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世界就好比中国战国列强时代,美国就好比秦国,中国好比齐国,有没有很像 谁能够一统天下

发布时间: 2021-06-23 12:58:1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6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女性代表,有那几位?请列举10个春秋战国时代的著名,女性,代表,和相关事迹。不胜感谢!rnrn全部20分奉上有...

现在的世界就好比中国战国列强时代,美国就好比秦国,中国好比齐国,有没有很像 谁能够一统天下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女性代表,有那几位?

请列举10个春秋战国时代的著名 女性 代表,和相关事迹。不胜感谢!rnrn全部20分奉上

有:钟无艳、西施、骊姬、齐姜、夏姬等。

1、钟无艳

钟离春,又名钟无艳、无艳女即丑娘娘。史书记载,“复姓钟离名无盐(一说名春,字无盐),她之所以叫无盐是因为她是无盐邑(今山东东平)人。她和武则天的母亲一样40后才嫁,但不同的是她虽然丑却立志要嫁予王侯。历来并没有叫钟无艳的说法,这是前些年戏剧中给她起的外号。

齐宣王执政初期,日日歌舞,夜夜欢声,后无艳进,述先人开疆不易,历数宣王之错。宣王悔改,为表其悔改之心,散尽后宫,立无艳为后,彰其不贪美貌,自此勤政改革,齐国成为六国之佼佼者! ”

2、西施

西施,一作先施,本名施夷光,春秋时期越国美女,一般称为西施,后人尊称其“西子“,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国句无苎萝村(今浙江省诸暨市苎萝村)。出身贫寒,自幼随母浣纱江边,故又称“浣纱女”。她天生丽质、秀媚出众,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越王勾践在对吴国战争中失利后,采纳文种“伐吴九术”之四“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于苎萝山下得西施、郑旦二人。并于土城山建美女宫,教以歌舞礼仪,饰以罗 ,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成,使范蠡献于吴王。

吴王夫差大悦,筑姑苏台,建馆娃宫,置二女于椒花之房,沉溺酒色,荒于国政,而宠嬖西施尤甚。勾践灭吴后,西施随范蠡泛五湖而去,不知所终。一说沉江而死,一说复归浣江,终老山林。

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四大美女享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之美誉,其中的“沉鱼”,讲的就是“西施浣纱”的经典传说。

3、骊姬

骊姬(?-前651年?),或称丽姬,名不详,春秋时期骊戎国君之女,晋献公妃子,晋君奚齐的生母。

骊姬姿色艳美。前672年,晋献公打败骊戎,骊戎求和将骊姬与其妹少姬献给晋献公。骊姬深得晋献公的宠爱,获立夫人,并生下儿子奚齐,而骊姬的妹妹少姬生子卓子。

骊姬以美色获得晋献公专宠,阴险狡诈,献媚取怜,逐步博得晋献公信任,参与朝政,但骊姬仍不满足,使计离间挑拨晋献公与儿子申生、重耳、夷吾的感情,迫使申生自杀,重耳、夷吾逃亡,改立自己所生之子奚齐为太子,史称骊姬之乱。

前651年,晋献公病危,嘱托大夫荀息主政,保护奚齐并辅助他继位。晋献公死后,荀息遵旨立奚齐继位,骊姬为太后。但在丧礼过程中,里克杀死奚齐,荀息于是改立卓子为君。不久,里克又杀害卓子。

4、齐姜

齐姜,是齐桓公之宗女,晋文公的夫人,是有位有胆有识的夫人。烈女传中称赞她:“公正果断,言行不怠,劝勉晋文,返回无疑。公子不听,强与谋议,醉而载之,卒成霸基。”

历史上的“春秋五霸”有两种讲法。一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二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最多的三个是:齐桓、晋文、楚庄。晋文公的称霸与其他几位不同,晋文公称霸虽然得力于天时,地利与人和各项条件的洽切配合,然而她的夫人宁愿独守空闺,苦劝丈夫抛弃安乐,冒险犯难,回国靖难,是晋文公称霸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晋文公夫人的远见和魄力深为后人称道。

5、夏姬

夏姬(约公元前640年前后 ―?),姬姓,名“少(上孔下皿)”,春秋时期郑国公主。夏姬是郑穆公的女儿 [3]  ,母亲为少妃姚子。因为嫁给封地位于株邑(今河南柘城县)的陈国司马夏御叔为妻,因而称为夏姬。御叔早死,与夏姬有一子夏征舒。

夏姬是春秋时代公认的四大美女之一,妖淫成性,与多位诸侯、大夫通奸,引出一连串的历史事件。史载她三次成为王后、先后七次嫁给别人为夫人,共有九个男人因为她而死,号称“杀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国两卿”。

最终,夏姬与申公巫臣私奔到了晋国。《史记》、《太平寰宇记》等史书均记载夏姬死后葬于河南商丘柘城县北旧湖东北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夏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齐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骊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钟无艳

周朝(包括春秋战国时期)八人:
褒姒
文姜
宣姜
穆姬
孟姜
西施
钟离春
赵姬
这八个著名的女子。
其实周代第一个名女子应该是武王姬发的妻子邑姜,她直到现在还被人尊为圣母,只是因年代实在太过久远而事迹不可考,所以可能将其舍去。
所以我们第一个要说的是真正做到一笑倾城的美女——第五位的褒姒。
周幽王为了博褒姒一笑而烽之戏诸候,继而亡国,千百年来让褒姒受尽了万人的唾骂,但这和褒姒又有多大的关系呢?难道是褒姒让周幽王这么做的么?先不说他们两人之间的爱情如何,仅从后世人对其不公的指责中,我也要为其鸣一下不平。中国古代的大男子沙文主义真是厉害得惊人,女人出了错会被折磨至死,男人出了错也要想方设法转嫁到女子身上,让女人替自己受过。
而真正有能力主宰一个王朝的女性,中国历史上只有四位——第十四位的吕雉和第三十位的冯太后,第四十一位的武则天以及第六十九位的慈嬉太后。其余的女性,应该都是悲剧性的人物吧,要知道,中国古代的战争有多种多样的,其中有很多都不是通过动刀动枪来完成的。这其中就有宫闱中的斗争,在这种斗争中,一个疏神也是照样要死无葬身之地的。所以身为宫中的女性,要么就“闲坐说玄宗”,要么就“三千宠爱在一身”。而争宠,就不免要以其它女性的牺牲为代价,这其实和战场上的“一将功成万骨枯”是同样道理的。
所以说,在责备女性之前,先看看掌权的男性是否有错吧。我想几十年,或者几百年后,有一位现在仍不能公开责备的男性掌权人物应该也要被人责难一下的吧。
在褒姒之后出场的是一对姐妹。这也是我在名女子百人中所列入的唯一的一对姐妹。她们就是第六位的文姜和第七位的宣姜。
首先来说说文姜,文姜的事即便是在今天看来也是绝对的惊世骇俗的。
文姜是齐僖公的次女,鲁桓公的正妃。因为鲁桓公一直没有后嗣,而齐国正好要拉拢鲁国,所以齐僖公便将文姜嫁给已经五旬的鲁桓公。但是文姜却与大自己两岁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姜诸儿有着爱恋之情。不过在文姜未出嫁之前,两人还是止于礼的。但是在出嫁后,也许是因为不能相见的原因吧,在一次姜诸儿(此时已继位为齐襄公)亲使鲁国,在与文姜相见后忍耐许久的感情一下子爆发出来,终于形成兄妹乱伦。
这件事即便是在今天看来也是不可取的,更不用说是在那个时代了,但是这件事如果以小说家的方式来写的话,或许能写成比吴三桂与陈圆圆的感情更感人的故事也说不定。
至于她的姐姐,第七位的宣姜,则是典型的荒淫之徒。
宣姜又称齐姜,嫁给了卫宣公。卫宣公是个荒淫好色之徒,在为公子时,就与父亲庄公的妾夷姜私通,生下一子,取名为急子。但是卫宣公在即位后,倒是没有忘记夷姜,虽然不能立她为后,但是宠幸有加,并立急子为太子。而后又为急子聘齐僖公的长女为妃,但是当他听到宣姜的美貌后就后悔了,在宣姜出嫁时,以聘宋为名支开急子,造一高台,自己迎宣姜于高台上,夺取了本是儿子的女人。
我想这件事传到后世,或许董卓、吕布、貂婵事件便是受此启发的。
只是宣姜所做的事情,只怕比文姜更令人可恶些的吧。宣姜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寿,次子名朔。公子寿与急子感很好,公子朔就不断地在母亲面前进急子的谗言,让母亲对急子恼恨,继而在卫宣公面前离间卫宣公与急子的感情,最后令夷姜自尽——这且不说,可恨的是当公子朔派刺客杀急子时,公子寿挺身而出,冒充急子而死。其时急子正酒醉,醒后得知一切仍追上刺客大哭公子寿冤死,刺客于是再刺死急子,反而促成了公子朔的一箭双雕。可是宣姜对此事却不做追究,反而瞒住卫宣公。卫宣公死前闻之此事,也只好大呼“齐姜误我”而已。但是公子朔却终究因此而继承了王位,是为卫惠公。后来卫国的公子泄与公子职趁惠公出兵在外之际发动政变为急子复仇,惠公亡命于齐,投靠舅舅齐襄公。齐襄公因为此时正要迎娶周王室的皇室之女,所以一时没有发兵替惠公复位,又怕宣姜之命不保,便遣公孙无知将卫宣公之子公子硕送回卫国,但是却要求公子硕娶宣姜为妻。公子硕开始不愿,但公子职惧齐之威,仍灌醉公子硕,而后让宣姜与其成就好事。公子硕酒醒之后后悔也来不及了,只好娶了宣姜。
这两姐妹即使在现代人看来,也不是可以心平气和地接受的吧。
好了,闲话不多说,接下来看看第八位的穆姬。
她是晋献公的女儿,公子申生的姐姐。晋献公将她嫁给了西方的霸主秦穆公,造成了千古传诵的“秦晋之好”。
穆姬也确实做到了让秦穆公对晋攘助而终其一生没有实现其称霸的梦想(严格的来说,称霸的是齐桓公、楚庄王、晋文公、夫差和勾践,而秦穆公与宋襄公虽有称霸的实力和野心,但都没有事实上做到会盟诸候),她与秦穆公的婚姻也可以说是中国史上最有名的,最早的,也是最成功的和亲事例。而且她与秦穆公也是并不因为政治立场上的不一而造成双方的感情破裂,这一点与第二十五位的孙仁相比,穆姬绝对是幸运的。
在秦晋韩原之战中,晋军大败,晋惠公被俘。秦穆公为了庆祝,把酒倒在河里,让大军痛饮,然后宣布:“明天,就用晋惠公祭上天了。”
杀晋惠公祭上帝的消息传到城里,穆姬悲痛万分,要自杀谏穆公释放晋侯。正好此时晋国使臣吕饴甥又到秦国作说客,穆公在内外两方的因素下被说服,放了晋惠公。内侍问穆姬:“晋侯见利忘义,负吾君之约,又负君夫人之托,夫人为何哀痛?”穆姬说:“仁者虽怨不忘亲,虽怒不弃礼。”众人无不赞叹穆姬的贤德。
然后在这里要说一个题外话,直到汉朝为止,有很多女性都是没有名只有姓的,用X姬来表示其身份,这大概和日本的XX御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吧。
接下来是第九位的孟姜。
虽然这是民间传说的人物,但有一点是要说明的,她之所以叫孟姜,不是因为她姓孟,而是因为她是某个姓姜的人家的妾所生的次女,所以称为孟姜。在中国古代的兄弟排行中,孟是庶出的次生子,季是排行第四。汉高祖刘邦以前叫做刘季,就是因为他是排行老四,而且是个连取名资格都没有的贱民。后来他成了名,左右人怕他没名不好听,才替他取了邦这个字为名。
很多人都认为孟姜是战国末年或秦朝初年的人物。其实,孟姜女故事发生在春秋时代的齐国。孟姜女比秦始皇大三百多岁。对此,《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有记载:齐侯攻伐莒国,大将杞梁被莒国俘获,“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其意是说,杞梁出战莒国,死了,其妻得到齐君的慰问。当尸体被运回齐国时,齐庄公到城门外迎接,并主张在城门外举行吊唁活动。但是,杞梁妻子坚决不同意。她说,杞梁是怎么死的?如果他有错误,就干脆别把他的尸体运回。如果没有错误,杞梁就是为国捐躯,那么应该到宗庙里面进行祭奠。于是,齐庄公就按照规矩很正式地进行了祭奠
这里没有关于“长城”,也没有关于“哭”的记载。顾颉刚先生作过一番考察,曾在1927年发表的文章《孟姜女故事研究》里,对故事起源有所说明:“在这一段记载里,只见得她是一个知礼的妇人。”根据顾颉刚先生的考证,孟子说齐人善哭,因为孟姜女哭,从而改变了齐国的风俗,导致了一个国家善于唱“哭调”。但是,顾先生推测,“很可能齐国本来就善于唱一种哭腔,有这种风俗,所以才有了杞梁妻的哭。”
于是,到了汉代又把孟姜女的故事情节发展了。刘向的《列女传》又增添了“哭城”的情节:“杞梁之妻无子,内外皆无五属之亲。既无所归,乃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内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其意说,杞梁妻没有儿子,也没有五族以内之亲戚,她在临淄城外,迎接杞梁的尸体,抚尸痛哭,哭了10天。其忠耿耿,其情切切,过路人无不为此感动而流泪。突然间,一声巨响,城墙倒了半截。人们都说,这城墙是杞梁妻哭倒的。杞妻的哭夫崩城便成了“天人感应”之例证。
到了六朝、隋唐间,乐府中出现“送衣之曲”,于是送寒衣的内容又增入其间了。
尔后,孟姜女故事经过了一代一代的演化,最后就成了送衣哭倒长城的版本了。。
诸多诗人又根据传说为其作诗成赋,之后在元代又搬上戏台,为这一故事的广为流布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人们之所以把发生在春秋时期的吊亡故事强加在秦始皇头上,反映了人民对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秦代暴政及繁重徭役的强烈愤恨。
孟姜可能是第一个靠炒作出名的女性了吧。
在孟姜之后出场的是第十位的西施。
这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第一个出场的人物。
西施是当时在越国西湖边纺纱的浣纱女,据说她与范蠡本是情侣,范蠡为了迷惑夫差,而献上了西施。西施也完成了她的任务,用美色迷惑住了夫差而使其亡了国。令我感到奇怪的是,同样是受命去亡别人的国家,为什么西施和《封神演义》中的妲妃有着这么大的明显差别对待呢?难道仅仅是因为妲妃杀的人多么?这个问题如果要进行讨论的话,也许能写成一篇长篇大论,所以就此打住。
在夫差亡国后,范蠡辞官与西施二人泛舟西湖,隐居而去。
从这点看来,当时的礼教确实没有形成,不存在什么一女不嫁二夫的说法。而把貂婵骂得一塌糊涂的《三国演义》也真不愧是礼教已成的明时代的作品。
有关于西施的成语有西子捧心和东施效颦、沉鱼落雁(落雁指的是第十八位的王嫱)等。
在西施之后出场的是第十一位的钟离春。
她是个其丑无比的女子,臼头,深目,长壮,大节,昂鼻,结喉,肥项,少发,折腰,出胸,皮肤若漆。但是她却做了齐宣王的王后,因为她对政治和国家大事的分析和把握都十分出色。
“您娶了我,就能向天下证明您是个重德重材不重色的君主。”
钟离春这样对齐宣王说。
而齐宣王也的确是个了不起的君主,居然真的就把她娶作了王后。
也有人把钟离春叫做无盐,但无盐是地名,不是人名,她是无盐人,齐宣王娶了她后把她封为“无盐君”。
“君”在当时是个很高的职位,著名的战国四公子就是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
如果说妇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的话,那钟离春应该可以算了中国历史上有确切史料记载的最早的贤后之一了。但是关于钟离春的还有另外一个有意思的传说,在这个传说中,她却成了一个美人。那是一个关于中秋节的传说,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这个故事,真是令人大跌眼镜呀,或许现在说的“都是月亮惹的祸”真的很有道理也说不定。
好了,钟离春的故事说完了,接下来是周王朝最后出场的赵姬。
她是战国末期的女性,是吕不韦的小妾,也是秦始皇嬴政的母亲。
传说嬴政是赵姬和吕不韦所生的,但这事太过离奇,而且不见于正史,更是为大多数史学家所唾弃。我想之所以有这种说法,也许是受到了春申君黄歇的影响吧。
黄歇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他曾与楚考烈王同在秦国为人质,故而两人关系极为密切。黄歇有个家臣叫李园,李园将自己美貌的妹妹送于黄歇,当她怀孕后又向黄歇献计,让黄歇将自己的已怀孕的妹妹给楚考烈王,因为楚王无嗣,一旦此女产下儿子,必为太子,则黄歇一族便可窃国。黄歇考虑到考烈王多病虚弱,必已不久于世,为免他人在考烈王死后夺权,于是便答应了这个计谋。而李园也因此踏上了仕途。后来当考烈王快死时,黄歇门客朱英曾劝黄歇派自己入宫早做安排,当李园有不轨举动时先下手为强,但黄歇认为李园是无能之辈,不听朱英之言。结果当考烈王驾崩之日黄歇入宫奔丧时被李园派人刺死。
虽然黄歇死了,但这个窃国的计谋却是成功了。所以后人也许受此启发,把这件事移花接木到了嬴政的身上。
好了,话题有点远了,还是回到赵姬身上来吧。
赵姬的一生中也有过三个男人,这一点倒是和貂婵有些相像。
她的三个男人是吕不韦、秦异人和嫪毐。
赵姬本是歌妓,吕不韦是她的第一个主人。在吕不韦一次宴请秦异人时,发觉异人对赵姬有意,随即送赵姬于异人。后足月产下嬴政(注意,是足月),是为后世的秦始皇。
后来赵姬因空闱寂寞,不断地纠缠吕不韦,吕不韦只好让嫪毐做自己的替身,来满足赵姬的性欲。
在当时,通奸虽还不是死罪,但一国之母做出这种事还是很没面子的事,所以赵姬后来被打入冷宫,嫪毐也被杀死,吕不韦也因此事倒台。嬴政第一次掌握了实权。
以嬴政的性格,他可不是会做出掘地见母这种事来,所以赵姬晚年的生活一定是很悲凉的,但赵姬也的确风光过。在吕不韦掌权时,赵姬几乎也有着和吕不韦同等的权力。总的来说,嫪毐的政变也是属于宫闱政变,而赵姬,自然是这场政变中的失败者。
我前面提到过,这种战争,丝毫不比战场上一刀一枪的搏杀来的轻松。
在此要说一下的是,赵姬不被列入秦时代,是因为当时秦还没有消灭六国,统一天下。而秦王朝的建立,是在赵姬失势后的事了。
而在进入秦王朝前,让我们先回到春秋时代。
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期,有一位列子,他所著的《列子》一书中曾记载着一个名叫韩娥的女歌唱家。据说这位女子的歌声极为感人,尤其擅长唱哀歌。有一次她到一个地方(具体的地方记不清了,很抱歉)的酒楼去卖唱,被店主人赶走,结果她哭哭啼啼地唱着歌走了。没想到她这一走,仿佛绕梁不散的乐声让所有来酒楼的人都悲伤流泪。店主人没有办法,只好赶快请回韩娥,让她唱一曲欢乐的歌,人们这才转悲为喜。这件事的后遗症就是,从此以后,那个地方的人都非长擅长唱哀歌。
如果这件事是真的,那这位韩娥可真不是一般的歌唱家,居然能用歌声感动周遭的人,让别人随己忧而忧,随己喜而喜。
但《列子》一书中所记载的,大多是怪谈而非实事,所以此事的真实性实在是难测,只好将韩娥弃在50人之外了。
另外要提一下的,是孟母。
她是孟子的母亲,为了儿子的学业曾三迁其家,留下了孟母三迁和孟母断抒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作为名人的母亲而最有名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岳飞的母亲,另一个就是孟子的母亲。但是名额只有75个,所以在权衡了一番后,我还是把孟母弃掉了——我想她的人气与其余的几位比,也不会太高的吧?
最后还要再提一位女子。
她是赵国大将赵奢的妻子,赵括的母亲。她也是一个眼光独到的人,正是由于她事先向赵王说明赵括不可为将,所以在赵括战败后,家族才得以保全。有时母亲的眼光真是准呀,晋代刘琨的母亲也是类似的有眼光的女性。
还有息妫,一位陈国公主,因出生时在深秋却 带着桃花胎记,恍若桃花仙子下凡,且桃花盛开引来百鸟朝凤,被后世人称为‘桃花夫人’她长大后嫁入了息国,成为了息夫人。后也因她亡了蔡国和息国两个国家。
乐羊子的妻子,以身教父不可中途而费
孟母,三迁教子(这个中国人都知道)
南子,卫国一个很淫荡的女人,论语中有“子见南子......
骊姬 为这个女人晋国几十年处在动乱之中。堪称东周时期的妲己和妹喜
郑袖 楚王夫人,骆宾王有文“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用以影射武则天。
赵太后,先夫赵王早死,执掌找过国政
赵女(嬴政之母,异人之妻,)即后来的秦国太后,和吕不韦私通生下嬴政,是改变历史的女人

就能想起这些
西施
西施,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句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为句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的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句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西施与杨贵妃、王昭君、貂婵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

赵太后,还有卫国的一个公主跟自己哥哥乱伦来着

如果1840年,我国正处在春秋战国时期,到现在我们会是什么样?

我们现在是不是会和日本一样实行君主立宪制?
  中国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宝藏。我国有着巨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把它发掘出来,不仅是无形的财富,也可以变成有形的财富,甚至可以给中国的下一阶段发展带来巨大的物质利益。我们今天讨论的不仅是文化,也有产业意义。但我这里所说的发掘历史文化,并不是指明清晚古史,而是要上溯到先秦。
  先秦的历史文化,很像我国的青年时代。人类有个从青年到到成人的历史过程。先秦的历史就是中国的青年时期,这个时期是最蓬勃旺盛、最丰富多彩的。但是它繁荣了几百年,自由发展了一个时期以后,又被关闭了起来。我们排斥了自由发展的道路,走上了秦汉之后的封建专制道路。
  现在的时代完全不同了,我们现在完全有条件进行自由地思想,充分发掘我们的历史文化。但今天我国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独尊传统。各派之间,山头林立,互相排斥,打仗仍然存在。并且学者的治学方法,往往非常片面。你治儒学就治儒学,治法学就治法学,各家仍然争执不休。这样的状况,非常不利于我们的新文化建设。
  前几天我被腾讯网请去做国学节目,同去的还有秦晖和陈明,他俩一开场就互相掐,争得一塌糊涂。这就是我们文化传统,总是互不包容、互不沟通,总是真理在我手里,我要高过你,我是正确的。
  今天我们开这个会,邀请了新法家的代表,新墨家的代表,新儒家的代表。各家有时说不到一起,互相的排斥,这样一种研究方法,我是不赞成的,所以开场白就说这点。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文化排斥和围剿是非常厉害的。你看现在墨子的著作只保留了五十三篇。在当时不是这样的,儒墨是显学,人们张口谈论的不是儒就是墨。墨子的著作至少也有几车。还有慎子,他属于法家学派的,据说著有四十二篇著作,但今天只残存下六篇。实际上慎到这个人观点非常好,对法的阐述特别精辟。至今我忘不了他说的一句话:法就是民众约定俗成的规矩。
  中国历史的思想文化围剿非常厉害。李大钊曾说过,中国文字之烈,烈于秦火。从战国末期开始,中国的文化排斥便开始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人是荀子。
  这样一种状态,中国再也不能延续了,我们要百花齐放,要有一个多视角的探讨,有一个宽容、包容的文化氛围,这样才有利于一个大国今后在世界上有立足之地。
  荀子有一篇题为“非十二子”的文章,就是对十二个学者的批判,荀子就是没有批判孔子和老子,诸子百家他统统都批。荀子之前,中国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状态,到了荀子,中国文化开始出现收缩。
  中国文化从周开始,还比较简单,然后开始迸发,到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的时候,民间思想开始大发展。其实周文化一开始是一个刑德并用的文化,既以德治国,以礼治国,也以法治国,以刑治国。周初文化是刑德不分家。
  在周朝的800年里,中国文化来了一个大发展和大分家,各派从一个源流出发,发展出各自完整的体系。譬如尚礼尚义的派系演变成儒家的仁义文化,尚法尚刑尚利的文化演变成法家文化。象后来韩非子、李斯,完全都是分化成一个极端,儒法墨道、各家都偏向一方。也就是说周文化被细化了。
  汉代以后,又来了个重新整合。各派都归为一家,以儒家为代表。回顾这八百年的分化史,最早可以看到的是管子。管子应该是最综合的一个思想,管子在后代被打入冷宫,但是管学是非常丰富的,而且是刑德并包的,是一个原形文化。它之所以不能成为管家主流文化可能主要是因为里面有大量的反独裁反“独王”的观点。
  公权文化在春秋时期的表现
  应当说在春秋政治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譬如鲁国的大夫阳虎出逃到赵国后,赵王问他:“吾问子善树人。” 阳虎对曰:“臣居鲁,树三人,及虎抵罪,皆索与虎。臣居齐,荐三人,及臣得罪,皆背虎。” 这段话说明,阳虎为国君推荐人才都是出以公心,没有起用亲信、结党营私的内容。秉公执法,是阳虎的所作所为。
  在那个时候,一些出以公心、廉洁奉公的官员大量存在。譬如管子,在被从鲁国押解回齐国的途中,一个边境小吏尽心伺候了他,然后问管子,回国做了大官之后如何报答他。管子对曰:“能之使,劳之论。” 这就是管子的为官之道和用人之道。你有多大本事,我就给你多大官,有多大功劳就给你多大的奖赏。
  另外, 《 管子》一书中表现出的管子思想,不偏重于刑法,而是很注重仁义道德,既尚功、尚利,也尚礼、尚德、尚义。管子提出了“礼义廉耻”这“四维”,维护社会秩序的四根柱子。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还是比较综合的,既有礼治,也有法治。可是到了后面,儒、墨、法、道各山头林立,互相打仗。这已是战国时期了,法家在乱军中靠暴力取胜,打造出了一个大秦王朝,终于使尚法、尚力、尚功、尚利的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极端。
  天平倾斜了,就要纠正。汉代又恢复到中和的状态,从纯粹尚功、尚利、尚法的文化恢复到尚德、尚仁、尚义的文化。我们把这段历史时期好好发掘一下,看看独尊是怎么形成的,缺乏包容的状态是怎样形成的。
  秦汉形成了中央集权,君权再度高于民权,皇权高高在上,如此巨大,中国的民间力量和空间再次缩小。我研究先秦的兴趣主要是寻找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巨大的民间空间,和一度较大的民众权利。我给这次会议提供的文章题目原来叫《回到民权高于王权的时代》,徐景安先生把文章名字改了,我核心的思想是探讨民权这个问题。
  今天我们这个会就是一个民间的会议,我们的会有非常大的意义,就是重新恢复民间的思想文化,扩大民间力量的空间。这是我们应当重视的问题。中国的中央集权一直十分牢固,直到改革30年后的今天,政府的权力更加强大,民权日益缩小,就连毛泽东时代所有的民权也荡然无存。政府不仅拥有庞大的经济资源,也拥有强大的政治资源,这种模式是否能够继续走下去?这是摆在当前我们国家面前最大的问题。
  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回到历史,看看我们国家年轻的时代。中国现在已经像个老头子了,体制已经僵化了,思想也都结块了。回到年轻的时代看看,看看我们年轻时候是怎么样的,这就是东周时期,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君权相对薄弱的时候,大量的事例可以证明。比如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到,在春秋这一短短280多年的时间,轼君36,灭国52,就是说被杀掉的国君有36个,灭掉的国家有52个,这说明当时国君的地位并不是很牢固。这个历史时期的王权是很薄弱的。
  譬如,晋平公与群臣饮,喟然叹曰:“莫若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在一旁听后生气了,“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与壁”。师旷是晋国的太师,可能是最受尊重的大夫了。晋平公说一些狂妄自大的话,他就拿琴顶他。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当时的君臣关系,君王根本没有后来的至高无上的尊严。即使太师拿琴撞了晋平公,平公也没敢发怒,而是连赔不是。后来韩非子认为这是“平公失君道,师旷失臣礼”。
  法家文化的特点
  晋国应当说是个典型的法治国家,晋国最早把刑法铸在铜鼎上,法治这一传统也使晋国后来出现了“三家分晋”的局面。晋国的君权十分薄弱,最后终于导致三家大夫瓜分晋国。
  在这一时期,家族、亲情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公权力的约束。很多王公大臣都能做到铁面无私,秉公执法。譬如楚庄王时期的国相孙叔敖,就是被后人每每称道的贤相良臣。韩非子一书中记载:“孙相楚,栈车牝马,粝饭菜羹,枯鱼之膳,冬羔裘,夏葛衣,面有饥色,其俭逼下。” 一个国相过着如此简朴的生活,让那些下级官员都无地自容。
  晋国的大夫赵宣子向晋灵公推荐了韩献子(韩厥)任司马,推荐之后又怕韩献子徇私情,于是派自己的车夫去冲撞韩献子率领的队伍,韩献子把车夫抓起来就杀掉了。赵宣子由此才对自己推荐的官员放了心。
  一些带有法家色彩的人物,往往都具有这一特点。且不说后来的商鞅,就说早一点的吴起,就是个典型的法家人物,公私分明。鲁国对齐国作战,吴起杀妻以效鲁。吴起率魏军与中山国作战,军人有病疽者,吴起跪而吮其脓。
  这一时期不仅法家文化在发展,儒家文化也在诞生。儒家文化的特点是主张以礼治国和以德治国。儒家反对严刑峻法,主张实行道德仁义,忠厚仁爱。特别是儒家讲究亲情,重视孝悌,这一文化后来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导致中国后来成为一个血缘文化的国家,家庭与社会不分,公与私也不分,家天下盛行,裙带文化盛行。
  春秋战国这个时期,公私是非常分明的。为什么说今天的新法家有他们复兴的必要性?主要是新法家强调法的作用。你看今天的中国社会,走后门,拉关系,七大姑,八大姨,全是亲情文化的影响。所以中国今天恢复历史上的法家传统是很有必要的。
  尽管像李斯、韩非这样的后法家走向了崇尚王权和权术的极端,走向了以术治国的道路,这是后法家的弊端,但是我们要学习前法家的优点,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科技和民主政治时代,前法家的精神对今天的中国是十分宝贵的。
  法家应当说是平民阶级的代表,他们反对封建等级,反对贵族特权,反对血缘文化。这一势力的兴起,对中国当时的社会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在这一时期,中国向着两条线甚至几条线发展。在鲁国,由于它是周朝文化传统、周礼文化保存最好的国家,所以出现了儒家文化。
  墨家文化与儒文化有很大的相同之处,这就是尚仁重义。但墨文化又有很大的科技性。墨子是腾国人,在今天山东的南部,这个地方是古代车辆发明家奚仲的家乡,可能也是造弓者后羿的家乡。从现在看,山东南部这个地区在我国古代是个科技最发达的地方,出了很多能工巧匠。譬如鲁班可能是这个地方的人,墨子是这个地方的人,他们都具有高超的木匠工艺。并且,到了春秋末期,我国的商业社会出现了,贸易发展了,某些地区出现了城邦文化、商业文化和百工文化。
  百工的出现最能说明问题,百工是城市里的手工艺生产者,百工的力量有多大?最能说明百工力量的是周天子被驱赶。天子所在地的都城里,百工造反了,把周天子都赶跑了。墨家可能就是这一社会群体的代表。对于这一群体来说,传统的家族文化和氏族文化已经不适应了,于是出现了墨子的“兼爱”思想,大家来自五湖四海,走到一起来,要一视同仁,家族血缘关系开始淡化,兼爱、尚同文化开始出现。
  墨家的基本思想是“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你有能耐和本事,就可以做官和发财。从墨子到商鞅,到范雎,到韩非和李斯,这种思想一以贯之。但是,自商鞅以后,这一法家思想走上极端。在墨子的时候,他的思想还是儒法并包的,墨子是极其崇尚仁义的。但到了商鞅、韩非,仁义已经被排斥在外,秦国走上了一条完全崇尚力量、武力的道路。
  这种状况与当时战国的大环境有关。当诸侯国的一个共同权威周王朝衰微没落之后,韩非说了一句非常野蛮的话:“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战国后期,七国之间的竞争就只剩下武力和经济实力。国与国之间就是弱肉强食,没有道理可讲。今天的世界也是这样,美国攻打伊拉克就是这样。秦国这时走上了一条完全尚武、尚力的道路。韩非说得非常清楚,谁有能力,把别国打败,把财富抢过来,把权力夺过来,谁就是统治者。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法家的问题,它已经走了尚力和尚利的极端。与此同时,树立起一个绝对的不可一世的王权,后法家为中国的帝王中央集权专制立下了汗马功劳。韩非把以前的诸子批了一个遍。比如批管子,相权大于君权。后法家打造出一个至高无上的帝王权威。之后出现了焚书坑儒,文化大剿灭。从此中国就走上了君权至高无上的帝王专制道路。
  但话说回来,如果中国没有一个最大的统治权威,中国会长期陷入战国状态。中国出现中央集权的帝制皇权之后,就出现了以300年为轴心的王朝循环。每当一个大帝国建立之后,在中国版图之内的地域可以保证大约300年相对和平稳定的时期。
  看一下《左传》,就知道当时诸侯之间的征战多么频繁,就以左传前十年为例,十年间打了十一场仗。因此,我们是不是有理由这样思考:帝国模式是不是中华民族的必然选择。我们的祖先在这方面也是经过了艰难的选择和摸索,最后走上了这样一条道路。当然从今天的眼光看,这种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也是带来相当大的弊端的。
  今天发展到二十一世纪,怎么恢复当年一些好的东西?王权和专制现在来看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我们已进入公民社会的时代。中国今天应该怎样建设公民社会文化?怎样利用早期的诸子百家文化?
  荀子的思想特点
  最后我还要讲一下荀子。荀子是在战国末期出现的一个思想家,荀子的思想里儒法都有。从阶级属性来说,他是典型的封建贵族地主阶级的代表。荀子有着和墨子一样的亲士尚贤思想,譬如他说:“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朝无幸位,民无幸生,尚贤使能。”
  但他对封建等级制度的维护十分坚决,并且有着坚实的理论根据。在王制篇里,荀子这样说:“分均则不偏,势齐则不壹,众齐则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两贵不能相事,两贱不能相使,是天数也。”
  应当说中国学者对封建等级制论述最清楚的就是荀子。荀子从理论层面上为等级制奠定了哲学基础。荀子认为:“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尚书曰:‘维齐非齐’,此之谓也。”
  从以上论述,可以清楚地看出荀子是拼命维护封建贵族等级制的,他是坚决反对墨家思想的。他说:“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能以使下谓之君,君者,善群也。”
  人群分出等级制后,还要有维护等件等级制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礼和君。社会必须要有礼治,而礼是什么呢?荀子进行具体解释:“礼者治辩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所以得天下也,所以陨社稷也。故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
  有了礼,没有君,没有高明的领导人也不行。所以天下必须要有君王,“故天子唯其人,天下者,至重也,非至强莫之能任,至大也,非至辩莫之能分,至众也,非至明莫之能和。此三者非圣人莫之能尽。故非圣人莫之能王。”
  荀子到此为止,为极权专制阐明了理论基础。中国的王权政治到此已极尽完善。荀子对墨子称道的尧舜禅让制嗤之以鼻。在“正论篇”中,荀子说:“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由此可见战国时期的一场思想大辩论是十分激烈的,而这场辩论的结果就是以封建王权贵族制的胜利而告终。
  荀子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建立也是功不可没的。荀子在战国末期的出现,说明了这样一种潮流,即周文化经过700年的分化之后,又开始进行综合,但这种综合都是向封建极权专制方向进行的。
  这样一种状况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在战国时期没有出现陈胜吴广式的人民大起义,为什么各国没出现颠覆王权的平民起义?战国时期,楚国有庄蹻起义,为什么没有颠覆楚王统治?种种现象说明这一历史时期政治模式的局限性,超不出君权统治的范畴。到了秦汉以后,平民的权利更是匍匐到王权的脚下。
  为什么王权这么强大?我认为是国与国之间竞争的结果。凡是存在国家竞争,这个国家就需要坚强的王权,就需要王权专制。今天的世界,如果国与国之间竞争加剧,各国就必然出现强权政治。中美之间的竞争如果日趋激烈,中国的政治就会始终专制与强权。
  竞争时期不需要任何仁义道德,这就是秦国抛弃东方仁义的原因。西方的王权文化最后终于打败了东方的仁义文化,尚功、尚力文化终于战胜了尚礼、尚义文化。战国时期的齐国已经成为中国文化思想最发达的地区,当时中国思想文化最开放、最自由的地方就是齐国。但遭遇秦兵的一场围剿,道德文化暂时熄灭了。
  荀子认为最能打仗的军队是仁义之兵,是周文王、周武王那样的军队。但后来的历史证明,秦军是最能打仗的。历史并没有按照荀子想象的理论来进行。尚武尚力的丛林法则战胜了尚仁尚义的道德法则。
  当然, 秦汉以后又恢复了仁义文化。但仁义文化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即这样的国家无法抵挡外来的侵略。中国人在西方丛林法则面前,显得太文明了。这样一种文化体系,值得我们反思。五四运动以后,我国引进了西方的竞争文明,马克思的阶级斗争文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文明。但这种斗争文明也给今天的社会带来许多弊端,并且导致我国自身的仁义文明濒临丧失。
  我国今后到底要建立什么样的文化?如何才能做到既不失仁义,又能打仗?既有道德,又有竞争能力?我们需要建立这样的文化。
  仲大军的回应发言
  谢谢大家!我们所有的研究最重要的要素应当是史实,如果你对真实的历史不清楚,那么你所进行的评判可能都是不正确的。比如对孔子,孔子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个什么样的人?在汉代以后,把孔子的有些东西都走样了。孔子本人的确不是像后代遵奉的那样,孔子有句话,“贤者避世,其次必地,其次闭色,其次闭言”。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是极其污浊不堪的,正人君子根本难以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孔子不愿同这种社会同流合污。他是真正的民间学者,是中国社会独立不依的思想家,不是被当时统治者、官府拿来运用的文人。实际上孔子非常多的东西是独立意识,独立人格。所以,后人谈思想首先要把历史真相搞清楚。
  董仲舒把先秦的文化进行了删减和综合,用到汉代的和平时期。我们的文化,在西周、春秋战国八百年间进行了大分化之后,到了汉代被董仲舒重新综合起来了,它是各家的综合,当然对诸子百家进行了取舍,删减了约束王权的内容,更多采用了有利于维护王权的内容,淡化了法家思想,强化了儒家思想,淘汰了墨家思想。汉初的文化就是这样的特点。
  黎鸣先生是搞理工出身的,他非常注重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没有认识论、方法论就没法讲道理,思辨没法展开。但我要补充一点,我已经在一家电视台讲了二十集的墨子,我对墨子也做过很多研究,刚才由于时间的原因我没有展开。墨学理论不光是逻辑问题,还有他的实验精神和分析方法。你看墨子的科技水平,他和鲁班一样,都是能工巧匠,是中国最高明的工程师、建筑师。所以墨家主张生产和科技创造,如果沿着墨家的方法演进,中国传统的认识论会发生改变,伏羲、周易式的认识方法会转向实验分析,中国也会诞生物理学、化学等现代自然科学。但是这一文化精神和源流被战乱中断了。
  上次开会有人说墨子是印度人,外来人,我说完全不对,墨子出生是在山东滕县,当时的腾县地区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现在山东的南部地区,是中国古代科技最发达的地区,工艺最发达的地区,墨子就是这个地方的人。墨子不仅重理论,也重实践,中国的科技精神更多地来源于墨家,可惜这一源流被打断了。墨家学说和传统的流失,导致后来中国科技落后的问题。我们今天要恢复墨家文化的渊源,有人说日本传承了很多墨家的思想,所以日本今天有着这样的工业发达。
  关于刘利华教授和丁东先生所谈的个人主义、原子论和人权思想,我在研究先秦史时曾苦苦发掘我国早期的人权思想在什么地方?但是找不着,只能在孔孟、老庄里面找出一些个人自由主义,君子思想,非常符合现代人权精神的著述很少。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我们当年没有这样的思想和思想家吗?有个学者给我写文章说,亚里士多德比中国的先秦诸子高一千倍。我想,难道中国的学者就没有古希腊学者思想那么丰富吗?我认为是不对的。通过荀子对十二子的批判这一事例就知道当时的社会有多少思想。大家可以看一下,荀子批了十二个学者,在荀子看来,它嚣、魏牟、陈仲、史鰌、慎到、惠施、墨翟、田并、子思、孟子等都是“闻见杂博,欺惑愚众”、“纵情性,安恣睢,禽兽行”的狂徒和孤僻之人。那些搞自由主义、搞宗教、搞法家、搞名家的,在荀子来看都是荒诞不经的。当时的中国被称为诸子百家,也就是说至少有上百个思想家,为什么这么多思想者的思想今天没有留下来呢?只能有一个解释,那就是被后来的封建专制文化给枪毙了。
  我感觉中国现在的确要补充一下我们损失掉的原子文化,不能完全淹没在整体文化里面。源泉的问题要落实!
  魏汝久先生所提的问题也非常重要,他毕竟是一个法律工作者,所以更多地是从法律的角度看问题。如何看待中国的法制落后这个问题?我认为要更上一层楼。人类的历史,一种是法文化的模式,一种是义文化或者德文化的模式。我认为中国人聪明在哪?中国人没走法文化的道路,因为中国的先秦诸子看到,什么事儿都要靠法律、靠律师解决的时候,这个社会就堕落了,是没法挽救的。一个社会关键是看人心好不好,如果一个社会人心都坏了的话,你完全靠法律,也是解决不了层出不穷的恶的。
  中国走了一条“取法乎上”的道路,那就是强调道德品质。你必须首先做一个好人,善良的人,哪怕你是个奴才,但你必须做善事。有了这样一群人,还用法官干什么?这样就省去了非常多的麻烦。我之所以提到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在思考中国今后向哪里走?我们完全照搬西方的法文化,行不行?我们有传统的道德文化和仁义文化,这种道义文化在今后还能不能行得通?是义文化、仁文化还是法文化、利文化?
  毛泽东时候的文化,带有很多中国古代道德文化的特点,大家都学雷锋,批判自私自利,杀人放火的都没有了,法官和律师也用不着了。我们中国还能不能走这样一种文化?我觉得这是中国当前最大的思考。也许很多人认为这是不行的,在现代走不通。但是我觉得中国完全走西方的道路,也会带来很多的问题。
  最后,关于李延明先生讲的,中国的王权政治其实也有民主的问题。的确,王权政治中决不是没有民主,关键是在于帝王。传统的封建集权专制文化是不是没有民主?照样有民主。中国传统的这种王权政治需要分析。这是因为我国现在仍然处在权威政治的历史阶段,我们下一步怎么办?其实我研究古代历史最主要是为今天服务的,都是为今后改革走向来提供思考和服务的。
  中国今后的权威主义,如果打掉权威主义,实行原子文化,实行人权,实行西方式的民主之后,会把中国搞成什么样?是不是会像苏联一样被解体?这个是很重要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把民主引进来以后,是否能保证国家整体的完整?这是关键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大的模式进行转变的时候,我们大家怎么做?刚才杜光教授讲的,我非常赞成。我们必须要抛弃传统的从马克思那里学来的阶级斗争文化。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文化引进以后,导致中国社会的分裂和矛盾,激化得很厉害。现在要搞缓和,搞统一的和谐文化了,下一步怎么搞?就需要我们大家思考。
不会。我国会完全沦为欧美国家的殖民地。
首先,要实现君主立宪制,必须有统一的政体,群雄割据的局面只会让欧美国家各个击破,像印度一样,完全成为欧美原料供给地。
其次,通常实现君主立宪制的政体,往往之前就有对抗君主专制的体制存在,比如日本的幕府,英国的议会,中国历史上基本没出现过,在没有前例的情况下,如果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应该不会采取君主立宪制,因为这会让革命者有被君主复辟的危险。
最后,君主立宪制在中国能发生的唯一期望,就是光绪帝时期,可惜由于慈禧太后的专权,导致君主立宪制的改革失败。就历史而言,光绪帝时期,中国已经积贫积弱以久,即使成功变革,也不能完全改变中国当时的现状。
历史不能假设的,有太多的偶然因素了,正所谓蝴蝶效应。
看看印度的下场你就知道。
估计我们很悲哀,连日本的君主立宪制都行不通,毕竟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太多,而且完全是冷兵器时代,文化上正处于百家争鸣,很难形成统一的局面

中国古代有哪些知音的故事~?

管鲍之交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一位名叫管仲,另外一位叫鲍叔牙。

管仲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他还要奉养年迈的母亲。鲍叔牙知道了管仲的境况后,想帮帮他。于是,鲍叔牙就邀管仲一起去做生意。虽说是两人一起合伙做生意,但是,管仲没有钱,所以,生意的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出资的。当生意赚了钱之后,两人分红,每次,管仲拿的都比鲍叔牙多。

对于分红的事,鲍叔牙的仆人很不解,他问鲍叔牙道:“老爷,这个管仲真是奇怪。每次做生意,他就象征性地拿那么点本钱,比老爷您少那么多,为什么每次分红的时候,他却都要拿得比老爷您还多那么多啊?”

鲍叔牙对仆人说:“不可以这么说!管仲有他的难处啊。他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他多拿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

有一年,齐国有了战事,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在战场上,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远远地躲在最后面。

一起战斗的同伴都骂管仲道:“管仲这家伙,真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听大家这么说管仲,鲍叔牙马上替管仲说话:“各位战友,你们都误会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是孝顺的人,他要留着自己的命,战后好照顾老母亲呀!”

管仲听到鲍叔牙的话之后,非常感动,他当众说到:生我养我的是我的父母,真正了解我的人,可是鲍叔牙呀!”

后来,齐国的国王死掉了,太子诸儿当上了国王。诸儿每天只知道吃喝玩乐,不做正事。基于对局势的准确预判,鲍叔牙认为齐国一定会发生内乱,于是,他就和齐公子小白逃到莒国。这个时候,管仲则随着齐公子纠逃到了鲁国。

不久之后,齐王诸儿被人杀死,齐国发生了内乱。管仲想杀掉公子小白,让公子纠执掌齐国的大政。管仲在射杀公子小白的时候,定位不准,把箭射偏了,公子小白没死。

后来,鲍叔牙和公子小白比管仲和公子纠提早回到了齐国,公子小白做了齐国的国君。公子小白即位掌权后,他决定任命鲍叔牙为齐国的宰相。鲍叔牙却对公子小白说:“管仲各方面的才能都胜过我,大王您应该请他来当宰相!”

公子小白一听,十分生气,他对鲍叔牙说道:“管仲要杀我,他是我的仇人。你竟然让我请他来当宰相!……”公子小白还没说完,鲍叔牙即禀到:“大王,管仲要射杀您,这不能怪他。他也是为了帮助他的主人公子纠才这么做的呀!”

公子小白听了鲍叔牙的话,就请管仲回来当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帮公子小白把齐国治理的非常好呢!

后来,大家在称赞朋友之间有很好的友谊时,就会说他们是“管鲍之交”。公子小白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管仲就是“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国名相。关于管仲,孔子曾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知音之交

春秋时,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他还是对自己的技艺不满意,他总觉得,自己还无法用手中的琴出神入化地表现出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俞伯牙的老师知道后,带着他,乘船来到东海的蓬莱岛。老师让俞伯牙欣赏自然界的大好风光、优美景色,让俞伯牙倾听大海潮起潮落的声音、汹涌波涛的动静。俞伯牙观见碧浪滔天、海潮涌动、浪花飞溅;海边飞鸟翻飞,鸣声入耳;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俞伯牙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但是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他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心中难眠无奈苦恼。

一天夜间,俞伯牙乘船游览,面对着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心情大畅,马上取来鸣琴,弹奏起来。这琴声悠扬,播散四野。忽然,俞伯牙感觉有人在听他弹奏。俞伯牙停了手,往私下看了看,发现一位樵夫站在岸边。俞伯牙礼请樵夫上船稳坐,自己继续弹奏未竟的曲子。

俞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正情动处,樵夫道:“此处雄伟而庄重,好像耸入云端的高山一样!”俞伯牙微微点头,继续弹奏,当他的曲子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宽广浩荡,好像滚滚流水在眼前,身处无边海边一般!”

俞伯牙听言,激动地说:先生真是我的知音啊!”这位樵夫就是钟子期。后来钟子期早亡,俞伯牙得悉后,他就在钟子期的坟前轻抚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摔琴而去,终生不再鼓琴。

俞伯牙、钟子期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的美妙乐曲至今还萦绕在人们的心底耳边。那种知音难觅,知己难寻的故事却世世代代为人们所艳羡.

世上像俞伯牙与钟子期一般的知音朋友实在是太少了。唐代诗人孟浩然曾叹曰:“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唐诗人贾岛却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无眠之夜也曾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知音之交的典故出自《列子·汤问》: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舍命之交

春秋时,楚庄王招贤。西羌积石山,有一贤士左伯桃,年近四旬,未尝出仕。后左伯桃听得楚庄王慕仁好义,乃携书一囊,辞别邻友,径奔楚国。

左伯桃迤俪来到雍地,时值隆冬,风雨交作。左伯桃冒雨迎风,行了一日,衣裳都沾湿了。天色昏黄,他走向村间,欲觅宿处,远远望见竹林之中,破窗透出灯光,径奔过去。

左伯桃轻叩柴门,有一人启户而出。左伯桃施礼曰:“小生西羌左伯桃。欲往楚国,中途遇雨,无旅邸之处。求借一宵,未知可否?”那人闻言,答礼云:“兄台无须多礼,容我取火烘衣,共坐闲话。”

当夜烧竹为火,那人炊办酒食,意甚勤厚。伯桃乃问姓名。那人曰:“小生羊角哀,独居于此,平生酷爱读书。今幸遇贤土远来,但恨家寒,乏物款待。”伯桃曰:“阴雨之中,得蒙遮蔽,更感佩一饮一食!”

当夜,二人抵足而眠,共话学问。比及天晓,淋雨不止。角哀留伯桃在家,尽其所有相待,结为昆仲,伯桃年长为兄。雨止道干,伯桃曰:“贤弟有王佐之才,抱经纶之志,不图竹帛,甘老林泉,深为可惜。”

角哀曰:“非不欲仕,但未得其便。”伯桃曰:“今楚王虚心求士,贤弟既有此心,何不同往?”角哀曰:“愿从兄长之命。”遂收拾路费粮米,二人同往南方进发。行不两日,又值阴雨,盘赉罄尽,只有行粮一包,二人轮换背负。

其雨未止,风又狂作,变为一天大雪。二人行过歧阳,道经梁山路,问及樵夫,答说:“此去百余里,并无人烟,荒山旷野,狼虎成群,且休前去。”伯桃与角哀曰:“贤弟心下如何?”角哀曰:“自古道生育命。既然到此,只顾前进。”又行了一日,夜宿古墓中,衣服单薄,寒风透骨。

次日,雪越下得紧,厚可盈尺。伯桃受冻不过,曰:“此去百余里,绝无人家;行粮不敷,衣单食缺。若一人独往,可到楚国;二人惧去,纵不冻死,亦必饿死。我将身上衣服给你,贤弟可独携此粮,强挣而去。我行不动了,宁可死于此地。待贤弟见了楚王,必当重用,那时却来葬我。”

角哀曰:“焉有此理?你我虽非同胞,义气过于骨肉。我安忍独去?”遂不许,扶伯桃而行。行不十里,伯桃曰:“风雪越紧,如何去得?且于道旁寻个歇处。”

路边一株枯桑,颇可避雪,那桑下止容得一人,角哀遂扶伯桃入去坐下。伯桃命角哀敲石取火,热些枯技,以御寒气。比及角哀取了柴火到来,只见伯桃脱得赤条条地,浑身衣服,都做一堆放着。

角哀大惊,曰:“吾兄何为如此?”伯桃曰:“吾寻思无计,贤弟勿自误了,速穿此衣服,负粮前去,我只在此守死。”角哀抱持大哭曰:“吾二人死生同处,安可分离?”

伯桃曰:“若皆饿死,白骨谁埋?”角哀曰:“若如此,弟情愿解衣与兄穿了,兄可负粮去,弟宁死于此”伯桃曰:“我平生多病,贤弟少壮,更兼胸中之学,若见楚君,必登显宦。我死何足道哉!”

角哀曰:“令兄饿死桑中,弟独取功名,此大不义之人,我不为。”伯桃曰:“我自离积石山,至弟家中,一见如故。知弟胸次,以此劝弟求进。不幸风雨所阻,此吾天命当尽。若使弟亦亡于此,乃吾之罪也。”

言讫,欲跳前溪觅死。角哀抱住痛哭,将衣拥护,再扶至桑中。伯桃把衣服推开。角哀再欲上前劝解时,但见伯桃神色己变,四肢撅冷,一不能言,以手挥令去。

角哀寻思:“我若久恋,亦冻死矣,死后谁葬吾兄?”乃于雪中再拜伯桃而哭曰:“不肖弟此去,望兄阴力相助。但得微名,必当厚葬。”伯桃点头半答,角哀取了衣粮,带泣而去。

伯桃死于桑中。角哀捱着寒冷,半饥半饱,来到楚国。次日入城,问人曰:“楚君招贤,何由而进?”人曰:“宫门外设一宾馆,令上大夫裴仲接纳天下之士。”

角哀径投宾馆前来,正值上大夫下车。角哀乃向前而揖,裴仲见角哀衣虽蓝缕,器宇不凡,慌忙答礼,问曰:“贤士何来?”角哀曰:“小生羊角哀,雍州人。闻上国招贤,特来归投。”

裴仲邀人宾馆,具酒食以进,宿于馆中。次日,裴仲到馆中探望,将胸中疑义盘问角哀,试他学问如何。角哀百问百答,谈论如流。裴仲大喜,入奏庄王,王即时召见,问富国强兵之道。角哀首陈十策,旨切当世之急务。庄王大喜!设御宴以侍之,拜为中大夫,赐黄金百两,彩缎百匹。

角哀再拜流涕,庄王大惊而问曰:“卿痛哭者何?”角哀将左伯桃脱衣赠粮之事,一一奏知。庄王闻言,为之感伤。诸大臣旨为痛惜。元王曰:“卿欲如何?”角哀曰:“臣乞告假,到彼处安葬伯桃,回来再事大王。”庄王遂赠己死伯桃为中大夫,厚赐葬资,仍差人随角哀车骑同去。

角哀辞了庄王,径奔梁山地面,寻旧日枯桑之处。果见伯桃死尸尚在。角哀乃再拜而哭,呼左右唤集乡中父老,卜地于浦塘之原:前临大溪,后靠高崖,左右诸峰齐抱,风水甚好。遂以香汤林浴伯桃之尸,穿戴大夫衣冠;置内棺外椁,安葬起坟;四周筑墙栽树;离坟一十步建享堂;塑伯桃仪容;立华表,柱上建牌额;墙侧盖瓦屋,令人看守。造毕,设祭于享堂,哭泣甚切。乡老从人,无不下泪。祭罢,各自散去。




1.伯牙子期。

古时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

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

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伯牙绝弦,到底是因为懂他的人不在了,还是因为钟子期不在了。

可是那个时候,钟子期就是懂他的人。

2.李世民和长孙无忌,李世民娶了长孙无忌的妹妹,长孙无忌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在李唐王朝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功不可没。两人关系十分好。

3.“桃园结义”

桃园三结义最初是小说《三国演义》里记载的故事,述说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4.“管鲍之交”

“管鲍”,是指公元前7世纪中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鲍叔牙,他们俩是好朋友。管仲比较穷,鲍叔牙比较富有,但是他们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

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5.刎颈之交”

战国时,赵国宦者令缨贤的门客蔺相如,受赵王派遣,带着稀世珍宝和氏璧从邯郸出发出使秦国。他凭着智慧与勇气,完璧归赵,得到赵王的赏识,封为上大夫。

后来,秦王又提出与赵王在渑池相会,想逼迫赵王屈服。蔺相如和廉颇将军力劝赵王出席,并设巧计,廉颇以勇猛善战给秦王以兵力上的压力,蔺相如凭三寸不烂之舌和对赵王的一片忠心使赵王免受屈辱,并安全回到邯郸。赵王为了表彰蔺相如,就封他为上卿,比廉颇将军的官位还高。

这下廉颇可不乐意了,他认为自己英勇善战,为赵国拼杀于前线,是第一大功臣,而蔺相如只凭一张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廉颇很不服气,就决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便处处回避与廉颇见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称病不出。有一次,蔺相如有事出门在回车巷遇到廉颇。廉颇就命令手下用各种办法堵住蔺相如的路,最后蔺相如只好命令回蔺相如府。廉颇就更得意了,到处宣扬这件事。

蔺相如的门客们听说了,纷纷提出要回家,蔺相如问为什么,他们说:“我们为您做事,是因为敬仰您是个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现在您居然对狂妄的廉颇忍气吞声,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听了,哈哈一笑,问道:“你们说是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将军厉害?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么怕廉颇呢?秦国现在不敢来侵犯,只是慑于我和廉将军一文一武保护着赵国,作为赵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顾国家的江山社稷呢?”

廉颇听说后,非常惭愧,便袒胸露背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向蔺相如请罪。从此,他们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齐心为国效力。

1、满汉友谊之绝唱。

纳兰性德最看重的知音毫无疑问是顾贞观。

康熙年间,顾贞观的好友诗人吴兆骞曾被清初冤案牵累流放塞外二十多年,纳兰性德得知此事后,毅然挺身而出用他的智慧和真诚历尽艰难营救了吴兆骞回京,不仅维护了正义,也为挚友顾贞观完成了极力想实现但无力实现的心愿,一时传为美谈。

《金缕曲·赠梁汾》中写道:“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然诺重,君须记。”,词中率真地表露了纳兰性德对荣华利禄的冷眼蔑视、对黑暗现实的清醒认识的和对高尚情操的执着追求,同时披肝沥胆地表达了对朋友生死不渝的真挚友情。

2、诗僧茶圣忘年之交

知音的最高境界,生相知、死相随,生死不谕。

陆羽与皎然的“缁素忘年之交”,就达到了的这个高度。在安史之乱后,陆羽避难途径湖州,借宿于妙喜寺,有缘结识皎然,两人相见恨晚。当时皎然已四十多岁,茶道顶尖高手,他以佛道如茶道,提出“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他将年轻的陆羽引见给江南名士,带他实地考察各地茶叶,后来还帮助他完成了巨著《茶经》。

大历四年,皎然为陆羽建成苕溪草堂,亲自远赴苏南把他请回湖州;建中年间,陆羽远赴江西上饶开山种茶,皎然不顾自己已70高龄,亲自到上饶邀请他重回湖州。不久,皎然就在妙喜寺圆寂了,后来陆羽病逝后也葬于此,其坆茔与皎然的砖塔隔山相望,长叙友情。

3、不平则鸣,感慨悲歌

孟郊一生穷困潦倒,早年曾经在嵩山游学,学成后游历京城为韩愈所赏识。孟郊四十岁后进入仕途,到江苏任职,韩愈作诗相送,写下了“物不平则鸣”的诗句,在孟郊的孩子不幸夭折的时候,韩愈写诗安慰他,充分表达了对孟郊的理解和关心,孟郊有许多诗都表示对韩愈知遇之情的感激与敬意。孟郊亡故后,韩愈为他撰写了墓志铭。

4、“蛤蟆”与“蛇”

苏轼和黄庭坚在京城当官的时候就经常诗酒唱和,苏轼写《送杨孟容》一诗时,自称仿效黄庭坚,黄庭坚用原韵和诗一首,在诗的末尾幽默地开起了玩笑,说自己的才华不及苏轼,如果自己的小儿子能到苏家当女婿实在是件幸事。黄庭坚老家盛产双井名茶,他得到后马上分送给苏东坡,并写诗相赠。苏东坡作画黄庭坚也有题画诗赠送,苏轼病逝后黄庭坚十分怀念,写了悼念苏轼的诗。

苏轼的《寒食贴》为天下行书第三,而《寒食贴》的后序就是黄庭坚写的

5、天造地设,金石奇缘

李清照和赵明诚,一个是吏部员外郎的女儿,一个是吏部侍郎的儿子,称得上天造地设的一对。夫妻俩也“志趣相投”,都好读书,诗词唱和,共同收集金石古玩,校勘题签,赵明诚编著的《金石录》,便是由两人长期共同搜集整理古籍器皿精心考证而完成的。

1.“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指魏末晋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嵇康等七人相与友善,常一起游于竹林之下,肆意欢宴。

后遂用“竹林宴、竹林欢、竹林游、竹林会、竹林兴、竹林狂、竹林笑傲”等指放任不羁的饮宴游乐,或借指莫逆的友情。

2.“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3.“桃园结义”

桃园三结义最初是小说《三国演义》里记载的故事,述说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4.“管鲍之交”

“管鲍”,是指公元前7世纪中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鲍叔牙,他们俩是好朋友。管仲比较穷,鲍叔牙比较富有,但是他们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中国代代流传的佳话。

在中国,人们常常用“管鲍之交”,来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5.“刎颈之交”

刎颈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赵国宦者令缨贤的门客蔺相如,受赵王派遣,带着稀世珍宝和氏璧从邯郸出发出使秦国。他凭着智慧与勇气,完璧归赵,得到赵王的赏识,封为上大夫。

后来,秦王又提出与赵王在渑池相会,想逼迫赵王屈服。蔺相如和廉颇将军力劝赵王出席,并设巧计,廉颇以勇猛善战给秦王以兵力上的压力,蔺相如凭三寸不烂之舌和对赵王的一片忠心使赵王免受屈辱,并安全回到邯郸。赵王为了表彰蔺相如,就封他为上卿,比廉颇将军的官位还高。

这下廉颇可不乐意了,他认为自己英勇善战,为赵国拼杀于前线,是第一大功臣,而蔺相如只凭一张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廉颇很不服气,就决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便处处回避与廉颇见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称病不出。有一次,蔺相如有事出门在回车巷遇到廉颇。廉颇就命令手下用各种办法堵住蔺相如的路,最后蔺相如只好命令回蔺相如府。廉颇就更得意了,到处宣扬这件事。

蔺相如的门客们听说了,纷纷提出要回家,蔺相如问为什么,他们说:“我们为您做事,是因为敬仰您是个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现在您居然对狂妄的廉颇忍气吞声,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听了,哈哈一笑,问道:“你们说是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将军厉害?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么怕廉颇呢?秦国现在不敢来侵犯,只是慑于我和廉将军一文一武保护着赵国,作为赵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顾国家的江山社稷呢?”

廉颇听说后,非常惭愧,便袒胸露背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向蔺相如请罪。从此,他们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齐心为国效力。

春秋时期的燕国人羊角哀和左伯桃,不仅是好朋友,而且都是品德高尚、有才华的人。因听说楚庄王是一个明君,他俩一同到楚国去寻找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不料在路途中遇到暴风雪,陷于茫茫荒原。寒冷、饥饿使左伯桃病倒了,羊角哀说:“要死就死在一块,我扶你走吧!”两天后,羊角哀也精疲力竭了,好不容易才把左伯桃扶到一棵两人合抱的空心树下,暂避风雨。左伯桃气喘吁吁地说:“兄弟,荒原千里,风雪无边,与其两人冷饿而死,不如救活一个。”羊角哀说:“你放心,我背也要把你背到楚国去。”左伯桃举起双手,搭在羊角哀的双肩上深情地说:“你的心意我领了,救民于水火之中是我俩的共同理想,不论这个理想是咱俩共同实现,还是你一个人去实现,都算达到目的了,你说是不是?”两人真诚相让,最后还是左伯桃说服了羊角哀。羊角哀到楚国见到楚王后,立即带人回到荒原。这时左伯桃已冻死在空树洞里。他埋葬了朋友的尸体,痛哭而别。每逢左伯桃的忌日,羊角哀总是朝着左伯桃遇难的荒原方向深深一拜,心中默默祷告:“伯桃,我一定要实现咱俩的理想。”

昔时,齐国有管仲,字夷吾;鲍叔,字宣子,再个自幼时以贫贱结交。后来鲍叔先齐桓公门下信用显达,举荐管仲为首相,位在己上。两人同心辅政,始终如一。管仲曾有几句言语道:“吾尝一战一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吾尝一仕一见逐,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也。吾尝与鲍叔谈论,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有利不利也。吾尝与鲍叔为贾,分利多,鲍叔不以为贪,知我贫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所以古今说知心结交,必曰:“管鲍”。今日说两个朋友,偶然相见,结为兄弟,各舍其命,留名万古。http://bbs.gamesoft.com.cn/dispbbs.asp?boardID=1&ID=16787

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如果回到春秋战国,美国最像是哪个诸侯国?

春秋战国时期,在文化上,给人的印象便是诸子百家,各争其理,学派争论剧烈的时代;政治上,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的故事不断上演。如果回到春秋战国,你会觉得美国最像是哪个诸侯国?

美国这个国家的历史也就才两百多年,能够拿得出来的文化屈指可数,大多数文化都起源于欧洲,跟中国的五千年比较起来,就是一个两三岁孩子和一个二三十岁的青年人的差距。

美国最近与中国的外贸战争,从最开始两国之间的摩擦已经升级为世界级的外交战争,美国人不惜动用各种力量来扼制中国的发展,甚至要求“重新审查中国WTO组织成员国身份”,可惜的是这种居心被70个成员国一致否决。

美国人又从中国学到了“远交近攻”的策略,试图和谐欧盟与美国的关系,在中国之外的区域推行零关税,以此封锁中国。这样的事件最近日趋频繁,国际之间隐藏着一股暗流,各家力量皆在暗自较劲。若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关系来看待这场事件,美国在其间像是哪个诸侯国呢?

那便是郑国。郑国这个国家建国时间很晚,大约是在周宣王、周幽王时代,即是姬周家族即将面临镐京之乱的时候,郑国才在镐京附近区域建立国家。

而后郑国人扶持周平王东迁洛邑,郑国人在虢、虞、郐等国夹杂之间建立新国家,在这样曾经是别人的土地上,郑国既有周天子的支持,又有两代励精图治的国君,很快就在第三代国君郑庄公的时代,郑国就逐渐强大起来,成为这个地区不可小觑的诸侯国,这跟美国当年的建国史就非常相似了。

与之相似,现在的美国人也是在西班牙、葡萄牙、英格兰等等列强的夹缝中生存数年而后才独立成国。

我觉得美国更像是赵国吧,虽然财力雄厚也很有资本人才济济,但是最后终究会被秦国一统天下。
美国最像魏国,军事和经济在诸侯国中很强,但是因为经常挑起战争,导致魏国逐渐败落了。
我觉得美国很像当时的齐国楚国这些国家吧,虽然历史比不上他们那么悠久,但是喜欢到处惹是生非是真的。
我认为应该秦国吧,不得不说美国的野心真的很大。
本文标题: 现在的世界就好比中国战国列强时代,美国就好比秦国,中国好比齐国,有没有很像 谁能够一统天下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4497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王者荣耀以历史名人命名,10年后的李白还是诗仙吗希腊城邦特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