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

发布时间: 2022-06-28 19:01:3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8

为什么《资治通鉴》不是二十四史之一?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二十四史,包括那基本书,记述时间多长,资治通鉴亦然。下面分别介绍,会很长,...

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

为什么《资治通鉴》不是二十四史之一?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二十四史,包括那基本书,记述时间多长,资治通鉴亦然。
下面分别介绍,会很长,要有耐心哦。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1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卒于宋哲宗元佑元年,享年68岁。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举荐兴国之才——黄中庸(1030-1110),字长行,号军城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福建兴化军城西驿前街府西巷(即今莆田城西雷山巷110号其故居尚存)黄太常寺卿第。北宋景佑甲戌进士大理寺评事黄宠之子。黄中庸从小受到其父宋进士宝文阁大理寺评事黄宠的熏陶,学习刻苦,勤奋上进,皇佑四年(1052)中福建乡试举人,次年,赴京会试第一即会元;经殿试中进士二甲第一名即传胪。以司马光温国公论荐,累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院副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二十四史

我国的史籍浩如烟海,其中最著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当首推二十四史。

可是,我们有时候说二十四史,有时候说二十五史,还有说二十一史的时候,倒底有多少“史”呢?

原来,无论是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都是对官修的历代史书的总称。明朝时,人们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明史》行世,人们就把它与“二十一史”合称“二十二史”。

此后,人们又把《旧唐书》并入其中,合称“二十三史”。

史书中有一个很有名也很有价值的《旧五代史》,已经散失了。在乾隆年间,学者们主要依据《永乐大典》,又把《旧五代史》辑录整理成书,经乾隆皇帝钦定,与“二十三史”合称“二十四史”,成为过去传统史学领域中的“正史”。这样,我们所熟悉的二十四史就正式形成了。

到了民国,人们又把《清史稿》容纳其中,于是,二十四史就又变成了二十五史。

所谓新史稿,是指二十四史以外的两部纪传体史书——《新元史》和《清史稿》。从《史记》到《明史》,这二十四部「正史」记述了中国自古代黄帝到明朝的漫长历史。在二十四史之外,还有两部比较重要的史籍,一部是民国初年由柯劭忞编撰的《新元史》,纠正了旧《元史》中的一些谬误,补充了一些重要史实。1921年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为「正史」,与旧有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另一部是赵尔巽编撰的《清史稿》,529卷,纪传体清史未定稿,把二十四史没有包括的清代历史,做了比较完整的整理,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中华民国之前的中国历史长卷,因其为未定稿,故未列入「正史」之中,但也有人将《清史稿》与上列二十五史合称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记录了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开始,直到清朝灭亡大约5,000年的历史进程,构成了一个前后衔接、连续不断的整体。

由于历代王朝的君臣和史学家都十分重视「以古为鉴」,因此各朝代史家修史的动机不尽相同,但在要求写出历史上的治乱盛衰、得失成败的真象,不使事实湮灭上,却有着基本的共识。司马迁开创的「秉笔直书」是《二十四史》的主流,曲笔作史受到后人的唾弃,所以《二十四史》各史中的本纪部分,逐年记载每一代皇帝在位时的军国大事、社会变化、人事活动,以至大自然的变化,顺序连贯起来就成了一部相当完整的中国历史全纪录,这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

在中国浩如烟海、多种体裁的史书中,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居于各种史书的首位。到清朝乾隆年代编辑《四库全书总目》时,以纪传体史书记述的内容为正统历史,并诏定《史记》至《明史》二十四种史书为「正史」;自此以后,「正史」便成为《二十四史》的专有名称。

《二十四史》的内容包括了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开始,直到明朝灭亡大约四、五千年的历史,构成了前后衔接、连续不断的整体,是中国古代历朝「正史」的总结,也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卓然成果。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料内容的年限跨度是周代到五代十国,而在这段时间内的历朝均有自己的传记体史书,譬如《三国志》《晋书》《旧唐书》等等。不同的史书记载同一朝代的历史,内容存在有差别的可能性,《三国志》等史书内容的可信度必然比《资治通鉴》更高。通常来说,最了解旧朝历史的史官肯定是随之而来的新朝史官,比如最了解三国历史的史官肯定是晋代的史官,而非唐、宋的史官。唐、宋的史官要了解三国的历史,只能通过传下来的史书、文物、墓葬等事物。所以,后人没有将《资治通鉴》列入正史。
再就是《资治通鉴》的内容兼有历史与大量司马光个人的政治评说与解读,并不是一部纯粹的史书。史书只是负责记录历史,人物、时代的功过是非则应当由后人评说,而非史书的作者。这应该也是后人没有将《资治通鉴》纳入正史的一个原因。
因为二十四史是纯粹的纪录历史发生的真实事情,他的目的单一让后人知道史实!!而资治通鉴的目的是让后代皇上对古代发生的事情中吸取教训,利用教训来提高自己的统治能力,这也是司马光写此书的重要原因!其中还有司马光的一些政治见解!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的 二十四史是纪传体的 二十四史是每个朝代一部(史记例外点) 不一样的
唯一的理由就是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是纯粹的史书(也是史官所撰),而《资治通鉴》成就和水平很高,但是充满了政治色彩(政治家所撰),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是“以史为鉴”的意思,虽然写的是历史,但不是史书,而是一部教科书、帝王教科书。

《二十四史》 <资治通鉴>内容一样吗

不一样,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等编写的编年体史书,只讲到北宋之前的历史,二十四史是从史记开始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为后一个朝代官方编辑,内容比资治通鉴全

资治通鉴与二+四史有什么区别

写作目的,资治通鉴是综合多本史书,写给皇帝看的,帮助他汲取经验教训,治理国家。二十四史的受众是所有人。
文体,前者是编年体,后者多为纪传体。
时间,二十四史涵盖先秦至明清,资治通鉴是战国到五代十国
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的史书,《资治通鉴》是编年体的史书。
资治通鉴是一本,二十四史是多本组成

资治通鉴为什么不属于二十四史

原因:
1、它是一部通史,不是断代史,这和二十四史的选择方向不相同;
2、它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不是纪传体,这也和二十四史的体例不同;
3、《史纪》只所以会是“二十四史”的一部是因为:
A、它是纪传体史书的第一部作品,而且成就非常高
B、黄帝时期到秦代的历史没有纪传体的作品,为了弥补历史的空缺
4、这是定下“二十四史”名称的乾隆皇帝的意思,我们没有发言权的咯
唯一的理由就是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是纯粹的史书(也是史官所撰),而《资治通鉴》成就和水平很高,但是充满了政治色彩(政治家所撰),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是“以史为鉴”的意思,虽然写的是历史,但不是史书,而是一部教科书、帝王教科书。
1、它是一部通史,不是断代史,这和二十四史的选择方向不相同;2、它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不是纪传体,这也和二十四史的体例不同
因为“十二四史”是继承《史纪》的传统,其写作手法是“纪传体”,也就是“二十四史”的所有作品都是纪传体史书;而《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其体例与“二十四史”的传统写法不相符,因而不属于“二十四史”。
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不是某一朝代的断代史,这和二十四史有本质的区别.
本文标题: 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8129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古代没有卫生纸,皇帝擦屁屁都用什么因为方便面的快捷和易携带,依旧是出差人群和职业加班人的首选,那么常吃方便面到底对身体有没有危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