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去向,为什么众说纷纭

发布时间: 2021-11-05 20:11:3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5

建文帝朱允炆逃到哪里了?建文帝朱允炆,其父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早年立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礼法传统,立朱允炆为...

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去向,为什么众说纷纭

建文帝朱允炆逃到哪里了?

建文帝朱允炆,其父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早年立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礼法传统,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死时,他已21岁了。在位只有四年,就被自己的叔叔朱棣用武力推翻,最后下落不明。建文帝究竟去了哪,众说纷纭。 

自焚说

据永乐年间《实录》和《明史稿》的记载,建文帝继位后,即用兵部尚书齐泰和大常卿黄子澄谋,定策削藩。领兵在外、身为燕王的朱棣立即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南下,发起“靖难之役”。不到四年,燕王即挥师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建文帝求和不允,只好死守,但是他的主帅李景隆却打开金川门迎燕王大军入城,满朝文武纷纷投降。

建文帝眼看大势已去,不得已下令焚宫,顿时火光熊熊,建文帝携皇后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嫔侍从等,大都亦随其蹈火而死。燕王朱棣入宫后,清宫三日,搜查建文帝下落。宫内侍人都说建文帝已自焚,并从火堆里扒出一具烧焦的尸体证明之。燕王见到尸体,分不清男女,惨不忍睹。其继位称帝后,只得以天子“礼葬建文皇帝”。《明史·成祖本纪》及《明史·方孝儒传》均持此说。

削发为僧说

清代名人吕安世和近人蔡东藩等则认为燕军破城后,建文帝无可奈何,遂想一死了之。此时少监王钺告诉他:你祖父临死时,给你留下一个铁箱子,让我在你大难临头时交给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内。群臣急忙把箱子抬来,打开一看,里边有三张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证,上面写好了建文帝等三个人的名字。还放着三件僧衣、一把剃头刀、白金十锭、遗书一封,书中写明:“建文帝从鬼门出,其它人从水关御沟走,傍晚在神乐观西房会集。”据此,建文帝三人剃了头,换上了憎衣,只带了九个人来到鬼门。

还有一种说法,据《江油县志》记载: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兵败归隐此山。不详。综上,朱棣在即位后,下令搜寻建文帝,这是历史事实。但他的真实用心及建文帝的真正下落,至今仍是一个未揭开的历史之谜。各类词书字典,也只好注明;“建文帝不知所终”。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仅仅四年的时间即告结束,作为皇帝太过仁慈,有时甚至优柔寡断,如果是作为臣子,相信他可以爱民如子,两袖清风,但做皇帝不一样,皇帝注定与鲜血分不开,他要排除异己;他要树立皇威,如果不能做到这些,皇帝也终将被历史淘汰,建文帝就是这样一个悲剧人物。

正史上记载的是建文帝自焚,并从火堆里扒出一具烧焦的尸体证明,所以燕王朱棣只得以天子礼葬建文皇帝。后来朱棣登基,他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中也提到建文帝是自焚而死,只不过原因是权奸逼迫。
在民间隐姓埋名了。因为怕受到朱棣的进一步追杀,他应该是逃亡到民间躲起来过着百姓的生活了。
这个问题现在也还是个迷。没有人真正知道朱允炆到底逃哪了,有人说朱元璋给他留了个盒子,打开后是个剃刀,意思就是剃了头发出家,还有人说被大火烧死了,还有人说是趁乱跑走了。但都没有历史依据。
建文帝出家东明寺。

建文帝最后的去向?

朱允文的死是众说纷纭,有如下几种观点:
第1种说法:就在燕王朱棣(后永乐大帝)攻进城的前几天,建文帝(朱允文)就流窜到海外了,所以就在也没有信息了;
第2种说法:说在后宫自 焚了.
第3种说法:是说出家当和尚了。
众说不一。种种迹象表明,朱棣在当上皇帝以后,一直在四处寻找朱允(火)文,可见朱允(火)文很可能没有在宫中被烧死,至于他的下落究竟如何,各种版本实在太多了,但都没有可靠的证据
在福建宁德市的金涵畲族乡,海拔三百五十米的上金贝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畲族村落。而村中的一座古墓,盛传为明朝建文帝陵寝,给上金贝村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经过八月二十五日到二十七日为期三天的实地研究考证,南京大学明史研究领军人物潘群教授、明史学者马渭源等中国明史研究专家认定,福建宁德市上金贝村的古墓是建文帝陵寝。  在上金贝村北半山腰上的丛林中,记者看到了被修复原貌的古墓:古墓总体从内到外分舍利塔、拜亭、墓坪三部分构成,整座墓占地近两百平方米。古墓为弧形条石砌成高大圆拱,精致豪华,墓前石柱高约四、五米,墓壁旁墙头上的云纹龙头石雕气势恢宏。  专家认为,墓的结构和格局处处体现出一种缩小的皇家气派,表明墓主人的身份非常尊贵,而墓的各种构件精致豪华,可以断定这是皇族的墓。古墓舍利塔的莲花基座造型与安徽凤阳明皇陵及淮安明祖陵的莲花座造型完全一致,这种造型在明朝只有朱家可以使用,可以肯定墓主人系朱家的。  因此,综合各种田野考古信息和文献资料,专家认为,古墓塔碑上刻的那个“御赐金襕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真实身份就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  宁德华严寺(支提寺)珍藏的一件明代云锦袈裟,也佐证了上金贝村的建文帝陵寝之谜。经鉴定,这件袈裟是明永乐之前制作的,由五十片面料拼接而成,工艺非常复杂;袈裟周边设计的图腾状十八只五爪金龙,均是闭嘴龙,是典型的明初龙造型,极有可能是明初洪武帝朱元璋所敕制,而袈裟下半部内嵌“福寿”两字的宫灯状图饰,正是朱元璋的独家标志。  专家对此也指出,支提寺云锦袈裟胸前上方有九条龙,下方有五条龙,九五之尊为皇帝独有。这是对上金贝古墓为建文帝陵寝的有力佐证。 所以说,建文帝朱允炆在其叔叔朱棣“靖难”之时被迫出家躲避到福建支提寺。

大家好 明建文帝朱允炆去向一直以来就是中国古代四大千古之谜 最广为接受的是出家说

大家好    明建文帝朱允炆去向一直以来就是中国古代四大千古之谜      最广为接受的是出家说   然而本人朋友周祯余系护送建文帝南逃入黔之36姓周氏后代    照片为证     恳请大家予以回答   谢谢

建文帝南逃入黔有可能是真的。千古之谜有可能破解。
2008年,贵州安顺发现一枚被怀疑与建文帝有关的九叠文篆书体大印。一时间,建文帝客死安顺说风传。日前,安顺相关部门带领大印持有人一行,专程赶到北京。相关文博专家将汇集一堂,一辨大印的真伪。

  图为大印外形
  两个家族的“君臣情结”
 
 朱永斌今年64岁,家住安顺西秀区岩腊乡。据朱永斌称,他家里传承一枚大印,父辈们告诉他,他们祖上有一个人当过皇帝,这枚印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而他
们这一支家族中,不知从何时传下一条祖训:不与谢姓人开亲,不与谢姓人结仇。这些奇怪的事一直是朱永斌心中难以破解的谜。
  而生活在数十
公里外的幺铺镇的谢伟臣,受父亲临终前的托付,曾几次来到岩腊乡,寻找入黔始姐谢秀二的二儿子谢锐的坟墓。谢伟臣称,谢秀二600多年前是随傅友德征南大
军的先锋顾成来到安顺的。他说,家族里一直口口相传着一个有关建文帝的秘密:即当年朱棣大破金川门,建文帝成功出逃后,带走了他7岁的大儿子朱文奎。在任
锦衣卫的谢锐的护送下,约八年后,这支逃亡队伍最终来到安顺西秀区、镇宁、紫云三县交界处,躲藏在苗族聚居的深山老林中。后来,朱文奎在当地与苗族姑娘结
了婚。谢秀二在一次平叛战斗中牺牲后,谢家人再也没有与建文帝有往来。后来,建文帝和谢锐也先后死在了苗区。
  直到2006年4月份的一天,在别人的引荐下,朱永斌与谢伟臣相见,也找到了一座一直被当地人称为“谢将军坟”的坟墓,谢、朱两家重新续起了这段跨越了数百年的“君臣情结”。
  大印为建文帝所铸?
  2008年上半年,朱永斌与谢伟臣带着这枚大印,找到贵州民族考古学者林明璋先生,希望林先生能破解这枚大印之谜。
  这枚印的质地有些像黄铜,分印纽、印台、印面三部分,中空外实,是造型制模后分铸铆焊而成,重1.2市斤,印高2.25寸,上铸辟邪神兽,卧镇印台之上。印台厚0.65寸,印面为长方形,长2.7寸,宽2.1寸。
 
 经过研究,林明璋先生认为,这枚大印用辟邪为纽,按春秋秦汉以来的惯例,当属王侯国君专用以猒胜之印。该印印文为九叠文篆书体,大印上的9个字为:大仃
国王都行省之印。何为“大仃国”?林先生说,查古史,中国历来并无此邦属。“仃”字,《辞海》、《现代汉语词典》均指伶仃、孤独,没有依靠;孤苦零丁。因
此林先生认为,究其意,印文中“大仃国”三字于此并非指国名,而是说国家发生了大难,孤苦零丁的君王流离失所,不得已而用“王都行省”为随王护驾的外从官
员冠之的署事名位了。
  在明代,国家出现大难时期,一为朱棣兴兵,建文帝出逃流亡;二是清兵入关,南明小王朝流亡。林先生说,护驾从行皆可用“大仃国王都行省”字号,这是事逢非常之时,以非常之语入印,也是情顺理通的事。
  联系起朱、谢两个家族长达600多年的“君臣情结”后,林明璋先生认为,这枚印章应该是建文帝流亡期间所铸。
  大印进京接受专家鉴定
  不久前,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致函安顺市委宣传部,称相关专家根据图片初步认定大印上的字体系元明时期的“九叠文篆字”,印章的材质带有些“老气”。基金会建议对印章实物及《谢氏家谱》原件进行鉴定,希望能以此破解明朝第一迷案。
 
 
历史有待考证。建文帝入黔亦不无可能。楼主可参考“红崖天书”,即贵州省安顺市一处石壁图文,有学者林国恩考证此“天书”即建文帝讨伐朱棣之檄文。
观此碑文当为近代而立,文中措辞多为白话文。过中曲折无从知晓,持保留意见
建文帝出家东明寺。
你的问题是什么?

朱允炆的去向?

明惠帝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在靖难之变后下落不明。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壬午以后谥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以与显皇帝庙号复,改上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朝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后世有人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最后被他的四皇叔谋权夺位
1.自杀说。《太宗实录》中记载,燕王进入金川门后,建文帝也想出来迎接燕王,然而又自叹道:“我何面目相见耶!”,不得已下令焚宫,顿时火光熊熊,建文帝携皇后马氏,跳入火中自杀,妃嫔侍从等,大都亦随其蹈火而死。
2.出亡说。《太宗实录》的可靠性为人们所质疑,因为朱棣就曾经三次修改《太祖实录》,目的就是要美化自己,为自己夺取皇位寻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太宗实录》所记的建文帝自杀事,就有很多人持怀疑的态度。由于永乐朝的政治高压、文网严密,对建文帝出亡之事没有留下记载。天顺、正德朝之后,严峻的政治环境有所好转,关于建文帝出亡说的史料开始多起来。
漂洋出海,不知所终有传言建文帝泛舟出海,去了南洋,并在某个小岛上过着自食其力的恬然隐居生活。当时中国去往南洋的人很多,据说张士诚失败后,他的一些部下就逃往南洋,拓荒移民。近人有人考证建文帝避难泉州开元寺,并在开元寺扬帆出海,最终隐居印尼苏门答腊岛东海岸,然而没有更多的证据,仅仅是猜测而已。  
2.5.四川望京寺说 有人则认为建文帝在四川平昌佛罗寺躲藏过,并病逝于此,葬于寺后山坡上。建文帝之所以选择佛罗寺,是喜欢这里偏僻难寻,不容易被发现。因他常常面向京城的方向暗自哭泣,后人就把佛罗寺改称望京寺。   
2.6.还有一种说法,据《江油县志》记载: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兵败归隐此山。不详。  
2.7.另外,近几年有人自称建文帝后人,献出《让氏家谱》,称建文帝通过地道逃离南京,假扮僧道,云游各地,后隐居于武昌,死后就葬在武昌洪山。当然,这一说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
向您推荐一部书可以 一解朱允炆这个历史人物的悬念和他失踪后的种种传言之渴:
《大明帝国从南京到北京文弱的书生皇帝朱允炆卷》马渭源著,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35.00元
明代第二个皇帝惠帝朱允炆是个值得人们同情的皇帝,如果不是他的四叔朱棣篡夺了他的帝位,他也许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唐太宗”。可是他毕竟是一位文弱的书生皇帝,又没有从政经验,加之心地善良,哪能斗得过如狼似虎野心勃勃嗜杀逞勇的叔父朱棣呢? 朱棣的军队攻破南京后,皇宫一片火海,朱允炆下落不明。尽管朱棣向世人宣告朱允炆已被大火烧死,还被隆重地进行了安葬,但至今未见朱允肢皇陵的踪迹。实际上朱允炆是通过地道逃离了南京。他是怎么逃离南京城的?又逃向了何方?朱棣后来有没有找着朱允炆?已成为明清600年来的第一大谜案。 自从朱允炆出亡以来,至今600载,一直没有他的详细材料。现在好了,终于有人为他立传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当为国内外第一部全面介绍建文帝的专著。
一、死了,这个应该是最可能的 二、坐了和尚 三、跑到东南亚去了,据说郑和下西洋也有寻找朱允炆的任务
有说当时朱棣攻陷南京是死的,又说当时辗转去南洋发展去了,还有说是出家当了和尚的
还是迷,有几种说法,烧死了,出家做和尚,出海外。

建文帝到底去哪儿了,为什么朱棣搜遍世界,也没找到他?

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去向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说城破的时候就被烧死的;有说烧死的是替身,而建文帝朱允炆则从下水道逃走的;有说逃到贵州山区某个地方隐居的;也有说逃到海外去的,可能在南洋,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去寻找建文帝朱允炆;我说建文帝朱允炆可能逃到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去了。

桃花源在湖南常德,桃花源的出入口只有很小一个口子,一进去就豁然开朗,真如世外桃源一般,里面有一个村庄,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纤尘不染,每家每户都有非凡的来历,据说在这里居住的都是以前各个时期因某种原因来这里避世的高官将军等等,村里有一户人家占地很广,房屋高大气派,像皇宫一样,据这家主人说以前还要大,还要气派,很多人都说这可能是建文帝在这里隐居的家。桃花源很隐秘,所以朱棣找不到。

建文帝很有可能是当了一个老百姓。朱棣曾派胡濙去寻找建文帝下落,多年不返。直到一深夜,胡濙返回,在深宫与朱棣交谈许久。那么就是建文帝有下落了,要么已经死了,要么还活着,建文帝死的可能不大,否则胡濙不可能与朱棣谈这么久,那就只能还活着。

死亡的可能性最大,不过朱棣以下犯上,以叔叔夺侄子的江山,怎么说都不好听,如果再落一个弑君的名声,再洗白也臭了!所以后来干脆以寻找朱允炆的名义四处忙活就是为了洗清这种污点。

后来为了避开朱元璋片板不能下海的海禁政策,也以寻找海外朱允炆的下落为名义进行大航海。

这个问题似乎没有什么绝对性答案。更多的是历史遗留下建文帝出家云游四海浪迹江湖之说。

公元1402年,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结束,朱棣如愿以偿地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位,而在位四年的建文帝朱允炆则至此下落不明。


关于朱允炆的下落,《明史》给出了“帝不知所踪”这么一句匪夷所思的记载,可正是由于这句记载,才让朱允炆的下落成了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悬案之一。

那么朱允炆究竟去了哪里,他是死在了当年南京皇宫里的那场大火还是趁乱逃出皇宫,如果侥幸逃出皇宫,那么他是远渡重洋去了异国他乡还是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寺庙落发为僧常伴青灯,了此残生?谁也不知道,当然了咸鱼也不知道,不仅咸鱼不知道,朱棣也不知道,但是我们不知道不重要,朱棣不知道那么他就有点寝食难安了。


毕竟,朱棣的皇位是从朱允炆的手里夺来的,所以朱棣上台后,用尽一切办法在寻找朱允炆,不管他是死是活,朱棣都必须知道他这个侄子的结局。

那么朱棣最终找到朱允炆了吗?不知道,或者说史书也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答复,但是闲鱼今天想要从史书的一段内容中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这段内容出自《明史》,在谈这段内容之前,闲鱼想要介绍一个人,因为这个人将是下面闲鱼所要谈论的主角,这个人叫胡濙,建文二年进士出身,一生历仕建文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六帝七朝,是明初重臣,最终以89岁高龄于英宗天顺年间去世。


胡濙最初的官职是兵科给事中,这个职位并不高,只是一个七品官,但这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官职,它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具有监察与向皇帝谏言之责,也就是言官,属于皇帝身边的近侍,所以胡濙当初可以近距离接触建文帝,也就是说胡濙认识建文帝,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

那么靖难之役后,胡濙成了永乐朝的大臣,朱棣虽然靠谋反而得了皇位,但对于归顺自己的前朝大臣,他还是能够量才使用,并没有为难他们甚至还给他们升职,胡濙就属于其中一员,然而从永乐五年起,胡濙却得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什么任务呢?《明史》记载:


五年遣濙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


胡濙得到的任务就是寻找朱允炆,那么胡濙寻找朱允炆的最终结局是什么呢?


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胡濙在永乐五年开始出京寻找,直到永乐二十一年才回朝,这中间过去了十六年,《明史》里还有一段内容没有记载,就是在永乐十七年的时候胡濙的母亲去世了,胡濙上奏朱棣想要回来为母亲守孝,守完孝之后再继续寻找朱允炆,可是朱棣坚决不同意,并给胡濙升职以此来安抚他,让他继续寻找。古代以孝治天下,朱棣宁愿违背孝道让天下人骂他都不允许胡濙回来,可见寻找朱允炆对于朱棣来讲是最首要的事情。

好了,胡濙只能继续寻找朱允炆,终于在永乐二十一年,他紧急到宣府见朱棣,为何在宣府,朱棣那时候正北征北元,所以在宣府。当时朱棣已经睡下了,但是得知胡濙赶来,他急忙召胡濙见面,两人谈了什么不知道,但是两人一直谈到“漏下四鼓”,也就是凌晨两点多,胡濙这才出来。


那么两人谈了什么呢?我们可以结合后面的记载来推测一下,后面的记载是,在胡濙没见朱棣之前,有传言说建文帝去了海外,于是朱棣才派了郑和等人下西洋,而等到胡濙回来后,所以疑问终于得以解决,郑和也不用再下西洋了。


所以,这里可以大胆推测,胡濙一定是找到了建文帝的下落,两人谈到凌晨两点,说明建文帝一定健在,否则对于一个死人,两人是没必要谈论这么久的又或者没必要谈论的这么急,也许胡濙亲自见到了建文帝,这对昔日君臣时隔多年再次相见,自然有很多话要说有很多感慨要抒发.


但归根结底就一句话,即建文帝失位已久,根本没有实力也没有野心再去与朱棣争夺皇位,建文帝希望胡濙能将自己的意思传达给朱棣,让朱棣不必再寻找自己,而当胡濙将这些话带给朱棣后,朱棣已经稳坐皇位多年,他当然认为朱允炆不会给自己带来威胁,但想起曾经的叔侄之情,内心也会唏嘘不已,在了解到朱允炆的近况后,他终于释怀了,一切都将归于平淡。


以上只是猜测,当然了,现实中建文帝究竟是不是真像咸鱼所推测的那样,谁也不知道,也许永远都不会有人知道了。

明代历史上的最大谜案,莫过于建文帝的下落问题。建文帝名允炆,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明代的第二位皇帝。在位期间,他依靠方孝孺等文臣儒士,推行宽仁之政,采取削藩举措,但被其叔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所推翻。在燕师进入南京时,皇宫中燃起大火,建文帝不知所终。

一种说法认为建文帝是自焚而死的。据永乐年间修撰的《明太祖实录》中记载,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征战,燕王获得全胜,建文四年(1402年)6月13日,燕王统领大军开进南京金川门。当燕王军队进入皇宫时,宫中已是一片火海,建文帝也没了踪影。与此同时,建文帝所使用的宝玺也毫无踪影。正史记载建文帝死于宫中的大火中。《太宗实录》卷九记载:“上(即明成祖朱棣)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耶!吾来为扶翼不为善,不意不谅而遽至此乎!’……壬申,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

仁宗朱高炽御制长陵后碑也说,建文帝殁后,成祖备以天子礼仪殓葬。成祖后来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中说:没想到建文帝在奸臣的威逼下纵火自杀。但是,太监在火后余烬中多次查找,只找到马皇后与太子朱文奎的遗骸,建文帝是活是亡无从得知。燕王为让天下知建文帝已自焚,曾作有祭文,但其坟墓在什么地方,无人可知。明末崇祯帝就曾说过:想给建文帝上坟,却不知在何处。

另一种说法是在南京攻破之时,建文帝曾想自杀,但在其亲信说服下,削发为僧,从地道逃出了皇宫,隐姓埋名,浪迹江湖。明成祖死后,他又回到京城,死后葬于京郊西山。朱棣登位后,感到生死未卜的建文帝对他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因此多次派心腹大臣到处访问。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的陪同官员中,有不少锦衣卫士,这显然就是用于暗中察访建文帝的。

明成祖曾向天下寺院颁布《僧道度牒疏》,将所有僧人名册重新整理,对僧人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调查。从永乐五年(1407年)起,还派人以寻访仙人张邋遢为名到处查找,涉及大江南北,前后共20余年。

民间传言中,在许多地方都有建文帝的踪迹与传说。有的说建文帝先逃到云贵地区,后来又辗转到了南洋一带,直到现在,云南大理仍有人以惠帝(建文帝)为鼻祖。也有现代学者认为,当年建文帝潜逃后,曾藏于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内,接着隐匿于穹窿山皇驾庵,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在此病亡,埋于庵后小山坡上。

从明永乐到万历年间,关于建文帝的话题一直是官方禁忌,史书尽量不提或者少提此事。但是,官修史书还是或多或少透露出建文帝出亡的踪迹。《明史》记载,明神宗皇帝曾经向内阁首辅张居正询问建文帝出亡事,张居正回答说:相传正统年间,于云南邮(驿所)墙壁上,有僧人题诗“流落江湖数十秋”之句。有官员询问他,他自称建文帝。之后召入宫中养之,后来不知所终。

如果建文帝没有死在南京,主要是出家为僧说,出家为道说,隐姓埋名说,流亡海外说。个人赞同建文帝死亡说。建文帝放火自焚,将自己烧成焦炭,这样朱棣永远无法找到自己的尸体,即使找到了也无法辨认。只要朱棣一天不能确定自己的死亡,那他就只能日日担心、夜夜惊心,没有一天好日子过。
建文帝到西天极乐世界去了,在朱棣攻进皇宫前就自焚了;朱棣不相信他死了,非要找一个不存在的人,当然满世界都找不到了。
本文标题: 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去向,为什么众说纷纭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170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古代给小辈起名要避开长辈的名字 为什么知否中桓王和皇后名字里都有英字三国二十四名将排名为什么没有华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