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钱穆还有很多人一致很多次都提到,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最黑暗的时期 之一都不用

发布时间: 2021-07-09 21:02:3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9

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领土面积最宽阔的朝代,它存活了多少年?1、以1206年成吉思汗称汗算起,到1368年元顺帝逃出大都,共计162...

为什么钱穆还有很多人一致很多次都提到,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最黑暗的时期 之一都不用

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领土面积最宽阔的朝代,它存活了多少年?

1、以1206年成吉思汗称汗算起,到1368年元顺帝逃出大都,共计162年;
2、以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算起,到1368元顺帝逃出大都,共计97年。
至于北元,有1402年鬼力赤取消元国号为尾声,也有1634年林丹汗病死打草滩为尾声。
元朝作为大一统王朝延续了89年(南宋灭亡),作为中原王朝延续了134年(金朝灭亡),元国号延续了131年(鬼力赤取消元国号),蒙古大汗世系延续了428年(林丹汗病死打草滩)。
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统治者忽必烈(即元世祖)于1271年所建,1279年灭南宋,定都于大都(现北京市)。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除了蒙古人其它民族都是最低等,特别是汉人的命相当与一头牛.钱穆等国学大师对把蒙古的黑暗统治叫做没有制度的法术.章太炎认为蒙古统治时期应该为蛮夷史.

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军攻陷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虏5岁的宋恭帝及谢太后。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战消灭了南宋最后的兵力,陆秀夫背着8岁的小皇帝宋幼主赵昺投海而死,南宋灭亡。元朝遂占领全中国。

之后,元军曾入侵周边一些地区,如越南和日本等,其中以入侵日本的战争最为着名,通常认为台风(日本人称之为“神风”)是造成失败的最大原因。

元朝中期

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对孔子的家族、弟子等加封了种种称号。

延佑二年(1315年),元仁宗下令恢复科举制度,将儒家学说中的程朱理学定为考试的主要内容。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元朝(以及其后的朝代)的官方思想。

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下令编成并颁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条。

至正三年(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辽史、金史、宋史三史,至1345年修成。

元朝灭亡
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一说1271年建立,定国号为元),又称大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1279年统一全国。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范围内。1368年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灭亡。北迁的元政权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国号,与明朝对峙,史称“北元”。元朝自成吉思汗起历经十五帝163年,自忽必烈定国号起,历十一帝98年。
大元(正式国号)简介元朝与四大汉国全盛时期的疆域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奉孛儿只斤铁木真为大汗,汗号成吉思汗,大蒙古国(亦称蒙古汗国)建立。蒙古汗国在1259年因蒙哥汗的去世而分裂为大汗之国(后来的大元)和四大汗国(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和察合台汗国),四大汗国名义上服从蒙古大汗(大元皇帝)宗主权,实际上各自为政。至元八年(1271),元薛禅汗(庙号世祖)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 1218年蒙古灭西辽(喀剌契丹王朝),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国,1246年招降吐蕃,1253年灭大理,至元十三年(1276)攻陷宋朝首都临安,至元十六年(1279)在崖山消灭南宋残余势力。 成吉思汗时,蒙古没有固定的首都。1235年,窝阔台汗建都哈尔和林(今蒙古国境内)。1263年,元世祖忽必烈定都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至正九年(1272)定都燕京,称为大都(今北京),大元的统治中心大部转移至中原。 大元的疆域空前广阔,今天的东疆、西藏、外蒙古、云南、东北、澎湖及南海诸岛,都在大元统治范围之内,还包括西伯利亚大部分(一说东到白令海)、锡金、不丹、克什米尔东半部、缅甸北部、泰国北部、老挝、朝鲜东北部。领土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公里(一说2200万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国家。元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国土面积最大的的朝代,是前朝的几倍。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同年,明军攻破大都,元图干铁木耳汗仓皇北逃。北迁的元政权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国号,与明朝对峙,史称“北元”。
  元朝存在了97年。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统一帝国,定都大都(今北京)。
  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先后消灭金朝、西夏、大理等政权。1276年攻占临安,南宋覆亡。1279年经崖山海战后消灭南宋残余势力,完全统一中国,结束了自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局面。
  元朝疆域空前广阔,北至北海、东到日本海,在澎湖列岛设置巡检司。元朝实行一省制,在中央设中书省,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处理政务。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中国行省制度之先河。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较繁荣,其整体生产力不如宋朝,期间出现了元曲和散曲等文化形式。
  元朝建立后持续对外扩张,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东南亚诸国时屡遭失利,其中在元日战争中战败。元朝中期皇位更迭频繁,政治始终未上正轨,经济有所发展但未能恢复到宋朝时期水平。后期统治腐败,宰相专权内乱频发,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
  1368年,朱元璋领导农民军攻占南京,随后北伐占领大都,元朝灭亡。此后元朝政权退居漠北,史称“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夺政权建国“鞑靼”,北元灭亡。
只有200多年的历史吧,具体还需要查查资料。

为什么大家纷纷记得起东汉末年过后的三国,却无人问津五代十国呢?


五代十国和东汉末年同为乱世,有着众多的共同点。但是,它们也有着自己的时代特色,给后人留下了不同的印象。那么,为什么东汉末年的存在感一直很高,而五代十国却无人问津呢?下面我将详细介绍:

历史上最有魅力的时代


东汉末年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魅力时代,体现在各个方面。首先,这一时期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巨人,曹操和诸葛亮是最典型的代表,他们的身上同时具备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的卓越才能,受到人们无限的崇敬!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曹操)

其次,这是一个英雄不论出处的时代,曹操是宦官之后,依然能得到众人的拥护,张辽、郭嘉这样的奇才开始时都不是曹操的人,但是他们投靠曹操后并没有遭到冷遇,后来都建立了功勋。

最后,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特殊的人物,比如关羽和刘备,他们对义气的推崇影响着千千万万年轻的中国人,《三国演义》中对其艺术加工后更广为流传。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关羽)

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

据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论述,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他指出:

黄河流域的民众,经黄巢、秦宗权大乱之后,继续还是经受武人、胡人的不断争夺,横征暴敛,火热水深,几乎难以想象,难于形容。·····在政事极端无望之下,还有一个冯道。民生其间,直是中国有史以来未有之惨境。


的确如此,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各种道德沦丧的事情,比如后粱太祖朱温对儿媳的霸占,朱温又被其子朱友珪杀掉,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少有。

(后梁太祖朱温)

另外,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献地求荣,甘愿做“儿皇帝”的行为也是这时的一个奇观。

最后,这一时期的落后不仅仅体现在政权的频繁更迭上,还体现在文化的停滞状态。在我国历史上,几乎每个时代都出现过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比如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汉代的董仲舒,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曹操、王弼等,隋唐时期的李白,宋朝的朱熹,元朝的关汉卿,明朝的王阳明,清朝的黄宗羲等等。但是,五代十国没有一个非常出名的文化巨人,这是令人悲哀的!

(元朝大剧作家关汉卿)

也有朋友认为将其与大一统王朝比较有欠妥之处,但是我们将其与我国历史上的其他乱世相比较,就会发现五代十国依然是文化大师最少的时代,所以它的无人问津是不无道理的。

结语

东汉末年和五代十国都是我国历史上典型的乱世,对于大一统帝国是一种破坏。但是二者又有着明显的不同,一个存在感始终很高,一个却无人问津。我认为与他们时代产生的人物、发生的事件、造成的影响等有着重要的关系。

因为三国时期比较有意思,出现了很多人才,比起五代十国是很突出的。
因为东汉末年的三国出现了无数的英雄豪杰与出名的谋士,从5代10国一直都是战乱不堪,没有出现非常有名的人。
这是因为5代10国时期非常的混乱,而且没有一个明确的政权,并且还有很多游牧民族进入到了中原地区,所以人们对这一段历史不愿意多提。

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土地面积最大

元朝。

疆域

1279年,元世祖攻灭南宋一统中国,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记载,汉地、漠南、漠北、东北(包括外东北和库页岛)、新疆东部(元初据有塔里木盆地西抵葱岭)、青藏高原、澎湖群岛、济州岛及南海诸岛皆在元朝统治范围内。

自灭南宋后虽然多次对日本、缅甸、安南、爪哇等国有所冲突,然而疆域大体趋于稳定,1310年元武宗时期,元朝与察合台汗国瓜分窝阔台汗国,元朝取得窝阔台汗国的漠西领土,国土面积达1372万平方公里(北疆以北纬55°为界),若北疆延伸至北冰洋则有2267万平方公里。

扩展资料

元朝历史

蒙古扩张元太祖成吉思汗元太祖成吉思汗蒙古人的直系祖先是和鲜卑、契丹人属同一语系的室韦各部落。

隋唐时,他们分布在契丹之北、鞑靼之西、突厥之东(洮儿河以北,东起嫩江,西至呼伦贝尔)的广大地域。

曾受突厥的统治,突厥人多称之为达怛(鞑靼),唐朝贞观年间,突厥势衰,后室韦人臣服于唐,继突厥而起的回鹘政权崩溃后,室韦—达怛人大批进入大漠南北。

大约在9至11世纪,其中的一支蒙兀室韦,从望建河下游之东逐渐西迁,到了斡难河、克鲁伦河和土剌河三河的上源一带,分成尼鲁温蒙古和迭儿列斤蒙古两大支,合称为合木黑蒙古,其中包括许多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

合木黑蒙古之外,当时在蒙古高原活动的,还有蔑儿乞、塔塔儿、克烈、乃蛮、斡亦剌等部,所有这些氏族部落,先后都受到辽和金的统治,蒙古部落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到12世纪时,大部分从事狩猎游牧,只有少数部落经营农业。

不过这时,他们通过同中原的贸易获得了大量铁器,从而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阶级的分化更加明显,为了掠夺更多的财富,各个部落的奴隶主互相展开战争,蒙古高原地区的众多蒙古部落原为金朝的臣属。

随着金的衰落,蒙古部落也开始壮大起来,逐渐脱离金政权的统治,金泰和四年(1204年),蒙古诸部领袖铁木真通过战争统一了蒙古高原各蒙古部落。

金泰和六年(1206年),铁木真被各部落推举为“成吉思汗”,建立政权于漠北,蒙古帝国成立,国号大蒙古国,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蒙古汗国成立后,不断发动侵略战争扩张其疆域。

元世祖忽必烈人物生平

潜邸岁月忽必烈生于金贞祐三年(1215年)9月23日,是铁木真之孙,拖雷的第四子,母亲为唆鲁禾帖尼。

忽必烈还在潜邸时,就已结识中原文士,熟悉中原汉地的情况,在他的王府中,聚集了一大批以汉族为主的知识分子,成为忽必烈的幕僚,早在窝阔台大汗时期就已投靠蒙古贵族的汉族知识分子窦默和姚枢等先后被忽必烈招聘重用。

窦默为忽必烈讲解三纲五常、正心诚意之说;姚枢为忽必烈讲解儒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忽必烈在和林结识的僧人子聪(后赐名刘秉忠),是一个于书无所不读、论天下事如指掌的人,由于他博学多能,善于出谋划策,深受忽必烈重视。

南宋淳佑十年(1250年),他向忽必烈上万言策,提出:治乱之道,系乎天而由乎人,以马上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主张改革当时的弊政,减赋税差役,劝农桑,兴学校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孛儿只斤·忽必烈



元朝。

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建国时领有大漠南北与林木中地区(即尼布楚地区),经由历代蒙古诸汗的经营及三次西征后,疆域东起日本海、东海,西抵黑海、地中海地区,北跨西伯利亚,南临波斯湾,建立起横跨亚欧大陆的超级大国。

成吉思汗时期分封东道诸王与西道诸王,东道诸王是铁木真之弟,大多分封于塞北东部与东北地区,从属性较强;西道诸王则是铁木真之子,其中分封长子术赤于咸海、里海、巴尔喀什湖以北的钦察草原,后由拔都建立钦察汗国。

封次子察合台于锡尔河以北的西辽旧地,史称察合台汗国;三子窝阔台分封于乃蛮旧地,后由海都建立窝阔台汗国;塞北、汉地、东北、青藏及新疆东部则由幼子拖雷获得,后由元朝直辖。

1310年元武宗时期,元朝与察合台汗国瓜分窝阔台汗国,元朝取得窝阔台汗国的漠西领土,国土面积达1372万平方公里 (北疆以北纬55°为界),若北疆延伸至北冰洋则有2267万平方公里 。

扩展资料:

清朝疆域极盛时期总面积可达1316万平方公里,至晚清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缩水至1135万平方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大陆海岸线1.8万多千米,岛屿岸线1.4万多千米,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千米。海域分布有大小岛屿7600多个,其中台湾岛最大,面积35798平方千米。

陆地同14国接壤,与6国海上相邻。海洋国土:渤海全域和黄海、东海、南海的大部分及其可以管辖的专属经济区,共约470万平方千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朝

中国作为古代强国,到底在哪个朝代国土面积最大,竟然不是唐朝?

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土面积最大的朝代当属元朝。

我们一个一个的来分析,当然只看统一王朝的。

秦代疆域,南边到岭南地区,东边到辽东以及渤海、黄海和东海,西边到达河套地区,北边到阴山一代。领土面积大约三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

汉代不仅继承了秦代的领土,而且南边继续收回岭南以南的地区,西边向西域地区延伸,北方出击匈奴,占领了匈奴的大片领土。疆域面积最广的时候,达到六百万平方公里。

唐代依旧是在汉代疆域的基础之上建立的,向西又一次控制西域地区并继续向中亚地区迈进直至怛罗斯河一带,而且在天山南北设立都护府进行统治。向北击灭突厥,占领大部分的北方游牧地区。并且占领了辽东以及朝鲜半岛。全盛时期的唐王朝东西横亘两千多公里,国土面积达一千两百多万平方公里。

元代是一个比较有正义的时期,因为蒙古帝国与中国元朝之间并非同一的关系,所以要区别来看,中国的元朝是大蒙古帝国分裂出来的四大汗国之一,并不能继承帝国所有的领土遗产,所以仅仅元朝的疆域,北边占领了整个西伯利亚地区,西边统一了西藏和西域,向南到越南一带,比之前的所有王朝面积都要广阔,大约有一千四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清代继续统一了蒙古高原以及新疆西藏地区,是我国现代国家疆域的奠基者,面积大约有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

所以中国历史上,面积最大的朝代是元朝。但是奠定今天中国版图的却是清代。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阔的王朝,国力最强盛的王朝   从疆域的广阔度来说,连后来第二大的清朝也不能和元朝相提并论。《元史·地理志》言元朝的疆域是:“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面积相当于今天中国疆土的两倍。全国划分为中书省和十个行中书省,以及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地区。.大元统一全国后的疆域是:北到蒙古、西伯利亚,越过贝加尔湖,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部,东北至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总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千米。.全国划分为由中书省所直接管辖的首都附近的腹里地区(即今河北、山东、山西及内蒙古部分地区)、由宣政院(初名总制院)所管辖的吐蕃地区(今西藏),以及10个行中书省(分别为陕西、辽阳、甘肃、河南、四川、云南、湖广、江浙、江西、岭北行中书省)。此外,大元曾于朝鲜半岛设立地位十分特殊的征东行省(又称征日本行省):行省丞相由高丽国王兼任,自辟官属,且财赋不入都省,故与其他行省性质不同。.魏源《元史新编》说:“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 虞集在《庐陵刘桂隐存稿序》中评价当代文人说:“国朝广大,旷古未有。起而乘其雄浑之气以为文者,则有姚文公其人。” 贯云石在散曲《双调·新水令·皇都元日》中歌颂:“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忠孝宽仁,雄文壮武。功业振乾坤,……赛唐虞,大元至大古今无。”.蒙古汗国作为一个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在经过对欧亚非广大地区的征服后,在文化思想领域也主动或被动地吸收集合了多种文明长处,因此,到了整个元朝统治时期充满了“汉法”与“色目法”的主导地位之争。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不仅在中华文化史上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诸多领域出现了新的飞跃,推进了中国多元一体文化的发展进程,开创了中国各民族文化全面交流融合的新局面,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元朝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空前繁荣,使不同地区、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文化双向交流加速。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传入阿拉伯和欧洲,推进了这些地区的文明进程。阿拉伯的医学、天文学、农业技术,欧洲的数学、金属工艺,南亚的雕塑艺术等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历史方面的(中央集权有弊的理由)

这个是一个历史辩论会的题目"君主专制有利有弊"rn能否帮我找一些有弊的理由或这方面的材料...rnrn万分感激!!~~
  材料A:许多中学历史参考书都将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制混为一谈,使学生在处理这一问题时,搞不清谁是谁非。在此,笔者对这两个概念作一甄别。

  君主专制是指中央政权或地方政权掌握在君主手中,是非民主的政治体制,而中央集权制则是指地方政权直接归属中央,尤其是财政、政治、军事等大权。君主专制政体包括中央集权制,但并非必须中央集权,也可以实行分封制、郡国制;中央集权制并不代表君主专制,也可以不是君主专制政体,如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在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时,大都采用中央集权制。一般情况下,实行君主专制政体的国家,都实行中央集权制,在封建社会尤其明显;而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也是以君主专制政体为主,在古代尤为如此。随着社会发展,君主专制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并逐渐演变成为其他政体,如君主立宪制。

  君主专制政体,在封建社会时期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它的不断发展,使君主的权力不断得到扩大和强化,国家稳定性也越来越大。如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三司三使制、元朝的中书省制、明朝的内阁制、清朝的军机处设立等等,这些都是君主专制有效的政治统治模式。它解决的是君主个人专权与大臣民主集中的矛盾,也是君主与大臣的权力分配问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对民主的要求越来越高,个人的意志凌驾于民主之上的现象越来越遭到人们的反对,因此,君主专制政体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桎梏,它必然会被民主政治所取代。资本主义发展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出现的事实很快便证明了这个规律的正确性。

  中央集权制解决的则是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的关系,它的不断加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它的加强,使地方的权力逐渐缩小,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中央集权制度,从秦朝的郡县制发展到汉朝的刺使制,再到宋朝的三司三使制,地方权力基本上被削弱;到元朝明清时期的行省制,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定型。虽然,中途有些政权也试图实行分封制、郡国制,但结果都失败了。这说明中央集权的确立、发展和强化是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君主专制虽然有利于中央政权的稳定,但更容易造成君主的独断专行,使国家的兴衰成败维系于君主个人品质的优劣。同时,权力的过度集中,更容易导致朝中百官、王公贵戚争权夺利。而民主制则以公共意志取代了个人意志,公众权利通过宪法限制君主个人的意志对国家的不良影响,从而尽量地避免了频繁的政变与屠杀。中央集权制虽然容易形成集权,但它避免了频繁的地方叛乱或分裂活动,从而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所以,只有不断的完善与发展中央集权制,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与繁荣。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虽然实行不同的政体,如君主制、君主立宪制、总统制、共和制……但大多以中央集权制为主要的管理体制。

  你在辩论的时候一定要分清两者关系,别被人抓住尾巴.

  材料B:
  从中国角度而言,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创立了有效统辖地方的中央集权制度,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基础。但是,这里旧制度的“废”与新制度的“置”,不可能一步到位,还会发生反复。于是,自秦朝之后经由汉唐,到宋代,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势力之间,进行了长期激烈的较量和斗争。
  一、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汉初,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诸侯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但它们有割据之实,专制皇权不能施行于王国所属的郡县。汉初王国问题成为西汉最严重的政治问题。尽管汉高祖所封同姓王曾一度起过拱卫皇室的作用,但诸侯王国带有割据性质,伴随其实力的增强,他们往往发展成为对抗朝廷的力量。面对这种情况,一些有识之士深感担忧,建议对这种势力加以控制,文帝的时候,就有贾谊上《治安策》,提出把大的诸侯国变成几个小的以削弱其面积及实力。景帝的时候,御史大夫晁错又上《削藩策》,提出削夺藩王的封地。景帝接受他的建议,着手削藩,这引起了诸侯的不满,景帝三年,当下令削夺吴王刘濞的一些封地时,刘濞即与另外六国联合起来反叛,史称“七国之乱”。景帝先是杀晁错,后派兵平叛。七国之乱是割据势力恶性发展的结果,平叛后,朝廷称平乱的余威,免除了各王的行政权,使诸侯王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为后来汉武帝进一步解决封国问题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继位以后,进一步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继续打击地方势力。
  西汉以来,丞相多由功臣、列侯充任,权力极大,他们既能参与制定重要政令、辅佐皇帝总管全国政务,又能督察中央百官和地方告官,直接影响到皇帝的集权。为了加强皇权,限制相权,汉武帝亲自过问政务、令九卿不通过丞相直接向他奏事之外,还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充当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献策,发号施令。这些侍从包括尚书令、侍中、常侍等,由他们组成“中朝”,于是,在朝官中形成了中朝、外朝之分。中朝逐渐成为中央实际的决策机构,直接听从皇帝指挥。而原来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就成了“外朝”,其实际职能也逐渐退居到执行政务的地位。
  汉武帝时,为了加强对郡国的督察,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叫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没有固定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考察吏治,奖惩官员,断治冤狱。刺史位卑权重,出使时代表中央,但不直接处理地方行政事务。刺史的设立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汉武帝时,诸侯王虽然不像以前那样强大难制,但有些王国仍然威胁着中央政权。于是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后又酹金夺爵,王国问题得到解决。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统一,但也带来一些弊端。“中朝”的权力越来越重,逐渐为外戚和宦官与闻政事提供了空间和环境。中朝官地位越来越高,而其职又多引用宦官与外戚担任,因此,自霍光辅政,至于东汉,终于造成了外戚与宦官专政的局面。不论外戚和宦官,都是作为中朝官而专朝政的。到东汉时期,刺史逐渐演变成郡县之上的一级行政建制,形成威胁中央集权的地方割据势力。
  二、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唐朝中期以后至五代十国大分裂,长达二百余年,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是当时无法避免的政治问题。唐朝在军队的兵力部属上出现一个失误,就是把军政的重点放在周边。方镇地方势力得到迅速发展壮大。安史之乱的发生,根本上就是节镇之兵“外重内轻”发展的结果。安史之乱后,藩镇凭借军事力量割据一方。唐朝中央政府无力控制,只能采取忍让姑息的政策。但朝廷越姑息,节镇越跋扈,其权力不断膨胀,地方行政、司法、财税大权被他们完全操纵。尽管后来有些皇帝企图削藩,但已无能为力。近三百年的大唐一统政权,在藩镇割据中被吞噬,分裂成四分五裂的五代十国。五代十国里,比较有作为的是后周世宗,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结束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是,宋太祖却常常陷入彻夜难眠的思考之中,思考如何避免步唐朝后撤,又如何避免再次成为短命的王朝。这种彻夜难眠的思考,引出了宋太祖与赵普等大臣的历史性对话,引发“杯酒释兵权”的历史喜剧,引发了宋太祖一整套强干弱枝、加强中央、削弱地方计划的出台。
  961年,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石守信等一批手握重兵的节度使的大权。同时规定,禁军不再设置最高统率,撤销殿前都点检,分由三衙统领禁军,但无发兵之权,发兵权掌握在直接向皇帝负责的枢密院手里。打仗时,由皇帝临时任命将军,枢密院调兵出征,打仗时将帅也无自主权力,要严格按原计划行事,不得应变,并受到皇帝派遣的监军的制约。在兵力部属上,采用“守内虚外”的原则,禁军有一半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其余分守各地,同时,还实行“更戍法”,禁军的驻屯地点,每隔几年更调一次,而将领却不随之更动,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防止军队为将领所私有。从此结束了武人专横跋扈的局面。
  宋太祖通过分化事权削弱宰相的实权,陆续解除节度使的权力,在地方上,规定州郡长官不能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并且州郡的兵权、财权和司法权也归朝廷,又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又设通判,使其互相强制。这样,地方长官的权力分散,任期又短,武力削弱,无法与朝廷对抗。
  宋朝还将地方的财权收归中央,分全国为15路,设转运使将州郡的财赋收归中央。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基本解决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威胁中央政权的现象,促进了社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再没有发生汉代“七国之乱”、唐代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那样的内乱。但这些措施也带来了许多严重的弊端和负面影响。权力过分集中,全国只有皇帝有权,其他人人无权,遇事则人人可以不负责任,政治上因循苟且,萎靡不振。官僚机构臃肿,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从中央到地方,增加了很多新的机构,机构重叠,造成衙门多而效率低。军队战斗力衰退。财政危机严重。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巨额兵饷和俸禄成了北宋财政上无法承担的负荷。纵观北宋一代,是“积贫积弱”“富而不强”的一代。
  (三)巩固小结: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斗争经历了汉、唐、宋上千年时间方告一段落。但中央集权政治体制除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外,还突出体现在皇权为核心的中央中枢权力体系的调整和完善上。
1)积极的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消除分裂割据维护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的愿望。(2)消极影响:造成“冗兵、冗官,冗费”的后果,最终导致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积重难返的严重局面,从而到中期出现统治危机。军权过于集中,实行守内虚外,边防力量削弱,军队力量增加,军队开支日益膨胀。政权过于集中造成官僚机构臃肿庞大,人浮于事,互相推诿,效率低下。财权过分集中,地方经费减少,不能调动地方积极性。

是指北宋的

而实际上,我国的中央集权由秦朝就开始了.
中央集权在封建社会早期起到了维护了统一,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后来就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想起刘大生先生先前的一个观点,即废省废县,改五级政府为两级政府的宏愿。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的发展,皇权对相权的侵蚀,都是与地方行政不断的繁复与膨胀、中央到地方的政权级别不断的增添成一正比的。明末以后,顾亭林在《日知录》中痛定思痛,认为但凡地方政治干得好,天下就太平。反之则大乱。他说:天下大治,则小官多,大官少;天下大坏,则是大官多,小官少。如何是小官多,大官少呢,就是先要相当程度的地方自治。如何是大官多,小官少呢,则是节节高升的中央集权。

两级政府在中国是不曾有过的。秦汉以来,多数时候的政权是三级。比如汉代沿袭秦制,在中枢之下,用郡、县制。全国有一百余郡,每郡辖十到二十县,共计差不多一千一百至一千四百个县。县又分二种,万户之上称大县,牧官曰令。万户以下是小县,牧官曰长。好像今日之市级和县级县。汉代的地方政府自治权较大,郡太守就相当于是省部级了,和中枢的九卿同级别(二千石)。朝廷也只是任命郡县长官,整个地方政府其他人员的组成中央都是有所不为的,由太守县令去自行"辟署"(也就是组阁)。但即便是如此,这个名义上的三级政府由一个大官少的中枢来管理小官多的地方,还是捉襟见肘的。因此汉一代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大区,各派一个刺史,归三公中的御史中丞统辖,负责对地方的调查考核。这个刺史一开始只不过也是俸禄六百石的小官,也不长驻地方,算一个特派稽查员。但我们看到,就是这个刺史制度,慢慢演变成了后来的行省。

汉代的地方政权,是最简约的。到了唐代,一方面中枢越来越繁复(大官多了),另一方面地方也繁复起来。唐的州县制,名义上也是三级政府。但州已经增至三百五十八个,全国共计是一千五百七十三县。也就是说县一级增加无多,而与中枢之间的纽带却增加了二倍有余(大官多了)。三百五十多个二级政府实在是管不过来,也就如汉一般,将全国划为十个道,各派一名监察御史,后来称为观察使。这时候的观察使已经不比当年的小刺史,小官慢慢成了大官,小鬼终于升了城隍。这时的观察使开始长驻地方,名义上是中央官员,实质上则成了州之上的一级政府。这时的地方政权事实上已经是三级政府了。地方政府级数的增多,也就意味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对于地方自治权力的慢慢收缩。官员的任命权开始集中于吏部,也不再允许地方长官自行辟署。

不然要那些大官来做什么。

按钱穆先生的说法,地方行政是一代不如一代。宋朝地方也是三级,最高一级称为"路",先是十五路,后来扩到二十余路。每一路有帅、漕、宪、仓四个长官。地方官需要巴结的人多,就越来越难做。再到金、元,事实上的省级机构进而一变,正式的行省制度终于确立。名正言顺之后,所谓行省慢慢也就成为坐省。所以刘先生说"在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里都没有省级地方政权建制"其实是不确切的。再到明代,把全国划为十三个"省"(承宣布政使司),这个"承宣布政使司"的称呼作为地方最高一级的政权区划,实在是不伦不类的,后来就通称为省。省长就唤做"布政使"(从旁还有其他二司)。省以下又设"分司"(好像我们以前的地区行辕),而县以上又有府(好像我们的市),这样子光是地方政权就有四级,县、府、分司(清代称道)、和省。何况布政司之上还有总督巡抚。明代的总督巡抚还只是临时委派,一般不常设,派出的官员都带着都御史的头衔,表明是中央的特派监察员。而到了清代,总督巡抚便慢慢成了常驻机构,一个省一个巡抚,一个总督辖二三个省份。这样算起来,从汉代到清代,三级政府居然就扩大化为七级政府。

一县之长,被压到了官僚体制的最低层。唯一的机会是天天向上。刘先生认为减少地方行政级别,可以减少腐败,这个观点与钱穆先生的看法倒有相似之处。钱先生认为,上下级别太多,权力集中于中枢,使得地方官地位低下,不安于其位,皆怀有"五日京兆之心"。升迁不易,便有了清浊之分。一切经营都集中于官场,韦伯称之为"政治资本主义"是也。

我们看到,地方政权的级数不断增加的过程,就是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过程。从汉代的二级地方政府算起,那些后来新增出的地方政权从哪里来呢?都是从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慢慢演变而来。所以重要的不是改为二级政府或者三级政府,重要的是政府权力的架构和合法性的来源。在一个自上而下的垂直体制下,当地方的行政权来自于中央的授予时(比如在皇权专制主义体制下),我们看不到什么办法可以保证地方自治,保证地方政权不断被越来越多的"大官"所挤压,保证地方的发展可以成为抑制中央集权倾向的力量。反而地方政府建制的级数有了天然的增长倾向。所以重要的不是立法者预先的建制安排,而是如何去抑制一个集权化中央的这种倾向。

但在另一方面,当地方政权的架构上升到省一级甚至省以上的所谓大区一级(比如唐之节度使,清之总督)时,在特殊的情形下,日益膨胀的地方可以成为颠覆中央集权甚至颠覆中央政权的力量。如刘先生所说,"满洲政权最终是被各省独立运动消灭的",唐的灭亡也是如此。但这种所谓颠覆的作用,也可以是良性的。地方主义有一个好处,就是在宪政不健全的情形下,对中央集权有一种消解和抗衡的作用。民主首先是从地方自治开始的。地方的自治和发展如果可以在一个渐进的有渠道的体制下,就可以慢慢积累与中枢进行博弈的能耐,从而最终改变整个政治国家的权力架构以及合法性的逻辑。最终让一个大一统的集权化的中央成为宪政体制中接受地方让渡权力而组成的"有限政府"。我的观点是,只要一个自上而下的权力的来源不被颠覆,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有限政府"。所以和有些朋友寄希望于高层精英不同,我对未来民主化的现实力量更多的寄希望于作为中层的地方。

所以我对于刘先生改二级政府的宏愿不以为然(市县合一问题不大,废省则绝不可行,从上述历史脉络也可见一斑)。我宁愿保持今天日益膨胀的地方经济与地方政治对于未来中国经济与政治格局的影响力。地方在今天的格局中,闹独立性也好,搞保护主义也好,其实都有着正面的价值。地方政府的利益,是经济改革(甚至是未来的民主改革)中最具活力的一维推动力,所以并不能简单抱着大一统的政治格局眼光,认为其一概是坏事。

中央集权的加强,还带来一个"中央集才"的结果。不仅是地方官们瞧不大起羁官几千里的的地方职务,就是一般人才也不再安分于地方。京师作为全国政治、文化、财政各方面的中心,吸引全国的人力、财力从四维向中心聚集。魏晋陈群始创九品中正制,全国的读书人都往中央跑,慢慢造成地方人事懈怠,风俗文化不振。科举制所谓将天下英才尽收彀中,也加剧了这一倾向。大官越多,小官越少,则精英都集中于高层。再加上财政的集中。唐代的安史之乱,两京皆失,而地方还算人才济济,州郡殷实,所以到处可以各自为战,倒转乾坤。而到了宋代,金兵一旦攻破汴京,中枢一跨,全国就顿时瓦解,一败涂地。

这种局面归根到底,还是与政治权力的框架和合法性来源有关。在联邦权力来自于地方让渡的美国,我们就看不到全国的人才都往华盛顿跑。摩梭人杨二车女士讲到自己当年在上海时对于进北京的向往,她说,你在上海干得再好也没用,只有到了北京,才会让家乡人感到自豪。北京,不是意味着几个上海或其他城市加起来的总和,北京是独一无二的。

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造就的中央集才的文化向心力。我们看到尽管改革二十年来,地方作为经济的诸侯已经达到了传统体制下最大可能的自治能力和财政的殷实。甚至在政治上也开始具有了一定的与中央博弈的本钱。但在文化上,大多数的省份还是贫瘠的。一个个动辄像欧洲一个甚至几个国家那么大的省份,拥有与其地大物博极不相称的地方文化艺术水准。我们以前常说香港是文化沙漠,其实全国除了北京、上海二三子以外,绝大部分省市倒是真正称得上文化沙漠。人家一个弹丸之地可以养出几百个影星歌星和畅销作家,我们除了离开地方去首都或在全国范围发展的人才,本地的文化无论严肃的还是流行的,都实在是拿不出手。比如四川泱泱大省,养区区一本四川文学,都是羞死先人。

地方先要做到经济上的诸侯,再作文化上的诸侯,最后则作政治上的诸侯。把首都还原成一个单纯的行政中心,消除它的不正常的向心力。我不寄希望于在中枢出现一批开明的政治家,我寄希望于在地方出现一大批开明的政治家,让全国在稳定的和平年代中出现一个像春秋或者晚清那样地方鼎盛、求诸在野的局面。

只有中央政治家,没有地方政治家的大一统国家,是不正常的。让一个像别人一个国家那么大的地方(一个省或一个市)鼎盛起来,应该成为一大批政治精英毕生的追求。而不是人人在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中梦想着"五日京兆"。梦想着退居二线后可以在全国人大或政协挂一个头衔。

我现在只看地方台的新闻报道,从不看中央台的新闻联播。我喜欢听李伯清讲评书散打,胜过了喜欢姜昆、牛群的相声。我觉得这些都是挺好的事情,因此觉得自己的想法还是挺有前途。

改革的方向之一是要让更多的精英、财富和文化留在地方,否则民主的未来就没有希望。
本文标题: 为什么钱穆还有很多人一致很多次都提到,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最黑暗的时期 之一都不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4774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何评价「如果按照西方标准,计算世界史上那些超大帝国的疆域会怎样 」这一视频及其后续【北京游记】圆明园——乾隆溯前圆园月,咸丰凄零断残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