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八司马指的是什么 他们干了什么事 留下了什么启示与教训

发布时间: 2021-12-18 00:00:2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7

什么是“二王八司马事件”唐朝后期,经过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割据在外、宦官专权在内的局面,政治非常腐败黑暗。民间土地兼并激烈,苛...

二王八司马指的是什么 他们干了什么事 留下了什么启示与教训

什么是“二王八司马事件”

唐朝后期,经过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割据在外、宦官专权在内的局面,政治非常腐败黑暗。民间土地兼并激烈,苛捐杂税名目繁多,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以王叔文、王0、柳宗元、刘禹锡等为代表的改革派,要求革新。公元805年,德宗死,顺宗即位。由于顺宗中风后不能说话,就只好靠当初在太子府陪伴他读书的官员王叔文、王0处理朝政。王叔文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帮助顺宗起草诏书,同王0、韦执谊等人互相配合,启用柳宗元、刘禹锡等一些有才干的官员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由王叔文自任度支盐铁副使,掌握财权,罢免浙西观察使李钅奇兼任的诸道转运盐铁使;抑制藩镇割据,拒绝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求领三川的要求;整顿吏治,罢免欺压百姓的官吏,打击宦吏势力,执行用人唯贤的方针;免除部分积欠的租税,禁止地方官的额外晋献。这些革新措施,受到了广大老百姓的拥护,但由于革新触及了大官僚、宦官和藩镇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仇视。他们勾结起来,向革新派进行了疯狂的反扑。他们先用顺宗的名义解除了王叔文翰林学士的职位,接着,又宣布顺宗因为病重不能处理政事,由太子李纯监国。过了不久又假传顺宗禅位于太子。革新派的社会基础薄弱,与保守派力量相差悬殊,顺宗下台后,保守派就放心大胆地整治革新派。他们把王叔文、王0革职,贬谪到外地,不久又把王叔文处死了。这场革新不到1年就全盘失败了。那些支持王叔文、参与改革的官员如柳宗元、刘禹锡等8人,也都被贬到边远的地方做司马,这就是“二王八司马事件”。因为顺宗的年号为“永贞”,因而这次改革运动也称为“永贞革新”。

唐朝的“二王八司马”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著名的文人,很难成为政治场上的老手。唐顺宗时期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其实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这些人发起了永贞革新,主张改革吏治,打击宦官集团,还政于皇帝之手。可惜最终改革失败,全都被贬为了州司马。

所谓二王,指的是翰林院待诏王叔文以及翰林学士王伾,此外,八司马指的是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等八个锐意改革之人,在改革失败后,他们统统被贬为州司马,流落各地。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次二王八司马事件呢?主要是因为唐肃宗有改革的梦想,因为唐德宗遗留下来的麻烦太多,但是他只在位半年时间,改革也只持续了146天便宣告失败了。永贞改革的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具体来说有这么几点。



第一、改革派内部矛盾重重,自身并不团结。


王叔文和韦执谊可谓是改革派的两位大拿,前者是翰林院的老大,后者是唐朝宰相。那么韦执谊的宰相是怎么得来的呢?这当然要感谢王叔文的提携。


王叔文提携韦执谊成为宰相的这件事,早就是公开的秘密,为此韦执谊内心非常痛苦,他总是想着摆脱王叔文的束缚,不希望人家在他背后说三道四。


所以在很多事情上,韦执谊总是故意跟王叔文抬杠,他认为这么做就可以达到他所想的效果了。在处理御史窦群、宣歙巡官羊士谔的问题上,两人就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除此之外,王叔文本来是要杀剑南支度副使刘辟的,却也遭到了韦执谊的阻拦,为此两个人从此成为了死对头。

中饮,叔文白诸人曰:“叔文母疾病,比来尽心戮力为国家事,不避好恶难易者,欲以报圣人之重知也。若一去此职,百谤斯至,谁肯助叔文一言者,望诸君开怀见察。”又曰:“羊士谔非毁叔文,欲杖杀之,而韦执谊懦不遂。叔文生平不识刘辟,乃以韦皋意求领三川,辟排门相干,欲执叔文手,岂非凶人耶!叔文已令扫木场,将斩之,韦执谊苦执不可。叔文无以对。---《旧唐书》

王叔文的老妈去世了,他回家守孝,这个时候韦执谊大权在握,完全不理会王叔文的所有要求,使得王叔文甚至打算谋划杀掉韦执谊,可见改革派内部的矛盾到了何种地步。

这两位改革派的领袖人物,互相猜忌到了这种地步,又让其他人该如何和睦相处呢?所以说改革派内部的内讧,其实是八司马事件的重要原因。



第二、改革派拉帮结派,不成气候的时候就开始想着分赃。


王叔文和王伾那都是唐肃宗做太子的时候,最为信任的老师。等到唐肃宗上台以后,这两位当然是得势了。

他们俩当权以后,虽然提出了改革,但是自己也深陷权力的旋涡之中。比如说王叔文坐镇翰林院以后,他开始不断扶植自己的亲信进入高层。

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把韦执谊立为了宰相,此外还有就是提拔了很多朋友做官。两位领导都这么做了,改革团队里的其他成员当然也都纷纷效法。

所以说整个唐朝官场,一时间被这几个人搞得是乌烟瘴气。除了霸权,他们还贪污,据说王伾当年专门在家里做了一个大木柜。

然各有所主:伾主往来传授;王叔文主决断;韦执谊为文诰;刘禹锡、陈谏、韩晔、韩泰、柳宗元、房启、凌准等谋议唱和,采听外事。而伾与叔文及诸朋党之门,车马填凑,而伾门尤盛,珍玩赂遗,岁时不绝。室中为无门大柜,唯开一窍,足以受物,以藏金宝,其妻或寝卧于上。与叔文同贬开州司马。----《旧唐书》


这木柜用来存放别人送来的贿赂,王伾和他媳妇儿晚上常常躺在大柜子上睡觉,如此贪腐的行为,又如何把改革进行到底呢?


这场改革才刚刚有点眉目,王叔文、王伾这一帮领袖人物,就想着霸权、贪污,可见改革并没有一个比较好的未来。



第三、改革派的背景薄弱,权力有限。


王叔文和王伾等人,虽然得到了唐肃宗的信任,可是唐肃宗在唐朝的权力,那是相当有限的。自从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其实唐朝皇帝的权力,就已经被地方节度使们给分去了一半。


除了外面的藩镇,这唐朝朝廷内部的宦官,也是长期掌握着朝中大权,所以唐肃宗自己的权力都是有限的,他又如何去保证王叔文他们的权力呢?

王伾为之论请,乃许三、五日一入翰林,竟削内职。叔文始入内廷,阴构密命,机形不见,因腾口善恶进退之。人未窥其本,信为奇才。及司两使利柄,齿于外朝,愚智同曰:"城狐山鬼,必夜号窟居以祸福人,亦神而畏之;一旦昼出路驰,无能必矣。"---《旧唐书》


不管是藩镇还是宦官,他们始终都不买改革派的账,想要让他们交出兵权,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们在唐朝扎根很深,早就是盘根错节了。


王叔文这些嫩头青,根本就没办法撼动藩镇和宦官的地位。所以就算他们再努力,其实也没办法与这帮人平起平坐。


唐肃宗给了他们一时的荣耀,他们就飘飘然了,这样反而会遭到真正掌权之人的记恨。所以当宦官集团和藩镇集团,向王叔文等人发起进攻的时候,这帮人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



总结:实力不济,又内讧不断,难怪都被贬谪。


八司马事件,直接导致刘禹锡、柳宗元这些忠志之士,沦落到了社会基层。他们本来可以在唐朝中央大展拳脚,却因为领袖人物的缺陷分歧,最终落得如此下场。


王叔文、王伾、韦执谊等人,作为永贞革新的领袖人物,并没有起到一个比较好的带头作用。革命尚未成功,他们便想着分享胜利的果实,甚至因为分赃不均而大打出手,这样的改革派领袖怎么可能成功呢?


唐宪宗上台以后,王叔文被赐死,王伾被贬后忧郁而死,剩下八个人相继都被贬为各州司马,柳宗元成了永州司马,那首《捕蛇者说》就是在这个时候写出来的。

刘禹锡本来想要在官场大干一场的,没想到还没怎么出人头地,就因为改革失败再也没有得到过重用。

唐朝的“二王八司马”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就是宦官的北司和宰相官署的南衙之间争权的一次事件,另外还有一个“甘露之变”。这二者是南衙北司之争最为激烈的两次事件。而产生南衙北司之争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宦官的权力日益扩大,引起了朝臣与皇帝的不满,于是产生了争权的各种事件。

唐中后期的宦官专权非常严重,宦官与朝臣的斗争一直持续到唐末,宰相崔胤引朱温入长安,尽杀宦官700人,宦官专权的局面才结束。

下面简单总结一下“二王八司马”事件的具体经过为:

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刘禹锡等人要实行改革,史称“永贞革新” ,而这个改革的重点是削弱藩镇和抑制宦官。这当然引起了藩镇节度使和宦官的不满,于是“二王八司马”就被围殴了。

战况是相当激烈,连当政的顺宗都被迫退位称太上皇,结果当然可想而知。王叔文被贬之后被赐死,王伾死于贬所。其他八人被贬为边州司马,所以才被称为八司马。

其中,柳宗元被贬到了永州,之后就写下了《扑蛇者说》这一几乎人人耳熟能详的文章,什么?你不知道?那“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你应该听说过吧。

而刘禹锡。在被贬和州后,也写下了《陋室铭》这个千古名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佳句,我至今都非常喜爱。

最后,在补充说两句,汉朝、唐朝、明朝这三个朝代,是宦官专权非常严重的朝代,严重到已经威胁到皇权,于是就产生了一系列的争权事件,这是与皇权和相权之争不同的形式。在我看来,在皇家集权的中央,宦官专权本不该出现的,却又切切实实的发生了,历史真是神奇。

二王八司马是唐顺宗时期一批想改革打击宦官统治的一批人士。二王指王叔文,王伾。八司马指八个人被贬为司马,这一批人想要抑制臣官实力,不过只执政100多天就被贬斥。
二王八司马是唐顺宗时期一批想改革打击宦官统治的一批人士,二王指王叔文、王伾,八司马指八个人被贬为司马。这一批人想要抑制宦官势力,不过只执政100多天就被贬斥。
二王指代的是翰林院待诏王叔文以及翰林学士王伾;八司马指的是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等八个锐意改革之人,在改革失败后,他们统统被贬为州司马,流落各地。
造成二王八司马朝堂之争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唐肃宗的政治改革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击并最终失败,这使得二王代表的就派对八司马代表的新派进行打压和排挤,并最终导致改革派全部被朝廷贬官。

解释甘露之变和二王八司马

甘露之变
唐宪宗平定淮西以后,变得骄傲自得起来。他开始信奉神道,下诏求能炼长生金丹的方士。公元820年,他服了金丹以后,脾气变得暴躁不定,宦官因而常常被认为有罪而处死。不多久,他就暴死于宫中。
宪宗虽然平定了藩镇之乱,但对宦官一直是信任并依靠的,所以宦官的势力很大。宪宗死后,宦官王守澄、陈弘志擅自立李恒为帝,这就是唐穆宗。穆宗病死后,他的儿子敬宗只做了一年皇帝,就被宦官杀了,王守澄等人又迎立李昂为帝,这就是唐文宗。
文宗即位后,王守澄因拥戴有功,由枢密使升为骠骑大将军。表面上,文宗对宦官加以恩宠,但内心非常恨他们。特别是看到杀害宪宗的凶手还没有被惩治,宦官们却权力大到可以任意弑杀、拥立皇帝,文宗心里更加不能忍受。公元831(太和五年),文宗曾与宰相宋申锡密谋,如何剪除宦官。可是秘密却被京兆尹王泄露,宋申锡因此被贬,计划也失败了。但文宗不甘心,仍在悄悄地物色能帮他除去宦官的人。
两年后,文宗患病,嘴里说不出话来。王守澄推荐了他手下的官员郑注,给文宗看病。郑注早年以行医为业,那年他到襄阳时,襄阳节度使李正患病,他给李使用了偏方,李服用后十分见效,就让他留下来做官,军政之事都让他参加决定。通过李,郑注又认识了王守澄,王守澄调到内廷后,郑注也随着来到京师。文宗服了郑注的药,也很有效,于是郑注又得到了文宗的宠信。
文宗憎恨宦官,但经过太和五年的失败,他又不敢向朝中大臣明说这件事。郑注深知文宗的心思,常常秘密为文宗献计;又向文宗推荐了进士李训。文宗见李训仪表堂堂,善辩论,多有手腕,十分高兴,对他越来越信任。
李训、郑注对当时的朝政都很有自己的见解,能准确地指出政治中的弊病和症结,加上他们又是王守澄推荐的,不会引起宦官的怀疑,文宗便与他们密谋除掉宦官的计划。他们认为,可以利用宦官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以毒攻毒的方法除掉宦官。
当年拥戴文宗的宦官,除了王守澄,还有一个仇士良。但仇士良一直受王守澄的压制,没做上大官,于是他们任命仇士良为左神策军中尉,分掉了王守澄的一部分权力,使王守澄很不高兴。后来,李训等人还除掉了另外几股宦官势力。
李训当了宰相后,又任命王守澄为左、右神策观军容使,官阶比过去高,但王守澄的军权却被解除了。这年十月,文宗叫人往王守澄的家中送了一杯毒酒,这个气焰嚣张的宦官头子就这样被除掉了。
李训他们知道,要除掉宦官,就一定要掌握军事力量,因为有权势的宦官大多掌有军权。为此,文宗让郑注出任凤翔节度使,以便组织军队,作为外援。李训精心挑选了一些有才干的名臣子弟,作为郑注的助手,还让文宗任命罗立言为京兆尹、韩约为禁卫军将军,作为接应。
李训原来和郑注约定,公元835年11月27日,王守澄下葬时,由文宗下令,宦官中尉以下的全去送葬,到时候由郑注率兵将这些宦官全部砍杀。可是李训求胜心切,又想独占剪除宦官的功劳,因此提前采取了行动。
这年11月21日,文宗在紫辰殿早朝。文武百官依班次站定后,禁卫军将军韩约上殿启奏,说禁卫军大厅后面的院子里,有一棵石榴树昨天夜里降了甘露。在古代,天降甘露被认为是祥和的好兆头。李训带领百官向文宗祝贺,并请文宗亲自到禁卫军的后院去观看。
于是文宗乘软轿出紫辰门,来到含元殿。文宗要李训带一些官员先去观看,李训看后回来说,恐怕不是真的甘露。文宗又要仇士良带宦官们去看。仇士良等人来到禁卫军大厅,却见韩约神色紧张,态度反常,心中很是疑惑。这时天公又不作美,正巧刮来一阵风,吹动了厅内的帷幕,仇士良他们发现,幕布后站着不少手拿兵器的士兵。他们大吃一惊,慌忙逃出去,门卫想关门都来不及了。
仇士良等人去看甘露时,李训正在含元殿调兵遣将。这时,仇士良等人跑回来,挟持着文宗,把他塞进轿内,抬起来就跑。李训大叫:“保护皇上的乘与,每人赏钱百千!”于是禁卫军们都冲了上来。仇士良见形势危急,就抄近路向内廷跑去。李训拉住软轿不肯松手,仇士良便扑上来厮打。李训从靴筒中抽出刀来刺仇士良,仇士良却被宦官救起。李训一直抓住文宗的软轿不放,被一起拖到了宣政门。这时宦官郗志荣跑来,把李训打倒在地,仇士良等人乘机拥着文宗的软轿进了内宫。
李训见预谋难以成功,只好换上便衣出逃,但后来仍被抓住。在押送京师的路上,他因为怕受到宦官的酷刑和侮辱,说服押送的人,把他的头砍下来送到神策军。事发时,郑注正带着兵马进京,听到消息他退回凤翔,但后来又被仇士良密令杀死。这个失败的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作“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后,仇士良指挥宦官大肆屠杀朝廷官员和禁卫军士兵,被杀死的有六百多人,宰相王涯等都暴尸街头,没人敢收殓。文宗在宦官的辖制下,抑郁成疾,终于在公元840年去世。

二王八司马
唐顺宗时主张打击宦官势力、革新政治的官僚士大夫。“二王”指王伓、王叔文,“八司马”指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他们在改革失败后,俱被贬为州司马,故名。

王叔文,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善棋;王伓,杭州人,善书法。唐德宗李适时,二王以其所擅侍候太子李诵。李诵常与东宫的侍读们谈论时事,独有王叔文的见解得到常识。经过多年的接触,李诵对王叔文深为信任。当时一批有才能的士大夫如陆质(原名淳)、吕温、李景俭、李谅、李位等及上述十人,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领袖,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集团。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德宗病死,李诵继位,是为顺宗。在顺宗的支持下,王叔文集团掌权,以韦执谊为宰相,颁布一系列明赏罚、停苛征、除弊害的政令,史称“市里欢呼”,“人情大悦”。为了统一事权,革除弊政,王叔文集团特别注意掌握财权和从宦官手中夺取兵权,乃以与刘禹锡有联系的宰相杜佑兼度支使及诸道盐铁转运使,王叔文为副使,韩晔、陈谏、刘禹锡、凌准判案,李谅为巡官,程异为扬子院留后。又以与凌准有联系的老将范希朝为左右神策京西诸城镇行营兵马节度使,韩泰为行军司马,李位为推官,以便夺取宦官掌握的京西诸镇神策军兵权。因遭到宦官集团的强烈抵制,夺兵权计画未能实现。

宦官俱文珍、刘光琦等和剑南西川(今四川成都)节度使韦皋、荆南(今湖北江陵)节度使裴钧、河东(今山西太原南)节度使严绶串通起来反对王叔文集团。先于三月迫使顺宗立李淳(后改名纯)为太子,接着,于八月迫使顺宗让位给太子。由于顺宗预定改元永贞,史称“永贞内禅”。王伓被贬为开州司马,不久病死;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户,次年赐死。永贞元年(805)八月,太子即位,是为唐宪宗李纯。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及韦执谊八人先后被贬为边远八州司马。“八司马”以外,陆质先已病死;李景俭守丧,吕温出使吐蕃未还,没有参加革新运动,未遭贬谪;在王叔文集团中地位比较次要的李谅、李位,稍后也被赶出朝廷。

王叔文集团掌权一百四十六天。后人称为“永贞革新”。他们的施政方针,主要是抑制专横的宦官集团,改革德宗时期诸弊政,具有进步意义。
1、甘露之变: 唐宪宗平定淮西以后,变得骄傲自得起来。他开始信奉神道,下诏求能炼长生金丹的方士。公元820年,他服了金丹以后,脾气变得暴躁不定,宦官因而常常被认为有罪而处死。不多久,他就暴死于宫中。
宪宗虽然平定了藩镇之乱,但对宦官一直是信任并依靠的,所以宦官的势力很大。宪宗死后,宦官王守澄、陈弘志擅自立李恒为帝,这就是唐穆宗。穆宗病死后,他的儿子敬宗只做了一年皇帝,就被宦官杀了,王守澄等人又迎立李昂为帝,这就是唐文宗。
文宗即位后,王守澄因拥戴有功,由枢密使升为骠骑大将军。表面上,文宗对宦官加以恩宠,但内心非常恨他们。特别是看到杀害宪宗的凶手还没有被惩治,宦官们却权力大到可以任意弑杀、拥立皇帝,文宗心里更加不能忍受。公元831(太和五年),文宗曾与宰相宋申锡密谋,如何剪除宦官。可是秘密却被京兆尹王泄露,宋申锡因此被贬,计划也失败了。但文宗不甘心,仍在悄悄地物色能帮他除去宦官的人。
两年后,文宗患病,嘴里说不出话来。王守澄推荐了他手下的官员郑注,给文宗看病。郑注早年以行医为业,那年他到襄阳时,襄阳节度使李正患病,他给李使用了偏方,李服用后十分见效,就让他留下来做官,军政之事都让他参加决定。通过李,郑注又认识了王守澄,王守澄调到内廷后,郑注也随着来到京师。文宗服了郑注的药,也很有效,于是郑注又得到了文宗的宠信。
文宗憎恨宦官,但经过太和五年的失败,他又不敢向朝中大臣明说这件事。郑注深知文宗的心思,常常秘密为文宗献计;又向文宗推荐了进士李训。文宗见李训仪表堂堂,善辩论,多有手腕,十分高兴,对他越来越信任。
李训、郑注对当时的朝政都很有自己的见解,能准确地指出政治中的弊病和症结,加上他们又是王守澄推荐的,不会引起宦官的怀疑,文宗便与他们密谋除掉宦官的计划。他们认为,可以利用宦官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以毒攻毒的方法除掉宦官。
当年拥戴文宗的宦官,除了王守澄,还有一个仇士良。但仇士良一直受王守澄的压制,没做上大官,于是他们任命仇士良为左神策军中尉,分掉了王守澄的一部分权力,使王守澄很不高兴。后来,李训等人还除掉了另外几股宦官势力。
李训当了宰相后,又任命王守澄为左、右神策观军容使,官阶比过去高,但王守澄的军权却被解除了。这年十月,文宗叫人往王守澄的家中送了一杯毒酒,这个气焰嚣张的宦官头子就这样被除掉了。
李训他们知道,要除掉宦官,就一定要掌握军事力量,因为有权势的宦官大多掌有军权。为此,文宗让郑注出任凤翔节度使,以便组织军队,作为外援。李训精心挑选了一些有才干的名臣子弟,作为郑注的助手,还让文宗任命罗立言为京兆尹、韩约为禁卫军将军,作为接应。
李训原来和郑注约定,公元835年11月27日,王守澄下葬时,由文宗下令,宦官中尉以下的全去送葬,到时候由郑注率兵将这些宦官全部砍杀。可是李训求胜心切,又想独占剪除宦官的功劳,因此提前采取了行动。
这年11月21日,文宗在紫辰殿早朝。文武百官依班次站定后,禁卫军将军韩约上殿启奏,说禁卫军大厅后面的院子里,有一棵石榴树昨天夜里降了甘露。在古代,天降甘露被认为是祥和的好兆头。李训带领百官向文宗祝贺,并请文宗亲自到禁卫军的后院去观看。
于是文宗乘软轿出紫辰门,来到含元殿。文宗要李训带一些官员先去观看,李训看后回来说,恐怕不是真的甘露。文宗又要仇士良带宦官们去看。仇士良等人来到禁卫军大厅,却见韩约神色紧张,态度反常,心中很是疑惑。这时天公又不作美,正巧刮来一阵风,吹动了厅内的帷幕,仇士良他们发现,幕布后站着不少手拿兵器的士兵。他们大吃一惊,慌忙逃出去,门卫想关门都来不及了。
仇士良等人去看甘露时,李训正在含元殿调兵遣将。这时,仇士良等人跑回来,挟持着文宗,把他塞进轿内,抬起来就跑。李训大叫:“保护皇上的乘与,每人赏钱百千!”于是禁卫军们都冲了上来。仇士良见形势危急,就抄近路向内廷跑去。李训拉住软轿不肯松手,仇士良便扑上来厮打。李训从靴筒中抽出刀来刺仇士良,仇士良却被宦官救起。李训一直抓住文宗的软轿不放,被一起拖到了宣政门。这时宦官郗志荣跑来,把李训打倒在地,仇士良等人乘机拥着文宗的软轿进了内宫。
李训见预谋难以成功,只好换上便衣出逃,但后来仍被抓住。在押送京师的路上,他因为怕受到宦官的酷刑和侮辱,说服押送的人,把他的头砍下来送到神策军。事发时,郑注正带着兵马进京,听到消息他退回凤翔,但后来又被仇士良密令杀死。这个失败的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作“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后,仇士良指挥宦官大肆屠杀朝廷官员和禁卫军士兵,被杀死的有六百多人,宰相王涯等都暴尸街头,没人敢收殓。文宗在宦官的辖制下,抑郁成疾,终于在公元840年去世。
2、二王八司马 唐顺宗时主张打击宦官势力、革新政治的官僚士大夫。“二王”指王伓、王叔文,“八司马”指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他们在改革失败后,俱被贬为州司马,故名。
本文标题: 二王八司马指的是什么 他们干了什么事 留下了什么启示与教训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439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酢浆草芽断了咋办,有懂花的吗水果成熟过程中的糖分是如何积累形成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