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儒家、道家思想对于我们培育领导力有何启发?道家是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以“自然”和“无为”为基本观念、追求人性朴真和精神...

之前学习过《易经》,道家文化,现在又学了一点佛家文化,一直在寻求人生到底有何意义 最终到底归于何方

易经、儒家、道家思想对于我们培育领导力有何启发?

道家是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以“自然”和“无为”为基本观念、追求人性朴真和精神自由的学派。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它同儒家思想相辅相成,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及国民性格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对道家文化了解有限,误解较多。譬如历史上便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道家重天道、轻人道,重自然、轻人事。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实际上,道家既重天道,也重人道,既重自然,也重人事;只是他们没有像儒家那样就人道论人道、就人事论人事,而是将人道、人事问题的研究引向了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将大自然作为参照系,从自然与人事、天道与人道的相互观照中去探讨社会人事和人生之道,提出了一套别具特色的治国方略、管理理念、人生智慧和修养方法,对我们很有启迪意义。
一、道家的管理之道
(一)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之道及其现代启示
提倡“无为”是道家思想的一大特色,不少人将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不为”,这是一大误解。道家的“无为”不是指一无所为、无所作为,而是反对违背自然规律的勉强作为,强调要以顺应自然的方式去作为。
事实上,道家的“无为”是“为”的一种极高明的方式和手段,它在现代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首先,“无为而治”提倡一种“抓大放小”的领导策略。

佛儒道,这三家的思想揭示了哪些人生真谛?

所谓“大道至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释道,其实本质上并不高高在上,而与我们的人生与生活密切相关。

有人说:

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开”,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换个角度,如果把我们的人生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不妨用佛家的心境去看待过去、用道家的智慧立足当下,用儒家的精神对待未来。

跟佛家,学会放下过去

佛家教会我们的内心修炼,最重要的是一种自在的心性。如果用三个词概述佛家所倡导的人生主旨,那便是:看破,放下,自在。人生,由看破开始,在放下中前行,于自在中成就。“放下”是“看破”与“自在”的桥梁。如何能看破?什么是自在?只有懂得放下的真谛,才能了解。

有这样一个故事。

老和尚带着小和尚下山,在河边看到一位过不了河的年轻女子。小和尚自己蹚水到了河对岸,老和尚却背起女子帮助她过了河。小和尚问道:“师父,我们僧人是不能近女色的,您为什么要背那名女子过河?”老和尚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怎么还背着呢?”我们的人生之道,不也是如此吗?

刚过去的2021年,你一定经历了很多挫折悲欢,是否还要继续背着?那些我们一直背着的东西,就叫做“放不下”。

何为看破?看破什么?便是我们所背的事情之虚妄;何为自在?便是放下这虚妄的包袱后的轻松安宁。

我们活得纠结,在于那些早已过去的事儿还放在心里;我们活得太累,在于我们背了太多本该放下的包袱。这就是人生太累与痛苦的真相。要懂得适时放下,适时清零。

《六祖坛经》中问:“道须通流,何以却滞?”

"道"原本非常通流顺畅,没有阻碍,所谓的“却滞”又从何而来呢?

《金刚经》中答:“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世间一切的事都如梦如幻,如水面的气泡,如镜中的虚影;如清晨的露珠,日出即散;如雨夜的闪电,瞬息即逝。我们平时所看到事物的形与相,都不是真实的形与相,事物真实的形与相是“无相”。只有这样的觉悟,才能真正做到不纠结、不执着,达到“远离一切众相”而“无所住”,如此方能得到真正修行的解脱。站在新的一年的开端,我们要学会放下过往,往事清零,轻松上阵!

跟道家,学会变通当下

道家文化教给我们最重要的东西,是一种通达的思维。道家文化讲天道人德,顺应自然。什么是天道?

《道德经》有言:“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世间万物的生死轮回、发展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

《周易》中讲的也是此番道理:“生生之谓易”,生生不息,变化前进不已,就是“易”;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上述内容,说的正是大道的规律:相反相成、物极必反、循环往复。

什么是人德?

依天道而行,合天道之理,乃最高人德。天道运行形成一种势,依天道而行便是顺应这种势,这便是顺势而为。如何顺势而为?对于为人,老子讲究顺其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对于做事,《周易》讲究灵活变通:

“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如此,人生方能从容,从容做人,从容行事,从容自然的成长。

古语有云:“识时务者为俊杰”。

放下过往、轻松上阵,在形势变化之时懂得从容转身,以柔克刚,方能不断向前,以不变应生活之万变!

跟儒家,学会奋进未来

儒家文化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一种奋发进取的行动力。有人说:“人生的最高境界,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当我们拥有了佛家的自在心性、道家的通达思维,便有了出世之心,之后就是进取有为、建功立业了。

《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大学》有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孟子》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一个人入世的本质,是担当,“穷”就为自己与家人担当,“达”就为国家与天下人担当,这才是人生的价值所在。儒家奋进者的气质,便在于此。回头看过往,皆为荒凉;立足当下,乐观的向前看,才是希望所在。眼里有火,心里有光,付诸奋斗,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结语

已经过去的,学佛家的放下过往,轻松上阵;当下经历的,学道家的灵活变通,以柔克刚;着眼未来的,学儒家的自强不息,拼搏进取。这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至深内蕴,也是我们人生的至真味道。

就是做人一定要有善心,不要去做一些错误的事情,做人一定要有自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要一心向善,不要深陷欲望的陷阱当中。
做人要正直,不偷不抢,不要浮躁,心平气和才能解决事情。其实细细品味就会发现现在的很多道理都是从以前的教育中提取出来的。所以传统文化还是很有韵味的。
佛儒道三家都在讲精神上的修行,这三家都推崇竭力去塑造高尚的精神情操,讲人应该轻物质上的享受。这应该是人生真谛,太多的物质享受只会让人越陷越深,只有高尚的情操才能让人敬佩。

哲学,像《易经》之类,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我是一个哲学爱好者,但是不明白,目前它只是给我迷惑

随便推荐下哲学幼儿园水平可以看的书哈
要是不想看下面总结就是一句话
《易经》是中国古代关于世界本源问题的专著。从古至今给历代文人极大的影响,不过因为现代的思想观念是唯一论,唯物论,坚决遏制二元论以及近代学习西方哲学和各种乱七八糟东西的思潮影响。所以易经从一本包罗万象的书慢慢向着只涉及占卜方向的书籍发展的趋势。

“《易经》”作为一部中国古代著作的名称,是从汉代开始流行的。汉代统治集团以儒学治天下,儒家学者选定了一套古代典籍(儒家十三经)作为知识传播工具,并把《周易》列为首经,始有《易经》之称。《周易》的编定者把前代的易书称为《易》。据《礼记》记载,在《易经》之前,共有三个《易》的版本,即《归藏》、《连山》和《周易》,后来的《易经》就是指《周易》。《周易》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学术界有“《易》历三圣”的说法,即伏羲作八卦、文王系辞并演为六十四卦、孔子作传。流传至今的《周易》,大约形成于战国时期,由孔子及其传人编定而成。其实,《易经》还经历了老子和秦始皇两位重要历史人物的检验。老子的《道德经》有88个句子引自《易经》(据《图解易经》,祖行编著,华威国际出版社,2009年3月1版,第2页),而秦始皇嬴政在“焚书坑儒”的政治文化运动中却保留了《易经》。为便于叙述,本文使用“《易经》”名称。

关于《易经》这部著作的性质和价值,中国现代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直到今天,学者们对《易经》的看法仍然大相径庭。《易经》的思想发端于伏羲八卦,在历经了周文王、老子、孔子、秦始皇,直至晚清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它的科学性从来没有受到中国学者的质疑。到了二十世纪初叶,在西方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历史时刻,中国却沦为科学技术的沙漠,并且维持着落后的社会政治制度,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和践踏。在这种条件下,中国开明学者举起了民主、科学和法制的旗号,并引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这种局面,也成为杨振宁等现代学者否定《易经》,认为《易经》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占据着中国哲学的统治地位,学术界关于《易经》的评价多数是负面的。比如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缩印本,1390页):

易经 ①即“周易”。②指《周易》中同《传》相对而言的经文部分。由卦、爻两种符号和卦辞(说明卦的)、爻辞(说明爻的)两种文字构成,都是为着占卦用的。最早可能萌芽于殷周之际,惟全部经文当系长期积累的产物,共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在宗教迷信的外衣下,保存了古代人的某些朴素辩证法的观点。

2,《经书浅谈》(杨伯俊著,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年7月第1版):

古人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客观情况和规律极其缺乏认识,因之产生不少迷信活动。卜和筮()便是一种迷信。尤其是上层人物,什么举动都得先请教神灵,问问吉凶(7页)。

孔子把《周易》看成一部哲学书,并不是看成一部占筮书(15页)。

汉朝人解释《周易》,离不开“象”和“数”……到三国魏末,王弼注释《周易》,开“玄学”之风,扫除术数(即上述“象数”、“互体”、“爻辰”之类),便把《周易》之为占筮书变成哲学书。宋朝道士陈抟又创为“先天”、“后天”、“太极”、《河图》、《洛书》之说,把周易变为方士书(16-17页)。

《周易》本是占筮书,应该还他本来面目,无妨仍把它看成古代占筮书。这是古人的迷信……(17页)

3,《中国文化辞典》(施宣圆等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

易经:指《周易》中相对《传》而言的经文部分,是流传至今最古老的一部占筮之书。……在宗教迷信的形式下,保留了有关古人的思想和认识能力的资料,包含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萌芽,在中国思想历史上有深远影响。

在以上三部著作中,后二者基本上抄袭《辞海》的观点,都认为《易经》是一本占筮书,而且是封建迷信的。三者都认为,占筮活动必然是封建迷信活动。

在中国民间,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活动的确与《易经》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算命卜卦、阴阳风水活动等等。但是,《易经》“迷信”论并没有统一人们的观点。与之相反,在中国思想文化界,《易经》“科学”论也一直延续着。据张善文在马振彪遗著《周易学说》(马振彪遗著,张善文整理,花城出版社,2002年1 月1版,)中的介绍,曾执教于北平中国大学国学系的马振彪教授,“以弘扬《易》道为己任”,“倾其毕生心血”,著成《周易学说》遗稿。马振彪卒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他对于《易经》的研究也就持续到了这一时期。张善文本人还与他的老师黄寿棋教授合著了《周易译注》,于198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一改“以经注经”的传统易学惯性,赵定理把中国《易经》、道德哲学与物理学和数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成为当代中国“科学易”派的代表人物。赵定理于195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天文系天体物理专业,同年分配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太阳物理研究室,从事太阳光谱研究工作,1984(有介绍说为1964)年改向从事古天文与《易经》、中医方面的研究。他先后编著了多部易学、哲学和科普性的著作,他的科学道德哲学著作《中华自然哲学的数理原理》,于2003年4月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台湾的牟宗三、祖行等也有不少易学成果。牟宗三曾认为:“黑格尔就不能了解道家,他对中国的哲学完全不能了解”(《四因说讲演录》,牟宗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1版,63页)。1997年12月27日,首届国际《易经》大会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召开,开启了经常性的国际易学活动。

《易经》究竟是怎样一部书呢。《易经》“迷信”论的根据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相传为文王的系辞,大部分都与占卜利害吉凶有关。比如:乾卦第一,元、亨,利,贞。节卦第六十,上六,苦节,贞凶,悔亡。《易经》在古代的用途,主要用于占筮,现代出土的大量殷商卜辞就是例证。《易经》在民间的传播也是与占卦算命等迷信活动共存的。但是,这些关于《易经》价值的判断,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首先,占筮活动并不等于迷信活动。占,就是推断或预测,是问题解决活动。筮是一种草,作计算工具之用。对行动的厉害吉凶进行预测,不仅古人要做,而且是现代人经常要做的工作,只不过占筮和推测的过程要以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为依据。要实现准确的占筮,就需要精确的设卦;要做到精确的设卦,就要全面地认识事物运动和变化的特性。其次,《易经》被用于迷信活动,并不等于《易经》是迷信活动的产物,正如物理学被用于迷信活动,不能证明物理学是迷信产物一样。

《易经》这部书,在它成为儒家经典之前,一般就叫《易》,而没有人叫它《占》或《卜》、《筮》。至于“归藏”、“连山”和“周易”,则是夏、商、周三个朝代《易》的版本,据说与卦符或卦象的排列秩序有关。“易”字的语义,就是“变”或“变化”,这是不存在争议的。问题在于如何看待《易经》所关注的变化。狭隘地理解《易经》的人,只把易经的变化看成是六个位置上的阴阳爻所构成的全部变化形式,而不考虑六个位置和阴阳爻的象征。“易”作为象形字,有的认为象蜥蜴,有的认为象日月。许慎《说文解字》:“蜥蜴蜒(左虫右匽)蜓守宫也,象形;秘书曰日月为易,象阴阳也”。其实,蜥蜴守卫宫室的行为,也是不断变化的过程。

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易经》,是在伏羲氏所作八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传说中的汉民族的文明始祖,有伏羲氏、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黄帝等等。据当代史学界的推断,五帝时代的黄帝,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6世纪之初(据《现代汉语词典》),但是这只是推测。先秦两汉著作中多有关于太昊帝伏羲氏的记载,也都不能确定他的生活年代。我们现在对伏羲的生活年代进行判断,只能根据各种文献对当时文明程度的描述进行推测,那个年代大约是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据后来文献的记载,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发现了万事万物的阴阳互变之道,并画出八卦以作为这种互变规律的象征。在伏羲氏的时代,汉民族的文字大约处于初创阶段,所以缺少关于八卦的书面语说明。至于阴阳、三才、乾坤坎离震艮巽兑、天地水火雷风山泽等,或为前人口传心授,或为后人发挥而出。到商朝末年,文王把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并以书面语言进行了定义和规范。

在《易经》中,“象”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象征”;“象征互动”也是西方现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一切符号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象征,比如诉诸于人们听觉的语言符号等。许慎《说文解字》:“象,长鼻牙南越大兽,三季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虽然大象今天仍然生活的南亚,但是,古人并不是经常能够见到大象的实体,而只是根据大象的骨骼去想象其模样。这就是“象”这个象形字所表达的语义的来源。在阅读和理解《易经》的过程中,要区别各种不同意义的象征。首先是八卦(或六十四卦)符号的象征。八卦符号所象征的是一切事物运动和变化的普遍形式,而不是个别的事物或具体的吉凶利害标志。其次,是三个位置的象征意义。所谓“三才者、天地人”,是用“天地人”的关系来表示事物运动和变化的普遍形式,“天地人”只是实例。古代学者之所以把三才命名为“天地人”,是因为天大、地大、人大,最容易被人们认识。第三,文王系辞“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所涉及的各种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现象,这些象征用于解释文王所定义的卦义。

《易经》,是用阴阳两种符号(爻象)表示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普遍形式,用三个(或三组)位置表示事物运动和变化的普遍关系的著作。如果根据现代学术规范重新命名,《易经》则叫做《事物运动和变化的普遍形式》。

一切哲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寻找到支配着我们这个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个东西也叫做道或逻格斯。然而,佛家和量子物理学派的知识又告诉我们,宇宙或者是不定的。我们相信,我们面对的是同一个世界,而不同的观察者和思想者,却总是得出不同的结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一元论、二元论和多元论,决定论和不定论,存在主义、结构主义、逻辑原子主义等等,都是不同的观察者在不同的时空点对世界进行观察和思考的产物。在凡此种种的主义和理论之中,谁能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则另当别论。
人类是有意识的动物,是知性的动物。人类在世界中寻找自由,总是关注着自身行动的利害吉凶和成败得失。人类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知识,又以不断积累知识的方式来支持自身的行动。人类有关于自身和环境关系的知性,也有关于个别事物和世界整体关系的知性。如果我们认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那么,与之相对的就是科学。我们关于个别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和研究,无不以我们所持有的世界观为根据;而我们要得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总的根本的看法”,则必须“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从中抽象出万事万物运动和变化的根本原因。

宇宙的无限丰富性,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认识空间,因此,人类的哲学思绪也显得五彩斑斓。不过,近代影响世界的哲学思潮绝大多数都是从西方兴起,中国则象哲学真空一样,不断接受着西方哲学文明的启蒙。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中国哲学非法”论的根据。中国易学思想虽然发生于远古,近代以来又饱受冷落和非难,但是它的科学性、普适性、简洁性和彻底性却远远超出西方众多主要流派。

《易经》提出了阴阳对立统一理论,创立了辩证法。《易经》的辩证法既不“唯心”,也不“唯物”,高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有人认为《易经》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其实,《易经》之外并无“豪华的辩证法”。相对于《易经》,黑格尔的辩证法不过是倒退。《易经》用最简洁的符号组合揭示出最复杂的道理,创立了人类最早的形式语言符号系统。《易经》包含有二进制计数法思想,给莱布尼兹以启示或支持。《易经》采用了结构主义的方法,他的一个卦象就是一个语句,而爻象则是词汇。《易经》提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理论。在儒家的易学思想中,乾,是处于统治地位的矛盾的方面,坤则是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的方面。《易经》创立了人类最早的问题解决程序,这就是被“《易经》迷信”论者所责难的占卜。设卦,就是建立形式语句或数据结构;占卜,就是根据已经掌握的事物的运动规律,确定事物未来的运动状态。《易经》的问题解决手段,到现代仍然可以直接适用机器运算。以《易经》为基础,在中国绵延数千年的易学,有着十分清晰明确的概念体系,并非如黑格尔所指的那样,是处于抽象的低级的层次。关于《易经》所包含的极为丰富的思想,我们将另文论述。
开玩笑。哲学是需要自己从生活中领悟的,书本中写的东西只是为了跟你产生共鸣,不是为了告诉你真理,幼儿园的孩子根本不懂什么叫生活,他还没有那么丰富的阅历,怎么能懂哲学
易经是玄学,故做高深,深到一个程度,连说的人都不知识是什么意思。所以解经没有一定的标准,见人见智,对它的解释没有什么正误之分。

哲学启蒙书可看:苏菲的世界。
看看《新自然辩证法.》吧,柔月法师博客。
?
以往的哲学都象迷宫一样缺少求准确答案的方法,所以它给你的是迷惑。你如果想在哲学中求的明白或想在哲学中迅速求得准确答案就必须站在辩证法的基础上做立体式的矛盾面定向研究,比如:先看问题出在量变质变的度及上下层次的位置,再看问题处在对立统一矛盾面是否平衡,再看问题在否定之否定前后面的位置,然后就能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了。
探讨世界变化之中的规律。
本文标题: 之前学习过《易经》,道家文化,现在又学了一点佛家文化,一直在寻求人生到底有何意义 最终到底归于何方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705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历史必然吗请教老师这副对联是什么意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