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国历史上的权臣都在同一个群,会是什么场面

发布时间: 2022-03-29 12:01:4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6

历史上唐朝清朝都没超过三百年,而为什么小小的周朝活了八百年?读历史的人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早期的王朝夏、商、周存活时间都很长,...

如果中国历史上的权臣都在同一个群,会是什么场面

历史上唐朝清朝都没超过三百年,而为什么小小的周朝活了八百年?

读历史的人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早期的王朝夏、商、周存活时间都很长,三朝大约有一千七百年之久。秦以后两千多年里,城头变幻大王旗,能超过三百年的王朝非常少,只有汉与宋。如果考虑到汉、宋实际上分为两截,那么基本可以确定,三百年是秦以后王朝存活的极限了。

王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亡于民变;第二,亡于外敌;第三,亡于权臣或军阀。我结合这三个原因,来分析下为什么周朝能存在得比其他王朝长久。


第一,周朝不具备大规模民变的基础。

民变,或说农民起义,一般有两个生成条件:一个是政府太坏,官逼民反;一个是大饥荒为了生存而暴动。

周代实行分封诸侯制,这种制度是有优越性的。无论是中央政府或是诸侯,权力都是比较小的,这就限制了政府作恶。天子与诸侯就算很坏,作恶的范围也就只限于自己的领地,不可能像后世暴君那样奴役全国百姓。

在诸侯制之下,周朝八百年里,暴君是很少的。周厉王算比较坏的一个,最后国人一暴动,下台了。国人不是全国的人,而只是国都的百姓。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结果被诸侯联合犬戎给杀了。以后世暴君的标准看,周厉王、周幽王都不够格,以天子之尊,稍一作恶就有下台的危险。不仅周天子如此,诸侯国君里,暴君也是很少的,一旦作恶,就有理由被别的国家吞并。因此,在周朝,不具备官逼民反这种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基础。以秦以前,很少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秦以后,历朝历代都有,几乎成为历史教材的标配。

另外,周代地多人少,生存压力并不是很大。遇到荒年时,靠采集野果、狩猎也是可以生存的。我们看春秋时期,两军打仗时,双方将领有时常会猎杀野鹿送给对方,说明当时野生动物是很多的。


第二,周朝凭借诸侯之力,保持对戎狄等外族的绝对优势

与其他王朝一样,周朝的外患是很严重的。特别是春秋初期,戎狄频频入侵,成为华夏之大患。在这个时候,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主张,呼吁华夏诸侯联合抵抗戎狄。

这里,我又要说到诸侯制的优越性。用一个不太贴切的比喻,诸侯类似于私营企业主,而后世的中央集权下郡县或州郡属于国营,州牧或郡守类似国企的厂长。诸侯的领地是自己的,当然要积极得多,所有事务都可自行决断,不似国营的州牧、郡守,受各上级各部门的束约太多。

我看后世中央集权制王朝的对外战争,大部分精力都内耗上,前线打仗的将领,背后被十几条绳子拉住,就算你能盖世之才,也没用武之力。所以我看明史,看得捉急,抗倭也好,抗清也罢,我感觉前线将领的敌人不是倭人,不是女真人,而是朝廷的那些人。层层制约,层层束缚,如何放手一搏呢?

春秋攘夷之战,几乎都是诸侯自主进行,其中以晋、秦、齐、鲁等国出力最大。没有来自朝廷的束缚,靠诸侯自己打拼,就打外患给解决了。

我有个观点,中国最强之时代,并非汉唐,而是春秋战国。特别到了战国,都是七雄在内斗,戎狄哪去呢?几乎看不到啊。匈奴在赵国长平惨败后想捞点油水,不想十几万骑兵被李牧包饺子了,瘦死的骆驼都比马大,你服不服。所以大家看,赵国被坑了四十万人后,跟匈奴人打仗的成绩,还超过汉武帝时的任何一场战役!


第三,周代早、中期的战争规模比较小,后世诸王朝战争规模大。

周朝是一个过渡性的王朝,在八百年时间里,军事技术以及经济文化以及人口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除了火器之外,春秋战国的武器与后世并无太多差异,拿秦军去跟明军打仗,也不一定输。从春秋到战果,军事技术得到跨跃式发展,从青铜到铁器,从战车到骑兵,从攻城器械到剑戟弓弩,无不具备。

早期战争规模是比较小的,比如著名的城濮之战,晋军只有七百辆战车,俘敌一千,这就算划时代的战争了。这种战争规模,哪个诸侯想要统一中国,显然很难。到了春秋晚期,楚国、晋国都拥有四千辆以上的战车,可以看出战争规模越来越大。进入战国后,几乎是全民皆兵了,秦楚都有百万大军,魏国最多有七十二万,赵、燕都超过六十万。

周朝八百年,大约有五百年时间,战争规模较小,这是其得以长期存在的一个原因。

与周相比,秦之后的历代王朝,战争规模都很大,破坏力要强很多。

历史上唐朝清朝都没超过三百年,而为什么小小的周朝活了八百年原因如下:第一,周朝规模小,没有大规模民变的基础:简单来说我们要想民变发动暴乱要不就是政府腐败严重导致民不聊生,大家都要生活不下去了只能造反了。但是呢当时的周朝实行了分封诸侯制,这种制度非常的有效果。你无论是权利最大的皇帝还是当时封地的各路诸侯,我权力给你分散了,在你手里的权利都是比较小的,这也就限制了各地方的作恶。就算想作恶,作恶的范围也就只限于你自己的领地,不可能像唐朝清朝那样发生聚集性的暴乱。所以那个时候的周朝,根本不具备让我们造成官逼民反这种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基础。

第二,周朝的诸侯之力,势力平等,共同对抗外敌:那时候的周朝就跟唐朝清朝等其他朝代一样,外敌入侵是相当的严重。特别是我们的春秋初期,外敌是频频入侵,成为我们的最大隐患。在这个时候,管仲提出了“尊王攘夷”的主张,呼吁了我们各路诸侯一起团结在一起共同抵抗外敌蛮夷的入侵。这里,我是真的要佩服周朝诸侯制的优越性。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诸侯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私营的小饭馆,而后世的中央集权下郡县或州郡属于集团同意的饭店,州或郡守类似集团下的分店店长。诸侯的领地是我自己的,当然要积极得多,所有事务都可自行决断,不似集团性质的饭店需要受各上级各部门的束约太多。我看后世中央集权制王朝的对外战争,大部分精力都内耗上,前线打仗的将领,背后被十几条绳子拉住,就算你能盖世之才,也没用武之力。层层制约,层层束缚,如何放手去打别人。

这是因为周朝的很多制度都非常适合当时社会的发展,使得当时的社会比较稳定,各地方的诸侯和中央的关系也能够达成平衡,所以能够活八百年。
因为周朝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这样一些土地是藩王管理的,皇帝没有太多的权利,而且当时的百姓是非常穷苦的,他们不想打仗,只想很好的生活,这样的话是没有一些人反抗的,所以活的时间是比较久的。
这是因为周朝在当时社会发展非常的稳定,然后也采取了分封制,使得社会的发展比较平衡,中央集权和各地的诸侯能够保持平衡,所以存在的时间非常的长。

横跨三朝的八柱国势力危及皇权,杨坚登基后为何不收拾他们呢?

权臣,是我们在讨论古代历史的时候,绕不开的一个话题,说到权臣,大家的第一印象莫过于那些掌控大权却下场凄惨的政治强人,譬如西汉霍光,东汉梁冀,三国孙峻等。然而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群权臣,他们既是政治上的对手,又是朝堂之上的合作者,

他们中大部分人都得到善终,没有像其他历史时期的权臣那样落了个满门抄斩的悲惨下场,甚至有人成功篡位称帝,

建立中国继秦汉后第三个大一统王朝,这群特殊的权臣就是南北朝时期,横跨西魏,北周,隋朝三朝的政治集团。

数年后一统中国,建立隋朝,是为隋文帝。在隋文帝完成统一大业之后,面对尾大不掉且各个心怀鬼胎的八柱国集团,而在杨坚在位期间,他并没有对八柱国进行清洗,这其中又有何缘故。

寒门几乎没有机会一步登天。司马氏篡魏之后,由于皇位名不正言不顺,为了巩固统治,司马氏一边封王,一边重用世家大族。在两晋灭亡之后,曾经风光无限的世家子弟也不复当年,就当天下寒门以为将有机会出头之时,

随着东魏宇文泰创立府兵制度,用强大的军事力量掌控朝政,并将权力分给下属的七位将军,而这七位将军的家族接替了世家大族的大旗。

农兵一体,农民农忙时生产,在生产间隙接受训练,战时直接拿起武器及甲胄参加战斗。府兵制的出现改变了南北朝时兵源稀缺的现象,也使得武官集团的势力大大加强,颇有后世唐代藩镇割据之风。大大削弱了中央皇权对军队的掌控力。

无论是西魏、北周、以及隋朝,八柱国贵族都掌握了国家最中心的军政权力。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每一个北方王朝的建立,都离不开柱国的支持,而杨坚本人,更是八柱国之一独孤信之婿,在八柱国支持下,杨坚铲除了反对他的尉迟迥势力,成功登基为帝,建立隋朝。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八柱国的存在是当时稳定国家及社会秩序的重要方式。杨坚建隋之后,北方的战乱渐渐平息,而塞外的少数民族也因为八柱国的存在不敢南侵。



在古代,一般都是怎么对待奸臣的?

月光下的一处小院落,花鸟鱼池假山流水,潺潺的流水从左侧墙角下的小空洞流入,再从右侧墙角的孔洞流出去。两株海棠树被风丝儿一扯,就掉下艳红的海棠花骨朵,被窗子里面的烛火一照,显得格外柔美。

透过雕花的窗子看进去,八宝琉璃瓶立在案上,红木的桌子凳子井井有条的摆放着,黄花梨的床上罩着月影轻纱,软被温褥上,一个雪白嫩粉的奶娃娃正看着月影纱若有所思。

要说陆珩是“穿越”过来的,她自己都觉得这样的说辞未免俗气,毕竟她的确是病死的,而如今成了一个刚出生一天的奶娃,与其说是“穿越”,她更愿意说自己是投胎的时候忘了喝孟婆汤。

整日面对奶娘雪白柔软的胸脯,陆珩真的有点“迷醉”,然而她可以肯定,只有大户人家的孩子才会找奶娘,她这胎,毋庸置疑投得的确有那么点水平,最起码以后做个米虫是稳了。

刚一出生,陆珩就看到自己的亲爹,虽然是个中年人,但是却是个顶顶帅的中年人。浓眉大眼高鼻梁,胡须不长,打理的板板整整,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标准的大富大贵的贵人模样。一脸的正气,就算放到现代那也肯定是演国之栋梁的角色。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无论是在元朝名臣脱脱所著的《宋史》上,还是在野史杂传,甚至在民间的戏台和现在的影视作品中,似乎都被牢牢的盯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被称之为揽权误国的一代权相。这位被太学生陈东上书,称之为“六贼之首(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摇⒗畎钛澹?保?笫廊顺浦??胺勖婕槌肌钡谋彼稳ǔ迹?褪窃??群笏拇挝?啵??ǔご?7年之久的蔡京蔡大官人,蔡京一门荣耀,其堂兄乃名闻天下的大书法家,被后世人称之为“苏、黄、米、蔡”的蔡襄,其弟蔡卞,曾拜尚书左丞,其子攸、?谩⑻校??有校?灾链笱?浚?游?凑?,蔡氏一门在当时俱为显赫,权倾朝野。

笔者无意对已有历史公论的蔡京翻案,但是却疑惑于后世之人对蔡京的研习很少见之于文牍,而且许多评论似欠公允,且大多流于俗同。在通读《宋史》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历史夹缝中的蛛丝马迹,历史是不能用阶级这种方法论来看待和研究的,对于奸臣无限放大其污点,而对于忠臣则努力缩小他的缺点,为贤者讳,为尊者讳,而对于小人则打翻在地还踩上一只脚,让你永世不得翻身,这种简单以凹凸镜的方式来研读历史的错误做法,将让我们对许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产生误解,甚至部分遮盖了历史的真实,历史绝对不是后人想像的那样一目了然和脉络清晰,而是充满了山重水复和人性交锋中的是非曲折,孰是孰非?错综复杂。

蔡京有两个很不为人所注意的疑点,一个是其官场之沉浮和仕宦之坎坷,一个先后四次为相的人,本身就充满了争议,有人欣赏有人反对,有人力捧有人打压,既说明了统治阶层政治斗争的残酷,也说明了蔡京其人的极不简单,虽然数次三番跌入人生谷底,但他每一次却又能咸鱼翻身,其凭借的绝不仅仅只是八面玲珑和政治投机,恰恰说明了其在北宋末年的政治格局中是一颗非常重要的棋子,也说明了这个人非常有韧劲,百折不挠,政治上相当成熟,否则绝对不会在党争非常激烈的北宋末期一次次爬上权力的巅峰,这是怎样一个让人臧否的人物呢?更为让人讶异的是一个被时人称之为“六贼之首”的权臣奸相,何以在其身死三十五年之后,又和彪炳史册的大英雄岳飞一起被朝廷诏书所平反昭血呢?

奸臣之论,古已有之。战国管子言:“奸臣之败其主也,积渐积微,使主迷惑而不自知也。”国家兴衰、朝代更替虽是冥冥中天道循环的安排,但君主若无法做到亲贤远佞,则必有失政亡国之患,令忠臣志士扼腕含恨。

纵览中华二十四史,宋人撰修的《新唐书》首创《奸臣传》一章,以史料警示后人何为奸臣;此后的官修正史,循例作《奸臣传》,并明确提出“窃弄威柄、构结祸乱、动摇宗?、屠害忠良、心迹俱恶、终身阴贼”者为大奸大恶之臣。浩瀚史海,字字慷慨,表达历代史官希冀帝王明辨忠奸,臣民砥砺德操的拳拳忧国之情。

细观史上一众奸臣,非以凶神恶煞之面目横行朝堂,反而以巧言令色之态度,或投君所好,或残害忠臣于无形,非具慧眼玲珑心者不能识之。著往事,思来者。知古而鉴今,正是我们今日读史、明史的意义所在。

“木将坏,虫尸生之;国将亡,妖实产之。”是《新唐书》论断奸臣的警句,而书中第一位奸臣,却是唐初一位极富才学的宰相——许敬宗。

善心有善行敬宗却辱宗

许敬宗之父名为许善心,是隋朝一位忠臣。他九岁而孤,笃志好学,通涉家藏书籍万余卷;十五岁时致书大文学家徐陵,得“神童”美誉;早年仕陈,历任侍郎、撰史学士等文职。隋文帝灭陈后,许善心不胜悲恸,衰服嚎哭三日,受聘于隋时亦是垂泪不止。文帝见而感佩:“我平陈国,唯获此人。既能怀其旧君,即是我诚臣也。”

在隋朝,许善心颇受帝王器重,其文采更是光耀朝堂。一日,有一神雀降于隋宫,文帝遂赐宴百官,告以祥瑞之兆。许善心便请纸笔,即席而作《神雀颂》,大获文帝赞赏。他还继承父志,续编《梁史》,作《七林》《方物志》《灵异记》等书,成为隋朝一代重要文臣。

至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发动兵变弑君,隋炀帝遭江都之难。文武百官大多集于大殿,拜贺宇文氏,独许善心不至。参与谋反的徐弘仁曾劝他:天子已崩,宇文将军摄政,正是帝业更迭的天意,你为何要如此固执地留恋旧主呢?许善心闻言大怒,固辞来意。宇文化及闻之,派兵将他绑架至朝堂,并当场释放。许善心毫无感激之意,反而淡定地走出大殿,《隋史》称其“不舞蹈而出”。

宇文化及既惊且怒,先道:“此人大负气。”又骂云:“我好意放你,敢如此不逊!”许善心因此遇害,时年六十一岁。他尚有九十二岁的母亲范氏,老来丧子却抚其灵柩而不哭,道出一句载于史册的悲壮之言:“能死国难,我有儿矣!”之后她卧床绝食,十几日后随子而逝。

隋唐两朝的重臣封德彝,常对人说:“昔吾见世基死,世南匍匐请代;善心死,敬宗蹈舞求生。”当年宇文化及滥杀忠臣时,虞世南匍匐泣告,请求代兄一死;许敬宗却手舞足蹈,哀求苟全性命。“舞蹈求生”便是许敬宗第一桩玷染名节之事。对比他那忠耿报国的父亲与深明大义的祖母,许敬宗实在是辱没先人。

贞观文名著陪侍太子旁

隋亡,许敬宗转投瓦岗寨首领李密,掌管军中文书;之后随李密归附唐朝,成为秦王、之后的唐太宗麾下一名文官。虽然德行有亏,许敬宗却完全继承了先祖才华,亦是一位善属文、通古今的饱学之士。

武德年间,秦王李世民开设文学馆,广纳四方贤才,擢拔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学士”,许敬宗亦因以文名受秦王礼重,位列其中。贞观年间,许敬宗历任著作郎、中书舍人、给事中,负责起草诏令文表、审议百司奏章。同时他延续祖业,撰修国史,对身边人欢喜地说:“仕宦不为著作,无以成门户。”他在太宗一朝的作为,恍若其父再生。

或许是初唐刚健清明的政治风气,并没有给小人太多作奸为恶的机会,早期的许敬宗,俨然一位忠心侍君的臣子。当太子李承乾被废之后,受牵连的官员许久不被起用,他还以“先王慎罚,务在于恤刑;往哲宽仁,义在于宥过”上表太宗,为张玄素等人求情,认为他们“或以直言而遭棰扑,或以忤意而见猜嫌”,如果一概问罪,恐伤于王道。之后,太宗纳谏,张玄素等人稍得进用。

历史上有姓贾的将军吗?

贾诩,贾似道,我就知道这俩人,一个是行军谋士,一个权臣。
 中华贾氏家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家族。悠悠三千年,沧桑多变迁。血源于黄帝而高远,姓得于周武①而宏大。根基博厚,繁衍昌达;英才辈出,标炳史册;功照千秋,夺目灿烂。
  
  
  (一)中华贾姓重要历史人物及其分布
  
  
  古代贾姓历史人物,与其他人口数量接近的姓氏比较,所出人才等次很高,历史影响大,可谓出类拔萃。愈深入研究我贾氏家族发展史,就愈震撼,愈激动,愈自豪!
  古代重要贾姓历史人物,首推贾公明,为第一任贾国国王。贾国传位三百四十余年,共计十一世。次推贾季,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太师,又是著名的儒将统帅,对晋国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历史进入西汉时代,在河南洛阳,贾氏家族诞生了一位划时代的伟大人物——贾谊。他被毛泽东誉为“英俊天才”,他受到历朝历代史学家、政治家和学者的高度评价。
  东汉有两颗星星分外璀灿,那就是出生于南阳郡冠军县的勇武绝伦的将军、政治家贾复和出生于陕西咸阳的古文经大学者、历史家、天文学家贾逵。
  三国时期,甘肃武威贾氏家族出现了一个堪与张良②、陈平③比肩的谋略家、政治家贾诩,被历史家陈寿评价为“算无遗策”。而曹魏至西晋,与前面贾逵同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贾逵和其儿子、西晋重臣贾充以及皇后贾南风,这三代人,都是著名历史人物。东晋产生了佛学家、哲学家惠远,俗姓贾,出生于古雁门楼烦(今山西境内),他创造了佛教 “净土宗”派。
  北魏山东寿光诞生了一颗科学巨星贾思勰,他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是伟大农学家,他被当代国家教育选入教材。还有与贾思勰的同辈份的学者、政治家贾思伯、贾思同。
  到了唐代,出了一大批学者、文学家、政治家,如学者贾公彦,诗人兼政治家贾曾、贾至父子,宰相贾耽、贾餗。唐代人物中,最耀眼的是河北涿州著名诗人贾岛。在文学艺术领域,贾岛和贾谊代表了贾姓人的最高成就。
  宋朝的贾姓人物也十分醒目,北宋有被今天选入教科书的大数学家贾宪,有神童后来成为政治家的贾黄中,有恒居政治管理高位的大学者贾昌朝,有四川著名道学家贾善翔;南宋则有浙江天台著名抗金统帅贾涉,宰相贾似道,有历官北宋徽宗、钦宗、南宋高宗三朝的吴兴状元贾安宅。
  金国有英浩之气冲盈、学问深厚的河北通县政治家贾少冲、贾益父子。
  元代的贾姓人物格外突出,出现了一大批将军,如镇国上将军贾辅与开国元帅贾文备,贾辅、贾文备父子都是儒将。还有贾塔剌浑以及连续多代的贾昔剌将才世家。更有福建才女贾蓬莱,浙江著名女诗人贾云华,父子政治家贾居贞、贾钧,数学家贾亨,政治家、历史家、水利科学家贾鲁。
  明朝有山东文学家贾仲明、贾凫西,有河南新郑政治家、大学士贾咏,有山东峄县的政治家、大文学贾三近。特别是贾三近,今人考证他是《金瓶梅》的作者。
  到了清朝,有清初大司马、兵部尚书、非常重视教育和文化建设的贾汉复,著名画家贾铉,有超乎寻常大勇的大学士山东黄县人贾桢。江苏出现了以贾国维为代表的高邮贾氏家族人才群。
  贾姓历史人物的出现集中在几个区域。与人口分布成正比,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相应产生的历史名人或人才也较多,反之则少。总的看来,数千年历史以来,贾姓历史人物主要分布在西北、中原、华北、江浙、江西、福建、四川等地。长江以北为最多,长江以南较少。河北及北京市为贾姓历史人物、人才产生最多的地区。具体有以下若干个集中区域:
  一是山西。此地为贾姓人发源地,自然也是贾姓人物、人才比较多的地方。因为人丁兴旺,形成了代表郡望——临汾郡。该郡位于今山西临汾。除前面提到的贾公明、贾季是此地人而外,还产生了春秋晋国时的贾国大夫贾南屏、晋惠公夫人贾君、将军贾华、政治家贾辛等人物,西晋贾充家族居住地也离临汾很近。东晋中华家谱学始创人贾弼之、清初著名画家贾铉就是临汾人。东晋佛学大师惠远、元代水利科学家贾鲁、明朝兵部左侍郎贾仁元也是山西人。
  二是河北、北京。早在战国时就有将军贾偃和著名商人贾舍人。唐代有学者贾琼,著名地理学家、政治家贾耽,状元贾稜,著名诗人贾岛,五代著名历史学家贾纬,宋代贾黄中、贾昌朝,北宋名将贾逵,金朝的贾少冲、贾益父子,元代活跃于军事、政治领域的贾姓人,大都是河北人,如贾辅、贾文备父子,贾居贞、贾钧父子,贾塔剌浑将军家族和贾昔剌将军家族,都是河北、北京市地区人。其代表郡望是长乐郡,地点在今河北冀县。
  三是山东。到山东生存的贾姓人较早,最迟在战国时就开始了。如贾国被晋武公灭后,上大夫贾南屏就逃到了齐国(今山东),还有齐庄王时的贾竖是庄王的近侍,还有贾举是齐庄王的卫士。北魏贾思勰、贾思伯、贾思同三兄弟、唐代著名廉臣贾敦颐、贾敦实兄弟、北宋进士贾同、金朝史学家贾铉、明代文学家贾仲明、贾三近、清代贾桢都是山东人。
  四是河南。西汉政治家贾山、贾谊,东汉古文经学家贾护、将军及政治家贾复,大名士贾彪,唐代政治家贾言忠、贾曾、贾至祖孙三代,唐代宰相贾餗,宋代状元贾黯,明代御史贾继春,明朝大学士贾咏,清代诗人贾开宗等都是河南人。河南贾姓形成了代表郡望洛阳郡。
  五是甘肃。该省武威郡是贾姓人的代表郡望。三国时著名人物贾诩,前秦开国皇帝苻健的中书令贾玄硕,北魏学者、政治家贾彝,医官贾粲,清代四川绵竹知州贾文召等都是甘肃武威等地人。
  六是福建。五代时有贾郁,为闽王王审知的著名廉臣,元代有音乐家贾虚中及诗人贾蓬莱,清代有著名海军教育家贾凝喜。
  七是江苏浙江。一是浙江天台的贾似道家族和浙江吴兴的贾安宅家族,二是江苏高邮的贾国维家族。这几个点形成了江南贾氏人才集中群。
  八是四川。北宋有蓬安道学家贾善翔,南宋三台县进士、抗元英雄贾子坤,清代广汉著名书法家贾承暮和渠县的翰林学士贾秉钟。
  九是江西。宋代有居住在铅山东南的进士、诗人贾遵祖。江西高安市畲山贾家村,明清两代,这个村落科举考试,中秀才以上的有120余人,其中进士8人,举人9人,做官最高者至刑部尚书、吏部尚书。
  十是湖北。清代有均州城人贾洪诏,曾任云南巡抚。
  
  
  (二)中华贾姓历史人物的主要特征
  
  
  
  中华民族由众多家族组成。不少家族之间,其精神气质,性格特征,行为方式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如杨姓、薛姓多出将才,钟姓多出艺术家,邱姓人多出学者,司马家族和班姓家族多出历史家。经过比较分析,我以为贾姓人具有以下特征。
  特征之一:贾姓人是一个文化家族。从笔者查阅到的三百余位贾姓历史人物看,有知识、有文化的达到98%以上。并且,绝大部分历史人物文化修养很高。也许有人会说,能够流传后世的肯定是文化人。但是,有两点是其他许多家族是不可比的,第一是为官者80%以上都是学者。有文化的不一定是学者,能考上进士甚至状元的也不一定是学者。所谓学者,是指一个人对某些学术领域有长期爱好,有专门的研究和造诣,著书立说。第二是在将帅历史人物中,学者型将军占了绝大部分。如贾姓人第二得姓始祖贾季、东汉开国功臣贾复、三国时曹魏的贾逵、元代开国功臣贾文备等等都是非常著名的儒将。是什么原因促使贾姓人成为一个文化家族呢?我以为主要原因有两条:第一是源于根基深厚的文化传统。贾姓本姓姬,是周文王的后裔。而周文王不仅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更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创造了《周易》,这部古老的著作,至今还令人手不释卷。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虞文武兼备,是姬姓家族中在政治上最后衰落的一支,而贾姓人得姓于唐叔虞的最小的儿子贾公明。群体遗传学证明,人的血性气质可以直接传给后代,并在精神和行为方式上给后代以间接影响。第二是贾姓人形成了重视教育的传统。历史上有两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一个是说东汉的贾逵,家里很穷,没有钱上学或请老师,可是贾逵却成为一代鸿儒和皇帝重用的大臣。他是怎么学到知识文化的呢?是“隔篱偷学”来的。即是说,隔壁篱笆内有老师教学生读书,贾逵在外面偷听。就这样熟悉了《四书五经》乃至诸子百家。第二个故事是说北宋的贾玭教育儿子贾黄中,每天都把书搬到贾黄中身边比高低,意思是读的书叠起来和身高差不多了,那工夫就做得很不错了。贾玭的教育方式创造了典故“著作等身”。这两个故事,不仅证明了贾姓人对教育的重视,还在教育的过程中创造了方法。贾谊的父亲也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典型,贾谊很年轻的时候就已学富五车,而且拜了多个名师,所以贾谊既是大儒,又兼通道家和法家以及时政经济之学。
  特征之二:贾姓历史人物非常拔尖。这一点,很多姓氏不能比,很值得贾姓人骄傲。如贾谊的政论文可称历史上的巅峰之作,至今尚无人超越;水利科学方面,贾姓出了两个大人物,一个是西汉的贾让,一个是元代的贾鲁;东汉贾复在战场上“有折冲千里之威”的将军之勇和政治才能,在“二十八宿”中排列前茅;贾逵奠定了古文经学的地位,重新让古文经学大放光彩,贾逵在天文学和历史学上也有重要贡献;三国贾诩的谋略在历史上十分突出,众所周知;西晋贾充、贾南风父女有过人的政治智慧;东晋慧远是早期中国佛教史上最著名的高僧之一;东晋贾弼之为中国家谱学鼻祖。而家谱和国史、地方志是我国历史的三大支柱;北魏贾思勰为中国古代杰出农学家,他在《齐民要术》中的不少农科知识现在还在使用;贾眈不仅仅是唐代著名政治家,还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地理学家;唐代诗人贾岛诗风独特,他和大文豪韩愈创作的“推敲”一词流传千古;贾昌朝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学者,他逝世后,皇帝御书墓碑:“大儒元老。”贾似道为南宋著名宰相;明代著名廉臣、能臣、受到皇帝非常欣赏的二品大员贾俊,还有著名文学家贾三近;八国联军侵略北京时,清朝贾桢在天安门城楼上表现出的大勇举世罕见。由于上述人物出类拔萃,所以不少被选入当代国家教材,以供学生学习。
  特征之三:贾姓历史人物的知识文化结构很具复合性。集多种知识文化于一身,成为“立体”的人才。只有博厚敦实,方能根深叶茂。也就是古人说的“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贾姓人有许多既“渊”又“博”的人才。如贾谊既是思想家、政治家,还是历史家、文学家。他的《鵩鸟赋》充满了辩证哲学思想,他的《过秦论》、《治安策》是实事求是哲学的最好标本;三国时的贾逵,既是军事家,还是优秀政治家,曹操高度评价他治理地方卓越成绩;贾充不仅是名重西晋的政治家,又是文学家和法学家,特别是他制定法律化繁为简,执行方便有效,得到皇帝嘉奖;北魏贾思伯、贾思同兄弟,既是政治家,又是当时朝中最著名学者。贾思伯还“工草隶,善辞赋,文苑儒宗,遐迩归属。”21岁开始出仕朝廷,很受孝文帝的赏识,常随从征伐,孝文帝临终时执笔代写遗诏。唐代贾言忠、贾曾、贾至祖孙三代既见长于政治,又在文学、诗歌方面卓有建树;元代国史检讨贾虚中除了为官之外,还擅长诗词和善于绘画;明代贾咏既是政治家,又是大学者,连皇帝也做诗赞赏。贾咏80大寿,皇帝赐羊、酒等物,并在大十字街立“天恩存问”石坊一座。可见贾咏在皇帝心中的学术地位之高;清初贾汉复,在军事、政治、文化等多方面都有深厚素养。
  特征之四:贾姓最杰出的人物集中在政治、军事、学术三个领域。很多政治人物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军事方面,出现一大批文化型将军,尤其是元朝,贾姓将军人物的诞生达到了高峰。贾姓历史人物在学术方面卓有成效,特别是东汉贾逵、唐代贾公言、北宋贾昌朝,明代贾咏,清代贾桢,他们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儒。相对而言,在艺术方面有不少人才,但进入一流的不多,仅贾谊、贾岛、贾应宠(贾凫西)在艺术领域独树一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特征之五:贾姓历史人物具有中庸的美德。大多性格温和,气质内敛,忠诚笃厚,心性仁淳,恭宽敏惠,处世智慧,内方外圆,义气刚直,为官廉洁,尚德依法,慈善悯人。守成而不泥古,创新注意谨慎,稳健行事,中气充盈,底蕴深厚,具有典型的儒家操守。贾姓人发展数千年来,没有领头的造反人物,没有大奸大恶之人和处世极端之徒。这种文化精神现象形成的原因可能源于家族传统教育的作用。这种气质好的一面是有益于生存,很适合在和平年景发展;不好的一面是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更缺乏冒险精神。明清以来,贾姓人物的产生似有衰颓之势,是不是因为少了些创新和冒险文化精神呢?值得深入探讨。
  
  
  
  (三)中华贾姓人物对祖国历史的影响
  
  
  在社会的变革发展中,人是决定的因素。西周以降,贾姓人发奋拼搏,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在中国的历史发展演变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政治影响令人瞩目。从西汉到清代,有许多贾姓人活跃于政治舞台,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领域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干,留下了后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迹。以下几个历史时段,贾姓人的作用值得浓墨重彩。
  汉代贾姓人的政治影响大放光彩。西汉有贾山、贾谊、贾让、贾寿,东汉有贾复、贾宗、贾逵。在政治观念上,贾山与贾谊互为呼应,贾山向汉文帝上书《至言》以秦国灭亡的教训言治乱之道,贾谊则撰写《过秦论》,提醒文帝不要重蹈秦国的覆辙。特别是贾谊的《治安策》为千古不朽大文章。该论的中心问题是巩固封建中央集权,解决地方势力膨胀和中央对抗,最终导致国家动乱分裂的问题。封建制始于秦朝,而秦朝到西汉初年的时间相当短暂,处于最高统治者的皇帝没有集权的经验,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这个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可以说,贾谊是重视这个重大问题的最早的政治家。贾谊文章中的观点,主要是建议皇帝要控制各诸侯王的势力,以防止恶性膨胀到对抗中央政权。虽然,贾谊的观点提出后因为当时的政治形势没有得到立即实行,但办法总是要先于实际操作。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贾谊提出的措施得到了汉景帝的积极运用。事实上,贾谊加强中央集权的理论不仅对西汉有作用,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都会从中得到启示。贾复是东汉的开国功臣,他先领军攻取河北、平乱河南而后大战河北真定,转而锋芒指向更始皇帝,破邺城、攻洛阳、战赤眉军等多次战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光武帝统一全国后,封贾复为胶东侯,食邑六县,在封侯诸将中为最多。刘秀实行“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拥众京师”的政策,贾复自动解除军职,与高密侯邓禹④率先倡导儒学,“阖门养威重,受《易经》,知大义。”当时,功臣朱佑⑤等推荐贾复“宜为宰相”,光武帝严格执行“功臣不用”的政策,未同意朱佑等人的推荐,可是仍允许贾复、邓禹和李通⑥三人参与国家大政,贾复在功臣中恩宠最深。
  三国、西晋贾姓人的影响格外突出。大谋略家贾诩在官渡之战前劝张绣归降曹操。后来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以及曹操继承人的确定皆有贾诩之谋。贾诩为曹魏统一长江以北地区、对抗蜀、吴立下了卓著功勋。更为可贵的是,贾诩不居功,不张扬,这种儒家的处世风格对后来贾氏族人具有良好影响。今人著名三国评论家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评论到:“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自己是活得时间最长的,还保全了家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贾诩可能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和贾诩同为曹操大臣的贾逵,文治和军事才能都非常出众,他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世,成为当时朝廷大臣学习的楷模,受到很多政治家和历史家的高度赞扬。西晋贾氏家族十分显赫,与贾诩和贾逵奠定的基础是分不开的。贾逵的儿子贾充,为西晋开国功臣,后来久居相位。贾充在帮助司马氏政治集团战胜曹魏政治集团、平定多次重大叛乱、治理国政立下了重大功勋,对当时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贾充“雅长法理”,对后世法制建设创造很好的经验。贾充的女儿贾南风,对西晋的历史影响更加巨大,她是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由于司马衷是个十分孱弱的白痴皇帝,贾南风为了使朝政大权不至旁落,效法历史上的太后执政。客观地看,贾南风有相当的权术水平,在开始执政的近十年中,在贾诩之孙贾模等大臣的帮助下,政局是基本稳定的,后来,由于司马家族不甘心贾南风控制朝权,发动政变,导致西晋国家发生崩溃性政治大动乱(“八王之乱”)以至于灭亡。历史上,后人对贾南风有过于苛刻的指责,其实,对很多历史人物都难以作对与错的定论,在封建政治社会中,夺取政治最高权力完全是不择手段,谁胜利了,谁就对真理具有解释权,所谓“成则王侯败则贼”,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科技影响十分突出。中国古代,贾姓人诞生了多个科学巨匠,在整个中华民族中都非常醒目。水利科学方面,西汉末年的贾让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治理黄河水泛的科学家,他针对汉代黄河河患频发的原因,提出了以“宽河行洪”为主的全面治理黄河的上、中、下三种不同对策。上策主张滞洪改河,中策提出筑渠分流,下策则为缮完故堤,贾让还对此进行了对比选优和评估。东汉史学家班固以1000余字的篇幅把贾让的“治河三策”完整地记入《汉书•沟洫志》中,对后世的治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代贾鲁的治河成就,受到当时和后人高度评价,顺帝授予他荣禄大夫,集贤大学士。并命翰林学士欧阳玄撰《河平碑》文,以记录贾鲁治河劳绩。碑文说:“鲁能竭其心思智计之巧,乘其精神胆气之壮,不惜卒,不畏讥评”、“鲁习知河事,故其功之所就如此”,清人徐乾曾说:“古之善言河者,莫如汉之贾让,元之贾鲁”。清代水利专家靳辅对贾鲁所创的用石船大堤堵塞决河的方法,非常赞赏:“贾鲁巧慧绝伦,奏历神速,前古所未有。”人们为了纪念他,山东、河南有两条河均名贾鲁河。
  在天文学和数学方面,东汉贾逵所参与修订的东汉四分历比以往各家历法有了显着的进步。天文学上的研究贾逵有三点重要成果,其一,明确否定了冬至日在牵牛初度的说法,确定冬至日在斗二十一度四分度之一。这为后来岁差(冬至点逐年西移)的发现作了准备。其二,主张用黄道坐标测算日月运行的轨道,认为以赤道坐标测算会出现误差。他的研究成果和建议被采纳,永元十五年(公元103年)七月,“诏书造太史黄道铜仪。”其三,认为当时史官“推合朔、弦、望、月食加时,率多不中,在于不知月行迟疾意”,明确提出月行速度有迟疾,并且还认为,月行迟疾“乃由月所行道有远近出入所生,率一月移故所疾处三度,九岁九道一复。”这些重要发现均为后人所证实。北宋时,有著名数学家贾宪,他的主要贡献是创造了“贾宪三角”和增乘开方法,增乘开方法即求高次幂的正根法。这个方法的提出要比欧洲数学家霍纳的结论早七百多年。贾宪的方法和声誉传遍世界。元末有数学家贾亨著《算法全能集》是《永乐大典》所收20种算书之一。晚清产生了当时杰出数学家和天文学家贾步纬,主要著作有《缠离引蒙》、《交食引蒙》、《整勾股引伸表》、《量法代算》、《万年书》、《算法》、《算学十种》、《便用通书》、《黄河全图》等。
  在农业科学技术方面,北魏贾思勰的成就几乎家喻户晓,他历尽千辛万苦,经多年考察、研究,撰写出《齐民要术》科学巨著,全书共九十二篇,分成十卷,正文大约七万字,注释四万多字,共十一万多字。内容包括各种农作物的栽培,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畜、家禽、鱼、蚕的饲养和疾病的防治,以及农、副、畜产品的加工,酿造和食品加工,以至文具、日用品的生产等等,几乎所有农业生产活动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两千多年来,《齐民要术》对我国科学发展农村经济,起到了重要推进作用,具有重大意义。科学无国界,《齐民要术》流传到日本等国家,对国外农作物生产、加工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地理科学方面,唐代贾耽是中国地理科学史上的辉煌人物。他在55岁时组织画工绘制《海内华夷图》,花了17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个巨幅唐代中国全图。历史教科书中评价说:“这是继裴秀之后我国又一伟大的地图作品,在中国和世界地图制图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幅图是古今对照,双色绘画的。它有两个特点:一是注重外国部分,虽然是采访材料,但注重实际,修正了不少错误;二是注重历史地理的考证,同时,古今地名分别用不同颜色绘注,以红色书写当时地名,这是地图史上一项创新,为后世地图绘制所沿用,开创了我国沿革地图的先例。《海内华夷图》图广3丈,纵33尺,比例尺为1:1800000。幅面约10平方丈,比裴秀的《地形方丈图》大10倍,可见工程之浩大。
  文化学术影响值得赞赏。喜欢学术研究,磨砺思想,追求真理,修身养性,是贾姓人最典型最优秀的气质特征。朝朝代代贾姓人学者迭出,著作丰富,社会影响大。西汉贾护是《左氏春秋》重要传人,与经学家刘歆并称。一生博学多著,弟子众多,当时全国著名的经学家陈钦在西安跟贾护学习《左氏春秋》,成为远近闻名的五经博士。贾鲂是东汉著名书法家,创造了隶书。中国的家谱学为贾姓人创造,从东晋贾弼之到唐代,贾氏家谱专家人才辈出,如贾匪之、贾希镜、贾执、贾冠,他们都有卷谍浩繁的家谱著作。唐代贾公彦,为“三礼专家。”五代时的贾纬,为当时著名历史学家,他是贾耽的后代,撰《唐年补录》,又是《旧唐书》的主要作者。北宋的贾昌朝是贾纬的从曾孙,真乃学者世家。贾昌朝著有《群经音辨》、《通纪时令》、《奏议文集》122卷。他的《群经音辨》今天还有不少学者研究。贾黯是北宋文状元,以议论见长,著有文集30卷。贾思伯、贾思同为北魏著名儒学大家。贾思伯为侍讲时,教授肃宗皇帝读《杜氏春秋》,“言约义敷,旨高辞远。”他虽官高爵显,但仍勤学不懈,并能“倾身礼士”,虽在街途,也要“停车下马,接诱恂恂,曾无倦色”。 贾思同也精通《杜氏春秋》,著《春秋杜氏辨》,曾与当时学者卫冀隆互相辩论有关《春秋》的问题,往复质难的文稿积为10卷。北魏政绩显著,为北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这与重视文化是分不开的。元代贾辅、贾文备父子,贾居贞、贾钧父子以及贾鲁都是当时著名文化人。明代贾三近,其文化行为影响深远,至今还有不少学人研究他。清代贾汉复,既是学者型大臣,又实施了很多具体的文化建设,如主持修多部省志、修书院、办学校、刻《孟子》石经等。清代大学士贾桢 “持躬端谨,学问优长”,逝世后,依大学士例赐恤,晋赠太保,入祀贤良祠,谥文端。
  在我国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文化形成的主要传统文化潮流中,贾姓人在每个文化大系统中都有历史时空中的耀眼星座。儒家以东汉的贾逵为代表,道家以宋代的贾善翔为代表,佛家以东晋的慧远为代表。而贾谊,则集儒、道、法、历史、思想哲学成莽莽江河,是贾姓人中最灿烂夺目的星座。东汉贾逵著作宏富,被称为“通儒”。所撰经传义诂及论难达百余万言,又作诗、颂、沫、书、连珠、酒令凡九篇,“学者宗之”。代表作则有《左氏传解诂》三十篇,《国语解诂》二十一篇。另著有《春秋左氏长传》二十卷,《尚书古文同异》三卷,《毛诗杂义难》十卷,《周官解访》等。贾逵历东汉明、章、和三帝,颇受礼遇。史称“世言《左氏》者多祖于(郑)兴,而贾逵自传其父业,故有郑、贾之学。”《后汉书》作者范哗论曰:“郑、贾之学,行乎数百年,遂为诸儒宗。”撰写《说文解字》的文字大家许慎就是贾逵的高足。贾善翔为北宋著名道家,在中国道教历史中占有一定地位。他曾于亳州太清宫讲解《太上洞玄灵宝度人经》。任道官左街都监同签书教门公事,赐号“崇德悟真大师”。著《犹龙传》、《南华真经直音》、《太上出家传度仪》、《高道传》等著作流传。慧远为我国佛教历史上的巨星人物,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他是佛教净土宗派的创始人。他弘护佛法、尊严僧格的行为,他道隆德盛,威神莫测的精神,他礼敬梵僧,迻译佛典的功德在佛教界影响至深至大。今天,净土宗仍然是佛教的重要流派,十分活跃。贾谊的学术文化与贾逵等专门家不一样,他是大儒但没有专著,仅有《贾谊新书》传世。他的特点是把所掌握和积累的文化用于现实的国家政治管理之中,是济天下大学问的具体运用和实践。我们看到《过秦论》、《治安策》等一系列宏文的背后,有一个知识文化的海洋,渊博、浩瀚,连接天际。毫无疑问,贾谊认识事物的方法和他的人格表现出的文化精神,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文学艺术影响可圈可点。主要是贾谊的散文和贾岛的诗歌。
  贾谊的政论文重感情重气势,大量运用排比对偶,夸张渲染,疏直激切,危语逼人;反复运用对比应映衬,逻辑严密,论证精辟。明朝著名学者、文学评论家孙月峰在《评注昭明文选》引评价到“中间险字奇句,亦尽杂见错出,乃却以粗卤矫健之气行之,读者但见其飞砂走石,横溢不可遏,然而精巧实理俱在内。”语言受词赋影响,风格颇有战国说辞遗风。
  贾谊散文在汉朝即闻名朝野,刘向⑦曾评说“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过也。”贾谊散文体现了汉初知识分子在大一统封建帝国创始时期,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和昂扬上进的精神风貌,代表汉初政论文的最高成就。对后世正如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所说,“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唐宋古文中的政论史论散文无不受其影响。
贾斯道 贾永贵
贾复(9年-55年),字君文,汉族,南阳冠军(今河南省邓县西北)人,东汉名将,云台二十八将第三位。
贾复儒生出身,新朝末年聚众加入绿林军。归顺刘秀后,随其击信都、攻邯鄣、战真定、破邺城、平定郾城、召陵、新息等地,战功赫赫。
建武三年(27年),贾复出任左将军。建武十三年(37年),定封胶东侯,食邑六县。
贾复虽然出身文士,但是临阵果敢、身先士卒,在东汉中兴功臣中以勇武见称。
贾玄硕,前秦开国皇帝苻健的左长史、军师将军、中书令。
贾涉(1178-1223)抗金名将。南宋在淮东处置山东“忠义军”的中心人物,自幼慷慨有大志。
贾塔剌浑,成吉思汗用兵中原,募能用炮者籍为兵,后因功升金紫光禄大夫、总领都元帅。
贾汉复(1605-1677)清初名臣、名将。
贾康,因参加“8.13”上海“淞沪会战”,授中将军衔,1944年病逝于兰州。
贾韫山(1901-1980)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陆军中将。
贾伯涛(1902—1978)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陆军中将。
贾桂藩(1902-2002)曾入杨虎城部参加西安事变,陆军中将。
贾璜(1910—1983)保定军校2期,陆军中将。
贾陶(1909-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为中国军队炮兵的创建和发展,贡献了全部力量。
贾亦斌(1912-2021 )著名抗日将领。
本文标题: 如果中国历史上的权臣都在同一个群,会是什么场面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937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江苏新高考历史选择题怎么提高正确率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称自己所处的朝代叫什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