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羊(孤独小说家)》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 2021-02-04 15:42:5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7

《迷羊(孤独小说家)》是一本由郁达夫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迷羊(孤独小说家)》读后感(一):爱的路千万里,你我谁不曾是一只迷途的羔羊(未完)在西方文学中,经常引用迷途的羔羊比

《迷羊(孤独小说家)》读后感精选

  《迷羊(孤独小说家)》是一本由郁达夫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迷羊(孤独小说家)》读后感(一):爱的路千万里,你我谁不曾是一只迷途的羔羊(未完)

  

在西方文学中,经常引用迷途的羔羊比喻误入歧途,迷失方向的人。我还专门研究了一下,“迷途的羔羊”这个说法出自《圣经》的第23卷书《以赛亚书》第6节,我们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

《迷羊》这本书是郁达夫《孤独小说家》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相较于《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似乎可以看到郁达夫的转变,从那个蜗居在小阁楼楼梯间里的觉得“大约春光也已经老透了罢!”,只能在春夜组深沉的时候外出巡游抬头在楼间仰望夜空的青年。转变为名叫王介成的落魄文人,在南方小城A城邂逅戏子谢月英并在爱的曲折道路上迷失的故事。

  《迷羊(孤独小说家)》读后感(二):一个人的孤独史《迷羊》

  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会留下足迹。但是平常人的这些足迹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如同过云烟消失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而有一些人他们的经历会被我们铭记,而其中最幸运的人,莫过于记录下他自己的精神或是经历。他们幸运是因为他们有能力为自己发声,不是任后人评说,却没有任何能为自己证明的东西或者说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对世界的感悟。如果您想了解现代文学,那你一定不能错过这本书《迷羊》。 《迷羊》这本书,是诗人和文学家郁达夫所著。他出生于1896年,1945年被人秘密杀害。一生穷困潦倒,家境贫寒。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他一生体弱多病,从小被誉为神童。 《迷羊》这本书是一本中短篇小说集,是孤独的小说家的其中的一册。本书,法郁达夫1924年到1930年所有的中短篇小说都汇集在一起。郁达夫的早期作品,也就是1924年到1929年,他的文风是热血沸腾的,是青春洋溢的。那时他的书字里行间显露出他对日本人的恨意。而1930年是一个时间节点,这个时间点聚达夫正好是进入中年,经历了世间沧桑的郁达夫,文风突变。而这本书恰巧收录了1930年的作品,这本书也刚好收录了1924年至1929年的内容可以对比来看。 1925年,29岁的郁达夫,却在文章《十一月初三》中写道,大约现在的一般学无聊赖,年纪和我相上下的中年人都应该有这种脾气。但是29岁在现在看来应该还算青年,而郁达夫却感到自己已经老了。郁达夫的生活状态是浑浑噩噩混日子,恐怕她留给世人唯一的珍贵之物就是它的小说了 本书可以说是郁达夫从日本留学归来后的生活写照。从郁达夫的所有作品里都有一种悲凉,每一部作品的人物都是穷困潦倒的,这表明郁达夫的生活应该也是穷困潦倒的。郁达夫的文章朴实无华,没有什么太华丽的辞藻,读来平易近人。只是有些悲苦,给人以孤独的感觉。书中不时有一些风景描写贯穿全书。书里的风景描写不是很华美,但是却很有诗意。书中有一些描写让我想起了鲁迅,特别是风景描写。

  《迷羊(孤独小说家)》读后感(三):情感果然是吸引眼球的

  

看完郁达夫的三部曲,我才发现,我对他那个时代作家的看法是片面的。我对郁达夫了解不多,没有深入去了解他,只是通过他的作品去了解他的生平,好在这三本书代表了不同时期的他,让我去了解他。

最早接触他们是在教科书上,在学生推荐书籍中。我看了鲁迅的《呐喊》《彷徨》,那时十岁出头,多少也能看出他的辛辣,充满讽刺,是想通过作品唤醒更多麻木的人。我记得那时会看很多遍,无数次感慨那时的人们怎么会这么无知,迷信,不知反抗。

也看过老舍的作品,我最喜欢的就是他的作品,他的作品同样是在讽刺那个时代的黑暗,百姓的悲惨,政府的腐败无能,外敌的残忍无耻,但我就是觉得他的作品有一种轻松的感觉,接地气的表达京城当时社会底层的生活状态。我一直觉得他很乐观,从来没有想到他会自杀,大概他把所有的消极情绪留在了乐观里。

看过冰心的作品,她给描绘了一个“上流”社会的情形,了解那些所谓的名流都在做什么,冰心是温柔的,她的作品也是温柔的。

至于其他作者的作品我也看过,印象都不是特别深了,但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无论是哪种风格,他们都会透露出一种希望,而且他们在性上也是隐晦的。

而郁达夫不是。

在《迷羊》这本书里,他的文字是美的,仿佛是一个清秀柔弱的男生在陈述着自己的生活,他能看到自然的美好,如果不看时代的背景,以为这是文艺青年的生活。

也有他在国难面前的无力与挣扎,他通过自己的视角去看旁人的贫穷、苦难,而在这贫穷苦难面前,有人生活艰辛,慢慢沉沦,成为了一滩泥,有人本身斗志十足的有为青年,也在生活琐碎、四处漂泊之下,只能苟且生活。

郁达夫大概就是在这种苦闷之下,把更多的欲望投射到性上。我不是很理解,为什么他的几本书中都特别关注性,而且糜烂且不堪,如果是想通过这种两性关系去打破旧思想,真的大可不必。我发现他们那个年代很多作者对性都是特别开放,也喜欢把个人恩怨写在书里,甚至恶意丑化。

大概狗血的情感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很吸引眼球,文人墨客的风流韵事总是能成为大家的谈资。所以有时我愿意通过他们的作品去了解那个时代,但狗血感情就算了。

  《迷羊(孤独小说家)》读后感(四):迷路的羊——王介成

  

作者在最后说:我们都是迷路的羊!

王介成真的迷失在爱情中了吗?我看不一定,如果他曾经迷失,大约也只是迷失在男女的情欲之中,即便不是谢月英,换成任何一个漂亮的女人,他都会如此,他是迷失在男女的情爱和女人漂亮的脸蛋、曼妙的身材之中。

郁达夫的这篇《迷羊》是我看了这么多篇短篇之后,唯一一个看了开头就猜到结局的故事。

一个儒雅、内敛的读书人,一个风情万种的戏子,很难想象,也很难相信,他们之间会有真正的爱情。所以从一开始,我就坚信,他们肯定会分开,而且一定是谢月英先离开!

作者在最后给了谢月英离开的理由,我想这肯定不是真正的理由,倒像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用陈君因纵欲而死的事例来佐证谢月英离开的善意,却也因为这份善意而显得刻意了些。

谢月英决定与王介成在一起,大约只是因为他能带她离开A城。那时候她的境遇已经到了不得不离开的地步,她虽是名角,却也有生活的苦楚,受不良青年的滋扰,又与戏班里的人不和,原本捧她的陈君,也改捧了其他人……可以说,那个时候的谢月英的生活是一团糟,她急需要找到一个出口,一个“港湾”,急需要一个人能带她走出生活的困惑。正是这个时候,王先生频繁出现在她面前,并对她表达了倾慕之情。

谢月英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决定跟着王介成走的,她大致了解王的情况:省长至亲,又是一个读书人,家里无负担,还有个每月200元的闲差,最主要的是他满心里都是谢月英。

如果谢月英想摆脱这种窘况,想要开始新的生活,王介成似乎是最好的选择。

一个贪恋对方的财,一个贪恋对方的美貌!这样的结合,只会是在享乐中度过,不会立足于生活的本质。

两个人离开A城后,虽然谢月英没有明说,但是从她的行为来看,她并没有真正地想要放弃唱戏……而王先生,每日里除了带着谢月英吃喝玩乐之外,似乎也没有什么正经事情要做。如果爱情落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那又怎么会是爱情!即便有,那也终究不会长久。

在两人的相处的一段时间内,迷途的始终都只有王介成一人。

谢月英一定是一个有想法,又不甘于平庸的人,她的离开是必然的,无论她是又寻到了另一个“港湾”,还是重返了舞台,总之,她的人生肯定不会一直留在原地。

无论是怎样的爱情,无论因为什么在一起,两个人的步调一致,相互扶持,相互鼓励,才能使得爱情更加稳固。

  《迷羊(孤独小说家)》读后感(五):空闲的头脑,魔鬼的工场。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郁达夫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很高兴收到由大星文化出品的郁达夫小说集——《孤独小说家》。我们今天要读的是第二册《迷羊》,其中收录了郁达夫从1924-1930年创作的《十一月初三》《寒宵》《迷羊》《二诗人》《在寒风里》等15篇中短篇小说,其中以《迷羊》最具代表性。

迷羊 郁达夫(著)

这一阶段他刚从国外满怀希望地回来,而同时见到祖国满目疮痍心生无限失望,小说集里的小说名多含“寒”“清冷”等孤独忧郁的意象,展示了他孤独清冷的内心,是他在见到祖国满目疮痍时而自己无能为力的迷茫,是一种感伤的情调。 以《迷羊》为例。 人是害怕生活单调的生物。故事里的王先生也不例外,当他处于迷茫的时候,他希望他生活能够有声有色,所以一开始出现了听戏的乐子,他便用听戏去弥补他无聊的时刻,一刹那他生活好像又充满了生机。而当听戏成为日常,生活的生机瞬时又消失了,他重新寻找乐趣。王先生和谢月英的私奔是他平淡生活里的第二次意外,私奔的一开始,他们热情又兴奋,每天有一种燃烧不尽的热情。但是日子一久,这就成了一种做作的、空虚的低调,生活同样起不来什么波澜起伏,甚至于连出门也懒的。 故事里的王先生与谢月英,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可是过不了多久又产生了厌倦,究其根底,不过是他们都是属于那个时代迷茫、找不到内心所想要的一类人。他们没有自个的主意,掌控不了生活,甚至于王先生敲定新住所也是偶然的,迷迷糊糊的。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的迷羊。 而王先生,更是迷羊中的迷羊。他对自己没有信心,唯一的信心就是从女人(谢月英)身上寻找。当谢月英呆在他身边的时候,他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他能感受到他生命存在的活力。而当谢月英不过是要去寻找旧友,他就开始担心谢月英再也不回来了。他与谢月英的肉体交流不是单纯的情欲享受,更多地是王先生在通过她寻找自己生活的活力。 郁达夫十分擅长通过这样一种肉欲的暴露书写,来表达自己浪漫而又感伤的情调,可以说是甚至于接近病态,像他著名的短篇小说《沉沦》也是通过肉欲的书写来完成自我暴露的目的的。他的作品一眼看去虽然荒诞,甚至可能觉得乱七八糟,但是他总是结合自己的经历来书写,所以总让人觉得很真实,值得一读。

  《迷羊(孤独小说家)》读后感(六):身体的高潮与灵魂的空虚.....

  

作家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他七岁入私塾,九岁便能赋诗,长大后成为诗人、小说家、散文家 。他是多情才子,几段感情跟他的作品一样,散发着迷人的光彩,读他的文字,像喝陈酿一样,需要细细的品.....

最近读了郁达夫的作品《迷羊》,这本重新整编的书,里面完整收录郁达夫1924年到1930年发表的《十一月初三》《烟影》《过去》《迷羊》《逃走》《十三夜》等15篇经典中短篇小说。每一篇作品写作细腻真实,折射出现代社会人们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欲望。

书中最经典的作品,自然就是《迷羊》了,这篇小说是以20世纪的落魄知识分子青年王介成为阐述作为主干线,毕业后遇见谢月英,并对其一见钟情,短暂的激情日子过完,慌乱的经济危机清晰的剥落着这对生活都没着落恋人,前期狂热的病态与后期的现实压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迷羊》写了关于性冲动,喜欢上戏子女人,狂热的爱恋与追求,得到手以后,身体得以满足后,精神却无线空虚,最后戏子也离开他了。

在现实生活中,性可能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除了身体上的满足,最大的愉悦感还是来自精神,但郁达夫比较沉溺其中,无论是他作品里,还是现实中,都有一定的映射,但身体满足后呈现的精神空虚,是孤独又沉沦的体现.....

这篇作品写于1927年,处于社会转型特殊时期,也是道德重建的时期,刚好也是作者郁达夫个人感情纠结的时候,他在原配孙荃和情人王映霞之间不断周旋着,而《迷羊》中王介成也是在爱情与婚姻之间摇摆不定,当然王介成没有婚姻的阻挡,直接奔向了他情人,文中写王介成对谢月英的感情,多疑,敏感,谨慎像极了现实中郁达夫对王映霞的爱情....

据说《迷羊》是郁达夫的巅峰之作,1927年郁达夫大概也是正处于写作的转型期,但看完文风与压抑的情感描述,似乎是另一版本的《沉沦》,依旧是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气息,抒情手法也类似,身体的满足于精神的空虚并列,压抑,沉沦.....

  《迷羊(孤独小说家)》读后感(七):迷途的惆怅跟随我的脚步

  

你是一只迷途的羔羊啊,茫茫人海中丢失了方向,你已经厌倦了游荡,盼望所有等候都有结局,但也不想待在老地方。

我很喜欢这篇迷羊,虽然小说都是编出来的,人物和情节有些都是嫁接出来的,鲁迅先生曾说过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真实的小说源于生活,同时也高于生活。小说中的地点A城是真实存在的,我就自小生活在这里,所以当看到兼有南方温暖的地气和北方亢燥的天候时,心里深有感触。这个处在江南江北界线上的A城,迎江寺的高塔倒影在浅淡的长江水里。当年的塔院浩荡悠闲,现在每逢初一十五寺里游人如织香火缭绕,当年的寺塔高大可以登高望远,看晴天浩大实在是太美满了,现在的寺塔在周边高楼大厦的包围下显得矮小孱弱,抬头环顾只余仓皇日暮的样子。

这几年里我也不可免俗的进过几次寺院,或陪同家人或朋友登塔游玩,确实如文中所写的一样,塔里空间单调不大,常年光线幽暗很黑,水泥地被各式各样的鞋底磨得光滑放亮,稍不注意就会绊倒。塔里每层阶梯设计得窄而高,呈螺旋式上升的结构,不规则的高度常常让人在昏暗中深一脚浅一脚,整个楼梯只有一侧有扶手,一边楼梯专门上楼一边楼梯用来下楼,倘若谁破坏了这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在这么狭小的地方逆行就会导致人撞人头撞头。而且还得一鼓作气地爬上去,因为后面的人一个挨着一个,前面谁突然停下来歇个脚,后面的一长串人的身体都会惯性前倾,谁推了谁谁又踩了谁,一时间楼梯里叫声喊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的场景。还好来寺庙里的人多是拜神祈福的,在心绪平和的环境里也能立马收敛起情绪,互相理解起来。

谢月英是谁,介成是谁,C.C.Wang是谁,他们都是作者笔下的主要角色,由他们串起了整个剧情,戏里的故事或许是发生在A城又或许不是,但A城里有许许多多的迷羊,这些小人物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在大时代环境下体现出的迷茫与恐惧才是书中真正的主角,C.C.Wang这个落款可以是名字可以是符号,可以是任何一个人也可以不是。

  《迷羊(孤独小说家)》读后感(八):哪怕孤独,也总有羁绊

  

这段时期的郁达夫,相较于《沉沦》时期,虽然依旧孤独,却更成熟了,也多了几分人情味。丢掉了青年阶段的丧,他细腻而多情的性格带来的是更多的感情羁绊。

《过去》

最大的感觉是,这是一段错过的感情。然而,我觉得李白时对于老三,却又不是爱情。

李白时心中念念不忘的,到最后仍然是老二,老三于他,更像是个对过去的缅怀与肉体欲望的出口。而老三对李白时,才是真正的错过。

回想起我曾经喜欢过的一个人,他对我的表白,也是在我已经完全不再对他动心之后,至于是不是他的退而求其次,我不清楚。所以,更能体会到老三那个时候的心境,再遇到的只是一个故人,却不再会是曾经所喜欢的人了。有遗憾,也很坦然。

《迷羊》

我想,大多数的女子遇上了介成,都会是想要逃的吧。

爱情的空间里,过于占有和患得患失,总会把一切推向结束的境地。我想起多年前看到的一个比喻,爱情就像用手握住沙子:你松手了,它就散了;你握得太紧,它会从你的指缝中溜走。

其实介成与月英之间的结局,在妃子井就已经看得明白。月英觉得女人应当顺从时势,去了旧皇帝,还有新皇帝;但介成却是想着妃子会跟着旧皇帝一起跳井——月英吓得不轻。

至于后来,月英在上海见了更多的世界,而介成身上的钱资日益减少时,矛盾就更显现出来。月英喜爱接受男人欣赏的目光,但是介成却像一只护食的狗,敌视任觑觎月英美色的男人,由此两个人之间的距离便更是远了。到最后连鱼水之欢都不再有,月英的出逃便是必然。

然而,人间炙热的情感总是难得,月英终是逃了,也还惦念了介成。

爱应该是激情与炽热,也应该是克制与细水长流罢。

《在寒风里》《纸币的跳跃》

在第一本里,年轻的郁达夫的影子们,更关注的是自家的孤独与哀愁,但随着年岁渐长,这些影子们开始看到了自家与爱情之外的东西。不管是长生癫子还是吝啬的母亲,亲情的一缕愁思,真是不到一定的年纪,不会有更深的体会。

年少时会觉得亲人只是自己孤独时的绊子,那些情愫很多时候会有些多余,甚至会像《沉沦》里一般,偶尔会带有一些刻意的“仇恨”。而真正自己独自一人在生活中挣扎的时候,家庭的羁绊是孤独的晚上最有力的后盾,那些寒风中或者清晨的泪水,正是因为自己总还会有个港湾。

《二诗人》

如果不署名,我完全想不到这会是郁达夫的作品。风格太意外了,带着一丝讽刺,又导诙谐有趣,一扫他给人阴阴郁郁的感觉。

何马!荷马!

虽然这本书里的作品,远不如《沉沦》与《春风沉醉的晚上》那般出名,但我觉得读起来的体验更好了。他依旧保持着自己江南风味阴郁的文风,却又跳出了起初略带自怨自艾的小圈子。我觉得格局更大了,更幽默了,也更有人情味了。

  《迷羊(孤独小说家)》读后感(九):所谓“情欲”

  

风月8.6黄龄 / 2019

女人喜欢你的时候,巴不得眼睛里时时刻刻装满你的影子;不喜欢你的时候,头都不回的。这其实是男人眼里的女人,并不是女人真正的样子。女人对男人的失望是一点点积攒起来的,看起来是突然离开,其实不然的。心里早就盘算完了,这是女人的本事。

郁达夫先生眼里的女人,是非常具有风情的。丝袜、高跟鞋、小洋帽,还有一张丰满的红唇。郁达夫先生写女戏子,“从去下嘴唇起到喉头的几条曲线,看起来更耐人寻味,下嘴唇下是一个很柔很曲的新月形,喉头是一柄圆曲镰刀背,两条同样的曲线,配置得很适当的重叠在那里。而说话的时候,这镰刀新月线上,又会起水样的微波。 ”这是眼睛在触碰肌肤的温度。

《迷羊》这篇文章我不大喜欢,初看下来,仿佛真的是介成被谢月英抛弃,而且是身心财俱夺了去。最后连命也搭上了。但要细细回顾,从头到尾都是你我相互情愿的,没有什么谁伤了谁。要说介成,他第一眼看了谢月英,就起了色心的。北方少女的可爱和洒脱让他在游离安庆这种南方小城时觉得新鲜,并且他又尚未经过恋爱与性,一下子淫心就起了,提上脚步就跟上了三小姑娘。这要是搁现在,绝对要被妥妥地打一顿。后来第二次见面就是在戏园子里,戏装扮相的谢月英身条欣长,顾盼神飞,眼波流转。自那以后,介成天天往戏园子里蹲,着了魔了。

虽说介成是失了父亲的可怜人,但是他来这安庆,也是有个市长叔伯供养着的。他非但不寻一可靠差事,反倒沉迷性爱了,拉着月英私奔了。私奔前,还不忘预支一部分薪水。这是什么男人?没出息的。再看谢月英,自小受了苦的戏子,撇不开金钱和浪漫。但我想讲的是,这谢月英其实从头到尾都没爱过介成。或许她爱的人是陈君,又或许谁都不爱。爱不爱的有什么重要的呢?当真以为这世界上有几人像程蝶衣和菊仙似的(《霸王别姬》)?被卷入肮脏时代的人有几个能混着血和泪爬出来?话说开了,即便是“不疯魔,不成活”的程蝶衣也不得善终,所托良人的菊仙也同样被背叛。而这谢月英既成不了角儿,也没有遇到他的段小楼。倒不如走得干净。

俗话说,“戏子无情。” 这话说得不对,这情可有人给我了?

  《迷羊(孤独小说家)》读后感(十):郁达夫:迷失沉沦的爱欲,最终都是自我毁灭

1913年秋,郁达夫跟随兄长留学日本,前后长达十年之久……而在日本留学期间,郁达夫的创作形式也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当时日本盛行的“私小说”的影响,强调“我”就是一切艺术的基础,强调作家“一己的体验”,所以我们品读郁达夫的其它小说的时候,多见他描写的都是自叙述者的,也就是“我”的第一视角。

《迷羊》这篇小说也不例外,以故事主人公青年王介成“我”的第一视角来讲述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但又有所突破的是在故事的最后安排了一个意料之外的后续,在这个后续中,原本故事中的第一主人公故事不过是“我”这个真正的叙述者从一个助人忏悔的西洋牧师处听来的,整个都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

在《迷羊》这篇小说里我们不仅看到的是郁达夫惯用的独具风格的创作形式,还有字里篇章中瞥见的二十世纪初日本文学盛行的自然主义和唯美主义这两种文学风格对郁达夫表现手法的影响。自然主义推崇揭露丑恶、彻底反对道德,主张要按照一切事物原本的样子进行写作,在郁达夫的《迷羊》里,笔下既写了大学毕业后通了门路找到工作,生活无忧,整日里无事可做的游手好闲的知识分子形象,“暑假之后,我由京汉车南下……他留我在蜀中作伴,委了我一个挂名的咨议,每月有不劳而获的两百块钱俸金好领。”又写了为了生活辛苦奔波,四处流浪卖艺求生的社会底层人的生存窘迫之境地,“像这样的戏院,来演的顶多大约是些行旅的杂凑班或是平常演神戏的水陆班子。”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的生活内容,更突出了当时国家沉沦背景下,社会里小人物的自身挣扎和沉沦。

还有一时风行的唯美主义,又被称作享乐主义,主张创作艺术上的美,追求感官上强烈的刺激和极致的享受,认为人的精神世界是世俗的产物,只有美丽的肉体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小说里,王介成忙于追逐女伶谢月英,整天沉湎于酒色当中,一路放纵游玩到上海追求极致的物质享受和声色刺激,而谢月英也是将目光渐渐抛离身边的青年,而是沉迷于上海的都市生活,吸引更多男性他人的目光。故事的最后自然是女伶谢月英没有放弃追求刺激,抛弃王介成而去,而王介成又苦寻谢月英不成,最终一病不起。可见,一味追求声色的享受,沉迷纵情的爱欲之中,最终无疑都是走向自我理性的毁灭。

在郁达夫的小说里我们可以看到无数他自己本身的痕迹,也可以看到当时社会无数人的痕迹,透过他笔下的文字看到山河人物,江雨炊烟,还有背后更深的硝烟压迫,满腔热血……

本文标题: 《迷羊(孤独小说家)》读后感精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989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微习惯·瘦身篇读后感摘抄《重案六组4》经典影评1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