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夸是怎么死的本夸是怎么死的本夸没死,只是封杀了。只是公司把本夸踢出去了。以前公司非常火,多是靠本兮来弄火的,现在还把本夸一脚踢...

袁崇焕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为什么程本直愿意与他同死 这种事貌似千古罕见,且看程本直文章应是有一定文化

本夸是怎么死的

本夸是怎么死的
本夸没死,只是封杀了。只是公司把本夸踢出去了。以前公司非常火,多是靠本兮来弄火的,现在还把本夸一脚踢出去。然后公司的人骗大家说本夸死了,不要说出那种谎言来骗所有的人。请大家不要相信那些谎言。
我想告诉你,本夸根本就没有死,她还活着,这是被cc现害了
兄弟 你字打错了 抑郁症跳楼死的
要说死得惨,袁崇焕当之无愧。可是袁崇焕冤在哪里?他犯的哪一条不是死罪?   身为正二品文官擅杀毛文龙这个从一品武官,节将,死罪  擅主议和,私自军粮给蒙古人,间接资敌,助满清度过最困难的时期,死罪  后金从蓟镇入寇,长驱直入到城下,作为兵部尚书,当革职下狱,作为蓟辽督师,直接责任人,死罪  再说军事上的责任,看袁崇焕配不配得上长城这个赞誉  不救朝鲜,导致后金少了一个牵制。毛文龙还知道派兵骚扰后金老巢,而袁崇焕还大言不惭的说毛文龙不作为  杀毛文龙,后金没有了后顾之忧,之后不久就敢进行空前规模的军事冒险  身为蓟辽督师,只重关宁锦防线而轻蓟镇防线,倾国之力打造的关宁锦防线成了马奇诺防线。末了还给崇祯上疏要求加强蓟镇防务,就好像江苏省长写信给胡哥:主席啊,苏南这边经济很好,苏北比较落后,你要多注意。简直荒谬透顶  后金入寇之后,决策失当,间接害死赵率教这位不可多得的大将。当时赵率教部准备在三屯营休整,但到达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守将不辨敌我,不敢开城。赵率教部只得继续前进,终于在遵化城外中伏全军覆没。三屯营守将不开城只是赵率教战死的次要因素,根本原因还是袁崇焕的愚蠢命令,因为轻骑对数万大军,怎么看都是送死。遵化陷落后,三屯营紧接着也陷落了,守将自杀。如果当时赵率教部在那里休整,也不过多个陪葬的    这个结合地图看得更清楚,——从地图上就能看出,从大安口到遵化比从山海关到遵化近多少倍,更别说还有那四五天的时间差。等赵率教到时,后金就算爬也能爬到遵化了。结果是赵率教中伏牺牲,人全军覆没——而阎崇年为了美化袁崇焕,硬是把中伏说成遭遇  赵率教死后,袁崇焕率师回援,一面夸口“必不令敌越蓟西”,一面却畏缩惧战,导致后金不战而“潜越蓟西”,朝廷寄予厚望蓟西防线成了第二道关宁锦防线,后金军长驱直达城下。央视百家讲坛的阎崇年在讲到这一点时只说袁崇焕的四道防线全部落空,只字不提其中袁崇焕的指挥失误    再看看明给袁定的几个罪,央视阎崇年的说法:  1 所谓“付托不效”。是指崇祯皇帝命袁崇焕为蓟辽督师,指望他五年复辽;而他辜负了皇帝的嘱托,致使后金军队长驱直入,攻打京师,给明朝带来极大的震动和损失。  央视阎崇年说:袁崇焕受明帝付托,诚心竭力,任事封疆,于朱明社稷,可谓“义气贯天,忠心捧日”。他提醒过要重视蓟镇的防守,而且他的防区主要在关外而不在蓟镇。但是,袁督师“付托不效”之责还是有的,而将后金入犯京师全部责任加到他一人身上,以显示主上圣明,这对袁崇焕则是不公平的。  阎崇年身份摆在那里,不能像网上那些人一样信口胡诌袁崇焕对蓟镇没有实际管辖权,只能把责任往轻了说。阎崇年隐瞒了什么事实?袁崇焕把蓟镇的精兵调了一万多到关宁锦防线,回过头来却向崇祯上疏要求加强蓟镇防御。便宜让他占了,黑锅让崇祯来背。身为蓟辽督师,蓟镇是他的防区,尽管他本人不在蓟镇。要是蓟镇防务都要崇祯来管,那他这个蓟辽督师拿来干什么?江苏省省长也不能因为自己不在苏北,而把苏北落后的责任推掉吧?更没有听说哪届江苏省长写信给国家主席:苏北的经济比较落后,你要想办法解决才对。  没有人将后金入寇的责任全推在袁崇焕身上,但后金从他的防区入寇,他就是第一责任人,这个是明摆着的事    2 所谓“专恃欺隐”。是指责袁崇焕依恃崇祯帝的信任而行欺骗和隐瞒。他欺骗隐瞒了什么呢?没有明说。崇祯帝责其“专恃欺隐”,或指袁崇焕“五年复辽”的目标。但是,崇祯帝若以此事指责袁崇焕,实属不妥。因为:第一,不能实现目标,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是袁崇焕一个人可以左右的;第二,袁崇焕督辽才一年多的时间,五年期限未到,不应以此相责。或许崇祯帝所谓“专恃欺隐”另有所指。   袁崇焕对崇祯夸海口“五年平辽”时,兵部给事中许誉清就问袁崇焕到底有什么良策可以五年平辽,袁崇焕回答“聊慰上意”,意思就是不过是安慰皇帝罢了。明摆着的欺君。以阎崇年的水平,不可能不知道这件事,但是他隐瞒了  再说袁本人,上任不久就擅杀毛文龙,自断左膀右臂,之后没几个月后金就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军事行动。五年平辽,才一年多就让敌人打到京师,这平的是哪门子辽?自己把事办砸了,被革职查办是天经地义的,还要怪崇祯没给够五年的期限?    所谓“米资盗”。这件事指的是,崇祯二年(年),漠南蒙古东部闹饥荒:“夷地荒旱,粮食无资,人俱相食,且将为变。”就是说蒙古哈喇慎等部,室如悬罄,聚高台堡,哀求备至,乞请粟。这件事怎么办?在明朝与后金的辽东争局中,蒙古是双方都要争取的力量。袁崇焕坚持团结拉拢蒙古,来对抗后金。袁崇焕先言:“人归我而不收,委以资敌,臣不敢也。”蒙古各部首领,闻将粟,指天立誓,不忘朝恩。所以袁崇焕疏言:“臣以是招之来,许其关外高台堡通度命,但只许布米易柴薪。”奏上,奉旨:“著该督抚,严行禁止。”奉旨严禁,皆失所望,哈喇慎诸部背离明朝,纷投后金。可见,蒙古诸部台吉,附己不纳,委以资彼,其责任在崇祯皇帝。所以,袁督师“粟”之事有,而“资盗”之罪无!    再来看看阎崇年隐瞒了什么吧。崇祯是禁止粮,但袁崇焕就因此不,导致蒙古倒向后金了么?袁崇焕上疏抗辩:“(如果不开马粮)万一夷(喀喇沁)为向导,通奴入犯,祸有不可知者。”“(蒙古部落)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崇祯勉强同意,但告诫袁崇焕只能以接济为主,因为如果的粮食多了,蒙古人一转手就高价给更困难的后金了。而且崇祯丑话说在前头:“西夷通虏,讥防紧要。奏内各夷于东,明是接应,何以制奴?着该督抚严行禁止!其招来属夷,其有饥困,查明部落多少,计口量许换米,不得与布帛米粮及夹带禁品。路将等官,倍加侦察,如有疏违,以通夷罪论处!”意思就是,要是米多了造成间接资敌,就按通敌论处  下面的问题就是袁米多不多,是否造成了间接资敌。“(崇祯)二年三月,朵颜三卫半入于建州。束不的求督师袁崇焕开籴于前屯之南台堡,互貂参,边吏俱不可,独崇焕许之。盖是时建州亦饥,束不的为窖米谋攻蓟西也。虽有谍报,崇焕不之信”。 这是谍报说朵颜部束不的为后金粮,袁崇焕不信,那么束不的粮到底有没有给后金?  ,&uot;至南台堡,闻朵颜束不的为贼汉妇女,为建州积谷.宁远武进士王怀达陈国威入谒仁锡,曰:束不的居关外,阳仇贼汉,其实妮之,为满州娴也。部落不满万,驻宁远关外者六七千,此地间止二千人。卒不及备。可乘夜掩而杀之。……”不满万人的束不的部,居然来了两千人粮,这跟崇祯提醒袁的计口量许换米相差可太大了  更严重的是什么?“建哨在束不的部内计四百余人,不持弓矢……”束不的部来粮的两千人里,居然有四百多直接就是女真人!  这还不足以说明资敌么?我说间接资敌已经够厚道了,袁崇焕至少也是没遵守崇祯要求他执行的“其有饥困,查明部落多少,计口量许换米”粮条件,崇祯丑话都说在前头了,他还要犯,这就怪不得崇祯没提醒过他了  顺便说一句,袁崇焕对崇祯说,如果不开马,万一夷(喀喇沁)为向导,通奴入犯,祸有不可知者。但讽刺的是,袁开马了粮,喀喇沁照样给后金当向导。那个时候袁崇焕还没革职,他的马还继续在开,可是喀喇沁部早已倒向后金了。他这收蒙古人心的政策,着实是失败得很    5 所谓“斩帅践约”。是指责袁崇焕与后金约定而杀毛文龙。史料已经证明,袁崇焕与皇太极书信往来,既无默契,更无议约。倒是毛文龙通款后金,谋降有迹。所谓毛文龙被杀,后金军才敢南犯之言,实则夸大了毛文龙的作用。至于对毛文龙先斩后奏,因而受到“擅杀”之诘,则应做具体。对于袁崇焕计斩毛文龙的“席藁待诛”奏疏,崇祯帝谕旨:“毛文龙悬踞海上,糜饷冒功,朝命频违,节制不受。近复提兵进登,索饷要挟,跋扈叵测。且通夷有迹,犄角无资,掣肘兼碍。卿能周虑猝图,声罪。事关封疆安危,阃外原不中制,不必引罪。”所以,袁督师“斩帅”之事有,而“践约”之罪  我也认为袁崇焕没有践约,但杀帅呢?阎崇年不会告诉你,袁崇焕一个正二品文官,擅杀毛文龙这个从一品武官,同样领尚方宝剑的节将,单这一条就是死罪。要是还践约,那就是通敌罪,当族诛。  阎崇年也不会告诉你,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后,“京师震动”,辽东边防全落入袁崇焕一人之手,崇祯为了稳住袁崇焕,不可能在当时就治他的罪。而后来保卫战祖大寿的表现也证明了崇祯的担心,袁的部队已经彻底的成为了一支军阀性质的部队,主帅一下狱,手下大将就跑了,要知道给祖大寿发工资的不是袁崇焕,而是崇祯。岳飞的部队称岳家军,可岳飞遇害了,岳家军还是乖乖的。从这点看,袁崇焕也远远不能与岳飞相比。  6 所谓“纵敌长驱”。是指责袁崇焕纵容后金铁骑长驱直薄京师,而不加阻拦。其实,早在天启六年即天命十一年(年)四月,辽东巡抚袁崇焕就上疏:应防御后金军从宁、锦以西虚怯之处南犯。两个月后,袁崇焕再疏:“虑其席卷西虏,遂越辽而攻山海、喜峰诸处。”到崇祯元年即天聪二年(年)十月,袁崇焕再疏奏喜峰、古北关隘可虞:蒙古哈喇慎等部“处于我边外,经道惯熟,若仍诱入犯,则东至宁前,西自喜峰、古北,处处可虞,其为纣更烈”。崇祯二年即天聪三年(年)三月,袁督师又上疏:“惟蓟门,陵京肩背,而兵力不加,万一夷为向导,通奴入犯,祸有不可知者。”他一面谏议——“蓟门单弱,宜宿重兵”;一面具疏——济其粟糊口,免其导诱入犯。崇祯帝对袁崇焕的谏疏,或拖延因循,或严行禁止。己巳事变发生,不出崇焕所料,罪名却要崇焕独负。所以,袁督师“纵敌长驱”之罪名,“莫须有”矣  袁崇焕看出了蓟镇防御薄弱,但他是怎么做的呢?从本就防御薄弱的蓟镇抽调了一万多精兵去加强他直接坐镇的关宁锦防线。直接后果就是把关宁锦防线打造成了一条马奇诺防线,却在旁边开了一个大口子,这不是明摆着告诉后金从蓟镇走吗?而且后金入寇之前已有谍报薄之袁崇焕,但袁不信。后金入寇之后他又派赵率教去遵化送死(看8楼的地图),这不是纵敌长驱是什么?  阎崇年也不会告诉你,纵敌长驱的罪名,不只是指蓟镇失守,而且包括后金入关之后直达城,袁崇焕在其中一系列的拦截失败。袁部回援,崇祯委以袁崇焕各镇援兵之权,这本来是袁戴罪立功甚至将皇太极部一网打尽的好机会,但昏了头的袁是怎么做的呢?一面夸海口“入蓟州稍息士马,细侦形势,严备拨哨,力为奋截,必不令敌越蓟西”。一面将已经回援到蓟州的刘策部,回援到蓟州于通州之间的尤世威部又分散到各地,导致后金轻易越过蓟州直扑,而袁崇焕等到第二天才发现敌人已经大摇大摆的走了,慌忙提兵直追  蓟州有多重要?蓟州,古属幽燕,亦称渔阳,历史悠久,上溯周商:燕山北靠,渤海南望,地“扼东北入京之要冲,控中原与坝上之险塞”,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畿东锁钥”之称。蓟县西有盘山、南有湖泊、东北方向有九龙山和八仙山,因为这么多天堑中留出的通道如同一道往来必经的门户而故称蓟门,自古设置兵镇和关城,是东北的要冲。而袁把部队都派了出去,偏偏不守蓟州。不仅不守,连斥候(侦察兵)都没派几个,直到第二天才发现敌人已经过去了。就好像山海关守将把兵力分散到长城各处,却把山海关关门洞开一样  这不叫纵敌长驱,什么叫纵敌长驱?    7 所谓“顿兵不战”。是指责袁崇焕虽然率领辽军入援京师,但是保留实力,而不与后金军作战。曾在袁崇焕部伍中的布衣程本直疏辩道:“自敌人逸蓟入京,崇焕心焚胆裂,愤不顾死,士不传餐,马不再秣,间道飞抵郊外,方幸敌未近城,得以身翼神京。出营广渠门外,两相鏖战。崇焕躬擐甲胄,以督后劲,自辰至申,转战十余里,冲突十余合,竟至通惠河,血战殊劳。辽事以来,所未多有。此前月二十日也。至二十六日,又舍广渠门而攻左安门,亦时有杀伤。惟是由蓟趋京,两昼夜疾行三百里,随行营仅得马兵九千,步兵不能兼进。以故专俟步兵调到,随地安营,然后尽力死战。初二、初三,计程可至。不期初一日,再蒙皇上召对,崇焕奉有拿禁之旨矣!时未旬日,经战两阵,逗留乎,非逗留乎?可不问而明矣!”所以,袁督师“顿兵不战”之罪名,“莫须有”矣  阎崇年不会告诉你,程本直还是袁崇焕的门客,门客为主人辩护的词都拿出来了,我是不是可以拿辽海丹忠录来证明毛文龙是堪比岳飞的忠义大将,袁崇焕是秦桧?当然,我不会这么做。但阎崇年身为清史专家,放着那么多史料不引,偏偏去引一个与袁崇焕有莫大关系的门客的话,岂不让人笑掉大牙?  阎崇年不会告诉你,保卫战的主战场不是袁崇焕的广渠门,而是满桂的德胜门。德胜门大战,满桂的五千宣大军打得只剩三千,终于击退了皇太极亲率主力的进攻,而袁部在广渠门面对的不过是数千镶白旗兵马和少量蒙古兵。51楼提到后金冲击袁手下的王承胤部,也失利。阎崇年不会告诉你失利的原因是袁部背后的京营稳住了阵脚,而这个王承胤,刚一接战就往后退  8 所谓“遣散援兵”。是指责袁崇焕遣散前来增援京师的明军。袁崇焕奉谕调度各路援兵。对此,曾在袁崇焕部伍中的布衣程本直疏辩道:“若夫诸路援兵,岂不知多多益善。然兵不练习,器不坚利,望敌即逃,徒寒军心。故分之则可以壮声援,合之未必可以作敌忾也。况首回尤世威于昌平,陵寝巩固;退侯世禄于三河,蓟有后应。京营素不习练,易为摇撼,以满桂边兵据护京城,万万可保无虞。此崇焕千回万转之苦心也。以之罪崇焕,曰散遣援兵,不同堵截,冤哉!”所以,袁督师“遣散援兵”之罪名,“莫须有”  又是以程本直的话做依据,无语  就算是程本直,也没有否认袁遣散援军的事实(侯世禄部,尤世威部),只是认为遣散援兵有道理,是正确的。阎崇年直接就把这些事实否定了,牛。问题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京城危急成那个样子,还想什么抄敌后路,保护陵寝?这些都得在京师安全的情况下才有意义。如果是在勤王军队不断赶到的情况下,袁崇焕那么做是正确的,但是在勤王兵力严重不足的当时,袁崇焕这么做就是拿京师冒险  9 所谓“携僧入城”。这是指责袁崇焕兵临城下,又暗中带着喇嘛,要求进入城内。袁督师军中有喇嘛,他率军入京,露宿荒郊。袁崇焕“力请援兵入城,不许”。督师又“求外城屯兵,如满桂例,并请辅臣出援;不许”。崇祯帝之猜疑、惶惧到了何等程度,明朝廷之虚弱、窳败到了何等地步。袁督师军中有喇嘛,“携僧入城”就会当内应吗?所以,袁督师“携僧”之事有,而“入城”之事无!其罪名,“莫须有”矣!   注意,这项罪名的完整说法是”潜携喇嘛僧入城“,在当时京师的情况下,私自入城本来就是罪,更何况带着一个外人  至于有没有入城,我也不是很清楚,且以阎的说法为准吧  至于阎说9项罪名有八项不存在,其实只有这最后一项是可以完全抹去的,前面的几项,诸如”杀帅有,践约无“,即使没有约,也是板上钉钉的死罪

明朝袁崇焕.是怎样的一个人`?

具体的解说下..
袁崇焕(1584—1630)明朝名将,原为一介书生,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 万历四十五年努尔哈赤起兵攻明,逼近山海关。天启二年(1622年),明军广宁大败,13万大军全军覆没,40多座城失守,明朝边关岌岌可危。 就在这一年,袁崇焕挺身而出,投笔从戎。出镇山海关。四年之后,努尔哈赤率兵十三万,攻打孤立无援的宁远,却被袁崇焕的一万守军打得大败而归。努尔哈赤纵横天下数十年,第一次尝到了惨败的滋味,还在战斗中被打伤,不久郁郁死去。这是明清的长期交战中,明军取得的首次胜利。又过了一年,皇太极欲为其父报仇,“灭此朝食”,亲率两黄旗两白旗精兵,围攻宁远、锦州,攻城不下,野战不克,损兵折将,连夜溃逃。袁崇焕从此威震辽东,令清兵闻名丧胆。真英雄也! 面对如此英雄,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采用了汉奸高鸿中的建议,率领大军,绕过袁崇焕驻防的辽东,直抵北京城下。袁公知后,两昼夜急驰三百余里,以九千士兵与皇太极10多万大军对阵于广渠门外,亲披甲胄,临阵督战,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奋力杀敌,终于击退清兵,保住京师。 真乃一代名将! 遍观历史,文人为将而立如此巨功者,无出其右。但崇祯又是如何款待救了他的小命的袁大将军的?——立捕下狱! 这是有征象的。先前,当袁将军带领五千人马从宁远赶到京城时,提出我军人马疲惫,要在城内小憩时,竟被崇祯予以拒绝。最后只得在无多少防御措施的野外与清军决战。可见崇祯实在是个没良心的糊涂皇帝。 这个糊涂皇帝这时更糊涂了,在决战胜利第十日后,因听信了两个从清军兵营里逃出来的太监的话,认定袁公是个内奸,一意孤行,把袁崇焕当场抓了起来。并在八个月后处以极刑——凌迟。 所谓凌迟就是千刀万剐,是一刀一刀从活生生的人身上剐,是极刑中的极刑。更为可悲的是:由于京城老百姓都听信了官方的话,都认为袁公是个内奸。于是,出现了历史上最为悲惨的一面: “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明·张岱《石匮书后集》 悲哉,中华民族的千古英雄,不是战死在沙场,不是死于敌人之手,却给自己誓死保卫的汉族儿女凌剐着吃了。 这是一个怎样的悲剧啊!冤啊,在计六奇《明季北略》记载:“(袁崇焕)皮肉已尽,而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方止。” 我们的民族是这样对待自己的英雄,可袁公至死也不曾忘怀自己的民族。袁公临刑前,写有一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保辽东!”(《临刑口占》)。 袁公生前并不是没有料到这样的结局。他曾对崇祯说:“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崇祯当时答应了,谕之曰:“卿无疑虑,朕自有主持。”可惜,崇祯实在是不值得信任的无用之辈。 到头来,还是把大忠臣给活剐了,由此,也导致了自己的灭亡。可笑的是,崇祯死前,还在那里感叹:“安得岳飞者用之。”——真混他十八代祖宗的蛋,一个崇焕先生已经杀得如此之惨,再冒出来岳飞先生,他岂不又得动歪脑筋用苦刑乎?(柏杨语——见《末路英雄——柏杨》) 袁崇焕这样的伟大人物,在生前已赢得不少忠义之士的钦慕。 请求与袁公同死的布衣程本直这样评价袁崇焕的为人:“举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痴汉也。唯其痴,故举世最爱者钱,袁公不知爱也;唯其痴,故举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惜也。于是乎举世所不敢任之劳怨,袁公直任之而弗辞也;于是乎举世所不得不避之嫌,袁公直不避之而独行也。而且举世所不能耐之饥寒,袁公直耐之以为士卒先也;而且举世所不肯破之体貌,袁公力破之以与诸将吏推心而置腹也。”被袁崇焕的品格所感染,在袁公被杀的当夜,袁公手下的一位姓佘的义士冒着被灭族的危险把明朝打算“传视九边”的袁公头颅从高高的旗杆上偷了下来,从此开始了佘家372年的守墓义举。 佘义士自偷葬袁崇焕首级后,就辞官不做,临终前给后世子孙留下了遗训:一不许再回广东老家,要世世代代为袁大将军守墓,二不许做官,三不许不读书。从此,佘家后人开始了对袁崇焕墓的秘密守护,直到乾隆年间,守墓才转为公开,他们也才得到世人的敬重。 三百多年来佘家的17代辈辈单传,但是每一代都记着忠义二字,都恪守祖训,与袁大将军墓朝夕相伴,没有离开半步。(见南方周末《372年守墓史曲终人散》) 这又是怎样的一个壮举啊! 当年佘义士偷葬袁崇焕首级时,世人皆认为袁崇焕是个汉奸,这个时候,佘家人该是忍受着多大的心理压力。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曾经动摇过——也许袁崇焕真的是个汉奸呢? 然而他们坚持下来了。直到乾隆年间,乾隆为清朝才公布了《清世宗实录》,为袁崇焕正了名:袁崇焕不是通敌的汉奸,却是个真正的大英雄。
袁崇焕(1584—1630年),字自如,又字元素,祖籍广东东莞,明朝著名军事将领。他戎马一生,为守卫明朝东北边疆、抵御清军进攻,立下了赫赫战功。不幸遭奸佞陷害,致使崇祯帝中了皇太极的离间计,错杀袁崇焕,自毁长城,致使袁崇焕忠心报国却含恨九泉,造成千古奇冤。 其为中国史上死得最惨最冤的爱国者: 一、岳飞死时起码百姓还认为他是个忠臣,而袁崇焕死时却被全国人民误认为是全国最大的奸臣、汉奸、卖国贼。 二、岳飞死时起码留有一具全尸,而袁崇焕却被处以凌迟极刑,被千刀万剐,身首异处,死前不知情的百姓争食其肉、破口大骂。 三、岳飞死时起码还有人为他喊冤,而袁崇焕死时上至满朝文武,下至黎民百姓无一替他鸣冤叫屈。 四、岳飞死后起码害他的仇人有雕像跪在他坟前,而袁崇焕直到他死后数十年后才有人找到他的坟。 五、岳飞死后没几年就平反了,而袁崇焕死后,等改朝换代后竟由设反间计害他于不忠不义之人的后代替他平反。 袁崇焕 镇边御敌保江山 千刀万剐百姓啖 气息未绝心先死 古今谁不悲泣叹

袁崇焕是怎样死的?

万历四十五年努尔哈赤起兵攻明,逼近山海关。天启二年(1622年),明军广宁大败,13万大军全军覆没,40多座城失守,明朝边关岌岌可危。 就在这一年,袁崇焕挺身而出,投笔从戎。出镇山海关。四年之后,努尔哈赤率兵十三万,攻打孤立无援的宁远,却被袁崇焕的一万守军打得大败而归。努尔哈赤纵横天下数十年,第一次尝到了惨败的滋味,还在战斗中被打伤,不久郁郁死去。这是明清的长期交战中,明军取得的首次胜利。又过了一年,皇太极欲为其父报仇,“灭此朝食”,亲率两黄旗两白旗精兵,围攻宁远、锦州,攻城不下,野战不克,损兵折将,连夜溃逃。袁崇焕从此威震辽东,令清兵闻名丧胆。真英雄也! 面对如此英雄,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采用了汉奸高鸿中的建议,率领大军,绕过袁崇焕驻防的辽东,直抵北京城下。袁公知后,两昼夜急驰三百余里,以九千士兵与皇太极10多万大军对阵于广渠门外,亲披甲胄,临阵督战,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奋力杀敌,终于击退清兵,保住京师。 真乃一代名将! 遍观历史,文人为将而立如此巨功者,无出其右。但崇祯又是如何款待救了他的小命的袁大将军的?——立捕下狱! 这是有征象的。先前,当袁将军带领五千人马从宁远赶到京城时,提出我军人马疲惫,要在城内小憩时,竟被崇祯予以拒绝。最后只得在无多少防御措施的野外与清军决战。可见崇祯实在是个没良心的糊涂皇帝。 这个糊涂皇帝这时更糊涂了,在决战胜利第十日后,因听信了两个从清军兵营里逃出来的太监的话,认定袁公是个内奸,一意孤行,把袁崇焕当场抓了起来。并在八个月后处以极刑——凌迟。 所谓凌迟就是千刀万剐,是一刀一刀从活生生的人身上剐,是极刑中的极刑。更为可悲的是:由于京城老百姓都听信了官方的话,都认为袁公是个内奸。于是,出现了历史上最为悲惨的一面: “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 ——明·张岱《石匮书后集》 悲哉,中华民族的千古英雄,不是战死在沙场,不是死于敌人之手,却给自己誓死保卫的汉族儿女凌剐着吃了。 这是一个怎样的悲剧啊!冤啊,在计六奇《明季北略》记载:“(袁崇焕)皮肉已尽,而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方止。” 我们的民族是这样对待自己的英雄,可袁公至死也不曾忘怀自己的民族。袁公临刑前,写有一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保辽东!”(《临刑口占》)。 袁公生前并不是没有料到这样的结局。他曾对崇祯说:“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崇祯当时答应了,谕之曰:“卿无疑虑,朕自有主持。”可惜,崇祯实在是不值得信任的无用之辈。 到头来,还是把大忠臣给活剐了,由此,也导致了自己的灭亡。可笑的是,崇祯死前,还在那里感叹:“安得岳飞者用之。”——真混他十八代祖宗的蛋,一个崇焕先生已经杀得如此之惨,再冒出来岳飞先生,他岂不又得动歪脑筋用苦刑乎?(柏杨语——见《末路英雄——柏杨》) 袁崇焕这样的伟大人物,在生前已赢得不少忠义之士的钦慕。 请求与袁公同死的布衣程本直这样评价袁崇焕的为人:“举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痴汉也。唯其痴,故举世最爱者钱,袁公不知爱也;唯其痴,故举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惜也。于是乎举世所不敢任之劳怨,袁公直任之而弗辞也;于是乎举世所不得不避之嫌,袁公直不避之而独行也。而且举世所不能耐之饥寒,袁公直耐之以为士卒先也;而且举世所不肯破之体貌,袁公力破之以与诸将吏推心而置腹也。”被袁崇焕的品格所感染,在袁公被杀的当夜,袁公手下的一位姓佘的义士冒着被灭族的危险把明朝打算“传视九边”的袁公头颅从高高的旗杆上偷了下来,从此开始了佘家372年的守墓义举。 佘义士自偷葬袁崇焕首级后,就辞官不做,临终前给后世子孙留下了遗训:一不许再回广东老家,要世世代代为袁大将军守墓,二不许做官,三不许不读书。从此,佘家后人开始了对袁崇焕墓的秘密守护,直到乾隆年间,守墓才转为公开,他们也才得到世人的敬重。 三百多年来佘家的17代辈辈单传,但是每一代都记着忠义二字,都恪守祖训,与袁大将军墓朝夕相伴,没有离开半步。(见南方周末《372年守墓史曲终人散》) 这又是怎样的一个壮举啊! 当年佘义士偷葬袁崇焕首级时,世人皆认为袁崇焕是个汉奸,这个时候,佘家人该是忍受着多大的心理压力。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曾经动摇过——也许袁崇焕真的是个汉奸呢? 然而他们坚持下来了。直到乾隆年间,乾隆为清朝才公布了《清世宗实录》,为袁崇焕正了名:袁崇焕不是通敌的汉奸,却是个真正的大英雄。 而这时150多年已经过去了,所有明朝的遗老遗少都已化为枯骨了,而佘家人也已为冤死袁大将军守了七个世代。 这又是一种怎样的信仰啊!当整个民族视袁大将军为汉奸、叛徒时,惟有佘家坚信袁崇焕是冤死的,并为他默守了一个世纪。守一时是容易的,守一个世纪就难了。然而佘家继续坚守了下去——守了整整372年。 在这个过程中,朝代更替了,清朝灭亡了,民国兴起了,民国灭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兴起了,然而,袁大将军——这位无论在品格还是在才能上或是在功业上都惊世杰出的民族英雄——始终得不到中华民族应有的尊敬与赎罪,他在民国初年被康有为发起修建起的一小块墓地、祠堂在×革中又被夷平了,直到佘氏再度奔走24年,才终于换回今天的墓地重修。 壮哉!佘氏!为一将军守墓372年,中外古今,闻所未闻!对比之下,国人的表现令人叹息。 遥观日本小鬼子,每年8月15必去祭拜“靖国神社”,上至首相,下至平民百姓,不忘保卫过自己国家的“英雄和战士”。反观我国,几个记得保卫过自己民族的英雄?几个记得“九一八”几个祭拜过抗日战争中死去的英雄?哪里又是抗美援朝中牺牲的亡灵安息之所?——对自己的英雄如此刻薄,如此无情而善忘,对待敌人则如此卑膝、献媚而多情,这也许正是我族之所以如此不昌,道德衰亡而没落之缘由。 我想起了骨头最硬的鲁迅先生说过的话:“中国自古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民族的脊梁。” 我想,袁大将军与佘氏一族正是这样的民族脊梁。正是有了这么一批或有名或无名的脊梁在为中华民族默默耕耘,守护着中华民族的一丝浩然之气,而终于令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复兴成为可能。今天,我如再去一趟北京,那个躺在水晶棺里的“伟大人物”是不必去拜访的,那个金碧辉煌的极权中心——紫禁城是无须去参观的,那个血肉筹就的阻隔万里河山的长城是不值得去登临的。 但有个地方我是一定要去祭拜的——袁墓——这里才有着我族不死的精魂!
看了楼上的回答;不由感慨···又是一个被清朝史官成功欺骗了的子民啊···

袁崇焕是死于他的骄横罢了,当然,也有一些命中注定的悲剧巧合在里面,崇祯是个好皇帝,只是大明已是强弩之末才会亡国,而清朝统治者自然不愿意让百姓们这样想,于是就夸大袁崇焕的功绩,虚化他的缺憾,将崇祯描述的昏庸无能罢了

但是看楼主的意思仿佛是在问袁崇焕被执行的‘凌迟’到底是怎样的,那么楼上的回答就足够了···那就是一种类似北京烤鸭的刑罚,不过烤鸭肉的话,刀工好的厨子最多也就片个七八十片,但是‘凌迟’的话,据说最高记录达到两千多刀···额···
对了,杀掉袁崇焕那天,京城的人们也体现出了饿了多天的特征,居然冲上去争吃袁崇焕同学刚片下来的肉···唔···这就是典型的不明真相的愤青了其实袁崇焕罪不至此来着···

好了,就说这些了···希望对你有帮助哦···呵呵
是被北京的老百姓争相花钱把袁督师全身分来宰回家吃了的啊! 我只能在此用一个字来形容当时的情景: “惨”!
同意,楼上的确被骗了。袁督师杀毛文龙,战略错误,性格不好,都是翘辫子的原因。而且就算他不死,一直守辽东,照他只守不攻的整法,明朝没过几年也被整垮了。

袁崇焕 是谁

袁崇焕(1584—1630)明朝名将,原为一介书生,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 万历四十五年努尔哈赤起兵攻明,逼近山海关。天启二年(1622年),明军广宁大败,13万大军全军覆没,40多座城失守,明朝边关岌岌可危。 就在这一年,袁崇焕挺身而出,投笔从戎。出镇山海关。四年之后,努尔哈赤率兵十三万,攻打孤立无援的宁远,却被袁崇焕的一万守军打得大败而归。努尔哈赤纵横天下数十年,第一次尝到了惨败的滋味,还在战斗中被打伤,不久郁郁死去。这是明清的长期交战中,明军取得的首次胜利。又过了一年,皇太极欲为其父报仇,“灭此朝食”,亲率两黄旗两白旗精兵,围攻宁远、锦州,攻城不下,野战不克,损兵折将,连夜溃逃。袁崇焕从此威震辽东,令清兵闻名丧胆。真英雄也! 面对如此英雄,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采用了汉奸高鸿中的建议,率领大军,绕过袁崇焕驻防的辽东,直抵北京城下。袁公知后,两昼夜急驰三百余里,以九千士兵与皇太极10多万大军对阵于广渠门外,亲披甲胄,临阵督战,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奋力杀敌,终于击退清兵,保住京师。 真乃一代名将! 遍观历史,文人为将而立如此巨功者,无出其右。但崇祯又是如何款待救了他的小命的袁大将军的?——立捕下狱! 这是有征象的。先前,当袁将军带领五千人马从宁远赶到京城时,提出我军人马疲惫,要在城内小憩时,竟被崇祯予以拒绝。最后只得在无多少防御措施的野外与清军决战。可见崇祯实在是个没良心的糊涂皇帝。 这个糊涂皇帝这时更糊涂了,在决战胜利第十日后,因听信了两个从清军兵营里逃出来的太监的话,认定袁公是个内奸,一意孤行,把袁崇焕当场抓了起来。并在八个月后处以极刑——凌迟。 所谓凌迟就是千刀万剐,是一刀一刀从活生生的人身上剐,是极刑中的极刑。更为可悲的是:由于京城老百姓都听信了官方的话,都认为袁公是个内奸。于是,出现了历史上最为悲惨的一面: “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 ——明·张岱《石匮书后集》 悲哉,中华民族的千古英雄,不是战死在沙场,不是死于敌人之手,却给自己誓死保卫的汉族儿女凌剐着吃了。 这是一个怎样的悲剧啊!冤啊,在计六奇《明季北略》记载:“(袁崇焕)皮肉已尽,而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方止。” 我们的民族是这样对待自己的英雄,可袁公至死也不曾忘怀自己的民族。袁公临刑前,写有一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保辽东!”(《临刑口占》)。 袁公生前并不是没有料到这样的结局。他曾对崇祯说:“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崇祯当时答应了,谕之曰:“卿无疑虑,朕自有主持。”可惜,崇祯实在是不值得信任的无用之辈。 到头来,还是把大忠臣给活剐了,由此,也导致了自己的灭亡。可笑的是,崇祯死前,还在那里感叹:“安得岳飞者用之。”——真混他十八代祖宗的蛋,一个崇焕先生已经杀得如此之惨,再冒出来岳飞先生,他岂不又得动歪脑筋用苦刑乎?(柏杨语——见《末路英雄——柏杨》) 袁崇焕这样的伟大人物,在生前已赢得不少忠义之士的钦慕。 请求与袁公同死的布衣程本直这样评价袁崇焕的为人:“举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痴汉也。唯其痴,故举世最爱者钱,袁公不知爱也;唯其痴,故举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惜也。于是乎举世所不敢任之劳怨,袁公直任之而弗辞也;于是乎举世所不得不避之嫌,袁公直不避之而独行也。而且举世所不能耐之饥寒,袁公直耐之以为士卒先也;而且举世所不肯破之体貌,袁公力破之以与诸将吏推心而置腹也。”被袁崇焕的品格所感染,在袁公被杀的当夜,袁公手下的一位姓佘的义士冒着被灭族的危险把明朝打算“传视九边”的袁公头颅从高高的旗杆上偷了下来,从此开始了佘家372年的守墓义举。 佘义士自偷葬袁崇焕首级后,就辞官不做,临终前给后世子孙留下了遗训:一不许再回广东老家,要世世代代为袁大将军守墓,二不许做官,三不许不读书。从此,佘家后人开始了对袁崇焕墓的秘密守护,直到乾隆年间,守墓才转为公开,他们也才得到世人的敬重。 三百多年来佘家的17代辈辈单传,但是每一代都记着忠义二字,都恪守祖训,与袁大将军墓朝夕相伴,没有离开半步。(见南方周末《372年守墓史曲终人散》) 这又是怎样的一个壮举啊! 当年佘义士偷葬袁崇焕首级时,世人皆认为袁崇焕是个汉奸,这个时候,佘家人该是忍受着多大的心理压力。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曾经动摇过——也许袁崇焕真的是个汉奸呢? 然而他们坚持下来了。直到乾隆年间,乾隆为清朝才公布了《清世宗实录》,为袁崇焕正了名:袁崇焕不是通敌的汉奸,却是个真正的大英雄。 而这时150多年已经过去了,所有明朝的遗老遗少都已化为枯骨了,而佘家人也已为冤死袁大将军守了七个世代。 这又是一种怎样的信仰啊!当整个民族视袁大将军为汉奸、叛徒时,惟有佘家坚信袁崇焕是冤死的,并为他默守了一个世纪。守一时是容易的,守一个世纪就难了。然而佘家继续坚守了下去——守了整整372年。 在这个过程中,朝代更替了,清朝灭亡了,民国兴起了,民国灭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兴起了,然而,袁大将军——这位无论在品格还是在才能上或是在功业上都惊世杰出的民族英雄——始终得不到中华民族应有的尊敬与赎罪,他在民国初年被康有为发起修建起的一小块墓地、祠堂在×革中又被夷平了,直到佘氏再度奔走24年,才终于换回今天的墓地重修。 壮哉!佘氏!为一将军守墓372年,中外古今,闻所未闻!对比之下,国人的表现令人叹息。 遥观日本小鬼子,每年8月15必去祭拜“靖国神社”,上至首相,下至平民百姓,不忘保卫过自己国家的“英雄和战士”。反观我国,几个记得保卫过自己民族的英雄?几个记得“九一八”几个祭拜过抗日战争中死去的英雄?哪里又是抗美援朝中牺牲的亡灵安息之所?——对自己的英雄如此刻薄,如此无情而善忘,对待敌人则如此卑膝、献媚而多情,这也许正是我族之所以如此不昌,道德衰亡而没落之缘由。 我想起了骨头最硬的鲁迅先生说过的话:“中国自古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民族的脊梁。” 我想,袁大将军与佘氏一族正是这样的民族脊梁。正是有了这么一批或有名或无名的脊梁在为中华民族默默耕耘,守护着中华民族的一丝浩然之气,而终于令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复兴成为可能。今天,我如再去一趟北京,那个躺在水晶棺里的“伟大人物”是不必去拜访的,那个金碧辉煌的极权中心——紫禁城是无须去参观的,那个血肉筹就的阻隔万里河山的长城是不值得去登临的。 但有个地方我是一定要去祭拜的——袁墓——这里才有着我族不死的精魂!
袁崇焕

中文名称: 袁崇焕
又名: 号自如 字元素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明代
民族: 汉
生卒年: 1584—1630
相关事件: 宁锦之战
相关人物: 努尔哈赤 孙承宗 朱由检 毛文龙 魏忠贤
生平简介
袁崇焕(1584-1630),明广西藤县人,祖籍广东东莞,字元素,号自如。万历进士,授邵武知县。天启二年(1622年),擢兵部职方主事,单骑出关巡察辽东,还京后遂自请守辽,擢宁前兵备佥事。助孙承宗筑宁远,设宁锦防线御敌。孙承宗罢,以高第代,放弃关外,并欲撤宁远,崇焕坚守不撤。五年,进按察使。六年守宁远,用红夷炮击败努尔哈赤,以功授辽东巡抚。后受魏忠贤排挤去职。崇祯元年(1628)年起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登莱、天津军务,镇宁远。二年,杀悍将毛文龙,不久率师解北京之危。后金行反间计,思宗误信其通敌,遂下狱,次年被冤杀。善赋诗,所作寄托忧国之情,激昂慷慨,收入《袁督师遗集》。
袁崇焕

中文名称: 袁崇焕
又名: 号自如 字元素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明代
民族: 汉
生卒年: 1584—1630
相关事件: 宁锦之战
相关人物: 努尔哈赤 孙承宗 朱由检 毛文龙 魏忠贤
生平简介
袁崇焕(1584-1630),明广西藤县人,祖籍广东东莞,字元素,号自如。万历进士,授邵武知县。天启二年(1622年),擢兵部职方主事,单骑出关巡察辽东,还京后遂自请守辽,擢宁前兵备佥事。助孙承宗筑宁远,设宁锦防线御敌。孙承宗罢,以高第代,放弃关外,并欲撤宁远,崇焕坚守不撤。五年,进按察使。六年守宁远,用红夷炮击败努尔哈赤,以功授辽东巡抚。后受魏忠贤排挤去职。崇祯元年(1628)年起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登莱、天津军务,镇宁远。二年,杀悍将毛文龙,不久率师解北京之危。后金行反间计,思宗误信其通敌,遂下狱,次年被冤杀。善赋诗,所作寄托忧国之情,激昂慷慨,收入《袁督师遗集》。
悲袁崇焕
壮士志气不一般,一心为国扫平川;
横刀帷幄辽东外,靼子惊恐只堪叹。
勇武不敌用反间,狭隘腐败崇祯陷;
阉党酷刑无不用,忠贞被扣莫须有。
身受磔刑三千刀,壮志未酬身先死;
刑场万巷水不流,看客只为食其肉。
曾经为国不顾身,如今孤头传九边;
全军看见尽悲痛,我帅为国身如此!
可气卑鄙蛮夷子,更狠是非颠倒人。
身边有将全不用,何须平时唤岳飞?
内忧外患命尽矣,此时不亡待何时。
wwwchenzj80@yahoo.com.cn
勇武不敌用反间,狭隘腐败崇祯陷;
阉党酷刑无不用,忠贞被扣莫须有。
身受磔刑三千刀,壮志未酬身先死;
刑场万巷水不流,看客只为食其肉。
曾经为国不顾身,如今孤头传九边;
全军看见尽悲痛,我帅为国身如此!
可气卑鄙蛮夷子,更狠是非颠倒人。
身边有将全不用,何须平时唤岳飞?
内忧外患命尽矣,此时不亡待何时。
袁崇焕(1584—1630)明朝名将,原为一介书生,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 万历四十五年努尔哈赤起兵攻明,逼近山海关。天启二年(1622年),明军广宁大败,13万大军全军覆没,40多座城失守,明朝边关岌岌可危。 就在这一年,袁崇焕挺身而出,投笔从戎。出镇山海关。四年之后,努尔哈赤率兵十三万,攻打孤立无援的宁远,却被袁崇焕的一万守军打得大败而归。努尔哈赤纵横天下数十年,第一次尝到了惨败的滋味,还在战斗中被打伤,不久郁郁死去。这是明清的长期交战中,明军取得的首次胜利。又过了一年,皇太极欲为其父报仇,“灭此朝食”,亲率两黄旗两白旗精兵,围攻宁远、锦州,攻城不下,野战不克,损兵折将,连夜溃逃。袁崇焕从此威震辽东,令清兵闻名丧胆。真英雄也! 面对如此英雄,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采用了汉奸高鸿中的建议,率领大军,绕过袁崇焕驻防的辽东,直抵北京城下。袁公知后,两昼夜急驰三百余里,以九千士兵与皇太极10多万大军对阵于广渠门外,亲披甲胄,临阵督战,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奋力杀敌,终于击退清兵,保住京师。 真乃一代名将! 遍观历史,文人为将而立如此巨功者,无出其右。但崇祯又是如何款待救了他的小命的袁大将军的?——立捕下狱! 这是有征象的。先前,当袁将军带领五千人马从宁远赶到京城时,提出我军人马疲惫,要在城内小憩时,竟被崇祯予以拒绝。最后只得在无多少防御措施的野外与清军决战。可见崇祯实在是个没良心的糊涂皇帝。 这个糊涂皇帝这时更糊涂了,在决战胜利第十日后,因听信了两个从清军兵营里逃出来的太监的话,认定袁公是个内奸,一意孤行,把袁崇焕当场抓了起来。并在八个月后处以极刑——凌迟。 所谓凌迟就是千刀万剐,是一刀一刀从活生生的人身上剐,是极刑中的极刑。更为可悲的是:由于京城老百姓都听信了官方的话,都认为袁公是个内奸。于是,出现了历史上最为悲惨的一面: “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 ——明·张岱《石匮书后集》 悲哉,中华民族的千古英雄,不是战死在沙场,不是死于敌人之手,却给自己誓死保卫的汉族儿女凌剐着吃了。 这是一个怎样的悲剧啊!冤啊,在计六奇《明季北略》记载:“(袁崇焕)皮肉已尽,而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方止。” 我们的民族是这样对待自己的英雄,可袁公至死也不曾忘怀自己的民族。袁公临刑前,写有一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保辽东!”(《临刑口占》)。 袁公生前并不是没有料到这样的结局。他曾对崇祯说:“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崇祯当时答应了,谕之曰:“卿无疑虑,朕自有主持。”可惜,崇祯实在是不值得信任的无用之辈。 到头来,还是把大忠臣给活剐了,由此,也导致了自己的灭亡。可笑的是,崇祯死前,还在那里感叹:“安得岳飞者用之。”——真混他十八代祖宗的蛋,一个崇焕先生已经杀得如此之惨,再冒出来岳飞先生,他岂不又得动歪脑筋用苦刑乎?(柏杨语——见《末路英雄——柏杨》) 袁崇焕这样的伟大人物,在生前已赢得不少忠义之士的钦慕。 请求与袁公同死的布衣程本直这样评价袁崇焕的为人:“举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痴汉也。唯其痴,故举世最爱者钱,袁公不知爱也;唯其痴,故举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惜也。于是乎举世所不敢任之劳怨,袁公直任之而弗辞也;于是乎举世所不得不避之嫌,袁公直不避之而独行也。而且举世所不能耐之饥寒,袁公直耐之以为士卒先也;而且举世所不肯破之体貌,袁公力破之以与诸将吏推心而置腹也。”被袁崇焕的品格所感染,在袁公被杀的当夜,袁公手下的一位姓佘的义士冒着被灭族的危险把明朝打算“传视九边”的袁公头颅从高高的旗杆上偷了下来,从此开始了佘家372年的守墓义举。 佘义士自偷葬袁崇焕首级后,就辞官不做,临终前给后世子孙留下了遗训:一不许再回广东老家,要世世代代为袁大将军守墓,二不许做官,三不许不读书。从此,佘家后人开始了对袁崇焕墓的秘密守护,直到乾隆年间,守墓才转为公开,他们也才得到世人的敬重。 三百多年来佘家的17代辈辈单传,但是每一代都记着忠义二字,都恪守祖训,与袁大将军墓朝夕相伴,没有离开半步。(见南方周末《372年守墓史曲终人散》) 这又是怎样的一个壮举啊! 当年佘义士偷葬袁崇焕首级时,世人皆认为袁崇焕是个汉奸,这个时候,佘家人该是忍受着多大的心理压力。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曾经动摇过——也许袁崇焕真的是个汉奸呢? 然而他们坚持下来了。直到乾隆年间,乾隆为清朝才公布了《清世宗实录》,为袁崇焕正了名:袁崇焕不是通敌的汉奸,却是个真正的大英雄。 而这时150多年已经过去了,所有明朝的遗老遗少都已化为枯骨了,而佘家人也已为冤死袁大将军守了七个世代。 这又是一种怎样的信仰啊!当整个民族视袁大将军为汉奸、叛徒时,惟有佘家坚信袁崇焕是冤死的,并为他默守了一个世纪。守一时是容易的,守一个世纪就难了。然而佘家继续坚守了下去——守了整整372年。 在这个过程中,朝代更替了,清朝灭亡了,民国兴起了,民国灭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兴起了,然而,袁大将军——这位无论在品格还是在才能上或是在功业上都惊世杰出的民族英雄——始终得不到中华民族应有的尊敬与赎罪,他在民国初年被康有为发起修建起的一小块墓地、祠堂在×革中又被夷平了,直到佘氏再度奔走24年,才终于换回今天的墓地重修。 壮哉!佘氏!为一将军守墓372年,中外古今,闻所未闻!对比之下,国人的表现令人叹息。 遥观日本小鬼子,每年8月15必去祭拜“靖国神社”,上至首相,下至平民百姓,不忘保卫过自己国家的“英雄和战士”。反观我国,几个记得保卫过自己民族的英雄?几个记得“九一八”几个祭拜过抗日战争中死去的英雄?哪里又是抗美援朝中牺牲的亡灵安息之所?——对自己的英雄如此刻薄,如此无情而善忘,对待敌人则如此卑膝、献媚而多情,这也许正是我族之所以如此不昌,道德衰亡而没落之缘由。 我想起了骨头最硬的鲁迅先生说过的话:“中国自古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民族的脊梁。” 我想,袁大将军与佘氏一族正是这样的民族脊梁。正是有了这么一批或有名或无名的脊梁在为中华民族默默耕耘,守护着中华民族的一丝浩然之气,而终于令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复兴成为可能。今天,我如再去一趟北京,那个躺在水晶棺里的“伟大人物”是不必去拜访的,那个金碧辉煌的极权中心——紫禁城是无须去参观的,那个血肉筹就的阻隔万里河山的长城是不值得去登临的。 但有个地方我是一定要去祭拜的——袁墓——这里才有着我族不死的精魂!
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原籍广东东莞,生于万历十二年(公元一五八四年)。天启二年,出任兵部主事。不久,明军在广宁覆没,朝野镇惊。自万历四十六年以来,四年多的时间里,清兵势如破竹,锐不可当,先后大败十万明军,无一败仗。与此同时,朝中由魏忠贤当权,残杀异己,政治非常黑暗。
袁崇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奔赴边疆的。袁崇焕到位后,立刻加固城墙,整饬军纪,不久大敌就来临了。袁崇焕以宁远守兵约一万,大败清兵十三万,打破了清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神话。
过了一年多,清军再次进攻宁远,但又被击败。从此,清军一听到袁军,就心怯了。但是,这样一个抗清大将,却得不到朝廷的重视。在第二次宁远大捷后,袁崇焕只升官一级,而奉承魏忠贤的官员却有数百人因此而升官。不久,他又被魏忠贤弹劾,攻击他在第二次宁远大战中没有去救锦州,袁崇焕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自称有病,请求辞职。魏忠贤死后,袁崇焕被召回,这时,在位的皇帝是朱由检,年号崇祯。
崇祯是个疑心极重,刚愎自用的人。对朝中的大多数大臣都很不信任。崇祯二年十月,清兵大举从西路入犯,直逼北京,兵十余万,袁崇焕得到消息后,立刻兵分两路来援,一路上,每战每捷,真到北京城下,明清两军在广渠门外大战了八个小时,最终获得胜利。
清军退出北京后,崇祯立刻以袁崇焕得胜后,不乘胜追击清军而捕他。(当时袁崇焕的兵力九千,清兵十余万,若战,明军必败。)将他定刑为“夷三族”,即是要将袁全家,母亲全家,妻子全家都满门抄斩,后来不知为何又改为凌迟。
“凌迟”就是“千刀万剐”,北京城里的老百姓因听信清军就是袁崇焕引来的,都骂袁是汉奸,刽子手还没有动手,就扑上去咬他的肉了。
一代抗清名将就这样被咬死了。
根据金庸《袁崇焕评传》改写
永远的袁督师
——袁崇焕鉴赏
信科院03物本(1)班梁鸿
这是一个富有戏剧性的历史悲剧故事,在那个昏君执政,奸臣当道的社会,注定袁崇焕的当官生涯就是以悲剧结束的。
袁崇焕是个文官,却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连崇祯也不得不说:“守辽非蛮子不可”。可见,袁崇焕在当时的国防地位是如何重要的。但是袁崇焕不会当官,他不奉承魏忠贤,不迎合崇祯,以致于朝中不少奸臣弹劾他,说他的坏话。崇祯对他可以说是又爱又恨又怕。爱,是他的军事才能,在当时可以说是唯一一个可以拒清的大将,恨,是他不懂得体谅自己,经常向自己追债(索军饷)。怕,是他的本领太大了,说不定有一天会篡位夺权。
面对着朝野内外的各种猜忌,袁崇焕是无奈的,他的心在滴血,他的忠心没有人理解,他根据实际情况主张议和,积蓄力量以后再进攻,却被误为像秦桧和金议和一样,所以,直到被判凌迟之刑时,主张议和也是一个重要的罪名。
袁崇焕倒下了,是在昏君的猜忌,奸臣的陷害和无知的北京城百姓的诅骂中倒下的。袁崇焕一倒下,明朝的未期便加速来临了。“袁督师这样忠勇,还不能免,我们还在这里干什么?”从此,清兵长驱直入,朱家王朝片刻瓦解,梁启超曾对袁崇焕有过这样的评价:“袁督师一日不去,则满清万不能得志于中国”。很可惜,崇祯这蠢才非要杀袁崇焕不可,好像在说:“谁叫你比我能干?”崇祯是愚蠢的,愚蠢的人往往喜欢搞垮比自己能干的人。
袁崇焕倒下了,他的大将生涯是以轰轰烈烈的抗清开始的,而他的倒下却是被北京里的老百姓像疯狗一样闹闹烘“咬”死的。
可怜的袁大将军啊。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保辽东!
本文标题: 袁崇焕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为什么程本直愿意与他同死 这种事貌似千古罕见,且看程本直文章应是有一定文化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311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人造卫星在大气层以下会掉下来吗世界上是否没有一个朝代超过300年,如果有请说一个,如果没有请问原因是什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