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中国历史学界大批老教授去世

发布时间: 2021-11-26 06:00:0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0

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先生去世,余英时是个怎样的人物?1950-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为新亚书院...

怎样看待中国历史学界大批老教授去世

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先生去世,余英时是个怎样的人物?

1950-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为新亚书院文史系首届毕业生。1956-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升先生,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2006年,荣获有“人文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2021年,荣获有“东方诺贝尔奖”之称的唐奖首届汉学奖
余英时为全球极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师。他深入研究中国思想、政治与文化史,贯通古今,在当今学界十分罕见。他专长以现代学术方法诠释中国传统思想,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华裔知识分子,在中国历史、尤其是思想史和文化史方面所作的研究,皆扮演开创性的角色。
于美任教期间,余英时培养出许多史学研究人才,包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黄进兴、陈弱水、康乐、王泛森、林富士,以及北京大学的罗志田等人。余英时还是《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的博士论文指导老师

100岁何兆武、95岁章开沅同日仙逝,他们的去世对中国史学界有何影响?

近日学术界两位巨星陨落,100岁的何兆武先生,95岁的章开沅先生在同日仙逝。这两位先生的去世对于学术界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损失。何兆武先生既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知名的翻译家,他翻译的很多西方哲学类的书目是学习哲学的必读书目。章开沅先生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同时还是教育家。这两位先生为学术界所作出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何兆武先生的哲学研究成果影响了中国一代的哲学人,而章开沅先生。不仅在学问方面令人折服,更是有着老一代学者的风骨。

有人说,如果想要了解中国在历史哲学方面研究的进程,就一定要去拜读何老先生的著作。

也许有人不能理解为什么对于何兆武先生的评价如此之高。这是因为研究哲学相关的必读书目都是何兆武先生翻译的,包括: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康德的《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上卷)。而有何老先生口述的历史作品《上学记》,更是被称为浓缩了中国20世纪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不仅让人们了解到,在那个时代学子求学而时的心理状态,更能引人深思,面对现如今社会教育所遇到的种种困境该如何解决。

章先生是我国辞去人文社科资深教授第一人,风骨令人敬佩。

如果说何兆武先生的成果影响了一代哲学人,那么章开沅先生在教育界的所做的一切则是影响到无数的学子。章先生。看透了如今高校中所存在的种种弊端,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善。他自己也辞去资深教授这一身份给年轻人让路。因此有人评价先生是心中真正有学生,先生的逝世对于学术界来说是重大的损失。

两位先生的逝世也警醒着我们,时代责任的接力棒已经开始传递到了新一代学者们手中,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奋发努力,不要辜负了先辈们的期待。

何兆武,历史学家、翻译家,1921年生于北京(祖籍湖南),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先后就读于土木、历史、哲学、外文系。何兆武1956年至1986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86年后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历史研究著作有《中国思想发展史》等,译著代表作有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2006年,何兆武推出口述史《上学记》。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华中师范大学前校长、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创建人,章开沅先生于2021年5月28日8时15分在武汉仙逝,享年95岁。
章开沅,祖籍浙江湖州,1926年7月生于安徽芜湖。早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历史系,曾任教中原大学,后来一直在华中师范大学任教,是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现改名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和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的创办人和领导人。章开沅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1984~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第一、二届评议组成员、召集人。2021年11月入选首批荆楚社科名家,2021年12月获颁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何兆武先生他的《中国思想发展史》对哲学、政治、农民革命等思想都作了系统的阐述分析,被多所大学选为教科书;章开沅先生是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现改名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和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的创办人和领导者。
中国史学界痛失双星,何兆武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汉译了很多西方著作,让中国更好的了解了世界。章开沅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针砭广为人知。
这两位先生对学术界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们的去世对于学术界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损失,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力。两位先生的逝世,也警示着我们时代的责任接力棒已经开始传递到新一代学者手上。

如何看待“中国史不是历史学”这一事件

1、首先,掌握一些系统的历史知识、史学理论还是很重要的。如果只是凭兴趣,“跟着感觉走”,读了再多的书,看了再多《百家讲坛》中的历史讲座,你都未必真的理解历史,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
那么,怎样掌握基本的系统历史知识和史学理论?你可以根据你已有的基础,选择比较权威的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著作下点功夫来啃。为什么要先读权威的通史著作,因为它的作者治学严谨,写的书史料翔实,论述、论证比较科学,会启迪你如何正确地观察、分析问题,这就让你初步学习到基本的史学理论、史学方法。加上它们是通史,这就使你的历史知识不会是支离破碎的,而是系统的有规律的东西。有些新潮的年轻人会说,那些“公认的、权威的”历史著作保守,观点不新。是有这种情况,但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才是最值得学的,至于观点、结论本来就不可能永久不变的,否则历史学就不会发展了,就不是一门科学了。
2、其次,在吃力地啃通史名著的同时,为了张弛结合,也为了培养兴趣,可结合阅读些既生动又严肃通俗历史著作。这些科普型的历史著作必须是公认的、久经检验的,如过去吴晗编的“历史小丛书”以及以后的《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等。初学者最好不要迷于一些不负责任的哗众取宠的历史书,例如大量充斥于书店的什么什么“大帝”的书。也不要迷信外国历史学家的著作,它们当中即使质量较好较权威的往往也是一西方为中心的,对东方包括中国历史或者有成见、偏见,或者并不真的了解中国历史。当然,看看人家是怎么看世界看中国还是有好处的,我只是说:不要迷信,不要人云亦云,其实对自己中国人写的书也一样。
3、争取多看些原始史料。例如,你要学好中国古代史,像《史记》、《资治通鉴》之类的古代史学名著都没有接触,只是读后人写的历史书,实在太不够了。当然,你不想把历史当作自己的专业,读多读少要根据你的时间和精力,但有可能读多点是有好处的,至少不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不会相信那些不负责任的胡诌。
4、把读历史与观察世界和国内的时事政治结合起来,能从历史找根源的就去找,这样学习就更有实际用处了。
6月23日,中国青年报再次报道同类事件。从本科生到硕士研究生,今年25岁的刘芳(化名)一直学习历史学,但当她报考江苏省苏州市一个公务员岗位时,却被用人单位以她所学专业不是“历史学”为由拒绝。
如天津某考生为研究生学历,所学专业为“考古学”,今年报考天津市某区教师岗位,因专业目录中包括“历史学”专业,该考生因此报名,并通过了笔试。在资格复审环节,招聘单位答复其专业与所招专业不符,要求学校为其开具“考古学”属于“历史学”专业的证明。考生开具证明后,对方仍然表示,必须要求毕业证所学专业是“历史学”。该考生无奈表示:“历史学硕士就没有毕业证上会写着‘历史学’专业3个字的。”最终无缘面试。
针对此类现象,有考生表示,像吕梁的王慧慧等经报道引起相关部门重视、重新获得面试资格的考生毕竟是少数,要解决根本问题,还在于尽快统一、明确此类考试的招考专业等要求。也有高校教师表示,学科分类有很多,要求人事部门审核人员做到全面掌握难度不小,需要一个逐步学习了解的过程。

著名的历史学家余英时先生去世了,他在业界的口碑如何?

余英时(1930年1月22日-2021年8月1日),男,生于天津,籍贯安徽潜山,当代历史学家、汉学家,美国哲学学会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荣誉讲座教授。[1]
1950-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为新亚书院文史系首届毕业生。1956-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升先生,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2006年,荣获有“人文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2021年,荣获有“东方诺贝尔奖”之称的唐奖首届汉学奖。[1][2][3]
余英时在中国历史、尤其是思想史和文化史方面有开创性研究,是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三校延聘正教授者。他著作等身,凡数十种,包括《士与中国文化》《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朱熹的历史世界》《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等。[3][4][5]为奖励撰写专书或博士论文之人文研究年轻学者而设立的“余英时先生人文研究奖”首届颁奖于2021年。
他在业界的口碑是相当不错的,很多人都非常尊敬他,而且对于历史的研究是比较深的。
口碑如何病句,口碑:口口成碑,只能指道德节操高尚。
口碑是非常不错的,并且有很多人的喜欢,而且也会有自己的产品,是非常好的。
死了个老头而已,正常

怎样看待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比较大的大一统.从夏朝在黄河流域统一开始,接着是商,周.周朝后期出现了诸侯分裂--春秋战国时期.那就是所谓"分".但是随着生产力发展和人民日益要求安定生活的愿望强烈,必定会出现某些能够主持大局的政权出现,在春秋战国中,中国从奴隶社会走向了封建社会.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割据战争,使人民苦不堪言,而这时经过商鞅变法而变得强大的秦国就自然成为了可以主持大局的人.但是"合"了不久,由于秦始皇的暴政,又促使人民不满,农民战争爆发,出现了好几股势力,例如刘邦,项羽,之前的陈胜吴广也算.后来由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一些制度,而且也把诸侯割据的隐患也继承下一部分,比如封国制.汉朝后期,宦官专权,汉朝败落,又 出现了几股比较强的势力,例如曹操袁绍.然后便出现了三国演义的开篇.
历史上的分分合合都是有它的发展趋势的.根本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固有规律.而且撇开这些东西不讲,没有哪个人愿意在那样黑暗的社会环境里生存,对人民来说,在安定时,他们就会愿意安静地,满意地做统治者的奴隶,到了乱世,连奴隶都做不稳了,他们也就要起来反抗了.
人都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这话没错,你看曹操啊,什么刘邦啊,多有名啊,人家都是人民来的.尤其刘邦,他是农民出身,根本没文化,在史书上他父亲的名字也没有被好好地提到,说明家什的低微.
以上是本人自己见解,哈哈~有更好答案就别看偶滴啦~看到历史问题偶就想发挥一下~偶喜欢历史哟~ ^_^
很难回答,就是死人的故事吧。和你自己的经历比一下会发现就是你自己的经历,有过辉煌,也有屈辱,有自己的文化,影响了周围的人。
这种题目未必太大了吧。。。就是请专门研究历史的教授也不一定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不能带着个人感情色彩去看,应该客观地去分析和总结.
我觉得最无能的就是宋朝,中国也就是从那时就注定了半殖民地命运,
如果宋的强大可以抵抗元军践踏中原文化,那么中国在宋朝末,下一个朝代更替后就可以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那谁侵略谁还不一定呢。
自己研究着玩的。呵呵
本文标题: 怎样看待中国历史学界大批老教授去世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305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何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影响下的传统文化的特质慈禧如果直接解除八大臣的职务会怎么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