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百年战争为何会爆发?整个过程是什么样的?导言:历史总会告诉人们一些有用的信息,再一次回顾几百年前的那场英法战争,1337年到...

如果朱瞻基提出帮助法国打赢百年战争,但要求贞德嫁给明朝当皇后,法王和贞德会放弃信仰答应婚事吗

英法百年战争为何会爆发?整个过程是什么样的?

导言:历史总会告诉人们一些有用的信息,再一次回顾几百年前的那场英法战争,1337年到1453年的百年战争虽然看是局部战争,然而这场战争却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欧洲在这场战争结束不久就彻底的翻过了中世纪的一页。


法国领地

百年战争背景

476年西罗马灭亡后,西欧进入了分裂局面,西欧的历史核心是英国与法国。14世纪那场长达百年战争的起源还得从12世纪的英国国王亨利二世说起,两国的矛盾由来已久。

亨利的父亲是法国安茹伯爵,母亲是英国贵族,当时的法国有国王,还有许多伯爵,国王权力没中国皇帝这么大。法国当时许多领地是由贵族控制,如亨利家族的安茹地区,就是他们家的地盘。

法王路易七世的夫人埃莉诺,是威廉十世的宝贝女儿,她的家族控制着阿基坦地区,埃莉诺后来继承了威廉老爸的爵位,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女人。埃莉诺与路七生了二个女孩,路七有大男子主义倾向,两人关系就恶化了起来。埃莉诺一次跑到巴黎去散心偶遇了19岁的小亨利,结果两人就产生了爱情的火花,女情人大他十一岁不在乎。这事让路七知道后大发雷霆,甚至刀兵相见,然而亨利家有英国势力支持,路易拿他没办法,最后路易七与埃莉诺离婚,埃莉诺嫁给了亨利,后来亨利回到英国经过一系列斗争成为英国国王就是亨利二世。埃莉诺跟着亨利来到英国当上了皇后,后来生了四个儿子,多很能干,与丈夫两人一起开创了著名的金雀花王朝。

当年埃莉诺嫁给亨利时把自己的领土捎带着当成嫁妆带了过去,亨利父亲又是法国人,自己还有安茹地区的领地,亨利二世此时的势力比路易七要强大,算起来亨利二世也有权占有法国的地盘。但是这个百年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法军进攻英军

战争起因

经济因素和权力争端,英国的金雀花王朝一直在法国占有大片的领土,到了金雀花王朝的第七位传人爱德华三世时,法国的老国王没有儿子,最后决定由侄子腓力六世继承,这时爱德华不干了,算起来他也有资格继承皇位,因为他母亲是法国查理五世的妹妹,他在血统上更接近继承人,而且爱德华不是个善茬,很有能力且野心勃勃。

腓力六世也不好欺负,占着我们的土地,还当着英国的王,百年前把祖先的女人和金钱给骗跑了,英国人在法国人眼里没什么好印象。这时法国北部的佛兰德地区是羊毛加工中心,经济繁荣,而羊毛多产自英国,加工好后再返销英国,因为英国是他们的市场和原料来源地,所以这个地区的多数民众支持英国。法国做为大陆国家政治体系与英国有些不同,法国倾向于君主专制集权,英国已经开始了议会制,法国要将英国占有的土地收回来。1339年,法王宣布英国不再拥有法国的全部领地,正式向英国表兄开战,出兵进攻阿基坦等几个城镇。

战争正式爆发

1346年七月的十二日,爱德华三世带着15000名军士及几百艘战舰在法北部靠岸,陆军随后不久与法国展开激战,在克雷西大败三倍于己兵力的法国,腓力六世在此战中负了伤,法军阵亡超过一万人,英国在此战中损失轻微。英海军在斯鲁斯击败法军,彻底控制英吉利海峡。1347年,英军又攻占法国北部重镇加莱。


英法百年战争

英格兰长弓和内维尔十字之战

英格兰全民尚武,学会了制造和使用长弓,英国与北方苏格兰王国是世敌,双方打打和和,而法国与苏格兰早就成为了战略盟友,一直支持苏格兰,这也是英法之间矛盾的根源之一。当英国主力在法国激战不休时,法王希望苏格兰出兵分散英军的力量。经过与大臣们商量,苏格兰年轻国王戴维亲自率领1万二千名苏格兰战士向英军发动进攻,对此英军早有预料,仅仅派出了约四千人组成非正规军,这中间长弓手占了大多数,1346年十月在内维尔地区全歼苏格兰主力,双方最终签订十年和平协议。

1348年因为爆发黑死病英法停战十年,1856年,英军再攻法国取得一系列胜利,此时法王约翰二世也被俘,导致国民不满爆发人民起义,1360年,英国拿着国王和战俘逼迫法国交纳大笔黄金做为赎金,而法国签定不勒尼丁合约,割让包括比利牛斯山脉大片领土,英国人很会算账。

1369年,查理五世继位,进行军队改革,这时法国已经从战争初期的颓势中找到了些感觉,重新与英军作战,并得到了西班牙的支持,取得了一些胜利,他在位时期收复了大部份被占领土,但因为过激的财政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双方又在1396年签订停战协议。


英格兰长弓

英军的阿金库巅峰之战

查理六世继位时,国内发生动乱,此时亨利五世为英国国王。在1415年率军进攻法国,战争再次打响。亨利是一位军事天才,当年10月率领8000人部队其中长弓手就达到5000人,这些都是英军的精锐,在登陆法国后决定向加莱进军,加莱是重要补给城市。这支部队里除了弓箭手,还是一万多匹的战马和近千名骑兵,在行军中每人均要砍伐树木做成两头尖的木桩随军携带。部队在阿金库遇到了法国贵族3万5千人的骑兵军,早已恭候其多日。英军在野地休息,当夜下起暴雨,让英军苦不堪言。

雨停后,亨利五世下令在阵地前将木桩打入地中以防御骑兵进攻,并占据有利地形进行防守,法军是英军的数倍,大大的轻敌,法军分两路向英军进攻,而雨后的泥泞大大的减缓战马的冲刺,而5千英军长弓手,分四次射出的箭云重创第一波进攻的骑兵。大量的战马受惊后向回奔跑将后面的士兵任意践踏,法军伤亡惨重,其后法军骑士又组织多次进攻均被箭雨覆盖,阵地前变成了屠杀场,大量的法军不是被射死就是被后退的人马踩死踩伤,身着重甲的骑兵陷入了绝境,少量法军逃离战场。英军进入战场将大部份受伤的法军贵族俘虏一一处死,只保留1500名高级贵族押往加莱。


阿库金战役

这一战是英军长弓的巅峰之战,英军全歼法国精锐,法国全国的贵族在此战中几乎全部被杀,查理六的大臣们战死60%以上。英军一方面是打垮了法军,但是对被俘骑士的屠杀也激起了法国全民的愤慨。连19岁的年轻平民女子贞德都看不下去投身在反英战争中最后牺牲。


圣女贞德

5年后英法签定特鲁瓦条约,亨利如愿以偿当上了法国国王,同时也是英国国王,还娶了查理六世的女儿,但事情没这么简单。查理七世于1429年在南方继位后,励精图治,整顿军队,从威尼斯引进了先进的火炮,火门枪,初级火绳枪,组建了大规模的炮兵和火枪手部队,此时孛艮地人也不再支持英国,反而支持法国。

查理七世的荣光

1437年法军收复巴黎,1450年光复诺曼底,查理七世之所以这样快速的掌权还要谢英国在阿金库杀死了大批的法国贵族,如果这些贵族还在,查理的专制方案肯定会被否决掉。查理制定的改革方案最终得以无阻力的通过。

经过武器升级的法军,用火枪火炮武装起来,配合传统重骑兵,1453年在卡斯蒂永一战,全歼英军曾经神勇无敌的长弓兵,当年英军每每能以少胜多取胜于法军,一是英军主帅能力出众,第二就是英军的长弓锐利无比,三是法国内部不团结,贵族之间矛盾重重,国王与贵族们人心不齐。1458年法军收复最后一座重镇加莱,到这时百年战争也结束了。


法国骑士

小结:英法百年的战争,是英国与法国国王之间的恩怨,让两国人民买单,如果说这场战场谁对谁错,指责英国侵略法国,那英国国王确实是法国人的后代,但实际上英军在法国也干下了屠城一类的事,最终倒霉的是两国百姓。从战争的规模看只是国与国之间的局部战争,规模并不是非常大,但是战争持续时间之长,世上没有,正因为战争的持续时间和激烈程度大,最终导致了火枪火炮在战争后期大量出现,法国人被长弓兵逼的没办法,从意大利引进的火枪火炮技术对英作战中进行成建制的实践,长弓兵的密集箭雨启发了法军将火枪组阵进行覆盖式射击,反而把不可一世的长弓打的彻底没了方向。英国人用火枪在几百年后重复了中国的成功与失败。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

因为资本主义压榨旧社会奴隶的人实在是太严重了,很多底层社会人民吃不饱穿不暖。整个过程大约持续了60年左右,后来在新的资产阶级下又重新开始新的国家。
英法百年战争的爆发,源于历史上,他们关系的纠缠不清。以及长久以来,英国对法国的积怨越来越深。所以这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英国与北方苏格兰王国是世敌,双方打打和和,而法国与苏格兰早就成为了战略盟友,一直支持苏格兰,这也是英法之间矛盾的根源之一。

贞德的剧情讲解

越详细越好,不要是地址,最好帮我打出来,谢谢了^^
3.《圣女贞德》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西元1429年,英法战争如火如荼际,少女贞德对外宣称自己已获得上帝的指示。法国当时的储君查理,在岳母的鼓吹下,接见贞德,并同时将大批军队交由贞德指挥,一时之间,贞德所带的军队战无不克,储君也如愿加冕成为真正的国王,但在他登基后,不再支持贞德,在缺乏援兵的情况下,法军节节败退,贞德被指为女巫,最后被处以死刑活活被烧死,五百年后,梵蒂岗教廷为贞德平反,册封为圣女,平复五百年来的冤屈。
1429年,一个法国小女孩贞德在看到自己的家人惨遭英国人毒手后,在经历了神秘的幻觉之后,她对外宣称自己获得上帝的指示,将带领法国军队击退英军。法国储君查理,

「圣女贞德」是流传已久的宗教事件。卢贝松在这部电影中,除了拍摄手法的翻新外,更带领我们进入「理性思维」与「宗教直观」的辩证关系中….

◇潜伏的复仇意识◇

片头一开始就是小贞德在向神父告解的场景,这里也顺便交待了日后贞德凡事必告解这一点,在告解完之后她整个人就好像要升天了一样,开怀地在原野间奔跑着,似乎得到神父(上帝)的赦免是人生枷锁的解脱一般。不幸的是,当时正值英法百年战争,英军侵入了贞德所居住的城镇并烧杀掳掠洗劫一空,小贞德的妈妈因把藏身之处让给贞德而惨遭英军奸杀,在她死前其实有一段重要的对白如下:

这把剑牵过母亲的身体,贞德已准备血债血还!

(画面)贞德的妈妈手里拿着刀抵死不从...

英军:「你们看法国的男人多懦弱,把打仗的事交给女人!」

贞姊:「如果这是上帝的旨意,那就让它这样吧!」

小贞德在暗地里目睹了这一切,自此对她的身心起了重大的影响...

在她愤恨的向神父控诉这一切的不公平之时,有一段对白如下:

小贞德:「为什么?为什么上帝要带走我的妈妈?为什么不是我?她是因为把它的藏身之处让给我而被牺牲的呀!?」

神父:「也许上帝留着你的命是有使命要交付予你!」

小贞德:「是什么?」

神父:「那要等你长大受洗吃了他的肉,喝了他的血之后就会知道了..」

复仇的心意加上宗教的力量,贞德开始他的复仇之旅!!

当晚小贞德就潜入教堂对着耶稣神像举起圣杯,喝下里头的圣血说:「我现在就要和你合而为一!」

这幕是很震慑人的!当你在画面中看到一个小女孩满口是血带着坚定的眼神望着耶稣神像的时候,你可以感受的出她内心的愤怒有多深!....这是小时候的贞德,故事简介暂时交待到此,这故事发展跟我们一般所知的她带领法军赢得奥尔良一役,最后被遗弃遭英军活活烧死的没有出入,重点是在卢贝松拍摄的手法,他所选择的画面呈现方式及欲表达的意念,都好像要引领观者们去进行深度思考.....

◇圣徒或骗徒?◇

贞德在当时被裁决为是异教徒而被活活烧死,然而在五百年后被梵蒂岗教宗追加为「圣女」,笔者没有对贞德这个人的身家背景作进一步的调查,所以不晓得卢贝松塑造出来的这个角色是否是依照真实人物性格去演的,还是这是他「自己认为」的性格。本片蜜拉乔娃维基饰演的贞德一角的性格呈现出来给人的感觉是神经兮兮的,个性急躁、内心慌张矛盾,加上小时候身心严重受创所留下的阴影,造成她眼里无视一物(蜜拉在【第五元素】里的个性也是有点这样怪里怪气、神经兮兮的),不知道是缘于蜜拉过于夸张式的演法,还是卢贝松的本意即如此..

贞德一开始以上帝派来的使者自许写信给查理七世(也就是后来登基的法王),我不禁要问:她是否是假上帝授与收复失土神圣使命之名,行私心复仇计划之实?以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在那个时局混乱的年代,似乎特别容易动摇人心。有一幕当她穿着盔甲骑着战马进城的时候,人民彷佛看到了救世主一般都伸出了双手朝向贞德,并带着渴求的眼神声声呼唤她的名字,我觉得是因为当时人民长期受到战争的压迫,对任何事物均不抱希望,就像迷途羔羊般等着有一位牧羊人来引导他们归向正途,而正时刚好贞德出现了!

贞德从一介农家少女转成英勇的战士,该转变之大,令人费解!

是神意或巧合?我想不只是片中当时人们的疑惑,就连我这个现代人也会在心中矛盾的问自己:「她究竟真的是上帝派来解救法国人民于苦难之外,重燃他们希望的;还是只是时机凑巧,她刚好利用了当时人性脆弱的一面,抓住这个利基点而使得人民信服于她,甚至为她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的?」否则,她凭什么?因为她既不会战术也不会骑马,没有受过正式的武术训练,只是一名突然冒出来的农家女,何以能有这么大的魅力在战场上呼风唤雨?她的出现好像是给己经军心涣散、颓废不振的法军注入一股强心剂般,用着坚定不移的眼神告诉着士兵说:「Follow me! I all bring you victory!」这么做似乎也奏效了,士兵们像着了魔一样,不假思索的完全信任于她,就凭她挥舞着战旗及口中频频喊出的激励口号而前仆后继地去冲锋陷阵。这实在是令我觉得不可思议!让我不禁怀疑:在战争的年代,人民的意志真是如此薄弱、失去理性思考判断能力了吗?

◇复仇与和平间的矛盾◇

是什么动力,让一个可以奋不顾身?是宗教呢?还是复仇的潜意识?

其中有一幕关键戏是当他们要攻破英军阵地时,一开始贞德像发了疯一样不顾一切,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地勇往直前,彷佛是当作没有明天的最后生死决战一般,连中箭了都不顾自身安危自己把箭拔出(血在那里喷挺恐怖的..好像不用钱一样..)要弓箭手队长答应她,在她休息时他们仍要继续进攻,身旁的士兵都认为她真的是疯了!她在片中打仗时最常讲的两句话是:「跟随我!」、「事不宜迟!」这样到底是勇气还是鲁莽的表征?....到后来在他们要冲破英军城门的那一刻,这时的贞德居然神情露出了不知所措、茫然若失的样子!她伫立在人群中看着身旁士兵互相砍杀的情景好像被吓傻了一般全身无力、眼神漂忽,她几乎是被英军"推"向前进入城门的。

这时在她眼前突然出现那个常在她梦中的耶稣捧着她的脸问道:「贞德,你在干什么?」贞德微笑的答道:「我在玩!」

这时耶稣头顶流下了血说:「看你对我做了什么?」

这时镜头又将贞德拉回现实,是那位弓箭手用沾满血的双手捧着她的脸告诉她说英军获得了大胜利,贞德先是像有点搞不清状况的傻笑,接着她环顾四周,看到那些为国捐躯的英军士兵们尸横遍野的情景,这时她彷佛陷入自我混沌不明的状态中,我想当时她心里应该是觉得错愕,她并没有想到后果会是如此惨重,她并不想要这样的结果吧!

神爱世人,但多少的杀戮不是假上帝之名?难道是上帝要贞德来杀人?

在她看到有位士兵欲杀一名英军战俘只是因为想要他那一口健康牙齿的时候,冲去阻止他说:「你不能因为只是要这个人的牙齿而杀了他!」这位士兵答道:「为什么不能?(这时他环视了一下四周围并问道:)那这些人呢?」贞德也慌了说道:「你..你就是不能!」旁边一位将领嘲笑她说:「难道你能释放这里所有的人?在喊大举进攻并获得胜利之后,居然发起怜悯之心起来了!哈哈~~」当贞德握紧双手欲向天祷告时,忽然望见自己的手早已沾满了血,这可谓是一个血腥的荣耀!

这场杀戮所带来的迷思与觉醒的冲突点是在于复仇与和平之间的矛盾,贞德一开始先是好言劝说写了三封信给英军,给他们最后的机会,希望他们能和平地离开(当然英军是没理会啦!),我想她原先的动机与用意还是想给英军一条后路退,希望事情能以和平理性的方式解决不用发动战争造成死伤最好,屠杀是最后不得已时的手段,但在她被复仇覆盖了理智歇斯底里地引领士兵们攻略城池时,「和平」这二字早已抛诸脑后、荡然无存了!同样的,如上述她告诉那位士兵的话,我们可以反问:「那贞德又何能因为个人的私怨而拿全体士兵当赌注,枉顾他人生命,视人命为草芥?」(这同时让我联想到【抢救雷恩大兵】一片,汤姆汉克斯带领了一群士兵去解救雷恩一个人,值得吗?这些人的性命难道抵不过一个小兵?)他究竟是在鼓舞士兵,指引法国人民一条明路,还是引领着士兵们迈向死亡的深渊?丧亲之痛比得上亡国之痛?「和平」二字的真义在哪儿?

◇政治的牺牲品◇

一开始法王查理七世的丈母娘(费唐娜薇饰)也只是想利用贞德这个似乎有点神格化的角色来当作一个媒介,使人民追随她并重拾信心,藉以巩固查理的君王地位,才支持查理要接见贞德的,她就像法国王室行政治权谋的一枚棋子而已,而贞德也是为了要报仇假借上帝使者之名想利用皇室的军力去打败英军("假设"啦!至少我觉得这部片是要表达这个意思..),原本各取所需、互相利用,但在查理于奥尔良一役大胜顺利登基之后,便镇日沈浸于声色享乐,在后来的战役中没有给贞德足够的军力作为支持,让她孤立无援,有志难伸,最后甚至背弃了贞德,让她被俘虏并卖给英军,只因他们已经达到他们想要的结果,贞德无利用价值了....

原本查理还有点迟疑的问:「我们怎么可以在这时候背弃她呢?」她的丈母娘居然说:「如果她真的是上帝派来的,那么她自然会大难不死!」好一个合理的借口,替自己找台阶下!虽然对这种过河拆桥的政治阴谋感到寒心,但在我替贞德惋惜的同时,我也不禁想到:「这是否是她以私心行使正义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呢?」因为若不是她假冒上帝之名欺瞒人民,牺牲众人性命来换取她个人利益,今天死伤也许不至于这么惨重,这些人民又何辜?这是否也应验了一句话:「流人血者,其血必为他人所流!」

◇自我意识的觉醒◇

黑衣人的出现,寓意深远?是贞德自我的投射?还是上帝本人?还是卢贝松开讲?

本片最精采之处我觉得是在剩半个小时当达斯汀霍夫曼饰演的黑衣人出现开始。黑衣人究竟是谁?他究竟代表了什么涵意?他一直在反驳着贞德的话,因为他认为贞德在自欺欺人,不肯认清事实,我认为他是贞德内心真我的投影或者可以说他是代表了卢贝松,藉由这个角色将老卢的观点及对这整个事件的看法表述出来,两者我觉得都可以解释,那位弓箭手也曾告诉一直认为自己是受上帝指示、常听到"那些声音"告诉她该怎么做的贞德说:「你怎么知道那些声音不是你自己心里的声音?」。

本片末尾这段似乎也在传达那些贞德自以为是神迹降临的事情(例如:无故出现在草地上的剑、从小常在梦中出现的耶稣、风云变色、钟声)都是贞德自己的幻觉、自己凭空的想象,到最后变成自我理智的被蒙蔽,时常处于现实与幻境之间,她用了这么多的借口来说服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但内心的不安与惶恐却又使她必须不时的向神父告解,寻求救赎,请求上帝宽恕,但这样不过是「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只是自我安慰、欺骗自己寻求慰藉罢了!

就像那把无故出现在草地上的剑,黑衣人说道:「它出现的可能性有无限多种,你却偏偏选择这种!(这段话在讲述时是用画面切换的方式来呈现数种可能的情况,而黑衣人说你却偏偏选择这种时,出现的画面是那把剑从天上顺着神圣的光芒而下)」黑衣人并告诉贞德说:「你在打仗时根本没提到上帝,只提到你自己(因为贞德从头到尾都是喊:Follow "me"!)!」

黑衣人的用意在点出:贞德自认为是上帝讯息的传达者,以及她所行使的是上帝交付的使命一事,根本都是她一人自编自导自演的故事。在末尾贞德原本签下承认自己是异教徒并欲放弃邪恶思想,重新洗涤心灵的同意书后,这时黑衣人又出现了,并质问她:「你为什么要签下那份同意书?到头来还是你背弃了上帝!」贞德说:「我没有!」并极尽狂吼挣扎之能事想把那张同意书抢回来,但一切都太迟了...

贞德原本可以不死的,后来却选择了死亡,这在宗教上有什么样的意含?

这里是否也要传达一个讯息说:当人在面临生死关头的时?/td>
你在讲卡通片怪盗贞德啊

请写出法国历代帝王的名字和时间!

上古时代
炎帝神农氏
黄帝轩辕氏
少昊金天氏
颛顼高阳氏
帝喾高辛氏
帝挚高辛氏
唐尧放勋
虞舜重华



太康
仲康

少康
予4

芒3

不降


孔甲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


西周
周文王姬昌
周武王姬发
周成王姬诵
周康王姬钊
周昭王姬瑕
周穆王姬满
周共王姬繄扈
周懿王姬囏
周孝王姬辟方
周夷王姬燮
周厉王姬胡
周宣王姬静
周幽王姬宫湦
东周
周平王姬宜臼
周桓王姬林
春秋
周庄王姬佗
周厘王姬胡齐
周惠王姬阆
周襄王姬郑
周顷王姬壬臣
周匡王姬班
周定王姬瑜
周简王姬夷
周灵王姬泄心
周景王姬贵
周悼王姬猛
周敬王姬匄
周元王姬仁
周贞定王姬介
周哀王姬去疾
周思王姬叔
周考王姬嵬
周威烈王姬午
战国
周安王姬骄
周烈王姬喜.
周显王姬扁
周慎靓王姬定
周赧王姬延
周惠王

秦昭襄王嬴则
秦孝文王嬴柱
秦庄襄王嬴楚
秦始皇嬴政
秦二世胡亥
秦三世子婴

西汉
汉高帝刘邦
汉惠帝刘盈
汉高后吕稚太后称制
汉少帝刘恭
汉少帝刘弘
汉文帝刘恒
汉景帝刘启
汉武帝刘彻
汉昭帝刘弗陵
昌邑王刘贺
汉宣帝刘询
汉元帝刘奭
汉成帝刘骜
汉哀帝刘欣
汉平帝刘衍
孺子刘婴
更始帝刘玄
新朝
王莽
东汉
汉光武帝刘秀
汉明帝刘庄
汉章帝刘炟
汉和帝刘肇
汉殇帝刘隆
汉安帝刘祜
汉少帝刘懿
汉顺帝刘保
汉冲帝刘炳
汉质帝刘缵
汉桓帝刘志
汉灵帝刘宏
汉后少帝刘辩
汉献帝刘协
三国

魏武帝曹操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魏文帝曹丕
魏明帝曹睿
魏少帝曹芳(邵陵厉公)
高贵乡公曹髦
魏元帝曹奂
蜀汉
汉昭烈帝刘备
汉后主刘禅

长沙桓王孙策
吴大帝孙权
吴废帝孙亮
吴景帝孙休
吴末帝孙皓
晋朝
西晋
宣帝司马懿
景帝司马师
文帝司马昭(以上三帝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武帝司马炎
惠帝司马衷
怀帝司马炽
愍帝司马邺
东晋
元帝司马睿
明帝司马绍
成帝司马衍
康帝司马岳
穆帝司马聃
哀帝司马丕
海西公司马奕
简文帝司马昱
孝武帝司马曜
安帝司马德宗
恭帝司马德文
十六国
成汉
(成)景帝李特
(成)武帝李雄
(成)哀帝李班
(成)幽公李期
(汉)昭文帝李寿
(汉)末主李势
汉(前赵)
(汉)光文帝刘渊
(汉)昭武帝刘聪
(汉)隐帝刘粲
(前赵)刘曜
后赵
明帝石勒
海阳王石弘
武帝石虎
义阳王石世
新兴王石尊
石鉴
石祗
前凉
武公(明王)张轨
元公张实
成王张茂
忠成公(文王)张骏
敬烈公(桓王)张重华
哀公张耀灵
威王张祚
敬悼公(冲王)张玄靓
悼公张天锡
后凉
懿武帝吕光
隐王吕绍
灵帝吕纂
建康公吕隆
西凉
武昭王李暠
李歆
李恂
南凉
武王秃发乌孤
康王秃发利鹿孤
景王秃发傉檀
北凉
建康公段业.
武宣王沮渠蒙逊.
哀王沮渠牧犍
前燕
襄公慕容廆
文明帝慕容皝
景昭帝慕容儁
幽帝慕容暐
后燕
成武帝慕容垂
惠愍帝慕容宝
昭武帝慕容盛
惠文帝慕容熙
西燕
慕容泓
威帝慕容冲
段随
慕容觊
慕容望
慕容忠
慕容永
北燕
惠懿帝高云
文成帝冯跋
昭成帝冯弘
南燕
献武帝慕容德
末主慕容超

武烈帝赫连勃勃
平原王赫连昌
昌定王赫连定
前秦
苻洪
景明帝苻健
厉王苻生
宣昭帝苻坚
苻宏
哀平帝苻丕
高帝苻登
末主苻崇
后秦
武昭帝姚苌
文桓帝姚兴
末主姚泓
西秦
宣烈王乞伏国仁
武元王乞伏乾归
文昭王乞伏炽盘
末主乞伏慕末
冉魏
武悼天王冉闵
代国
拓跋猗卢
拓跋普根
拓跋始生
平文帝拓跋郁律
惠帝拓跋贺傉
炀帝拓跋纥那
烈帝拓跋翳槐
昭成帝拓跋什翼犍
吐谷浑
参见吐谷浑首领列表
南北朝
南朝

武帝刘裕
少帝刘义符
文帝刘义隆
太子刘劭
孝武帝刘骏
前废帝刘子业.
明帝刘彧
后废帝刘昱
顺帝刘淮

高帝萧道成
武帝萧赜
郁林王萧昭业
海陵王萧昭文
明帝萧鸾
东昏侯萧宝卷
和帝萧宝融


武帝萧衍
临贺王萧正德
简文帝萧纲
豫章王萧栋
武陵王萧纪
元帝萧绎
闵帝萧渊明
敬帝萧方智
宣帝萧言
明帝萧岿
后主萧琮

武帝陈霸先
文帝陈蒨
废帝陈伯宗
宣帝陈顼
后主陈叔宝
北朝
北魏
道武帝拓跋珪
明元帝拓跋嗣
太武帝拓跋焘
南安王拓跋余
文成帝拓跋浚
献文帝拓跋弘
孝文帝元宏
宣武帝元恪
孝明帝元诩
幼主元钊
孝庄帝元子攸
长广王元晔
节闵帝元恭
安定王元朗
孝武帝元攸
东魏.
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
文帝元宝炬
废帝元钦
恭帝拓跋廓
北齐
文宣帝高洋
废帝高殷
孝昭帝高演
武成帝高湛
后主高纬
安德王高延宗
幼主高恒
范阳王高绍义
北周
文帝宇文泰
孝闵帝宇文觉
明帝宇文毓
武帝宇文邕
宣帝宇文赟
静帝宇文衍

隋文帝杨坚
隋炀帝杨广
隋恭帝杨侑
隋秦王杨浩
隋越王杨侗唐
唐高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宗李治
武后武曌太后称制
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
唐中宗李显
唐殇帝李重茂
唐睿宗李旦
唐玄宗李隆基
唐肃宗李亨
唐代宗李豫
唐德宗李适
唐顺宗李诵
唐宪宗李纯
唐穆宗李恒
唐敬宗李湛
唐文宗李昂
唐武宗李炎
唐宣宗李忱
唐懿宗李漼
唐僖宗李儇
唐昭宗李晔
唐哀帝李拀
南诏
渤海国
渤海高王大祚荣
渤海武王大武艺
渤海文王大钦茂
大元义
渤海成王大华兴
渤海康王大嵩璘
渤海定王大元瑜
渤海僖王大言义
渤海简王大明忠
渤海宣王大仁秀
大彝震
大虔晃
大玄锡
大玮瑎
大諲撰
五代十国
五代
后梁
太祖朱温
末帝朱瑱
后唐
庄宗李存勖
明宗李亶
闵帝李从厚
末帝李从珂
后晋
高祖石敬瑭
少帝石重贵
后汉
高祖刘知远
隐皇帝刘承佑
后周
太祖郭威
世宗柴荣
恭帝柴宗训
十国
吴越
太祖钱鏐
世宗钱元瓘
成宗钱弘佐
忠逊王钱弘倧
忠懿王钱弘俶
闽国
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太祖王审知
嗣王王延翰
惠宗王延钧
康宗王昶
景宗王曦
殷帝王延政
荆南南平
(906年963年
武信王高季兴
文献王高从诲
贞懿王高宝融
荆南侍中高保勖
荆南侍中高继冲
楚国
907年951年创立者马殷实际自897年开始地方割据
武穆王马殷
衡阳王马希声
文昭王马希范
废王马希广
恭孝王马希萼
马希崇
吴国
904年937年
太祖杨行密
烈宗杨渥
高祖杨渭
睿帝杨溥
南唐
937年975年
烈祖李升
元宗李璟
后主李煜
南汉
917年971年
高祖刘岩
殇帝刘玢
中宗刘晟
后主刘鋹
北汉
951年979年
世祖刘旻
睿宗刘钧
少主刘继恩
英武帝刘继元
前蜀
907年925年
高祖王建
后主王衍
后蜀
934年965年
高祖孟知祥.
后主孟昶

北宋
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宗赵光义
宋真宗赵恒
宋仁宗赵祯
宋英宗赵曙
宋神宗赵顼
高太后宣仁太后高氏太后垂帘
宋哲宗赵煦
宋徽宗赵佶
宋钦宗赵桓

南宋
宋高宗赵构
宋孝宗赵眘
宋光宗赵淳
宋宁宗赵扩
宋理宗赵昀
宋度宗赵禥
谢太后谢道清太后垂帘
宋恭帝赵显
宋端宗赵昰
赵昺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辽应天后述律平太后称制
辽东丹王耶律倍
辽太宗耶律德光
辽世宗耶律阮
辽穆宗耶律璟
辽景宗耶律贤
辽萧太后萧绰萧撒葛只
辽圣宗耶律隆绪
辽兴宗耶律宗真
辽道宗耶律洪基
天祚帝耶律延禧

西夏
太祖李继迁
太宗李德明
景宗李元昊
毅宗李谅祚
惠宗李秉常
崇宗李乾顺
仁宗李仁孝
桓宗李纯佑
襄宗李安全
神宗李遵顼
献宗李德旺
末帝李睍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金太宗完颜晟
金熙宗完颜亶
海陵王完颜亮
金世宗完颜雍
金章宗完颜璟
卫绍王完颜永济
金宣宗完颜珣
金哀宗宛颜守绪
金末帝完颜承麟


元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
元睿宗拖雷监国
元太宗窝阔台
马乃真后称制
元定宗贵由
海迷失后称制
元宪宗蒙哥
元世祖忽必烈薛禅汗
元成宗铁穆耳完泽笃汗
元武宗海山曲律汗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普颜笃汗
元英宗硕德八剌格坚汗
泰定帝也孙铁木儿
天顺帝阿速吉八
元文宗图帖睦尔札牙笃汗
元明宗和世剌
元宁宗懿璘质班
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元惠宗乌哈图汗

明太祖朱元璋年号洪武
明惠帝朱允炆年号建文
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庙号初为明太宗)
明仁宗朱高炽年号洪熙
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宣德
明英宗朱祁镇年号正统天顺
明代宗朱祁钰年号景泰
明宪宗朱见深年号成化
明孝宗朱佑樘年号弘治
明武宗朱厚照年号正德
明世宗朱厚熜年号嘉靖
明穆宗朱载垕年号隆庆
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
明光宗朱常洛年号泰昌
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天启
明思宗朱由检年号崇祯


李自成年号永昌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南明
福王朱由崧年号弘光
唐王朱聿键年号隆武
桂王朱由榔年号永历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通称顺治皇帝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通称康熙皇帝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通称雍正皇帝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通称乾隆皇帝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年号嘉庆通称嘉庆皇帝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年号道光通称道光皇帝
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年号咸丰通称咸丰皇帝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年号同治通称同治皇帝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年号光绪通称光绪皇帝
清逊帝爱新觉罗溥仪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

太平天国
天王洪秀全
洪天贵福

中华民国
中华帝国
中华帝国皇帝袁世凯年号洪宪
墨洛温王朝(481-751)
Pharamond ca. 410年-426年

Clodio 426年-447年

墨洛维 447年-458年

希尔德里克一世 458年-481年

克洛维一世 481年-511年

克洛维死后, 王国被他的四个儿子分割:

苏瓦松王国:
克洛塔尔一世 511年-561年

巴黎:
查理贝尔特一世 561年-567年

奥尔良:
Chlodomer 511年-524年

理姆斯:
Theuderic I 511年-534年
Theudebert I 534-548
Theudebald 548-555

克洛塔尔一世 511年-561年

苏瓦松的克洛塔尔最终在他兄弟们(及其继承者)死后掌控了其它三个王国。在他死后,王国又一次被他的四个儿子分割:

苏瓦松王国: 梅茨
希尔佩里克一世 567年-584年
克洛塔尔二世 584年-629年

巴黎:
查理贝尔特一世 561年-567年

奥尔良:
Guntram 561年-592年
希尔德贝尔特二世, (570-595), 592年-595年
Theuderic II 595年-613年
西日贝尔二世 613年

梅茨:
西日贝尔一世 561年-575年
希尔德贝尔特二世 575年-595年
Theudebert II 595年-612年
Theuderic II 612年-613年
西日贝尔二世 613年

克洛塔尔二世 584年-629年

克洛塔尔二世废了奥斯特拉西亚的布伦希尔德 和她的后代并且重新组织了王国. 然而,在 623年他为了安抚贵族和保障领土完整,建立了奥斯特拉西亚公国。他的儿子兼继承者达戈贝尔特一世通过分别在629 和634年指定这个附属国为 阿基坦公国和奥斯特拉西亚公国继续了这个举措

纽斯特里亚&勃艮地: Aquitaine
达戈贝尔特一世 629年-639年
克洛维二世 639年-658年
克洛塔尔三世, (652-673), 658年-673年
Theuderic III 673年
希尔德里克二世 673年-675年
Theuderic III 675年-691年

奥斯特拉西亚:
达戈贝尔特一世 623年-634年
西日贝尔三世 634年-656年
希尔德贝特 656年-661年
克洛塔尔三世 661年-662年
希尔德里克二世 662年-675年
克洛维三世 675年-676年
达戈贝尔特二世 676年-679年

Aquitaine:
查理贝尔特二世 629年-632年
希尔佩里克 632年

Theuderic III 675年-691年

克洛维四世 691年-695年

希尔德贝尔特三世 695年-711年

达戈贝尔特三世 711年-715年

纽斯特里亚&勃艮地:
希尔佩里克二世 715年-721年

奥斯特拉西亚:
希尔佩里克二世 715年-717年
克洛塔尔四世 717-720
希尔佩里克二世 720年-721年

Theuderic IV 720年-737年

空位期 737年-743年

希尔德里克三世 743年-751年

加洛林王朝(752-987)

1. 丕平(矮子)(752-768)
原为法兰克王国宫相,752年得到教皇支持,废掉国王“笨人”契尔德里克三世,强迫其进入修道院,被诸侯选为国王。756年率兵攻入意大利,击败伦巴底,将所获土地献给教皇,形成了教皇国。768年病死,两个儿子分领其地,查理获得奥斯达拉西亚、纽斯特利亚、阿基坦北部,卡罗曼获得勃艮地、普罗旺斯、塞普提美尼亚和阿基坦南部。

2. 查理一世(查理大帝)(768-814)
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在位期间征服萨克森人,夺取意大利,占领了德国、西班牙、巴尔干的大片土地,800年被教皇加封为罗马帝国皇帝。814年病死,其子路易继位。

3. 路易一世(814-840)
继承了父亲留下的大帝国,却把大片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几个儿子,因领土分配问题引起了多场内战。840年病死,其长子罗泰尔继位。

4. 罗泰尔一世(840-855)
与其弟路德维格、查理因帝位权力问题发生多场战争,战败后与诸弟瓜分罗马帝国,其弟查理(绰号秃头)获得帝国的西部领土,即今法国、西班牙部分,西法兰克王国逐渐演变为法兰西王国。

5. 查理二世(秃头)(843-877)
在位期间建立了王国内的封建制度,并长期与骚扰法国海岸的北 放德 人作战。877年病死,其子路易继位。

6. 路易二世(结舌者)(877-879)
在位仅两年,死后两子瓜分了王国。路易获得法国北部,卡罗曼获得勃艮地和阿基坦。

7. 路易三世(879-882)
在位时间也不长,死后其弟卡罗曼继承了王位。

8. 卡罗曼(882-884)
没有逃脱与父亲和哥哥相同的命运,在位两年后病死。死后,法国贵族选举当时的没有逃脱与父亲和哥哥相同的命运,在位两年后病死。死后,法国贵族选举当时的罗马帝国皇帝胖子查理为王。

9. 查理(胖子)(884-888)
887年被帝国贵族废黜,不久病死。法国落入贵族厄德之手。

10. 厄德(888-898)
于892年大败诺曼人,但不久,法国贵族发动叛乱,于893年选举路易二世的私生子查理为国王。后查理被厄德击败,但厄德还是割让了一些领土给查理加以安抚。898年厄德病死,查理趁机夺取了法国王位。

11. 查理三世(898-929)
911年,因苦于诺曼人的不断进攻,将诺曼底地区割让与诺曼人,并使其皈依了基督教。920年,法国贵族又起叛乱,宣布放弃对查理三世的效忠,于922年推选前国王厄德的女婿罗伯特为王。但罗伯特在923年战死,其婿卢多尔夫继之。929年,查理三世病死,卢多尔夫成为法国国王。

12. 卢多尔夫(929-936)
936年病死,其子路易继位。

13. 路易四世(936-954)
941年贵族发动叛乱,并于945年击败路易四世,将其囚禁。但不久罗马帝国皇帝厄图攻入法国,路易四世获释。954年病死,其子罗泰尔继位。

14. 罗泰尔二世(954-986)
977年与罗马帝国皇帝厄图因争夺洛林爆发战争,后双方议和,但洛林任属神圣罗马帝国。986年病死,其子路易继位。

15. 路易五世(986-987)
死后无嗣,加洛林王朝结束,共235年。法兰西公爵卡佩·休被贵族选为国王 ,开创了卡佩王朝,其直系、旁系在法国的统治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

卡佩王朝(直系)(987-1328)

1. 卡佩·休(987-996)
在位期间平定了洛林公爵的叛乱,996年病死,其子罗伯特继位。

2. 罗伯特二世(虔诚者)(996-1031)
998年,因未向教皇交纳结婚费(就是向教皇的贿赂),被迫与表妹柏尔塔离婚。1016年,经十四年战争后终于夺得了勃艮地公国。1031年病死,其子亨利继位。

3. 亨利一世(1031-1060)
在位期间无大作为,1060年病死,其子菲利浦继位。

4. 菲利浦一世(1060-1108)
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了英格兰。1094,菲利浦一世因离婚之事与教皇闹翻,被教皇驱逐出教。1108年病死,其子路易继位。

5. 路易六世(胖子)(1108-1137)
在位期间,为夺回诺曼底与英王亨利一世发生多次战争。1136年,促成了其子路易与阿基坦女继承人埃拉诺的婚事,法王获得了阿基坦。1137年病死,其子路易继位。

6. 路易七世(1137-1180)
1147年,参加了十字军东征。两年后回国,因听闻在自己出征期间妻子有不贞的行为,与妻子埃拉诺离婚。1152年,埃拉诺与路易七世离婚,改嫁安茹公爵亨利,并带来所辖的大片领土作为嫁妆,亨利的势力大大增加,而法王则丢失了大片领土。1154年,安茹公爵亨利继承了英国王位,并占有大半法国领土。路易七世为了削弱英王在法国的势力,与英国发生多场战争。1172年,路易七世诱使英王亨利诸子背叛其父,但不久皆被英王所败。1180年,路易七世病死,其子菲利浦继位。

7. 菲利浦二世(1180-1223)
法国历史上又一位伟大的国王,一生致力于削弱英王在法国的势力。诱使英王太子理查背叛其父亨利,在理查继位后,又背弃理查,发兵夺取英在法领土,连续占领诺曼底、布列塔尼、安茹等地,使金雀花王朝的势力大大削弱。在位期间还参加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223年病死,其子路易继位。菲利浦二世在位四十余年,法国王室的直辖土地增加了一倍。

8. 路易八世(1223-1226)
继承父亲遗志,继续攻击英王在法领土,至1227年,英王在法国只剩下波尔多和加斯科尼。但在1225年将从英国手中夺回的大片土地赐予王室血亲,给法国的王权集中造成了很大障碍。1226年病死,其幼子路易继位。

9. 路易九世(圣路易)(1226-1270)
极为虔诚的基督教徒,死后被天主教会封为圣人。幼年继位,由母亲布隆什摄政,直到1236年方亲政。1244年,路易九世与其兄弟三人都加入了十字军东征,由其母代摄政事。1253年,太后布隆什死,路易九世于是返回法国。1259年,与英王订约,割让了一部分土地给英王,而英王放弃对诺曼底、安茹等地的所有权。1267年,再次组织十字军,三年后在突尼斯军中病死,其子菲利浦继位。

10. 菲利浦三世(勇者)(1270-1285)
在位期间与西班牙发生了多次战争,死后其子菲利浦继位。

11. 菲利浦四世(美男子)(1285-1314)
又一位伟大的国王,据说长相十分俊美。在位期间努力加强王权,并力图遏制英国在法国的势力。后又入侵佛兰德尔,引起了长期的战争。为了充实国库,大举迫害犹太人,1304年,宣布将犹太人财产全部充公,使很多犹太人被杀或流亡国外。因与教皇不合,于1303年逮捕教皇,并将其废黜。1305年,另立法国人波尔多大主教为教皇,教廷也移至法国南部小城亚威农。1307年,又对法国国内势力最大的组织圣殿骑士团动手,受牵连的人多达15000余人,并将包括圣殿骑士团最高首领大宗师在内的多人除以火刑。

圣殿骑士团覆灭后,不仅其贮藏的大 什聘 归于国王,法国国内的割据势力也受到沉重打击。但据传菲利浦受到了圣殿骑士团大宗师临死时的诅咒,在大宗师遭受火刑后不久也神秘死去,其长子路易继位

12. 路易十世(1314-1316)
懦弱无能,体弱多病,干得唯一一件大事是在1215年允许犹太人回国。死后无嗣,但有一遗腹子。

13. 约翰一世(1316-1316)
路易十世遗腹子,出生后七日死去,法国王位由路易十世之弟菲利浦继承。

14. 菲利浦五世(1316-1322)
较有能力,但在位时间也不长,死后由其弟查理继位。

15. 查理四世(1322-1328)
同样仅在位六年救死去,无子,只有一个女儿,但由法兰克古老的塞力克律女子不得继承王位,于是由其堂弟瓦鲁阿伯爵菲利浦继位(菲利浦之父是菲利浦四世的弟弟,受封瓦鲁阿伯爵)。至此,卡佩王朝直系绝,共341年,瓦鲁阿王朝开始。

瓦鲁阿王朝(1328-1589)

1. 菲利浦六世(1328-1350)
由于英王爱德华三世是菲利浦四世的外孙(在欧洲,外孙与孙子的地位是平等的),菲利浦六世是菲利浦四世的侄子,两人同属旁系,因此爱德华三世认为自己有权继承法国王位,从而引起了英法之间长达百年的战争。1336年,菲利浦与英国的仇敌荷兰结盟,并攻入英王在法国的领地加斯科尼,英王爱德华三世遂自称法王,百年战争开始。1340年,法国舰队在斯拉伊斯大败,英国控制了海峡。1346年,著名的克雷西之役中,菲利浦六世率领的法军惨败给爱德华父子率领的英军,法国骑士战死者多达1500人,其中包括法国的盟友波希米亚国王。英军于此战中使用火器,为欧洲首次。1347年,英军乘势占领港口加莱,统治该城直到1558年。1350年,菲利浦六世在愤恨中死去,其子约翰继位。

2. 约翰二世(好人)(1350-1364)
一位有德无能的国王。其继位后即着手与英国开战,以报克雷西之仇。1356年,约翰与黑太子爱德华所率英军战于波亚迭,但法军再次惨败,约翰亦被俘,其子查理遂带摄国政。1360年,约翰由法国出钱赎回,另选人在英国为质。但两年后人质逃回法国,约翰二世为表现骑士之守信用的品质,再次前往英国为质,后死于英国,其子查理继位约翰二世为表现骑士之守信用的品质,再次前往英国为质,后死于英国,其子查理继位。

3. 查理五世(1364-1380)
颇有能力的国王,誓为祖父和父亲报仇。他任用名将,实行坚壁清野的战术,广泛采用大炮攻城,收复了大片失地,到他死时,英国在法只剩下加莱、波尔多等少数几座城市。1380年病死,幼子查理继位。

4. 查理六世(1380-1422)
典型的败家子,将父亲取得的战果丧失殆尽(偏偏他在位时间还不短)。在位初期,因年幼,由三位叔叔摄政。1388年亲政,重用其弟奥尔良公爵。但四年后,查理六世患了癫痫,其叔勃艮地公爵趁机夺权,与奥尔良公爵形成两派,斗争激烈,英王趁机再次进攻法国。1396年,勃艮地公爵之子约翰所率法军在尼科波利斯之役中惨败于英军,法国骑士精锐损失殆尽。1404年,约翰继承勃艮地公爵。1407年,奥尔良公爵被刺,两派矛盾更加激烈,在对英态度上,奥尔良派主战,勃艮地派主和。但在1415年的阿金库尔战役中,法军再次惨败于亨利五世所率法军,新的奥尔良公爵被俘,英军乘势占领大片法国领土。1419年,勃艮地公爵约翰亦被刺身亡,其子继位,继续与英国人合作。1420年,英王亨利五世进入巴黎,在勃艮地派的影响下,查理六世与亨利五世订约,将女儿嫁于亨利五世,指定亨利五世为王位继承人,还割让大片土地给英国。但王太子查理(查理六世的私生子)在奥尔良派的支持下逃到法国南方,建立了小朝廷。1422年,英王亨利五世和法王查理六世先后病死,英王亨利六世继位,自称为法国国王,法国王太子查理同时也在梅翁称王。

5. 查理七世(1322-1461)
一位颇有争议的国王,因未能营救贞德而倍受指责。但他毕竟结束了百年战争,对法国历史影响重大。继位之初,无所作为,不久英军进攻法国重镇奥尔良,辛得贞德率军解围。1429年,查理七世在朗斯正式加冕。1430年,贞德被勃艮地派俘获,后移交英国,一年后被烧死,在此期间,查理七世没有采取任何营救措施。但贞德死后,在强烈的民族主义激励下,法军连战连捷,收复大片失地。1435年,勃艮地公爵与法王议和,法国贵族的内斗结束。1436年,查理七世进入巴黎,并于1438年宣布教皇权力在法国宗教会议之下,从此法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管辖。1453年,百年战争结束,英国在法国只剩下加莱一个据点。1456年,在查理七世的要求下,罗马教廷为贞德恢复名誉,承认其为圣女。1461年查理七世病死,其子路易继位。

6. 路易十一(1461-1483)
为巩固王权,与各地贵族多次作战,采用种种手段,力图摧毁封建割据势力,在位期间基本结束了割据局面。并于1477年获得了勃艮地公爵领地。死后由其子查理继位。

7. 查理八世(1483-1498)
因年幼,由其姐安利摄政,安利设计使布列塔尼女公爵与查理八世结婚,使法国王室获得了布列塔尼公爵领地。1491年亲政,但不久病死,由其弟路易继位。

8. 路易十二(1498-1515)
揭开了法国国王与帝国皇帝争夺意大利的序幕,多次出兵意大利,与教皇、帝国、瑞士等诸国作战,但最终收获不大。死后由其侄子兼女婿佛朗索瓦继位。瑞士等诸国作战,但最终收获不大。死后由其侄子兼女婿佛朗索瓦继位。

9. 佛朗索瓦一世(1515-1547)
一位传奇式的国王,几乎终其一生都在与哈布斯堡家族争夺意大利。1519年,竞选帝国皇帝失败,西班牙国王、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成为帝国皇帝,建立了包括帝国、西班牙、尼德兰、意大利在内的大帝国。佛朗索瓦不甘失败,双方发生了多次战争。1525年,法军在意大利巴费亚大败,佛朗索瓦被俘,在作出割地允诺和被释,但回国和立即反悔,与皇帝再次开战。为了打破哈布斯堡包围圈,佛朗索瓦不惜与异教徒土耳其合作,共同对付皇帝。战争一直持续到1546年,法国最终获得了意大利西北的少部分土地。1547年,佛朗索瓦一世病死,其子亨利继位。

10. 亨利二世(1547-1559)
继承父志,继续与帝国对抗,但在意大利的进展并不大。在位期间的一件大事是1558年,法军统帅吉斯公爵夺回加莱,至此英王在法国无任何领地。死后由长子佛朗索瓦继位。

11. 佛朗索瓦二世(1559-1560)
继位后,吉斯公爵掌握了大权,但不久佛朗索瓦二世即病死,由幼弟查理继位。

12. 查理九世(1560-1574)
因年幼,由其母凯瑟琳摄政。不久,法国国内因天主教与新教矛盾爆发了宗教战争,天主教一方以吉斯家族为首,新教则团结在纳瓦尔的波旁家族周围。后在王室努力下,双方议和,新教首领波旁家族的亨利娶法王之妹为妻。但新教首领吉斯公爵和王弟安,双方议和,新教首领波旁家族的亨利娶法王之妹为妻。但新教首领吉斯公爵和王弟安茹公爵亨利不肯善罢甘休,趁新教首领云集巴黎参加婚礼之机进行了突然袭击,巴黎的新教贵族几乎全部被杀,这就是著名的“圣巴托罗缪大屠杀”,亨利·波旁宣布改宗得以活命。外省也相继发生了类似的屠杀,新教徒死伤无数。但残余的新教势力固守拉罗舍尔港,天主教军久攻不下,最后不得不再次议和。查理九世生性懦弱,完全受其母摆布,且体弱多病,死后无嗣,由其弟安茹公爵亨利继位。

13. 亨利三世(1574-1589)
继位之后,既无法调和新旧两教矛盾,也无法帮助一方消灭另一方,于是宗教战争屡屡爆发。1584年,王弟安茹公爵佛朗索瓦(原阿朗松公爵,亨利三世继位后改封安茹公爵)病死,瓦鲁阿家族男嗣绝,亨利三世的妹夫——新教首领亨利·波旁成为继承人,这引起了天主教领袖吉斯公爵和西班牙国王的强烈反对,战争再度爆发。吉斯公爵在欧洲天主教势力的支持下,妄图夺取法国王位。1588年,亨利三世派人刺死了野心勃勃的吉斯公爵,转而与亨利·波旁合作。1589年,亨利三世也被刺身亡,亨利·波旁继承了王位,其领地纳瓦尔王国也并入法国。瓦鲁阿王朝至此结束,共261年。波旁王朝开始,波旁家族也是卡佩家族的支系,其先祖为路易九世的次子罗伯特。

波旁王朝(1589-1848)

1. 亨利四世(1589-1610)
又一位伟大的国王,在继位之初,为了获得国内天主教民众的支持,于1593年毅然再次宣布改宗,改信天主教。不久顺利进入巴黎,得到了大多数法国人的支持。1596年,亨利四世击败天主教派领袖马延公爵,摧毁了天主教联盟,结束了内斗。1598年,将西班牙干涉军逐出法国,同年颁布南特敕令,给予新教徒相当大的自主权,结束了宗教战争。1609年,亨利四世与英国、荷兰、意大利结盟,准备再次与西班牙开战,但一年后被刺身死。幼子路易继位。

2. 路易十三(1610-1643)
初期由其母玛利亚摄政,1614年亲政。后与其母发生矛盾,放逐其母,引起了内战,直到1620年母子二人方停战和好。1621年,路易十三的亲信律因病死,玛利亚及其亲信黎塞留掌握了大权。黎塞留励精图治,努力加强王权。1628年,攻陷了新教徒最后一个堡垒拉罗舍尔,自此法国新教徒不再拥有军事力量。1630年,黎塞留挫败了太后玛利亚企图推翻他的阴谋,迫使太后及反对派首领逃往国外。后黎塞留使法国加入欧洲的三十年战争,反对世仇哈布斯堡家族。但他没能等到战争结束就于1642年病死,其任首相18年,发展工商业,打击割据力量,贡献很大。马萨林继黎塞留为首相,继续推行黎塞18年,发展工商业,打击割据力量,贡献很大。马萨林继黎塞留为首相,继续推行黎塞留的政策。1643年,路易十三继黎塞留之后死去,幼子路易继位。

3. 路易十四(1643-1715)
欧洲著名帝王,号“太阳王”,是法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王。继位后因年幼,由其母安娜摄政。法国继续参与三十年战争,并多有胜利。1648年,战争结束,法国获得了阿尔萨斯、凡尔登等大片土地。同年,不满首相马萨林统治的巴黎法官发动了第一次投石党运动,但不久即与王室妥协。1651年,发生了以大贵族为首的第二次投石党运动,其领袖是三十年战争中的名将孔代亲王。最终迫使安娜罢免马萨林。但在后来的权力角逐中,孔代丧失了民心,被迫于1653年逃出巴黎,投靠西班牙,马萨林东山再起。随后,孔代率西班牙军攻入法国,战争持续到1655年,最后法西议和,孔代得到赦免,返回法国。1661年,马萨林死,路易十四亲政,任命柯贝尔为财政大臣,推行重商政策。后法国与荷兰、西班牙、帝国发生了多次战争,法军屡战屡胜,获地甚多。1685年,路易十四撤销南特敕令,迫使很多新教徒逃离法国。1686年,帝国、西班牙、荷兰、瑞典等国组织大联盟共同反法,战争持续了十一年之久,法军虽占有优势,但在战后签订的和约中获益甚少。1700年,西班牙国王病死,遗命其外孙即路易十四之孙菲利浦继位,引起了各国的极大不满,战事再起,英国加入反法联盟,西班牙则支持法国。但由于缺乏良将,法西军屡败,西班牙在尼德兰和意大利的领地丧失殆尽,法国在海外的殖民地很多也被英国夺走。1713年双方达成和约,菲利浦成为西班牙国王,但承诺法西永不合并,自此波旁家族进入了西班牙王室。但西班牙在意大利的领地落入了哈布斯堡家族之手。1715年,路易十四病死,其孙路易继位。

4. 路易十五(1715-1774)
初期由其叔奥尔良公爵摄政。1717年,为解决财政困难,任用苏格兰冒险家约翰建立银行、公司多家,约翰的金融业曾辉煌一时,但终于三年后失败,使很多中小市民倾家当产。1726年路易十五亲政,先后参加了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但均遭失败,造成国库空虚,民不聊生,法国在海外的殖民地也全部为英国夺走。1768年,从热那亚购入科西嘉岛。1774年死后由其孙路易继位,此时的法国已是危机四伏。

5. 路易十六(1774-1793)
继位时法国财政问题十分严重,所以立刻着手解决,但连续撤换了多位财政大臣,都无法解决问题。又于1778年加入美国独立战争,耗费了大量经费。1789年,被迫召开三级会议,以寻求解决财政问题的办法。 但资产阶级提出的条件无法为国王接受,路易十六试图逮捕其首领人物,但遭到失败。巴黎人民随即发动起义,建立了共和国。1791年,路易十六试图逃出法国,但遭到失败。1792年,巴黎人民再次起义,攻下杜伊勒里宫,国王被囚禁。1793年,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其正在狱中太子路易被流亡的保皇党人拥立为国王。

6. 路易十七(1793-1793)
并没有继位就死在了监狱里。路易十六逃亡在外的弟弟普罗旺斯伯爵路易遂成为王位继承人。

7. 路易十八(1814-1824)
被反法联盟拥立复辟,1823年派兵入侵西班牙,帮助同是波旁家族的西班牙国王复位。1824年病死,其弟查理继位。

8. 查理十世(1824-1830)
极端反动,1825年颁布赔偿法,要求赔偿法国贵族在大革命时期的损失,引起全国上下极大不满。1827年又解散国民自卫军。1830年颁布敕令五条,妄图进一步加强专制,巴黎人民随之发动起义,查理十世下台。其侄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浦继任为摄政王。

9. 路易·菲利浦(1830-1848)
比较倾向资产阶级,也有一定能力。1832年占领了安特卫普,1845年,在非洲又侵占了多处殖民地。1847年,全欧爆发了经济危机,法国国内也矛盾激化。1848年,巴黎人民推翻了七月王朝,路易·菲利浦逃亡国外。波旁王朝彻底灭亡,共计259年。

波旁王朝在法国的统治结束了,但西班牙的王室仍然属于波旁家族,并一直延续至今,这恐怕是当初路易十四没有想到的。
不上法国吗?

百年战争中的贞德

英法百年战争中,贞德有指挥过大规模的会战吗?rn若是贞德遇到黑太子爱德华指挥的甲胄骑兵和长弓手她会有几成胜算?rn第二问欢迎大家自由发挥.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把2人的军事经历做对比
(1)黑太子——亨利五世 在军事史上作用最大、影响最深远的要算长弓,中世纪英国陆军的独门利器,在长弓指挥官中以黑太子——亨利五世最为出名。
阿金考特战役---英军6千 VS 法军3万。英军:1千步骑兵和5千长弓手,法军:远远地排成纵深很大的三个梯次的战斗群。第一部分为8000步兵和1600重骑兵,由阿总管亲自统领;第二线为6000千步兵和4000弩兵,第三线是8千至1万名重骑兵。。

结果:法军阵亡7千~1万人,包括那位王室总管阿某,一位元帅,3位公爵,5位伯爵和90位男爵。据说英军的伤亡仅113人,莎士比亚甚至在一部剧中说仅29人。对于法军主要是被长弓射杀还是在贴身格斗中遭到屠戮,有些争议。但无论如何,长弓手和亨利五世在这一仗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英军胜利的奥秘正在于让下马作战的骑士和弓箭合作,同时跟骑兵紧密结合,从而把投射式兵器的火力、防御的耐久力和机动突击力灵活地结合起来,尤其在于长弓手这一兵种特别适合于防守。

(2)奥尔良少女---贞德: 奥尔良战役---- 百年战争的转折。贞德成了奥尔良的救星,法国的救星,被称为“奥尔良少女”(没有指挥过大规模的会战)
过程:4月30日至5月4日,法国援军由英军疏于把守的西门等处分头进入奥尔良,有的是乘敌不备硬闯进去的,也有在夜暗掩护下偷偷溜进去的。随后,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法军展开了内外夹击。分散在城周围的英军起初进行了顽强抵抗,几个堡垒在狂热而为数众多的法国人不惜代价的攻击下相继易手。英军被迫于8日撤围退走,奥尔良解围。这一战,法军以多打少,集中兵力拔除据点,全是靠着宗教鼓舞起来的勇气狠打硬拼,在战术上并无特殊意义。

法军在贞德的指引下,(以巨大的伤亡为代价),一路杀进宗教首都兰斯(Reims)。7月17日,查理在那里加冕成为国王,是为查理七世。在隆重的仪式上,贞德披挂铠甲,手执战旗,护持在显要位置。她的声望达到了顶峰。
虽然有了国王的头衔,但查理的腰包却还是瘪瘪的。久经战乱和瘟疫折磨的法国需要一段时间积聚力量,更需要政治上的巩固。但热情洋溢的贞德还是主张立刻攻打巴黎。她孤军深入,败下阵来。

后世的很多作品把贞德作为一个爱国者、一个女勇士、一个武林高手甚至民间抵抗运动领袖加以描绘,而刻意淡化她的宗教色彩,这是不符合史实的。贞德算不上一位军事家,她没有带来新的战术,也不像某些传奇所描绘的那样武艺高强、身先士卒,挥舞着利剑冲锋陷阵。她可能根本没有武艺,在所有的战斗中甚至没有一次直接参与过搏斗,只是披挂着查理给她的白盔白甲,骑着白马,高举白色的旗帜,上面绣着法国王室的百合花以及耶稣和玛利亚的名字。这一形象在阿Q看来是正宗的革命党,在法国人心目中是上帝派来的神圣使者,而在英军眼里则是不折不扣的巫术。她的活动更像传教士而不是军人。她非常虔诚,严守教规,认真参加一切宗教仪式并且要求部下也必须照办。她主张仁慈,宽待俘虏。她给予法国人的是充满宗教色彩的精神力量。“奥尔良少女”的称号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基督教味道。

事实上,在中世纪的社会条件下,如果没有宗教这件神秘而崇高的外衣,贞德这样一个出身寒微的女孩子是不可能被法国人所追随的。这些垂头丧气的家伙,需要的是一个神话而不是一个将军,他们有足够的孔武匹夫却没有战斗的意志,他们不是输在实力而是输在士气。贞德的出现令法国人觉得预言得到了应验,上帝在眷顾他们。至于贞德何以有此惊人之举,是高超的政治智慧,还是发自内心的宗教虔诚,抑或受到哪位高人的指点,则不得而知。

(3)结论:黑太子——亨利五世无论是军事才能还是长弓军团战斗力都要强于贞德,要是2人打会战的话考虑法国国力远胜英国,法军靠着宗教鼓舞起来的勇气狠打硬拼,法军应该有3分胜算。

百年战争英国在百年战争中的最终失败,从军事技术层面上看,似乎是长弓败给了火炮。长弓的打击力及英国人单调刻板的战术显露出很大的局限性,火炮的确凭借其强大的杀伤力和更远的射程,向长弓直接发起了挑战。但法军的火炮不仅数量太少,射速显然也不理想,压制不住英军的徒步冲锋,甚至被缴获。它们的作用与其说是打击了敌人,还不如说是为友军指示了战场的位置。

人的因素远比武器更具有决定性。英国高层忙于内斗,显然对与法国的战事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他们本该设法派来更多的援军,就临场发挥方面而言,英军将领的能力显然也远不如从前。而是墨守防守反击的成规,白白浪费了时间。)
奥尔良城外的算不算啊?
那次战役打得叫惨呐,不过贞德由此奠定了她在法国人民心目中的光辉形象。 “圣女”哈。

至于英国佬的长弓手,个人观点是,长弓手的守备能力非常差,机动性也不好。基本上只能用来个敌人一个先手威慑作用。不过英国的骑兵倒是很不错的,杀伤力和抗冲击能力很过硬,和长弓手配在一起用非常强大。。!!
下面YY下哈:
每次先放2到3次齐射(把箭高高指向天空),接着就由骑兵高速冲向敌阵(本人十分纳闷的是为什么法国人打仗不带盾牌?就算没有的话,也可以想日本人一样先用木头扎好“竹束”,也就是木头板子,放在阵前抵挡敌方的弓箭,然后伺机行动)打乱敌方阵脚,然后第二波骑兵或者奔跑着的士兵冲入混乱的敌阵扫地,那个爽啊!
圣女贞德(1412年1月6日—1431年5月30日) 一译冉·达克。法国的女英雄、军事家,天主教的圣人(女的称为圣女)。出身农家。在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中她带领法国平民组成的军队对抗英军的入侵,被称为“奥尔良姑娘”,成为法国人民爱国斗争的旗帜。最后由于封建主出卖,被擒并被处决。
贞德本来只是一个生於法国香槟区和洛林边界的杜鲁弥村的一个农村栋雷米的平凡小女孩。当时法国北部被英国占领,而英国又与勃艮第公国结盟。当时栋雷米属於亲英国—勃艮第联盟的巴雷公爵的领地。
她声称在十六岁时的一日,她在村后的大树下,遇见天使圣米迦勒和圣玛桂莱德,从而得到“神的启示”,要求她带兵收复当时由英国人占领的法国失地。后来她几番转折,得到兵权,于1429年解奥尔良之围,并带兵多次打败英国的侵略者,更促成拥有王位承继权的查理七世于同年7月16日得以加冕。然而圣女贞德于1430年贡比涅之战为勃艮第公国所俘,不久(7月14日)为英国人以重金购去,由英国当局控制下的宗教裁判所以异端、女巫罪判处她火刑,于1431年5月30日在法国卢昂当众处死。1456年由查理七世主导的宗教裁判所为她平反,于1920年由教宗封圣。
公元1412年主显节,圣女贞德生于法国香槟省的多雷米小村。父亲务农为生,母亲性情慈祥,抚育五个子女,贞德自幼学会了缝纫纺纱等家务活计。她说:“在缝纫纺纱方面,绝不会比任何女子差。”
贞德自幼爱好念经祈祷,勤领圣体,为圣堂采集鲜花。侍候病人,招待贫苦旅客食宿,贞德是个很和气的孩子,全村的人都喜欢她。
贞德童年时代,家庭生活很幸福。不幸国家的局势一天比一天坏,英王亨利五世入侵,占据诺曼底,企图推翻法王查理六世的王位。那时法王与勃艮第公爵发生内战。公爵被暗杀,勃艮第人便与英军联盟,一致反抗法王。
英法两王相继去世,英国伯福公爵以摄政者的资格,继续与法军作战。法军大败,各大城市相继陷落。法国新王查理七世(那时尚未加冕)见大势已去,意志消沉,每日饮酒,收回失地的计划,早已置之脑后。

贞德14岁时,开始得到超性的启示。最初,她耳朵听到的是一个声音在附近对她说话;眼睛看见的,是团异光。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多,渐渐的,她能辨清出显现者的面容。其中有圣弥额尔、圣女加大利纳、圣女玛加利大和其他圣人。现在她开始认识:一个艰巨的伟大的任务等待着她;她,一个农家少女,要负起抗御强敌,保卫国土的重任。她不再迟疑,到华古留城谒见巴林古将军,将军见这村女大言不惭,一笑置之。

那时,法军已到山穷水尽的绝境,法国最后一个堡垒奥尔良,被英军重重包围,随时有陷落的可能。贞德一回到多雷米,神奇的声音,催她到奥尔良去,指挥军队作战。贞德说:“我一个弱女子,既不会骑马,又不会使用武器,,怎样能指挥军队呢?”奇声对她说:“指挥着战争的,不是你,是天主。”于是贞德又去见巴林古将军。上一次,贞德与巴林古会晤时,预言法军将吃一场大败仗。这个预言,已完全应验。所以这一次巴林古对贞德刮目相看,他派三位武士护送贞德到国王的行辕去。贞德改男装,一行4人,于1429年3月6日到了国王的行辕。觐见的日子,国王故意改装,混杂在大臣中间,可是贞德一眼就把他认出来了。神奇的声音又把查理心里的一件秘事告诉贞德,这件事,只有查理一人知道,如今被贞德一语道破,不由不使他十分佩服,确信贞德是天主特派的使者。贞德就请求查理拨一支军队给她带领,去奥尔良解围。朝廷的大臣,对这计划都表示反对。他们怀疑这个村女可能神经不正常,要请神学专家来审查贞德的话是否可信。

经过了3星期的详细审查,神学家一致认为:贞德的话是可信的,建议国王予以采纳。一支军队,迅速组织就绪,军旗特制,上写“耶稣,玛利亚”两个圣名,另有一幅画,绘着圣父的圣容,两个天神跪捧着百合花。

大军于4月27日浩浩荡荡由波罗依出发,两天后(4月29日)抵达奥尔良。5月8日以前,包围奥尔良的英军堡垒,相继攻克,贞德自己受了箭伤。这一切事,贞德都已在事前预言过,届时一一应验。贞德乘胜追击敌军,把敌军的主力摧毁。通往莱斯的大道已完全打通。贞德力促查理王到莱斯,举行加冕典礼。

1429年7月17日,查理在莱斯加冕。加冕时,贞德手持军旗,站在国王的旁边,贞德的任务如今已全部完成了。

战事暂时呈现胶着状态。1430年5月,战火复燃,勃艮第人展开攻势,贡比涅城告急,贞德率军队驰往增援。5月23日,双方军队开始交战,贞德率领少数兵士,退回城里。不料城门外的吊桥已除去,敌军很快就把她包围起来,贞德势孤,束手就擒。忘恩负义的查理,得知贞德被擒,一点也不想办法搭救她。7月14日,勃艮第人把贞德移交英军。战俘不能判刑,所以他们指控贞德施行巫术。

圣诞节前两天,贞德解往路洪。她被关在一间小屋里,用铁链锁住,日夜有兵士在旁看守。1431年2月21日,审讯开始,法官反复讯问神奇声音的性质,企图罗织罪名宣判贞德的死罪,贞德本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村女,竟能舌战群儒,把法官们驳得哑口无言。

审讯结果,法庭判贞德犯了异端的罪。假如她拒绝悔罪,应交行政机关,依法处理。贞德坚决否认自己犯了异端的罪,悔罪一事当然也被拒绝。她在狱里声称;她是天主派来的,神奇的声音是天上来的,这一切是千真万确的。

1431年5月29日,法官宣判,将贞德移交行政机关。30日早晨8点钟,贞德解往刑场。贞德在刑场镇静而勇敢,使人们见了,感动得流下泪来。当木柴点上了火,一个多明我会会士上前,高举着一个十字架。烈焰熊熊上升,恰恰就把圣女的身体包围起来。人们听见她口里念诵耶稣的圣名,无情的火焰,吞噬了这位忠义感天的烈女,一缕香魂,飞升天国。

圣女贞德去世时,还不满20岁。她的骨灰投在塞纳河里。可是就在那时候,在场的观众,对圣女表同情者,大有人在。这些人以亨利王的秘书戴撒为代表:“我们出了乱子了,我们杀死了一位圣女。”

23年后,贞德的母亲和兄弟申请,审查贞德的案件。1456年教宗下令组织委员会,进行审查。审查的结果,一致公认:贞德确是无罪的,所谓异端的罪名,全属无中生有。1920年5月16日,贞德荣列圣品。

法国兰斯的圣女贞德节上,人们装扮成各种各样中古时期生活在法兰西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形象来缅怀历史上这位英雄,缅怀自己的祖先。据说,每年参加这种扮妆游行活动的人员都有2000多。看着这个长长的扮妆游行的队伍,你仿佛在穿越了一条时光隧道,来到了中古时期的法国。在这片土地上,高卢人、罗马人、法兰克人、勃艮地人、哥德人、汪达尔人等等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对于初次到访参加这个节日的人来说,看着这风格炯异、跨越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着实有些眼花缭乱。

百年战争
(英语:Hundred Years' War;法语:Guerre de Cent Ans)是指英国和法国,以及后来加入的勃艮地,于1337年至1453年间的战争,是世界最长的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116年,百年战争中,发展出不少新战术和武器。

北欧维京海盗骚扰侵略法国海岸由来已久。卡洛林王朝时期,法兰克统治者查理三世同意这些北欧人在法国海岸诺曼底定居下来,他们后来建立了诺曼底公国。1066年诺曼底人在征服者威廉的统帅下成功地入侵英格兰,英国从此在150年内宫廷里全是说法语的盎格鲁—诺曼贵族。他们同时统治着英格兰和诺曼底。1216年盎格鲁—诺曼统治者失去了对诺曼底的控制,但直到百年战争开始的时候,他们仍然控制着法国英吉利海峡沿岸的一些地区。

在14世纪时,法国人试图把英国人由法国西南部赶走,从而统一法国。英国当然不愿退出,并欲夺回祖先的土地如诺曼底、曼恩、安茹等。当时英法两国因为贸易利益的关系,均对佛兰德斯作出争夺,使它们之间的冲突加深。因为佛兰德斯表面上属于法国,但实际上却独自行政,并经常与英国进行羊毛贸易。而战争的导火线则是英王爱德华三世乘法国卡佩王朝绝嗣之际,欲以近亲的关系继承法国王位,但最后却由腓力六世所获得,因此爱德华三世对法国宣战,以夺取法国王位。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的诸侯和佛兰德斯站在英国一方,而苏格兰和罗马教皇则支持法国。英军当时是雇佣兵制,由步兵,弓箭兵和雇佣骑兵组成,统一由国王亲自指挥,而法军则主要由封建骑士组成。百年战争依局势的转变,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1337年—1360年)是双方对佛兰德斯和基恩的争夺战。首先在1340年的斯吕斯海战中,英军打败法军,夺取制海权,以防止法军入侵。然后在1346年8月所发生的克雷西会战中,英军取得陆地上的优势,并在围攻11个月后成功占领了法国海防要塞加莱港。英国挟著胜利的余威,在内维尔十字战役当中,打败苏格兰的入侵,并且擒获亲法的苏格兰王大卫二世,此役也大大地减少苏格兰对英格兰的威胁。1348年黑死病横扫整个欧洲,两国停战十年,直到1356年英国再度开战,攻取了法国的西南部的基思和加斯科涅。随即又在普瓦捷战役利用相同的战术再次击溃法军。而因为英军的横征暴敛和法国全国的经济崩溃,使得法国平民发起起义运动。结果法国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被迫于1360年于布雷蒂尼签订极为不平等的和约 - 布勒丁尼和约,将卢瓦尔河以南至比利牛斯山脉的领土全部割让予英国。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1360年—1400年) 是因为法王查理五世欲报仇雪恨,夺回英国所占的地区而发生的。查理五世重组军队以雇佣步兵代替大部份骑兵,并建立了野战炮兵和重建舰队。在内政方面亦作出较大的改革,并整顿了税制,以安抚民心。时机成熟后,他任命B.迪盖克兰这位为军队总司令,以突袭和游击战术攻击英军,在多场战役中均大败英军,至1380年时已将英军迫退至沿海地带。英王为免法国的领地全部丢失,结果与法国签署停战协定,只保有五个港口,分别是波尔多、巴约纳、布雷斯特、瑟堡和加莱及和波尔多与巴约纳间的部份连接地区。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1415年—1429年) 是英国乘法国国内的勃艮地派和阿曼雅克派发生内讧,而农民和市民亦发生起义之际重启战端。在1415年,英军于阿金库尔战役中大败法军,并随即与勃艮地公爵结盟,攻占法国北部大部份地区。法王查理六世在无法组织有效抵抗的情况下惟有于1420年5月21日在特鲁瓦签订几乎等同于承认法国亡国的和约 - 特鲁瓦和约。将法国沦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随即宣布自己为法国的摄政王,并有权于查理六世死后承继法国王位。但是,在1422年,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同于这年死去。结果新法王查理七世和新英王亨利六世为争夺法国王位,再启战端,百年战争进入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1429年—1453年) ,法国人民因为不堪英军的压迫,纷纷组织游击战,这给予法军很大的帮助。游击队经常设置埋伏,捉拿英国的征税者,消灭英军的部队,达到了牵制英国之效。虽然于1428年10月,英军与勃艮地派进逼至奥尔良,并包围了此城,使得法军形势大为不利,但此时法国出现了一位千古传颂的救星 - 圣女贞德,在她的指挥下法军于1429年5月解除了英国对奥尔良的包围,赢得了重大胜利,从而扭转了整个战争的形势。虽然贞德于不久后便英军所捉拿,并以女巫罪处死,但这反而激起法国的民族义愤,使法军作出大反攻。在1437年法军光复首都巴黎,于1441年收复香槟,又于1450年解放曼恩和诺曼底,随后又于1453年夺回吉耶讷。最后于1453年10月19日,波尔多的英军投降,法国收复了除加莱外的全部领土,百年战争至此完全结束。

百年战争,不论对英国或法国人民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当时又是黑死病流行的时代,在战争和疫病的双重打击下,英法两国的经济大受创伤,民不聊生。曾有一位西方历史学家指出:“百年战争是一场持续百年的屠杀游戏。当两国的皇族及贵族为了自己所夺得的利益而庆祝的时候,那些痛失家园及亲人的无辜平民却只能在无声地痛哭。战争打了一百年,人民也哭了一百年。”这种说法可谓一针见血,一语道破了这场战争的残酷。因为这场战争是在法国的土地上进行的,法国变得满目沧痍,很多人民无家可归,但法国最后亦因为这场战争完成了民族的统一大业,为其日后在欧洲大陆的扩张打下基础。英国在百年战争后不但一无所获,还丧失了几乎所有在法国的领地,结果迫使其放弃大陆制霸的企图,转而向海上发展,从而走上了海上帝国的道路。

百年战争从中世纪中叶延续到十五世纪,其结束之年也被认为是中世纪结束的标志之一。在战争过程中,双方武器装备和战术思想都经历了缓慢而深刻的转变,战争的过程也促使交战双方的战争体制调整。

14世纪战争开始时,双方主要采取中世纪西欧化的贵族兵源制,由各领主募集部队。而作为远征的英国一方,由于这种传统兵役制限制了领主们对国王的效忠义务时间,在战争中开始采取更多的来自下层国民的雇佣兵以及相对应的长弓兵战术,同样对法国来说,持续而大规模的战争逼迫统治阶层集结权力应付外敌,促使王室更重视自身的权力而不是希望分配给下面的领主,因此当战争最终结束后,交战双方均先后走上了中央集权的道路。

在战争中英国的数次胜利,也被认为严重挑战和打破了贵族骑兵在西欧占军事垄断地位的特点,自此之后,虽然在胜利国法国仍然保留了大量的重骑兵传统,但步兵能够战胜骑兵的意识已经被全面普及,影响和促进了此后于15-16世纪步兵地位的进一步重大转变。在初期的大规模会战中,法国人坚持使用重骑兵正面冲击,而到15世纪的阿金库尔战役中,他们也部分接受了对手的思想开始令骑兵下马徒步战斗,可说明对骑兵和步兵地位在战争中经历的微妙变化。百年战争中,代表着骑士贵族的法国军队在大规模会战中屡屡失败,最后由出身平民的圣女贞德鼓舞起士气才取得最终胜利,也就标识着贵族骑士风范的退却和民族战争意识的兴起。

百年中,双方的武器装备也经历了改良和演化,14世纪开战时,当时最好的盔甲仍然为锁链甲,锁链甲已经在欧洲历史上使用了1000年,而15世纪战争中后期时,新形态的板甲已经成为了贵族骑士们的普遍装备。这种新装备相对前者,其防护力大为改观,1513年Flodden 战役,让称雄300年的英国长弓战术面对板甲,已经失去了效用。 在连续不断的围攻战中,双方也重视攻城武器的设计和应用,在后期,法军开始大规模使用火药及火炮作为武器而取得胜利,并在这些新型武器上具有科技领先地位,即由此促使了新形态的战争方式。
没有胜算,因为对方太强了,个人意见罢了!
1、米有
2、4成,因为它毕竟只是个女生,虽然是很不错很不错~这是无法否认的!但是,她毕竟不是专业的士兵,或将领,她只是圣女,或是有明确方向的指挥者,不适合打仗~
本文标题: 如果朱瞻基提出帮助法国打赢百年战争,但要求贞德嫁给明朝当皇后,法王和贞德会放弃信仰答应婚事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420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钱谦益和洪承畴,哪个更加可耻清朝没有实现工业化是如何养活上亿人口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