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推荐明清妇女史研究著作,论述。谢谢大神们

发布时间: 2021-10-16 13:04:5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5

请推荐一些关于唐朝社会生活史、妇女史、舞乐教坊方面的著作。请推荐一些关于唐朝的社会生活史、妇女史、舞乐教坊、官私妓方面的著作。不...

求推荐明清妇女史研究著作,论述。谢谢大神们

请推荐一些关于唐朝社会生活史、妇女史、舞乐教坊方面的著作。

请推荐一些关于唐朝的社会生活史、妇女史、舞乐教坊、官私妓方面的著作。不要古籍,要近现代的中外学者的著作。最好是比较有名的大家或名校教授的作品。非常感谢!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本书原是吕思勉先生的大学讲义,内容科学严谨、广博独到,且观点条理清晰,行文通俗易懂、人人能读,深受学界好评,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文化史经典著作。全书分为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共十八个部分。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汉族,江苏常州人。民国时期“史学四大家”之一,十二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读史书,了解中国历史。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51年院系合并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 史学代表作品:《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为代表的四部断代史、《吕思勉读史札记》等。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严耕望所评选的“现代四大史学家”。
你也喜欢唐史哦

急求!试论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这个论文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详细点,谢谢!

摘要:按照时间顺序对关汉卿的研究进行梳理,分别从元明清三个朝代以及二十世纪以来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总结。在对关汉卿的人物评价以及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等方面的研究已有很丰富的成果,在关汉卿文学创作方面取得如此成就的深层原因还有待研究。
关键词:关汉卿;戏剧;关学

引言
关汉卿是中国古代戏剧发展史上一位杰出的戏剧家、文学家。元明清三代都有人对其进行研究,但研究成果非常零散。如果说1913年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一书的出现,是近代中国戏剧研究的标志的话,那么现当代关汉卿研究也正是在此时开始逐渐活跃起来。在王国维、吴梅等第一批学者的努力下,对的关汉卿研究己经初具规模。自兹以降,胡适、王季思、孙楷第、冯沉君、郑振铎等一大批学者力图把考据学和社会学结合在一起,尤其重视运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关汉卿,为当时的关汉卿研究领域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在文学和文化学上,研究一个作家、一部作品,或是对这个作家及其创作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它的意义都是远远超过作家、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内涵的。特别是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由于社会形态的不同,对作家、作品的研究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关汉卿研究也是在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前行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展现出来的作家形象和其作品的文化意蕴也是不同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日益扩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对关汉卿的研究简单的梳理。

本论
一、元代对关汉卿的评价
元代戏剧创作与表演为中国文学史上填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一种文学体式,它辉煌的成就让人震惊。但是在于戏剧理论研究方面,其发展则远远不如戏剧创作本身。元代对于关汉卿以及他的艺术创作的研究,是十分匮乏和片面的。一些零散的点评并没有达成系统全面地研究和论述。包括关汉卿本人也没有留下任何与文学创作有关的理论性言论,这也为后人的研究和学习留下了一种空白。元代对与关汉卿及其作品的评价多数是针对其才能方面,与理论相关的很少。
元代对于关汉卿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的,主要是对关氏的肯定:
(一)对关汉卿才学的肯定,以及对关汉卿戏剧语言风格的赞誉,确立他在戏剧创作方面的地位,肯定他戏剧的社会价值。熊自德在《析津志》中评说关汉卿为:“生而惆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元末贾仲明对他的挽词中云:“珠矶语唾自然溜,金玉词源即便有,玲珑肺腑天生就。风月情,武惯熟,姓名香四大神州,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贯云石在《阳春白雪.序》中对关汉卿的评说:“关汉卿、庚吉甫造语妖娇,适如少女临杯,使人不忍对殊。”杨维祯在《东维子集》卷十一《周月湖今乐府序》里说关汉卿语言“奇巧”;又在《沈氏今乐府序》中总结了关汉卿与庚吉甫的杂剧总体特征:“其于声文,缀于君臣、夫妇、仙释氏之典故,以警人视听,使痴儿女知有古今美恶成败之观〔劝」惩,则出于关、庚氏传奇之变。”杨维祯在这里对关汉卿等戏剧的社会价值做了评价,这一评价固然反映出论者对关汉卿戏剧思想意识的认识不足,但能给予关剧的社会作用以如此高度的肯定,在中国戏剧理论史上杨维祯还是第一次。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对杂剧创作特点的描绘是以“关、郑、白、马”(即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为例,即:“一新制作,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又有“字畅、语俊、韵促、音调”。贾仲明说他“珠矶语唾自然溜,金玉词源即便有,玲珑肺腑天生就。”贾仲明高度概括了关剧本色、行当,妙在自然、真切、质朴,绝无藻饰、雕琢、斧削的痕迹的特点,也肯定了关汉卿为元曲四大家之冠的地位。关汉卿在元代戏剧界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名气,主要是他戏剧创作的时间最早、数量最多、意义最大的原故。
(二)对关汉卿的人品性格方面的评价。对关汉卿的“风流”人格品性做了明确的概括,如郝经在《青楼集.序》中评说关汉卿云:“不屑仕进,乃嘲风弄月,留连光景。”熊自德说“生而惆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评说关汉卿为:“高才风流人也。”这些评价都可以认证关汉卿的风流品性。

二、明代对关汉卿的研究
明代对关汉卿的研究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关汉卿的评价有所降低。明代严格限制戏剧活动,《大明律·刑律杂犯》中明确规定:“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妆扮者同罪;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明代大力推行功利主义的戏剧意识,封建君主专制将戏剧活动乃入到掌控范围之内,将戏剧变成教化人民的工具。这里要提到皇室的代表人物——朱元璋十七子宁献王朱权。朱权认为,论剧最高标准应为“治世”,最高艺术境界为“安以乐”与“心之和”为。他认为:“盖杂剧者,太平之胜事,非太平则无以出。”他还要求剧作家“乐雍熙之治,欲返古感今,以饰太平。”在戏曲创作题材上,特别提倡和推崇“神仙道化”剧,并将其列在《杂剧十二科》之首。他极力主张剧作家应当“有不吃烟火食气”,而“无纤翁尘俗之气”,以阻隔剧作家与显示生活的联系。这样的戏剧观念必然使朱权在评价元代已经被推崇为戏剧大家并占有第一位置的关汉卿时,不得不说他是“可上可下之才”。
(二)明代从“诗”的角度对元杂剧进行评价。如朱权“关汉卿之词,如琼筵醉客。观其词语,乃可上可下之才”。又如明代刘揖《词林摘艳.序》云:“至元、金、辽之世,则变而为今乐府。其词擅场者,如关汉卿,庚吉甫、贯酸斋、马昂夫诸作,体虽异而宫商相宜,此可被于弦竹者也。”明代王世贞《曲藻.序》云:“曲者,词之变。……诸君如贯酸斋、马东篱、王实甫、关汉卿、张可久、乔梦符、郑德辉、宫大用、白仁甫辈,咸富有才情,兼喜声律,以故遂擅一代之长,所谓`宋词、元曲,’殆不虚也。”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云:“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马之词老健而乏姿媚,关之词激厉而少蕴籍,白颇简淡,所欠者俊语,当以郑为第一。”以上均是从元杂剧“诗性”语言的角度对关汉卿及其作品进行的评价,所以,关汉卿在明代戏剧的地位并不是很高。

三、清代对关汉卿的研究
清代对于关汉卿的态度较为平和。有关记载如下:李玉《南音三籁·序言》中云:追至金元,词变为曲。实甫、汉卿、东篱诸君子,以濒瀚天才,寄情伴吕,即事为曲,即曲命名,开五音六律之秘藏,考九宫十三调之正始,或为全本,或为杂剧,各立赤帜,旗鼓相当,尽是骚坛飞将。凌廷堪《校礼堂诗集》卷二《论曲绝句》三十二首有云:时人解道汉卿词,关马新声竞一时。振俄长鸣惊万马,雄才端合让东篱。焦循《易余篱录》卷十五:词之体尽于南宋,而金元乃变为曲,关汉卿、乔梦符、马东篱、张小山等,为一代巨手。乃谈者不取其曲,乃论其诗,失之矣。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曲概》中有云:北曲名家,不可胜举,如白仁甫、贯酸斋、马东篱、王和卿、关汉卿、张小山、乔梦符、郑德辉、宫大用,其尤著也。诸家虽未开南曲之体,然南曲正当得其神味。观彼所制,圆溜潇洒,缠绵蕴籍,于此事固若有别材也。李调元《雨村曲话》卷上:王弃州云“宋未有曲也。自金、元而后,半皆凉州嚎嘈之习,词不能按,乃为新声以媚之。而一时诸君,如马东篱、贯酸斋、王实甫、关汉卿、张可久、乔梦符、郑德辉、宫大用、白仁甫辈,咸富有才情,兼喜声律,遂擅一代之长,所谓宋词、元曲,信不诬也”按:贯酸斋、张可久、宫大用工小令,不及马、王、关、乔、郑、白远甚,未可同年语也。综合以上记录,从研究关汉卿的角度讲,不仅肯定了关汉卿的文学地位与创作风格,也给后人进行关汉卿研究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具有积极的意义。
清代另有两则记录对关汉卿的研究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一则是清代中后期的梁廷梢,他在《藤花亭曲话》卷二中有云:关汉卿《玉镜台》温娇上场,自[点绛唇]接下七曲,只将古今得志不得志两种人铺叙繁衍,与本事没半点关照,徒觉满纸浮词,令人生厌耳。律以曲法,则入手处须于泛叙之中,略露求凰之意,下文情散彼美,计赚婚姻,文义方成一串;否则突如其来,阅之者又增一番错愕也。在关汉卿众多的戏剧创作中,梁廷梢选择了不是关汉卿优秀之作的《玉镜台》进行评论,颇为新奇,他所说的“本事”应该是指戏剧创作的“立意”,而对于《玉镜台》的“立意”,他是认为没有新意、过于直白,或者说没有跳出传统的伦理道德范畴。而对《玉镜台》的“结构”又有赞赏之意,表达了他个人对戏剧创作要讲究“结构布局”的观点。另一则记录为清代乾隆二十年修订的《祁州志》,其中卷八《纪事》中“关汉卿故里”条云:汉卿,元祁州之伍仁村(今属河北省安国县)人也。在现存的历史资料中,有关关汉卿的记载很少很少,其中关氏生平、籍贯的资料更是少而又少,现存的记录有:元钟嗣成《录鬼簿》中记有关汉卿“大都人”;元末熊自得《析津志》又称其为“燕人”的记录;清姚之胭《元明事类钞》卷二十三引元末明初人朱右所撰《元史补遗》云:“关汉卿,解州人。工乐府,著北曲六十本。”乾隆《解州志·人物》、光绪《山西通志·文学》及《蒲州志》、《解县志》等均有类似的记载。《祁州志》的记载,使研究关汉卿的籍贯又增添了一条新的信息,为后来的诸多学者研究关汉卿提供了比较有力的证据,开拓了研究的范围。

四、20世纪对关汉卿的研究
关汉卿研究在20世纪成为研究元代杂剧中的热点,对其在元杂剧创作方面的成就取得了充分的认识,肯定了他在中国古代戏曲史、古代文学史乃至世纪文学、戏剧史上的“大家”和杰出地位。
王国维是近现代开启中国古代戏剧,特别是元杂剧研究之幕的第一人,也是研究关汉卿的第一人,他对关汉卿的评价奠定了20世纪元杂剧研究中的崇高地位。
与王国维大致同一时代的吴梅(1884—1939)在《中国戏曲概论》中,他肯定了关汉卿戏剧创作的地位和豪放的艺术风格,是很有见地的。
郑振铎也是最早对关汉卿进行深入研究并给予高度评价的学者之一。从1930年1月开始,《小说月报》以近两年时间连续载郑振铎写的《元曲叙录》共75则,其中有15则介绍关汉卿的生平,评介关汉卿13个杂剧作品的版本、人物与情节。郑振铎很早就对关汉卿的生卒年进行研究,他在《中国文学史》第四十六章云:汉卿有套曲《一枝花》一首,题作`杭州景’者,曾有“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之语,借此可知其到过杭州,且可知其作于宋亡(1278)之后。《录鬼簿》称汉卿为已死名公才人,且列之篇首,则其卒年至迟当在1300年之前。其生年至迟当在金亡之前的二十年(即1214年)。后来,郑振铎又在1958年6月28日,纪念“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戏剧活动七百周年大会上作了题为《中国人民的戏剧家关汉卿》的报告。
胡适在20世纪30年代也关注元杂剧的研究,1936年发表了《关汉卿不是金遗民》一文,对关汉卿生平进行认真而有成效的考证。其结论为:郑振铎先生根据汉卿“杭州景”套曲,考定他到过杭州,在278年宋亡以后,是很对的。但他说汉卿的“卒年至迟当在1300年之前”,还嫌太早。关汉卿有《大德歌》十首,此调以元成宗的“大得”年号为名,必在“大德”晚年。大德凡十一年(1297一1307),而汉卿曲子中云:“吹一个,弹一个,唱新行大的歌”。这可见他的死年至早在1307年左右。此时上距金亡已七十四年了。故我们必须承认关汉卿是死在十四世纪初期的人,上距金亡已七八十年,他决不是金源遗老,也决不是“大金优谏”。平心而论,胡适对关汉卿生卒年的推断,虽然文字不多,却卓有成效,对当代的研究者很有影响,对他的推论也很难找到资料、证据进行质疑。
孙楷第在《关汉卿行年考略》一文中认为,关汉卿生年在宋淳枯元年至十年(1241—1250),卒年在元延枯七年至泰定元年(1犯0—1犯4)这种说法也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认同。
冯玩君在《孤本元明杂剧钞本题记》中提出了“两个关汉卿”的说法,“一个籍贯是解州”、“一个籍贯是大都”,表现了女学者大胆假设的另一面,但这种说法没有得到学界的认同。
1958年的“关热”形成了1949年以后元杂剧研究的第一个高潮。这一时期,研究者们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关汉卿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一是关汉卿生平事迹的考证。研究者对关汉卿的生平事迹提出了各种观点,对自己已经掌握的史料进行辨析,并发现了新的史料,通过讨论,学界对关汉卿的生平以及创作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及其文章有:赵万里《关汉卿史料新得》公布了他发现的《析津志·名宦传》中的关一斋小传;蔡美彪《关于关汉卿的生平》和《关汉卿生平续记》;戴不凡《关汉卿生平新探一一从高文秀是东平府学生员说起》等都是研究关汉卿的重要成果。二是对关汉卿作品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的评析。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入手研究作品是这一时期关汉卿研究的特点。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提出关汉卿“当为元人第一”的观点后,研究者主要把关汉卿的曲辞和文章作为研究对象和内容,从而忽略了作品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的研究。
自1949年至“文革”开始的17年里确实是元杂剧也是关汉卿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其间尽管有由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特别是政治思维定势的介入导致的学术讨论方向的偏颇,但总体上讲,对关汉卿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对以后(特别是八、九十年代)的学术发展与繁荣起到了铺垫的基石作用,为当代人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革”十年期间,大陆的学术空气凝滞,研究停止,但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学者还是下工夫对关汉卿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香港梁沛锦与日本学者波多野太郎合著的《关汉卿现存杂剧研究》,该书对关汉卿现存杂剧进行了整理和校订,而卢元骏的《关汉卿考述》是一部比较系统地介绍和初步探讨关汉卿生平创作的专著。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带来的进步使研究者又获得了“科研”的春天,很多学者的心情与干劲像接受阳光与雨露的小草在科学园地里充满了勃勃生机。学术著层出不穷;尤其是西方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的大量注入,使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受西方思潮的启发,打开并形成自己新的学术视野。这些同样给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带来了新的气象,也形成了一个健康、科学、热烈的学术氛围,并推动了各项研究的发展。在这样的环境和气氛下,继1958年后,关汉卿研究再度出现高潮。
20世纪50年代末期,田汉、夏衍等人还倡导建立“关学”,此项工作虽然没有像他们期盼那样达到预期的效果。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关汉卿及其作品为研究对象,学术界开展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成立了全国性的关汉卿研究会,出版、发表了大量的研究专著、文章,研究成果还是可观的。仅关汉卿的传论,就有野马的《关汉卿的生平及其作品》、谭正璧的《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等论著。多种选集共同的特点是:他们大都收集了关汉卿现存的18部全本杂剧(包括存疑的)3种残剧,并且在编注、注释、剧本存疑探讨等方面,作到了学术性和普及性兼顾。再有值得注意的就是田汉的话剧《关汉卿》为宣传关汉卿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可以说、20世纪,关汉卿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起到了保存和宏扬中国古代戏剧的作用,也使人们包括整个世界的人们看到了中国除诗歌、小说以外元代戏剧艺术的辉煌和关汉卿在此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结论
1958年,关汉卿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提名为世界文化名人,学界以此为契机展开了大规模的研究及关氏的戏剧编演活动,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但由于受政治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在关汉卿的研究中,未能立足于文学与戏剧艺术本身和作家本身,而仅仅是围绕“作者生平、籍贯”“作品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等内容进行分析与探讨,政治思维定势以其极大极强的优势侵占着人们的头脑,导致文学研究被“异化”,于是关汉卿就成为了反封建的勇敢“斗士”。这种研究的结果无疑是历史局限性的。
纵观20世纪关汉卿及其作品的研究概况,大都是围绕着关汉卿的籍贯、生平以及杂剧(包括散曲)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等等,争论虽多,但也基本有大致的看法。我们应该承认,研究性的文章、著作虽多,但问题也不少。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一是材料很少,除了已经被传抄摘引了无数次的《录鬼簿》、《青楼集》、《太和正音谱》、《南村辍耕录》、《宋元戏曲考》、《曲律》等以外,没有发现新的有价值的材料;二是研究范围狭小,总是在作家生平、籍贯、活动地点、从事职业、是否遗民、入仕与不入仕等问题上打转转;三是受时代的影响,有的学者在研究和评价关汉卿时仅注重其戏剧的社会性和思想性,把关汉卿拔高到一个彻底的反封建斗士形象上来。有识之士在中国近代的政治斗争中把文学当作了斗争的武器和宣传工具,文学在斗争中显示了非常的意义。在以政治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中,文学包括文学研究都沾染上了政治的色彩,甚至是绝对化了的政治的文学与文学研究,使文学作为与政治并行的一种人类存在的社会现象发生了变形,这种变形同样反映在关汉卿的研究上。这样研究的结果,必然导致关汉卿与其作品和他创作的初衷之间产生极大的距离。因此有必要重新对关汉卿及其作品进行新的探讨。关汉卿之所以能成为元代戏曲家创作所取得成就的顶峰,自有其复杂的客观环境,历史背景、创作深度和作家条件等原因。

参考文献:
1.论关汉卿的人生观与创作观林岳晋阳学刊2003年02期
2.莎士比亚和关汉卿李样林华夏文化2003年02期
3.“铜豌豆”与“马神仙”—试论关汉卿、马致远杂剧创作倾向之不同李建武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关汉卿的民间情怀孙燕华上海戏剧2003年01期
5.从《窦娥冤》看关汉卿的南权本质张维娟戏曲艺术2003年02期
6.试论关汉卿笔下的妓女形象张海燕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7.人文奥运为何要请关汉卿吴志根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10期
8.关汉卿与马致远杂剧之比较何悦玲固原师专学报2003年02期
9.“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惹祸的胚胎”—窦娥冤屈的深层文化意蕴钱华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关汉卿的生卒年和里籍问题章宏伟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04期

能否推荐南开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明清史方向的著作,谢谢

、《清皇族与国政关系研究》,41.8万字,(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10月;2、《清朝简史》,36.8万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3、《中国古代人际交往礼俗》,12万字,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6年;4、《清朝满蒙联姻研究》, 64万字 ,人民出版社 2003年9月
主要论文:《顺治朝八旗统领关系变化考察》,《南开学报》,1996年第5期;《清代茶法述论》,《清史论丛》,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天命后期八旗旗主考析》,《史学集刊》,1997年第2期;《清太宗嗣位与大妃殉葬及相关问题考辨》,《清史研究》,1997年第3期;《〈满文老档•天命朝〉多铎多处应为杜度考》,《南开学报》1998年1期;《清初两白旗主多尔衮与多铎换旗问题考察》,《清史研究》,1998年第3期;《清入关前的分封制综论》,《学习与探索》,1998年第3期;《清中期以前铸钱量考察》,《史学集刊》,1999年第1期;《论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学习与探索》,2001年3期;《清朝〈玉牒〉中的蒙古史资料及其价值》,《明清档案与蒙古史研究》,2002年9期;《〈星源集庆〉及其史料价值》,(日本)《满族史研究》,2003年5月
首先,你的问题横亘多门学科,基本不可能有人给你一个全面的解答,我只能尽力而为了

保险按就业率来说,算是金牌就业专业,南开保险专业排名是第一的,就业方向比较稳定,但是待遇稍弱于金融。但是精算这两年仍然吃香。

金融分数最高,就业形势也很好,出国的也多,个人观点认为是经院最好的专业。经济学习理论涉猎广泛,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保研率极高。

国贸分数较高,也很热门,但是本人对于学习内容和就业方向不太了解。财政就业方向应该是国家机关相对多一些。

化学系比较好出国,搞研究。我感觉材料化学偏应用,是物理,化学和什么的交叉学科。但是南开的材化比不上化学系本身

纯理学科无所谓前景。什么东西都得用,不可能有热起来或者冷下去的那天,这跟计算机纺织化工精仪什么的不一样。你个人的前景一半就是出国或者在研究生阶段转向。化学不知道,数学可以转经济或计算机

应用数学里优化理论和运筹占得比重大,因为得应用

通信工程很一般

药学来自于化学院,很猛。医学一般,但是和301合作以后前景光明
1、《明代徽州的宗族乡约化》,《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8月20日出版)
2、《17世纪的朝鲜族谱》,《史林》2003年第4期。
3、《明代墓祠祭祖述论》,《天津师大学报》2003年第4期
4、《明代徽州宗祠的特点》,《南开学报》2003年第5期。
5、《乡约的推行与明朝对基层社会的治理》,《明清论丛》第四辑,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5月版。
6、《“虚耗”鬼的由来与禳除习俗——中国岁时节日体现的民众心态》,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
7、《十六世纪的朝鲜族谱》,《台大历史学报》第三十二期,2003年12月。
8、《18世纪的朝鲜族谱》,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编《韩国学论文集》第十一辑,牡丹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9、《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在中国的实践》,冯天瑜主编《人文论丛》2002年卷,武汉出版社2003年11月
10、《东亚社会比较与中国社会史研究》,《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11、《朝鲜族谱新论》,《当代韩国》2004年第2期
12、《明代江浙赣的宗族乡约化》,《史林》2004年第5期
13、《韩国的罗氏与修谱》,《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0期
14、《敬天法祖,勤政爱民:清朝政治纲领研究》,《明清论丛》第五辑,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8月。
15、《试谈诸申的族称问题》,辽宁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编《明清史论丛》2004年12月。
16、《19世纪及20世纪初朝鲜对族谱功能的认识》,《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7、《15世纪的朝鲜族谱》,《史学集刊》2005年第4期
18、程敏政《新安程氏统宗世谱》谱学问题初探》,《河北学刊》2005年第6期
19、《明清时期的山西洪洞韩氏——以洪洞韩氏家谱为中心》,《安徽史学》2006年第1期
20、《乡约·保甲·族正与清代乡村治理——以凌燽《西江视臬纪事》为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21、《近代闽台族正制考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
22、《朱熹佚文ょり见た<家礼>祠堂篇と宋代の祠庙祭祖》,平田茂树、远藤隆俊、冈元司编《宋代社会とコミユニケ—シン》东京:汲古书院2006年6月
23、《试论中国地方志的社会史资料价值》,《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7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
24、清朝奏折档案的社会史资料价值——以《宫中档乾隆朝奏折》为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论丛》2007年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25、明清时代にぉける华北地域の宗族の组织化につぃて——山西洪洞晋氏を例として,大阪市立大学东洋史论丛第15号,2006年11月
26、习俗与教化:徽州宗族组织的形成,法国《年鉴:历史学,社会科学》(法文)2007年第1期
27、宋明以来宗族制形成理论辨析,安徽史学2007年第1期
28、《国家与社会:明清时期福建泉州的乡约地域化——以〈福建宗教碑铭汇编·泉州府分册〉为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29、跨世纪的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8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
30、《杨士奇之族谱序跋所见宗族与修谱》,《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5辑,商务印书馆

常建华的以下文章已被收录在学者文库

求有关太平天国起义的史学著作论述

要求论述详细清晰
【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是一种神权统治,其中宗教、军政管理、文化和社会一般来说都相互交织。首都称作『天京』、领袖称作『天王』、宫殿称作『天朝宫殿』、重要文献称作『天条书』、国库称作『圣库』。吸食鸦片、抽烟喝酒、嫖娼、里足、买卖奴仆、赌博和一夫多妻等均在禁止之列。太平天国运动早期有一种明确的清教主义精神,而领袖们想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制度和发明。国家的基本文件称作『天朝田亩制度』,它不仅规定了土地制度,也规定了军事、内政、财政、司法和教育制度,类似于太平天国的宪法。

  [土地制度] 太平天国诸多发明中最重要的一项,也许当数废除土地和财产的私有权。这项发明背后的精神是,所有上帝的子民都必须享有他的恩惠,免除匮乏,有田耕,有粮吃,有衣服穿,有钱花。要达到这样一种理想的状态,就必须对现存的土地制度进行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因此,太平军根据产量多寡将田地分成九等。238 所有16岁以上的男女都分得一份田,所有16岁以下的人分得半份田。这样,如果一个人得1亩上上田,他15岁以下的孩子就得半亩同样质量的田。一户六口之家分得良劣数量相等的地,即3人得良田,3人得劣田。 所分的田地不成为得地人的财产;他只是获得了使用它进行生产的权利而已。超过个人需要的剩余产品必须上缴到国库,积蓄和私人财产是被禁止的。
  这种共同使用土地的思想,可见于中国古代典籍《周礼》之中,汉朝的篡位者王莽曾在短命的新朝(公元8-23年)将之付诸实施。太平军恢复了这一颇为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理念。但不幸的是,由于连绵的战事和农村中的不安定状况,这种制度没有得到实现,只是在少数地方试验了一下。

  [军政合一] 太平天国的军制源自于《周礼》及由明朝将领戚继光发明的制度,特征是军事和民政管理的合而为一。士卒也是农民,而官佐则同时担任军职和政职。每13,156户家庭有一个军帅,军帅各辖五个师,每师各辖五个旅。每个旅帅下辖五个卒长,每个卒长辖四个两司马,每个两司马各辖五伍长,伍长各辖四名士卒。这样,一个军含1万名士卒和3,156名官佐,总共为13,156人。当更多的家庭建立时,便成立新的军事单位。
  军官也是民政长官,每二十五个家庭组成一基本的社会单位,每个单位设有一个国库和一座教堂,由两司马掌管。他管理属下二十五个家庭的民事、教育、宗教、财务和司法事务,并负责官司诉讼和婚丧事务。所有这些事务的费用俱从国库中支出,但每件事情的花费都各有定额。在平时,士卒和伍长执行公共事务。二十五个家庭的孩童每天去教堂听两司马讲授《圣经》及洪秀全撰写的基督教论着。在星期天,伍长各率部属去教堂,男女分开起坐,听两司马做布道。太平天国的赞美诗与新教赞美诗不同,而且,尽管其礼拜仪式基本上遵奉新教的传统,却也有一些变化,如像佛教和道教那样使用锣鼓鞭炮及供奉糕点瓜果等。
  太平军严禁祭奠祖宗,当发现偶像和庙宇时,即予捣毁;官佐们通常在队伍所到之处向新地方的居民怖道传教。

  [文化和宗教合一] 太平天国首要的一项任务,是向民众灌输基督教思想。根据洪秀全对《圣经》的诠解,为儿童编写了一本有478句1,434个字的新版《三字经》,开篇为『皇上帝,造天地,造山海,万物备,六刚间,尽造成……』。另外还有《幼学诗》及一些颂扬上帝和耶稣为人类真正救世主的赞美诗。所有这些诗文都用白话写作,加有标点,以便容易读通并广为流传。当今一些进步的作家们认为,这种通俗明暸的写作风格,乃是二十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先导。
  太平天国也进行了科举考试,在太平科试中,白话文取代了清廷科试所要求的古文写作。太平科试的题目不是像清朝科试那样取自儒家经典,而是选自《圣经》、基督教论着和太平天国诏书,如『真神独一皇上帝』和『天父下凡事因谁?耶稣舍命待何为?』等。太平科试对男女一体开放,最初在洪秀全及幼天王的寿辰日开考;但是后来,太平天历的3月5日和3月13日分别设定为每年开考文秀才和武秀才的日子;5月5日和5月15日为考文武举人的日子;9月9日和9月19日则分别为考文武进士的日子。 考生来自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包括算命人和巫师。可想而知,这些考试的标准是不怎么严格的;据说,在湖北省的一次科试中,1,000名考生中居然有800人中榜。由于这个缘故,这些考试博得了许多人的欢心,但它们违反了举才选能的初衷。

  [新历法] 太平军采纳的历法别具一格,它既非阴历也非阳历,而是介乎两者之间。一年被分为366天,单月各31天,双月各30天。这份年历的缺陷是它每4年多了3天,或者说每40年多了30天。为弥补这一缺憾,每40年设了一年『闰年』,太平天国称之为每四十年一『斡旋』。在闰年,每个月分为28天,1年共336天,正好空出了正常年份多出的30天。太平元年的1月1日是1852年的2月4日。

  社会政策 在太平天国内,男女平等,妇女允许在军政机构中任职,据称洪秀全妹妹的麾下有10万名女兵和女官。太平天国初年在南京为未婚的年轻女子以及那些丈夫阵亡或外出的妇女设立了『女馆』,她们由洪秀全的妹妹统辖,独立于外界的干预。访问南京的传教士,对太平军女性成员在大街上自由自在散步或骑马的情形,印象深刻。
  太平天国还采取了一些社会福利措施来帮助病残孤寡人等。这场运动的平等主义和禁欲主义精神,也反映在前面提及的禁止吸食鸦片、里足、蓄奴和嫖娼等政策之中。总而言之,太平天国的社会颈得与清朝社会迥然相异。
——摘自徐中约《中国的奋斗1600~2000》
《近代史研究》的1996年第2期第29页到43页有
《太平天国》《天国兴衰》《清末风云》《洪秀全》《天国之秋》更多点击百度搜索关键字“太平天国书籍”【纯手打,望lz采纳】
《天国之秋》,美国学者写的...可以看看、、
本文标题: 求推荐明清妇女史研究著作,论述。谢谢大神们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978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果发现不了关于夏朝的有文字的文物,怎么证明夏朝存在过微信公众号的文删除了别的公众号重新发可以吗 还可以标注原创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