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下落不明的国宝

发布时间: 2021-10-28 14:39:5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0

中国历史上下落不明的国宝有很多,但若是算得上顶级国宝的,恐怕能出现的几率不大。中国是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

中国历史上下落不明的国宝

中国历史上下落不明的国宝有很多,但若是算得上顶级国宝的,恐怕能出现的几率不大。

中国是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里,随着朝代的更迭,也诞生了为数不少的国宝,在这些代表着每个朝代独特文化的国宝中,有一些巧夺天工的宝物,可以说称得上是顶级国宝,随便一个拿出来,都是无法用价值估量的存在。

迄今为止,经过发掘整理,已经现世的国宝也有很多,但还有一些顶级国宝,目前仍存在与各类史料和记载当中,还没有人能一睹真容。

这些顶级国宝没能现世的原因有很多,有随着朝代更迭消失不见的,有随着战乱踪影全无的,还有一些是因为某个帝王的离世,从此失踪的。

在这其中,有;两件公认的顶级国宝,迄今未能发现,即使是假以时日,相关技术有所发展,是否能够见到这些国宝也还是个未知数。

传国玉玺

公元前228年,秦国大破赵国,得和氏璧一块,在秦国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嬴政命丞相李斯将改和氏璧雕琢为传国玉玺,传国玉玺上刻有“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雕刻人为玉工孙寿。

自此之后,传国玉玺便成为历代正统皇帝的信物,而“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这八个字,大意就是顺受天命,当了皇帝;应该使黎民长寿、国运永久昌盛。

但这块价值连城的传国玉玺,自打来到这个世上,就命运坎坷。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嬴政乘龙舟视察,途径洞庭湖时,忽然间风浪大起,眼看龙舟就要倾覆,嬴政拿出传国玉玺扔到水中,希望借此宝物来祈求神灵,来平息水患,说来也奇怪,湖面上很快就风平浪静,但传国玉玺就此失踪。

而八年后,华阴有个农夫,在河边发现了这块传国玉玺,随即将宝物交给官府,传国玉玺再次回到秦国手中。

秦朝末年,刘邦攻破咸阳,秦三世子婴投降,在咸阳宫前,将该玉玺献给刘邦,自此,玉玺归属汉室,但根据部分史料记载,汉室的传国玉玺所刻的八个字与秦国时不同,为“受命于天,既寿且康”,据传刘邦在得到传国玉玺后,曾命人将字抹平,重新雕刻而成。

到了西汉末年,这块玉玺更是颠沛流离,先是被王莽所得,因玉玺一角损坏,王莽还特意用黄金修补,而王莽被杀后,这块玉玺又回到了更始帝刘玄手中。

期间天下大乱,玉玺更是几易其手,最终东汉建立后,玉玺被光武帝刘秀所得。

到了东汉末年,也就是汉灵帝时期,各方诸侯蠢蠢欲动,外戚何进入宫诛杀宦官,汉灵帝被宦官段珪挟持而逃,玉玺也在逃亡中遗失。

玉玺再次出现,是在汉献帝时,当时天下已经是烽烟四起,诸侯孙坚率军打进洛阳后,某一日见洛阳城南一处井中彩云直冲入天,便派士兵前去查看,见里面有一投井而死的宫女,脖子上挂着一个小匣子,打开后里面正是丢失的玉玺。

孙坚得到后,没有声张,而是偷偷地将玉玺交给妻子吴氏,但不久后,吴氏便被袁术所拘,玉玺又到了袁术手中。

袁术死后,玉玺兜兜转转,被曹操所得,适逢曹操正“挟天子以令诸侯',于是玉玺就成为他的有力武器。

玉玺在汉朝灭亡前后,是一个正统皇帝的信物,包括汉献帝被迫禅让给曹魏政权后,曹丕还在玉玺的肩部刻下“大魏受汉传国玺”几个字,来以此证明自己并非“篡汉”,不管曹丕是不是欲盖弥彰,但至少证明,传国玉玺到了这个时候,依然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

曹魏灭亡后,玉玺落到了司马家手中,而随着“五胡乱华”这个特殊时期的到来,玉玺再次几易其手,其中著名的“儿皇帝”石勒,咋得到玉玺后,还在玉玺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隋朝结束了“五胡乱华”的混乱局面,玉玺也被收进隋朝皇宫,但隋朝二世而亡,隋炀帝杨广被杀后,萧皇后带着玉玺逃往漠北突厥,以至于唐太宗李世民在登基后,没有传国玉玺,只得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来安慰自己。

不过,在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大破突厥,玉玺也在此战中得以重返中原,李世民为此龙颜大悦。

就这样,玉玺一直被保存在长安城的皇宫里,一直到了唐朝末期,朱温灭唐,玉玺又被朱温夺了去,紧接着,又开始了一段颠沛流离的岁月。

玉玺的第一次失踪,是后唐末帝李存珂兵败,被迫自焚,玉玺也就此消失,之后,五代十国的各个政权,均制作了属于各自的“受命宝”,但传国玉玺却没能被找到。

包括宋朝建立后,也制作了一批所谓的“受命宝”,如赵匡胤和赵光义分别制作了"大宋受命之宝"和"承天受命之宝",但这均不是曾经的传国玉玺。

一直到宋哲宗时,有一个名叫做段义的农夫,在地里耕田时,发现疑似传国玉玺,送往朝廷后,经过十几位大学士辨别,认定就是当年秦始皇所制作的那块传国玉玺,但也有人质疑其真伪,不过真伪与否已经不重要,曾经的传国玉玺,如今已经仅仅是一个艺术品。

宋徽宗在位时期,就命工匠仿照玉玺,刻了十几方类似的,以作观赏之用,说白了,北宋的官方,对于玉玺的态度也十分的暧昧,有意识的去淡化它的作用。

“靖康难”爆发后,徽钦二帝被掳往北方,这块传国玉玺也随着被一并带走,这是传国玉玺的最后一次现身,自此之后,就再没能现世,元朝建立后,曾经在元大都,有人当街叫卖“传国玉玺”,元朝官员将其买回,但究竟是不是没有定论,能当街叫卖的,估计赝品居多。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曾连番对漠北采取军事行动,除了清除蒙元残存势力之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寻找曾经的传国玉玺,但最终无功而返。

至于满清时期,曾经有人向皇太极进献“传国玉玺”,但之后考证,仍是赝品,一直到满清灭亡,冯玉祥驱赶溥仪,紫禁城内也没有传国玉玺的下落,也就是说,传国玉玺已经失踪。

《永乐大典》

如果说传国玉玺因为是曾经皇权象征才显得弥足珍贵,那么《永乐大典》就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一个璀璨的结晶,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曾计划进行修书,商议“编辑经史百家之言为《类要》”,但最终没能实施,而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就命解缙等人继续这项工作。

按照朱棣的意思,是要修一部集百家之长,“经史子集百家之书”全部包含的旷世奇书,最初解缙并没有完全领会朱棣的意思,在永乐二年(1404年),便成书,定名为《文献大成》。

但朱棣对此十分不满意,认为内容较少,在永乐三年(1405年),又命太子少师姚广孝,协同解缙等人重修,动用2169人进行编写,最终在永乐五年定稿。

这次定稿,朱棣看过之后十分满意,亲自为该书题序,并命名为《永乐大典》之后,便开始了人工清抄,一直到永乐八年冬,方才抄写完毕。

具体清抄的人数,由于实在是太多,已经无法统计,但可以得知的是,在这些人的努力下,永乐大典最终成书,他们在汗水中,创造了一个奇迹。

《永乐大典》全书缮写成22,877卷,仅目录就有60卷,成书11,095册,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

这部奇书,是曾被《不列颠百科全书》评价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这一点毫不夸张。

《永乐大典》修成后,被置放在南京文渊阁,期间曾有人提议刊刻副本,但因为工程浩大,并未实施,到了嘉靖三十六年,南京三大殿失火,大典差点被付之一炬,因此,嘉靖帝便有了刊刻大典副本的想法。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嘉靖帝命高拱、张居正等人负责刊刻《永乐大典》,共选拨出109位善书人,直到隆庆初年,副本方才修成。

但即便是副本,也是命运多舛,清朝对于永乐大典并不重视,乾隆时期,大典的副本已经遗失2422卷,期间还发生过四库书馆的人员私自将几册带回家中,被盗贼盗走的事情发生。

而大典副本的厄运,在道光之后来临,当时大典被放置于翰林院,无人过问,一些官员遍想办法偷盗,因此丢失的,差不多有上千册,而到了光绪年间重修翰林院时,清查大典仅剩五千余册,到了光绪后期,仅剩八百余册。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当时的英国使馆毗邻翰林院,冲突中翰林院被大火烧毁,存放大典的敬一亭同样被大火点燃,无数苍术被付之一炬,剩余的一部分被拿去修了工事,有的被垫了马槽,大典副本,就此被毁殆尽。

至于正本,早在嘉靖年间之后,就很少有记录,关于正本的下落,历来有多种说法,一说是在明末战乱时,已经被毁,另一说是在南京文渊阁时,被大火烧毁,但这两种经过考证,也有些站不住脚。

呼声最高的一个说法,就是随嘉靖帝被殉葬,其证据是嘉靖帝驾崩后,曾迟迟不下葬,就是为了等副本抄写完毕,好带着正本殉葬,但由于正本实在是太多,最终只抄写了八千册,便匆匆结束。

因此,目前《永乐大典》的正本,极有可能还在嘉靖帝的墓中,但也只有打开陵墓,才能确定是否属实。

传国玉玺和《永乐大典.》,是目前公认的两大顶级国宝,代表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两件宝物目前不知所踪,是否尚存于世也是未知,当然,除了传国玉玺和《永乐大典》,我们还有很多堪称顶级国宝的宝物,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因为各种原因消失不见,这些国宝,若是如果没有被毁掉的话,还是有一定的可能会出现的。

本文标题: 中国历史上下落不明的国宝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080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god这个词会被翻译成“上帝”赖氨酸 和 γ氨基丁酸(gaba)都号称能促进生长激素分泌,这两者有什么区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