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建文帝把藩王全骗到京城杀了,会发生什么

发布时间: 2022-05-03 15:00:5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0

建文帝削藩导致被赶下皇位,他究竟错在哪里?建文帝虽然在历史上的名声不错,但事实上,他是属于志大才疏的典型,在所有的皇帝之中恐怕是...

如果建文帝把藩王全骗到京城杀了,会发生什么

建文帝削藩导致被赶下皇位,他究竟错在哪里?

建文帝虽然在历史上的名声不错,但事实上,他是属于志大才疏的典型,在所有的皇帝之中恐怕是最大的一个败家子,在接手一个大帝国之后,仅仅四年就被赶下了皇位,败家的速度远超杨广这样的著名的昏君。

建文帝到底哪里错呢?

急于求成,是建文帝的第一个错误,建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在大多数藩王面前,建文帝都要低上一杯算是晚辈。而以藩王守四方,这个是朱元璋定下的制度,建文帝刚刚坐上皇位,龙椅都还没有坐热,连改元都还没有,朱元璋可以说是尸骨未寒,建文帝就开始削藩了,这是有多么的急不可耐。

这个时候的建文帝可以说是并没有建立起足够的威望,而且他的削藩动作不但快而且狠,接连对多个藩王动手,并且有逼死藩王的情况出现,这几乎一瞬间就把自己推到了所有藩王的对立面。这不但直接导致了朱棣后来的靖难之役,还导致了比如宁王借兵朱棣这样的做法。

历史上的任何的削藩都必须要慎之又慎,一个不小心,就会引发众多的祸端,藩王叛乱的事情,各个朝代都所在多有。什么七国之乱,八王之乱等等,哪怕是汉武帝这样雄才大略的君主,在处理诸侯王的时候,也是采取了被称为最强阳谋的推恩令,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安个罪名抓来杀了。建文要想削藩,这么操之过急,他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人不服起兵该如何,有没有预案。

而建文第二个错误就是重用文臣,建文帝之所以失败,朱棣要“清君侧”那几位,齐泰这些人不是这些人瞎出主意,而又百无一用,否则也不会落得这样的下场。而且建文帝之所以如此的急不可耐,恐怕也少不了这些文人的撺掇,文官想要掌权。

文官想掌权又太过操切,或者说吃相太难看,这就导致了非但只有藩王一系站在了对立面,其他的武将一系,对于这一点其实也是看在眼里的,要知道如果藩王真的反了,需要用来镇压藩王的还是武将。建文做事不分轻重缓急,一开始就对多个藩王动手,又急于让文官上位,让武将心有戚戚,最终的结果就是被朱棣以弱胜强给拉下了马来。


他错在不该妇人之仁,在有机会将朱棣灭掉的时候狠不下心下手,让朱棣有了起死回生的机会。
建文帝削藩没有做好藩王们的工作,没有想好妥善安置他们的办法,也没有杀伐果断的手段震慑他们,而是一味强行削藩,这就是他最大的错处。
建文帝错在心浮气躁,他缺乏政治经验,急着削藩,最终导致自己丢了皇位。

被建文帝率先削藩的几位藩王最后下场如何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后,立刻着手削藩,先是处理了五位藩王,除湘王朱柏性格刚烈当场自杀外,其他四位藩王均被贬谪。那么,这四位藩王最终的下场如何呢?看完才知道,湘王大兄弟还是冲动了啊。
首先是周王朱橚(sù),周橚是朱元璋第五子,朱棣的同母弟弟,一生致力于药材研究。朱棣靖难成功后,恢复了他的爵位,还加了五千石俸禄,即便是永乐十八年有人告他谋反,朱棣也对其保持了绝对信任(亲兄弟就是不一样)。他一直活到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才去世,算是得了善终了。
第二个是代王朱桂,朱桂性格暴躁,得罪了不少人,当朱允炆想要对付他的时候,立马就有人跑出了参了一本,立马被废。后来朱棣恢复了他的爵位,可他还是不知悔改,鱼肉百姓,朱棣多次责备他,他却完全不放在心上,心也是真的大。最后朱棣无奈,不想管他了,就把他的护卫和官属都剪除了,继续当着逍遥王爷。这哥们虽然性格暴躁,但活到了73岁,也算是高寿了。
齐王朱榑,朱元璋第七子,这个人比较无法无天,经常居功自傲。朱棣恢复了他的爵位后,还是一如既往,不久之后朱棣找他谈心,随后他便在封地豢养兵士。于是朱棣将他抓来留在京城,可惜他不知悔改,终日怨怼,最后被贬为庶人。
岷王朱楩,朱元璋第十八子,朱棣恢复他爵位后,也是不安分。永乐五年因不尊王法被罢免,没过多久朱棣又恢复了他的爵位,但他死性不改,永乐六年被第三次罢免。但这哥们虽然爱折腾,却活到了72岁这几位藩王,最后都算是得了善终了,湘王果然还是最惨的。
很惨的很多人要么被过着非常痛苦的生活要么装疯卖傻好像还有一个自己自焚而死了那个自焚而死的据说文武双全能力比朱棣还高

朱元璋遗诏中留下一手,可惜建文帝不当回事,结果后悔不已?

朱元璋替朱允炆留了什么后路?

朱元璋在他的遗诏当中告诉建文帝不要让藩王进京,因为他认为有的藩王可能会窥视建文帝的皇位,对他图谋不轨。但是建文帝却认为这没啥,结果却被人抢了皇位。

在朱元璋临死之前留下来这样的遗诏:“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

里面的意思就是不要让诸王来京城,但是建文帝朱允炆却没有明白话里面的意思,没有读出这些藩王会威胁自己的皇位。他认为不让藩王来京就是因为路途遥远才不让他们来,所以也就没有太在意朱元璋的话。

在公元1398年的时候,这时的朱元璋已经病重了,他也知道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于是想在最后的时候帮一帮帝国的继承人朱允炆。

于是就问朱允炆:“假如你其他的叔叔窥视你的皇位,想要谋权你准备怎么做?”面对朱元璋的这个问题朱允炆也是有些窘迫,因为他自己根本就没有想过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

朱元璋也是有些了解自己的这个孙子,他也有些担心自己的那些儿子们,有些也还是有雄才伟略的。但是担心归担心,他也没有将这些儿子们的兵权全部收入囊中。而是立了遗诏,自己死后朱允炆继位,这时其他的藩王不能离开自己的领地,不能进京面圣等等。


为了朱允炆能够安稳的继承皇位朱元璋也是煞费苦心,自己死了也不愿让自己的儿子来祭拜自己,就是为了不让篡位的情况出现。但是最后还是发生了,朱棣成功篡位。

可能是因为建文帝当时认为朱元璋在遗诏中留的那一手对他并没有威胁。
因为建文帝觉得他留下的这种方式肯定用不上的,所以才没有在意。
建文帝并不是没有把这件事记在心里,可是当时的情况不允许他这么做
那是因为他对这件事忽略了,却没有想到这件事的重要性。

建文帝削藩王,为何其他藩王都引颈待戮,只有朱棣敢于反抗?

建文帝削藩王,为何其他藩王都引颈待戮,只有朱棣敢于反抗?

在朱元璋时期,为了加强皇权决定把一些权力交给藩王,导致后来藩王手中的权利越来越大。朱允炆作为皇孙接替了朱元璋的皇位,因为他的心急,害怕藩王手中的权利威胁到朝廷和皇位,所以登上皇位后就一气呵成的开始削藩,他恨不得一下子把藩王们都杀掉可以说他在位的五年唯一的任务都是在削藩。

 

鉴于各个藩王的实力和手中的权利不同,朱允炆选择从实力较弱的藩王开始下手,他慢慢的从周王、湘王手中收回权力,由于这两位藩王的实力很弱,就算反抗,最后只能落得个悲惨的结局。就这样朱允炆一步步的削了几个藩王的实力,最后藩王被逼得自杀。

 

而作为燕王的朱棣算是藩王中实力最强的,他知道朱允炆的做法后,不想落得和周王、湘王一样的结局,他开始采取措施,到处招兵买马准备战争。而朱允炆也不落后,加强兵力,唯一的目标就是燕王朱棣。随后双方也是展开了长达几年的战争,最后朱棣拿下南京城,朱允炆大败失踪,下落不明,朱棣顺理成章的登上了皇位。

 

朱允炆虽说是一位仁君,但是也犯了很大的错误,为自己得急于求成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其实朱允炆真正忌惮的是燕王朱棣,削藩的主要对象就是朱棣,但是他一开始并没有直击朱棣,而是其他实力较弱的藩王,这也给朱棣喘息修养的机会。如果一开始没有这样做,或许结局也会不一样。

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作了哪些愚蠢的决定,导致满手好牌打成烂牌?

历史上发生过不少削藩事件,这些削藩事件很少有失败的。之所以都不容易失败,一是因为削藩是众望所归,代表全国各阶层的利益,包括老百姓的利益。毕竟所有的老百姓都不愿意藩镇割据,藩王造反。二是中央军队强大。不管藩王怎么打,其力量都是比较弱小的。其军队无论人数、实力都是不够的。而朝廷不但有强大的军队,还能获得各方的支援。

三是朝廷削藩名正言顺,理直气壮,站在舆论的制高点上,根本就不用宣传,大家都明白这样做没有错。建文帝削藩,也占有这样的优势,他也是理由堂堂正正,也获得了全国性的支持,也是中央军队十分强大。但最终他苦战四年,却被打败了,而且的皇位也被夺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建文帝会输得这么惨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削藩策略和战争策略两个方面来讨论。

一、削藩策略。我认为,建文帝削藩这件事没有错,但是削藩的策略是欠考虑的,处置是不恰当地,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打草惊蛇。建文帝削藩,采用的是由弱到强。先削夺那些能力不强的藩王,包括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岷王。朱允炆集中性地对这五王进行削藩,这无疑是一种打草惊蛇的表现。其他藩王都明白,接下来就是对付自己了。外国人有一句话叫“斩首行动”,中国古代也有一句话叫“擒贼擒王”。

只有这样做,才会付出极小的代价。李世民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发动“玄武门政变”取得成功的。刘邦抓韩信,也是这样成功的。显然,建文帝的做法,第一步就错了。事实上,建文帝并不是没有机会,朱棣曾经违背朱元璋遗嘱,到南京祭拜去世的朱元璋。建文帝当时大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一下就把朱棣给擒拿了。但他偏偏放朱棣回去,派军队去打。这不是太笨了吗?

其二,心狠手辣。建文帝之前在削夺五个藩王的时候,对这五王打击得非常严厉。如果这五王确实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如此严厉打击,也没有错。但问题是五王基本上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鸡毛蒜皮的事情却如此大动干戈,明显就是为了削藩,做得毫无亲情可言,也毫无人性可言。这一点,所有的藩王都看见了,内心都非常不满,也非常恐惧。

其三,一视同仁。建文帝削藩,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团结一部分人,打击另一部分人。这样有步骤又节奏地来,并以此达到全面削藩的目的。可是建文帝并没有进行分化瓦解,而是一视同仁。一副要把全天下的藩王一股脑儿全削掉的样子。这样怎么能得到其他藩王的支持呢?

其四,不给保障。藩王们可能也明白,自己的势力太强,会影响朝廷的统治。但是,建文帝得想一个妥善的安置策略啊。动不动就寻一点理由,把藩王废为庶人。同样是老朱家的后人,凭什么你朱允炆就是一言九鼎享乐无数的皇帝,而其他藩王却必须是庶人呢?赵匡胤要削夺大臣的兵权,但他采用的是“杯酒释兵权”的方法,他是用金钱买权力。被削夺了兵权的大臣,其实也不吃亏。建文帝却一下把藩王们变成庶人,谁受得了这个呢。没有想好安置策略,就匆匆忙忙削藩。让藩王们情绪非常激动因而冒险对抗,结果糟糕,是可想而知的。

二、战争策略。比削藩的策略更糟糕的,是建文帝的战争策略。

其一,选将错误。在四年的战争中,建文帝先后撤换了三任主将。第一任主将是老将耿炳文,第二任主将是纨绔子弟李景隆,第三任主将是资质平庸的盛庸,没有一个有打仗的能力。本来燕军的力量根本没法和朝廷军相比,就算朱棣夺了宁王朱权的“带甲八万,革车六千”,力量其实还是比较小的。但是,建文帝的朝廷军却一败百败,让燕军像切蛋糕一样,一下接一下切去。选将错误,固然是朱元璋杀功臣造的孽,但也不得不说,朱允炆看人的眼光,确实是非常有限的。

其二,遥控指挥。朱棣和朝廷军打仗,几乎都是亲临前线,冲锋陷阵。他为了激励将士们的斗志,还有几次亲自去中央军的营寨中杀一圈出来,面不改色。而且整个战场形势,他也都了如指掌,能够及时调整。但是朱允炆却只是躲在皇宫里遥控指挥,从来不去前线。更不打感情牌,笼络将士。这是他和朱棣最大的区别。

其三,疲劳作战。建文帝和朱棣的战争,打了四个年头。这个时间打得太长了,一直没有成效,最终将领疲惫、士兵疲惫,都集中不了注意力了。而朱棣在熬过了朝廷军的数次攻击以后,准确地找到了反攻点。他不再不攻城拔寨,一城一池地争夺,而是长驱直入,直捣京城。这种删繁就简的打法,历史证明是非常正确的,他也因此迅速获得国家。总之,建文帝方法步骤及战争策略都不恰当,他确实是有一手好牌,但是都给他打得稀烂。(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本文标题: 如果建文帝把藩王全骗到京城杀了,会发生什么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7155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我们能否再现唐代辉煌历史上有哪些名人都是妾室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