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哪些出身高贵但自私狭隘嫉妒不择手段的妃嫔

发布时间: 2022-04-14 07:01:2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7

中国古代四妃是哪四妃?请按品阶高低排要有依据噢,小说不可以算的史书中关于唐太宗四妃的记载如下:太宗十四子:文德皇后生高宗大帝、恒...

中国古代有哪些出身高贵但自私狭隘嫉妒不择手段的妃嫔

中国古代四妃是哪四妃?请按品阶高低排

要有依据噢,小说不可以算的
史书中关于唐太宗四妃的记载如下:太宗十四子:文德皇后生高宗大帝、恒山王承乾、濮王泰,杨妃生吴王恪、蜀王愔,阴妃生庶人佑,燕妃生越王贞、江王嚣,韦妃生纪王慎,杨妃生赵王福,杨氏生曹王明,王氏生蒋王恽,后宫生楚王宽、代王简。除此之外,唐太宗的四妃再无更为详尽的记载了。不过除了史书,我们还可以通过昭陵现今已发掘的墓葬以及出土的墓志铭,以辅助对唐太宗四妃的了解。

唐因隋制,正一品四夫人的封号以贵淑德贤为序。
韦贵妃,根据其出土墓志铭的记载,于武德年间以良家入选秦王府,贞观元年四月一日册拜贵妃。不过墓志铭上虽然称韦氏是以良家的身份入选秦王府,然而事实上韦氏并不是首嫁,她的第一任丈夫是隋代大将军、户部尚书李子雄之子李珉。

李子雄随杨玄感起兵谋反,兵败后父子均被杀,而韦氏因是罪犯家属,被充入宫中为宫婢。李渊在长安即位后李世民进封秦王,韦氏作为宫婢进入秦王府侍奉是顺理成章的事。所以墓志上说韦氏是以良家受选,很明显就是溢美之词了。至于某些网文里广为流传的,秦王在路边对韦氏一见钟情的这种毫无史实根据的说法,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更有一些不靠谱的网文信口开河,认为在长孙皇后过世后,唐太宗的后宫是由韦贵妃一手掌管的。然而事实上是,即使身为贵妃,若没有皇帝的授意同样没有权利掌管后宫。例如唐高祖的万贵妃,《旧唐书·李智云列传》中有明确记载:“母曰万贵妃,性恭顺,特蒙高祖亲礼。宫中之事,皆谘禀之,诸王妃主,莫不推敬。”表明万贵妃能够对后宫诸事有“谘禀”的资格,是“特蒙高祖亲礼”的,若没有唐高祖的特许,万氏即使身为贵妃也没有权利掌管后宫。再看唐宪宗的郭贵妃,“群臣三请立郭贵妃为皇后,唐宪宗以岁子午忌,又是时后廷多嬖艳,恐后得尊位,钳掣不得肆,故章报闻罢。”郭氏虽然只封了个贵妃,但却是唐宪宗未登基前娶的结发妻子,只因唐宪宗怕自己的风流猎艳被限制,从而不肯将其立为皇后。若身为贵妃便能理所应当地掌管后宫,那唐宪宗又何必再多此一举。

何况能够执掌后宫对于宫妃来说是莫大的荣誉,史书不可能不记载,陈后主的张贵妃执掌后宫,隋文帝宣华夫人、容华夫人代掌后宫的事情在史书中记载得清清楚楚,刘浚的列传也特意花了一番笔墨记载着其母潘淑妃(刘宋时淑妃仅为正二品九嫔,而非正一品的三夫人)掌管后宫一事。不仅史书上会记上一笔,就连墓志铭这种没事也要夸两句有事更要夸了再夸的东西上,也绝对会大书特书一番,若是韦贵妃真的曾经代掌后宫,她的墓志上不可能对此只字未提。然而无论是浏览列传还是墓志,对此事都不曾提及过。可见韦贵妃代掌后宫一事,实属现代人的想当然耳。

杨贵妃,赵王李福生母,墓葬不明,只能据《大唐故赠司空荆州大都督上柱国赵王墓志铭》上记载的“王,杨贵妃之所生也” 推断出这位杨贵妃的封号。但在整个贞观年间,韦贵妃的封号自始至终都没有变过,所以杨氏的贵妃徽号当为死后追封。不过杨贵妃生前就是正一品的妃位,而且早在贞观元年就应当和韦贵妃、阴妃、燕贤妃等人一起被封为四妃,所以才能在死后被追封为贵妃。

贞观十三年,杨贵妃唯一的儿子李福受封为赵王,随即便被唐太宗过继给了隐太子李建成,所以从礼法上来说,李福不再是唐太宗之子而是隐太子李建成之子。

阴嫔,据推测其封号原本应为淑妃或德妃,因其子谋反而被降为了嫔。其父阴世师因效忠隋朝而被李渊处死,阴世师之子阴弘智等人由于年幼而免于一死,阴氏则被没入掖庭为婢。也许是因为阴世师与李渊有着相当的仇怨,而阴氏又成了李世民的妃嫔,所以许多人喜欢臆想李世民与阴氏之间有着一段隔着国仇家恨的虐恋深情。然而就史实而言,这样的说法显然是毫无根据的,毕竟后宫中作为罪籍没入的女子不在少数,上官婉儿即因祖父上官仪之事被没入掖庭;而作为宫婢被主子临幸的更不在少数,章敬皇后吴氏便是在没入掖庭后得到了唐肃宗的临幸,从而生下了唐代宗。

而且若是对阴氏这个所谓的仇人之女心存芥蒂的话,唐高祖李渊就不会在武德八年将阴氏之子李祐册封为宜阳郡王了,李建成等人也会借此机会大肆抨击李世民。所以李世民与阴氏之间有着所谓的隔着国仇家恨的爱情,不过纯属后人的YY罢了。更不用说阴氏在史书中只得一句“阴妃生庶人祐”后,便再无只言片语的记载,甚至单就其子李祐谋反一事来看,阴氏在李世民心中能有几分分量也是可以掂量得很清楚。

同样是谋反,李祐的结局是被诛后废为庶人,生母连坐遭降;而李承乾虽被废为了庶人,却保全了一条性命。这样的差距很明显可以看出阴氏与李祐是否真的深得李世民的宠爱,若阴氏真的与李世民有过一段所谓的超越国仇家恨的轰轰烈烈的爱情,那么想必李祐绝不会落得个身死的下场。毕竟阴氏只有李祐这么一个儿子,处死了他就相当于毁掉了阴氏下半辈子的依靠,李世民若对其有情,再怎么对李祐处以重罚也好过将其处死。而阴氏一夜之间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即使还能够留得一条性命,也是从此生不如死。

燕德妃,根据其墓志记载,于武德四年选入秦王府,贞观元年拜册贤妃,贞观十八年迁封德妃。考虑到贞观十七年李祐谋反,生母阴氏遭到连坐,四妃之位有所空缺,燕氏应该是因此晋的位。同样的,这位燕氏也并不是出于什么可歌可泣的爱情才进的宫,“武德四年礼聘入秦王后庭”这一句说得很清楚,不过是唐高祖李渊为自己的儿子选的小妾。

值得一提的是,燕氏的母亲与武则天的母亲为堂姐妹,所以武则天成为唐高宗的皇后后,燕氏为了讨好武则天,坚持抱病为武后的母亲荣国夫人奔丧,结果不幸死在了半路上,武后为此不得不好好封赏了一番。而李贞在武则天时的待遇也很一般,不过是和一群皇叔兄弟一起受到的加封,而且李贞作为唐太宗的第八子只加封为太子太傅,反而比第十子李慎的太子太师级别要低。

而武则天开始对付李唐宗室时,第一个下手的就是这位表姐的儿子。武则天杀了越王李贞和他的长子李冲后,又下令“传首东都,枭于阙下”,李贞的另外三个儿子要么是“坐与父兄连谋伏诛”,要么是“减死流岭南,寻卒”,无一幸免于难。唐玄宗登基后,也只将李贞的嫡曾孙李温封了个沈国公,李温的儿孙更是爵位降为了郡公,继承嗣越王封号的却是夔国公李琳(许王李素节之子)这样几乎毫不相干的远房旁支。结果李琳也是个不争气的,刚“奉其祀”,就“寻卒”了,越国干脆“国除”——不知道燕太妃在天之灵,会对她花了半生精力小心翼翼奉承讨好的表妹做何感想。

郑贤妃,虽然名列四妃之位,但因为无子,只见载于《唐会要》的昭陵陪葬名单中:“昭陵陪葬名氏……贤妃郑氏。”因其墓葬不明,所以对于这位贤妃也无法有更多的了解。不过燕氏自贞观元年至十七年一直都是身处贤妃之位,所以这位郑氏应该是十八年燕氏升为德妃后,随之晋位的。

杨妃,吴王李恪蜀王李愔生母,《旧唐书》仅有一句“恪母,隋炀帝女也”,可见杨妃虽然名义上为隋炀帝女,看似出身高贵,然而连生母为谁、排行第几、封号为何都不知晓。杨妃没有公主封号,说明没有受过正式册封——隋炀帝登基后便去了洛阳,即使是册立太子也不过是下诏遣使回长安,更不用说还会特意记得要去册封一个留在长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知杨妃的生母身份较低,且并不得宠,只是一名普通后宫。

而史官在史书中极为同情李恪,尽管完全列举不出李恪究竟有何才干和才华,但仍旧对李恪是各种溢美之词,所以在其传记里特别提到“恪母,隋炀帝女也”这一句,就是为了表彰李恪生母身份高贵。但即便如此也仍只有隋炀帝女这个头衔,可见杨妃无论是在隋宫还是唐宫地位都不高——在隋宫里没有公主封号、在唐宫里嫔妃品级低到没有记载甚或是不值得记载。

同时根据岑仲勉先生的统计,杨广在位的十四年里,累计下来在长安待的时间只有186天,绝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备巡幸,所以想来杨公主若是受宠的话,理应同其长姐南阳公主一样,陪伴在隋炀帝身侧远离长安才是。可事实却恰恰相反,依据李恪生于武德二年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应当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宫。换言之,李渊在长安甫一登基,杨公主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后院的一员,很显然这位杨公主虽然说起来也是隋炀帝的女儿,却根本得不到父亲的重视和宠爱,所以才会被遗忘在长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顺手接收。

何况李渊与杨广的母亲都是独孤氏,还是亲姐妹,独孤皇后曾对李渊颇为照拂;李渊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义上是从隋恭帝手上禅让过来的,结果李渊就这样将他表弟遗忘在长安的女儿丢给了自己的儿子做妾。李渊若还算看重这位与自己多少有点血缘关系的前朝公主的话,怎么说也要将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无论是嫁给皇子还是大臣。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该塞给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塞给当时看起来与皇位无缘的秦王李世民。毕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九年前还是太子的身份,若无意外的话,这位杨公主作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后怎么说也能混个五品以上的嫔妃当当,而给亲王做妾,最多只是个五品的孺人。

更何况根据杨广死于义宁二年三月(618年),李恪却在李唐武德二年(619年)就出生了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很明显是在热孝期间怀的孕,竟然连为亲生父亲守满27个月的孝都做不到。由此可见这位所谓的“隋炀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了,更别说还能得到怎样的礼遇了,若杨公主的身份还算尊贵,又怎会如此被人随意地打发,甚至连为父亲守个孝的机会都没有。

而杨妃会被如此对待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自古成王败寇,亡国之君的地位都摆在那儿了,更别说亡国公主了。想想秦灭六国后,六国“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的凄惨模样;想想陈朝灭亡后陈后主的几个亲妹妹,乐昌公主被赏给杨素做妾,宣华夫人被没入了隋掖庭,还有一个被赏给了贺若弼;再想想宋徽宗的女儿柔福帝姬也是公主,在金朝过的却是什么日子,便可知这些亡国公主在新王朝眼里不过是战利品一样的存在。

再看她在后宫中的封号。唐朝贞观年间的四夫人封号以贵淑德贤为序,韦贵妃的封号是非常明确的。另有一位生育了十三皇子李福的杨贵妃,贵妃的封号是死后追封,可见其生前也是正一品的妃位,很有可能封号便是淑妃。而燕德妃是由贤妃升为德妃的,原因是阴妃之子李祐谋反被诛,阴妃也由此被降为了嫔。还有一位郑贤妃,在燕贤妃升为德妃后随之晋位的。所以杨妃很有可能生前并无妃位,死后才被追封为“妃”,提升了品级。

徐贤妃,相对于其他的后宫嫔妃在太宗一朝至多只得了个“某某生某某”的记载,徐惠却能够凭借其出众的文采在《旧唐书》中留下更多的事迹,可见徐惠的才华即便是与同时代的文人士子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而徐惠也因为自幼才华出众,同左棻、宋氏姐妹一般名声远扬,甚至为皇帝所知,于是被诏进了后宫中。

根据史书的记载,徐惠进宫后因“挥翰立成,词华绮赡”,于是由正五品的才人晋升为正三品的婕妤,最后位列正二品九嫔中的第八级充容,可见文学造诣极高的徐惠还是很得唐太宗赏识的。其父徐孝德也因为女儿的才华横溢,由从六品下的作监丞被擢为了从六品上的礼部员外郎。

就《旧唐书》中所记录的事迹而言,徐惠知书善文纵论古今的才华颇得唐太宗的欣赏,《谏太宗息兵罢役疏》更是直谏朝政——这也是继晋武帝的左贵嫔献诔赋颂、宋孝武帝时韩兰英献《中兴赋》、陈后主的沈皇后“数上书谏争”后,有唐以来的后宫第一人,但如果说徐惠对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影响很大,那就难免有夸张之嫌了。毕竟徐惠的这篇上疏虽然甚得唐太宗的赞赏,并因此得到了丰厚的赏赐,但无论是上疏中所谏止的征辽之举,还是营造玉华宫之事,唐太宗都没有因为徐惠的进谏而在政策上做出任何的调整或改变。

唐太宗逝世后徐惠一心殉葬,唐高宗对于此举十分赞赏,下诏追赠其为贤妃,并陪葬于昭陵石室。徐氏一族也因此飞黄腾达起来,其父徐孝德迎来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越级提拔,一下子便由从五品上的水部郎中被唐高宗擢为正四品上的果州刺史,连越6级,卒于任上时,唐高宗还“优敕令官造灵举,别加赙物,具给傅乘,资送还京”。而徐惠的弟弟徐齐聃也被任命为沛王李贤的侍读,徐惠的妹妹徐氏也因为“亦有文藻”“世以拟汉班氏”,遂被唐高宗召进宫中册为婕妤。
四妃(又称四夫人)一般说的是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四个是同是正一品,但以贵妃为首,这是唐朝的后宫等级,向周朝学习,这四妃沿用三朝(唐宋元),等级不变,这是很少见的,一般前朝越高的等级到下一朝越低,比方说贵人在东汉时仅次于皇后,到清朝就是低等嫔御,所以就有四妃为尊(妃嫔中)。
周 唐
后 皇后
三夫人 四夫人
九嫔 九嫔
二十七世妇 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称二十七世妇。
八十一女御 宝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称八十一女御。
四妃是清四妃,无特定封号,属同一品阶。

根据周礼,古代的妃嫔品阶是一后,三夫人(妃),九嫔,二十七命妇,八十一御人。
清朝前基本都遵循周礼,最多就在一后,三夫人(即妃)间加一个贵妃,到清康煕后才定为一后,一皇贵妃,二贵妃,四妃,六嫔,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

妃的封号不统一,但一般封号都是表达美好称赞什么的,所以历朝历代大部分妃的封号相似,比如德,丽,荣,华,淑,惠等。
唐宋二朝时,贵妃是仅次于皇后的封号,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并称四夫人,爵位正一品。 由于杨贵妃闻名后世,所以一般认为贵妃最大。

唐代后宫妃嫔的品级
一品:妃(4人,分别为贵妃、淑妃、贤妃、德妃)
二品:嫔(9人)
三品:婕妤(9人)
四品:美人(9人)
五品:才人(9人)(在唐代,皇后不属于官职,所以无品级)
贵,淑,德,贤四妃

大清妃嫔是什么身份?是怎样被选拔入宫的?

男人靠征服天下来征服女人,而女人靠征服男人来征服天下,所以身为天下之主的皇帝自然是女人前赴后继的对象,今天我们所要讲的就是,看这些母仪天下的女人们如何在深宫中绽放她们独特的魅力。

一说起后妃,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锦衣玉食,是男欢女爱,特别是近年来清朝穿越电视剧越来越火,越来越多的女孩做起了''穿越梦'',希望自己也能不小心穿回清朝,当格格,做福晋,与皇子们谈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恋爱,可是在事实中,后妃的生活真的有电视剧所说的那么浪漫美好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后妃的生活中,了解关于后妃们真实的生活情况。

清朝后妃品级

秦始皇嬴政统一天下之后称皇帝,按理他的正妃便是皇后,可秦始皇终其一生没有立皇后。而汉朝后妃制度继承了秦朝制度,所以历史上第一个皇后,应该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发妻吕雉。自此中国后妃制度也就此确定,历代传承。

而我们今天主要讲的是清朝后妃制度。大家都知道清朝在没有入关的时候,后妃都是没有称号的,都称为福晋,努尔哈赤的继妻阿巴亥就称大福晋。 如《清史稿•后妃传》节选中也记载''太祖初起,草创阔略,宫闱未有位号,但循国俗称''福晋''。直到后来皇太极入关称帝,才正式继承了前朝的后妃等级制度,后妃才开始有了品级。

清朝将后妃分为了八个等级。正室大福晋作为皇帝的发妻,自然身份尊贵,所以称中宫皇后,母仪天下,是名副其实的六宫之主,统领后妃,和皇帝一起享受天下供奉。在皇后之下还会设皇贵妃一名,不过清朝在册立皇贵妃的时候都非常慎重,一般只有皇后去世,需要有人管理后宫,或者在妃嫔将死之时为了冲喜才会册立皇贵妃。所以皇贵妃虽位同副后身份尊贵,不过清朝历史中名副其实的皇贵妃可谓是少之又少。除此之外,清朝后宫还设立了高级嫔妃,如贵妃两名、妃四名、嫔六名。在这些高位嫔妃之下,还有一些末流的后妃,如贵人、常在、答应等,这些后妃身份低微,而且人数不限。

事实上,因为清朝的后妃都是从八旗世家中选拔出来的,最主要的要求就是出身清白,身份贵重。而且清廷规定每三年要进行一次大选,为皇帝绵延子嗣,所以贵女必须经过层层的选拔,才有机会根据家室成为一名末流的答应或者常在,不要以为入选了就可以了,其实还只是个底层,漫漫升迁路还早着啦。最惨的是一旦落选了,还要在宫中做宫女,到了年龄才能被放出宫嫁人,一个女人最美好的年华都浪费在后宫里了。

所以在这样严苛的要求下,清朝能做皇后的都是出身八旗身份贵重的女子。作为皇后也不是简单的事情,首先她要出身高贵,要学会包容皇帝的妃嫔,不能嫉妒,要学会如何做一个母仪天下的皇后,还要照顾皇帝的妃嫔和抚养皇子皇女。除此之外,生活更是要步步惊心,处处小心,否则一旦行差踏错,就有可能落一个被废的下场。终清朝一朝所被废的皇后就数不胜数,所以说做皇后也是一件危险的职业。

所以说要想成为一名后妃,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完的,其中艰辛不足为外人道。

看那些后宫剧,可能觉得皇帝在选妃的问题上是很随机的,喜欢谁就带谁进宫做妃子,但是这些其实只是例外,在中国古代皇帝选妃有着相当严格的标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哪些要求吧!

从贵女到民女

隋唐时期世族门阀观念特别严重。所以皇室婚姻仍然以门第作为要求。用陈寅恪的话来说,''不仅同于关中人之上冠冕,兼具带本人之上贵戚'',就很好的介绍了这种现象。可是后来由于出身庶族的武则天被立为皇后,庶族势力开始压了士族一头,此消彼长。正因为如此,对后妃的门第要求也不在如此严苛,这也是唐代立后观念的一个大转折。

比起东汉以来那些出身名门的后妃来说,如韦皇后、杨皇后、杨贵妃等都是家世不显,出身寒微。所以后来在讨伐武则天的过程中,骆宾王在《讨武曌檄》中斥责武则天,''地实寒威、窃窥神器''。而武则天成为皇后,更是严重的打击了士族的嚣张气焰,据《唐书•后妃传》中记载,安史之乱后所有皇帝所立的皇后,除郭皇后与沈皇后以外,其余皆是出身卑微的庶族。即便如此,但是士庶之间的差别仍然存在,而从武则天之后因门第出生高贵而入选后妃者不计其数。

与隋唐时期的后妃选拔制度不同,到了宋朝,经过了社会变动,士庶之间的观念已经开始有所改变,不以门第约束已经成为当时社会普遍认同的婚姻观,所以宋代立后选妃也没有了家世的限制。所以选秀立后,大多都是从衰旧之门中而选的,因为自古以来外戚干涉朝政的事例很多,后妃家世太盛,也会威胁到皇帝的权利,所以从家道中落的官员家中选择后妃,可以避免将来扰乱朝政。

除此之外,宋朝的后妃出自中级官僚家庭的后妃数量也有很多,这也是宋朝选妃的一个标准,就是不要选择贵戚之家,因为世家大族养出来的女儿都很娇纵,很难教化,照顾好皇帝。如高宗邢皇后,孝宗夏皇后都是出生小户之家。 在以前士庶之间是不能通婚的,也就是说从寒门中选拔后妃,到了宋代才发生了大的改变,因为宋代后妃中大约有半数人都出生于非官员家庭的寒门之家,如宋真宗皇后刘娥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虽然宋代立后册妃,不再讲究隋唐所说的门第观念,不以士族为标准,反而大量选用出身小户与平民家庭的女子进入后宫,这也是赵宋皇室婚姻观比以前进步的根据。

审美观念不同

上面我们说了,以前朝代因为出身来选择后妃。但不管以什么作为标准,选择后妃都是为皇帝选女人,自然就得讨皇帝喜欢,所以除了家世最重要的就是容貌,俗话说''女为悦己者容'',不过各朝各代皇帝的审美标准也是不一样的。 我们现在都把长得漂亮的人形容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而我们现在所喜欢那些妖艳妩媚的美女,并不适用于所有朝代,因为生活环境不同,所有审美标准有时会大相径庭。

虽然不能从史料中看出皇帝的审美标准,但从一些成语或者故事中也可以看到当时的审美情况。 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在先秦以前讲究的是自然之美,反对浓妆艳抹。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楚王好细腰,所以当时对于美女的标准是小蛮腰。我觉得这一点倒是和现代很像的,因为不管是老少,女人对于身材的观念都是很疯狂的。不过这一点与唐朝截然相反,因为杨贵妃长得微胖,所以唐朝女子以丰腴为美。

我想大家都听说过裹小脚,不过现在这种现象已经没有了,但一些年纪比较大的老人,大家还是能看到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双小脚,这个是从陈后主时期流传下来的,因为当时李煜最爱的就是''三寸金莲'',所以为了讨好君主,贵族都开始裹脚。原本只是为了争宠而只在贵族间流传的习俗,可是到后来慢慢的变成了一种制度,不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开始以小脚为美,而大脚女人甚至都嫁不出去。

我们看那些古代典籍中,对于不同朝代的女子,用来描绘她们的词汇也是不同的,从这些词汇中我们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审美潮流。如秦汉是''端庄欣硕'',魏晋是''逸雅绝伦'',明朝是''德才兼备'',清朝则是''门第出身'',各有各的时代特点。但不管怎么变,皇帝的选美标准都是当时的时尚潮流。

所以说,后妃生活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为了得到皇帝的宠爱,迎合皇帝的审美标准,后妃们往往不顾一切。

而严苛的等级制度,更是如天子一样横跨在嫔妃之间难以跨越。即使后来已经发生了改变,但只要君主体制没有变,后妃制度也会有本质的变化。而对于那些小家碧玉与平民女子来说,即使改变了立妃制度,对她们来说也未必是一件好事。

历史上,中国的历朝历代选妃子的标准都是什么呢?

中国古代历经几十个王朝,其实选妃的标准,与皇帝的喜好有极大的关系。“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环肥燕瘦”“三寸金莲”都是在符合帝王的喜好。

而从大的方面来讲,中国古代皇家选妃,也是有一定的标准的。

先秦时期,一般崇尚自然之美。

“清水去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句诗词,大抵可以反应,先秦时期,帝王选择妃嫔的标准。

春秋时期,夏姬的“国色天香”,息妫的“面如桃花”,成为各路诸侯争抢的对象。除了这两人之外,越王勾践的妃子妃毛嫱,吴王夫差的妃子西施。

尤其是西施,生于贫穷之家,穿着粗布衣服,扔就掩盖不住其自然之美。

战国时期,楚王喜欢“小腰秀颈”,一时间,“小蛮腰”成为宫女们的时尚。

秦朝时期,帝王们崇尚以“端庄”为美。

汉朝初期,沿袭秦朝风尚,“端庄颀硕”成为正统妇容的标准,汉惠帝的皇后张嫣,就是其中的代表。

然而,也有一些例外。

刘邦就喜欢能歌善舞的戚夫人,导致吕雉对其恨之入骨。

汉武帝刘彻,宠爱卫夫子,李夫人,也是因为他们千柔俏丽,能歌善舞。

汉成帝最为出名,赵飞燕,赵合德,传闻能够掌上起舞,还被成为“汉宫飞燕”。

也就是说,汉朝时期,皇宫的妃子,大部分都以柔美为主。

魏晋南北朝时期,帝王们更就爱喜欢风雅的女生。

南北朝时期,佛教、玄学开始流行,出现了很多能言善辩,才华出众的女性。尤其是在“竹林七贤”的影响之下,飘逸风雅成为魏晋时,审美的主流趋势。

曹丕的皇后甄宓,毕竟姿色绝伦,气质非凡,才华更是出众。

陈后主贵妃张丽华,“发长七尺,飘逸若仙”,被人称为“人间嫦娥”。

晋武帝更是直接,对于选妃的标准,给出了明确的规定:

入选之人,必须是出身高贵,未婚,高个,肤白之女子。

隋唐时期,帝王们开始崇尚“丰腴之美”。

这个时期,选妃的标准,仍以“美貌、高个、肤白”为主流。

隋炀帝荒唐之下,采选民间童女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姿质端丽”。

到了唐朝时期,大众的审美情趣,发生了微妙的转变,开始崇尚“丰腴肥硕”的女子。

从唐朝流传下来的仕女图中,我们就可以得到印证。

武则天就是一个例子,宽宽的额头,丰满圆润的面颊,是一个标准的丰腴女子。

杨玉环也是以胖出名。

宋朝时期,审美标准,又回归“温柔端庄”,元朝时期,皇帝则喜欢“粗犷豪放”。

从宋朝历史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以“美貌出众”得宠嫔妃或者皇后,数量极为的稀少。元朝时期,选妃标准就十分的大胆,一般以“高大”为主要标准。

明朝时期,后妃的标准,多以“德容兼备”为主,因此皇宫之后,大部分的嫔妃,都是出自于民间贫苦之家。

明朝时期,虽然重视“德”,可是对容貌的要求,也是很严格的,别的不说“三寸金莲”就是一个标配。

清朝时期,实行“满汉不通婚”的政策,妃嫔的选择范围很小,一般都是在一些满蒙八旗中选出。

以他们的标准,还有实际情况的限制,大清的妃嫔很大一部分,并不符合汉族的审美,因此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大清的嫔妃,大部分都比较丑。

本文标题: 中国古代有哪些出身高贵但自私狭隘嫉妒不择手段的妃嫔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7029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在国产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中,为什么要选择兔子作为中国的形象为什么小学宁愿让小学生崇拜苏格拉底、牛顿,也不愿让小学生崇拜孔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