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称古代“都城专业户”的洛阳,如今为何会沦为普通城市呢?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上,长安和洛阳是齐名的城市,甚至在长安成为首都的时候,洛...

古代高丽人把平壤叫镐京,古代日本人把京都叫洛阳,为什么古代蒙古人不把自己的都城用中原城市代指

堪称古代“都城专业户”的洛阳,如今为何会沦为普通城市呢?

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上,长安和洛阳是齐名的城市,甚至在长安成为首都的时候,洛阳往往是陪都,而洛阳成为首都的时候,长安往往也是陪都。那么,洛阳为什么如此衰败?以至于在当下的河南,洛阳都只是一个很寻常普通的城市?

图片:历史上的洛阳剧照

一、洛阳的变迁

河南有个别称,叫做最古老的中国,因为河南这块土地上,有着二里头遗址,更存在有洛阳、开封这样历史悠久的城市。

1、东周与洛阳

西周初年,洛阳的优势开始凸显起来,西周和以往的任何一个政权都不同,西周在完成对商朝的覆灭以后,周武王确立了分封制度,同时,诸侯们需要向周朝天子进贡各地的方物,此时的周朝天子,最为器重的城市莫过于两座。

一座是洛邑,就是现在洛阳的前身,而另一座是镐京,在今天的关中地区,虽然镐京在东周以后就不再是京城,但是,这个定都格局,却影响后来的历史长达千余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镐京

周朝虽然统治华夏,但是周的族群人口基数太少,为了防止对诸侯国的失控,给周人带来灭顶之灾,于是利用镐京的关中天险,防止外敌打上门来。

而洛阳则交通便利,每当诸侯需要向天子进贡方物的时候,天子和诸侯可以在洛阳进行会见,毕竟,交通便利,对周天子和诸侯都十分有利。

西周灭亡以后,关中和洛阳遭到分拆,洛阳成为了东周天子的都城,而关中则成了秦国的乐园,洛阳和关中的分拆,也注定了两方政权命运的截然不同。

秦国占据关中,利用关中的特殊地理环境,实现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模式,开始缓慢发展,虽然秦的实力长期不如东方各国,但毕竟有函谷关天险,因此秦人不需要过于担心来自东方的敌人,而周朝因为只剩下洛阳,导致四周无险可守,这让周天子即便想实现自强,也没有那个发展空间。

图片:函谷关三维地形资料截图

2、东汉时期的洛阳

东周末年,秦吞并洛阳,随着洛阳成为秦的领土一部分,东周也随之毁灭,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以后,也曾一度考虑在洛阳建立都城,不过刘邦是一个很现实的人。

对于刘邦来说,长安才是汉朝的京城,而洛阳之所以也被视为京城,是因为刘邦觉得,自己比起当年的周天子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刘邦才会定都洛阳,不过,洛阳在西汉时代,其存在感并不强。

西汉灭亡后,天下开始不稳定,王莽死后,各地军阀开始分割华夏大地,其中,一个叫刘秀的军阀,在洛阳建立了新王朝:东汉。

刘秀之所以定都洛阳,是因为对他来说,自己有绝对实力横扫整个天下,因此刘秀的洛阳朝廷建立不久,东汉大军就夺取了长安。他觉得如今天下一统,长安太过偏僻,不如洛阳交通便利,于是,在消灭了长安的势力以后,依旧将洛阳视为京城。

当然,考虑西汉时候长安的特殊地位,刘秀还是给了长安陪都的名分,终究,风水轮流转,终于轮到洛阳兴旺了。

东汉和西汉面对的情况截然不同,在西汉的汉武帝时代之前,诸侯王的势力很大,因此,天子定都长安,也是一种安全感的体现,而东汉时期,诸侯的势力名存实亡,任何势力都不能够和朝廷相提并论,因此,定都洛阳要比定都长安更有优势。

图片:都城长安剧照

3、乱世中的洛阳

三国的终结者西晋,也曾定都洛阳,西晋作为大一统帝国,并且司马炎相信,西晋天下必然千秋万世,因此,洛阳的交通便利,成为西晋帝国的首选。

不过,随着司马炎的过世,西晋爆发了大规模内战,并且到了内战后期,少数民族政权也随之崛起,最终,洛阳和长安相继沦陷,西晋覆灭,之后的华夏大地陷入了长达百余年的战乱。

这一切直到隋朝建立才结束,隋文帝考虑到江山的安全性,于是定都长安,不过,随着隋炀帝掌权,隋炀帝将都城迁移到了洛阳,其实此时天下一统,定都长安和洛阳确实没什么区别,不过,隋炀帝的暴行,导致隋朝天下群雄割据,最终,长安和洛阳分别归属于两个政权,长安落入李渊之手,而洛阳成为了王世充的京城。

当然,在乱世如果没有绝对实力来碾压对手,定都洛阳是十分吃亏的,因此,长安的李渊,最终灭亡了洛阳的王世充,天下再度归于一统。

为什么古代中国从未征服过朝鲜半岛?

首先是因为在中国古代最具有扩张性的朝代,像汉唐的首都和经济中心距离朝鲜太远,军粮的运输非常困难。不是不想征服,而是经济条件限制住了,实际上汉朝也曾经把朝鲜的大部分纳入过版图。而宋,明都不太具有扩张性。(老朱一口气给后代定了七八个不征的国家,其中就有朝鲜)
再就是过去的朝鲜远比现在要冷,经济和农业都不发达,而且全是山地。占领了那里给中国带不来什么太大的实际好处。
最后是经过唐朝的一系列军事打击和经济文化同化,朝鲜已经向中国称臣。没有了军事威胁。甚至还经常帮助中国朝廷打击和牵制游牧民族。它们自己也把自己看成是华夏的一分子。自称小中华
错误,唐朝中国征服了朝鲜半岛。
大唐与高丽、新罗、百济
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年)至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廷多次东征、先后攻占百济、高丽的战争。 唐朝初立,曾与高丽互派使者通好。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李渊册封高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当时朝鲜半岛并存三个独立国家,北部为高丽,南部偏东为新罗,南部偏西为百济。其中新罗一直与唐廷保持朝贡关系。贞观十七年九月,新罗遣使入朝,述说百济攻占其40余城,并与高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司农丞相里玄奖出使高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丽莫离支泉盖苏文拒绝,唐太宗遂决定发兵东征高丽。 十八年十一月,诏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太子詹事、左卫率李?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分道进击高丽(参见唐太宗攻高丽之战)。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五月初二,张亮率水军渡海袭占卑沙城(即卑奢城,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十七日,李?军攻克辽东重镇辽东城(今辽宁辽阳),斩俘两万余人,以其地置辽州。六月,唐军进至安市城(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高丽北部耨萨(相当于唐的都督)高延寿、高惠真率15万大军前来救援,被唐军击败,余众归降。高丽举国震恐,自后黄城(今辽宁沈阳南)至银城(今辽宁铁岭南)一带空无人烟。七月,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由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至九月仍未攻克。时近深秋,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唐太宗被迫于九月十八日班师还朝,没有达到征占高丽的预期目的。 二十一年二月,唐太宗决定再次东征。朝议认为高丽依山为城,易守难攻,应派偏师进袭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几年后即可使高丽因粮荒而土崩瓦解。唐太宗采纳这一建议,命牛进达和李?率军从水陆两路进扰高丽。唐军数次击败高丽军,高丽王被迫于十二月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谢罪。 二十二年正月,唐太宗派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率3万大军乘楼船渡海,入鸭绿水(即鸭绿江),在泊沟城(即今辽宁丹东东北)大败高丽军。唐军偏师连续骚扰,使高丽已穷困凋弊,唐太宗乃决定二十三年征发30万大军,一举灭掉高丽,并命人大造舰船。后因是年五月唐太宗病逝,东征之役遂罢。 高宗李治即位后,唐与高丽、百济之间几年内相安无事,百济还曾遣使入朝。永微六年(655年),高丽与百济、??联兵入侵新罗,夺其33城,新罗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遂命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兵击高丽。唐与高丽、百济之间烽烟再起。 显庆三年(658年),程名振攻克高丽赤烽镇(约在今辽宁海城境),斩首3000级。四年,唐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在横山(今辽宁辽阳附近华表山)大败高丽军。百济依恃高丽为援,多次侵扰新罗。唐高宗遂决定先攻下百济、再灭高丽,于五年三月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10万出兵百济,并诏令新罗出兵5万策应唐军行动(参见唐灭百济之战)。 八月,苏定方引兵自成山(今山东荣成)渡海,在熊津江(即今韩国南部锦江)口大败百济军,然后水陆并进,直趋百济都城俱拔城(今韩国全州)。百济倾国迎战,仍被苏定方大破,国王扶余义慈被迫率众归降,百济遂灭。唐在百济置熊津等五都督府,使高丽失去盟国,陷入孤立境地。 唐灭百济后,高宗欲乘胜进军高丽,乃于龙朔元年(661年)命几路大军分道进击。七月,平壤道行军总管苏定方在浊水(今朝鲜大同江)击败高丽军,乘胜进围平壤。九月,辽东道行军总管契?何力在鸭绿水重创高丽军3万。在此之前,百济僧道琛和故将福信再次起兵反唐,立扶余丰为国王,围攻唐留守百济的刘仁愿军。而苏定方围平壤久攻不下,又逢大雪天寒,高宗遂于二年二月命唐军自高丽班师(参见平壤之战)。 龙朔元年至三年,唐检校带方州刺史刘仁轨率军多次击败百济军,再次征服百济。乾封元年(666年),高丽内部发生动乱,唐抓住机会,以李?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分道合击高丽(参见唐灭高丽之战)。二年九月,李?攻拔高丽军事重镇新城(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接着,唐军在金山(今辽宁昌图西)大败高丽军,斩首5万余级。总章元年(668年)九月,唐军攻占平壤,灭掉高丽。唐廷在平壤置安东都护府,以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率兵2万驻守此重镇

朝鲜、韩国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是将整个“朝鲜通史”划分为以下历史阶段:旧石器时期——新石器时期——青铜时代——古朝鲜(新金属时期、卫满朝鲜、汉的郡县)——诸联盟王国(高句丽、辰国与三韩)——三国时期(高句丽、百济、新罗)——南北国时期(新罗、渤海)——高丽——朝鲜——韩国。另外还有一种非学术意味更多一些的观点则是以“檀君朝鲜”时期来标记青铜时代和古朝鲜时期。
PS:从三国时候开始,我们就不停的打击朝鲜的,有史为证的,你也可以参阅一下各种资料,但中国和西方列强不同,我们一直都是打的你俯首称臣作罢,而不是非要把对方的国家变成自己的殖民地或者并入版图
1:历史上,中国的统治重心一直不在东北,因此对朝鲜半岛的重视程度自然稍差;
2:不是不想征服。汉、隋、唐都对朝鲜半岛进行了大规模的征伐,隋朝还因征伐高句丽失败而丧亡,但都未完全成功,汉唐都在征服部分区域后退回。归根结底,高丽棒子实在强悍。辽、金都曾与高丽作战,未能成功,元朝曾攻克朝鲜全境,但只是作为属国,清朝入关前即已打败朝鲜,但也只是满足于成为属国而已。说到底,高丽棒子实在强悍,当征讨成功获得的利益不能抵消征服和占领的成本的时候,那自然就不愿意一意征服了。所以才有明成祖把朝鲜列为“不征之国”。
3:顺便说一句:中国历史上其实也很霸道的。明朝曾占领越南,但因人家不断反抗而被迫退回;清朝曾经占领缅甸大部,但也因代价太大而撤军。
错误,唐朝中国征服了朝鲜半岛。
大唐与高丽、新罗、百济
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年)至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廷多次东征、先后攻占百济、高丽的战争。 唐朝初立,曾与高丽互派使者通好。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李渊册封高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当时朝鲜半岛并存三个独立国家,北部为高丽,南部偏东为新罗,南部偏西为百济。其中新罗一直与唐廷保持朝贡关系。贞观十七年九月,新罗遣使入朝,述说百济攻占其40余城,并与高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司农丞相里玄奖出使高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丽莫离支泉盖苏文拒绝,唐太宗遂决定发兵东征高丽。 十八年十一月,诏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太子詹事、左卫率李?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分道进击高丽(参见唐太宗攻高丽之战)。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五月初二,张亮率水军渡海袭占卑沙城(即卑奢城,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十七日,李?军攻克辽东重镇辽东城(今辽宁辽阳),斩俘两万余人,以其地置辽州。六月,唐军进至安市城(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高丽北部耨萨(相当于唐的都督)高延寿、高惠真率15万大军前来救援,被唐军击败,余众归降。高丽举国震恐,自后黄城(今辽宁沈阳南)至银城(今辽宁铁岭南)一带空无人烟。七月,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由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至九月仍未攻克。时近深秋,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唐太宗被迫于九月十八日班师还朝,没有达到征占高丽的预期目的。 二十一年二月,唐太宗决定再次东征。朝议认为高丽依山为城,易守难攻,应派偏师进袭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几年后即可使高丽因粮荒而土崩瓦解。唐太宗采纳这一建议,命牛进达和李?率军从水陆两路进扰高丽。唐军数次击败高丽军,高丽王被迫于十二月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谢罪。 二十二年正月,唐太宗派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率3万大军乘楼船渡海,入鸭绿水(即鸭绿江),在泊沟城(即今辽宁丹东东北)大败高丽军。唐军偏师连续骚扰,使高丽已穷困凋弊,唐太宗乃决定二十三年征发30万大军,一举灭掉高丽,并命人大造舰船。后因是年五月唐太宗病逝,东征之役遂罢。 高宗李治即位后,唐与高丽、百济之间几年内相安无事,百济还曾遣使入朝。永微六年(655年),高丽与百济、??联兵入侵新罗,夺其33城,新罗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遂命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兵击高丽。唐与高丽、百济之间烽烟再起。 显庆三年(658年),程名振攻克高丽赤烽镇(约在今辽宁海城境),斩首3000级。四年,唐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在横山(今辽宁辽阳附近华表山)大败高丽军。百济依恃高丽为援,多次侵扰新罗。唐高宗遂决定先攻下百济、再灭高丽,于五年三月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10万出兵百济,并诏令新罗出兵5万策应唐军行动(参见唐灭百济之战)。 八月,苏定方引兵自成山(今山东荣成)渡海,在熊津江(即今韩国南部锦江)口大败百济军,然后水陆并进,直趋百济都城俱拔城(今韩国全州)。百济倾国迎战,仍被苏定方大破,国王扶余义慈被迫率众归降,百济遂灭。唐在百济置熊津等五都督府,使高丽失去盟国,陷入孤立境地。 唐灭百济后,高宗欲乘胜进军高丽,乃于龙朔元年(661年)命几路大军分道进击。七月,平壤道行军总管苏定方在浊水(今朝鲜大同江)击败高丽军,乘胜进围平壤。九月,辽东道行军总管契?何力在鸭绿水重创高丽军3万。在此之前,百济僧道琛和故将福信再次起兵反唐,立扶余丰为国王,围攻唐留守百济的刘仁愿军。而苏定方围平壤久攻不下,又逢大雪天寒,高宗遂于二年二月命唐军自高丽班师(参见平壤之战)。 龙朔元年至三年,唐检校带方州刺史刘仁轨率军多次击败百济军,再次征服百济。乾封元年(666年),高丽内部发生动乱,唐抓住机会,以李?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分道合击高丽(参见唐灭高丽之战)。二年九月,李?攻拔高丽军事重镇新城(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接着,唐军在金山(今辽宁昌图西)大败高丽军,斩首5万余级。总章元年(668年)九月,唐军攻占平壤,灭掉高丽。唐廷在平壤置安东都护府,以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率兵2万驻守此重镇

朝鲜、韩国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是将整个“朝鲜通史”划分为以下历史阶段:旧石器时期——新石器时期——青铜时代——古朝鲜(新金属时期、卫满朝鲜、汉的郡县)——诸联盟王国(高句丽、辰国与三韩)——三国时期(高句丽、百济、新罗)——南北国时期(新罗、渤海)——高丽——朝鲜——韩国。另外还有一种非学术意味更多一些的观点则是以“檀君朝鲜”时期来标记青铜时代和古朝鲜时期。
从三国时候开始,我们就不停的打击朝鲜的,中国我们一直都是打的你俯首称臣作罢,而不是非要把对方的国家变成自己的殖民地或者并入版图

没文化,真可怕。我堂堂中国,会惧朝鲜这个弹丸之地。
其实朝鲜半岛(古称高丽)在中华民族强盛时期是向中国称臣的,每年还要进贡。而且在古时,各个朝代都没有特别重视海权的发展,而且在自己的东部沿海有足够的出海口,对于朝鲜半岛自然没有太多的重视。另外,历史上,各朝代很重视西部的扩张,而同时又经常受到西部各民族的骚扰,所以把西部放在了国家建设的重点。

西周时期为什么把象征着王权的九鼎置于洛阳,而不是镐京?

因为洛阳是西周的国都,所以象征着王权的九鼎才会被迁移至此。相传,大禹在建立夏朝之后各地为对他表示祝贺纷纷进献青铜至阳城。年复一年,阳城内的青铜数量越来越多。大禹见状便模仿黄帝功成铸鼎的举动将闲置的青铜拿来铸鼎。因为当时天下共有九州,所以最后一共铸造了九个大鼎,这九个大鼎各自代表一个州。待铸造完成之后这九鼎便被置于都城阳城之中,代表着身居阳城的大禹是九州的主宰。

自这之后九鼎就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基于这个象征意义,九鼎一般都位于都城内。所以待商汤灭亡夏朝之后,他也曾将九鼎搬迁至商朝新都城毫。不过商朝建立前期由于它政局尚且不稳的缘故国都在这之后还曾多次变更,后来直到盘庚上位将都城迁至殷之后才逐渐趋于稳定。而在定都殷之后代表王权的九鼎也被迁移至了此处。待商朝灭亡之后将其取代的西周将都城定于旧称为洛邑为洛阳,于是九鼎就又被迁移至了洛邑。

周武王姬发在打败商纣王并建立周朝之后因考虑到殷商遗民大都分散中原地区的东部,所以他担心定都于地处西部的丰镐恐不利于对这些人的统治,所以他决定重选国都。在经过一番仔细挑选之后周武王决定在靠近殷商遗民的天室山附近新建一座国都。不过这座新都还未建成周武王便逝世,而继他之后即位的周成王则继承了这一任务,最后新都成功建成。

这座新都就是洛邑,待它建成之后周成王便将九鼎给搬了过来,借此来彰显洛邑的都城地位。九鼎身为王权的象征,长久以来都是各朝王室以及各地诸侯十分看重的物件。进入东周之后那些觊觎王权的诸侯王也曾多次想要问鼎,想要借由九鼎来号令各地诸侯。由此可见,九鼎在夏商周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大家都知道,鼎在古代是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九鼎更是为夏商周三代的传世重器,相传为大禹收九州之铜铸造。夏亡商受,九鼎置于商朝都城朝歌。夏商之间传承了近1000年,到了商朝末年,周武王灭商,周武王将九鼎放在了洛邑(即洛阳),那么周武王为什么没有把九鼎放到都城镐京而是放在洛阳了呢?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这个问题。

据传禹铸九鼎,大禹时代有没有铸造九鼎的能力?“夏代”的中国地区根本没有制造鼎的能力从冶炼技术的考证情况来看,夏代(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中国地区根本没有能力制造大型的在铜器。中国地区最早发现比较复杂的冶炼技术的实物证据,是在陶寺文化遗址中的铜铃,大约在公元前2000-1900年之间。陶寺铜铃则是中国地区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完整的复合范铜器。这个突然出现于中国地区的铜铃,显示出了更复杂的冶炼技术,是制造大型铜鼎的必要技术条件。在此之前,中国地区只发现一些零星的铜器。

我个人认为有下面两个重要原因:

第一,周武王本来打算在洛邑建都,所以就把九鼎放在了洛邑,但是周武王灭商后不到2年就去世,后来周公和周成王依旧大规模营建了洛邑,并取名为“成周”,意味着“周成于此”。

第二,新的政权需要证明自己的正统,尽管周人自称帝喾之后,但周人是才从“戎狄之间”迁到西岐,自身的正统性受到争议。所以,把九鼎放在洛邑,就显的无比的正统了。

古代十三朝为何都在洛阳建都?

洛阳一带是夏民族活动的中心。夏禹的行迹,主要在黄河、伊河和颖水一带。大禹治水的时候,把天下分为九州,洛阳一带称为豫州

阳在古代的字眼里代表着山南水北。常识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地方在山南边河北边,通常阳光充足,冬天寒风较弱,而且生活便利。因此,人们选在“阳”地建设城市是古代很普遍的做法。山之南为阳、山之北为阴河之北为阳 河之南为阴古人就这样对城市进行命名。

1、夏朝都洛

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第三个帝王,禹的孙子太康把夏都从阳翟迁到涩谷谷。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斟酌的具体位置在今洛阳市区以东的偃师二里头。太康是一个昏庸的君主,他不管政事,专爱打猎。黄河下游有一个部落首领叫后羿,有一次太康到洛水南边打猎,被后羿带兵挡住归路。太康只好在洛水南岸过着流亡的生活。后羿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为王。仲康死后,后羿夺取了夏朝的王位,后来太康的侄孙恢复了夏朝的统治,并把夏都迁到阳翟。经过数次迁移,夏朝最后一个国王夏桀又把国都迁到斟隅。

2、商朝都洛

商部落的祖先曾协助大禹治水,住在离洛水不远的地方,以后被封到商(今商一带一带)。公元前l6世纪,商汤带领军队打败夏桀,建立了商朝。商汤把国都迁到西亳。西亳在今洛阳老城以东约30公里处,斟斟酌斟酌城所在地南北相望。商朝在这里定都约230年,后来迁到荥阳一带。

3、西周以洛阳为东都

周部落的祖先原来也生活在洛阳。司马迁曾说,夏、商、周三代之居,均在河(黄河)洛(洛水)之间。因周部落的祖先善于种植,被舜封于关中平原(今陕西武功)一带,后来逐渐强大起来。公元前1 1世纪,殷纣王无道,周武王率八百诸侯在孟津会盟,渡过黄河,灭了商朝。灭殷以后,周武王先回到洛阳。他亲自察看地形,建起了一座专供周人居住的城邑,即洛邑,并把象征国家权力的九鼎从殷都搬到这里。然后,周武王把国都定在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南)。周武王死后,他的弟弟周公旦辅助周成王(武王的儿子)掌管国家大事。

为了巩固对东方的统治,利用洛阳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周成王采纳了周公在洛阳建立东都的建议,派周公和召公组织大规模建设洛邑。经过施工,建成了两座城池,一座是王城,一座是成周城,规模模都相当大。这样西周就有了两个京都,西面的镐京称为宗周,东面的洛邑称为成周。洛阳作为西周。

4、东周以洛阳为国都

西周末年,关中发生在地震,加上朝廷腐败,犬戎进攻,镐京被抢劫一空,周平王决定废西京,迁都洛邑。历史上把这以后的时期叫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秦襄公等人的护送下来到洛邑。周平王因秦襄公护驾有功而封其为诸侯,并把岐以西的地方赐给他。东周共经历了548年,分为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那时周王朝的统治衰弱,诸侯争霸,战事频繁。但是洛阳的经济和文化却很发达。

洛阳是“商遍天下,富冠海内”的名都。人们修了很多水渠,用来灌溉农田。有许多手工业者从事制绳、酿酒、制陶、冶炼等手工业劳动。很多人从事商业活动,商品经济很活跃。

5、东汉以洛阳为都

出身于南阳贵族家庭的刘秀,在农民起义军推翻王莽政权以后,夺取了农民战争的胜利果实,建立了东汉王朝。刘秀于公元25年定都洛阳。他认为汉属火德。忌水,所以改写洛阳为雒阳(“雒”同洛,周时亦称洛阳为“雒邑”)。经过10多年征战,东汉重新统一了全国。东汉时期的洛阳,城市建筑宏伟壮观,手工业和商业都很发达。在手工业方面,冶炼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能够炼白口铁、麻口铁、灰口铁和脱碳钢,并且比欧洲早一千多年用煤作燃料。当时洛阳是全国最大、最繁华的商业都市,也是对外贸易的中心。

市面上有很多商店和商贩。商人们有的来自内地,有的来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的来自国外。洛阳还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全国各地的文人们汇集在洛阳。当时洛阳有太学,相当于国立大学,学生最多时达到3万多人。洛阳还有当时全国最大的图书馆——东观。著名的国家天文台——灵台也建在这里。许多著作和发明在洛阳诞生,如张衡发明浑天仪、地动仪,蔡伦改进造纸术,班固著((汉书》等等。东汉时,佛教正式传入我国。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我国后官方建立的第一座寺庙,是中国佛教早期传播的中心。东汉除了董卓挟汉献帝迁长安6年,曹操挟汉献帝迁许昌24年外,在洛阳定都时间为14帝166年。

6、曹魏定都洛阳

曹操原来是洛阳城内管理城北部治安的北部尉,后来因镇压黄巾军有功,被提升为济南相。董卓之乱以后,外戚董承和一些大臣带着汉献帝从长安回到洛阳。因洛阳已成废墟,曹操就把汉献帝迎接到许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20年,曹操在洛阳病死。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并把雒阳改为洛阳。曹魏在洛定都46年。

7、定都洛阳

公元265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迫使曹奂让位,自立为帝。司马炎改国号为晋,历史上称之为西晋,仍以洛阳为国都。西晋在洛定都51年。曹魏和西晋时期,洛阳都城得到重建,恢复了昔日的繁华。城内市场热闹商家商家商家众多。洛阳与西域各国、北方少数民族及东夷倭国(日本)的贸易往来增多。

在文化方面,曹魏时期恢复了太学。“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等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陈寿在洛阳写成了《三国志》。马钧在洛阳创造了翻车(水车)和指南车。西晋时期,统治集团非常腐败。他们的种种丑行超过了历代帝王,对劳动人民的迫害甚于洪水猛兽。后来,宫廷内部发生了“八王之乱”,洛阳再度遭到严重破坏。公元304年,北方的匈奴

贵族刘渊自称汉王。公元311年,刘渊的儿子刘聪攻占洛阳,杀了晋怀帝。五年后攻下长安,杀了晋愍帝,西晋都洛51年而灭亡。

8、北魏迁都洛阳

十六国大乱的时候,北方的鲜卑族拓跋氏逐渐兴盛起来。公元368年,他们在平城 (今山西大同)建立了魏国,历史上称之为北魏或元魏。北魏用武力统一了北方,与西晋贵族建立的东晋王朝南北相对,开始了南北朝时期。北魏统一北方后,魏孝文帝拓跋宏经过巡视和对比,决定迁都洛阳。但大臣们留恋故土,不愿迁都。魏孝文帝以南征齐国的名义举兵南进。大军走到洛阳,休息了三天。

大臣们看到洛阳的繁荣景象,也同意迁都了。迁都洛阳(公元494年)以后,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比如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他还严惩贪官污吏,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洛阳又一次得到恢复和发展,人口达到40万。在意识形态方面。魏孝文帝提倡儒术,崇尚佛教。北魏定都洛阳42年,在洛阳建了1300多所佛寺。其中最大的是永宁寺,寺内有一座木塔,高100丈,据说在百里以外都可以看见。闻名中外的龙门石窟,也是北魏时期开始开凿的。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远的《水经注))也创作于北魏时期。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西魏(在长安)和东魏(在邺城)。

9、 隋以洛阳为东都

公元581年,杨坚迫使北周皇帝让位,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公元589年,杨坚完成了统一大业,结束了自西晋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局面。

公元604年,杨坚的儿子杨广杀死父亲,自立为帝,这就是隋炀帝。隋炀帝深知洛阳是军事要地,即位的第二年便征发百万民工营建东都洛阳城,建成了规模宏大的隋东都城。隋炀帝随即把文武百官和皇宫迁到洛阳。洛阳又一次成为全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口超过百万,进入了空前繁荣时期。隋炀帝还以洛阳为中心修建了大运河。大运河通贯南北,全长约2000公里。当时洛阳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手工业、商业极为发达,成为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工商业大都会。

10、唐都洛阳

621年,李世民攻克洛阳。洛阳在唐朝的大部分时间里是陪都,地位仅次于长安。有6位皇帝曾经移都洛阳,累计时间约70余年。这期间洛阳便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特别是武则天,在洛阳称帝的时间达15年。隋末洛阳未受到大的破坏,唐代洛阳仍十分繁盛,人口最多时达l40余万。洛阳在经济上比长安还要发达。

手工业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洛阳是唐代丝绸的加工集散地,是唐三彩的故乡。丝绸之路以洛阳为起点,各国使者、学者和商人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加强了中外合作与交流。唐代对龙门石窟进行了进一

步开发。现在可以看到的龙门石窟雕像,大部分开凿于唐朝。其中最著名的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开凿于武则天时期。洛阳还是全国文人学士荟萃的地方。唐初四杰曾经云集在洛阳。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公权颜真卿颜真卿颜真卿颜真卿、吴道子、玄奘等人,都曾在洛阳活动并从事创作。当时洛阳牡丹已驰名天下。

唐代洛阳是世界东方最大的都市之一。开元、天宝之际,政治日趋腐败,社会矛盾尖锐,中央集权消弱,蕃镇割据势力扩大,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于公元755年起兵叛唐,攻下洛阳,自称皇帝,国号大燕,定都洛阳并打入长安。安禄山回洛后,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子继位,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仍都洛阳,国号仍为大燕。后长安、洛阳被唐攻破,洛阳再次被史思明攻开,两年后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史朝义于公元763年自杀,历经七年安史之乱被平息。叛军盘据洛阳建立大燕国,使洛阳成为大乱的中心战场。唐(含武周)都洛约70余年。

11、后梁都洛

唐朝后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阶级斗争日益尖锐。朝廷陷于派系斗争之中,政治腐败。公元874年,王仙芝率众起义。第二年,黄巢起义响应。起义军于880年11月攻取东都洛阳,l2月破潼关,攻占长安。但黄巢部将朱温叛变,使起义军惨败,唐昭宗李晔封朱温为东平王,后来朱温挟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又先后连杀两位皇帝,自称梁太祖。后梁以洛阳为都4年余。

12、后唐都洛

庄宗同光元年(923年)十二月,庄宗李存勖从魏州迁洛阳,以西京洛阳为都,东京开封为陪都。同光四年(926年)四月,唐将李嗣源兵变入洛,夺取帝位,改元“天成”,是为后唐明宗。天成二年 (927年)十月,明宗迁都开封。后唐愍帝应顺元年(934年)四月,潞王李从珂拥兵入洛阳称帝,是为后唐末帝。后唐以洛阳为都,东京开封为陪都。清泰三年(936年)闰十一月,后唐大将石敬瑭勾结契丹攻入洛阳,唐末帝自焚,唐亡。后唐以洛阳为都6年零6个月。

13、后晋都洛

石敬瑭灭唐建后晋,即帝位于洛阳,是为后晋高祖。天福二年(937年)四月,晋高祖迁都东京开封。洛阳为后晋首都6个月。

此外,还有河南王(申阳)、西汉(刘邦)、新莽(王莽)、更始帝(刘玄)、郑(王世充)、大燕(安禄山)等朝代或政权曾以洛阳为首都。l932年日侵淞沪,国民政府以洛阳为行都,于同年3月由南京迁都洛阳,5月上海停战,国民政府于l l月又迁回南京.

因为洛阳经济发展比较先进,而且地理环境非常好,背靠邙山,是个风水宝地。
洛阳是天下之中、宋代以前,在北方洛阳作为北方中国的中心,洛阳周围的形势也好。
因为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是非常不错的,而且有之前留下的根基。
本文标题: 古代高丽人把平壤叫镐京,古代日本人把京都叫洛阳,为什么古代蒙古人不把自己的都城用中原城市代指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260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行善作恶,在你脸上都会留下标记!宋朝服装和明朝服装有哪些不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