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以何为食:食物和文明的世界群像》经典观后感有感

发布时间: 2021-02-19 10:58:2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0

《人类以何为食:食物和文明的世界群像》是一部由历史纪录片执导,日本主演的一部1985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人类以何为食:食物和文明的世界群像》精选点评:●我突然觉的27年后的舌尖上的中国像个笑话●起源1西德全猪香肠2面包3乳制品

《人类以何为食:食物和文明的世界群像》经典观后感有感

  《人类以何为食:食物和文明的世界群像》是一部由历史 / 纪录片执导,日本主演的一部1985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以何为食:食物和文明的世界群像》精选点评:

  ●我突然觉的27年后的舌尖上的中国像个笑话

  ●起源1西德全猪香肠2面包3乳制品4土豆5泰稻6-10亚洲丰富饮食11印尼伦巴他捕抹香鲸配阿萨姆(酸角)炖食12非洲尼日尔河波佐族捕鱼种稻13曼都克岛鱼叉刺网蛛网假饵稻草蔓毒饵14夸扣尔特印第.爱斯基摩.鱼15苗族糯米鬼师苗年16博茨瓦纳西瓜塔基南水源17印第安玉米贝壳石灰18多哥杂谷一夫多妻开垦草原5341

  ●世界很大,吃的也杂。30年前的纪录片,但好有意思。

  ●NHK纪录片:食物和文明的世界群像

  ●这才是纪录片。虽然已经过去30年了,看到时候只会有一种经典感,不会有过时,甚至还有一种永恒的感觉。(居然是在哔哩哔哩上看的,对B站的感觉大变)

  ●世界各地的饮食奇观。

  ●面,马铃薯,酒茶,乳制品,面包 纪录片告诉我们的起源和文化,让每天都面对的美食,有了新的味道/更贴近原始幸福感的味道。我立志要把去寻找,亲身体验。 1985年的NHK老片子,2019年的新时代 会更丰富好看吧。

  ●主要是1985年的年代太早了 ,很多映像和技术不够现在看的。“当你看到各种美食佳肴的时候,你的馋虫一定会蠢蠢欲动。这部纪录片已经不仅仅是一部食物的历史,更是人类的民俗史、经验史和生存智慧史,你的味蕾尽可以抵达前所未有的深度。这是一部由日本NHK电视台拍摄的优秀纪录片,介绍世界各国风光,文化,饮食风情实录。”

  ●竟然是85年拍的。边看边饿的想哭闹TAT

  ●追根溯源的饮食文化

  《人类以何为食:食物和文明的世界群像》观后感(一):"民以食为天"——以感恩的视角去看待食物

  1. 种植-天气

  根据天气来安排具体播种、收获的时机

  2. 储存

  冬天或旱季无法种植或收获的情况下,如何保存储藏已得的粮食

  盐渍

  脱水

  加香料防腐

  腌制

  发酵、制作酱料

  3. 尽可能利用本地的材料

  4. 年闲休息时,对祖宗的祭拜、对上天的祈祷,大家一起庆祝,唱歌喝酒,维持群落的融洽关系,互相帮助

  5. 教导孩子关于生产的知识

  6. 水资源太重要了,没有水不但无法维持生存,也无法维持生产,甚至不能发展一些储存的手段

  7. 对农耕家庭来说,最重要的是人口,人口多了,就能有更多的产出

  不但对人来说是这样,历经千年被筛选出的可种植的植物(玉米、稻谷、小麦、高粱等)也都是生殖力极强的作物

  而畜养的猪,则相对于工具性质的马/牛/驴/骡等,更是一种经济产物

  8. 尊重食物,尊重经验,尊重天气和土地,尊重各个不同种族在各个不同地区生存积累下来的习惯,先要肯定他们的存在,不能凭自己臆测妄下判断

  《人类以何为食:食物和文明的世界群像》观后感(二):美食——食物——主食

  就像好的化工材料是一切工业的基础一样,好的事物原料则是一切料理的基础。本片讲述的就是最基本的主食的故事,而对主食的理解,则是一日三餐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比如西方的面包、中国的稻米、亦或是非洲的西瓜。

  支持:

  1.更新了太多的观念。比如原来玉米和土豆可以长得如此五彩缤纷,原来犹太人吃肉有特殊的要求,原来芋头可以长得如此大,原来有人打渔可以如此轻松。

  2.日本人的强大。在当时那个时代,日本就在全世界找到了这么多的人来帮助它进行拍摄。而在每个拍摄地,甚至包括非洲,都有日本的人类学家进行活动,对比之下,中国真的在财力和学术能力上都输了太多。

  批评:

  1.太多的意识形态的东西。总感觉整部片子有一种故意拔高食物等基本的东西到意识形态的感觉。充满了对现场的夸大,对人类活动的赞美。

  2.具体涉及到的领域太多。比如涉及到一个面条,其实就可以讲好久。当你把任何一样复杂的主食限制在40分钟的时候,就会忽视太多的东西。比如猪肉就只讲了德国,奶酪只有奥利力,对于中国的腊肉或者其他地方的完全忽略。

  美食的基础

  美食的基础

  《人类以何为食:食物和文明的世界群像》观后感(三):关于人类学的笔记

  几天时间一口气看完了18集,似乎修了一门人类学之“人类何以为食”的课,收获颇丰。虽然是80年代的作品,但是放在今天也可以甩好多记录片N多条大街。日本人的手笔,细致、细微,求真、严谨,却不失趣味(儿童天真烂漫的长镜头、清新悠扬的背景音乐、纯净美丽的风景画面等等)。

  从《食物序篇》介绍了,花费几年时间,行程5万公里,大手笔的精良团队制作(专业设备不讲,单从每次跟拍的专业人员,各个领域的研究专家,可以见非一般)。以下是18集的笔记。

  1.肉:以德国一家农场主为例。不愧是发达国家,虽是20世界80年代,但是各自机械化等已经很发达,杀一头猪所用器械已经比21世纪的我们现代多了。除了猪毛,皮、内脏以及血都充分利用起来作为食物。以前食物不多,制作香肠、腌肉等是为了过冬的生存,而且现代形成了生活习惯。

  2.面包:以奥地利传统的以黑面包为主食的一四口之家为例。兼与介绍叙利亚、阿富汗以及沙漠之名贝都因人的面包制作。(西亚——小麦原产地。)

  3.乳制品:以传统而原始的西亚沙漠之民——贝都因人制作的醍醐和发达的瑞士机械化制作的芝士做比较进行讲解。醍醐便是芝士的原型。一直知道成语“醍醐灌顶”,原来醍醐”是一种奶酪,就是芝士最初的样子。

  4.土豆:以安第斯山巴尔曼切的海拔4000米的村庄为个案,他们一年365天都以土豆为主食,只有尊贵的客人来时,添加点羊肉。土豆原产地的地方,他们种植着几十个品种的土豆,但都是比较原初的品种,由于环境恶劣,没有施肥,土豆产量并不高。(土豆是世界四大主食之一,稻、玉米、小麦之后便是土豆。土豆的发现使人口倍增。 )

  5.稻:以泰国一家为个案。稻不仅需要肥沃的土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湿地里可以通过发达的根系而生存,进而养活着以它为生的人们。

  6.面:以中国山西一个村庄的一家八口人为个案。干涸的黄土无法栽种根系浅的小麦,而他们只有种植莜麦。只有在逢年过节、祭祀时才用莜麦去换小麦,进行祭祀。虽然是改革开放,不过半自给自足的山村人们,还基本是物物交换的生活。日本人的细致、认真体现在每一细节,他们称的龙须面,即拉面,是1024根。也许那些天天吃拉面的人,做拉面的人重来没有计算过此数。

  7.辣椒:以印度为例介绍。印度的咖喱很出名,然后衍生到泰国咖喱、日本咖喱,甜、咸、辣,辣总是第一位。因为辣椒是咖喱的主要原料。(咖喱的另一主要原料便是姜黄。) 

  8.亚姆薯:也是芋头的一个品种。产于泰国北部,发展到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岛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产其他主食,而产芋头的岛民,一年365天以芋头为主食。

  9.茶:茶的原产地——中国云南。哈尼族是比较早种植茶叶的民族,当天他们不是以吃茶叶为主食,虽然云南人说喝茶是吃茶。哈尼族主要的土地都是种植茶,每天主要的农事也是管理茶、采茶、晒茶,最后是卖茶,然后换得粮食和生活必需品。而他们自己日常生活中却几乎不喝茶,只是尊贵的客人来时,才泡茶来一起喝一点。茶,是他们的生存之本,使得他们的民族得以延续、发展。

  10.酱油:以东南亚、南亚已经日本几个地区为例。介绍了各种豆类酱,还特别介绍了东南亚的鱼酱,看到一个镜头,被主人视为珍贵的鱼酱的桶里,爬着蛆,也许都是蛋白质吧。(原来日剧里经常提及的味增,就是我们所称的酱油。)

  11.抹香鲸:以印尼罗班岛的岛民为例,全岛即一个村2000人靠一年捕10头鲸鱼生存。一天除了早上喝点咖啡,只是吃一顿饭。为了生存,岛上男人必须全体出动,大家团结合力捕鲸,然后按照出力大小多少分配,还要留三分之一的鲸给村里的妇女、老人户。看着男人们奋力拼搏地捕鲸的情景,有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的感觉。虽然是祖传下来的生存方式,但几乎是冒着生命危险而去拼搏的。他们是为了生存而奋斗,为了家庭而奋斗,更是为了族群繁衍、发展而奋斗。同时,他们拒绝了联合国的现代化的机器船,还是沿用人工捕鲸, 他们懂得只有海里有鲸繁衍生息,他们的生命和族群才得以延续,平凡的生活中生出的生态平衡的智慧。

  12.河鱼:以非洲西南部尼日尔河流域的居民为例。马里的一个被称为移动的渔民族——波佐族,他们靠河水的涨跌,而移动打渔为生。打到的鱼一半自己吃,一半交换谷物,基本是靠天吃饭。但他们为什么不养鱼呢?也许近30年后的今天,他们的生存境遇有点改变了。

  13.海龟等海产:以南太平洋珊瑚岛礁的岛民为例。丰富的海产给予了岛民丰富的物产,他们个个都是潜水健将,他们随时饿了随时吃,因为他们有丰富的食物,可以随时向大海祈求得到。不管大人、小孩,都是合力向大海打鱼,捉海龟,平均分配食物。通过多余的咸鱼,向以种植芋头的岛交换,他们热爱现在的生活,悠闲而自在。

  14.鲑鱼:以加拿大西南海岸的夸扣尔特人(与印第安人共同的祖先——蒙古族)所在镇为例介绍,洋流交汇带来了丰富的鲑鱼、海产品,给予了人们丰富的物产。印第安人也有渔民,但毕竟是发达国家的加拿大,政府对他们进行了城镇化的安置,打渔也不是他们生存的必需,也许是生活的习惯。

  15.西瓜:非洲南部博茨瓦纳的卡拉哈里沙漠,生活环境不仅仅是严峻,而是不适宜人类居住之地了,半年没有任何雨水,他们的一切营养供给和生活所需全靠西瓜。 政府也在逐渐把他们另寻安置,但他们对于生与斯之地,却无限留念。也许就是无法割舍的故乡情结。

  16.糯米:以中国贵州苗族村寨一家为个案。种植水稻需要精心、尽力,非常辛苦,他们种植了糯米,但是平时却很少吃,因为糯米是珍贵的,不能每天可以吃。只是用来祭祀时,糯米作为珍贵的礼物贡献给神。

  17.玉米:以墨西哥一个印第安人部落和在森林里的一家为例。森林里的生活是原初的,自给自足的,种植玉米也是火田,没有任何化肥。业余生活就是打猎。 饲养了鸡,但也许是用来交换生活必需品的吧。

  18.杂谷:以西非草原上的村寨的一家为个案。一提及非洲,想到的都是干旱,气候恶劣,生存的恶劣。非洲大部分都是干湿两季,而且干旱的季节不见一滴水。西非草原的人们在干燥贫瘠的土地上种植高粱,仅仅是为了生存。高粱套种豆,也是种植过程中发现的生存的智慧。

  几乎每个民族最隆重的节日就是庆祝丰收,人们用辛苦所得的珍贵的食物祭献给神,向神祈愿来年的丰收。这是人类最原初的愿望,生存下来,繁衍生息。

  一部食物的记录片,更是人类文明足迹的记录和追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为了生存,生发出人类各种生存的智慧,而成就了今天的人类文明。

  《人类以何为食:食物和文明的世界群像》观后感(四):「新しい」文化とは、なにか?

  「人間は何を食べてきたか『第4集 アンデスの贈り物 ~ジャガイモ~』(NHK教育テレビスペシャル/1985年放送)」について考える

  1985年にNHK放送されたこの番組は、「いま(1985年―筆者注)、日本でファッションとさえ思われているようになったジャガイモ」にまず疑問を持ちかけ、そして焦点を「かつて新大陸からヨーロッパなどに伝わり、人々を飢餓から救ったジャガイモ」に当てようとし、その源流である南米のベルーのマルカバタ村を取材することで、アンデス山中のインディオが標高4000メートルの地で如何にジャガイモを栽培し、主食にしているかを伝えていくと同時に、「本当の豊かさ」とはなにかという問いかけをもあえて日本社会の視聴者に投げかけようとする、そういう番組であるように思える。

  しかし、ここで絡んでくる問題は、決して単純には思えない。

  ひとつは、南米地域におけるジャガイモ(食文化)の伝播とはいえ、「新大陸の発見」という出来事が背景にある以上、その伝播の手段には、必ず常に暴力や侵略性が伴っていることが、まず想起されなければならない。当時、「新大陸」から持ち帰られたのが、たとえ一個のジャガイモであっても、持ち帰られるまでのすべての時間のなかで、この「外来者」として突然にやって来た「他者」が、現地の住民に対してどんな目線をし、どんな行動をとり、そしてどんな「日常」を如何にして「非日常」へと破壊していったか、というような問いかけは、決して私たちに無視されてはならない。

  次に、このいわゆる「略奪物」としてのジャガイモが、長い歳月にわたり、ヨーロッパやアジアなど世界中のあらゆる地域に入り込んでいったときに、発揮できた役割の色彩そのものも、常に異なる歴史時期においてころころと変かり、あるいは変えさせられざるをえない、ということも非常に興味深く思われる。南米地域において神の食として祭られてきた「命の食料」から、近代ヨーロッパでの「毒物」段階を経て、やがて世界大戦中に「戦時食」としてまで使われ、戦後になっても引き続き人々を飢餓から救い出し、そしてとうとう「現代的」ファッションの「ポテトチップス」へと変身する。そういった1985年まで様々な変遷ルートを辿ってきたジャガイモであるにもかかわらず、アメリカやヨーロッパの様々な都市においてジャガイモの企業生産化がすでに実現されているにもかかわらず、さらには、「ポテトチップス」をファッションとして買えるようになった地域さえどんどん現れてきているにもかかわらず、電子機械もない電気さえ通らないアンデス山中で、いまだにジャガイモとともに生きる、生きざるを得ないインディオたちの生活とは、果たして「自然と人間」といったシンプルすぎた考え方だけで捉えていいかという疑問が思わず生じてしまう。言い換えれば、このジャガイモによる「豊かさ」において、1980年代以降の大都市で見られたような眩しいほどの「豊かさ」と、アンデス地域においてのそれとはまったく異なる性質に見えてしまったことについて、それを単に都市で暮らす人間が都市生活の「豊かさ」によって、とうとう「自然」と疎遠してしまった、いわゆる「自然離れ」の問題なのだ、というふうに見なして単純的に捉えることよりも、むしろ資本主義市場の運営における原料採取から、生産、加工、そして販売に至るあらゆる過程に置かれている様々な階層、異なる地域の人々の間に、どんな利益の発生と喪失が、常にどのように発生しているのか、という一つ一つの問題に対して、冷静的に分析を行っていくことのほうこそ、一層必要性に迫られているのではないかと考える。

  もし、このまま、そうした非対称的な「ジャガイモ生活」が世界各地で続けば、消費社会の「豊かさ」を味わえるようになった人々にとっての「新しい文化」の味わいと、そうでない人々にとっての「新しい文化」の味わいも、おそらく何時になってもやはり調和不可能なものであり続けるしかないだろうと私は危惧する。そもそも、NHKがこの番組を製作しようとした当時の80年代前半とは、日本がちょうどバブル経済へと突入した時代であり、社会全体が格差社会に入る直前の時期にもあたるので、言説、社会意識におけるバブル的な「ジャパン・アズ・ナンバーワン」「一億総中流」という認識がまだ日本人の多くの間に広く共有されていることが容易に推測される。だから、この番組の着眼点が、もし番組を通じて当時の日本人に現在の生活の中で当たり前に思ってしまっているジャガイモの歴史についてもう一度認識を深め、「食」の大切さを新たに考え直してもらおうということにあったとしても、結果的には、その番組を見ることによって、当時多くの視聴者にとっては、むしろ「日本人」である「我々」の生活の「豊かさ」について、もう一度再確認するきっかけを手に入れたのではないかとも考えられよう。問題は、その後世界的に冷戦構造が崩壊し、グローバルゼーションに世界各地が巻き込まれ、日本社会もバブル経済が切り崩し、社会全体が長期不況に入っていく。それによって、戦後の日本社会における70年代から80年代までの「豊かさ」というものが、なし崩しに変質を迎え、いままで味わってきた「美味しい生活」が失われてしまった人々が、「豊かさ」どころか、日常の「安定」を取り戻すことだけにもう精一杯なのである。そういう意味では、この番組は、実は80年代の日本社会の「美味しさ」そのものを見事に記録し得たものではないかと思われる。

  改めて言うまでもないが、この80年代制作のスペシャルは、その後もなお多くの国の、多くの人々によって鑑賞され続けてきており、これからも「食文化」という形をもって視聴者の誰かのもとへと届けられていくにちがいない。1985年とは今ではだんだん遠い昔のようにも思えてきたが、しかし、この21世紀の現在においてこそ、私たちは、何が「新しい」かまたは何が「古い」か、何がどこからどうやって伝わってきたかについて、しっかりと考え直していか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と私は思う。なぜなら、現在私たちの経験している日常は、今まで様々な「新しい文化」の蓄積があってからの日常であると同時に、また様々な「新しい文化」が失われてしまったあとの日常でもあるからである。これから私たちが引き続き地球で生きていくうえに、今までのように守るべきものをこれからも守っていかなけれならないだろうし、取り入れなければならない色々な「新しい」ものにもきっとまたどんどん出会ってしまう。そういう時には、私たちが学ぶべき姿勢とは、もしかしたら、あの標高4000メートルのアンデス山中でジャガイモを栽培しているインディオ一家の生活風景を思い浮かべることによって何かヒントが得られるのかもしれない。

  《人类以何为食:食物和文明的世界群像》观后感(五):豆瓣9.0,比《舌尖》火得更早,它才是下饭片的鼻祖

  

民以食为天,人活着就离不开吃。

据说人的一生中有15年的时间是在餐桌边度过,我们一辈子平均十万次在餐桌前坐下。

普普通通的一日三餐,不仅提供营养,品尝美食更是人生一大快乐。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很多人领略了美食的魅力,不少人将这类影片视为下饭“神片”,吃饭的时候看更有食欲。

其实30多年前的日本NHK电视台,也曾拍摄过一部关于美食的下饭神片。

确切地说,这是一部关于食物、人类文明和全球史的作品——

人类以何为食:食物和文明的世界群像

人間は何を食べてきたか 食と文明の世界像

类型: 纪录片 / 历史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集数: 19

单集片长: 44

这是一部由日本NHK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

主创团队耗费巨资拍摄,跑遍全球行走50000公里,去记录世界各地的人们吃什么、为何吃、怎么吃。

这部“舌尖上的世界”,以全球各种食物的起源为焦点,揭示食物与人类的关系。

全片有6集,主题分别是肉、面、乳制品、马铃薯、稻米。

豆瓣评分9.0,口碑颇佳。

与大多数美食片不同的是,《人类以何为食》没有香味扑鼻看着让人垂涎欲滴的各式菜色。

抛开华丽的辞藻和不实的滤镜,这部影片的画质和拍摄手法有着浓浓的年代感,是一部“返璞归真”的美食纪录片。

对于擅长烹饪的国人来说,片中的食物绝对谈不上秀色可餐。

一些古老民族的烹饪技法甚至更像黑暗料理。

但这部纪录片所呈现的食物,却是最原始的状态。

就像一个人卸下华丽的装饰,恢复原本的面貌,处处流露出拍摄者对食物朴素的感情。

现代人大概正是由于对食物缺乏这种感情才造成大量的浪费。

这部纪录片的神奇之处在于,每一个看完的人都会对食物升起敬畏之心。

当食物的意义回归到生存层面,比口感更重要的是耕种和贮藏。

通过简单的烹饪从而完成进食并达到最基本的果腹目的。

巧妙利用食材的每个部分不造成任何浪费,这就是我们人类祖先的生存之道。

例如德国香肠的传统制作手法,充分体现出对于食物的尊重——用尽每一部分而不浪费。

秉持着这条重要的原则,香肠的品种异常丰富。

在德国有超过1500种香肠,有着无法超越的加工技术。

由于德国大部分地区土地贫瘠、气温低,不适合种植作物。

而用杂草和森林里果实喂养的猪成了最好的食物来源,秋天将猪肉做成腌制品和香肠来保存,才可以度过食物紧缺的寒冬。

自古以来,猪肉不仅仅是一种食材,更是德国人的主食。

在德国,猪肉的每一部分都会被利用到:

猪皮会做成香肠的外皮,肥肉混合到香肠的中部,精肉切走后剩下的部分做成香肠。

而精瘦肉大部分会做成培根,除了眼珠和猪蹄以外,全部被使用。

和热爱猪肉的德国不同,在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区盛产小麦,

那里的人们以面包为主食,也创造出了各种吃法。

在这里,家家户户都会自己做面包。

不过大多数农家使用的不是烤箱,而是古老的面包灶。

做法也很奇特,先用柴火把炉灶内烧热,等柴火烧尽再放入面团,用炉灶内的余热去烘烤成面包。

面包的花样也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北欧作为主食的是从古代传下来的黑麦

面包。

而亚洲人赖以生存的主食,就是我们熟悉的米饭了。

世界上有106个产米国,大米供养着一半以上的世界人口。

当泰国这样的大米输出国每年向世界出口着500万吨大米之时。

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赞比亚、马里这些国家还在温饱问题中挣扎。

为了探究人类和大米的关系,摄制组走访了泰国北部山岳地带居住的阿卡族村落。

阿卡族是源于中国云南省的少数民族,看上去和云南少数民族完全一样,他们耕种和食用稻米的历史都十分悠久。

阿卡族对稻米的尊重同样体现在物尽其用——稻皮做家畜的饲料, 稻谷壳用来洗锅,之后烧成灰归还田地。

可以说,丝毫不浪费任何一个部分。

一年的收割工作完成,对于阿卡族人来说就到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候,这预示着新年的来到。

彼时,大家会在田间地头聚餐,分享稻米为主的食物。

虽然朴素,却也令人充满食欲。

红米饭是庆祝新年的食物,阿卡族最早开始种植的就是红米,因为它在贫瘠的土地也能种活。

根据记载,最早传入日本的稻米也是红色的。

而糯米在阿卡族属于“神圣”的食物。

只有在过年和播种时才会捣糯米,平时不可以随便做。

因为糯米是拿来供奉祖先和神灵的。

在阿卡族庆祝元旦的宴席间,纪录片呈现的就是如此朴素的场景。

毫无灯光滤镜的修饰,却让人感受到了席间的饭香和丰收的喜悦。

不得不说,生在气候宜人的东南亚是幸运的。

对在沙漠中生存的游牧民族来说,食物的获取和保存都更困难。

在这样的地方,乳制品就成为补充营养最好的来源。

有个成语叫“醍醐灌顶”,“醍醐”指的其实就是一种乳制品。

醍醐是乳制品中最最精华的部分,跟现在的芝士很相似。

居住在沙漠中的贝都因人习惯把牛羊奶做成固体便于保存,看上去很像乳酪。

不过,为了长期存放要放很多盐,所以整体口感偏咸。

而同样爱好乳制品的欧洲,在19世纪就开始大量生产芝士,如今机械化替代了人工。

沙漠居民贝都因人做芝士需要4天时间,而现代技术只要几十分钟就可完成……

说到世界几大主食,当然少不了土豆。

虽然今天土豆多数时候成了零食,但在很多地区它依然是主要口粮。

更重要的是在饥荒时期,土豆是挽救无数生命的珍贵食物。

土豆在16世纪末传入欧洲,但当时的人们认为它是“恶魔的食物”所以很讨厌它。

但是200年后,在战争不断和气候反常的情况下,让人们克服饥饿的却是土豆。

土豆是现今地球上最广泛种植的作物之一,从北极圈到赤道范围内的130个国家都有种植土豆。

你可能想象不到,甚至有人是靠土豆发财致富的。

美国有个土豆大王名叫新普洛斯,他靠土豆赚钱的方法是:

二战中把冷冻的炸薯条制作成军需食品,这种易于保存营养丰富的食物在战时尤其凸显其可贵。

今天,土豆的原产地安第斯山,它仍是不可或缺的主食。

安第斯培植出的土豆多达数百种,有些外表看上去都不像土豆。

当地人将土豆冷冻干燥之后做成一种叫“突如”的食物,用水泡软之后弄碎做汤料。

土豆肉汤是当地人奉为珍馐佳肴的一道菜。

在土豆收成的日子,当地人收割土豆前要向大地之神举行感谢仪式。

这是一种对食物的感恩之心。

对于安第斯人来说,为什么这种伟大的作物会在海拔4000米的山间成活。

没有人能回答,但是土豆养育了这里的人们,让他们免于饥饿。

据统计,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贫困人口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困难人群。

“吃”由于太过平常,总是让我们忽视它背后的意义,很多人已经遗忘就在数十年前,还有很多人日常是吃不饱的。

这部朴实无华的纪录片以纪实的手法向人们展现了食物与人的关系。

值得反思的是,我们在物质条件更丰富的今天,浪费已然成为常态,已经忘记需要“物尽其用”。

而这部纪录片中的人们在土地上勤勤恳恳地种植食物,努力生活。

这种简单的向上精神十分鼓舞人心。

它让人们真正了解,生活中每一种平凡的食物是如何来之不易,

这其中蕴含着智慧、辛劳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本文作者:RAMA

本文标题: 《人类以何为食:食物和文明的世界群像》经典观后感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3059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超决战!贝利亚银河帝国》影评精选《玉响OVA》的影评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