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共情读后感100字

发布时间: 2021-02-13 08:30:5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5

《摆脱共情》是一本由[加]保罗·布卢姆(PaulBloom)著作,湛庐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9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摆脱共情》精选点评:●一开始不是很感兴趣,可能是因为和自己平时的一些思路不太一致,

摆脱共情读后感100字

  《摆脱共情》是一本由[加]保罗·布卢姆(Paul Bloom)著作,湛庐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9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摆脱共情》精选点评:

  ●一开始不是很感兴趣,可能是因为和自己平时的一些思路不太一致,读起来比较费力,读着读着开始跟着作者的思路走,反而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作者的写作方法确实略显烦琐,就像译者在最后写的一样,但是总体下来中文版还是很容易读的。一直觉得自己是共情系数很高的人,以前觉得不好,但是做不到。读完这本书后有一点信心可以做到了。也许以前做不到是因为没有透彻懂得过高的共情系数有多不好,现在真正知道了,也就有一些信心可以做到了。

  ●乡愿,德之贼也。

  ●对功利主义者来说共情没卵用是常识,但认为共情是个坏东西就很新鲜了,我一开始以为标题只是噱头,内容不外乎是说理性比共情对道德行动更重要,但作者还真的在努力证明共情基本只有负面作用。翻译问题: Shelly Kagan是男的,后果主义译为效果论不知道出于什么考量,绝对会使人误解后果主义的本意。

  ●选题很好,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一种迎合大众的感觉,反而觉得不够专业了。

  ●读过评论: 被标题吸引过来 作者从一个过于狭窄的视角去说明人类行为这个广泛的主题 中间不得不引入情绪,理性等等 没有看到一针见血的观点。 想读评论: 感谢作者,感谢这本书的出现。(共情能力太强的人需要读这本书中和一下酸碱性。。

  ●“摆脱共情”这一书名很是反常识,但其实作者的观点并不激进,只是提醒不要滥用/高估共情,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共情。“并非反对共情,而是反对对共情的误用,或者说让共情和理性组成一个完美组合。”

  ●所谓共情可以广义的理解为同情心,作者真的很讨厌共情,用了一本书来阐述共情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但是有时还挺好,感觉他的求生欲挺强的。。个人总结一下,不要滥用同情心,多理性思考而不是感性。这本书已经在我的舒适区之外了,看的有点累,我觉得大多数人看完了也可能不知道共情是啥_(:з」∠)_

  ●哈哈哈哈哈哈哈

  ●要有同理心,不一定要共情

  ●观点不错,但是表达和论述上有欠缺

  《摆脱共情》读后感(一):本书

  个人的一点拙见。

  作者的理论可以应用到网络暴力上

  他的理论充分证明了一个事情:为什么微博总是乌烟瘴气和阳光明媚两极分化非常严重。其实可以从情绪共情的角度进行观察。

  大量的媒体撰写煽动性的故事与语言让陌生群众的共情被调动,于是网络暴力产生。

  但真相却往往相反,这可能就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的原因之一。

  希望自己以后看待各种事件更加理性

  《摆脱共情》读后感(二):道理简单,书名哗众取宠

  如果你期望通过看这本书来发现作者有何摆脱共情的道理,那还是不要看了。

  实际上,作者并没有反对共情,或者鼓励大家摆脱共情,作者翻来覆去说得都是要认知共情,不要情绪共情而已...

  其中有一段讲述不要过度共情的例子很适用当下中国家庭的教育,比如孩子的父母,相较于爷爷奶奶更具有认知共情的能力,会更多地教育孩子认真学习,多吃蔬菜等延迟享受的事情。这点是给爷爷奶奶一个比较好的提醒。

  《摆脱共情》读后感(三):共情与仁慈?

  在日常生活中,我确实会有一些关于共情上面的困惑。即朋友在向我讲述自身的遭遇时,我不是很清楚自己到底要站在什么立场上来发表自己的言论。但是有一点很明确就是很少共情,我大多数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讲述利弊,当然这也会带来偶尔的无奈。相比较之下当我自己站在事件讲述者的立场,我很难得到他人的理解。这也就是本书所说的,你不能强迫他人或者自己急于去共情。这都不是正确的解决办法。故事的结尾,只有自己能够决定。

  最后《摆脱共情》是我读的第一本关于共情类的书籍,我觉得它并没有清晰的做出共情的边界。共情已经成为善良人的标签,也成为我们做事的首要反应之一。如果突然把这些我们认为的共情打上朦胧的标签,我就突然觉得自己有掉入了混沌的漩涡,难以分清。

  《摆脱共情》读后感(四):其实共情是一把双刃剑

  1/共情是一种能力,能让我们以他人的视角体验这个世界,感受他人的感受 2/作者建议,行为升级:保有共情,但强化推理和自我控制能力 3/感受和理解是有区别的 4/作者把共情有细分为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认知共情就是理解能力啊 5/不要成为共情的奴隶 6/共情或许就像母乳一样,成年人不需要母乳,婴儿却需要喝奶才能长大(。。。) 7/行为升级:用理解取代感受,成为更好的朋友和父母 8/“道歉中最关键的部分四,侵害者和受害者之间的权利和羞耻的互换。通过道歉的过程,侵害者把侵害所造成的羞耻到想了自己”——如何正确地道歉。 9/仁慈,是为他人所想,而非感他人所受(是超越了感受) 10/共情与亲密关系:考虑对方的考虑,而非感受对方的感受 11/心,让我们有动力做某件事;脑,让我们思考如何去干,如何干好。

  《摆脱共情》读后感(五):读这本书也要记得理性。

  

标题吸引我读了这本书,所学六年的专业讲求要有同理心要会共情,再加上最近的工作发现有些工作需要“克制”自己的同理心,所以选择阅读这本书。 整体感受上作者通过诸多实验例子的组合完成了这本书,为自己的论点做铺垫,既然是实验 可读性就没那么强。并且书中在反复解读对各种概念的理解,不免有种“自圆其说”的感觉。 书中反对的是情绪共情/同情心,并倡导理性/认知共情,即反对感他人之所感,而非理解他人之心。 反对的依据概括来讲在于情绪共情会引发不公平、共情的结果受个人倾向影响(与自己的相关性和相似性)、共情对象感受适度痛苦的必要性、增加慈善机构负担等。 书中还提到一个词叫做【过度共享】,即对他人的过度关心和把他人的需要置于自身需求之上。这样会引发亲密关系和工作中的诸多不适。朋友经常评价我同理心太强,他说我可没你那么强的同理心,其实可能说的就是过度共享。

本文标题: 摆脱共情读后感1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3027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亚洲家族物语》的读后感大全《将无同》读后感摘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