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时期,真正意义上十万大军是一个怎么样概念

发布时间: 2022-06-27 01:01:0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2

三国时期动不动就几十万大军,是真的吗?三国时期动不动就几十万大军那是《三国演义》小说里的情节啦,真实的历史上三国早期几千、几万那...

汉末三国时期,真正意义上十万大军是一个怎么样概念

三国时期动不动就几十万大军,是真的吗?

三国时期动不动就几十万大军那是《三国演义》小说里的情节啦,真实的历史上三国早期几千、几万那就是规模不小的战斗,哪怕到了三国末期的灭国之战,也不过出动十几、二十万的样子。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人口损失严重,农业也受到很大伤害,因此招兵难,养兵更难,有几万人马已经是大军阀了。比如像刘备在公孙瓒手下混到了平原相,也就是郡守的样子,此时他手下的兵力不过“有兵千馀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不过也已经是一个小军阀了。到徐州以后陶谦给了他“丹杨兵四千”,以这5千人马他就可以在小沛割据,协助陶谦对抗曹操。

就算是官渡这样的大决战,袁绍的兵力也不过是“精卒十万,骑万匹”,而不是《三国演义》里的七十余万大军。而曹操兵就更少了,按照《三国志》里记载,到偷袭乌巢前,曹操手下只有“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这么算起来,官渡之战开始时曹操也就两三万的样子。

到了三国末期,人口也没有得到完全恢复,像蜀汉投降时有10.2万人,算上之前战斗损失,最多不过11、2万人,这已经是益州所能供养的兵力上限了。而魏国灭蜀之战时,魏军有钟会10余万大军、邓艾3万人马、诸葛绪3万人马,合计也不过约16万人。灭吴之战,魏军也不过出动了大约20万人。

整个三国时期参战兵力最多的一次战争,是诸葛诞发动的淮南之叛,他裹挟淮南淮南屯田“十馀万官兵”和在扬州招募的4、5万人造反,东吴也派来了数万大军助战,而司马昭的平叛大军则有26万,算起来大约参战兵力达到了50万左右,不过这里面很多不是战兵,比演义里动辄几十万人马要差的多。

演义和历史相差这么多,这主要是因为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人,他经历的元末农民战争里很多战斗都有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人,所以自然就带上了自己的时代印记,这是无可避免的事。

是的,但是几十万大军真正打仗的人不多,更多的是补给线和后勤保障等各种人员,加上当时都喜欢从气势上压倒别人,一般十万会号称20万人
那是作者在撰写历史小说的时候为了突出战场的恢弘壮大,也是渲染的效果,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战祸连连,民众流离失所,人口骤减,全国人口也不过区区几百万人,按照人口比例,是不可能动用这么多人口做军队的。
假的,因为当时的总人口并不多,像刘备的70万大军,其实蜀地总人口还不到100万,真实兵力是5万左右。
是假的,例如蜀汉总人口也就1000万左右,其兵力最高能达到四五十万,还有很大一部分要驻守边疆各地。

汉末三国时期,真正意义上十万大军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汉末三国时期是我国一个分裂的时代,也是一个群雄割据的时代。只要看过《三国演义》一书的人,也知道那时候动不动就是带甲十万、带甲百万。从古代到近代的东西方,都是非常惊人的数字。

康熙要是知道准格尔的噶尔丹有10万军队,估计要被吓一跳,可惜昭莫多之战,噶尔丹连5万都拿不出来,康熙调动3路军队,动员3个月,才不到10万兵力。所以,很多人都说十万大军是一个虚数,是作者承托出来一方强大的假象。

1 官渡之战

如在汉末三国中,影响局势是三大战役。第一大战役是官渡之战,这一场战役削弱了袁绍的势力,是曹操能统一北方。而且,官渡之战也是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规模会战,交战双方是曹操与袁绍。当时,袁绍也基本统治了河北地区,坐拥了人口充实与土地肥沃的冀、幽、并、青四大州。当时在曹操与袁绍之战中,袁绍是被当时看好的胜利一方,有统一中原的实力。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称袁绍拥有70余万兵。

可是小说却没有实际意义,比较可参考的《资治通鉴》与《三国志》的记载:“精兵10万,战马万匹。”这也是袁绍的真实兵力。就是说控制了天下最富庶州郡的袁绍,一共才动员了十万人马。

根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这就是曹操从许昌带到前线的精锐,加上本就驻防在前线的曹操军队,史学界多认为曹操官渡之战的兵力只有2万上下。

2 赤壁之战

在第二场战役赤壁之战中,曹操的失败也奠定了三国割据政权的开始。当时,曹操的实力也是天下最强大的。曹操军队主要来自于起兵的2-3万嫡系人马,之后就是袁绍河北投降的7-8万军,荆州投降的3-4万人。

《三国志》记载周瑜曾议论: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

经过一番比较分析,曹操军队拥有20万左右,不可能把所有兵力都带到赤壁,一定留了一部分驻扎在自己的后方大本营。

至于曹操讨伐的刘备与孙权军队,根据《三国志》记载:“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也就是说周瑜的兵力只有3万人,加上刘备的1万多人,总兵力不会超过5万。

可以看到,三国演义所记载的83万大军水分高的吓人,真实兵力不过18万对5万人。

3 夷陵之战

第三场战役就是夷陵之战。夷陵之战造成了蜀国的衰落与刘备的败亡,演义记载刘备起兵70余万讨伐江东,还说其军可连营700余里。刘备可用的军队只有益州新军、嫡系本部、蛮族仆从军这三个部分组成,总兵力加起来也才5万人马。东吴,他们最鼎盛时期也只有10余万军队,夷陵之战时,孙权只能动员5万人而已。

所以,整个夷陵之战不过是5万对5万的战争

所以,汉末三国时候的十万大军乃是虚的数目。

三国演义中,说到调兵打仗时,动不动就是几十万军队,比如曹操南下荆州,说是带了五十万军队,荆州投降曹操后,曹操问蔡瑁荆州有多少军队?蔡瑁说:荆州有骑兵5万,步兵15万,水兵8万,全计28万。一个小小的荆州就有28万军队,曹操北方有八个州,岂不是百万军队?当然了,这些都是三国演义中的情节,是小说,不是历史,因为真实的历史上是不可能动不动就这么多军队的。

因为军队是需要大量的粮食和钱财来养活的,三国时期的主粮也就是今天的大米和小米,一般来说,北方产小米,南方种大米,当时很少有菜,除非达官贵人,普通士兵一般吃饭都没有菜,而且一天只吃两顿,当时的粮食产量根本不足以养活几十万军队,以三国时期的种粮水平来说,差不多要10个人才能养活一个士兵,这10个人还包括不能种地生产的孩子和老人,养活的还是步兵,骑兵就更加昂贵了。
 


孙权、曹操、刘备另外,三国时期的耕地面积亩产数非常低,能够用来种地的农民也非常少,一般来说北方种小米的地区,一般是亩产小米大概300~330斤左右,南方种植水稻的地区,亩产粮食差不多是270~300斤左右,当时长年战乱,十室九空,能够用来耕种的土地不多,而用愿意种地的农民也不多,产量低就意味着一方土地最多能够养活的人。

以公元263年蜀汉灭亡的那年算起,蜀汉当时总共有23万户,94万口人,蜀军士兵有10万人,官吏有近4万人,也就是说差不多一百万人口只能供起10万的军队,而且蜀汉国内的农民大多数都是面有菜色,也就是吃不饱饭的状态。如果哪一家有100万军队,那么他的人口至少有1000万人。当时曹魏政权的总人口约在440万左右,士兵有50万,东吴政权的总人口约在240万左右,士兵有20万左右,这算是三国后期三家政权的总共人口数和士兵数量,再来看看三国时期著名战役的参战军队数量。
 


三国军队人口比较1、官渡之战官渡之战袁绍投入的兵力史书有明确的记载,就是步兵10万人,骑兵1万人,要知道这可是袁绍几乎全部的军队,袁绍当时占据了富庶的河北四州,人口有百万以上,所以凑出11万军队基本上是全部家当了,所以官渡之战失败后,就一蹶不振。曹操一方参战的军队人数没有记载,但是根据估算的话,曹操手中所有的军队加在一起也差不多有10万,在官渡之战的前几年,曹操收降了30万青州黄巾军,并在其中挑出了精干力量组成了青州兵,就算是十抽一,也有3万人,这是青州兵。

官渡之战前,曹操实际上控制了中原四个州,比土地面积的话,曹操控制区与袁绍控制区其实是一样大的,只是因为曹操的控制在中原地区,这里也是战乱最严重的地区,所以曹操控制区的人口相对来说较少,再怎么少,七八十万人口都是有的,凑个七个万士兵也是有可能的,但曹操不可能把所有士兵都派到战场上打官渡之战,曹操在官渡投入的兵力最少也有3~4万人。
 


官渡之战所以官渡之战,袁绍和曹操的军队加在一起,总共也就是14~15万人左右。2、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对于孙刘联军的参战数量有过明确的记载,也就是周瑜率领的3万东吴兵,再加刘备本部的1万水军以及刘琦手下的1万士兵,合起孙刘联军共计5万人,那么曹操有多少人?曹操的兵马分为本部兵马和荆州降军,先说荆州降军,以整个刘表所控制的荆州七郡来说,总人口不足一百万,差不多七八十万左右,因此所有荆州兵加在一起到顶了也就是七八万人,曹操南下荆州,首先要对付的是刘表,再加上曹操用兵从来也不超过五万,因此曹操带到荆州的军队最多也就是5万人,加上荆州降兵7~8万人,差不多就是12~13万人。但是曹操打赤壁之战其实是兵分两路的,一路由曹操率领从江陵城出发,这是曹军主力和荆州降军组成的联军,最多也就是七万人,并且曹操留曹仁镇守江陵,怎么也得留个一两万人在江陵,另一路是由赵俨率领的七军,按襄樊之战于禁的配置七军最多是3万人。
 


赤壁之战也就是说曹操准备参与赤壁之战的总兵力是十万人,其中曹操亲自率领7万人,赵俨率领3万人,但是赵俨的偏军还没到曹操就已经在赤壁被打败了,所以曹操参与赤壁之战的实际兵力是7万人,加上孙刘联军5万,官渡之战双方参与人数达到12万左右。3、汉中之战汉中之战是刘备倾尽益州全力而争夺的一场战役,刘备投入了益州所有的军队,前后投入军队总数量至少有10万人,因为蜀汉后期经过诸葛亮五次北伐,姜维11次北伐,到灭亡前期,蜀汉还有10万军队,而刘备夺过刘璋的益州时,益州很多年没有大战了,人口及军队数量肯定是超过蜀汉灭亡前夕,所以刘备在汉中投入的军队总数超10万人。

曹魏方面刚开始是以夏侯渊为首的关西边防军,而且夏侯渊方面是死守险要城池,并不主动出战,整个汉中能有3万人就已经不错了,再加上汉中之战后期双方不断增兵,在夏侯渊被杀前,汉中曹军不会超过5万人,夏侯渊被杀两个月后,曹操才进入汉中,因为曹操率领的曹魏的主力中央军,这部分人最少也有5万人,所以在曹操进入汉中后,曹操与刘备的军队数量其实是相等的,都是各自10万人,但很快曹操就退出汉中。
 


汉中之战所以汉中之战双方各自投入10万军队,加在一起总共20万,这也是三国前期双方投入军队数量最多的一场战役。4、襄樊之战襄樊之战关羽投入了差不多所有的荆州军,最多也就是四五万人,这是荆州可以派出军队的极限了,曹魏方面,于禁有七军3万人被俘虏,再加上曹仁和吕常守城的军队合计不到2万人,后期还有徐晃的七军也差不多3万人,曹魏先后在襄樊之战投入了8万多军队。而偷袭荆州的东吴军队除了占领南郡,一直打到了与蜀汉交界的巫山,陈兵边境,占领这么大的地盘至少也得5万人,这是东吴参与襄樊之战偷袭的所有军队数量,所以魏蜀吴三国在襄樊之战参战的总兵力达到18万人。
 


襄樊之战5、夷陵之战夷陵之战刘备这边的军队就是4万蜀军加上1万沙摩柯的蛮军合计5万人,而陆逊的军队数量最多也就是5万人,5万人对战5万人,其实夷陵之战是势均力敌的一场战役,双方军队数量相等,都是5万,合起来是10万人。6、魏灭蜀之战公元263年,司马昭派出三路大军攻打蜀汉,钟会为主帅,合计有18万人,而蜀汉全国所有的军队数量是10万人,但是分布在全国各地,比如南中、汉中、江州以及成都等地,兵力分散,参与战争的军队就只有姜维率领的蜀汉中央军,再加上后来廖化和张翼率领的援兵,除去南中、江州以及各地的郡县兵之外,蜀军只有7万人左右。
 


 魏灭蜀之战也就是说魏灭蜀之战是7万蜀军迎战18万魏军,这可能是三国时期力量最为悬殊的一场战役了,合计是25万军队,也是三国后期人数最多的一场战役。所以,三国时期,真正意义上的10万军队,差不多就是一个国家的倾国之兵了。

基本上就是人山人海,装备精良无人能敌,所到之处几乎是寸草不生。
在古代通讯和交通都是非常落后的,短时间召集十万大军是不可能的,最多的曹魏兵将有20万那都是上限了。
10万大军将会是一个十分强大的军队。三国时期,各地军阀纷纷起义,因此军队的数量是十分稀少的,10万大军是一个十分强大的军队了。

汉末三国时期,真正意义上十万大军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

中国古代战争经常听见“10万”、“20万”,甚至是数十万大军的描述,这让初读历史的朋友们有种很震撼的感觉,不少人常常嘲笑国外,如英格兰、法兰西、日本等国家的古代战争是“村长打架”,其实冷静思考后会发现,其实诸如10万大军的战争规模已经非常可观了,我们就以三国时期的战争来说说10万人究竟是个什么规模。

一、官渡、赤壁、夷陵三大战役

1、官渡之战

三国时期的第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规模会战,交战双方为曹操和袁绍,对袁绍来说,这是一其问鼎中原的一场决战,对曹操来说,这是捍卫己方势力的自卫反击战。当时袁绍已经基本完成对河北地区的统治,天下十三州袁绍已坐拥冀、幽、并、青四大州,这四州土地肥沃、人口充实、才俊遍野,是当时天下人口最多的地方,哪怕是关中也远不及河北,可谓雄视天下的问鼎之资,所以当时的袁绍被天下人看好,认为其完全有可能统一中原,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作者却称其起兵70余万,南下攻打曹操。


然而演义完全没有参考价值,这个数据虽然看起来很舒服,但明显夸大了很多,绝不是真实的历史数据,有很大的误导性,根据较为可信的《资治通鉴》和《三国志》的记载:“精兵10万,战马万匹。”这才是袁绍的真实兵力,也就是说,即便是控制了天下最富庶州郡的袁绍才动员了10万人马。当然,这10万人马必须是真正意义上的军队,绝非用后勤仆从、杂役、侍童拼凑而成的军队,只有完全算上战斗人员的军队才能称之为军队。

再看曹操,当时的他也已经控制了关东大多数州郡,老根据地兖州自不必说,徐州、豫州、司州都是经历过大战的地方,兖州被曹操与吕布反复争夺,徐州又几次被刘备占领,而曹操本人也曾以“为父报仇”为名,讨伐陶谦,所过州郡皆被屠城。如此看来,曹操的地盘看起来大,实际能转化成粮食和兵源的并不多。根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这就是曹操从许昌带到前线的精锐,加上本就驻防在前线的曹操军队,史学界多认为曹操官渡之战的兵力只有2万上下。

由此可见,名震天下的官渡之战,双方兵力对比5:1,也就是10万对2万而已。

2、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的实力已经是天下之最,除了没有统一凉州、雍州、益州、扬州外,天下基本尽归曹操。曹操的军队主要来自他起兵的2-3万嫡系人马,接着就是袁绍河北收降的7-8万,然后才是荆州投降的3-4万人,《三国志》记载周瑜曾说:“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综合来看,曹操即便坐拥大半个天下,也只有20万左右,而且曹操不可能把所有兵力都带到赤壁,一定留了一部分驻扎在大后方。

至于刘备的军力,在长坂坡已被曹操击杀大半,所剩余的军队不过1万余人,至于孙权,《三国志》记载:“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有趣的是,周瑜曾请孙权交给他至少5万人马,可孙权却告诉周瑜,要征集5万人实在太难了,只能先给你3万。也就是说周瑜在决战赤壁的时候,手里精锐兵力只有3万人,加上刘备的1万多人,总兵力不会超过5万。

由此可知,演义所记载的83万大军水分高得吓人,真实兵力不过18万对5万人。

什么演义中的70余万,完全是为了给大汉皇室贴金。

古代十万大军是什么概念?

古代十万大军是部队总人数在20万以上。

“十万大军”在古代常是虚词。理论上是指包括骑兵在内的10万战斗部队。但如果我们真的要达到10万作战部队的规模,其实总人数应该达到20万以上,甚至更多。

古代中原王朝的作战力量至少分为轻步兵和重步兵、轻骑兵和重骑兵、装备部队等。这不仅需要大量的士兵,还需要大量的辅助士兵和平民。

从项羽开始,骑兵部队一个骑兵的标准配置是2匹马;至少2个轻骑兵和3个重骑兵。否则,如果项羽的三万兵马在夜间解决了对彭城的围攻,他是否能够突破刘邦的60万联军?

不过,很多人说刘邦的60万大军是个空号。这不一定是真的。在历史上,有一种军队,其人数总是如滚雪球般地增加到几千万,那就是“难民军”。就战斗力而言,几乎是溃败。不过,由于家里人多,不分年龄,规模实在吓人。

三国时期,曹操收留了几百万黄巾兵,给了他们土地和种子。其中,有7万人入选,组成著名的“青州军”。那些有“杠杆”战斗力的人就像到处都是螃蟹。曹操死后,青州军想回家,曹丕却不敢阻止。

在骑兵方面,骑兵除了能够实现闪电战外,最大的优势就是缺乏后勤和人力。成吉思汗时代,蒙古铁马装备有四匹马、三匹战马和一匹骆驼马。物流被分解为单独的解决方案。

明朝末年,八旗骑兵和关宁铁骑都是以一人三马为标准的。

然而,马是重要的战略物资。看来物流不需要人力,但要花很多钱。所以即使在17世纪,顶级骑兵的规模也没有增加。

事实上,八旗骑兵的数量一直控制在6万人以内,一次能聚在一起的人数不会超过2万人;广宁铁骑兵的人数从来没有超过5000人。事实上,即使蒙古战马征服了欧亚大陆,总数也将达到10万匹。

无论是言情小说,还是现实案例,在冷兵器时代,所谓数十万、百万大军的经典案例都是“少赢多”。

原因是,不管是真的还是吹牛的,能组织起来的有效战斗力的极限值就是那么多几万人。另一边的人越多,劣势就越明显。只要你把精力放在精英身上,破一点,或者烧了粮草,造成对方的混乱,你就赢了。

无论是北宋的“五路攻夏”,还是明军的“四路攻后进”,都被数条路线包围着。最后,对方是“不管你从哪条路来,我只走一条路”,他们都被分裂和攻击。

为什么中原王朝一次又一次犯这样的错误。骂他们不打架是不对的。说白了,这不是因为供给。分兵可以减轻后勤供给的压力,这一问题可以由不同的地方分别解决。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物流和国力。十几万兵马的精髓,与春秋时期的“千骑之国”意义相同。

在古代的话十万大军不一定就是十万个人,有的是二十万人或二十万以上也称为十万大军,所以在古代十万大军的规模还是很大的。
古代十万大军包括的是算上骑兵能够作战的人数是10万,然后还要加上各种做饭和后勤保障人员,总人数在20万以上
就是总人数在二十万以上的部队,称为十万大军。十万只是一个虚词,部队规格达到十万人时,人数不止十万,因为包括了步骑兵、轻骑兵、重骑兵等。
十万大军里包括战斗人员,辎重人员以及后勤人员,而真正能上战场的只有战斗人员,这些真正打仗的也就只占到六成而已,而真正十万大军出动,这个国家也就被拖垮了。

古时候打仗“10万大军”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某将领带兵几十万、带甲百万等等,而这与史料严重不符。比我们耳熟能详的官渡之战,演义中描述是曹军七万,袁绍军七十万,但很多历史学者研究表明,官渡之战袁绍军队只有十万,曹操只有七万。赤壁之战更是夸张,演义中曹操声称自己八十三万大军,但史料分析,最多不过二十万而已。可见,在演义中以及正史中,对于军队数量的描述,第一是不够准确,第二是有一定的夸大。那么根据史料记载来分析,十万大军到底一个是什么概念呢?

首先,我们都知道打仗打的是后勤,打仗不只是打的是军队战斗力,还包括后勤以及在综合国力。在古代战争中,后勤成为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的内容。司马迁曾算过一笔账,如果从长安出发,运往九原前线一石粮食,在路上人吃马喂,需要消耗三十石粮食,可见后勤保障耗资巨大。而养兵,也是十分烧钱的工作,汉武帝时期,想要养一个骑兵,需要五户人家一年的赋税,即使在西汉全盛时期,养十万骑兵已经非常不易。

其次,是东汉末年的军队规模。大军每次出兵,都要有明确的分工,有战斗部队,也有相当数量的后勤保障部队,而在史料中,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都被算在整个军队中。而所谓的十万大军也是一样,分为战斗人员、辎重人员以及后勤人员,而真正能上战场的只有战斗人员,那这十万人当中战斗人员能占多少呢?按照史料和文献以及实际数据的计算,一般十万人规模的军队,战斗人员最多只占到六成,剩下的四成皆为后勤和辎重人员,也就是说一个十万人规模的军队,真正能上战场战斗的最多不会超过六万人。

那么,要是真有十万战斗部队,根据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各国,是否能动员得起这十万战斗部队呢?东汉鼎盛时期人口超过6000万人,经过群雄征伐,数十年战乱,人口凋敝,用曹操的话说就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人口已不足千万。而千万人口,除去妇孺老幼,减掉不能离开田地的必要劳动力,可战之人应该不足百万,但这百万之人能都披甲上阵吗?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前面也说了,打仗打的是后勤,养军队是极费钱粮的,国家能维持的军队数量很有限,除了必要的守城部队,和必要的机动兵力,根本不会保有大规模军队。

因此,军队总数十万,和出动是十万大军是两个概念。想出动十万大军,需要提供多少粮草、多少民夫?曹魏末期,攻打蜀国,出动军队不过八万,差点拖垮了魏国,本来经过战乱损失极大,一下出动这么多军队,难免出现寅吃卯粮的局面。而且十万大军集结需要很长时间,三个月能把十万大军集结到一个地方就不错了,比如孙权和张辽的那一战,前面都败回来了,后面的部队还在开赴前线的路上。

而且军队还要布防,三国时期除了内斗,还有外患,乌桓、鲜卑、西羌,都是能征善战的民族,边境地区要派兵驻守。军事重镇要派兵驻守,行营也要派兵驻守,这样算下来全国的兵力能调动的就不多了。所以,在三国的战场上出现一支十万大军,足以打破三国的势力平衡,若指挥得力,足以毁城灭国,这也就不奇怪曹操横槊赋诗时的豪气干云了。要知道,官渡之战时袁绍倾其所有家当,才动员了十万大军,而作为三国政权之一的蜀国君主刘备,一辈子也没有拥有过十万精兵,诸葛亮六出祁山,最多一次也就五、六万人而已。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十万大军如何做到统一指挥?如何选择战场以展现自己的兵力优势?这都是非常难的,而冷兵器时期能指挥十万大军的将领很少见,一时间我能想到的只有“兵仙”韩信和“杀神”白起。

古代打仗所谓的十万大军并不是指这十万人都是上战场打仗的。其实军队里也有分工的,主要分为战斗人员、辎重人员和后勤人员。十万规模的军队一般战斗人员只占六成,也就是六万人上战场,其实4万是辎重和后勤。
我就举一个例子,一支10万人的部队一天的消耗,大概有300万斤粮食,需要4300人的劳动力。如果这场战争持续时间够长的话,这个粮草消耗将会是一个天文数字。
因为当时是汉末三国时期战乱不断,再加上瘟疫天灾不断,所以社会人口急剧减少,而且十万大军要出征的话,必须要有百姓作为后勤,以保证粮草的辎重,所以说真正意义上的10万大军是一个天文数字。
其实古代军队的数量很多都是假的,口称10万大军可能最后连5万都没有,只不过这样对外宣称能够显得军队强大有气势。
本文标题: 汉末三国时期,真正意义上十万大军是一个怎么样概念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8056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中国的地下长城能达到 5000 公里吗为什么穿越小说要贬低农民起义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