东的控制陷于崩溃。

明神宗在位期间衰败的明王朝也在这个时期走向活泼和开放,中国的经济处于当时世界经济主导地位。在此期间,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外国传教士也纷纷来华,例如利玛窦就觐见过明神宗,开始西学东渐,整个社会也出现了反对封建礼教、个性解放的精神。

扩展资料:

朱翊钧是明代历史中在位最久的皇帝。明代历史中以万历纪元的时间,持续将近48年之久。  明神宗在位期间,前十年奋发图强,中间十年由勤变懒,最后近三十年“万事不理”。

他的主要特征,是贪酒、贪色、贪财而又贪权,始终“魁柄独持”,可谓操权有术,从这一点说,他不是一个庸人之辈。但他又缺乏明太祖、明成祖那样的雄才大略。他即位于十六世纪七十年代初,终于十七世纪二十年代。

当时,正是整个世界处于翻天覆地的大变动时期。中国封建社会也已经发展到晚期,“天崩地裂”,新的生产关系开始萌芽,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也同样处于由古代社会向着近代社会转型的剧变前夜。

在这个历史的大变动中,由于几千年中国封建制度的顽症根深蒂固,加上他沉溺酒色、财货的心理病态,非但未能使中国跟上世界新潮流,迎来新时代的曙光,相反在他的手里把明朝推向绝境,加快了其终结的历史进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万历皇帝

大家进入误区了,以为皇帝勤劳就是好事? 此事关系制度变迁!而不是凭人力来判断朝代好坏!
大明万历皇帝20多年不上朝,国家照常运转!就是因为明朝有成熟的文官制度,类似民主议会,所以即使皇帝不做事,文官体制也可以保证国家正常运转,换独裁的满清皇帝可以吗? 满清皇帝是目的,始终是为了维持对汉人的统治,维持满清贵族阶级的生活利益,保住富贵和统治地位,汉人的一切进步和觉醒都要被抹杀,通过无情的屠杀和长达三代130多年的文字狱,抑制汉人的先进意识,造成万年黑暗,直到麻木不仁!贻害千古!
而万历是巨变的时代,孕育一次文艺复兴,“万历时代”时“非君浪潮”高涨,民本主义盛行,是封建皇权统治遇到极大冲击挑战的时代。“万历时代”是资本主义萌芽方兴未艾,是蕴育新型生产关系的时代。万历三大征,扬大汉雄威于寰宇,威震敌胆,蒙古、倭寇望而却步,再保大明六十年国运,实为不易。
“万历时代”是市民社会发展,市民力量壮大。首次出现了市民力量和封建统治斗争的时代,是社会动荡和蕴育社会变革的年代。万历年代大科学家纷纷出场,出现了方以智、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宋应星五位科学巨人以及朱载堉、李之藻,王征等众多科学家,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华夏科技文明再次站在世界高峰。
“万历时代”李贽等大思想家纷纷涌现,政治社团纷纷出现,学派繁荣。是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的时代。
万历年代出现了徐谓和董其昌等顶级书画家,是个艺术蓬勃发展的年代。
“万历时代”市井文学灿烂,出现了世界级的戏剧家汤显祖,是个文化事业昌盛的时代。 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朝鲜战争,万历朝是唯一一次全胜的.以后的甲午以中国的惨败告终,50年代的勉强和美国人打个平手.惟独万历皇帝非常坚定,经7年终于将日军全部赶出了朝鲜.“万历时代”是彻底击败日本,昂首东方,是中华帝国最后一次辉煌的年代。 万历也是满清初起,世风堕落、思想多元化。危机和挑战并存的时代。
“万历时代”的生机活力比死气沉沉的康乾盛世强百倍,明朝的文治武功到了顶点,是中国历史的岔路口。 清朝初年黄宗奚,顾炎武,朱舜水等名士也都是明朝遗留的精髓,直到清后,中国思想界彻底沉沦!汉民族的雄武和气魄,包容和豪迈,通过满清近三百年的统治彻底消失,曾经春秋战国的气节大义,汉朝的威武和唐朝的开放,宋朝的文雅雍容,明朝的世俗文明,在汉人身上完全消失,即使偶尔冒出一些精英,随即就被满清统治者杀掉,汉人成了表面的文明人,内里的奴隶, 以至于面对近代西洋的挑衅,变的愚蠢和懦弱不堪,民族被戕害长达150年之久,至今没有消除遗毒……
再看而今,文艺界电影界,辫子戏横行,为满清皇帝贴金,个个英明神武,犹如青天,而明朝以及以前的朝代,都成了昏君和黑暗时代,还有近代的英雄人物通通被抹黑,汉奸被平反,是谁在做这些事情!天知道了! ……
楼下的不了解历史不要乱说

把明代的灭亡全归于万历一人是不正确的 那个时代的封建体制已经走到了尽头 无论统治者和官员阶级如何做也避免不了覆灭的结果

功:万历十年的中兴和三大征: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和支援朝鲜抗击日本侵略的朝鲜之役。三战皆捷,但明朝人力物力也遭受到巨大损失。尤其是抗击日本侵略的朝鲜之役,尽管初期的紧急援助朝鲜的5000骑兵全军覆灭但是在万历的指导下明朝还是动用了全国的力量去对抗丰臣秀吉经过日本战国时代洗礼的精锐部队。

过: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万历和文官集团有过激烈争执 后以万历的妥协和消极对抗20年不上朝的方式(下面说成仙得道和33年的是嘉靖 不是万历)结束 但并没有因争执而滥杀无辜。

大背景:在万历时代明朝已经走过了200年 犹如一部大机器一样 内部的各部件早已磨损损坏 皇帝如此 官员更是如此 皇帝为了对抗日益扩大的文官集团不得不启用宦官为用和消极对抗 文官集团为了沽名钓誉更以各种手段攻击皇帝和与自身有异见者 这种无序的党争恶斗就是明朝灭亡之根本所在 但明代皇权始终是掌握在皇帝手里的 不像唐代后期那样名存实亡 就这样明代在有时健步如飞有时跌跌撞撞的时候走完了276年的历程 其实中国的封建体制应该终止于那个时代 或许也因自身的文明过于强大 影响了不应该影响的民族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对此做了精辟阐述
孟森在他的《明清史讲义》内称神宗晚期为“醉梦之期”,并说此期神宗的特点是“怠于临朝,勇于敛财,不郊不庙不朝者三十年,与外廷隔绝”。那么,神宗是什么时候从一个立志有为的皇帝变成一个荒怠的皇帝呢?又是什么东西让皇帝堕落得如此厉害呢?虽然,按照晚明的一位名士夏允彝的说法,神宗怠于临朝的原因,先是因为宠幸郑贵妃,后是因为厌恶大臣之间的朋党斗争。但是,学者们也以为,神宗之怠于临朝,还因为他的身体虚弱的原因。当然,身体虚弱的背后,是酒色财气的过度。
万历十七年(1589)十二月,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上了一疏,疏中批评神宗纵情于酒、色、 财、气,并献“四箴”。对皇帝私生活这样干涉,使神宗非常恼怒。幸好首辅大学士申时行婉转开导,说皇帝如果要处置雒于仁,无疑是承认雒于仁的批评是确有其事,外面的臣民会信以为真的。最后,雒于仁被革职为民。在处理这件事的过程中,神宗曾召见申时行等人于毓德宫中,“自辨甚悉”。神宗对内阁大学士们说:“他说朕好酒,谁人不饮酒?……又说朕好色,偏宠贵妃郑氏。朕只因郑氏勤劳,朕每至一宫,她必相随。朝夕间她独小心侍奉,委的勤劳。……朕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之财皆朕之财。…… 人孰无气,且如先生每也有僮仆家人,难道更不责治?”看来,神宗根本不承认雒于仁的批评。的确,明末社会好酒成风。清初的学者张履祥记载了明代晚期朝廷上下好酒之习:“朝廷不榷酒酤,民得自造。又无群饮之禁,至于今日,流滥已极。……饮者率数升,能者无量。……饮酒或终日夜。朝野上下,恒舞酣歌。”意思是说,明代后期对于酒不实行 专卖制度,所以民间可以自己制造酒,又不禁止群饮,饮酒成风。喝酒少的能喝几升,多的无限量,日夜不止,朝野上下都是如此。神宗的好酒,不过是这种饮酒之风的体现罢了。神宗在17岁的时候,曾经因为醉酒杖责冯保的义子,差点被慈圣太后废掉帝位。这件事他倒是承认。至于说到好色,神宗虽然似乎不及他的祖父,但却一点也不逊色于他的父亲。他在万历十年(1582)的三月,就曾效仿他的祖父世宗的做法,在民间大选嫔妃,一天就娶了“九嫔”。而且,神宗竟然还玩起同性恋的勾当,即玩弄女色的同时,还玩弄小太监。当时宫中有10个长得很俊定陵出土的刺绣百子女夹衣秀的太监,就是专门“给事御前,或承恩与上同卧起”,号称“十俊”。所以,雒于仁的奏疏中有“幸十俊以开骗门”的批评。这一点,神宗与当初荒唐的武宗有一点类似。至于贪财一事,神宗在明代诸帝中可谓最有名了。他在亲政以后,查抄了冯保、张居正的家产,就让太监张诚全部搬入宫中,归自己支配。为了掠夺钱财,他派出矿监、税监,到各地四处搜括。
酒色的过度,使神宗的身体极为虚弱。万历十四年(1586),24岁的神宗传谕内阁,说自己“一时头昏眼黑,力乏不兴”。礼部主事卢洪春为此特地上疏,指出“肝虚则头晕目眩,肾 虚则腰痛精泄”。万历十八年(1590)正月初一,神宗自称“腰痛脚软,行立不便”。万历三十年(1602),神宗曾因为病情加剧,召首辅沈一贯入阁嘱托后事。从这些现象看来,神宗的身体状况实是每况愈下。因此,神宗亲政期间,几乎很少上朝。他处理政事的主要方法 是通过谕旨的形式向下面传递。万历三大征中边疆大事的处理,都是通过谕旨的形式,而不是大臣们所希望的“召对”形式。在三大征结束之后,神宗对于大臣们的奏章的批复,似乎更不感兴趣了。所以,神宗荒怠的情形,还真有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不愿意上朝听政;后一阶段是连大臣们的奏章也不批复,直接“留中”不发。但是,按照明朝的制度,皇帝是政府的惟一决策者。一旦皇帝不愿处置但又不轻易授权于太监或大臣,整个文官政府的运转就可能陷于停顿。到十七世纪初期,由于神宗不理朝政,官员空缺的现象非常严重。万历三十年(1602),南、北两京共缺尚书3名、侍郎10名;各地缺巡抚3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官66名、知府25名。按正常的编制,南、北二京六部应当有尚书12名,侍郎24名,这时总共缺了近三分之一。到万历四十一年(1613)十一月,南北两京缺尚书、侍郎14名。地方的行政管理,有时必须由一个县的知县兼任邻县的知县。由这样的情形,我们可以想见万历后期政府运作的效率。神宗委顿于上,百官党争于下,这就是万历朝后期的官场大势。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门户之争日盛一日,互相倾轧。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名目众多。整个政府陷于半瘫痪状态。正如梁启超说,明末的党争,就好像两群冬烘先生打架,打到明朝亡了,便一起拉倒。这样的恶果,未尝不是由神宗的荒怠造成的。所以,《明史》对于明神宗的盖棺论定是这样表述的:“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二十一日,神宗朱翊钧病逝,十月葬于定陵。300多年以后,他的坟墓定陵被发掘。1958年,在考古学大师夏鼐的指挥下,神宗的梓宫(棺椁)被开启。在厚厚的龙袍下面,掩藏着神宗的尸骨。尸骨复原后的结论是:“万历帝生前体形上部为驼背。从骨骼测量,头顶至左脚长1.64米。”1966年8月24日下午,“地主阶级的总头目”神宗 的尸骨被砸烂、焚烧。这位曾经统治中国48年的驼背皇帝,终于化作一缕青烟远去。
作家杨大侠揭示,“面劳瘁于国事,人亡而政息”。“明之实亡于神宗”说的意思就是指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全盘否定,推翻张居正的改革成果。一代名相,十年皇师,张居竟落得凄惨下场,张居正改革连同他本人全遭覆灭,恰如明人笔记《野获编》所述: “身后一败涂地”。

平倭诏的精彩战役

日军:15万 总督:宇喜多秀家 其他将领:小西行长,加藤清正等
朝鲜军:20万 主将:李溢
结果:朝鲜军失利,20万大军几乎被全歼
朝鲜军失利的原因:朝鲜已经有几百年没有战争了,人皆不知兵,在这次战役中朝方虽也不乏英勇表现可总体不及刚刚从战国时代磨砺出来的日军精锐,失败再所难免。 明军:4万馀人
主将:李如松
副将:杨元
偏将:吴惟忠,查大受,祖承训等
日军:第一军团2万馀人(号称3万)
军团长:小西行长
偏副将:大村纯忠,远籐又次郎,如籐安等
结果:明军大胜,毙伤俘日军1万馀人,而明军伤亡仅仅是不到800人
日军阵亡将领:後籐加义
明军胜利的原因:明军充分发挥了火力优势,日军在日本战国时期基本上没有见过火炮,他们的火器是以铁炮(火绳枪)为主,而明军的火器则不少火炮,日军将领和士兵缺乏躲避炮弹的经验,往往是死了一批又上去一批,成了明军的炮靶。 明军:骑兵3千人(後又增加了2千人,一共是5千人)
主将;李如松
副将:李如柏,李如梅,查大受,祖承训,李有异等
日军:第3军团和第6军团和第9军团共3万6千馀人
军团长:黑田长政,小早川隆景,羽柴秀胜
副将:加籐光泰,久野重胜,小河信章,後籐基次,小野和泉,小野成幸,池边永晟,小川成重,安东幸贞等
结果:日军失利,伤亡超过8000人,明军伤亡2500馀人
日军阵亡将领:久野重胜(在乱军中被祖承训击毙),池边永晟(被祖承训一刀击毙),小川成重(死於李有异的刀下),小野成幸(被李如柏击毙),十时连久(被李如梅击毙),安东常久(被查大受斩落马下),安东幸贞(被查大受击毙)
明军阵亡将领:李有异(在杀死了小川成重後被日军士兵用钩子钩落马下,死於几十名日军的乱矛下)
明军胜利的原因:这是一场遭遇战,双方都未做准备,明军在派出3千骑兵只是要搜索日军的位置,3千骑兵在消灭了日军的2千人的先头部队後与日军大部队遭遇。明军是胜利最大的原因主要是发挥了骑兵的巨大的冲击威力,日本没有良种马匹因而在本土战场少见重骑兵,日军也缺乏对付集团冲击骑兵的经验,并且这几千明军很多都是常年和北方游牧民族作战的精锐。 明军:3万馀人(加上朝鲜军一共接近4万)
主将:李如松
日军:12万馀人
总督:宇喜多秀家
结果:日军主要粮仓龙山仓库被明军敢死队烧毁,日军请求议和 日军伤亡300馀人(大部分为日本忍者兵),明军和朝鲜军伤亡50馀人。
日军阵亡将领:本多重葵(龙山仓库指挥官)
朝鲜军阵亡将领:高彦伯(乱战中为救明军将领查大受而被日军击毙)
胜利原因:经过碧蹄馆之战,日军畏明军如虎,12万人面对仅仅3万多明军不敢出战,以至於明军仅仅百人的敢死队就可以深入日军腹地烧毁龙山仓库。 明军3千人,朝鲜军3千人
主将:杨元
副将:方时辉,郑文图等
日军:日军第一军团和第八军团一共将近5万5千人
军团长:小西行长,宇喜多秀家
结果:南原失守,中朝联军除了2千人最後突围出去以外,其馀4千馀人全部阵亡。
日军损失7000馀人
胜利原因:在此之前明廷误以为谈判成功停战在即,因而将主力调回,剩余驻朝明军的兵力部署过於分散(本身总兵力不及在朝日军一半),其他地方的明军无力增援南原。明军和朝鲜军在这次战役中的表现可以用可歌可泣来形容,明军和朝鲜军缺乏火炮,在矢石耗尽、粮秣告罄的情况下无一投降,全部战死,其悍勇使日军深为震撼。 明军:5千人
朝鲜官军:2千人
朝鲜僧兵:1千人
中朝联军总指挥官:解生(明军将领)
副将:杨登山、塞摆等
日军:第3军团1万4千人
军团长:黑田长政
副将:伊达政宗,後籐基次,林道利等
结果:中朝联军胜利,击毙日军6千馀人,联军伤亡2千5百馀人
胜利原因:5千明军大部分是昔日年戚继光在北方编练的新军,纪律、训练、对火器的掌握远在日军之上,再者明军将领解生采取了避开日军正面而从後面打击日军的战法也令其措手不及。 明军:3万6千人
朝鲜军:近1万人
中朝联军指挥官:杨镐(明军将领)
中朝联军副指挥官:麻贵(明军将领)
明军副将:高策,李芳春,李如梅,卢继忠,董正谊,王问,许国威等.
朝鲜军指挥官:柳如龙
日军:第2军团,第3军团,第6军团,第9军团,总共6万4千馀人
军团长:加籐清正,黑田长政,小早川秀秋(小早川隆景之子),羽柴秀胜
副将:浅野长政,浅野幸长,竹森义盛,饭田角,森本仪太夫,九鬼四郎等.
结果:中朝联军苦战失利,明军伤亡1万1千馀人,其中阵亡7千馀人,伤4千馀人,朝鲜军伤亡近4千人,日军伤亡1万2千馀人.
明军阵亡将领:卢继忠
日军阵亡将领:竹森义盛,森本仪太夫
战役过程:起初明军占据优势,日军在野战能力弱于明军,在遭到了重大伤亡後日将加籐清正放弃与明军野战,而采取了坚守城池的做法,日军边打边撤,撤退到最後一个也是最坚固的阵地:蔚山城,这座山城地势陡峭,重型火炮无法部署,以致久攻不下,最後连续10几天下雨,明军在消耗极大、日援军到达的情况下被迫撤退,并遭到日军追击损失甚多,此后双方保持对峙。
联军失利的原因:由于明军水师未至,未能切断日军从海上对蔚山的支援,同时由于山城依地势而建易守难攻,重型火炮因地势陡峭无法部署,日方援军到达以及指挥杨镐在撤退时指挥慌乱导致被日军有可趁之机。 明军:2万馀人
将领:刘铤
副将:李应轼,吴宗道,吴广,王士琦等
日军:第1军团 1万4千人左右
军团长:小西行长
副将:马晴信,松浦镇信,远籐又次郎,内籐如安,大村喜前,後籐信康
结果:明军胜利,毙伤日军7千馀人,明军伤亡3千5百馀人.
日军阵亡将领:大村喜前
战役过程:开始明将刘铤采取了假和谈的方法诱使小西行长出城,後事情败露。日军开始想以骑兵冲击明军左翼,结果出击的日军反被明军包围,全军覆没。日军在防守了5天後从海上撤退回国。
明军胜利的原因:这次战役其实没有什麼过多的精彩之处,只是一次普通的攻防作战而已。倒是日军在撤退的时候巧妙地躲过了明军的水军的拦截倒是值得研究. 日期:1592年—1593年,1597年—1598年
地点:朝鲜半岛
结果:大明、朝鲜联军胜利,日军撤退
参战方:中国明朝,朝鲜李朝 ,日本丰臣政权
指挥官:
中国:李如松,李如柏,麻贵,刘铤,邢玠,陈璘,邓子龙,杨万金,麻来,周道継,李洞宾,郭安民,王子和,汤文瓉,銭应太,张应元,陈観策
朝鲜:朝鲜宣祖,光海君,李舜臣,权栗,柳成龙,郭再祐,宋象贤,郑拨,申砬,金时敏,惟政,元均,李亿祺,崔湖,柳崇仁,徐礼元,倡义使,金千镒,黄世得,李宗张,尹兴信
日本:丰臣秀吉,宇喜多秀家,小早川隆景,加藤清正,小西行长,藤堂高虎,加藤嘉明,锅岛直茂,细川忠兴,石田三成,黑田孝高,黑田长政,福岛正则,毛利辉元,宗义智,胁坂安治,九鬼嘉隆,岛津义弘,毛利秀元,立花宗茂,吉川广家,大谷吉继,太田一吉,来岛通总
兵力:
中国:第1次(1592–1593)约50,000人,第2次(1597–1598)约75,000人。
朝鲜:34,000人(战争开始时)最后:22,600人(包括民兵等)。
日本:第1次(1592–1593)约160,000人,第2次(1597–1598)约140,000人。
伤亡:
大明:约10,000人,朝鲜:约300,000人,100万平民;日本:约50,000人 根据1569年兵部侍郎谭纶的记载,明朝全国军队定额为313万8300人,而实际上是84万5000人。推测北边服役的军士为50万人,马匹10万匹,这些数据是根据黄仁宇所著《16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中引述大明会典与皇明经世文篇所推估的。而如果到神宗时的军队数目不变的话,援助朝鲜的16万6700余人的兵力等于是动员了明朝19.72%的兵力,这个数字不可说是不大,尤其是对于一个农业国家而言。就支出的经费方面,对于明朝也是一个巨大的负担,明朝税收有一个特性是税率极低,据统计税率在5.5%~12%之间,所以一般正常情况下,政府税收是无法支应突发状况,而援助朝鲜的支出在实质上是由太仓库支应的,太仓库在1592年时有700万两,每年流入是约当209万2000两,以军费而言,一年支出平均是240万两左右,也就是援助朝鲜的支出造成了太仓库的赤字,再考虑到万历三大征发生的年代几乎都接近,这也就是为何在神宗过世后,根本上太仓库是已经完全匮乏的原因,也造成财政的紊乱。
万历朝鲜战争奠定了东亚300年的格局,推迟了日本的侵华野心,《明史》称之为“东洋之捷,万世大功”。
也有人认为两次支援朝鲜加速了明朝的灭亡,除了长期的远征带给国力日衰的明朝沉重负担之外,清太祖努尔哈赤也在“抗倭援朝”中仔细的观察了明军的作战方式,使他在日后的对明战役中占有了优势。 朝鲜在战争里被日军侵略,使得人民流离失所。在战后百业萧条,农产量更大减,使得朝鲜经济在多年后仍不能恢复。
经此战争后,朝鲜受此战争影响多方重视火器的发展与训练,所以在炮手的训练上甚为卓著,可以参考李光涛先生的《记明季朝鲜之(丁卯虏祸)与(丙子虏祸)》一书,里面提到为了对明战争,清朝曾经征兵朝鲜,朝鲜所派出的炮手在松山之役重创了清军。 朱翊钧(1563年—1620年)明神宗(即万历皇帝),汉族,明穆宗第三子。隆庆二年,立为皇太子,时方六岁。隆庆六年,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次年改元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万历前十年,大学士张居正辅助神宗处理政事,更张祖制,社会经济发展较好。20岁时,张居正逝世,神宗开始亲政,有一段时间勤于政务, 发动“万历三大征”,巩固了汉家疆土。后期因和文官集团的矛盾而罢朝近30年。在这一时期内,江南一带的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全国和经济总量达到了中国古代的巅峰,但是阶级矛盾也日益加剧,文官集团的党争使得政治日益腐败黑暗,东北的建州女真趁虚兴起,因而种下了明朝灭亡的原因。1620年驾崩,传位皇太子朱常洛。死后葬于十三陵定陵。
明神宗朱翊钧是明代历史中在位最久的皇帝。明代历史中以万历纪元的时间,持续将近48年之久。实际上,如果不是因为神宗的儿子朱常洛在即位一月之后即去世,万历一朝应当足足是48年,即从公元1573年至1620年。朱常洛在万历四十八年(1620)八月即位,九月去世。大臣们当时建议以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八月至十二月以后为泰昌元年,1621年改元为天启元年,以纪念这位短命的皇帝。因此万历纪元未满48年。 出生:嘉靖四十二年八月(1563年9月4日)
卒年: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1620年8月18日)
享年:58岁
属相:猪
在位:48年(1572年7月19日—1620年8月18日)
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庙号:明神宗
陵寝:定陵
父亲:明穆宗朱载垕,年号隆庆。
母亲:李贵妃,李彩凤,既是(孝定圣皇后)。
继位人:明光宗朱常洛
最得意:万历三大征
最失意:皇三子朱常洵做不成太子
最痛心:萨尔浒战役丧师10万
最擅长:罢朝

本文标题: 日本战国几十万人打建州女真几千人谁会赢,考虑综合国力,日本2600万人口对建州女真不到十万人口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8198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白色衣物变黄了还怎么办如何看透生与死,是不是不把生死之事看重,就能从痛苦中走出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