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对决---淮海战役全纪录》观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1-02-19 12:06:1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8

《生死对决---淮海战役全纪录》是一部由凤凰卫视执导,蒋中正蒋宋美龄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生死对决---淮海战役全纪录》精选点评:●好看●高质量的纪录片●很受震撼,我现在越来越觉得小时候那么“喜欢”战争是一个

《生死对决---淮海战役全纪录》观后感摘抄

  《生死对决---淮海战役全纪录》是一部由凤凰卫视执导,蒋中正 / 蒋宋美龄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死对决---淮海战役全纪录》精选点评:

  ●好看

  ●高质量的纪录片

  ●很受震撼,我现在越来越觉得小时候那么“喜欢”战争是一个愚蠢的想法……现在一想,可能我如果面对大炮轰鸣和断臂残肢……我只会进入战壕瑟瑟发抖……和平真好……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6876297?p=1&share_medium=android&share_source=copy_link&bbid=XY2E55A2A15C70AB7E9B5CE2D79545E4D526C&ts=1554172104243

  ●确实非常的好

  ●口述的历史不能盲信

  ●还是不错滴,只是意识形态有些东西还是说不出口。

  ●继续码

  ●远离战争!

  ●后来大陆卫视台的节目都是引用了这个片子的素材

  ●1⃣️粟裕大将!2⃣️看完就明白,为什么要在天安门广场上树碑。3⃣️太惨烈了。和平真好。

  《生死对决---淮海战役全纪录》观后感(一):我不打他他打我

  淮海战役里的攻坚战,二三十个十几岁的小孩护送一根雷管到碉堡下面去,前面的死了后面的顶上,最后终于把碉堡炸掉。那在还没炸掉的时候呢?什么情况?国军说,你们来把尸体拉走吧,我们不打。然后停止射击,共军上去把一堆堆的尸体抢下来。然后,接着攻。。。

  《生死对决---淮海战役全纪录》观后感(二):有关淮海战役目前最好的纪录片

  工作一有空闲就喜欢看军事片,淮海战役的影视资料看过很多,当然也包括大决战,看了不知道多少变了,但是电影时间较短又要兼顾美学,还要兼顾当时领导的意见,所以就单纯展现这段历史而言,我觉得凤凰卫视这个比电影更真实更客观也更详细,尤其采访到了直接参加战争的国共双方的人员,所以就单纯了解淮海战役历史而言我最推荐的就是凤凰卫视的这部生死对决。

  《生死对决---淮海战役全纪录》观后感(三):"都不想打仗,大家都是中国人"

  本片采访了许多国共双方的老兵,甚至有粟裕将军当年的谈话录音,非常珍贵。

  感动的地方其实有很多——

  邱清泉手下的一个团副采访时老泪纵横:"我们真的不想打这一仗,大家都是中国人。可是,我不打他,他就要来打我。"

  刘伯承长子回忆:"父亲晚年很少谈论淮海战役,他说,我怎么向村里的父母,寡妇,孤儿们交代?我们带走的都是十七八岁的孩子。"整个淮海战役共产党方面伤亡12万人,超过辽沈和平津伤亡人数的总和。

  黄维入狱27年,拒不悔改。结发妻子50年代偷偷带着孩子从台湾回到大陆,59年被告知黄维即将被特赦,却不了了之,因此换上精神疾病。多人劝其改嫁,均被拒绝。75年黄维出狱,夫妻终于团聚。次年妻子于一个午后走向了护城河。

  《生死对决---淮海战役全纪录》观后感(四):自摘备忘

  一场中原争夺战,迟早要打。

  大将一般: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按照敌人希望你的那样去做。 但是毛敢。

  渡江之后:变中原为华北,变江南为中原

  徐州:历史记载360多仗。四战之地,无险可依。难守易攻。

  蒋介石囤重兵于徐州。白崇禧认为不智。 他俩关系微妙。白是桂系。三次逼蒋下野。不肯指挥淮海战役,被蒋记恨一辈子。

  国民党一字长蛇阵 ,分散,极易被攻击。

  捕俘后先放一场白毛女,进行阶级教育 ,边捕边打 。

  陈毅: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共产党老兵:还能吃上白菜粉丝,肉包子,山东的馍馍。过年在战壕里过,挺愉快的。

  国民党内部,土木系,老大陈诚(我绝不再做他人的部下) 。因为十一师改为十八军。胡琏是后期核心人物。 只对蒋,陈死忠。

  国军佩服刘伯承,顶会打漂亮仗,

  秘辛

  升米恩斗米仇

  陈小鲁,陈毅之子,粟裕女婿

  胡琏和国防部作战厅厅长郭汝瑰是好朋友。但郭是潜伏多年的共产党...

  大将怕犯地名:黄维翻到了黄沟里。

  胡琏:土木不及一粟。 晚年研究南宋史,把自己比作岳飞。 书房里挂着长城的画。

  黄维在牢里拒绝改造,思想转不过来,27年改造。小女儿说,他这一生从来没骂过蒋介石和陈诚。 晚年投入研究永动机,东方红发动机。政府把他的东西送去科学院鉴定,说他不行。1975成为全国政协委员。

  杜聿明指挥部四合院,里面有棵树,困。下令伐树。还是有人,囚。

  文强,毛泽东的亲表弟,周恩来介绍他入党,后加入军统,戴笠手下。

  《生死对决---淮海战役全纪录》观后感(五):客观的展现已足够震撼人心

  一开始是因为这是近代史老师作业要求的,所以怀着不太情愿的心思来看。总觉得这里面讲什么自己肯定都知道,还需要花10集300多分钟的时间来看? 但看完之后,觉得这部纪录片做得真的是很好,甚至觉得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净化(这样讲可能有些矫情,但我真的是觉得这种惨烈与崇高是可以媲美上伟大的“悲剧”的)。 我在看的过程中几次泣不成声,那种惨烈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难以想象的。虽然从小我们一直在接受爱国教育,每逢特定的日期对烈士们的哀悼与致敬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我总觉得,对于我们这个年纪的大多数人来说,对那些烈士们的牺牲是很难感同身受并怀着崇高敬意的。 因为我们几乎从来没有机会去好好了解那段历史,牺牲在我们的心中只不过是那几个冷冰冰的数字而已。我们不太能想象那个年代的军人和普通百姓在战场中过得到底是怎样的生活,“抗日神剧”为了剧情效果使得情节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而这部纪录片很客观,真的很客观。它只是很简单地从历史的角度向我们讲述了那段岁月,就已经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比以前所有近代史教育加起来还要深刻的影响。

  惨烈,除了这二字,我想不出别的形容词。被包围没有吃的,国民党军队很多士兵饿到昏厥,从留下来的照片当中我看到那些士兵面无表情眼神麻木;共产党军队打阻击战,没有国民党那些良好的装备,只能靠人海战术一个个年轻的生命上去硬闯……这些事情在我们看来很不可思议也很难理解,都是中国人啊。

  但有些事情是无法避免的,这是党派斗争、是国内统治权的争夺,战争的局面很难改变。从纪录片国共两党老兵的回忆之中,我们发现这场内战没有人想打。都是中国人,下手的时候都舍不得的。可是正如纪录片中老兵所说的那样,“我们不打他们,他们就要打我们啊”。只能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印象比较深的有这样一段内容,被包围的国民党将领在意识到大厦将倾之际没有人选择叛逃,但也没有人奋死抵抗。他们选择在包围区声色犬马,日夜笙歌,甚至不少人逼迫女大学生做了临时太太。这体现的究竟是人性的恶呢,还是人之将死时的虚无与悲凉?

  我想他们不走,主要还是出于传统中国人的忠孝观念吧。身份的枷锁让他们很难做出投降这样的行为,然而他们所有人都知道这场仗似乎是必败无疑的了。这种情况下,无奈挫败席卷人心,不做点疯狂的事情,人是活不下来的。这群将领大搞狂欢其实我是不意外的,我们能看到很多例子在最最最黑暗的时刻大多数人只能用一种虚无的狂欢麻痹自己的大脑。毕竟,清醒着的痛苦最磨人。

  说回正题吧,我觉得这部纪录片还是很值得一看的。比起很多抗日神剧与拍得并不怎么样的电影,这种真实且血淋淋的纪录片实在是好得太多。

本文标题: 《生死对决---淮海战役全纪录》观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3059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孩子如何学习读后感100字敦煌本纪读后感摘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