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易代到底是亡国还是亡天下

发布时间: 2021-07-11 23:58:5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5

明清易代是退步还是进步的两句话概括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角度看,是退步。从中国历史固有形态的角度看,是某种进步,但也确实是进步。世界...

明清易代到底是亡国还是亡天下

明清易代是退步还是进步的两句话概括

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角度看,是退步。
从中国历史固有形态的角度看,是某种进步,但也确实是进步。

世界现代化进程最基本的两个助推器,简单来说,一个是科学革命(包括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一个是生产力革命(包括商业革命,工业革命等)。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反对”清朝者所持的意见,简单来说,就是清朝的统治政策阻碍了中国社会中这两个因素的生长壮大,进而直接导致了1840年以来的一系列悲剧事件,这是比较主要的一点。
中国历史的固有形态是什么,很惭愧,笔者限于所知有限,无法完整系统的把它表述出来。但笔者脑海中确有一个它的模糊轮廓。古代中国由于地理因素上的阻隔和文化的特性,各方面相对都缺乏与外界的接触和交流。由此便形成了独有的一套历史演进和社会发展模式。这就是中国历史的固有形态。
当然,“反对”清朝者还有一个重要的意见,就是清朝对中华正统文化进行了有意无意的破坏和腐蚀。这似乎不是我的两点认识中所能涵盖的。因为某物对一个文化中某些实体内容进行的更动,似乎不能简单将其带来的影响视为“进步”或者“退步”。而如果认为某物对某文化存在有“腐蚀”的情况,持该论点者又可能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如此便会在说服力上打一些折扣,使得针对该论点进行讨论的价值有所降低。

明朝亡于大顺军是“亡国”,为何被满清灭掉却是“亡天下”呢?

国家与天下完全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当然亡国与亡天下,自然也是不能混为一谈的。纵观中国5000年历史王国的情况很多比如周灭商,汉代秦,李唐代隋,亡天下的情况,也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南宋和明朝。而亡天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满清。他们的区别就是在于统治者的统治问题。明朝末年同样是内忧外患,明朝政府在后期同时对日本和后金作战需要征收大量的军饷,加之常年干旱,从而造成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百姓揭竿而起,大明官吏也纷纷妻案透明,短短几年间就占领河南陕西,山西大片领土。1644年初,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煤山上吊存在近300年的明朝统治土崩瓦解,一个新的国家大顺朝诞生,这是亡国。而满清政府借着为崇祯报仇的口号,几百农民军闯进山海关,入关后的满清终于露出了其狰狞面目。无处不在的图层,种种倒行逆施的举措,激起了广大人民群众深深愤慨。满金上心病狂的下令屠城,清军的三次屠城,使得百姓苦不堪言。这就是为什么清朝被灭掉却是亡天下的原因。亡国,亡天下。存在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统治者的统治问题,够善待百姓,做到仁义布施,作为一个合理的明君这就是生存的根本,也就不会造成亡国与亡天下。这些就是我的个人见解,你有什么更好的见解吗?评论在下方,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也许是因为大顺军和满清的统治者不一样,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说法。
明朝忘大顺是汉人之间的内斗,忘与清朝是把汉人原有的土地给丢的,所以说法不同。
主要的区分,是在于对民族统治的一个说法。
大顺军是汉族的吧?满清不是啊!

明清易代,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阻碍了中国的发展

曾几何时,由于对史书的误读以及受一些“辫子戏”的影响,明朝在国人的眼里是一个极端专制、封闭、落后而又“无耻”的朝代;而清朝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在一些国人眼里又是特别“光辉伟大”,以至于一些名人也未能个免俗。
先来摘一些名人对明清的评价:

整体说来,清朝比明朝好得多。从清太祖算起的清朝十二个君主,他们的总平均分数和明朝十六个皇帝相比,我以为在数学上简直不能比,因为前者的是相当高的正数,后者是相当高的负数。——金庸

清王朝的寿命二百九十六年,共有十二个皇帝,十二个皇帝中,将近三分之二的皇帝都很能干,了解并努力完成他们的责任,三分之一的也都属中等才智,像明王朝那样一连串草包恶棍型的君主,清王朝一个也没有。中国还没有一个王朝,包括周王朝,西汉王朝,东汉王朝,唐王朝在内,出现过这么多具有很强能力,而又肯辛勤工作的帝王。

站在当时的民族感情上,由汉人组成的明王朝的覆亡,使人悲痛.但站在中国历史的高峰回顾鸟瞰,我们庆幸它的覆亡。明王朝本世纪(十七)的疆域已萎缩到三百余万平方公里,而且仍继续不断萎缩,内政的改革根本无望,只有越变越坏,如果拖下去,拖到十九世纪,跟东侵的西洋列强相遇,我可以肯定地说,中国会被瓜分,中华民族会成为另一个丧失国土的犹太民族,而且因为没有犹太民族那种强烈的宗教感情作为向心力的缘故,将永远不能复国,至少,注意一点,二十世纪清王朝一再割地之后(总共割掉了一百五十余万平方公里),中国仍具有一千一百四十万平方公里),比明王朝要大三倍,使中国具有翻身的凭借。——柏杨

清朝国家机器较长时间维持正常运作,皇权集中,统治巩固,困扰着中国历代皇朝的母后、外戚、权臣、朋党、藩镇等祸患,减少到了最小程度。清朝前期总结了中国历史上统治的经验教训,决策施政,经过深思熟虑而审慎从事,威权专一,令出法随,取得了重大的治绩。——戴逸

统观全部中国古代历史,清朝皇帝在总体上是比较好的,而其中的康熙皇帝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之一,他与唐太宗李世民一样使我这个现代汉人感到骄傲。——余秋雨

上述的评价除了柏杨的一段有点推测之词外,其它从局部看,好象都无问题。但这些名人、大家似乎都忘了一句名言,那就是“屁股决定脑袋”。要评论事物,总得首先有个立场,再得有个标准。这立场、标准选得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的科学与否。那么,我们首先应站在什么立场上呢?我认为这个立场应该是中国人的利益,这个标准在当时来说应是“近代化”三字。在谁的治下更能促进(或者少点阻碍)中国的近代化,谁就应该到更高的分数。这个立场、标准的科学性应该是无庸置疑的,但我就不明白,上面的这些名家为什么不参用它,而偏要用一些皇帝勤政之类的作标准,难道治天下真的是越独裁越好,独裁能力越强越好?

我们首先来看看明清两朝的制度。大家知道,明太祖废丞相标志着中皇权专制的加强,但明朝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大学士成了事实上的宰相。而明朝科道言官又对相权、皇权有很大的制约作用,皇帝、大学士很多时候不能为所欲为。明朝的权臣,如严嵩等,没有一个不曾受到过言官的严厉弹劾;就是皇帝受言官弹劾的也不少。但清朝却真正做到了皇权独大,真正是“威权专一,令出法随”。乾嘉时期,桐城派散文家管同对明清两代政治上的较大差异做了一番典型意义上的比较:“明之时,大臣专权,今则阁部督抚率不过奉宣职业;明之时,言官竞争,今则给事御史皆不得有大论列;明之时,士多讲学,今则聚徒结社者渺然无闻;明之时,士持清议,今则一事科举……”由此可见,清时的所谓大臣也不过是“奉宣”而已,而言官更难有出声的机会,其它的士的结社、清议更被严厉禁止。在清朝这样的制度下,社会还能保有多少生气,还有多少人能对时局的变化灵活应变?而这些正是一个向近代化转变的社会所必需的。

清制的另一大特色是大搞血族统治。虽然清统治者总是标榜“满汉一视”,但究其实,对汉族的殖民心态始终未变。“清律确认满族享有政治、经济、司法等各种特权。满人做官不经科举途径,而是靠特权;凡是重要的军事、财政部门等主要职位,均为满人垄断和控制;对满人(旗人)给予旗地、旗产方面的特殊法律保护。满人犯罪不归一般司法机关审理,而由步军统领衙门和内务府慎刑司审理,宗室贵族由宗人府审理。如须处刑则依例可‘减刑’、‘换刑’”(摘自中国法制史)。这样的民族歧视政策,再加上满人在统治集团上的优越地位,在一个须应付剧变的时代,他却首先考虑维持自己的统治利益,然后才是国家的自强,这样无疑拖累了中国的进步。最起码他就做不到唯才是举,而在明时却不需有这种考虑。

我们再来看看两朝的思想文化。大家知道,在明时,中国的思想文化也是在不断发展的。程朱理学虽为官方所倡导,但由于官方控制不严,异端思想很容易产生、发展、传播。明代中叶王学兴起,殆至末流,他的再传弟子鼓吹利、欲乃是人的本性。利和欲本是追求、满足人类物质需求的动力,正因为有这动力的驱动,人们才得以不断提高生活与生产水平。这些观念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性的发现是何等相似!李贽倡人必有私的“童心说”,其说不但未遭禁止,反一时有洛阳纸贵之势。至明末清初,黄宗羲更是一反传统的崇本抑末之说,提出“工商皆本“之说,并勇敢地质疑皇权的至高无上。

反观清朝,明定已僵死的程朱理学为国教,不许民间讲学、结社,又大兴文字狱,大批士人遭杀戳、流放,又大肆禁图书。以至有清三百年,没出一个值得称道的思想家。这也难怪。在咏咏清风明月都可遭族诛的情形下,在“避席畏闻文字狱”的惊怖中,人还能出什么思想?

明朝的科技一直在发展,成果不断,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朱载堉的《律学新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的《农政全书》等等都是有当时世界水平的作品。徐光启还与外国传教士利玛窦合译了《几何原本》。戚继光写了《纪效新书》,详细描写了明朝火器及军事技术的进步。可叹清朝不但自己拿不出什么东西,反而把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书都给弄丢了。现在能看到《天工开物》,还多亏日本保有此书,否则我们这些后人连祖宗曾有这样的成果都不知道。

清朝统治者一味强调崇本抑末,厉行禁海,这是对明朝中晚期经济政策的一大反动。明朝虽然也实行过“海禁”,但往往有令不行,中外交流不绝;而清朝令沿海居民内迁50里,不从者杀无赧。在所谓的康乾盛世,中国的工业水平实际在下降,有人统计,到1840年康乾盛世结束不久,中国工业产量仅为全世界的6%。无论是总产量还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不及200年前的明末。

确实,明清都是坚持封建制度,是坚持儒家思想,但明朝比清朝的反动程度要轻得多,新思想很容易萌牙、生长;清呢,大搞血族统治,大搞文字狱,把所有的思想都用在防汉、治汉上,这种情形下,还能有什么发展?还怎么对付时代变局。

当然也不能说清毫无贡献。至少在清治下人口是增长了,其实这主要要归功于南美高产作物的引入,但清的推广之功,终不能一笔抹杀。另外,在清统治下,中国的领土是扩张了。虽说清的开疆拓土主要是为自己的殖民统治。在其统治中国的大部份时间并不允许汉人前去新拓之地,大搞种族隔离。但这也毕竟为全中国圈了一些地,为后人争取权益打下了一个法理基础。想想自民国以后,虽经大批爱国之士的努力,我们又何曾取得过一寸清朝疆域以外的土地。

综上所论,以清代明实是一场历史的悲剧,我们实没有任何理由去美化它。今天如为了某种政治需要而刻意地去粉饰它,付出的代价将是汉民族精神上的阳萎。当然我们也不必夸大它的影响,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都归咎于它。但毫无疑问,满清的反动统治迟滞中国的现代化,使全体中国人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附:大清帝国落后于西方的20个瞬间
1、1644年(清顺治元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建立大顺国号,明亡,清入关

英国正在资产阶级革命,克伦威尔率领铁骑军在马斯顿战役中击败王军。

2、1663年(清康熙二年) 文字狱“《明史》案”定罪;焚毁明代科技巨作《天工开物》,《律学新说》,《瘟疫论》...

英颁布主要商品法令。有关财政、工业、商业的法令。

3、1668年(清康熙七年)规定外国非供期不准贸易。启动篡改《明史》,禁明代地理书籍《徐霞客游记》,《闽中海错疏》,禁明数学著作《算法统宗》...

英、荷、瑞典缔结三国同盟,共同反法。英东印度公司获得对孟买的控制权。

4、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设置台湾府,归福建管辖,中俄雅克萨战争爆发,康熙南巡。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理和力学的基本定理。

5、169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康熙亲征葛尔丹。

彼得大派送50名青年到英、荷、威尼斯学习造船学和建筑学,英国首家财产保险公司成立。

6、1705年(清康熙四十四年)停广东开矿;禁止火炮,鸟枪;实行全面海禁。

英国纽可门改制蒸汽机(瓦特蒸汽机的前身)用于矿井的抽水。

7、1722年(清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即位。

R.A.雷奥米尔写成关于炼钢的论著。

8、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各省建立书院“大清会典”成书。

英国凯伊发明织布飞梭。
伏尔泰《哲学通信》出版

9、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明史》篡改修成。乾隆即位。

英国开始用煤炼铁。

10、1744年(清乾隆十九年)定各省录科名额。

法国昂纺织工人罢工。

11、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允许开垦浙江南海各岛。

美国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英改用教皇格累戈里的新立法。

12、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广东重建公行。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3、1769年(清乾隆三十四年)清朝与缅甸讲和。台湾黄教反清起义被镇压。

瓦特制造第一台蒸汽机。

14、1776年(清乾隆四十一年)禁止汉人流入辽宁、吉林。清军平定大小叛乱。
北美发布《独立宣言》建立美利坚合众国,英国亚当斯密《国富论》出版。

15、1794年(清乾隆五十九年)禁止盐政令。

第一条电报线出现在巴黎-里尔之间。

16、1805年(清嘉庆十年)禁止西方人在华刻书,传教和设立学校。

英、奥、普、俄组成第三次反法联盟。
17、1828年(清道光八年)禁止使用外币。

弗里德里希.韦勒的合成尿素开始了有机化学。

18、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重修康熙字典完成。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19、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林则徐虎门硝烟。

詹姆斯罗斯和F.R.M.格罗泽开始南极航行。

20、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不同含义哪一个是之封建王朝更替

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试题分析:按照顾炎武的说法,国属于一家一姓,天下属于百姓。明清灭亡属于顾炎武说得“亡国”,即朝代更替;1931年九一八事变还没发展到亡天下的地步,1937年的七七事变则使中华民族面临重大民族危机。考点:明清进步思潮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提出了反对宋明理学、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主张发展工商业等主张,被称为进步思潮。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主要内容实质等也需要掌握。

古时候明清易代最关键的一年,是哪年发生了什么事?

一般来说,,这一年决定了明亡清兴这一历史大势。但这其实只是为了历史分期的方便,在当时明朝并未灭亡,甚至天下也并不一定就是清朝的,明朝并非真的无力翻盘。

1、历史走向的可能性

历史的进程总是瞬息万变,这一年,第一个有可能一统天下的其实是李自成。作为明清易代的原因,其实就是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城,之后崇祯自缢于煤山,从此明朝作为一个全国性的政权结束,天下群雄开始了逐鹿中原。

李自成的大顺、弘光帝的南明、顺治的清朝在当时可以说是三足鼎立。

如果真的存在平行宇宙,那么完成向统治阶级转变的李自成其实是能够统一天下的;有完整的一套班子的南京弘光朝若非只知道纵情声色,其实划江而治也是极有可能的;而入关后打着为大明复仇的旗号的清朝,若非推行剃发易服,统一天下的过程也会更快。

但历史没有如果,最终的胜利者是清朝,而这一不可逆的节点其实在公元1654年。

2、入关后清朝的变化

与其它各朝的开国不同,清朝入关不久,八旗军的名将们便凋零殆尽:豫亲王多铎病死;1650年,睿亲王多尔衮病死;

1651年,英亲王阿济格被赐死;

1652年,巽亲王满达海病死;同年,敬谨亲王尼堪战死··· ···

还有很多,也就是说,到顺治十年(1653年)之时,清朝本族能征善战之臣几乎都去世了,而此时的南明还有相当大的力量,清朝能否统一天下开始有了很大的变数。

3、南方反清的力量开始在1654年聚拢

在清军入关之初,南明的统治者对于当时的局势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幻想着“联虏平寇”,借助清军的力量击败李自成,然后与清朝议和平分天下。

回想历史,这是不是与北宋末年、南宋之初的局势很相似?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总会惊人的相似。

只是南明君臣包括史可法都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均把“枭逆闯之头,纾社稷之恨”作为当务之急,于是,李自成和南明最终被清朝各个击破。

当清军南下江南,南明统治者才如梦初醒,但为时已晚,弘光小朝廷瞬间作鸟兽散。南宋尚有赵构,尚有中兴四将,而南明的弘光痴如刘禅、淫过隋炀,同时连一个可以抵抗的名将都没有。

南明后来之所以能够延续,一方面是因为清朝入关后最初的方略是“得寸则寸,得尺则尺”,另一方面则是“流寇”李自成、张献忠余部和“海盗”郑成功的加入。

最终,颠沛流离的南明朝廷形成了三大势力:

其一,永历帝的西南抗清力量,以张献忠余部——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和李自成余部——夔东十三家为主体,实力最强;

其二,东南沿海的抗清力量,以郑成功、张明振、张煌言为首,擅长水战;

其三,清朝内部的“反清复明”势力,以钱谦益为首,极具号召力。

在兴复大明的过程中,各方均意识到必须联合方能共抗清军,而负责联络东西两大抗清势力的正是钱谦益等人,时间便是公元1654年。


这一年,许多人看到清朝在名将凋零之后不得不推行以汉制汉的方针,而当年降清之人其实许多是投机分子,一旦形势对南明有利,再度倒戈也并非不可能。

4、会师长江和会师广东

会师长江

为了实现东西两大抗清力量的联合,钱谦益等人策划了会师长江的计划,这一计划得到了张明振的大力支持,西南的孙可望也非常赞同。

张明振曾在1654年三入长江,第一次抵达镇江,第二次到达仪征,第三次则直逼南京。但最终两军的会师并没有实现,因为孙可望的大军并没有按时沿长江东下。

而孙可望并非不想东征,而是他不想只做秦王,想“黄袍加身”、取代永历帝,而这与李定国和刘文秀产生了巨大的矛盾,二人更愿意中兴大明。李定国在1652年“两蹶名王”后开始受到孙可望的猜忌,之后永历帝惧怕孙可望谋害,求助于李定国救驾。


孙可望不想自己领兵东征,只能启用此前被自己闲置的刘文秀,但刘文秀不想替孙可望卖命,同时怕孙可望铤而走险篡位,并未及时统兵东出,错过了与张明振合兵的最佳时机。

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均为张献忠的义子,设若能同心协力,大明中兴其实还是非常有希望的。

会师广东

与孙定国想要与张明振会师长江相比,永历帝和李定国更想与郑成功会师广东。

可是,这一计划最终因为郑成功的小算盘而最终搁浅。与孙可望想要篡位不同,郑成功对永历帝是“遥奉”,他更希望“依朝鲜例”自立。

在1654年的两大会师计划之中,张明振、李定国、刘文秀都是真心想要合并,然后中兴大明。但郑成功却有自己的私心,他的如意算盘是利用李定国进攻广东,孙可望出兵湖南、张明振率军进入长江之机与清朝谈判,然后达到像朝鲜那样割据一方的目的。

于是,郑成功用支持张明振搪塞李定国,又派陈辉部佯装北上敷衍张明振。从根本上来说,郑成功对会师广东和会师长江都没有兴趣。

1654年会师长江和会师广东这两大战略其实都是切实可行的,但最终分别由于孙可望和郑成功的原因而并未成功。

应当说,这是南明最后翻盘的机会,之后留给南明的只剩下各个击破。

南明,自始至终没有一个真正的领导核心,这与南宋有赵构不同。赵构并非雄才大略之主,但偏安一方则绰绰有余。南明无论是弘光、隆武、唐王、鲁王、永历均没有被各方势力广泛接受。而南明实力最强之时,孙可望和李定国、刘文秀的内讧最终使南明走向了不归路。

明亡清兴的结局,其实并非简单的力量强弱对比,与两方的决策和内部的凝聚力关系更大一些,而南明所缺乏的正是凝聚力,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将所有的反清力量集中起来。最终,中兴大明成为了“水中月、镜中花”。

本文标题: 明清易代到底是亡国还是亡天下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4813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大明王朝1566》中海瑞与历史中的有什么不同哲学的本质是什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