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税收政策最惠民

发布时间: 2021-11-02 02:02:2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1

中国古代各个朝代一年税收多少各个朝代税制不一据说宋朝最高时的税收一年有钱一亿六千多万贯,但折合白银却很少。明清大量海外白银流入,...

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税收政策最惠民

中国古代各个朝代一年税收多少

各个朝代税制不一

据说宋朝最高时的税收一年有钱一亿六千多万贯,但折合白银却很少。

明清大量海外白银流入,折合的白银增多。

明朝税收一年是400万两白银,清朝一年的税收是5000万两到7000万两,

因为宋朝是全部收上来再派发给地方,明朝是地方保留”所需“的部分然后上次国库。而且到了最后,明太祖朱元璋定天下税亩八百万余顷(一亿两千万亩),征粮2950万石,下旨“永不起科”。

明朝的商税原先是30取1,也就是3.3%。后来明朝皇帝与内阁考虑减轻国用以减少百姓负担,万历时降到了1.5%。小生意、小商小贩、年营业额在40两白银也就是在营业额少于26432元以下的免税。

结果到后期,一个耕地面积十亿亩以上,人口接近二亿的国家,赋税收入居然少到连招募二十万真正有战斗力的精兵都做不到。

明代的税收过低,农业税低,商业税更低

明代的税收几乎在二百五十多年的时间里没有增加(实际上是不断减少,农业税减少,商业税减少的更多)  

明代晚期人们对任何一次增税的行为都叫苦连天,以至当政府试图增加赋税时阻力重重





 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颁布“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令所有地主和有田的农民自报所占有土地的数额,规定每顷(15亩)土地缴纳饲草3石(120斤左右,每个朝代有出入,差比诶不大),禾秆2石。


 汉 


初期的赋税承袭秦制。但鉴于秦王朝灭亡的教训,减低了田赋的税率,先规定十五税一,以后又减为三十税一。 这一时期主要税收是田赋和人头税,另有名目繁多的工商和山木产品杂税。不过总体税率还是比较低的,所以有文景之治。


 魏晋南北朝


 曹魏正式颁布法令,实行计亩而税、计户而征的赋税制。每亩纳粟四升,每户纳绢二匹(一匹十丈33.33米)、绵二斤。

晋武帝规定丁男(16~60岁)按50亩缴田租,丁女按20亩缴田租,每亩租八升。每年缴绢三匹、绵三斤;

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颁布《均田令》,规定15岁以上男子授种植谷物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男子每人授种植树木的桑田20亩。产麻地方男子授麻田10亩,妇人5亩。次年颁布征收租调法令,规定一夫一妇年缴纳租粟二石、调帛一匹,15岁以上的未婚男女4人,从事耕织的奴婢8人,耕牛20头,分别负担相当于一夫一妇的租调额。 

这一时期对盐、铁一般实行由国家专营专卖。对酒一般实行课税,有的也设官专卖。市税分为对行商征收的入市税和对坐商征收的店铺税。

对交易行为征收佐税,分为对数额大、立有文据的买卖奴婢、牛马、田宅的输佐和价值小、交易不立文据的散佐两种。

对富户家赀满50万贯及僧尼满20万贯者征收赀税。此外还有口钱和通行税等。




 隋唐


 隋朝和唐朝初都颁布均田令及租调法。规定丁男(21岁)和18岁以上的中男,各授田 100亩,其中20亩为永业田(永不归还),80亩为口分田。同时颁布《租庸调法》,规定受田丁男应缴纳的田租、调赋和应服的徭役(见租庸调)。


唐中期安史之乱(755~763)以后,由于户口流亡,土地兼并,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遂改行两税,实行“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见两税法)。


这是中国田赋税制史上一项重要的改革,使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向土地财产税转变。并将各种租税加以合并,分夏秋两季征收,简化了征收手续。


 这一时期对食盐、酒、茶有时课税,有时免税,有时专卖。唐代后期除恢复征收矿税、关市之税外,还开征以房屋为征课对象的间架税和对交易所得与公私支付钱物征税的除陌钱。


 宋元明清


 宋代田制分为民田与官田两类,仍沿用两税法,一般按每亩年纳一斗(10斤左右),江南等地每亩年纳三斗。两税之外,复有丁钱与徭役,还有名目繁多的田赋附加税,主要的有头子钱、义仓税、农器税、牛革筋角税、进际税、蚕盐钱、曲引钱、市例钱等等。


明代的税收,相较于前几朝,是轻了很多。主要的原因是朱元璋出身于贫苦农民之家,对底层的农民比较体贴。
朱元璋定的税收制度,都是以粮食为标准的,这一点一直到明朝灭亡都没有改变。洪武年初,朱元璋定天下税制,征3500万石左右,后来又慢慢向下调整,中间一度也减免过某地区的税赋然后恢复,但总体是下调的,到了最后定天下税亩八百万余顷,征粮2950万石,太祖因此很满意,下旨“永不起科”。
到了永乐朝,由于需要下西洋征蒙古等需求,成祖改可以实物征收(实物之前就有,但成祖改动的规模比较大),并且成祖迁都以后,南方五省的核定八百万石税征中有四百万石京运。
英宗朝,把八百万石中除京运的四百万石外其余的四百万核定成“金花银”。
太祖最早定的是军备是军屯制,曾有“吾养兵百万,不费民间一钱”的说法,这话也遭后世相当的诟病。军屯制之初,便有不足之处,因此以“开中法”打补丁。“开中法”后来又不断被“占窝”,所以九边的军需就需要京运,于是产生了年例银。到辽事兴起时,京收不足,就不得不开始征辽饷(万历四十六年)。
张居正的改革,把原来太祖定的税制里,后世逐年增加的各种附加税以及赋役全部编成一种税制,这就是“条编”法,也称“一条鞭”。并且张居正极力促成折银征收,到他死之前,国家已有九成税收折银。但是张居正死后,基本上所有的制度全部被否定。于是又是实物征收等各种恢复以前的税制。
到天启年间,京运的太仓银、金花银、各种实物加在一起,大概粗略的估计仍有一千多万两,另外还有数百万两辽饷,由于各地区的截留,辽饷其实到京才不到两百万两。
崇祯初,对辽饷进行了调整,先是从六百多万,调整到520万,但是后来又增加。另外又加派了“练饷”和剿饷“,三饷每年大概一千六百多万两。加上原来的税收,大概一年的收入超过三千万两(实物征收因为没有价格表,也无法估值,只能大概估算一千多万)。


清代初沿用一条鞭法,废除一切杂派,但丁银从未被废除。及至清雍正元年(1723)实行“摊丁入亩”的办法(见摊丁入地)。


从此,丁银完全随田粮起征,成为清代划一的田赋制度,标志着中国古代人头税的结束。 


宋代以后,工商税收成为各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课税范围日渐扩大。就征税物品来说,宋代有谷、帛、金银铁、物产等四类二七品。还有盐、茶、酒、矿产税课或专卖,对内有关市之税,对海外商业有市舶课。明清进一步对工商各税课征,沿江河口岸设立关卡征收关税。清代设户部税关、工部税关数十座,征税对象包括衣、食、用物及杂货等项,还兼收船税。此外还有落地税、牙税、当税、契税等杂税。

明朝税收是实物制,400万白银是工商税农业税全部用实物稻米缴税
清朝的税收方式和现在差不多。

请问:中国有史以来,历朝历代税赋最严重的是哪个朝代。还有苛捐杂税最多的朝代。

还有税收的政策的轻重跟什么因素有关

一、中国有史以来,秦朝的赋税最重。

《汉书·食货志上》记载:“收泰半之赋。”颜师古注:“泰半,三分取其二。”也就是三分之二。

二、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

1、田租:“什一之税”,分为谷粟和刍藁(饲养牲畜的干草)两项,一般交10石。

2、口赋:计口出钱,具体钱数已无资料可考,汉朝的口赋为120钱,秦朝当不少于此数。

3、杂赋:各色名目的临时征派,交什么不一定。

秦朝的暴政在中国历史上是大名鼎鼎的,税收额度高达三分之二!正是因为沉重的苛捐杂税,迫使百姓全部起来反抗,秦朝短短二世而亡。

扩展资料:

历朝历代的赋税:

1、两汉(不超过8%)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是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文景之治时实行三十税一,东汉光武帝把田租恢复到三十税一。

2、唐、宋(不足7%)

到了唐朝,赋税制度有了很大的发展,开始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前提的,均田制规定每个成丁的农民都受田一百亩,因此国家征收租庸调时只问丁身,不问财产。 宋仍沿袭唐两税法,王安石实行方田均税清丈土地,符合公平税负原则。两税税率以每亩1斗为基准,约为十五税一。

3、元(不足7%)

元朝统治时期,在中国北方与南方实行不同的赋税制度,北方仿行唐租庸调法,江南仿唐两税法。

4、明(不足4%)

明代的税赋是历史上最低的,大约四十税一,三十税一。 明代中期张居正主张推行”一条鞭法”的赋役改革,这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但没能彻底实行。(实物地租为主逐渐趋向于以货币地租为主)

5、清(不足7%)

清初则继承明制,继续实行一条鞭法,但丁银和田赋仍是两个税目。雍正年间,实行“摊丁入亩”。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税总额,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第二步实行地丁合一,将丁银摊入田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摊丁入亩”的实行完成了赋役合并,取消了征税的双重标准。人头税基本废除。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你问了两个问题。先回答第一个:哪个时代税最重。

当然是当代。决定税负轻重的因素有两个,一大一小。大的是经济发展情况,因为社会贫穷的时候糊口都很困难,要收税的话社会受不了。富裕的时候才会有钱纳税,也会对政府有糊口以外的要求,需要政府拿钱办事。小的是当时的情况,比如战乱、奢侈的君主都会导致税收增加。

当代的经济发展水平无疑超过过去几千年。因此毫无疑问当代最重。

另外税重不一定是坏事。上面提到决定税负的两个原因。如果是因为第二个原因增税,显然不是什么好事;但是如果是因为第一个原因增税,那说明了社会的进步,因此应该是收到欢迎的。

第二个问题:什么时候苛捐杂税最多。

说到苛捐杂税的话,显然是元朝。因为历史上百姓被逼大规模造反的时期只有秦末、新朝、隋末、元末、明末这几个时期。其中秦是田租高,但是这个是正税,怎么也不算苛捐杂税。新朝是各种自我折腾的改革加上黄河泛滥。隋末、明末都是用兵导致的,只有元末是纯因为税高造反的。
每个朝代到衰败的时候赋税都很重,不光是元,秦末暴政,元朝,清末,明朝中后期,晋朝后期,还有在战乱时期,赋税也很严重,比如南北朝
税收的政策与当时的经济总量有关!战乱多时苛捐杂税比较多!像三国时期,两晋等等!
元吧,其他朝代相对平衡,都有盛世有衰败

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最富有?

一、唐朝;二、宋朝;三、秦朝。

中国历史上最富的朝代?不是唐朝也不是宋朝,而是隋朝.....

中国历史上宋朝最富有。宋代财政最高收入为六千余万贯 ,商税占财政总收入约70%。

宋朝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50多个国家通商。 宋代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促成经济中心南移。

宋朝先后在广州、杭州、泉州、密州板桥镇、润州、苏州、温州、江阴军、明州、嘉兴府(秀州)华亭县(松江)、澉浦镇(海盐)和嘉兴府上海镇(上海)等地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 。泉州在南宋晚期更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与中国通商的国家有欧亚地区五十八个国家。宋朝出口货物包括丝绸、瓷器、糖、纺织品、茶叶、五金。进口货物包括象牙、珊瑚、玛瑙、珍珠、乳香、没药、安息香、胡椒、琉璃、玳瑁等几百种商品。

宋朝从大量进口货物通过市舶司获得的税收,从北宋皇祐(1049年—1054年)的53万贯,治平(1064年—1067年)63万贯, 到了南宋绍兴(1131年—1162年)已达200万贯,约占中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对宋代的繁荣起重要作用。

扩展资料

宋朝商业繁盛,通行的货币有铜钱、白银。太宗时期,每年铸币八十万贯。到神宗熙宁六年,已达六百余万贯。由于商品入口,宋朝大量铜钱、白银外流,造成硬通货短缺。

真宗时期,成都十六家富户主持印造一种纸币,代替铁钱在四川使用,是为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仁宗后改归官办,并定期限额发行。徽宗时期,改交子名为钱引,并扩大流通领域。

南宋于1160年(高宗绍兴三十年)改为官办“会子”,会子主要有东南会子(也叫行在会子),湖北会子和两淮会子。但是为防止铜钱北流,宋朝政府规定在与金交界处仍然只能使用铁钱。

与交子不同,会子是以铜钱为本位的,面值有一贯(一千文)、两贯和三贯三种,后增印两百文、三百文与五百文小面额钞票。干道五年定为三年一界,每界发行一千万贯,以旧换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宋朝

说真的,中国历代都很是富有的,可能反而是现在算比较穷。
秦——打了这么激烈的统一大战后还一下子建那么多大工程,算很有钱的了
汉——汉代丝绸之路,垄断了丝绸贸易,如果说罗马富有的话,那么汉朝也
肯定穷不到哪里去,而且汉武帝打那么多战,也从侧面反映出汉朝的富有。
唐宋——唐宋都是比较理想的富有,属于藏富于民的那种。不过我觉得可能宋朝的朝廷比唐朝的朝廷有钱,因为唐朝军费开支不知是宋朝的多少倍,虽然说宋朝总是赔钱,但是很难说打仗用的钱比这个少,我总觉得宋朝军事不是弱,而是朝廷不想打仗,输了一些小仗就求和了这是不合逻辑的,更清朝的不同。
元——那是富,不过是抢劫来的
明——是很富有的,郑和七下西洋,那阵容那排场,没话说。万历三大征,时间差不多,相当于同时打赢三场大仗。现在的美国,打完阿富汗,再打伊拉克,还能不能打呢?很难说啊。
清——清朝其实富有的不得了。有资料显示,从明朝中叶以来,西方从美洲掠夺的白银就单向流到中国,十九世纪世界首富就一直是广州十三行商人。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赔的钱够多的了吧,但是又不见得那时的中国真的非常穷,怪吧。
绝对是宋朝!宋朝的GDP是清朝的好几倍!清朝乾隆时期是最有钱吧!乾隆时期财政收入才4000万两,宋朝时期财政收入超过1.3亿,是清朝的好几倍。清朝国土面积是宋朝的七八倍,宋朝搞经济是清朝三四倍。宋朝虽然对外积弱不振,但是宋朝软实力经济是所有朝代最富有的。

税收政策是哪一个国家或朝代最先施行的

就是最先向民众收税
进入阶级社会就有了纳税的制度。也就是说进入了奴隶社会开始有税收制度,所以说中国(因为中国是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夏是最早的奴隶制国家)是最早有税收政策的国家,而农业税要追述到春秋时期,历史记载有鲁国的“出税亩”等
战国时期,

上计:战国、秦、汉时年终考核地方官员成绩的方法。战国时群臣于年终须将税赋收入写于木券,呈送国君考核,称为上计。

  户部:官署名。三国以后,常置度支尚书,掌财用,隋始以度支尚书为民部尚书。唐改户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历代相沿不改。清末将民政部分划出添设民政部,财政部分改设度支部,户部遂废。

  市舶司:官署名。掌检查出入海港的船舶,征收商税,收购政府专卖品和管理外商等事务。

  税务处:官署名。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设立,辛亥革命后沿置,除涉及外交支用税项外,有关海关关税事务,统归税务处核办,并指挥地方海关监督和通过总税务司间接指挥地方税务司。设督办、会办、提调,但实权均为外籍的总税务司操纵。

  乡有秩:秦汉乡官之一。掌听讼收税等事。《续汉书·百官志五》:“有秩,郡所署,秩百石,掌一乡人。”注引《汉官》云:“乡户五千则置有秩。”

  彻侯:爵位名。秦制二等爵之最高一级。汉沿置,后因避武帝讳,改称通侯,又改列侯。汉代列侯有征收封邑租税之权,征收税以初封时所划定的户数为范围。大者户以万计,小者户以百计。列侯一般住京师,而不住在封地,其封地行政仍由中央所派的相掌握,列侯本人不预闻。

  关内侯:爵位名。秦汉时置,为二十等爵的第十九级,位在彻(通)侯之次。一般封有食邑多少户,有按规定户数征收租税之权。南北朝时沿用,仅成为爵位的一种品级。

  盐官:官名。西汉武帝时为专卖盐铁,东汉时在隶郡县设,主收盐税。

  大使:官名。多指特派出巡之大臣。从隋朝一直延用。元制设管税务者名税大使。

  两税使:唐代掌管夏、秋两税事务的长官,系临时派遣,多以盐铁转运使兼任。
武世平
先秦,商鞅变法的宗旨
战国秦朝
中国,秦

中国古代历届朝代的税收政策

春秋:“初税亩”,这是中国田赋制度的开始。
秦朝:农民要把收获物的2/3交给政府作赋税。
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田租为十五税一。文、景帝时,多次减免田租。奖励农桑,减轻自耕农的负担。昭帝和宣帝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汉朝是中国完整的封建赋税制度开始形成的时期。
北魏、隋:租调制,在均田制的基础上,由三长负责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兵役。
初唐: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租庸调调法。规定:受田男子每年向国家交纳谷物2石,叫做“租”;交纳绢2丈、帛3两或布2丈4尺、麻3斤,叫做“调”;壮年男子每年服役20天,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替,叫做“庸”。国家有事增加徭役,加役15天,免去调,30天租调全免。每年额外加役最多不超过30天,遇到灾害。政府根据具体情况减免租、庸、调。
中唐:两税法。其内容是:①取消租庸调和杂税;②不分主户和客户,一律以现在的居住地为准登入户籍纳税;③放弃按丁征税的办法,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④每年分夏秋两季征税,夏不过六月,秋不过十一月。两税法改变了税收的方式,由人丁税转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要依据收税,两税法也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宋朝:王安石实行募役法(废除按户等轮差服役制度,由政府雇人服役,原来应该服役的民户要交免役钱,有不服役特权或因贫困孤苦不服役的也要出助役钱)、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防止偷税漏税)、青苗法(春季借钱给民户,夏秋随两税交还,加收利息两分)、保马法(令民间养马,愿者免除部分赋税)。
明朝: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是重要的赋役制度改革,它简化了征收名目和手续,有利于防止豪强、官吏隐田逃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折银制度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对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产品的商品化有积极推动作用。
(10)清朝:康熙实施“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制度。雍正实行“摊丁入亩”的办法
班田收授法
本文标题: 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税收政策最惠民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132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谁能解释一下划线部分的内容呀历史上参战兵力最多的十大战役是什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