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忠与孝与中国古代的忠孝有何不同

发布时间: 2021-09-21 11:57:3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4

结合狱中上母书中谈谈古代文化中“孝”与“忠”的关系?忠孝是传统道德文化的基本概念。在家尽孝、为国尽忠的道德观念,影响着数千年的中...

新时代的忠与孝与中国古代的忠孝有何不同

结合狱中上母书中谈谈古代文化中“孝”与“忠”的关系?

忠孝是传统道德文化的基本概念。在家尽孝、为国尽忠的道德观念,影响着数千年的中国人,渗透到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

忠不仅适用于君臣关系、上下级关系,也适用于社会关系;社会之中,人与人的交往不像家庭这么亲密,这时“忠”的作用就凸显了出来。“忠”是为人处世应有的品德和行为准则。只有做到忠,人与人之间才能互信;只有做到忠,人们一起做事才能放心;只有做到忠,一个人才能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忠”的价值在中国传统社会被一再弘扬,人们赞扬忠的言行,鄙视不忠的言行,视不忠者为民族败类、千古罪人。

扩展资料:

家与国是密切相连的,因而忠孝思想世代传承,成为历代仁人志士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忠孝是我国古代处理人伦关系的最重要的道德规范。自古以来,对于一个人最低的评价莫过于不忠不孝。只要被冠此恶名,哪怕其身具经天纬地之才,亦为人所不齿。

忠孝观作为中华民族流传已久的传统美德,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在修身做人、立身处世、成家立业、为官从政、治国安邦等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产生着重要影响。

忠君报国,孝敬父母。自古忠效难两全,忠君为上。

谈论忠与孝

忠孝是否能辆全?
南怀瑾老师讲述:求忠必于孝子之门孝,就是像父母对子女那种爱一样,来爱父母,天下几个人能够做到?能够做到这样的,心里就有仁慈,人性发挥到极点。

“孝者,所以事君也”,一个人能够孝于父母,才有可能爱国家,爱上司下属;对父母都不孝,让他忠于别人很难。中国文化过去有一句话,“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一个大忠臣必定是个大孝子,所以你们读经,第一部要读的就是《孝经》,大孝在于天下,忠于国家忠于民族也是大孝子,那是大爱。
余光中先生曾写下这样一文字:“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土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好做江湖……”第一次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被震撼了许久许久。因为那拳拳赤子之心,因为那浓浓思国之情,因为那恳恳忠国之意。 千百年来,“忠”字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总给人一种神圣的,沉甸甸的责任感却又让亿万子民热血沸腾。一个“忠”字,可以让千万人抛头颅洒热血,“忠臣”一词总会让某位忠于国家忠于君王忠于百姓的人名垂千史,“誓死效忠祖国”一句凝结民族精神魂魄的话语,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过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岁月,传承至今。 一本厚厚的字典,仔细翻阅,寻觅。却只发现只有一个“孝”字所散发的光芒能与“忠”字相媲美,“百善孝为先。”纵观历史,不少帝王以孝治天下,以孝作为衡量,一位人才的基础,记得一位老人曾说过,“一个人即使做过很多的坏事,只要他是个孝子,那他就不算坏人。”当时看到时困惑了很久,思前想后,才懂孝乃人性善之本,只要“孝”仍存心中,一个多么卑微、恶劣、低俗的人也能因“孝”而散发纯洁气息。 但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李密因“尽节于陛下之月长,报养刘之日短”而先择取孝,也许如果没有看到《陈情表》,很多人会觉得李密虽为人臣,但极为不忠,以私已之事重于国家之事。其实现在很多热血青年都会这么认为,忠是大义,孝是小义。忠,意味着服务于天下;孝只是一家之意。所以他们往往会弃忠选取孝,而唾弃选择“孝”的人。 但我认为,其实“孝”为“忠”之本,如果一个人“不孝”,那他一定“不忠”,如果一个人是“忠臣”,那他一定是“孝子”。只有明白“孝”的真正的含义,才能做到真正的“忠”。李密孝感动天,看完《陈情表》,你能说李密这样一个孝子会是不忠之人吗? 当国家需要我们时,应当以忠为先。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天下太平时,就念念家中父母吧。不要老是以“要忠于人民而努力奋斗”的借口来过分忘我工作而忘了回家。认真尽份孝道,家才会其乐融融;家和谐了,国家才能和谐发展。 孝忠孝忠,只有学会了孝,才能懂得忠,朋友们,认真做个孝子吧,择孝而立,方为人杰。
难两全

忠与孝的联系

忠与孝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孝更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显著标识。唐宋之际、经济、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忠孝关系同样有一个转变,对之进行探讨和梳理,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认识。

孝的基本内涵是“善事父母”,属于家庭伦理的范畴。唐代在强调孝的同时,于父母对子女的“慈”、“爱”同样比较重视,宋代则格外强调子女之孝及“顺”而不重父母之慈、爱,父慈子孝的双向内容日益趋于“父可以不慈,子不能不孝”的单向要求。宋人应俊在《琴堂谕俗编》卷上《孝父母》的《续编》中说,“父母慈爱而子孝,此常事也,唯父母不慈爱而子孝,乃可称耳”;“盖天下无不是底父母,父有不慈而子不可以不孝”。显然有背此前流传下来的父慈子爱的共同要求。笔者浅陋,尚未见过唐以前有这种说法。

作为一种伦理规范和为人、处事原则,忠更多体现的是一种伦理层面上对国家、君主的态度和行为,是一种下对上、民对国、私对公、尤其是臣对君的行事准则。经过唐末五代战乱频仍的教训,加之外部少数民族压力空前增大,宋人对此前的君臣关系以及人伦道德加以深刻反思,忠的观念同样产生了巨大变化,其含义日益固定为“以死奉国”、“死事一君”,强调“节”,强调“操守”。

在将忠和孝的伦理要求都推向极致时,忠孝关系也势必会有新的变化。忠孝关系在中国历史上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社会或家庭伦理问题,而且和国家密切相关。从理论上来说,忠与孝是和谐的,从某些角度讲孝甚至是忠的基础。在“家国同构”的观念下,忠孝一体,国由家组成,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放大,家以父为权威,国以君为权威,在家孝顺父母尊长,就为奉国尽忠、效命君主打下了思想和行为基础,是为“移孝于忠”。但面临实际问题时,忠孝并不总是和谐的,往往不能兼得,甚至会发生尖锐冲突。一旦事君与侍父不可兼得,集臣、子为一身者将面临两难抉择,即所谓“忠孝不能两全”。唐代封演所作《封氏闻见记》卷4《定谥》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唐代宗时,吏部尚书韦陟死后,太常博士程皓谥其为“忠孝”,刑部尚书颜真卿加以反驳:“出处事殊,忠孝不并。已为孝子不得为忠臣,为忠臣不得为孝子。”程皓则坚持说:“至于忠孝不并,……各求所志,盖取诸随。至若奉慈亲,当圣代,出事主,入事亲,忠孝两全,谁曰不可。”颜真卿的观点非常鲜明,即“忠孝不并”,为人臣和为人子者不可能同时既为忠臣又为孝子;程皓却认为“当圣代”时忠孝可以两全,一旦面临极端情况,并不苛求求忠抑或求孝,各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自己认为合适的选择,而此事的最终结果也是韦陟得谥为“忠孝”,程皓的意见占了上风。

至宋代情况发生了变化。宋人在将孝的观念及行为要求进一步推向深入的同时,也把对忠的要求推向了一个远超于唐代的高度。众所周知,宋代大大强化了集权,士大夫阶层具有相当的报国及一定的言论,当时的君臣关系也体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宋代士大夫对民间孝行给予极大关注,大力倡导民众之孝,而对自身而言,他们却认为整日围绕父母膝下是“庸行粗迹”(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卷3“程子言性中无孝弟”中所言),有违为国献身的意愿。同时,宋人对“忠孝不并”的两难抉择也有不同的认识。《宋史》卷《赵葵传》记赵葵说“移忠为孝,臣子之通谊”,与唐代“移孝于忠”恰好相反。赵葵想为母守丧,就不能不脱离为国尽忠的职责,最后他选择“先国家之急而后亲丧”,体现了先忠后孝的意思。《宋史·忠义列传》收录了许多“忠义之士”的事迹,他们在面临强敌准备拼死一搏时,或不愿妻、子受污于敌手,或避免因私念负国,便亲手或让他人杀死自己的至亲或令其自尽,这类事情在唐代也属稀见。

总之,经过唐末五代的战乱频仍,宋代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旧有贵族门阀体制的瓦解,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减弱,民众总体文化素质日渐提高,复由于国家外部压力的日益增加,时人的忠孝观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变化。宋代士大夫阶层对民众尽孝予以高度关注和大力提倡,同时把对忠的要求推向了一个远超于唐代的高度。宋人强调“气节”、“节操”,“忠”的含义日益固定为“死事一君”。宋代集权有所加强,士大夫在相对宽松的、言论环境中,具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忠越来越居于孝前,社会观念对“舍孝尽忠”也予以高度褒扬。中国古代国家与社会伦理有一个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以儒家伦理为主体的道德观念在维护社会固有秩序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国家对社会伦理又有极强的引导、干涉作用,古代中国的社会伦理也打上了国家影响的深深烙印。我们通过考察唐宋间忠孝观念的发展及忠孝关系的演变,也可以发现国家对社会伦理渗透日渐增强的趋势。

封建社会的忠孝 与 现代的忠孝 有什么区别

我也在找 科大伦理学
可是找不到 但是...wo整理了题 不知道你还能不能看到 下午就考试了 呵呵
主题:伦理学

伦理学

一、名词解释

1伦理--所谓伦理指一个社会群体中以道德规范维系起来的正常有序的人际关系。

2 五伦--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

3 三纲--我国封建社会中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合称三纲。

4幸福—幸福是人们的一种心灵活动,是人们对自己愿望的实现以及对自己生活状况的一种愉快的感受和满意的评价。

二 简答题

1什么是三纲?我国封建社会中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合称三纲。

2今天的忠孝和封建社会的忠孝有什么区别?

3当代大学生应怎样爱国?

作为当前,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要把强烈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勤奋学习、顽强拼搏、立志成材的强大动力,自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紧跟时代和社会前进的步伐,努力掌握现代化科学文化知识,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武装自己,早日成为栋梁之材。要以宽广的眼光观察中国、观察世界,时刻铭记历史教训,牢记时代嘱托,弘扬伟大的爱国之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论述:我们应怎样去追求幸福?(联系实际,适当扩展)

提纲:1幸福与理想同在

2幸福与生命和健康同在

3幸福与劳动和奋斗同在

①勤奋劳动②合法经营③勇于创造

4要有能够感悟幸福的美好心灵

想要幸福就要有好的心态,要有善良之心,爱人之心,知足之心,感恩之心;万不可有贪婪之心。

5要珍惜幸福

6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要敬畏法律和伦理道德
科大选修伦理课的 路过……
哥 你是不是科大的啊 怎么跟俺的选修课问题一样啊???
对象和内容不一样啊
本文标题: 新时代的忠与孝与中国古代的忠孝有何不同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702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窗户外发现疑似马蜂窝,应该怎么处理徐州出过“九朝帝王”又是“五省通衢”,却为何从没王朝在此定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