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的剃发易服不是金钱鼠尾吗 为什么顺治的画像看不出剃发模样

发布时间: 2022-05-24 00:01:4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7

为什么清朝人要把前面头发剃掉?我们首先必须明确一点,把脑门剃光、后面一半梳起大辫子的所谓“阴阳头”是清王朝中后期才出现的男性发式...

清初的剃发易服不是金钱鼠尾吗 为什么顺治的画像看不出剃发模样

为什么清朝人要把前面头发剃掉?

我们首先必须明确一点,把脑门剃光、后面一半梳起大辫子的所谓“阴阳头”是清王朝中后期才出现的男性发式,真正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差不多已经快到晚清时期了。因为国人照相始于晚清时期,所以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清朝男性的照片几乎一水儿都是这种“阴阳头”。所以,很多人便先入为主、“理所当然”地认为清朝男性都是这样一种发式。以至于绝大多数清宫戏里都采用了这种发式,上至清太祖努尔哈赤、下至宣统帝溥仪和他亲爹摄政王载沣,都一样……


其实,清王朝的男性发式是一直在不断变化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张清世宗雍正帝潜邸时期的画像,看一看清朝中期的男性到底是什么样的发式。


细心的人想必都会发现,雍正帝盘在脑门上的辫子很细,并不是像现在清宫戏里的那种“牛尾辫”。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难道说是雍正帝心血来潮、自己给自己设计了一个“具有清王朝特色的杀马特”发型?非也非也,这就是清王朝中期男性最常见的发式之一。

清王朝男性发式的演变

在关外时期,满洲人对发式并没有一个明确规定,纯属个人喜好。你愿意留明朝人那样的长发也行、愿意剃光头也行,随便!但彼时的女真人、后来的满洲人大多喜欢留一种叫做“金钱鼠尾”的发式。“金钱鼠尾”,顾名思义,脑门上只留铜钱般大小的一块或几块头发,其余全不剃光,剩下的这一小撮或几小撮头发编成如同老鼠尾巴一般的细长发辫。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光秃秃的大脑门配上这样一种发式会是怎样一种酸爽的赶脚?


清王朝入关之初,对于发式并没有明确要求。早年间,朝堂之上,在旗的官员留着“金钱鼠尾”、不在旗的官员梳着明王朝式样的长发是非常常见的。后来,汉奸孙之獬为了讨好满洲主子,向摄政王多尔衮提出了让汉民“剃发易服”的建议。自此,发式才算是与政治挂上了钩,于是便有了“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说法。这里顺带说一说,清初“剃发易服”时,强制要求汉民剃的就是这种“金钱鼠尾”发式,知道为什么彼时有那么多人不愿意剃发了吧?换了是您,您愿意光秃秃的脑袋上挂根“老鼠尾巴”吗?


清王朝中期,随着统治阶层的不断汉化和“附庸风雅”在上流社会圈子里的大规模流行,“金钱鼠尾”显然有些太难看了,也不太符合满洲统治阶层新的审美了。于是,旗下之人纷纷对发式作出了改良,“金钱”逐渐变大了、“鼠尾”也慢慢变粗了……连满洲人都把发式改了,汉民自然跟着改,于是清王朝男性的发式变成了这样。


雍正帝正处于这个清王朝男性发式的过渡时期,因为生在帝王家、加之性格因素,潜邸时期的雍正帝并没有“标新立异”,依然保留了传统的“金钱鼠尾”发式。但这并不代表雍正帝保守,保留传统发式完全是出于政治需要。雍正帝即位之后,那可是“考斯普赖”的“忠粉”,不仅穿西洋服装画像,连在清王朝民间颇为禁忌的汉服也照穿不误,他的儿子清高宗乾隆帝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或许正是因为雍正帝和乾隆帝的这种态度,促进了新发式在全国范围内的大流行也未可知。


到清王朝中后期、尤其是晚清时期,男性的发式才逐步变成了人们常见的“阴阳头”。这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前后经历了一百多年时间、甚至更久。所以,一些人说什么,满洲人早年间留辫子是为了在野外盘到头上当枕头简直是想当然!一根“老鼠尾巴”,怎么当枕头?


女真、满洲人为何要剃发

女真、满洲人虽然不是游牧民族,但也还算是具有一定游牧民族特征的定居渔猎民族。狩猎是早年间女真人、包括后来的满洲人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长发飘飘”显然是不适合骑马狩猎的,大风一起,头发散落满脸,还如何狩猎?因此,头发自然是越少越好!但光头似乎也太“有碍观瞻”了,搞得跟汉民族的和尚一般,好歹留点头发吧……于是,“金钱鼠尾”出现了,既没有剃光头,又最大限度地剃光了头发,一举两得。


当然,契丹、党项等中国东北部、西北部的游牧民族一直以来就就有秃发的习俗,如李元昊建立西夏政权时,还特别下旨、要求西夏全境男子限期秃发,违者严惩不贷!女真人、满洲人留“金钱鼠尾”可能多多少少还是受到了历史上契丹、党项等游牧民族的影响。


综上所述,“阴阳头”是清王朝中后期才出现的一种男性发式,并不是一直就有的东西,是清王朝统治阶层审美一步步汉化、又不得不与本民族历史、习俗妥协的产物。清王朝的男性发式一直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从“金钱鼠尾”到“阴阳头”,其间经历了长达一百多年、甚至更久的时间。诸君,千万不要被清宫戏给骗了,“四爷”其实应该长这样……


为何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这三位的画像看着像没剃发?

这三个人的看着像是没有剃发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都戴着帽子,然后鬓角那里还有一点头发,所以才会给人他们没有剃头发的感觉,但是就算是鬓角那里有一点头发就能证明他们没有剃发吗?有可能他们只有鬓角那里还剩下一点头发,剩下的地方都已经剃了,鬓角那里有一点头发并不能证明什么。

其实历朝历代的造型都不同,但是只有清朝强制让大家剃成那样的头发,这当然不是统治者的恶趣味,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巩固他们的通知,因为中国的古代一般都是汉族人民当家做主,只有元朝和清朝时少数民族的政府,那时候汉族人口数量非常多,而满清的人口数量远远不如汉族人口多,对于国家的掌握来说,他们是不如其他朝代的,所以他们才会想出这种方式来巩固统治。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古代头发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头发也是身体的一部分,所以在古代是没有理发师这个职业的,在古代头发就像是人的四肢一样重要,也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去剪头发。三国时期曹操率领军队经过一片麦田,曹操刚下令不许踩麦子,违者斩,然后曹操的马就带着曹操在麦田里拍了一圈,曹操为了服众就割下自己一缕头发,就这样将士们还觉得曹操军纪严明,可见古代的头发是多么重要。

清朝一开始的发型并不是像我们电视剧里看到的那样,一开始的时候就允许自爱头发后面留一点头发,就像是猪尾巴一样,到了后来才发展成电视剧里样子。没有剪头发的人就会被处死。清政府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禁锢住人们的思想。所以作为清政府的统治者,他们三个人肯定也会剪头发的。

清朝前期,刚刚开始实行剃发令,剃发技术没有清朝中后期那样完善,并且皇帝的脑袋去剃发规矩多,压力也大,一般人不敢剃,加上技术不行,没有找到合适的剃头师,所以他们早期的画像就会留一点鬓角。
因为三个人都留了鬓角,所以好像没有剃头一样。清朝初期皇帝都保留了自己民族的发型,后期皇帝入乡随俗就有所变化。
因为满清要求剃发都是入关之后的事,他们三位都在入关之前就死掉了。

问一下,在满清时期,那些满清的皇帝以及王公大臣,他们的发型是不是也是金钱鼠尾?

平常我看乾隆皇帝的画像时感觉他头发挺多的
金钱鼠尾是指满清鞑子兵入关剃发易服以后中国人被迫所留的发型,由于现在清宫戏的误导,很多人并不了解。
    
  我们看的清宫戏里满族男子都梳着阴阳头,就是头发的前半部分剃掉,后半部分编成发辫。
  
  然而实际上历史上真正清朝发式是金钱鼠尾,就是留的发辫要比小拇指还细,要能穿过铜钱中的方孔才算合格,(几乎就是光头)阴阳头是清末才慢慢出现的。
    
  秦世祯《抚浙檄草》:“小顶辫发”每个炎黄子孙,都被迫把以前“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头发屈辱地剃去,只留下铜钱大一点,梳成一根小辫,叫“金钱鼠尾”式。将四周头发全部剃去,仅留头顶中心的头发,其形状一如金钱,而中心部分的头发,则被结辫下垂,形如鼠尾,实在不堪入目,不过1647年清寇广州剃发易服令竟还无耻的说:“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
  
  福州遗民所撰《思文大纪》愤怒写道:“时剃头令下,闾左无一免者。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华人髡为夷,苟活不如死!”(顾炎武《断发》诗)。
  
  值得一提的是,满洲统治者在颁布剃发令所要求的剃发标准,并非现在人们常常看到的剃半个头,而是将头颅四周的头发都剃掉,只留一顶如钱大,结辫下垂。在头顶留发一钱大,大于一钱要处死!那种清末才有的、现在不合事实地垄断了所有清装戏的阴阳头发式,放在当时也得死,因为满清规定:“剃发不如式者亦斩。”
  
  顺治四年,浒墅关民丁泉“周环仅剃少许,留顶甚大”,被地方官拿获,以“本犯即无奸宄之心,甘违同风之化,法无可贷”为由上奏,奉朱批:“着就彼处斩”,县官也以失察“从重议处,家长、地邻即应拟罪”。
  
  真正的清国头发造型——金钱鼠尾!够帅气吧,从满奴儿哈吃那时侯,女真人就用这种发型,而现在电视上的阴阳头发型还是被美化出来。
  
  1793年英国访清使团随团画师William Alexander威廉。亚历山大的纪实画稿证明,乾隆时期大清臣民们留的还是金钱鼠尾。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中译本为《大清帝国城市印象》。现在的猪尾戏却都是阴阳头。
    
  事实上,满清发式从明代到清末是一直变化的。
    
  明代女真男性的发式,与清末那样的前剃后辫有很大距离,剃发数量与结辫粗细差别很大。
  
  在1595年,即明朝万历二十三年,朝鲜派往赫图阿拉的使者申忠一,在《建州纪程图记》一书中详细记述了赴使在建州女真努尔哈赤的营垒里所见到的各方面情况。其中关于发式这样写道:女真习俗都剃发,只留脑后少许,上下二条结辫以垂。除上唇胡须只留左右十余根外,其余都镊去。女真男性的发式,即其剃发的习俗,是将大部分头发剃掉,只留脑后很少的一点头发,结成辫子下垂。如此得到了女真发式的全貌:脑后留下小手指细的头发,拧成绳索一样下垂,余发全部剃掉。配合这样的发式,胡须只留上唇左右十余根。
  
  而1644年(满清入关那一年)日本商人竹内藤因海难在北京旅居一年,著成《鞑靼漂流记》一书。书中这样描写清人的发式:“他们的人都剃头,把头顶上的头发留下来,分成三绺编成辫子。他们男子把唇上的胡须留下来,把下面的剃掉。无论是大官、小官和老百姓都一样。”对于满洲“留头不留发”的标准发式“金钱鼠尾”,当时人也都有描述。
  
  1648年七峰道人《七峰遗编》叙明末常熟福山陷落前后事,记载满人发式,是所谓“金钱小顶”。
  
  1799年,日本宽政十一年,伪嘉庆四年,中川忠英于长崎访谈清国商人,出版了一本专门辑录清国人习俗的书《清俗纪闻》一书,其中《冠礼》卷的绘画中,一侧背站立的教书先生头顶蓄发,编一长辫垂于后背,其长度已达腰部,辫尾有发带系结。从这张实图上看,头顶蓄发,部位没有变,但面积已远不止于一个金钱大,而是足有4个金钱大,相当于一掌心的面积。按照图上的式样同清初金钱鼠尾的情况相比,蓄发从一个金钱变成四或五个金钱,数量比清初增多是明显的,但是如果将剃发与蓄发相比较,剃发还是主要的,也就是说剃发占大部分,蓄发仍然属于少部分。
  
  而再过100年,即在扬州十日200年后,清人的辫子变粗了,剃头面积变小了,由初期的金钱鼠尾式变成了今人所熟知的“阴阳头—半瓢”式。
  
  陈登原《国史旧闻》中描述得:剃发,就是把额角两端,引一直线,依此直线剃去直线以外之发。现将清末发式与剃发令发式比较一下,结果令人吃惊地发现,两者虽是继承演变关系,但差别较大。前者几乎将全部头发剃掉,只留脑后小手指细的结辫下垂。而清末则将大部分头发保留下来,结辫下垂,仅剃掉极少一部分头发。都是又剃又辫的发式,却给人以判若两人的印象。辫子和剃头是成反比的,这时的辫子已经简直比一条小蛇还粗!为什么会长粗?
  
  满清遗老张钫《清末社会鳞爪》记载:清军“在打交手白刃战时,将辫子缠于脖项,借以避刀砍。所以军人的辫子较大,如发少则搭以假发,或加黑丝线,以壮其形态。”
  
  就这样,满清的辫子,经历了:鼠尾——猪尾——蛇尾的发展过程,才发展到我们今天认识的阴阳头的形态。
  
  孔子后人,原任陕西河西道孔闻謤闻听剃发令奏言:近奉剃头之例,四氏子孙又告庙遵旨剃发,以明归顺之诚,岂敢再有妄议。但念孔子为典礼之宗,颜、曾、孟三大贤并起而羽翼之。其定礼之大莫要于冠服。……惟臣祖当年自为物身者无非斟酌古制所载章甫之冠,所衣缝掖之服,遂为万世不易之程,子孙世世守之。自汉、唐、宋、金、元以迄明时,三千年未有令之改者,诚以所守者是三代之遗规,不忍令其湮没也。即剃头之例,当时原未议及四氏子孙,自四家剃发后,章甫缝掖不变于三千年者未免至臣家今日而变,使天下虽知臣家之能尽忠,又惜臣家未能尽孝,恐于皇上崇儒重道之典有未备也。……应否蓄发,以复本等衣冠,统惟圣裁。”
  
  孔闻謤搬出孔子这块大招牌,又引金、元二代为例,满以为可以为孔家抵挡一阵,保住先世蓄发衣冠。不料却碰了个大钉子,“得旨:剃发严旨,违者无赦。孔闻謤疏求蓄发,已犯不赦之条,姑念圣裔免死。况孔子圣之时,似此违制,有玷伊祖时中之道。著革职永不叙用”,——连孔子的面子也不给。这就揭穿了满洲统治者所谓尊崇孔子的真面目:“奉行儒术,崇饰观听。”只不过是“南面之术,愚民之计”罢了。
  
  
先说金钱鼠尾:清朝的金钱鼠尾辫是标准的满族男子发型,这种发型是在头顶的中后部,留下面积大小大约一个元宝金钱的长头发,然后编成一根独辫子,辫子粗细大约向老鼠尾巴,可以从一文铜钱的方孔里穿过。由此可见,标准满族男子发饰,就是几乎光头,在头顶正中靠后的位置,留下一撮长发编成辫子。多尔衮时期强行在汉族地区推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满族发饰,要求汉族地区所有男子(包括该地区的许多土著少数民族,如苗瑶羌侗回等各族),全部留辫子。这时候,带有“中原风情”的发型出现,这就是我们在影视中常见的“阴阳头”大辫子。由于这种发型只剃光不到一半的头发,而且剩余头发较多,容易编成辫子,所以,满清入关一百年后,包括皇帝在内的满族男子,都逐渐留上了汉化的辫子。乾隆中期,金钱鼠尾就消失了。到清朝末期,全部都是粗大的辫子,仅仅剃掉额头上放一点头发。完全没有了当初金钱鼠尾的痕迹。
清朝统治者的强制留辫,仅仅针对原汉族地区的各族人民,对于突厥系、藏族以及大部分蒙古部落,并不强制要求。但是皇族和为官者,无论何人,必须留辫子,就连官员中个别朝鲜、日本和欧洲人士,也不例外。因此,王公大臣无一例外留一条大辫子。
不是,清朝的发型一直在变,康熙亲政后不久就废除了强制剃发易服的政策,改为潜移默化的引导,所以在发型上除了必须要求扎辫以外,并不是要剃成金钱鼠尾的发式。
是的,阴阳头到清末才出现,不要被电视剧误导

剃发令的清朝的发型

满清初期,统治者颁布剃头令:头顶只留发一钱大,大于一钱要处死。清初的满人皆是此风俗:头顶只有金钱大小一片头发,蓄做手指粗细的小辫子,须得能穿过清铜钱的方孔才算合格。满人称之为金钱鼠尾。
后来经过了200年,才逐渐演化成清末时期的剃半光头。
清兵攻陷广州时,清颁布剃发易服令说:“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
满清一代男子的发式经历了数次演变:顺治以前为金钱鼠尾,顺治初年进入中期,开始流行猪尾,清末演变为半光头。 其实满族女人童年时期也剃发,要到成年婚嫁后才可蓄发。
那种清末才有的、不合事实地垄断了所有清装戏的阴阳头发式,放在清初就是死罪,因为清初规定:“剃发不如式者亦斩。”顺治四年,浒墅关民丁泉“周环仅剃少许,留顶甚大”,被地方官拿获,以“本犯即无奸宄之心,甘违同风之化,法无可贷”为由上奏,奉朱批“着就彼处斩”,县官也以失察“从重议处,家长、地邻即应拟罪”。
1、后金时期以剃发为汉人归降的标准,男人的大部分头发被剃掉,只留脑后小手指细的一绺,拧成绳索一样下垂,称金钱鼠尾式。配合这样的发式,胡须只留上唇左右十余根。
2、清初时期以剃发为治国之策,自辽东地区广大汉族民众的反抗至清入关后的无数次反剃发起义,成千上万的汉人为之付出了巨大牺牲。而此时的蓄发部位已悄然无声地逐步由脑后移到了头顶,但仍可称金钱鼠尾式。
3、清代中叶,经过血腥镇压以后,发式约自嘉庆初年起有所变化。头顶着发的部位虽没有变,但面积已远不止于一个金钱大,而是足有四或五个金钱大,相当于一掌心的面积,蓄发数量明显增加。胡须亦从只留上唇左右几根变成包括下巴在内的全部。
4、清代后期,即嘉庆以后男子的发式逐步演变为将顶发四周边缘只剃去寸许,而中间保留长发、分三绺编成辫子一条垂在脑后,名为辫子或称发辫。
5、清代末期,在觉悟了的知识青年和学生掀起的革命暴乱中,把剪辫子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从清末开始,到清朝灭亡之时,剪辫子成了全国范围从下到上又从上到下的革命运动。

清朝实行剃发易服,为何清太祖、太宗和世祖画像有头发?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三个原因造成的。要知道古代百姓非常注意穿衣打扮。但是百姓的这种穿着,主要还是跟当时的国家政策以及所处的政治环境有关。所以清朝统治者依然有一部分留有头发。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在清朝初年的时候,满清贵族在入关之后就开始想要转变当时汉族百姓的发型和穿着打扮。当时这些清朝统治者的要求,那些汉族百姓必须要换成满族人的发型并且还要穿上满族人的服装。

第1个原因就是古代的君主手中的权力非常大,可以说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清朝统治者在进行统治的时候会利用一些法律法规来统治百姓,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只会让百姓的行为受到约束却并不会对君主的行为受到约束。所以君主的某些行为依然是没有受到约束的,可以说当时君主的思想就是整个国家的思想。

第2个原因就是当时的这些清朝君主会受到汉族审美观念的影响。因为当时清朝统治者入关之后,虽说当时他们是战争的胜利者,但是他们依旧会受到汉族百姓审美观念的影响。当这些清朝统治者长期在中原地区进行生活之后,也会受到当地百姓生活习俗的影响。所以这些清朝君主也会认为满族人的原有发型不符合现在的审美。所以当时那些画师在与这些清朝君主绘制头像的时候,也会要求画师在画作当中进行一些修改。

第3个原因就是中国有尊者讳的尊重。这些清朝统治者也认为画像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在画师进行画像创作的时候也不需要反映清朝君主的真实面貌。这些清朝统治者肯定也想让这些画作具有一定的美观性,可以让自己的形象变得更好。



因为清朝实行剃发易服政策是在顺治帝入关之后的事。
因为顺治帝之后才有剃发易服,清太祖、太宗和世祖在这之前。
因为他们是第一批入关的皇帝,所以那时候的规矩可能没有那么多。
本文标题: 清初的剃发易服不是金钱鼠尾吗 为什么顺治的画像看不出剃发模样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7310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当今中国(大陆和台湾)政府还在使用国玺吗人造卫星的发射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