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失败了但联合国(United Nations)得以延续至今

发布时间: 2021-11-01 05:03:1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2

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在什么时候?有哪些国家参与了?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在什么时候?rn有哪些国家参与了?rn谁胜谁负?rn损失和后果怎样...

为什么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失败了但联合国(United Nations)得以延续至今

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在什么时候?有哪些国家参与了?

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在什么时候?rn有哪些国家参与了?rn谁胜谁负?rn损失和后果怎样?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

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美利坚合众国和意大利王国则属协约国阵营。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大德意志帝国、大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扩展资料: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一个也未解决,而又增加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战争带动了航空技术、原子能、重炮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第二次世界大战

参考资料:百度科--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 - 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Triple Alliance)和协约国(Triple Entente)之间的战斗。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Austria-Hungary)和意大利是同盟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伤。
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1(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摘要:

日期: 1914–1918
位置: 欧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东

结果: 协约国获胜
死亡 (约数)
将士: 9百万
平民: 7百万
合计: 1千6百万

主要参战国
协约国
• 塞尔维亚王国
• 俄罗斯帝国
• 法国
• 比利时
• 大英帝国与其殖民地
• 日本
• 黑山
• 意大利王国

同盟国

• 德意志帝国
• 奥匈帝国
•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 保加利亚

战雾弥漫

普法战争

1917年,法国上莱茵地区的情景。更多的照片可于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彩色照片处取得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远因。

互立阵营

普法战争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帝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与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在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西亚失败,而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十分愤怒。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条约"。可是当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条约终止。而法国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持俄国工业化后,在1894年与俄国结盟。是为'法俄同盟'
而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挚诚协议"。这协议并不是军事同盟。这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议。在法国的怂恿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谅解"。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鄂图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德大公被暗杀而引起的。

争夺殖民地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见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被罢后,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实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势力范围。这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的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和沙皇俄国的既得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益加大。

军备竞赛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英国和德国从1905年起争造无畏舰,到战前的1913年,德国常备军扩充至87万,法国达80万,沙俄也准备增加到230万。

争夺摩洛哥

德法两国为了争夺在摩洛哥的利益,引发了两次摩洛哥危机。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访摩洛哥南部重要港口丹吉尔时宣称将会保护摩洛哥的独立及其领土的完整,使其与欲在摩洛哥扩张的法国关系变得紧张,这就是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6年1月16日,欧洲列强在阿尔赫西拉斯(或称为阿尔及西勒)举行会议,达成了《阿尔赫西拉斯决议》,决议承认摩洛哥的独立,但是由法国和西班牙两国负责摩洛哥的警务。法国控制摩洛哥的海关及警察.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发生反苏丹的部落起义,法国借机派兵攻占其首都非斯。德国则要求法国割让部分法属非洲作为补偿,并于该年7月1日,以保护本国商人为借口,出动炮舰「豹」号驶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尔,战争一触即发,这次行动被史家称为「豹的跳跃」。英国因惧怕德国挑战其海上霸权,因此支持法国,态度强硬。德国被迫退让,与法国在该年11月4日达成协议,以一部分法属刚果为代价,德国承认摩洛哥为法国保护国。1912年3月,法、摩两国签订《非斯条约》,摩洛哥正式沦为法国的保护国。
德国与英、法两国在这两次摩洛哥危机里结怨更深,而德皇更扬言不会再退让,这使战争危机益大。

欧洲火药库—巴尔干

巴尔干半岛向来都被称为欧洲火药库,当时巴尔干半岛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并使得奥匈帝国和俄国的冲突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伏线。

波斯尼亚事件

1908年10月6日,奥国以保护侨民为理由派兵吞并了原由其托管的波斯尼亚和克塞哥维亚,这激起了想获得这两地(因有较多塞尔维亚人)的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奥情绪。因为塞尔维亚作为斯拉夫国家的'二哥'('一哥'之名由俄罗斯拥有),极度渴望统治全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但奥地利的出兵令其希望幻灭,因而反对此行动。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与黑山组成巴尔干同盟,联合攻打奥斯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尔干同盟与奥斯曼土耳其爆发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果奥斯曼土耳其大败,1913年5月30日与巴尔干同盟签订《伦敦条约》,宣布放弃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地;保加利亚则取得马其顿;塞尔维亚因为得不到阿得里亚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满,因此巴尔干同盟出现分裂。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与希腊结盟,预备进攻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于其后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奥斯曼土耳其亦对保加利亚宣战。结果保加利亚大败,8月10日与各参战国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多布罗查北部由罗马尼亚取得;马其顿则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尔达尔•马其顿划归塞尔维亚,皮林•马其顿划归保加利亚;爱琴•马其顿划归希腊。这引来了奥匈帝国的不满,因为塞尔维亚在这两次巴尔干战争里获得的利益太大,威胁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地位,而俄国则藉由塞尔维亚插手巴尔干半岛事务,结果与奥匈帝国的冲突加深,使得大战一触即发。

萨拉热窝事件

这次事件为在欧洲爆发全面战争的直接原因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当时仅19岁)在萨拉热窝刺杀主张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德大公夫妇。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1914年7月23奥国在获得德国无条件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发最后通碟,包括拘捕凶手、镇压反奥活动和罢免反奥官员等,塞国除涉及内政项目外悉数同意。不过,奥国依然将行动升级。与此同时,德国知悉俄国的军事动员,德皇要求俄国停止并迅速备战。鉴于各国的强硬外交和对国家军事力量的自骄,战争已无可避免。

战事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3日,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时;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而在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

西面战线

施里芬计划

在战争爆发之前几年,德国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已制定了以速战速决为主要特征的施里芬计划:先利用德国发达的铁路网,集中优势兵力在六星期内打败法国,然后将部队调往东线进攻沙俄。与此相对应,法国也制订了以两个集团军齐头并进,一举收复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德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17号计划。但战事的发展却出乎这些军事家意料,使得这两个计划皆不可行。

德军进攻

1914年8月2日,德军出兵中立国卢森堡,以取得卢森堡的铁路网。8月3日,德军对比利时不宣而战。至8月9日,德军成功攻占比利时全境,并在驱逐在比利时境内的法军回法国境内。8月21日,德军分兵五路攻向法国北部,法军失守,被迫后撤。9月3日,德军已进逼巴黎,法国政府被迫撤退至波尔多。9月5日 - 9月12日,德军与英法联军在巴黎近郊马恩河至凡尔登一线爆发马恩河战役,结果两败俱伤,德军只得转入战略防御,固守安纳河一线,战斗开变演变为阵地战。接着,双方爆发了奔向海边的运动战,结果英法联军被大败。德军成功夺取法国东北部的广阔领土,但始终不能截断英法两国的运输线。随后双方再爆发佛兰德会战,但双方均无重大成果,结果战事进入胶着对峙状态。

战事僵持

1915年春,英法联军趁德军主力集中在东面战线,发动了香巴尼和阿杜瓦两轮攻势。但因为沿用旧战术,而且欠缺强大火力掩护,结果被德军成功抵挡,己方反而伤亡惨重。该年4月德军反击,并首次使用毒气,使双方的损失更为惨重。结果1915年的西面战线,英法联军死伤百万人,德军亦死伤 61万人,但战事仍然胶着。
1916年2月,东面战线的压力稍为降低,德军主力再次移师西线,与法军爆发凡尔登会战。结果在激战7个多月后,德军仍不能攻取凡尔登。而英法联军为了制衡德军,在该年7月初向索姆河一线与德军爆发索姆河战役,战况更为惨烈。英军虽然在这场战争里首次使用坦克,但双方在伤亡共约 120万人后,战事仍未有重大突破,并持续至该年11月,西线再次变为胶着对峙状态,不过协约国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美国参战

1917年2月24日,美国驻英大使佩奇收到齐默曼电报,称如果墨西哥对美国宣战,德国将协助把美国西南部还给墨西哥,于是美国以此为借口,在 该年4月6日向德国宣战。1917年4月,法军于西线开展春季攻势,与德军在兰斯和苏瓦松之间进行会战,历时共一个月,但法军在伤亡10万人后却仍未有进展,引起了法国士兵的骚动。战事再度胶着,而法军因内部骚动,无力防御,只得由英军负责西线防御。在该年下半年,美国提供的装备到达欧洲,英军于是再在西线猛攻,但在损失100多万人后,仍无法改变战事的胶着状态。

最后进攻

1918年,东面战线因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并退出战争而结束,德军立即集中于西线,意图在美军到达欧洲之前,于1918年夏季打败英法两国,以扭转局势。1918年3月 - 7月,德军接连于西线发动5次大规模的攻势,头两次攻势在损兵14万后仍无所获。而美军则已到达欧洲,使协约国兵力大增。该年5月底,德军发动第三次攻势,这次成功突破法军的防线进逼至距巴黎仅37公里之地,但并不能歼灭英法联军的主力,而已方则损失13万人。在6月9日 - 6月13日这5天,德军发动第四次攻势,企图将德军在亚眠和马恩河的两个突出点接连起来,以集中兵力攻击巴黎,但并未能成功。7月15日,德军死心不惜,发动第五次攻势,但在损失15个师后,因无所获,己方军力反而消耗殆尽,只得撤退至兴登堡防线,从此只能作消极防御。

东面战线 1

俄国动员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因为德国向其开出“空白支票”,因此信心大增,与塞尔维亚断交并对其宣战。俄国则宣布全国总动员,以支持塞尔维亚,这引起德国的不满。8月1日,德国以俄国拒绝停止全国总动员为借口向俄国宣战,并同时在西线进侵比利时。8月4日,英国因比利时为其自身安全的关键,因此对德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

德俄交战

俄军乘德军在开战之初,集中兵力在西线之际,在东线向德军发起进攻。8月下旬,俄军进入东普鲁士,并逼向德国的心脏地带,德军被逼从西线线调兵回援。德国援军行动迅速,很快便抵达东线,并于科穆辛森林附近消灭数万名俄军,使得东线战局发展受到德国控制。9月11日,俄国的第一集团军再度被击败,德军进逼至俄国境内,俄军损失共25万余人。在南线方面,俄军开始时在加里西亚和布柯维纳屡次击败奥匈帝国的军队,但德国随后对奥匈帝国提供支持,结果到12月中旬,东线战事亦进入胶着状态。
1915年,德军因为西线的马恩河会战失败,决定先集中兵力击溃俄国,逼使俄国停战,从而结束东线战事,并且避免继续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局,东线于是变成主要战场。1915年5月,德奥联军以18个师和2000余门大炮,分兵两路进击俄军,并计划将俄军逼至「波兰口袋」内歼灭。双方交战8个多月,德军攻占普热米什尔、莱姆堡、伊凡哥罗德、华沙、布雷斯特、维尔诺及里加,并逼使俄军撤退至从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一线,俄军共损失170多万人。德军虽然大胜,但已方损失亦极大,而且并未消灭俄军主力,结果逼不到俄国投降。

土耳其参战

德国为了牵制俄国,于是答应向奥斯曼土耳其提供一亿法郎的贷款,以换取其参战。于是土耳其于1914年10月29日正式参战。并与俄国在高加索发生战斗。俄军初时作战不利,但于1915年1月发动反攻,土耳其的第九集团军被歼灭,共损失约7万多人。

意大利转投协约国

1915年5月,意大利因为英法答应在战后分得阜姆和达尔马提亚,于是投向协约国一方,对同盟国宣战。义军虽然实力较弱,交战初期即损失近30万人,但却成功拖住了奥匈帝国40个师的兵力,缓减了俄法的压力。1915年9月,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并出兵30万,配合德奥联军攻击塞尔维亚,结果同盟国很快便占领塞尔维亚全境,塞尔维亚政府及军队被逼撤退至希腊的克基拉岛。

俄军反击

在战壕里作战的士兵
1916年春,俄国调集3个方面军共200万人向德奥联军发动反攻,在激战一轮后,双方各损失百万兵力,但俄军兵力较多,因此逼退德奥联军,并乘胜攻进加里西亚东部地区。罗马尼亚亦于该年8月向同盟国宣战。德奥联军于是决定攻取罗马尼亚,以夺取石油和粮食补给。结果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很快便失陷,德奥军队占领大部份罗马尼亚国土。

进攻君士坦丁堡

协约国军队为了解除俄国在高加索被奥斯曼土耳其牵制的困局,于是决定联合进攻奥斯曼土耳其的首都君士坦丁堡。1915年初,加里波利之战爆发。协约国先后有50万士兵远渡重洋来到加里波利半岛。在靠近十一个月的战斗后,共约131,000人死亡, 262,000人受伤,结果被迫撤退。这场战役是一战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当时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

十月革命

俄国本身为农奴制的经济体系,经不起东线持续的战事,结果其国内经济崩溃,工厂倒闭,失业率骤增,军火补给极度困难,士兵极度厌战。1916年冬,俄国内部各种矛盾加剧,首都莫斯科的罢工人数更达至百万人以上,结果在1917年3月(俄历2月)「二月革命」爆发,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但新组成的克伦斯基临时政府仍然继续战争,但又再被德奥联军击败。结果俄国工人及农民忍受不了,在1917年11月(俄历10月),由布尔什维克领袖列宁领导了一场武装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的资本主义政权,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史称「十月革命」。列宁其后与德国签署布雷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 ,并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盟国败阵

虽然俄国退出战争,但德国的各盟国 - 奥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亚及奥匈帝国却因持续作战,致使经济崩溃,国内各民族发生起义,结果无力再战,相继向协约国求和。最后德国内部亦发生政变,并向协约国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海上战争

虽然英德两国在战前争建无畏舰,但在整次第一次世界大战却只有一次大规模的舰队主力决战,就是日德兰海战。这场战役的结果比较特别:一方面,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大洋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另一方面,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英国主力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而另一方面,在战争初期,德国主要依靠潜艇战阻止他国对英国的物资援助,但因为美国抗议而一度中止。但当英德军情势越来越差,国内的经济亦日趋恶化时,德国在1917年1月决定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即凡是在英国水域的船只,不论是敌方或是中立国的,都有可能被德国潜艇击沈,这大大影响了美国商船的航行,而且亦有美国商船被击沉的纪录,因此德美关系恶化,美国开始有对德宣战意欲,在齐默曼电报事件后,美国正式对德宣战。结果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反而招致了最强大的敌人 - 美国的参战。

世界大战

日本出兵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投向协约国,向德国宣战,以获得德国在中国的山东的权益,并出兵占领青岛。日本的这种举动结果引起了中国民众的不满,并于其后导致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其他国家参战

在美国参战后,拉丁美洲各国亦跟随美国向同盟国宣战,结果使这场战争的范围再度扩大。但这些国家大多在名义上参战,并未实际投入战争。

中国参战

中国 2 当时为段祺瑞统治下的北洋政府,北洋政府为了获取利益,于是便投向较有利的一方 - 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

大战结束

在整个战争期间,协约国军队皆在战壕里作战,但是生存条件极其恶劣

德国革命

1918年8月 - 9月,德军再损失15万人、大炮2000余门及机枪13000余挺。不断传来的军事失败的消息使德国国内的矛盾加剧。9月,兴登堡建议在德国议会提出要「结束战争」。但德军的最高统帅部却仍死心不息,意图用剩余的海军舰只与英国海军进行最后决战。结果德国水兵因不愿送死,在基尔港发生起义,并迅速蔓延到整个海军及全国。11月9日,德国首都柏林亦发生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只得宣布退位,并逃至荷兰,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国。11月11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德国投降。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巴黎和会

战后各国于巴黎召开和议,称为「巴黎和平会议」(简称巴黎和会)。会议的重大决定由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Woodrew Wilson)、英国首相劳莱乔治(David Lloyd George)和法国总理克里孟梭(Georges Clemenceau)主持。虽然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主张宽大对待德国,但法国却因为复仇心作崇,主张严惩德国。因此,诸国与德签订的议和条约 - 《凡尔赛和约》,因应法国的要求而加入了极其苛刻的条款,向德国强加了巨大的割地赔款及限制军备条款。但同时间,并未向德皇威廉二世、兴登堡元帅、鲁登道夫将军等战犯施以应有的惩处。结果为德国在20年后挑起规模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其它和约

战胜国与其它战败国亦分别签署了条件苛刻的和约,战胜国与奥匈帝国的奥地利部份签署《圣日耳曼条约》,奥匈帝国被划分为多个民族国家;与保加利亚签署《讷依条约》,保加利亚失去爱琴海出海口,并须赔款4亿4500万美元;与匈牙利签署《特里亚农条约》,匈牙利领土大幅减少;与鄂图曼土耳其签署《色佛尔条约》 ,彻底瓜分奥斯曼土耳其的领土。后来的土耳其共和国只剩下伊斯坦布尔、其附近小部份领土及安那托利亚的部份。
以《凡尔赛和约》及其它各个和约所构成的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新体系,就是所谓的凡尔赛体系,对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影响

民族国家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重大损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四大帝国覆灭。而巴尔干半岛与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则随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3等

英国削弱

原来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战后虽然领土有所增加,但其对领土的控制力却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而大大削减,而其经济亦因战争以大受影响,出现严重衰退,从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让给了美国。

十月革命

大战期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美日兴起

这场大战削弱了英、法、意;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世界金融中心也由伦敦转移到纽约;日本也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并侵占了原属德国势力范围的中国胶州湾及山东半岛。

德国复仇

《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德国被解除武装,德国的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不准拥有空军。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最后战败,但德国的元气并未受到过大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国本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而且《凡尔赛条约》过多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完全没有考虑战败国自身的利益,加上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骄傲的日尔曼民族为了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桎梏,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在德国你争我夺,显得尤为激烈,这为德国成为一次新的大战提供了条件。结果德国在希特勒的纳粹党的领导下,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五四运动

凡尔塞和约条约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做法成为中国五四运动的导火线。1919年5月4日中国北京的青年学生及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了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而起因正是巴黎和会中,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把原来德国的山东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它和较早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一并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的政治思想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迄今之政治、社会、文化、思想影响甚巨。

军人待遇

美国的一战军人领到每人每日1美元为薪金,另加25分为每日在美国国外消费。后来由于1930年代的大萧条,退伍军人、其家属与其它有关团体向美国政府要求实时索取战时服务的酬劳金额不果而导致1932年美国军方介入的流血酬恤金进军事件。

国际联盟

鉴于第一次界大战的伤亡与物资损失巨大,英法等战胜国于是发起了一个用以减少武器数目、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的组织,是为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简称国联)。然而,国联却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取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验的结果。

统计资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里交战双方军民的死亡人数的比例,协约国士兵占36%,协约国平民占20%;同盟国士兵与平民各占22%。请注意战争里平民大多是死于西班牙甲型流感。

协约国士兵的阵亡: 5,497,600
• 比利时: 13,700
• 英国: 908,000
o 澳大利亚: 60,000
o 加拿大: 55,000
o 印度: 25,000
o 新西兰: 16,000
o 南非: 7,000
o 联合王国: 715,000
• 法国: 1,240,000
o 法国殖民地: 114,000
• 希腊: 5,000
• 意大利: 650,000
• 日本: 300
• 黑山: 30,000
• 罗马尼亚: 336,000
• 俄罗斯帝国: 1,700,000
• 塞尔维亚: 450,000
• 美国: 50,600

同盟国士兵的阵亡: 3,382,500
• 奥匈帝国: 1,200,000
• 保加利亚:87500
• 德意志帝国: 1,770,000
• 奥斯曼帝国: 325,000

平民被杀: 6,493,000
• 奥匈帝国: 300,000
• 比利时: 30,000
• 英国: 31,000
• 保加利亚: 275,000
• 法国: 40,000
• 德意志帝国: 760,000
• 希腊: 132,000
• 罗马尼亚: 275,000
• 俄罗斯: 3,100,000
• 塞尔维亚: 650,000
• 奥斯曼帝国: 1,000,000
第一次世界大战摘要:

日期: 1914–1918
位置: 欧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东

结果: 协约国获胜
死亡 (约数)
将士: 9百万
平民: 7百万
合计: 1千6百万

主要参战国
协约国
• 塞尔维亚王国
• 俄罗斯帝国
• 法国
• 比利时
• 大英帝国与其殖民地
• 日本
• 黑山
• 意大利王国

同盟国

• 德意志帝国
• 奥匈帝国
•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 保加利亚

盟国败阵

虽然俄国退出战争,但德国的各盟国 - 奥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亚及奥匈帝国却因持续作战,致使经济崩溃,国内各民族发生起义,结果无力再战,相继向协约国求和。最后德国内部亦发生政变,并向协约国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统计资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里交战双方军民的死亡人数的比例,协约国士兵占36%,协约国平民占20%;同盟国士兵与平民各占22%。请注意战争里平民大多是死于西班牙甲型流感。

协约国士兵的阵亡: 5,497,600
• 比利时: 13,700
• 英国: 908,000
o 澳大利亚: 60,000
o 加拿大: 55,000
o 印度: 25,000
o 新西兰: 16,000
o 南非: 7,000
o 联合王国: 715,000
• 法国: 1,240,000
o 法国殖民地: 114,000
• 希腊: 5,000
• 意大利: 650,000
• 日本: 300
• 黑山: 30,000
• 罗马尼亚: 336,000
• 俄罗斯帝国: 1,700,000
• 塞尔维亚: 450,000
• 美国: 50,600

同盟国士兵的阵亡: 3,382,500
• 奥匈帝国: 1,200,000
• 保加利亚:87500
• 德意志帝国: 1,770,000
• 奥斯曼帝国: 325,000

平民被杀: 6,493,000
• 奥匈帝国: 300,000
• 比利时: 30,000
• 英国: 31,000
• 保加利亚: 275,000
• 法国: 40,000
• 德意志帝国: 760,000
• 希腊: 132,000
• 罗马尼亚: 275,000
• 俄罗斯: 3,100,000
• 塞尔维亚: 650,000
• 奥斯曼帝国: 1,000,000
第一次世界大战http://baike.baidu.com/view/26747.htm
第二次世界大战http://baike.baidu.com/view/5338.html
是的,是上个世纪,旷日持久的,谢谢

为什么以前的联合国合法席位(那时是台Wang),七几年被撤了?属于中国

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发表了《联合国宣言》。1945年4月25日,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6月26日,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后又有波兰补签。同年10月24日,中、法、苏、英、美和其他多数签字国递交了批准书后,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 (United Nations) 正式成立。1947年,联合国大会决定,10月24日为联合国日。
那个时候代表中国参与联合国组成的还是中国国民党而不是共产党,后来国民党战败退入台湾,但是共产党的身份还一直不被承认,是被当作政变军而不是主权政府的.后来,经过中国外交部的多年努力,加上中国的实力增加,在非洲,乃至全世界的国际地位变大,联合国才同意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才是真正的中国.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时间是1971年,这是我国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国与联合国之间的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是安全理事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1945年6月26日,50个国家的代表聚集在美国旧金山,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宣告联合国成立。当时,中国共产党派出自己的代表董必武,出席并签署了联合国宪章。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理应由新中国代表占有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受到西方列强的阻挠和干预。1949年11月15日昨1950年1月5日,中国外长周恩来曾两次致电联合国秘书长赖伊和联合国大会主席罗慕洛,要求取缔非法的国民党代表团的一切权利。1月10日,苏联代表在联合国安理会会议上,提议将台湾当局的代表开除出安理会,但遭到美、英两国的否决。
1960年,中国代表权问题正式列入联合国大会议程,美国操纵联合国多数,提出中国代表权问题要作为“重要问题”在联合国作出决定,就必须有2/3的多数赞成才能通过,以此来阻挠中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进入70年代,美国的地位急剧衰落,第三世界的力量迅速发展,中国同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1971年第26届大会以59票反对、55票赞成、15票弃权,否决了美国“重要问题”提案,并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的《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的提案》。11月11日,以乔冠华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正式出席在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长期被非法剥夺的席位得以恢复,并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这是中国外交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大大改变了联合国及安理会的投票的意志和愿望,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第一天,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1949年11月15日,周恩来总理致电联合国秘书长赖伊,要求立即取消“‘中国国民政府代表团’继续代表中国人民参加联合国的一切权利”。两个月后,周总理又通知当时的联大主席、菲律宾外长罗慕洛:中国政府已任命如下人员为中国驻联合国各机构的代表: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张闻天任安理会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耿飚将军任军事代表团团长;冀朝鼎任经社理事会代表;伍云甫任联合国国际紧急救济基金会代表;孟用潜任联合国托管理事会代表。1950年8月26日,周总理致赖伊秘书长的函中又加了李一氓和周士第。但是,由于美国的长期阻挠,这个代表团一直未能成行。尽管如此,中国政府始终没有停止恢复自己在联合国合法权益的斗争。
伍修权慷慨陈词
奥斯汀理屈词穷
1950年美国在侵略朝鲜的同时,公然于6月27日宣布占领中国领土台湾。中国提出抗议,并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出控诉美国侵略台湾案。8月31日安理会将中国控诉案列入议程,但把议题改为笼统的“控诉武装侵略福摩萨案”。9月19日,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向联合国提出,在联合国讨论这一议程时,必须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参加。9月29日安理会接受了中国的要求。11月24日联大第一委员会也决定邀请中国派代表出席。10月23日周恩来总理任命曾任东北军区参谋长、时任外交部苏欧司司长的伍修权为大使级特别代表,任命国际问题专家、国际新闻局局长乔冠华为顾问,率领中国代表团赴纽约出席安理会会议,讨论美国侵略中国的控诉案。
在安理会会议上,伍修权在两个多小时的发言中,揭露和控诉了美国侵略台湾的罪行,抗议联合国在美国操纵下,直至今日还容留中国国民党反动残余集团的“代表”,冒充代表中国人民坐在这里开会。说这番话时,伍修权犀利的目光扫了台湾国民党“代表”蒋廷黻一眼。伍修权最后向安理会提出三项建议:一、谴责和制裁美国侵略台湾及干涉朝鲜的罪行;二、美国军队撤出台湾;三、美国和其他一切外国军队撤出朝鲜。
针对美国代表奥斯汀的诬蔑、诡辩和恐吓,伍修权行使答辩权。他质问奥斯汀:“自8月27日到11月25日,侵略朝鲜的美国武装力量侵犯我国领空,据初步统计,已达200次,共出动飞机1000架次以上,毁坏中国财产,杀伤我中国人民。我要问奥斯汀先生,这是不是侵略?自从6月27日以来,美国第七舰队即侵入我国台湾领海,以阻止我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对台湾行使主权,我要问奥斯汀先生,这是不是侵略?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政府花费60多亿美元帮助中国国民党集团发动内战,美国武器杀伤了数百万中国人民,我要问奥斯汀先生,这是不是干涉内政?!”铁证如山,事实俱在,全场鸦雀无声,不少代表的目光冷对奥斯汀。奥斯汀紧张窘迫,理屈词穷,在真理的威慑下,再也不敢张口发言。
伍修权在联合国安理会的这次发言,轰动了美国和西方世界。
亚非拉进击获胜
阻挠者防线崩塌
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政府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毛主席、周总理亲自对许多亚、非、拉国家领导人做工作,指出终有一天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会得到恢复。
阿尔及利亚、坦桑尼亚、赞比亚、阿尔巴尼亚等发展中国家从60年代末起,每年均向联合国大会提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但均被美国玩弄此系“重要问题”,需大会三分之二的多数票通过的恶劣手法所扼杀。一些发展中国家始终为此奋斗不息,直到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召开时再次慷慨陈词,严正指出中国合法席位不容再拖延不决,美国玩弄“重要问题”的伎俩实系对联合国宪章原则的违犯和蔑视。美国等一些西方大国仍然进行无理反驳。这时,年近六旬的沙特阿拉伯代表巴鲁迪要求发言,引起代表们的注意。美国代表喜在心头,认为这位盟友的发言定会符合美国的意图。孰料巴鲁迪大声提出根据程序此问题不应予以讨论,要求进行表决。殊不知,此次表决失利,当即被同样熟悉联合国程序的阿尔及利亚、阿尔巴尼亚、坦桑尼亚等五国的代表抓住时机,利用巴鲁迪的技术性错误和失败,乘胜追击,连续进行多次表决,于是形势突变。大会进行最后表决,一举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以及一切机构的合法席位的提案。大会主席一宣布结果,会场上顿时爆发出暴风雨般的掌声。当时不少发展中国家的代表起立欢呼,有些代表甚至当即跳到会议桌上欢呼舞蹈。会议大厅被炽热的欢乐气氛所笼罩。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代表则颓坐在代表席位上一言不发。巴鲁迪这时也弄得不知所措,低着头在走廊上踯躅。事后,美国代表团指责这位一向与美国合作颇为默契的巴鲁迪为“无定向导弹”。
毛泽东高瞻远瞩
周恩来运筹帷幄
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后,联大主席当即要求联合国秘书长吴丹致函中国外长姬鹏飞,邀请中国派代表团出席第26届联合国大会。
当天下午,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召集外交部有关人员开会,讨论是否派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大会。会后,周总理驱车中南海,向毛主席报告讨论情况。毛主席指出:“马上就组团去,这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不去就脱离群众了。”毛主席还具体指示:“派一个代表团去联大,让‘乔老爷’(指乔冠华)当团长。”
11月8日,毛主席接见了中国出席联大的代表团主要领导及成员。毛主席谈到中国代表团的方针时说:“要不卑不亢,不要怕说错,当然要搞调查研究,但不能什么都调查好再说。”毛主席还具体指示“送代表团的规模要扩大,规格要提高。”,“以后乔冠华去联合国,都要派专机。”
代表团出发前夕,日理万机的周总理接见了代表团全体成员。在接见中,周总理讲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由于广大亚非拉国家大力支持,这次终于挫败了美国仍想阻挡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阴谋,使决议得以通过。所以我们一定要去,去是对他们表示感谢,也是对他们表示支持。去了之后,你们要同广大亚非拉国家站在一起,支持他们的正义要求。
登讲坛万众瞩目
受欢迎盛况空前
1971年11月15日,乔冠华登上第26届联合国大会讲坛,代表中国政府发表演讲,这是一段令人难忘的时刻。
当代表团团员步入会场时,会场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乔冠华和代表团成员沉稳地走到中国代表席位上入座,从而宣告了一个伟大历史时刻的到来。
这时,大会主席宣布请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先生讲话,会场顿时响起了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身着灰黑色中山装的乔冠华健步走上讲坛,全场静了下来。乔冠华开始了近40分钟的讲演,他入情入理地分析国际形势,表达对亚非拉国家的敬意,同时批评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行径。演讲完毕,大厅里爆发出更为热烈的掌声。
这时,主席宣布暂停大会一般辩论,由各国代表致词,欢迎中国代表团的到来。亚非拉国家代表的致词热烈感人,他们都称赞伟大中国重返联合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就连几个长期阻挠恢复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西方国家代表也不得不上台祝贺一番。
几十个国家的代表在大会厅内排起长队,纷纷向乔冠华团长表示祝贺。这种祝贺仪式持续了几个钟头,加之各国代表上台祝贺,前后约两天左右。历史已经把这一时刻永远记录在联合国的档案里。用路透社记者的一句话来说:“乔冠华的发言成了联合国的最强音。”
从1971年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及其一切机构的合法席位,至今已经过去了25个春秋。在这期间,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今天,在联合国的几乎所有机构里都可以看到中国代表的身影,并以充满活力的姿态发挥着中国作为常任理事国之一的作用。我作为这一历程的目击者,记下这一段令人刻骨铭心的历史。
之前被美国支持的台湾占据,后来中国国力上升,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才拿回来的,中国才是唯一的合法政府
随着第三世界国家的不断独立,他们越来越需要一个能代表他们的声音出现在联合国的舞台上,而欧洲国家也越来越想摆脱美国的控制,独立行使自己的外交权利,而不再唯美国的马首是瞻,特别是在联合国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之前,当时的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秘密访问北京,这样一来就使很多西方国家改变了态度,既然美国都已经开始跟中国改善关系,那我们何必还要继续僵下去呢,所以从某种角度说美国也加速了这种进程
因为中国强大了,说不了,不高兴了,快没头脑了(突然想起《不高兴与没头脑》:-D)

比较联合国和国联的异同

联合国和国联的异同点可参考下表:

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1945年10月24日,在美国旧金山签订生效的《联合国宪章》,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及实现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

总部设立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现在共有193个成员国  ,其中亚洲39个,非洲54个,东欧及独联体国家28个,西欧23个,拉丁美洲33个,北美、大洋洲16个,包括所有得到国际承认的主权国家,此外还有2个观察员国(梵蒂冈和巴勒斯坦)。

国际联盟,简称国联,是《凡尔赛条约》签订后组成的国际组织。成立于1920年1月10日 ,解散于1946年4月。1934年9月28日至1935年2月23日处于高峰时期,曾拥有58个成员国。 

其宗旨是减少武器数量、平息国际纠纷、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以及促进国际合作和国际贸易。其存在的26年中,国联曾协助调解某些国际争端和处理某些国际问题。不过国联缺乏军队武力,所以要依赖大国援助,尤其是在制裁某些国家的时候。然而,国联缺乏执行决议的强制力,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国际制裁亦影响同样施行制裁的国联会员。

扩展资料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大常任理事国有:美利坚合众国、俄罗斯联邦、大不列颠与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法兰西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联合国的行政首长是联合国秘书长,当前由安东尼奥·古特雷斯担任。 

联合国共有六种工作语言,分别为英语、法语、俄语、汉语、阿拉伯语和西班牙语。

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在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的合作与交流方面,都发挥着相当积极的作用。

参考资料:联合国--百度百科  国际联盟--百度百科

相同点:

1、都是世界大战的产物;2、都反映了战后世界要求和平的共同愿望;3、都是普遍性的国际组织;4、都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5、其宗旨都宣称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不同点:

1、国联强调大会一致原则,联合国强调大国一致原则。后者更具有现实合理性和权威性;2、联合国较之国联更具有普遍性,不仅会员国多于国联,尤其是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3、作用不同。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发展上无所建树,而且在30年代推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集团的侵略,而联合国在这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扩展资料

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1945年10月24日,在美国旧金山签订生效的《联合国宪章》,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及实现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

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简称国联,是《凡尔赛条约》签订后组成的国际组织。成立于1920年1月10日,解散于1946年4月。1934年9月28日至1935年2月23日处于高峰时期,曾拥有58个成员国。 

其宗旨是减少武器数量、平息国际纠纷、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以及促进国际合作和国际贸易。其存在的26年中,国联曾协助调解某些国际争端和处理某些国际问题。不过国联缺乏军队武力,所以要依赖大国援助,尤其是在制裁某些国家的时候。然而,国联缺乏执行决议的强制力,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国际制裁亦影响同样施行制裁的国联会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国际联盟百度百科——联合国

国联和联合国都是本世纪以来对国际关系影响深刻的全球性国际组织,是世界现代史的重要历史内容,现简要对之作简要对比。
国联和联合国的相似之处主要有:在背景上,都是世界大战的产物;在性质上都是全球性国际组织;在宗旨上都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宗旨;在成立之初都被大国所操纵等等,然而国联和联合国更主要的是存在着许多区别。
首先,从背景上看,国联是世界上第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它诞生的背景是:俄国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缔造了社会主义苏维埃国家;反抗压迫、争取独立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英、美、法、日、意等国以和平的名义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种背景就决定了它自诞生之日起就存在着根本缺陷,即缺乏必要的普遍性和权威性。美国在国联问题上倾注的心血最多,但由于国内反对派强大的压力而退出,使国联成为英法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联合国也是美国首先倡导成立,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酝酿建立和发展的产物,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胜利成果,也是汲取国联教训的产物。
其次,从宗旨和任务上看,国联宣传其任务是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盟约第十条规定:“盟约会员国尊重并保持所有联盟会员国之领土完整及现有之政治独立,以防止外来侵略。如遇此种侵略或有此种侵略之任何威胁或危险之时,行政院应筹履行此项义务之方法。”这是国联盟约最重要条款。但后来的事实表明,国联在侵略者面前完全无能为力,如对日本侵略中国、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德意干涉西班牙内战中起了纵容侵略的作用,客观上帮了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忙。
联合国则把防止世界大战,维护世界和平,尊重基本人权和民族自决权列为首要任务,并且强调促进国际合作,发展和平相处,重视发展社会和经济,符合世界和平发展的主流。
再次,从组织原则上看,联合国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和协商,在比较民主的基础上建立。它强调以防止世界大战为首要任务,主要会员国具有普遍性、广泛性和稳定性。联合国所确定的大国否决权原则,对于大国的协调和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了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不得使用武力,对于制裁侵略有着明确的权威和手段。这些都是国联所不具备的。
最后,从效果和影响来看,国联成员国不及联合国普遍,对成员国的约束力也不及联合国。国联由于受少数大国控制,导致在许多国际事务处理上不公正,制裁侵略软弱无力。联合国在成立初期,由于受美国控制,从而使其宗旨得不到有效发挥,但也发挥过一些有益的作用,如参与推动印度尼西亚独立事务,这是联合国史上首次有效处理殖民地问题。7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增强,联合国不仅成为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进行斗争的舞台,其宗旨和原则也因此而得到充分的发挥。
虽然联合国和国联相比在各方面已有很大的改善,但它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如联合国机构臃肿,管理不善,效率不高,经费拮据,仍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影响等问题,这些都亟待解决。
(1)相同点:都是世界大战的产物;都反映了战后世界要求和平的共同愿望;都是普遍性的国际组织;都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其宗旨都宣称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2)不同点:A、国联强调大会一致原则,联合国强调大国一致原则。后者更具有现实合理性和权威性;B、联合国较之国联更具有普遍性,不仅会员国多于国联,尤其是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C、作用不同。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发展上无所建树,而且在30年代推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集团的侵略,而联合国在这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国际关系的问题:联合国为什么叫united nations

United Nations为什么叫United Nations而不是United Countries或者United States(此States非彼Statesrn rnState 和 Country 还有Nation的区别是?具体一些!
关于这个问题,请楼主参考罗尔斯的“the law of peoples”,里面又从政治意义上对这三个词的详细解释,联合国用united nations也可以据此理解。。
这个问题提的让人匪夷所思,其实不需要解释。
你这不属于国际关系问题了,应该是英语问题
本文标题: 为什么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失败了但联合国(United Nations)得以延续至今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120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作为个人有没有种族歧视的自由有没有大佬能推荐些唐朝唐代背景的小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