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阪夏之阵的丰臣军换成滑铁卢战役配置的法军,能翻盘进而影响整个局势

发布时间: 2021-04-15 08:09:0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7

滑铁卢战役,过程拿破仑一个伟大的英雄rn,我不明白他这个伟大的英雄是怎么在这场战役中倒下的rn,请给我些资料图片rn,有影视资料...

如果大阪夏之阵的丰臣军换成滑铁卢战役配置的法军,能翻盘进而影响整个局势

滑铁卢战役 过程

拿破仑一个伟大的英雄rn 我不明白他这个伟大的英雄是怎么在这场战役中倒下的rn 请给我些资料图片rn 有影视资料更好
  滑铁卢战役过程:
  维也纳会议1814~1815年间,拿破仑第一次退位后欧洲各国君主在维也纳举行的会议。正在举行。在交际舞会、调情嬉笑、玩弄权术依仗权势玩弄的计谋和手段。和互相争吵之中,像一枚嗖嗖的炮弹飞来这样的消息:拿破仑,法国政治家、军事家。曾参加法国大革命。1799年发动雾月十八日政变,成立了以他为首的执政府。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自任皇帝,称拿破仑一世。他在行政、司法、军事、财政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国家。他多次击溃外国反法联军, 侵略并占领了欧洲大陆许多国家,破坏和动摇了整个欧洲的封建秩序和专制制度。
  在欧洲被占领国人民的反抗和欧洲封建势力的联合打击下,第一帝国于1814年覆灭,拿破仑下台,被放逐到厄尔巴岛。1815年重返巴黎,建立“百日王朝”。1815年6月18日,在滑铁卢与英国、普鲁士联军交战,全军覆没。6月22日被迫再度宣布退位,被放逐至死。,这头被困的雄狮自己从厄尔巴岛的牢笼中闯出来了。
  紧接着,其他的信使也骑着马飞奔而来:拿破仑占领了里昂在法国东南部。;他赶走了国王;军队又都狂热地举着旗帜投奔到他那一边;他回到了巴黎;他住进了杜伊勒里王宫。——莱比锡大会战。
  1813年10月16日~19日,16万法军与32万反法联军在柏林西南莱比锡的决战,法军寡不敌众,终于失败。和20年屠杀生灵这里指百姓的战争全都白费了。好像被一只利爪攫住,那些刚刚还在互相抱怨和争吵的大臣们又都聚集在一起,急急忙忙抽调出一支英国军队、一支普鲁士军队、一支奥地利军队、一支俄国军队。他们现在要再次联合起来,彻底击败这个篡权者。
  欧洲合法的皇帝和国王们从未这样惊恐万状过。威灵顿英国元帅,第一任威灵顿公爵,反拿破仑战争中的联盟军统帅之一,以指挥滑铁卢战役闻名于世。1828年后历任英国首相、外交大臣等职。开始从北边向法国进军,一支由布吕歇尔普鲁士元帅,拿破仑百日王朝期间反法联盟军的普军总司令。
  在滑铁卢战役中,由于他的及时增援而使拿破仑的军队全线崩溃。统率的普鲁士军,作为他的增援部队从另一方向前进。施瓦尔岑贝格奥地利元帅。在莱茵河畔整装待发;而作为后备军的俄国军团,正带着全部辎重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缓慢地穿过德国。
  拿破仑一下子就看清了这种致命的危险。他知道,在这些猎犬集结成群之前绝不能袖手等待。他必须在普鲁士人、英国人、奥地利人联合成为一支欧洲盟军以前就将他们分而攻之,各个击破。他必须行动迅速。
  6月15日凌晨3时,拿破仑大军的先头部队越过边界,进入比利时。16日他们在林尼与普鲁士军遭遇,并将普军击败。这是这头雄狮闯出牢笼之后的第一次猛击,这一击非常厉害,然而却不致命。被击败而并未被消灭的普军向布鲁塞尔比利时首都。位于比利时中部。撤退。现在,拿破仑准备第二次猛击,即向威灵顿的部队进攻。他不允许自己喘息,也不允许对方喘息,因为每拖延一天,就意味着给对方增添力量。
  17日,拿破仑率领全军到达四臂村高地前。威灵顿,这个头脑冷静、意志坚强的对手已在高地上筑好工事,严阵以待。而拿破仑的一切部署也从未有像这一天那样的细致周到。他的军令也从未有像这一天那样的清楚明白。他不仅反复斟酌了进攻的方案,而且也充分估计到自己面临的各种危险,即布吕歇尔的军队仅仅是被击败,而并未被消灭。他抽调出一部分部队去跟踪追击普鲁士军,以阻止他们与英军会合。他把这支追击部队交给了格鲁希元帅。
  格鲁希法国大革命时拿破仑军队中的士兵,1794年任少将。在滑铁卢战役中指挥骑兵预备队,于1815年6月16日在林尼击败布吕歇尔将军的一个分遣队,但他未能阻止布吕歇尔的主力与威灵顿的部队会合,自己也未能及时去增援拿破仑。拿破仑失败后一度被流放。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subview/67415/11145830.htm
滑铁卢战役过程:
1、1815年3月20日,拿破仑的铁骑进入巴黎,法国国王路易十八闻讯色变,不敢迎敌,仓惶逃遁。拿破仑重新登上皇位,为他在一年前被迫退位,软禁在地中海厄尔巴岛的事件报了仇,雪了恨。
2、为了支持路易十八,英国,俄国和普鲁士等国家组成反法联盟,大举围攻巴黎。拿破仑亲自率领12万大军迎战,联军不敌,撤退到比利时。这一仗,拿破仑取得辉煌战果,奠定了他在法国的统治地位。过后,拿破仑乘胜追击,率军继续挺进,直逼比利时的边境。
3、6月18日,大决战在滑铁卢展开了。滑铁卢位於比利时南部,离首都布鲁塞尔不远。英军驻 在一个山岗,由威灵顿率领,法军则由拿破仑亲自指挥。清晨,下起滂沱大雨。上午11时30分,天气转晴,拿破仑下令出击。“威灵顿是什么东西 竟敢向我挑衅,简直是螳臂挡车,以卵击石!我不必用一顿早餐的时间,就能将他们歼灭。”拿破仑大言不惭地说。法军越过低洼地带,向英军驻 的山岗奋勇冲去。英军顽强抵抗,炮弹像骤雨般落在法军的阵地,法军死伤惨重,不得不撤兵。下午1时,法军第二次进攻英军阵地,还是无法得逞。拿破仑正伺机发动第三次规模更大的攻势时,用望远镜向四周了望,侦察敌情。他突然看见东边远处黑压压的一片。“那是什么 ”拿破仑问。大概是一片森林吧!”一个中尉回答。“不,这是兵团。”拿破仑凭丰富的作战经验,作出了正确的判断。於是他下令:“抓个活口来问!”

过了不久,法军逮到一个普鲁士骑兵军官来审问,军官回答说附近只有一个兵团。拿破仑心想:区区一个兵团,有什么好怕。可是他万万想不到前来进攻的普军,实际上是三个兵团呢!
4、拿破仑自以为兵员充足,有恃无恐。在他的指挥下,80门大炮同时瞄准?英军的阵地进行炮轰。法国骑兵浩浩荡荡地登上了英军驻 的山岗,拿破仑信心十足,以为胜利在握,哪知道枪声突然大作,埋伏在四周的英军将法军团团围困,法军措手不及,伤亡无数,只好向后撤退。拿破仑百思莫解,自言自语地说:“为什么我不能打败英军呢 ”按照拿破仑一贯的作战策略,先是用大炮猛轰,然后派骑兵冲锋,最后才由步兵出击。而这一天,骑兵冲锋之后,却没有步兵支援,原来法国步兵都在右翼抵御普鲁士三个兵团的进攻,无法突围。
5、下午6时,拿破仑孤注一掷,把最后的4000名近卫军都调入进攻的行列,成败就决定在这一次了。他把兵士排成70人一队,爬上陡坡,拼死向前冲去。当他们离开英军防线不到60步时,威灵顿突然站起来大声疾呼:“全线出击!”英军的后备队排山倒海般地向法军扑去。拿破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的部队已经全部用上了,再也派不出一兵一卒,只好眼巴巴地看?自己的士兵任人宰割。拿破仑拿?望远镜,目睹这惨痛的一幕,无奈地叹了一口气说:“一切都完了!”
6、晚上9时,明月东升,普军突破法军防线,拿破仑的部队乱成一团,无法坚持下去,只得四处溃逃。拿破仑泪流满面,脸色苍白,带了一万名残兵退回巴黎,从此结束了他的戎马生涯。

7、6月22日,拿破仑第二次被迫退位,囚禁在圣赫勒拿岛上,直到1821年郁郁而终。拿破仑的第二次执政,总共只有一百天左右,历史上称为“百日皇朝”。

拿破仑自以为有雄才大略,攻无不克,却没有想到在滑铁卢一役中被打得一败涂地。滑铁卢战役在历史上传为笑柄,而滑铁卢一词从此也成了失败的同义词。
滑铁卢之战

茨威格

被委以重任的格鲁希

维也纳会议〔维也纳会议〕1814~1815年间,拿破仑第一次退位后欧洲各国君主在维也纳举行的会议。正在举行。在交际舞会、调情嬉笑、玩弄权术〔权术〕依仗权势玩弄的计谋和手段。和互相争吵之中,像一枚嗖嗖的炮弹飞来这样的消息:拿破仑〔拿破仑(1769—1821)〕法国政治家、军事家。曾参加法国大革命。1799年发动雾月十八日政变,成立了以他为首的执政府。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自任皇帝,称拿破仑一世。他在行政、司法、军事、财政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国家。他多次击溃外国反法联军, 侵略并占领了欧洲大陆许多国家,破坏和动摇了整个欧洲的封建秩序和专制制度。在欧洲被占领国人民的反抗和欧洲封建势力的联合打击下,第一帝国于1814年覆灭,拿破仑下台,被放逐到厄尔巴岛(在地中海)。1815年重返巴黎,建立“百日王朝”。1815年6月18日,在滑铁卢与英国、普鲁士联军交战,全军覆没。6月22日被迫再度宣布退位,被放逐至死。,这头被困的雄狮自己从厄尔巴岛的牢笼中闯出来了。紧接着,其他的信使也骑着马飞奔而来:拿破仑占领了里昂〔里昂〕在法国东南部。;他赶走了国王;军队又都狂热地举着旗帜投奔到他那一边;他回到了巴黎;他住进了杜伊勒里王宫。——莱比锡大会战①〔莱比锡大会战〕1813年10月16日~19日,16万法军与32万反法联军在柏林西南莱比锡的决战,法军寡不敌众,终于失败。和20年屠杀生灵〔生灵〕这里指百姓。的战争全都白费了。好像被一只利爪攫住,那些刚刚还在互相抱怨和争吵的大臣们又都聚集在一起,急急忙忙抽调出一支英国军队、一支普鲁士军队、一支奥地利军队、一支俄国军队。他们现在要再次联合起来,彻底击败这个篡权者。欧洲合法的皇帝和国王们从未这样惊恐万状过。威灵顿〔威灵顿(1769—1852)〕英国元帅,第一任威灵顿公爵,反拿破仑战争中的联盟军统帅之一,以指挥滑铁卢战役闻名于世。1828年后历任英国首相、外交大臣等职。开始从北边向法国进军,一支由布吕歇尔〔布吕歇尔(1742—1819)〕普鲁士元帅,拿破仑百日王朝期间反法联盟军的普军总司令。在滑铁卢战役中,由于他的及时增援而使拿破仑的军队全线崩溃。统率的普鲁士军,作为他的增援部队从另一方向前进。施瓦尔岑贝格〔施瓦尔岑贝格〕奥地利元帅。在莱茵河畔整装待发;而作为后备军的俄国军团,正带着全部辎重〔辎(zī)重〕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缓慢地穿过德国。

拿破仑一下子就看清了这种致命的危险。他知道,在这些猎犬集结成群之前绝不能袖手等待。他必须在普鲁士人、英国人、奥地利人联合成为一支欧洲盟军以前就将他们分而攻之,各个击破。他必须行动迅速。6月15日凌晨3时,拿破仑大军的先头部队越过边界,进入比利时。16日他们在林尼与普鲁士军遭遇,并将普军击败。这是这头雄狮闯出牢笼之后的第一次猛击,这一击非常厉害,然而却不致命。被击败而并未被消灭的普军向布鲁塞尔①〔布鲁塞尔〕比利时首都。位于比利时中部。撤退。

现在,拿破仑准备第二次猛击,即向威灵顿的部队进攻。他不允许自己喘息,也不允许对方喘息,因为每拖延一天,就意味着给对方增添力量。17日,拿破仑率领全军到达四臂村高地前。威灵顿,这个头脑冷静、意志坚强的对手已在高地上筑好工事,严阵以待。而拿破仑的一切部署也从未有像这一天那样的细致周到。他的军令也从未有像这一天那样的清楚明白。他不仅反复斟酌了进攻的方案,而且也充分估计到自己面临的各种危险,即布吕歇尔的军队仅仅是被击败,而并未被消灭。他抽调出一部分部队去跟踪追击普鲁士军,以阻止他们与英军会合。

他把这支追击部队交给了格鲁希元帅。格鲁希〔格鲁希〕法国大革命时拿破仑军队中的士兵,1794年任少将。在滑铁卢战役中指挥骑兵预备队,于1815年6月16日在林尼击败布吕歇尔将军的一个分遣队,但他未能阻止布吕歇尔的主力与威灵顿的部队会合,自己也未能及时去增援拿破仑。拿破仑失败后一度被流放。1831年又任法国元帅,1832年任贵族院议员。,一个气度中庸〔中庸〕指德才平凡。的男子,老实可靠,兢兢业业。他从戎20年,参加过从西班牙到俄国,从尼德兰〔尼德兰〕现在荷兰、比利时等地。到意大利的各种战役。他是缓慢地、一级一级地升到元帅的军衔。不能说他没有成绩,却无特殊的贡献。是奥地利人的子弹、埃及的烈日、阿拉伯人的匕首、俄国的严寒,使他的前任相继丧命,从而为他腾出了空位。他不是青云直上登坐最高军衔的职位,而是经过20年战争的煎熬,水到渠成。

拿破仑大概也知道,格鲁希既不是气吞山河的英雄,也不是运筹帷幄①〔运筹帷幄(wò)〕指在后方决定作战策略,也泛指筹划决策。的谋士,他只不过是一个老实可靠、循规蹈矩的人。但是他自己的元帅,一半已在黄泉〔黄泉〕也叫九泉,地下的泉水。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阴间。之下,而其余几位已对这种没完没了的风餐露宿的戎马生活十分厌倦,正怏怏不乐地呆在自己的庄园里呢。出于无奈,拿破仑不得不对这个中庸的男子委以重任。

6月17日上午11时,拿破仑第一次把独立指挥权交给格鲁希元帅。拿破仑的命令是清楚的:当他自己向英军进攻时,格鲁希务必率领交给他的三分之一兵力去追击普鲁士军。同时,他必须始终和主力部队保持联系。

格鲁希元帅踌躇地接受了这项命令。他不习惯独立行事。只是当他看到皇帝的天才目光,他才感到心里踏实,不假思索地应承下来。使他放心的是,大本营就在附近。只需三小时的急行军,他的部队便可和皇帝的部队会合。

滑铁卢的上午

战役打响以前,拿破仑又一次骑着自己的白色牝马〔牝(pìn)马〕雌马。,沿着前线,从头至尾检阅一番。在呼啸的寒风里,旗手们举起战旗,骑兵们英武地挥动战刀,步兵们用刺刀尖挑起自己的熊皮军帽,向皇帝致意。所有的战鼓狂热地敲响,所有的军号都对着自己的统帅快乐地吹出清亮的号音。

11时——比预定时间晚了两小时,炮手们接到命令:用榴弹炮轰击山头上的身穿红衣的英国士兵。接着,内伊①〔内伊〕拿破仑所封的元帅、公爵、亲王。他是拿破仑将领中的勇中之勇者,后厌战。1814年4月要求拿破仑退位,后效忠路易十八。1815年百日王朝期间,无法抗衡局势的突变,心情矛盾,回到拿破仑麾下。1815年12月被波旁王朝判处死刑,同月7日被枪决。——这位“雄中之杰”,率领步兵发起冲锋。决定拿破仑命运的时刻开始了。

从上午11时至下午1时,法军师团向高地进攻,一度占领了村庄和阵地,但又被击退下来,继而又发起进攻。在空旷、泥泞的山坡上已覆盖着一万具尸体。可是除了大量消耗以外,什么也没有达到。双方的军队都已疲惫不堪,双方的统帅都焦虑不安。双方都知道,谁先得到增援,谁就是胜利者。威灵顿等待着布吕歇尔;拿破仑盼望着格鲁希。

格鲁希的错误

格鲁希并未意识到拿破仑的命运掌握在他手中,他只是遵照命令于6月17日晚间出发,按预计方向去追击普鲁士军。但是,敌人始终没有出现,被击溃的普军撤退的踪迹也始终没有找到。

正当格鲁希元帅在一户农民家里急急忙忙进早餐时,他脚底下的地面突然微微震动起来。所有的人都悉心细听。从远处一再传来沉闷的、渐渐消失的声音:这是大炮的声音,是远处炮兵正在开炮的声音,不过并不太远,至多只有三小时的路程。几个军官用印第安人的姿势伏在地上,试图进一步听清方向。从远处传来的沉闷回声依然不停地隆隆滚来。格鲁希征求意见 。副司令热拉尔急切地要求:“立即向开炮的方向前进!”第二个发言的军官也赞同说:“赶紧向开炮的方向转移,只是要快!”所有的人都毫不怀疑,皇帝已经向英军发起攻击了,一次重大的战役已经开始。可是格鲁希却拿不定主意。他习惯于惟命是从①〔惟命是从〕叫做什么,就做什么,绝对服从。,他胆小怕事地死抱着写在纸上的条文——皇帝的命令:追击撤退的普军。热拉尔看到他如此犹豫不决,便激动起来,急冲冲地说:“赶快向开炮的地方前进!”这位副司令当着20名军官和平民的面提出这样的要求,说话的口气简直像是在下命令,而不是在请求。这使格鲁希非常不快。他用更为严厉和生硬的语气说,在皇帝撤回成命〔成命〕指已经发布的命令、决定等。以前,他决不偏离自己的责任。军官们绝望了,而隆隆的大炮声却在这时不祥地沉默下来。

热拉尔只能尽最后的努力。他恳切地请求:至少能让他率领自己的一师部队和若干骑兵到那战场上去。他说他能保证及时赶到。格鲁希考虑了一下。他只考虑了一秒钟。

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

然而格鲁希考虑的这一秒钟却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倘若格鲁希在这刹那之间有勇气、有魄力、不拘泥于皇帝的命令,而是相信自己、相信显而易见的信号,那么法国也就得救了。可惜这个毫无主见的家伙只会始终听命于写在纸上的条文,而从不会听从命运的召唤。

格鲁希使劲地摇了摇手。他说,把这样一支小部队再分散兵力是不负责任的,他的任务是追击普军,而不是其他。军官们闷闷不乐地沉默了。在他周围鸦雀无声。而决定性的一秒钟就在这一片静默之中消逝了,它一去不复返,以后,无论用怎样的言辞和行动都无法弥补。

部队继续往前走。不久,格鲁希自己也不安起来。随着一小时一小时的过去,他越来越没有把握,因为令人奇怪的是,普军始终没有出现。情报人员报告了种种可疑的迹象,说明普军在撤退过程中已分几路转移到了正在激战的战场。如果这时候格鲁希赶紧率领队伍去增援皇帝,还是来得及的。但他只是怀着越来越不安的心情,依然等待着消息,等待着皇帝要他返回的命令。可是没有消息来。只有低沉的隆隆炮声震颤着大地,炮声却越来越远。

滑铁卢的下午

时间已经到了下午1时。拿破仑的四次进攻虽然被击退下来,但威灵顿主阵地的防线显然也出现了空隙。拿破仑正准备发起一次决定性的攻击。他加强了对英军阵地的炮击。在炮火的硝烟像屏幕似的挡住山头以前,拿破仑向战场最后看了一遍。

这时,他发现东北方向有一股黑①〔黑(xūxū)〕形容黑暗。的人群迎面奔来,像是从树林里窜出来的。一支新的部队!所有的望远镜都立刻对准着这个方向。难道是格鲁希大胆地违背命令,奇迹般地及时赶到了?可是不!一个带上来的俘虏报告说,这是布吕歇尔将军的前卫部队,是普鲁士军队。此刻,皇帝第一次预感到,那支被击溃的普军为了抢先与英军会合,已摆脱了追击;而他——拿破仑自己却用了三分之一的兵力在空地上做毫无用处、失去目标的运动。他立即给格鲁希写了一封信,命令他不惜一切代价赶紧向自己靠拢,并阻止普军向威灵顿的战场集结。

整个下午,向威灵顿的高地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冲锋。战斗一次比一次残酷,投入的步兵一次比一次多。他们几次冲进被炮弹炸毁的村庄,又几次被击退出来,随后又擎着飘扬的旗帜向着已被击散的方阵蜂拥而上。但是威灵顿依旧岿然〔岿(kuī)然〕高大挺立的样子。不动。而格鲁希那边却始终没有消息来。当拿破仑看到普军的前卫正在渐渐逼近时,他心神不安地喃喃低语:“格鲁希在哪里?他究竟呆在什么地方?”内伊元帅把全部骑兵投入了战斗。于是,一万名殊死一战的盔甲骑兵和步骑兵踩烂了英军的方阵,砍死了英军的炮手,冲破了英军的最初几道防线。虽然他们自己再次被迫撤退,但英军的战斗力已濒于殆尽。山头上像箍桶似的严密防线开始松散了。当受到重大伤亡的法军骑兵被炮火击退下来时,拿破仑的最后预备队——老近卫军正步履艰难地向山头进攻。欧洲的命运全系在能否攻占这一山头上。

决战

自上午以来,双方的四百门大炮不停地轰击着。前线响彻骑兵队向开火的方阵冲杀的铁蹄声。从四面八方传来的咚咚战鼓声,震耳欲聋,整个平原都在颤动!但是在双方的山头上,双方的统帅似乎都听不见这嘈杂的人声。他们只是倾听着更为微弱的声音。

两只表在双方的统帅手中,像小鸟的心脏似的在滴答滴答地响。这轻轻的钟表声超过所有震天的吼叫声。拿破仑和威灵顿各自拿着自己的计时器,数着每一小时,每一分钟,计算着还有多少时间,最后的决定性的增援部队就该到达了。威灵顿知道布吕歇尔就在附近。而拿破仑则希望格鲁希也在附近。现在双方都已没有后备部队了。谁的增援部队先到,谁就会赢得这次战役的胜利。两位统帅都在用望远镜观察着树林边缘。现在,普军的先头部队像一阵烟似的开始在那里出现。难道这仅仅是一些被格鲁希追击的散兵?还是被追击的普军主力?这会儿,英军只能做最后的抵抗了,而法国部队也已精疲力竭。就像两个气喘咻咻①〔咻咻(xiūxiū)〕拟声词,模拟喘气的声音。的摔跤对手,双臂都已瘫软,在进行最后一次较量前,喘着一口气:决定性的最后一个回合已经来到。

普军的侧翼终于响起了枪击声。难道发生了遭遇战?只听见轻火器的声音!拿破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格鲁希终于来了!”他以为自己的侧翼现在已有了保护,于是集中了最后剩下的全部兵力,向威灵顿的主阵地再次发起攻击。这主阵地就是布鲁塞尔的门栓,必须将它摧毁,这主阵地就是欧洲的大门,必须将它冲破。

然而刚才那一阵枪声仅仅是一场误会。这场误会的遭遇战很快就停止了。现在,普军的大批人马毫无阻挡地、浩浩荡荡地从树林里穿出来。——迎面而来的根本不是格鲁希率领的部队,而是布吕歇尔的普军。这一消息飞快地在拿破仑的部队中传开。部队开始退却,但还有一定的秩序。而威灵顿却抓住这一关键时刻,骑着马,走到坚守住的山头前沿,脱下帽子,在头上向着退却的敌人挥动。他的士兵立刻明白了这一预示着胜利的手势。所有剩下的英军一下子全都跃身而起,向着溃退的敌人冲去。与此同时,普鲁士骑兵也从侧面向仓皇逃窜、疲于奔命的法军冲杀过去,只听得一片惊恐的尖叫声:“各自逃命吧!”仅仅几分钟的工夫,这支有着赫赫军威的部队变成了一股被人驱赶的抱头鼠窜、惊慌失措的人流。它卷走了一切,也卷走了拿破仑本人。一直到半夜,满身污垢①〔污垢(gòu)〕积在人身上或物体上的脏东西。、头昏目眩的拿破仑才在一家低矮的乡村客店里,疲倦地躺坐在扶手软椅上,这时,他已不再是个皇帝了。他的帝国、他的皇朝、他的命运全完了。

尾声

到了第二天,只有一个人还丝毫不知滑铁卢发生的事,尽管他离这个决定命运的地方只有四小时的路程。他就是格鲁希。他还一直死抱着那道追击普军的命令。奇怪的是,他始终没有找到普军。这使他忐忑〔忐忑(tǎntè)〕心神不定。不安。近处传来的炮声越来越响,好像它们在大声呼救似的。大地震颤着。每一炮都像是打进自己的心里。现在人人都已明白这绝不是什么小小的遭遇战,而是一次巨大的战役,一次决定性的战役已经打响。

格鲁希骑着马,在自己的军官们中间惶惶惑惑地行走。军官们都避免同他商谈,因为他们先前的建议完全被他置之不理。

当他们在瓦弗附近遇到一支孤立的普军——布吕歇尔的后卫部队时,全都以为挽救的机会到了,于是发狂似的向普军的防御工事冲去。随着黑夜的降临,格鲁希的部队攻占了村庄,但他们似乎感到,对这支小小的后卫部队所取得的胜利,已不再有任何意义。因为在那边的战场上突然变得一片寂静。格鲁希现在才终于收到那张拿破仑写来的要他到滑铁卢紧急增援的便条。滑铁卢一仗想必是一次决定性的战役,可是谁赢得了这次巨大战役的胜利呢?格鲁希的部队又等了整整一夜,完全是白等!从滑铁卢那边再也没有消息来。好像这支伟大的军队已经将他们遗忘。他们毫无意义地站立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中,周围空空荡荡。清晨,他们拆除营地,继续行军。他们个个累得要死,并且早已意识到,他们的一切行军和运动完全是漫无目的的。上午10时,总参谋部的一个军官终于骑着马奔驰而来。他们把他扶下马,向他提出一大堆问题,可是他却满脸惊慌的神色,两鬓头发湿漉漉的,由于过度紧张,全身颤抖着……听完了他的令人沮丧颓唐,甚至使人瘫痪的报告,格鲁希面色苍白,全身颤抖,用军刀支撑着自己的身体。他知道自己殉难成仁的时刻来临了。他决心承担起力不从心的任务,以弥补自己的全部过失。

错过了那一秒钟的格鲁希,在现在这一小时内又表现出了军人的全部力量——可惜太晚了!当他重新恢复了自信而不再拘泥于成文的命令之后,他的全部崇高美德——审慎、干练、周密、责任心,都表现得清清楚楚。他虽然被五倍于自己的敌军包围,却能率领自己的部队突围归来,而不损失一兵一卒,不丢失一门大炮——堪称卓绝的指挥。他要去拯救法兰西,去解救拿破仑帝国的最后一支军队。可是当他回到那里时,皇帝已经不在了。他来得太晚了!永远是太晚了!

那关键的一秒钟就是这样进行了可怕的报复。在尘世的生活中,这样的一瞬间是很少降临的。当它无意之中降临到一个人身上时,他却不知如何利用它。在命运降临的伟大瞬间,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顺从、勤勉、谨慎,都无济于事。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

如果拿破仑赢了这场战役,他很有可能重新控制欧洲
1815年3月20日,拿破仑的铁骑进入巴黎,法国国王路易十八闻讯色变,不敢迎敌,仓惶逃遁。拿破仑重新登上皇位,为他在一年前被迫退位,软禁在地中海厄尔巴岛的事件报了仇,雪了恨。

为了支持路易十八,英国,俄国和普鲁士等国家组成反法联盟,大举围攻巴黎。拿破仑亲自率领12万大军迎战,联军不敌,撤退到比利时。这一仗,拿破仑取得辉煌战果,奠定了他在法国的统治地位。过后,拿破仑乘胜追击,率军继续挺进,直逼比利时的边境。

6月18日,大决战在滑铁卢展开了。

滑铁卢位于比利时南部,离首都布鲁塞尔不远。英军驻 在一个山岗,由威灵顿率领,法军则由拿破仑亲自指挥。

清晨,下起滂沱大雨。上午11时30分,天气转晴,拿破仑下令出击。

“威灵顿是什么东西 竟敢向我挑衅,简直是螳臂挡车,以卵击石!我不必用一顿早餐的时间,就能将他们歼灭。”拿破仑大言不惭地说。

法军越过低洼地带,向英军驻 的山岗奋勇冲去。英军顽强抵抗,炮弹像骤雨般落在法军的阵地,法军死伤惨重,不得不撤兵。下午1时,法军第二次进攻英军阵地,还是无法得逞。拿破仑正伺机发动第三次规模更大的攻势时,用望远镜向四周了望,侦察敌情。他突然看见东边远处黑压压的一片。

“那是什么 ”拿破仑问。

“大概是一片森林吧!”一个中尉回答。

“不,这是兵团。”拿破仑凭丰富的作战经验,作出了正确的判断。于是他下令:“抓个活口来问!”

过了不久,法军逮到一个普鲁士骑兵军官来审问,军官回答说附近只有一个兵团。拿破仑心想:区区一个兵团,有什么好怕。可是他

万万想不到前来进攻的普军,实际上是三个兵团呢!

拿破仑自以为兵员充足,有恃无恐。在他的指挥下,80门大炮同时瞄准
【滑铁卢战役过程】
  俄、英、普、奥等组成的第六次反法联盟,终于打败了拿破仑,拿破仑被迫退位,被放逐到他的领地厄尔巴岛上,波旁王朝复辟。
  但拿破仑并不甘心自己的这次失败,他仍然在关心着时局的发展。1815年初,反法联盟在维也纳开会,由于分赃不均而大吵大闹,以至于剑拔弩张、横刀相向。同时,法国人民由于封建贵族的残酷统治,越来越不满意波旁王朝的统治而更加怀念拿破仑时代。
  拿破仑见时机已成熟,便决定东山再起。1815年2月26日夜,拿破仑率领1050名官兵,分乘6艘小船,巧妙躲过监视厄尔巴岛的波旁王朝皇家军舰,经过三天三夜的航行,于3月1日抵达法国南岸儒昂湾。拿破仑感慨万端、兴致勃发,立刻在岸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士兵们,我们并未失败!我时刻在倾听着你们的声音,为我们的今天,我历经重重艰辛!现在,此时此刻,我终于又回到了你们中间。来吧,让我们并肩战斗!胜利属于你们,荣誉属于你们!高举起大鹰旗帜,去推翻波旁王朝,争取我们的自由和幸福吧!”
  士兵们在拿破仑的鼓舞下,热血沸腾。部队开始进军巴黎。沿途所到,不少人欢呼雀跃。波旁王朝派出的阻击部队,因多是拿破仑旧部,所以纷纷归附,这样,到3月12日,拿破仑未放一枪一弹,顺利进入巴黎。此时,他的部队已发展到1.5万人。路易十八看到大势已去,仓皇逃出巴黎。3月19日,拿破仑在万民欢腾声中,重登王位。正在维也纳开会的反法联盟各国首脑,惊恐万状,立刻停止争吵,并马上拟定了临时宣言,称拿破仑是世界和平的扰乱者和敌人,他“不受法律保护”,与此同时,他们迅速集结兵力,到3月25日,英、俄、普、奥、荷、比等国结成的第七次反法联盟,并有重兵70万。联军准备分头进攻巴黎:巴克雷指挥17万俄军和25万奥军集结在莱茵河方面,向洛林和阿尔萨斯推进;弗里蒙指挥奥——撒丁联军6万,集结于法意边境,准备随时向法进军;普鲁士的布吕歇耳元帅率12万普军、300门大炮在沙罗瓦和列日之间集结;英国的威灵顿将军指挥一支由英、德、荷、比人组成的混合部队约10万人、200门大炮,驻扎在布鲁塞尔和蒙斯之间。另外,联军还有一支30万人的预备队。联军约定在6月20日左右开始行动。
  法军方面,拿破仑也在加紧备战,到6月上旬,已有18万人集结在鹰旗之下,他希望到6月底能有50万人上阵。但令拿破仑遗憾的是,过去富有作战经验的老将已不愿再为拿破仑效力,这对法军非常不利。
  对于联军的强大阵容,拿破仑认真地进行了分析,他决定要化被动为主动,以攻为守。他认为威胁最大的是比利时方面的英普军队,所以要集中主要兵力对付,而莱茵河、意大利方面的联军,只要派少量兵力进行牵制就行了。同时,他还决定,要趁联军尚未会齐的时候,争取战机,率先击溃英普联军,打败了威灵顿和布吕歇耳这两个老将,其他联军便好应付了。
  计划已定,拿破仑便于6月12日派12.5万法军(其中有近卫军2万人)、火炮300门,悄悄移动到比利时边境,驻扎到离普军只隔一片密林的地方。
  6月16日下午2时,战斗打响。法军主力7万人在林尼附近同普军主力8万人交战,拿破仑另派5万兵力牵制英军,他希望能够把英、普军队切开,然后各个击破。
  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又加上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枪炮声、雷雨声相互交加、轰轰作响,一直到傍晚雷雨过后,布吕歇耳才发现,法军已占领林尼村,普军防线已被切断。而且,法军迅速包围了普军,布吕歇耳也被摔伤。普军见形势不利,四散溃逃。拿破仑认为普军败局已定,令法军休息一日,然后才令格鲁希元帅追击普军残兵。这样,坐失了歼灭普军的大好时机,逃散的普军在瓦弗方面重新集结,对法军构成了新的威胁。
  击溃了普军的拿破仑,亲率大军转攻英军,威灵顿听到布吕歇耳战败,害怕孤军作战,便迅速撤退到滑铁卢方向。法军将领内伊受命拦截英军,但内伊优柔寡断,英军顺利撤走。拿破仑气愤异常,也尾随英军至滑铁卢附近。
  这时,被拿破仑击溃的普军重新集结,兵分两路,一路增援滑铁卢附近的英军,一路直接围攻法军右翼。
  威灵顿率6万余英军、大炮156门,在滑铁卢村南布阵。阵地后方是圣让山,前面地势低洼,左侧是几个小村和沼泽、灌木林,右侧有坚固的乌古蒙堡垒,阵地中央是圣拉埃村。威灵顿号称“铁公爵”,在战术上长于防守而短于进击,所以在与拿破仑交战之前,他更加谨慎,着重防守,这一正确战术原则为他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滑铁卢总决战之前,拿破仑只率7万士兵、270门大炮,但这些大炮因为天下大雨而只有一小部分进入阵地。拿破仑将总预备队置于中央后方,并正确判断出英军弱点在其中段,所以他决定佯攻英军右翼而重点攻击中部。
  6月18日上午11时决定历史进程的时刻到来了。法军抢先开炮,向英军右翼乌古蒙堡垒射击,形成对峙。中午1时,拿破仑按照计划,准备进攻英军中部,但情况发生了重要变化,布吕歇耳率普军一部分及时赶到,拿破仑不得不从预备队中抽出2个骑兵师迎击布吕歇耳。同时,拿破仑急速传令格鲁希元帅让其增援,然后率部猛攻英军中部阵地。威灵顿顽强抵抗,双方互相争夺,伤亡都很大,下午6时,拿破仑令内伊元帅要不惜一切代价攻克英军中部,内伊不愧为“勇士中的勇士”之称,经过奋勇拼杀,终于完成任务,占领了圣拉埃村。英军无力支持,法军也疲惫不堪,双方都在焦急地等待援军,谁先到达一步,谁就会左右历史进程,这才是极其关键的历史时刻。
  黄昏时分,终于从远处飞驰过来大队人马,双方都在祈祷上帝:来的是自己人!终于那支部队走近了,双方都看得非常清楚,那高高飘扬的是普鲁士军旗!顿时,英军士气高涨,精神振奋,威灵顿立即命令部队作最后反击,英普联军热血沸腾,疯狂地扑向少气无力的法军。
  拿破仑见状,内心暗骂格鲁希“死在了何处!”此时此刻,他也深感大势已去,但仍然在作最后的决战。他立即命令近卫军投入战斗,拼死抵挡联军的进攻,但已无回天之力,终因腹背受敌而全军溃败。拿破仑乘马逃出战场,仓惶离去。
  1815年6月21日,拿破仑败归巴黎,百万反法联军也长驱直入进入法国边境。7月7日,联军进入巴黎,拿破仑宣布退位,结束了他的“百日执政”。不久,他被流放到位于大西洋南部、远离欧洲大陆的圣赫勒拿岛。直到1821年5月死去。

滑铁卢战役简介

滑铁卢战役简介
英国人大势宣传的滑铁卢战役,是英国为主力打败了法国,但是有人看看当时的情况没?先看人数,联盟70万人,法国30万人。不是一个量级的。你有70公斤找个30公斤的人打一架你就知道了。那武器先进?那个时候没有来福枪这个概念,更没有导弹,电子战等等。。。。。。就是火药枪加马刀。没有什么先进武器的。拼的就是意识和指挥。当时英将惠灵顿有93000千人,普将布吕歇尔有113000人。而拿破仑准备打他和普将布吕歇尔的一共才73000人。就在7:9的情况下,伟大的惠灵顿公爵在拿破仑的打击下居然说:“在这种情况下,让大家都牺牲在自己的岗位上!我已经没有援军了。不过,即使牺牲到最后一个人,我们仍然要坚持到布吕歇尔的到来。”他们在等11万援军,可怜的拿破仑皇帝没有援军。因为顺莱茵河一线还有50万盟军,包括拿破仑妹夫的2万意大利军。拿破仑才20万人防御他们。最后伟大的惠灵顿公爵在20:7的优势兵力下,终于完成了对法军的胜利,伟大的惠灵顿公爵,无敌的惠灵顿公爵。当时的法国已经没有了青壮年,法军几乎都是15岁左右的孩子。下级军官几乎没有,只要服役10年的人全部提升为尉级军官。为了保存法国的血脉,拿破仑放弃了。。。。。。拿破仑的军队也不听临时政府的指挥,他们没有了皇帝,拒绝战斗。
参考《拿破仑》
被委以重任的格鲁希
维也纳会议正在举行。在交际舞会、调情嬉笑、玩弄权术和互相争吵之中,像一枚嗖嗖的炮弹飞来这样的消息:拿破仑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自任皇帝,称拿破仑一世。他在行政、司法、军事、财政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国家。他多次击溃外国反法联军, 侵略并占领了欧洲大陆许多国家,破坏和动摇了整个欧洲的封建秩序和专制制度。在欧洲被占领国人民的反抗和欧洲封建势力的联合打击下,第一帝国于1814年覆灭,拿破仑下台,被放逐到厄尔巴岛(在地中海)。1815年重返巴黎,建立“百日王朝”。1815年6月18日,在滑铁卢与英国、普鲁士联军交战,全军覆没。6月22日被迫再度宣布退位,被放逐至死。,这头被困的雄狮自己从厄尔巴岛的牢笼中闯出来了。紧接着,其他的信使也骑着马飞奔而来:拿破仑占领了里昂〔里昂〕在法国东南部。;他赶走了国王;军队又都狂热地举着旗帜投奔到他那一边;他回到了巴黎;他住进了杜伊勒里王宫。——莱比锡大会战①〔莱比锡大会战〕1813年10月16日~19日,16万法军与32万反法联军在柏林西南莱比锡的决战,法军寡不敌众,终于失败。和20年屠杀生灵的战争全都白费了。好像被一只利爪攫住,那些刚刚还在互相抱怨和争吵的大臣们又都聚集在一起,急急忙忙抽调出一支英国军队、一支普鲁士军队、一支奥地利军队、一支俄国军队。他们现在要再次联合起来,彻底击败这个篡权者。欧洲合法的皇帝和国王们从未这样惊恐万状过。威灵顿〔威灵顿(1769—1852)〕英国元帅,第一任威灵顿公爵,反拿破仑战争中的联盟军统帅之一,以指挥滑铁卢战役闻名于世。1828年后历任英国首相、外交大臣等职。开始从北边向法国进军,一支由布吕歇尔〔布吕歇尔(1742—1819)〕普鲁士元帅,拿破仑百日王朝期间反法联盟军的普军总司令。在滑铁卢战役中,由于他的及时增援而使拿破仑的军队全线崩溃。统率的普鲁士军,作为他的增援部队从另一方向前进。施瓦尔岑贝格〔施瓦尔岑贝格:奥地利元帅〕。在莱茵河畔整装待发;而作为后备军的俄国军团,正带着全部辎重缓慢地穿过德国。
拿破仑一下子就看清了这种致命的危险。他知道,在这些猎犬集结成群之前绝不能袖手等待。他必须在普鲁士人、英国人、奥地利人联合成为一支欧洲盟军以前就将他们分而攻之,各个击破。他必须行动迅速。6月15日凌晨3时,拿破仑大军的先头部队越过边界,进入比利时。16日他们在林尼与普鲁士军遭遇,并将普军击败。这是这头雄狮闯出牢笼之后的第一次猛击,这一击非常厉害,然而却不致命。被击败而并未被消灭的普军向布鲁塞尔①〔布鲁塞尔:比利时首都〕。位于比利时中部。撤退。
现在,拿破仑准备第二次猛击,即向威灵顿的部队进攻。他不允许自己喘息,也不允许对方喘息,因为每拖延一天,就意味着给对方增添力量。17日,拿破仑率领全军到达四臂村高地前。威灵顿,这个头脑冷静、意志坚强的对手已在高地上筑好工事,严阵以待。而拿破仑的一切部署也从未有像这一天那样的细致周到。他的军令也从未有像这一天那样的清楚明白。他不仅反复斟酌了进攻的方案,而且也充分估计到自己面临的各种危险,即布吕歇尔的军队仅仅是被击败,而并未被消灭。他抽调出一部分部队去跟踪追击普鲁士军,以阻止他们与英军会合。
他把这支追击部队交给了格鲁希元帅。格鲁希〔格鲁希〕法国大革命时拿破仑军队中的士兵,1794年任少将。在滑铁卢战役中指挥骑兵预备队,于1815年6月16日在林尼击败布吕歇尔将军的一个分遣队,但他未能阻止布吕歇尔的主力与威灵顿的部队会合,自己也未能及时去增援拿破仑。拿破仑失败后一度被流放。1831年又任法国元帅,1832年任贵族院议员。,一个气度中庸〔中庸:指德才平凡〕的男子,老实可靠,兢兢业业。他从戎20年,参加过从西班牙到俄国,从尼德兰〔尼德兰〕现在荷兰、比利时等地。到意大利的各种战役。他是缓慢地、一级一级地升到元帅的军衔。不能说他没有成绩,却无特殊的贡献。是奥地利人的子弹、埃及的烈日、阿拉伯人的匕首、俄国的严寒,使他的前任相继丧命,从而为他腾出了空位。他不是青云直上登坐最高军衔的职位,而是经过20年战争的煎熬,水到渠成。
拿破仑大概也知道,格鲁希既不是气吞山河的英雄,也不是运筹帷幄的谋士,他只不过是一个老实可靠、循规蹈矩的人。但是他自己的元帅,一半已在黄泉之下,而其余几位已对这种没完没了的风餐露宿的戎马生活十分厌倦,正怏怏不乐地呆在自己的庄园里呢。出于无奈,拿破仑不得不对这个中庸的男子委以重任。
6月17日上午11时,拿破仑第一次把独立指挥权交给格鲁希元帅。拿破仑的命令是清楚的:当他自己向英军进攻时,格鲁希务必率领交给他的三分之一兵力去追击普鲁士军。同时,他必须始终和主力部队保持联系。
格鲁希元帅踌躇地接受了这项命令。他不习惯独立行事。只是当他看到皇帝的天才目光,他才感到心里踏实,不假思索地应承下来。使他放心的是,大本营就在附近。只需三小时的急行军,他的部队便可和皇帝的部队会合。
滑铁卢的上午
战役打响以前,拿破仑又一次骑着自己的白色沿着前线,从头至尾检阅一番。在呼啸的寒风里,旗手们举起战旗,骑兵们英武地挥动战刀,步兵们用刺刀尖挑起自己的熊皮军帽,向皇帝致意。所有的战鼓狂热地敲响,所有的军号都对着自己的统帅快乐地吹出清亮的号音。
11时——比预定时间晚了两小时,炮手们接到命令:用榴弹炮轰击山头上的身穿红衣的英国士兵。接着,内伊①〔内伊〕拿破仑所封的元帅、公爵、亲王。他是拿破仑将领中的勇中之勇者,后厌战。1814年4月要求拿破仑退位,后效忠路易十八。1815年百日王朝期间,无法抗衡局势的突变,心情矛盾,回到拿破仑麾下。1815年12月被波旁王朝判处死刑,同月7日被枪决。——这位“雄中之杰”,率领步兵发起冲锋。决定拿破仑命运的时刻开始了。
从上午11时至下午1时,法军师团向高地进攻,一度占领了村庄和阵地,但又被击退下来,继而又发起进攻。在空旷、泥泞的山坡上已覆盖着一万具尸体。可是除了大量消耗以外,什么也没有达到。双方的军队都已疲惫不堪,双方的统帅都焦虑不安。双方都知道,谁先得到增援,谁就是胜利者。威灵顿等待着布吕歇尔;拿破仑盼望着格鲁希。
格鲁希的错误
格鲁希并未意识到拿破仑的命运掌握在他手中,他只是遵照命令于6月17日晚间出发,按预计方向去追击普鲁士军。但是,敌人始终没有出现,被击溃的普军撤退的踪迹也始终没有找到。
正当格鲁希元帅在一户农民家里急急忙忙进早餐时,他脚底下的地面突然微微震动起来。所有的人都悉心细听。从远处一再传来沉闷的、渐渐消失的声音:这是大炮的声音,是远处炮兵正在开炮的声音,不过并不太远,至多只有三小时的路程。几个军官用印第安人的姿势伏在地上,试图进一步听清方向。从远处传来的沉闷回声依然不停地隆隆滚来。格鲁希征求意见 。副司令热拉尔急切地要求:“立即向开炮的方向前进!”第二个发言的军官也赞同说:“赶紧向开炮的方向转移,只是要快!”所有的人都毫不怀疑,皇帝已经向英军发起攻击了,一次重大的战役已经开始。可是格鲁希却拿不定主意。他习惯于惟命是从①〔惟命是从〕叫做什么,就做什么,绝对服从。,他胆小怕事地死抱着写在纸上的条文——皇帝的命令:追击撤退的普军。热拉尔看到他如此犹豫不决,便激动起来,急冲冲地说:“赶快向开炮的地方前进!”这位副司令当着20名军官和平民的面提出这样的要求,说话的口气简直像是在下命令,而不是在请求。这使格鲁希非常不快。他用更为严厉和生硬的语气说,在皇帝撤回成命〔成命〕指已经发布的命令、决定等。以前,他决不偏离自己的责任。军官们绝望了,而隆隆的大炮声却在这时不祥地沉默下来。
热拉尔只能尽最后的努力。他恳切地请求:至少能让他率领自己的一师部队和若干骑兵到那战场上去。他说他能保证及时赶到。格鲁希考虑了一下。他只考虑了一秒钟。
决定世界历史的一瞬间
然而格鲁希考虑的这一秒钟却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倘若格鲁希在这刹那之间有勇气、有魄力、不拘泥于皇帝的命令,而是相信自己、相信显而易见的信号,那么法国也就得救了。可惜这个毫无主见的家伙只会始终听命于写在纸上的条文,而从不会听从命运的召唤。
格鲁希使劲地摇了摇手。他说,把这样一支小部队再分散兵力是不负责任的,他的任务是追击普军,而不是其他。军官们闷闷不乐地沉默了。在他周围鸦雀无声。而决定性的一秒钟就在这一片静默之中消逝了,它一去不复返,以后,无论用怎样的言辞和行动都无法弥补。
部队继续往前走。不久,格鲁希自己也不安起来。随着一小时一小时的过去,他越来越没有把握,因为令人奇怪的是,普军始终没有出现。情报人员报告了种种可疑的迹象,说明普军在撤退过程中已分几路转移到了正在激战的战场。如果这时候格鲁希赶紧率领队伍去增援皇帝,还是来得及的。但他只是怀着越来越不安的心情,依然等待着消息,等待着皇帝要他返回的命令。可是没有消息来。只有低沉的隆隆炮声震颤着大地,炮声却越来越远。
滑铁卢的下午
时间已经到了下午1时。拿破仑的四次进攻虽然被击退下来,但威灵顿主阵地的防线显然也出现了空隙。拿破仑正准备发起一次决定性的攻击。他加强了对英军阵地的炮击。在炮火的硝烟像屏幕似的挡住山头以前,拿破仑向战场最后看了一遍。
这时,他发现东北方向有一股黑①〔黑(xūxū)〕形容黑暗。的人群迎面奔来,像是从树林里窜出来的。一支新的部队!所有的望远镜都立刻对准着这个方向。难道是格鲁希大胆地违背命令,奇迹般地及时赶到了?可是不!一个带上来的俘虏报告说,这是布吕歇尔将军的前卫部队,是普鲁士军队。此刻,皇帝第一次预感到,那支被击溃的普军为了抢先与英军会合,已摆脱了追击;而他——拿破仑自己却用了三分之一的兵力在空地上做毫无用处、失去目标的运动。他立即给格鲁希写了一封信,命令他不惜一切代价赶紧向自己靠拢,并阻止普军向威灵顿的战场集结。
整个下午,向威灵顿的高地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冲锋。战斗一次比一次残酷,投入的步兵一次比一次多。他们几次冲进被炮弹炸毁的村庄,又几次被击退出来,随后又擎着飘扬的旗帜向着已被击散的方阵蜂拥而上。但是威灵顿依旧岿然〔岿(kuī)然〕高大挺立的样子。不动。而格鲁希那边却始终没有消息来。当拿破仑看到普军的前卫正在渐渐逼近时,他心神不安地喃喃低语:“格鲁希在哪里?他究竟呆在什么地方?”内伊元帅把全部骑兵投入了战斗。于是,一万名殊死一战的盔甲骑兵和步骑兵踩烂了英军的方阵,砍死了英军的炮手,冲破了英军的最初几道防线。虽然他们自己再次被迫撤退,但英军的战斗力已濒于殆尽。山头上像箍桶似的严密防线开始松散了。当受到重大伤亡的法军骑兵被炮火击退下来时,拿破仑的最后预备队——老近卫军正步履艰难地向山头进攻。欧洲的命运全系在能否攻占这一山头上。
决战
自上午以来,双方的四百门大炮不停地轰击着。前线响彻骑兵队向开火的方阵冲杀的铁蹄声。从四面八方传来的咚咚战鼓声,震耳欲聋,整个平原都在颤动!但是在双方的山头上,双方的统帅似乎都听不见这嘈杂的人声。他们只是倾听着更为微弱的声音。
两只表在双方的统帅手中,像小鸟的心脏似的在滴答滴答地响。这轻轻的钟表声超过所有震天的吼叫声。拿破仑和威灵顿各自拿着自己的计时器,数着每一小时,每一分钟,计算着还有多少时间,最后的决定性的增援部队就该到达了。威灵顿知道法军仓皇溃退布吕歇尔就在附近。而拿破仑则希望格鲁希也在附近。现在双方都已没有后备部队了。谁的增援部队先到,谁就会赢得这次战役的胜利。两位统帅都在用望远镜观察着树林边缘。现在,普军的先头部队像一阵烟似的开始在那里出现。难道这仅仅是一些被格鲁希追击的散兵?还是被追击的普军主力?这会儿,英军只能做最后的抵抗了,而法国部队也已精疲力竭。就像两个气喘咻咻①〔咻咻(xiūxiū)〕拟声词,模拟喘气的声音。的摔跤对手,双臂都已瘫软,在进行最后一次较量前,喘着一口气:决定性的最后一个回合已经来到。
普军的侧翼终于响起了枪击声。难道发生了遭遇战?只听见轻火器的声音!拿破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格鲁希终于来了!”他以为自己的侧翼现在已有了保护,于是集中了最后剩下的全部兵力,向威灵顿的主阵地再次发起攻击。这主阵地就是布鲁塞尔的门栓,必须将它摧毁,这主阵地就是欧洲的大门,必须将它冲破。
然而刚才那一阵枪声仅仅是一场误会。这场误会的遭遇战很快就停止了。现在,普军的大批人马毫无阻挡地、浩浩荡荡地从树林里穿出来。——迎面而来的根本不是格鲁希率领的部队,而是布吕歇尔的普军。这一消息飞快地在拿破仑的部队中传开。部队开始退却,但还有一定的秩序。而威灵顿却抓住这一关键时刻,骑着马,走到坚守住的山头前沿,脱下帽子,在头上向着退却的敌人挥动。他的士兵立刻明白了这一预示着胜利的手势。所有剩下的英军一下子全都跃身而起,向着溃退的敌人冲去。与此同时,普鲁士骑兵也从侧面向仓皇逃窜、疲于奔命的法军冲杀过去,只听得一片惊恐的尖叫声:“各自逃命吧!”仅仅几分钟的工夫,这支有着赫赫军威的部队变成了一股被人驱赶的抱头鼠窜、惊慌失措的人流。它卷走了一切,也卷走了拿破仑本人。一直到半夜,满身污垢①〔污垢(gòu)〕积在人身上或物体上的脏东西。、头昏目眩的拿破仑才在一家低矮的乡村客店里,疲倦地躺坐在扶手软椅上,这时,他已不再是个皇帝了。他的帝国、他的皇朝、他的命运全完了。
尾声
到了第二天,只有一个人还丝毫不知滑铁卢发生的事,尽管他离这个决定命运的地方只有四小时的路程。他就是格鲁希。他还一直死抱着那道追击普军的命令。奇怪的是,他始终没有找到普军。这使他忐忑〔忐忑(tǎntè)〕心神不定。不安。近处传来的炮声越来越响,好像它们在大声呼救似的。大地震颤着。每一炮都像是打进自己的心里。现在人人都已明白这绝不是什么小小的遭遇战,而是一次巨大的战役,一次决定性的战役已经打响。
格鲁希骑着马,在自己的军官们中间惶惶惑惑地行走。军官们都避免同他商谈,因为他们先前的建议完全被他置之不理。
当他们在瓦弗附近遇到一支孤立的普军——布吕歇尔的后卫部队时,全都以为挽救的机会到了,于是发狂似的向普军的防御工事冲去。随着黑夜的降临,格鲁希的部队攻占了村庄,但他们似乎感到,对这支小小的后卫部队所取得的胜利,已不再有任何意义。因为在那边的战场上突然变得一片寂静。格鲁希现在才终于收到那张拿破仑写来的要他到滑铁卢紧急增援的便条。滑铁卢一仗想必是一次决定性的战役,可是谁赢得了这次巨大战役的胜利呢?格鲁希的部队又等了整整一夜,完全是白等!从滑铁卢那边再也没有消息来。好像这支伟大的军队已经将他们遗忘。他们毫无意义地站立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中,周围空空荡荡。清晨,他们拆除营地,继续行军。他们个个累得要死,并且早已意识到,他们的一切行军和运动完全是漫无目的的。上午10时,总参谋部的一个军官终于骑着马奔驰而来。他们把他扶下马,向他提出一大堆问题,可是他却满脸惊慌的神色,两鬓头发湿漉漉的,由于过度紧张,全身颤抖着……听完了他的令人沮丧颓唐,甚至使人瘫痪的报告,格鲁希面色苍白,全身颤抖,用军刀支撑着自己的身体。他知道自己殉难成仁的时刻来临了。他决心承担起力不从心的任务,以弥补自己的全部过失。
错过了那一秒钟的格鲁希,在现在这一小时内又表现出了军人的全部力量——可惜太晚了!当他重新恢复了自信而不再拘泥于成文的命令之后,他的全部崇高美德——审慎、干练、周密、责任心,都表现得清清楚楚。他虽然被五倍于自己的敌军包围,却能率领自己的部队突围归来,而不损失一兵一卒,不丢失一门大炮——堪称卓绝的指挥。他要去拯救法兰西,去解救拿破仑帝国的最后一支军队。可是当他回到那里时,皇帝已经不在了。他来得太晚了!永远是太晚了!
那关键的一秒钟就是这样进行了可怕的报复。在尘世的生活中,这样的一瞬间是很少降临的。当它无意之中降临到一个人身上时,他却不知如何利用它。在命运降临的伟大瞬间,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顺从、勤勉、谨慎,都无济于事。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
如果拿破仑赢了这场战役,他很有可能重新控制欧洲。
拿破仑击败普鲁士布吕歇尔军后未扩大战果消灭,指派了格鲁希去追击普军。此后拿破仑与威灵顿在滑铁卢展开决战,筋疲力尽的双方都急需援军。布吕歇尔在最后关头整理部队增援威灵顿击败了拿破仑,而此时的格鲁希却在决定历史命运的时刻犹豫,这直接导致了拿破仑的失败。
http://baike.baidu.com/view/67415.htm

自己看吧!!!!!!

在日本战国时代中为什么守护丰臣的西军会败?

在日本战国时代中为什么守护丰臣的西军会败。在关原战败了后在大阪城也败了。这是为什么?
关原之战的时候,其实东西军双方都是打着守护丰臣家的口号....只不过东军的德川家康心里小算盘太多了,他是想借着“守护丰臣家”来让自己成为老大。
西军失败的原因主要如下:
1,西军虽然人数众多但矛盾重重。
2,主帅石田三成不会打仗,他是个文官出身,原本是负责丈量土地和搞后勤的。
3,德川家康早就串通了西军中的不少将领,让他们临阵倒戈。
问题非常复杂,要一点一点分析丰臣政权是经过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经过二十几年的时间迅速统一的,期间使用了大量政治外交手段,使日本的各大名臣服,政权本身就有许多的矛盾。丰臣秀吉在世时可以凭借自己强大的威望平息一切,可是当他死后政权内部的矛盾就开始显现出来。而丰臣政权从一开始就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没有绝对的继承人。秀吉的长子松鹤夭折更是使日本各大名对丰臣政权的前途顾虑重重。秀吉不得不从自己的亲戚或本家选择养子,以备继承大统。最终他选择了自己的外甥秀次做政权的继承人,飘摇不定的丰臣政权暂时稳定了下来。秀吉发动侵朝战争期间,秀赖出生,紧接着秀吉以谋反罪处死了关白秀次,以亲生子秀赖为继承人,政权又开始危机重重。1598年丰臣秀吉病故,日本最有实力的大名江户的德川家康开始了篡夺政权的阴谋。家康种种违反秀吉在世时所制定的规制的行为,引起了大阪方面的强烈不满。矛盾逐渐激化。直到1600年,仅次于家康的五大老排名第二的前田利家病逝,唯一能调停大阪和江户方面矛盾的强大力量不在了,双方的矛盾逐渐到达了不可调和的程度。1600年五大老之一的上杉景胜及其家臣团发表了针对德川家康的诉状书史称“直江状”,德川家康发兵讨伐上杉家。与此同时,丰臣家的第一家臣石田三成开始纠集大名(称为西军)以维护丰臣政权的名义讨伐德川家康。德川家康放弃上杉家,率领各大名(称东军)向石田三成所在佐和山城进发,双方在关原地区发生激战,最终由于西军阵中小早川秀秋的叛变而使战局发生逆转。西军失败,石田三成,大谷吉继,小西行长等大名以主谋战犯的名义被处死,其余大名则被废除或流放又或者缩小封地。深究战役的胜负,又不得不从丰臣家内部分析。丰臣家内部分为两大阵营,可以称之为近江集团和清州集团,或是文臣团或武将团。清州集团是秀吉早在织田信长帐下时就跟随秀吉,以加藤清正、福岛正则等武将为主。近江集团则是秀吉被封长滨城后开始跟随的以石田三成、长束正家等文官为首。由于清州集团善战,近江集团善治,等到日本平定后,清州集团渐渐淡出了丰臣政权的核心圈子,而近江集团逐渐掌握了丰臣政权的实权。双方矛盾尖锐,双方首领的个人性情又十分不合,如加藤清正在侵朝战役中,险些因为石田三成的进谏而被秀吉处死。加藤清正甚至发出了要亲自砍下石田三成首级的狠话。秀吉死后,加藤清正更是其余六个武将对石田三成进行袭击。由于关原之战是石田三成发起的,所以以加藤清正和福岛正则为首的清州集团不可能加入西军,只能加入东军。关原之战中加藤清正在九州岛极大的牵制了小西行长和善战的岛津家。而福岛正则则是东军的前锋。关原之战参战双方大致以京都为中心,东西双方的大名之间的较量。西军是侵朝战役的主力,两次侵朝战役长达7年,耗费人力物力无数,极大地削弱了西军大名的实力。而东军大名基本没有参战,实力得以保存。双方开战后实力根本不成比例,东军仅德川家康一人的经济实力就接近于整个西军大名的总经济实力。双方在战场上好似势均力敌,不过是西军大名挟朝鲜余威做殊死挣扎而已。丰臣秀吉极力发动的侵朝战役极大的打击了丰臣政权在日本的控制力,人心思变。加上秀吉辞世后,臣(德川家康)强君(丰臣秀赖)幼。使得很多日本大名投向了早在织田信长时代就是信长伙伴的德川家康。关原之战不过是完成了最后的手续而已。至于你说的大阪战役,分为夏季和秋季两次。与其说是战役,说是德川家康欺负孤儿寡母的诈骗案件更合适,期间德川家康多次食言违反承诺对大阪方面采取军事行为。此时的日本形势已十分明朗,德川家康的胜利已是大势所趋。不会有什么大名会放弃荣华富贵偏向大阪。最终,大阪方面因为主君的愚蠢而无险可守,十余万浪人组成的联军与德川家康的部队在大阪城外的开阔平地上开始了激战。期间真田幸村率领骑兵多次杀入德川家康本阵但无力回天,战死。赢得了“真田日本第一兵”的称号。丰臣秀赖和其母亲淀君自尽。德川家终于获得了整个日本。
不去理会战前准备,只单纯从战役来看,我认为有西军有三个人应该负主要责任。
1 吉川,这个被德川收买的家伙.在关原占领要地,挡住了毛利军团.这样其他的小势力也不敢下去,导致西军失败,又间接的导致秀秋反叛!西军失败第一元凶乃吉川也!
2 秀秋,他的背叛无疑是关键转折,他的一万多军队足以改变主战场的整个局势了,而他叛变的时候又恰恰是最关键的时候。如果他从一开始就从属西军的话,或许我还不会如此厌恶他吧。
3 石田三成,这个西军的实质总帅却恰恰是兵力很少的大名,只是一个城主而已,他的四千人却偏偏还要放在中央的最前线,而所有东军的武功派将领最恨的就是他,所以全都不要命的攻向他,而他一败西军就算全败了,试想如果是一个明智的主帅,会把自己放在最前线吗,何况是最薄弱的环节。
4 岛津义泓,这个号称九州最强的武士,居然为了个人恩怨(在决战前与三成意见不同),而迟迟保留观望态度而不出兵,眼看着众多战机从眼前流失,他好象忘记了自己已经与西军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一样,直到西军溃败,他又打出了,为了九州武士的尊严而发起了最后的大突围,最后只剩二十多人逃了回去,整个一个小孩赌气。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三大关键人物,因为1和3的兵力是整个西军主战场最多的,他们的不参战致使西军完全处于了下风,而2号是战略配置失误,对1我是唾骂,2是同情加可惜,3是认为他太过愚蠢。
不用这么繁琐 关原之战的西军在名义上并不是守护丰臣氏的 虽然实际上是可是大多数丰臣旧将都认为这是石田三成想达到个人目的而挑起的战争(三成的个性比较令人讨厌)所以许多丰臣旧将属于东军阵营 其次在战场上 吉川家阻碍西军进军 岛津家则只是为了自己家族的威名而战 根本没有真想打的意思 小早川秀秋更是不怕骂名直接倒戈 松尾山是块战略要地 那上面更有16000个小早川家的战士 所以左右战局很容易 更何况岛左近冒失的突阵导致自己受伤无法正常的指挥战争 现在说一下大阪之阵 1615年距离1600年的关原之战已经那么长时间了 而德川家康又得到了征夷大将军 所以德川家不比丰臣家的地位低 而且德川家康又是一代野战高手 政治家 相比于23岁的丰臣秀赖 则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当时大阪聚集的都是些流浪的浪人们 所以说战斗力肯定是不如德川家正规军的 更何况德川并没有倾巢而出 只出了15万人 大阪全城战斗力才10万人 家康又运用手腕 把丰臣家的护城壕都给填平了 当然包括那个真田丸 全都没有了 大阪就是一座裸城 所以攻克也不是很困难 你是想问为什么丰臣家没有千秋万代 因为丰臣秀吉依靠的是自己的魅力与威望撑起的这个国家系统 它只能称为一个组织 而德川家康在统一后建立了一套很完善的制度 所以德川幕府 才能叫做一个政府 这是丰臣秀吉所考虑不到得 所以就是这样
东军很强大,名将很多,但关原之战本来不分胜负,只是因为西军丰臣的以前的一个养子(小早川秀秋)倒戈,带领他的军队冲击西军,才造成了西军的溃败。而关原之战以后,其实胜负已分,德川基本上已经控制了大局,丰臣家虽然有钱,但没有人才,真正统治丰臣家的是丰臣秀赖的生母淀夫人,她的统治能力有限,犯了不少错误,也引起很多不满,所以他们也没有外人支持,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可能打赢德川。

在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是如何统一天下的?

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做了些什么来统一天下?
1598年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是五大老的首领。

日本的战国时代,诸侯割据,大名之间争夺政权的斗争十分激烈,实现国家统一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形势下,德川家康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必须对统一的大局有清醒的认识,因时、因地制宜,采取灵活的政策和策略。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他是顺应了时势,举措得宜的。

本能寺之变以后,丰臣秀吉捷足先登,抢先控制了局面,使德川家康失去了一次夺取全国政权的机会。当时大局虽然对他很不利,但这时他与丰臣秀吉之间的关系和实力已非昔日的织田信长与他的关系可比。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他采取了有限的行动。1584年,德川家康应织田信雄之请,与丰臣秀吉战于小牧、长久手,就是出于有限目的的一种有限行为。长久手之战,德川家康打败了丰臣秀吉的一个支队,打死了丰臣秀吉的勇将池田信辉,迫使丰臣秀吉以相当有利于他的条件讲和,这对全国都很有影响,丰臣秀吉对德川家康不得不另眼相待。丰臣秀吉出兵朝鲜时,没有把德川家康的部队编入渡海战列。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德川家康的幸运,其实这是德川家康运用自己的实力和采取巧妙的策略得来的。丰臣秀吉出兵朝鲜,使丰臣政权和西南大名损失惨重,而德川家康却在和平建设中积蓄了财力,壮大了力量。这些变化是丰臣氏政权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德川家康后来夺取全国政权的重要转折点。

注意内治是德川家康取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德川家康的内治是和改组与强化封建秩序溶为一体的。在取得全国政权前,每占领一地,总要对新领地的统治加以整顿,而不是一味追求武力扩大版图。夺取全国政权后,为了巩固政权,除保持丰臣秀吉的政治成果外,又采取了一系列改组和强化封建秩序的措施。

一是没收和削减敌对性大名的领地,充实幕府的经济基础:德川家康没收了87个敌对性大名的领地,总收入量为414万石(一说没收了90个大名的领地),减封了三个大名的领地,总收入量为207万石(一说减封四家大名领地)。其中的3/4转封给自己的功臣和亲近大名,其余的1/4划为德川氏的直辖地,再加上甲斐、信浓、美浓、近江、越前、佐渡、陆奥南部等地区的直辖地,总收入量达6万石以上,此外,德川家康还把佐渡、石见、伊豆等地的重要矿山和京都、大坂、奈良、骏府、长崎等重要城市和港湾地划为幕府直辖。这样,幕府就几乎控制了全国的大部分重要财源。

二是建立起幕藩体制的封建统治制度。德川家康根据对幕府的向背,把全国的大名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他的儿子和德川氏的近支宗族,这一类叫做“亲藩”;第二类是忠于自己和自己祖先的功臣,这叫做“谱代大名”,“亲藩”和“谱代”是幕府政权的支柱;第三类是关原之战前与德川家康同为大名的人,或战时曾忠于丰臣秀吉战后降服的大名,属于这一类的叫做“外样大名”。德川家康把三种类型的大名混杂相间,使亲藩和谱代大名监视外样大名。其次,为了加强对武士的统治,树立幕府的权威,又于1615年颁布了《武家诸法度》。其要旨是奖励文武、诫逸乐奢华、守节俭、严阶级(即服饰、乘舆的等级规定)、不得蓄浪人、不得擅自修缮城池、不得私婚、不得结党,但最主要的是规定了大名的“参觐交代”制。按规定,全国外样大名分为东西两半,半住江户,半住领地;每年4月为东西两半部大名的交代时期(对谱代大名另有规定),大名的妻子须常住在江户,事实上作为人质,大名依地位带领侍从,构成“诸侯行列”,按期到江户参觐交代。由于“诸侯行列”人数众多,往返于江户和领地之间的耗费十分巨大。因此这一制度不仅可以使幕府实际上把江户交代的大名作为人质而加以控制,还可以大量消耗大名的财力,使之无力叛乱。与此同时,德川家康还进一步推行丰臣秀吉的兵农分离政策,完善了身份制度,把整个日本社会划分为身分世袭的士、农、工、商四个等级,每个等级内部又贯穿着纵的主从关系。最后,在1615年还针对皇室、朝廷、寺社颁布了《禁中及公家诸法度》和五山十刹的法度。这样,以身分制为核心,以幕府为政权的中枢,上对天皇、公卿,下至各藩大名、一般武士、僧侣、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幕藩体制。德川幕府就是主要靠这个体制来统治全国。

第三,在对外事务方面,德川家康不是个完全的锁国主义者。创立幕府后,他立即遣使朝鲜,并于1608年恢复了和朝鲜的邦交。与此同时,又积极谋求与明朝的间接贸易。他出于对军需物资和生丝贸易的需要,创立幕府后的初期,对发展与西欧各国的贸易也很积极。1608年,他聘用英国人三浦安针为外交顾问、贸易事务官,并向他学习世界知识、天文和数学。他甚至默许基督教的传播,后来因感到危及日本传统的封建统治,又加以禁止。1612年,幕府在直辖地首先颁布禁教令,翌年便把这一法令推行到全国。1615年起,进而对朱印船贸易也严加限制。

第四,德川家康大力提倡文治。他十分好学,喜欢读有关治国平天下的经史典籍,鉴于字镰仓幕府以来佛教势力已与庄园制紧密结合的事实,他在创立幕府前一直抑制佛教,推崇儒家思想。创立幕府后,他认为庄园制已彻底摧毁,佛教因失去旧的经济基础和遭到沉重的政治打击也已衰落,这时恢复佛教的威信,对巩固新政权不仅无害而且有益,因此晚年逐渐扶植佛教,与名僧探讨各宗的佛法,日益趋于儒佛合一的思想统治。

德川家康一生的最大业绩在于他继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之后,改组和强化了日本的封建秩序,把日本封建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开创的德川幕府在日本历史上维持了长达260多年的和平统一局面,这给日本封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比庄园制时代略好一点的社会环境。但是,德川家康所改组和强化的日本封建制度,仍然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严格的身分制度把每个人都死死地固定在一个狭窄的框子里,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他推动海外贸易并非要民间贸易自由发展,走上近代重商主义的道路,而是出于幕府政治和经济的需要,维护封建的政治统治,其范围只限于由极少数幕吏、大名、特权大商人所把持的官方贸易,一旦超出幕府的政治需要,就立即加以取缔或限制。1612年颁布的禁教令,实际上是德川幕府政治锁国的开始,从1615年开始对朱印船贸易的限制,则是一种部分的经济锁国,是德川幕府后来全国锁国的先声。此外,德川家康晚年推行儒佛合一的思想统治,对日本人民的思想起了很坏的束缚作用。这种影响甚至一直延续到明治维新以后。
  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在关原之战中率领东军战胜西军,确定了霸权。自此一步步摧毁了丰臣家势力。庆长19年(1614年)至庆长20年(1615年)经大坂冬、夏之阵灭丰臣氏,江户幕府统治体制从此坚如磐石。德川家康建立了德川幕府后,日本进入暂时的和平。

  庆长3年(1598年),两次侵朝失败的丰臣秀吉病逝,继承人是只有六岁的无法理政的幼子丰臣秀赖。秀吉于病逝前设立的五大老和五奉行制度开始运行,家康为五大老首席。大坂城(即丰臣本家)的实权逐渐掌握在秀赖生母淀殿及其宠臣手中,丰臣家内部逐渐分裂为以淀殿为精神领袖,石田三成为首的近江派(文吏派)和以秀吉正室北政所为精神领袖,福岛正则、加藤清正等武将为首的尾张派(武功派)两大闺阀,两派之间逐渐开始了明争暗斗。根据秀吉的遗嘱,德川家康以五大老首席的身份代理国政,前田利家则担任秀赖的庇护人。
  但家康随后开始着手谋求天下,庆长4年(1599年)前田利家去世,家康逐渐暴露自己夺取天下的野心。同年在大坂城祝贺秀赖时,家康察觉了对自己的暗杀计划,主谋者是前田利长、浅野长政、大野治长及土方雄久。大坂城内要求讨伐前田利长的声势高昂。家康在准备出兵之际,前田利长将他的生母芳春院送往江户城成为人质,事件得以平息。(但也有他是以莫须有的罪名弹劾利家之子利长,迫使利长母芳春院前往江户做人质的说法)。
  总之,家康降服了前田家,并通过拉拢北政所取得武功派诸侯的好感,广泛与武功派诸侯私下结亲,逐渐成为武功派的“后台”和北政所仰赖的丰臣家的“捍卫者”,从而利用武功派和文吏派之间的矛盾削弱丰臣家的实力。
  家康在秀吉病逝前,安排与部分大名进行婚姻,又在秀吉死后,私自分封领地;因此开始造成其他中老和奉行的不满,尤以石田三成为甚。三成的行动惹来了加藤清正、福岛正则,加藤嘉明,细川忠兴,黑田长政,池田辉政,浅野幸长七将袭击。三成提前洞察后逃至自己的政敌家康在伏见的公馆内,两个聪明人之间就开始了博弈,三成料定家康不会杀他,家康考虑到未来必然爆发战争,所以需要三成作为自己的对立面使矛盾激化促使全国大名表态站队,进而家康便可以通过战争消灭对自己有二心的大诸侯,故而三成的存在会促使憎恨三成的武功派团结在自己身边成为帮助家康夺取天下的棋子,综合以上考虑家康也庇护了三成,命其闭门反省。在家康安排下,三成在佐和山城隐居。家康继续在伏见城及大坂城执行政务。
  不过,不满家康的声音并没有减退,户泽正盛汇报东北地方大名、五大老之一上杉景胜积极进行军备,行动极不寻常,家康派遣使者要求景胜汇报甚至迫使上洛。上杉景胜没有理会警告,而且其家臣直江兼续写了《直江状》指责家康,家康看过后大怒,终发表讨伐上杉的宣言。虽然五奉行中的前田玄以、长束正家和增田长盛以及三中老的中村一氏及生驹亲正要求中止出征,但家康决意行动,庆长5年(1600年)6月16日由大坂城出发,并于于7月2日到达江户城。
  而被革职的石田三成却私下联合其余奉行以及位列五大老的毛利辉元、宇喜多秀家及其他反对德川家康的诸侯密谋起兵,当家康前往会津途中,以毛利辉元为名义领袖的西军在关西组建成立。并且很快在畿内地区起兵,并占据大坂。(1600年)7月18日西军包围伏见城,并开始进行攻击。(1600年)7月24日家康抵达小山的时候,斥候汇报了石田三成起兵的举动。家康于次日进行小山评定,大部分的随行大名支持德川家康的行动,并立即折返到江户城。8月1日西军经苦战攻下了伏见城,死守了伏见城十五天之久的德川老臣鸟居元忠剖腹自尽。东军则随即进攻美浓,消灭西军方的织田秀信,双方在美浓地区对峙。8月家康回到江户城,并派遣先锋部队在东海地方及东近畿地方交战。家康坐镇江户观望局势,在确信在伊达政宗、最上义光和佐竹义宣的攻击下,上杉景胜无法对关东产生威胁以后,德川家康便与其子秀忠从江户出发,共率军6.8万,家康于当年9月1日挥军美浓,并于9月14日到达美浓(秀忠被真田父子阻于信州上田城,没有赶上关原之战,后被家康痛斥)。

  (1600年)9月15日双方在关原交战,最初的形势对德川军不利,西军逐步进迫到本阵;不过到了中午左右,西军的小早川秀秋受到德川军恐吓射击后叛变支持德川军,形势得以扭转。最后德川军轻松在此场战争取胜,而石田三成在关原之战失败后不久被捕获,和小西行长,安国寺惠琼一起被处斩于京都六条河滩。自此权力落在德川家康之中。自此,家康消灭了敌对诸侯,为德川家制霸天下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先是联合其他大名杀死了反对他的石田三成,后来进行关原合战,大败西军,其他大名纷纷向其靠拢,于是,建立德川政权。庆长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战国时代结束。
 1598年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是五大老的首领。1600年,他进攻上杉景胜。接着于当年9月的关原之战打败石田三成,掌握了全国政权。1603年2月,被朝廷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右大臣、源氏的长者(即源氏的族长、家主)。同年,他在江户开设幕府。1605年,把大将军职让给了儿子秀忠,退居骏府城,但作为大御所仍然掌握着军政实权。1615年5月大坂(今大阪)之役,灭掉丰臣秀赖,实现了所谓的“元和偃武”。1616年3月,出任太政大臣,并向明朝皇帝称藩,被明皇帝册封为“日本国王”。4月17日死于骏府城,终年73岁,葬于久能山。翌年,追谥正一位,受东照大权现的敕号,后改葬日光山。
先建立的德川幕府,确立幕府统治

明朝末年如果把崇祯换成朱元璋的话,明朝还有没有翻盘的机会?

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凭主观感觉是难以得出客观结论的。朱元璋虽然拥有一流的智慧和手段,但是明末的局势毕竟不同于开国初期,假如让朱元璋替换崇祯,那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魏忠贤将不会被杀还会被合理利用

崇祯一上台就把魏党歼灭了,这显然是操之过急而又不明智的做法。

天启皇帝临终前交代崇祯要重用魏忠贤,这并不是昏聩之言,这反而是天启皇帝明智的遗言,因为他对当时的局势看的清楚。

如果朱元璋接任天启成为皇帝,那么以朱元璋的眼见和智慧他必定能看清当时的朝局是需要制衡的,所以他会合理利用魏党来平衡朝局,而不是轻易歼灭魏党导致文官集团势力过度膨胀。

另一方面,朱元璋也不会像天启皇帝那样过分放纵魏党为所欲为,天启皇帝放纵魏党主要是因为他自身不够勤政而且能力和魄力也不够,而朱元璋则不同,他不仅勤政而且能力和魄力都很高。

所以如果是朱元璋替代崇祯,那么他既不会像天启那样过分放纵魏忠贤,也不会像崇祯那样一上来就杀魏忠贤,朱元璋肯定会合理利用魏党的。这点很重要,因为只有先稳住政局才能更好的开展其他工作,崇祯当初就是没处理好这个事,导致后期出现不少问题。

朱元璋会如何处理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是民不聊生,朱元璋自己曾经就是元末的难民,他当然知道民不聊生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所以他会很重视安抚因天灾人祸而受灾的百姓。

当初崇祯其实并不是不重视灾民问题,而是朝廷没有那么多钱赈济灾民。朝廷为什么没钱呢?

一是因为官员贪腐,二是因为有些官员以阶级利益为重干扰朝廷征税,加上连年战事这才导致国库亏空。但是如果魏忠贤没被杀,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

魏忠贤如果没被杀,那么朝廷的财政收入情况将会改善许多。一方面,魏忠贤在任期间是支持朝廷税收工作的,尤其是征收工商业等税,魏忠贤死后有些税收就收不上来了,这直接影响到朝廷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被魏忠贤抄家的贪腐官员的家产大部分都充公了,这也是国库收入之一。

所以若是朱元璋替换崇祯,他不仅能利用魏党来平衡政局,还能通过魏忠贤来解决朝廷的财政收入问题。朝廷有钱了,打战和救灾的钱也就有着落了,灾民得到安抚,爆发农民起义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

战事问题

朱元璋自己是军人出身,带过兵打过战,他的军事才能比崇祯高很多,崇祯应当没啥军事才能。

明末并非没良将,战事失利一是因为军费不够,二是因为军队腐败,三是因为崇祯指挥失误,当然还有许多方面的原因。

如果让朱元璋替换崇祯,那么良将将不会被冤杀,打战也不会被乱指挥,再加上有魏忠贤在保障军费问题,那么明末对外战事情况必然会是另一番景象。

此外,若是朱元璋替代崇祯,那么明末武将的地位应当也会有所改善的。朱元璋虽然在开国后大杀功臣武将,但是他心里是知道武将的重要性的,尤其是在战事频繁的年代。

亲王供养问题

朱元璋当初定了个政策,规定后代宗室亲王全部由国家供养,可能朱元璋当初并没意识到两三百年后的宗室亲王数量是何等的庞大,朝廷每年供养这些宗室子弟就得花费巨大的财政。

所以如果朱元璋替代崇祯,那么他就能亲眼见到朝廷每年供养宗室子弟的费用是何等的巨大,然后朱元璋肯定会想办法改变这种局面的,这样一来朝廷的财政负担很可能又会减轻了不少。

综上所述,崇祯皇帝不擅长的帝王权术和军事才能正好是朱元璋的强项,加上朱元璋本身具备优越的智慧和才能,而且又身经百战,有着丰富的实践经历,所以如果以朱元璋替代崇祯,那么明朝至少不会亡国,如果给朱元璋的时间足够长的话,他很可能会带领明朝转危为安然后开创一个新的盛世。

纵横这次将以一段对话的形式开始解答这个问题。

先假设这样一个场景:

当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后,他的灵魂来到了太祖朱元璋面前……“

家业败光了?”朱元璋痛心不已地问道。

“都是亡国之臣啊,祖宗!”朱由检悲痛的喊到,“大明江山尽毁于他们之手。”

“真是到死也不悔改!你若稍许精通帝王之术,驭才之能,大有补救之机呀!”太祖愤慨道。

崇祯闻后立即止住泪水,急切的说“请祖宗明示!”

朱由校的摊子烂吗?

当崇祯皇帝朱由检从天启皇帝朱由校手中接过这份家业时,大明江山已是千疮百孔,残破不堪。外有后金崛起侵略辽东,内有朝廷党争内耗严重,朝廷上下,高堂内外已是岌岌可危。但这样的摊子还不至于“无力回天”,毕竟,天启皇帝这样的“木匠大师”太擅长平衡术了,留给崇祯的家业还算稳当,是“三脚架”支撑的。

“第一个脚”——魏忠贤

对内启用以魏忠贤为代表的阉党集团同当时的文官东林党相抗衡,以稳住内部保证皇权不被架空。既要利用文官运作国家机器,还要用阉党制衡其不敢放肆。阉党实质上是皇帝的走狗,他们手中的权利实际上是皇帝默许的,皇帝需要这样的“阴暗团队”来去制衡威胁皇权的文官集团。

“第二个脚”——抗金防线

崇祯在位期间,在辽东地区修建了诸如宁锦防线这类的抗金主力防区。重用一干人等如孙承宗,袁崇焕,毛文龙,卢象升这样的善战名将,甚至在位期间打出了宁远大捷这样的胜战,努尔哈赤更是在此战中阵亡。崇祯在位期间,辽东局势是向着好转的局面在发展。

“第三个脚”——税收政策

这是关系到大明朝廷能否正常运作起来的重中之重。虽然天启年间的大明,土地兼并,官商一体的情况已经非常严重了,一遇灾年,各地就会爆发民变,然而都能勉强平息。但天启皇帝绝对明白国家缺钱还是得从士绅财阀的手中要,海税和工商税勉强支撑住了朝廷的运作,保证了辽东地区的军马粮饷,国库尚有存余,大明还有抗风险的能力。

“三个脚”表面上看似没有联系,实则互为影响,相互约束——魏忠贤同东林党人的博弈是顶层阶级斗争的表现,而背后所代表的是大地主大官僚阶级利益同皇帝的斗争。他们的胜负将直接影响朝廷对国家财富的控制,进而影响到税收政策。朝廷税收的好与坏又将决定了军队的作战能力,以及敌人是来自内部(农名起义)还是外部(金军侵辽)。

崇祯皇帝一系列的“剁脚决策”

很不幸,崇祯并没有看清楚这样的朝堂局面,更不明白兄长在临死后对他的忠告遗言:要治理好天下,必须靠魏忠贤。他更不明白这样的“三脚架”维稳体系最关键的就是“魏忠贤一脚”。

在崇祯登上皇位后,毫不迟疑地将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铲除,甚至铲除了魏忠贤治理国家的各项革新政策,丝毫不留。结果可想而知,失去制衡约束的东林党迅速回血复活,他们所代表的士绅财阀、贵族阶级为保证自己的利益,完全左右了朝廷的各项决策和事宜。

崇祯皇帝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为了维持第三个脚的支撑,废除了海税,工商税等针对地主阶级的政策,改为向全天下百姓收税的办法。一时之间,各种名义的税收在百姓中间征讨,加之官员从中肆虐敛财,百姓的日子更加苦不堪言,而后一系列的天灾,最终成为百姓反抗大明的导火索。

在第三只脚还没有撑起来的时候,第二支脚也面临了危机。在税收政策变更后朝廷开始入不敷出,一要解决山陕地区的农名起义问题,二要解决卷土重来的清军势力,朝廷更加的捉襟见肘。再加上东林党人确实已失去作为人臣的资格,嘴上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高举民族大义的臣子,却不肯为抗清捐献一点财物,而清军兵临城下时却拿着上万两的白银献媚求饶。这些人逐渐让朝廷瘫痪,停止运转。同时负责防守辽东的明军在断了粮饷的情况下,一步步被清军逼入绝境。

当崇祯被东林党人搞得不再相信任何人时,当崇祯先后杀死撤职善战的武将时,当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逼近京师时,当清军的铁蹄踏入山海关时,崇祯再无回天之力,也失去了撤回南京再夺天下的信心和勇气,绝望地朝着煤山去了……

太祖朱元璋会怎么做?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朱元璋对驾驭帝王之术可是无师自通的,对朝廷之事更是杀伐果断,战事上,早年的披甲上阵让他久历沙场,自有方法应对。

因此,如果朱元璋替代崇祯皇帝,大有翻盘,延续大明的机会。

在党争上,可以杀死魏忠贤,但不废除宦官集团,要让宦官的工作继续下去,只是有所收敛。为的是继续制衡东林党人士,确保朝廷内部的运作正常。只要两股势力趋于缓和,不敢妄动就达到了目的。(参考明朝初年以胡维庸,李善长为代表的淮西派和以刘伯温为代表的浙西派之间的争斗)

恢复部分锦衣卫制度,对东林党进行适当瓦解,为的是破坏官绅,地主,大资本家与其之间的联系与平衡,收缴的钱财迅速补充国库,以待急变。

持续保证辽东地方边防不出现粮饷问题。

减轻朝廷对大众百姓的各种赋税负担,提高百姓在灾难时期的弹性和抵抗力。

此举可保大明江山延续,但却不能保证长久。

因为当一个统治系统刚刚取得政权时,天下的资源和权利得到了重新分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资源、财富必然还会流向地主、官僚、权贵阶级这些人手中,待生存资源越发不平等,百姓的生存压力将达到临界点时,就有可能再次爆发重新分配资源的战争。而引发战争的导火索有天灾、人祸、外族入侵这些外在因素,当然也有内在的直接原因。

——或许,崇祯皇帝的灭亡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大地主、大财阀、大官僚为保证自己的利益而将崇祯抛弃的悲剧。因为,即便清军入关夺得朝廷建立政权,他们还是能保证自己是最富有的那批人。——或许,崇祯皇帝的灭亡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大地主、大财阀、大官僚为保证自己的利益而将崇祯抛弃的悲剧。因为,即便清军入关夺得朝廷建立政权,他们还是能保证自己是最富有的那批人。

明朝是1368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历经十六帝,1644年3月李自成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被迫在煤山自缢殉国,明亡。之后明朝宗室流窜南下,虽建立了几个南明小朝廷,但都于天下大势无补,明朝最终难逃灭亡之厄运,被清朝所取替。那么,如果把崇祯换成朱元璋,明朝有机会翻盘吗?

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天下无粮

中国历个朝代都是以农业为主要经济体的,明朝也不例外。民以食为天,平民百姓吃不饱就会造反 ,这是恒久不变的真理。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是以西北流民为基础的农民军,也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典型”,先来看看这些农民是怎样走上造反之路的。

据《汉南续郡志》载:“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崇祯上位以来,从1628开始,陕西相继出现大旱、大水、虫害、跟着又大旱,十多年秋粮颗粒无收,当地百姓食不裹腹,草根树皮吃光后只能被迫流离失所。

(崇祯)

崇祯十年起,大旱又再次引起了更严重的虫害,皆因缺水植物也凋零,蝗虫不去吃庄稼吃什么?飞天蔽日的蝗虫迅速加剧了陕西、河南一带灾情,到崇祯十四年,灾情达到了“易人而食,死人弃孩盈河塞路的地步”

这个时候觉得很奇怪,面对灾情如此严重的西北地区,明朝朝延这个一家主为什么没去赈灾派粮呢?史料上任何关于赈灾的记载,崇祯帝是个昏君?非也,崇祯勤于政事,只是无粮可派而已,个中原因还得从头说起。

1、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苦寒,早年的困苦经历让他深知百姓之苦,所以朱元璋做了皇帝后,非常厌恶贪污腐败,而对农民则是采取低税的政策,让农民百姓得到休养生息,国力渐强。

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经济体的大国,明朝对农民的赋税一直很低,这就导致了国库存粮一直都很少。纳粮最高峰是朱棣时期,也不过是3400多万石,平常一般年纳粮2700万石左右,和后来清朝前期5000万石相差甚远。

国家的运作是需要支出的。以万历年间为例,明朝的官员大约在8万人左右。

据《明史》载:“正一品官员的俸禄是每月支米87石,一年1044石”。

当然不是个个都是一品大员,依次递减下去,正三品年薪400石左右,到七品县令年薪为90石。折中以人均年薪150石大米来算,那么明朝一年就要为这8万官员支出大米1200万石,这只是保守的算法加上宫廷后宫闲杂等开支,明朝年开支应该接近2000万石。

另外在崇祯年间,后金政权不断侵扰边疆,守护边关的军队也需要供养,如此折算下来,这年收入2700万石的纳粮就所剩无己了。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还好,遇上西北长达十多年的自然灾害,明朝国库根本没有余粮拿去支援。

2、粮食既然不在国库,那么粮食去了哪里?在这不得不说一下明朝的赋税改革。万历明神宗之前,农民是直接用粮食来纳税的,到张居正做了内阁首辅后,进行了赋税改革,农民纳税必须要用银子才行。

这样农民必须要卖粮换了钱才可纳税了,每次一到收获季节,市场上全是卖粮的农民,物多价就贱,这就变相给了官绅奸商压价、剥削农民的机会,等于加重了赋税,也等于国家贮粮有一部分变相进了商贾的谷仓,比起国家直接提高赋税危害更大。

既然粮食价低,农民也不是笨蛋,就空出一些耕地来种其它经济作物,卖了换钱来应付纳税。这样一来,朝廷税收目的是达到了,但国家的粮食其实变少了,大大损害了一个农业大国的根本,一遇上自然灾害,本来数量就少的粮食就会价格奇高,甚至达到有价无粮的尴尬境地。

明朝官员贪污腐败严重

1、从朱元璋时期开始,明朝官员的俸禄一向不高(比很多朝代都低),导致的情况是这样的:官员的俸禄看着体面,养活自己是没有问题的,但官员是拖家带口的,如果再娶几房妾侍,那份俸禄就显寒酸了,朱元璋一死,被压制了很久的贪污腐败如井喷汹涌而来,令到明朝官场日益腐败堕落。

2、另外崇祯上台之后,马上铲除了魏忠贤,把阉党连根拔起。本来阉党和文官为代表的东林党虽然争斗不断,但是形成了微妙的平衡,这样是最利于崇祯行使皇权的,但魏忠贤一死,这种平衡就彻底被打破了,东林党一家独大,让崇祯的执政显得异常艰难。

比如崇祯为了缓解入不敷出的财政,想加征商业税,由于损害的是以东林党为代表的乡绅商贾的利益,遭到了东林党的强烈反对,加征商业税最终不了了之。



明朝军队军心涣散,成了压死骆驼最后一根稻草

1、明朝为了抑制将领拥兵自重,实行的是“将不专兵,兵不私将"的政策。意思平时兵和将不是在一起训练的,有仗打了才临时抱佛脚集结,造成了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状况。一旦上了战场,又有何战斗力可言?

2、在明朝中后期,防了减轻财政开支,实行的是军事屯田制度,另外士兵实行的是永久制,一旦参了军就永远不得脱离军籍。这一制度的确省了不少开支,和平年代还好,一旦发生战争是会出大事的。

(朱元璋)

首先不得脱籍让人已心里反感,平时还要自己耕种来解决温饱,心里更是不爽。到了战争打响了,又要放下锄头提枪上马奋勇杀敌做炮灰。好吧,男儿保家卫国本也无可厚非,但现在还跟我们说国家没存粮,要我们饿着肚子打仗?这是开玩笑吗?

3、另外,崇祯是一个多疑的皇帝,而且动不动就问罪、杀人。在任17年间一共换了17个刑部尚书,50个内阁大学士。

《明史》说他:“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

袁崇焕就是因为崇祯的多疑而被斩首挂边城示众,陈前斩首本就是兵家大忌,导致袁的副将直接率兵出关投了后金;孙承宗也一度遭到罢斥;洪承畴更是对明廷失望而投降满清。吴三桂更狠,直接开城门放了清军入关。

4、正是明朝的腐朽制度,对军队将领的不信任,导致了明军对朝廷的离心离德,才会士气战斗力低下,最终惨败于农民起义军,让清朝最终取而代之。

综上所述,明朝到了崇祯时期已是腐朽如病入膏肓,加上天灾的不可逆,灭亡已是必然的结果。如果将崇祯换成朱元璋,明朝的结局还是一样,或许可以苟延残喘多些时日而已。

明末之时,如果把崇祯皇帝朱由检换成明太祖朱元璋的话,我认为明朝有一定的机会翻盘。

虽然说清朝取代了明朝,但是有一点却需要明确,直接灭亡明朝的并非清朝,而是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李自成在攻破京城之前,清军还被挡在山海关之外。

李自成在1644年攻入京城之前,天下大致可以分为三股势力,第一股就是仍然被绝大多数人奉为正朔的明朝,第二股是还未入关的清朝,第三股则是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军。

此时这三股势力谁最强大?毫无疑问是明朝。

如果让朱元璋从1627年,也就是天启皇帝驾崩之后开始接手明朝的话,凭借他的狠劲和文韬武略,我敢肯定不论是高闯王还是李闯王,或者是张献忠,他们都没有做大的机会。

即便是崇祯这样的皇帝,他在位时期也曾一度压制过李自成,以朱元璋的能力彻底打垮李自成根本不成问题。

崇祯之所以会输,一是输在能力,二是输在魄力。

可是朱元璋恰恰不缺能力,也不缺魄力。

凭朱元璋的用人能力,他完全能够用得好孙承宗、孙传庭、袁崇焕、洪承畴甚至是被袁崇焕杀了的毛文龙这些将领,只要能够用得好这几个将领,李自成和张献忠能翻得起什么风浪?

让崇祯十几年像个受气包一样的东林党,如果东林党面对的是朱元璋的话,他们还敢像欺负崇祯一样欺负朱元璋?绝对不敢!摆出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这明初四大案,就完全能够将东林党人吓破胆,别说开口问他们借钱了,就是要他们的命,他们也只能认命。

朱元璋只要能够协调好文武官员之间的关系,将合适的人用到合适的地方去,那么他就能够迅速地稳定内部局势。

或许也会有人说,当时明朝没钱了,朱元璋也翻不了盘。

这就冤枉明朝了,不是明朝没钱了,是明朝的钱散落到了士绅地主阶级的手里,士绅地主阶级手里多的是钱和粮食,以朱元璋的魄力,他不介意动动刀子。

杀鸡儆猴之下,总会有人愿意主动出钱出粮。

只要稳定了内部局势,朱元璋就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山海关外的清朝了,注意,这时候的清朝仍然被挡在山海关之外,如果后来李自成和吴三桂能够合作的话,清朝可能连入关的机会都没有。

朱元璋一旦没有了内忧,将精力集中在蓟辽的话,清朝凭借那十来万旗兵能是朱元璋的对手?绝对不是,朱元璋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则必然将清朝彻底打垮,要么俯首称臣,要么北遁。

崇祯之所以没能力挽狂澜,完全是因为能力和魄力所使然。

但是崇祯缺乏的能力和魄力却完美地存在于朱元璋的身上,所以在明朝仍然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将崇祯换成朱元璋的话,朱元璋绝对能够翻盘。

这个答案是不确定的,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明朝都是在逐渐的走下坡路,就算是朱元璋出现了,最多就是保证崇祯皇帝这一代明朝不会灭亡,但是他无法保证明朝不继续走向衰落,因为这是明朝积累了好几代造成的恶果,不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所以我觉得就算是朱元璋也不行,但是朱元璋,应该能够挽救崇祯这一短时期明朝不会灭亡。

在崇祯皇帝的前一任皇帝朱由校还在皇位时,大明江山虽然从总体上看还是有很多烂摊子,内部朝廷的消耗严重,外部又有敌人的侵略,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兼具,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是在朱由校皇帝的带领下,他采取了一些制衡的措施,也算是让国家稳定了下来,但是,每一任皇帝对于江山的见解都是不一样,崇祯皇帝的一登上皇位就破坏了原有的这种平衡。

首先是崇祯皇帝一上任就杀掉了魏忠贤,虽然说魏忠贤不是一个好人,但是毕竟他的势力很大,可以和东林党互相斥肘,这样这两股势力就不会哪一方占绝对优势,但是崇祯皇帝的行为就破坏了这种平衡,虽然说魏忠贤确实是应该被杀,但是怎么说呢,他杀的时机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后来,崇祯皇帝又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赋税,人民的生活本来就非常的艰苦,现在还要向朝廷缴纳税赋,民众更是苦不堪言,再加上古代又经常闹饥荒,这项措施就更不得民心了,可以说明朝的实力被大大的削弱,后来清军大举进攻,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支持崇祯皇帝了,明朝最终被灭亡。

本文标题: 如果大阪夏之阵的丰臣军换成滑铁卢战役配置的法军,能翻盘进而影响整个局势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3623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穴太众是一个什么团体日本战国肥前豪族都有那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