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行的少年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 2021-01-16 20:32:4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5

《远行的少年》是一本由王欣婷著作,36出版的315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远行的少年》读后感(一):远行的少年-----一路向阳你的14岁在干什么?强烈推荐——《远行的少年》。惊叹于书中那个坚强、积极、羞涩、温

远行的少年读后感精选

  《远行的少年》是一本由王欣婷著作,36出版的315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远行的少年》读后感(一):远行的少年-----一路向阳

  

你的14岁在干什么?强烈推荐——《远行的少年》。惊叹于书中那个坚强、积极、羞涩、温暖、阳光的少年,总有一种向上生长的力量;也许已为人父母,最大的感触竟是她文中描写的跟父母相处的点滴,很受启发。

一本适合儿童阅读的好书,你将收获面对生活中挑战的勇气;一本适合父母阅读的好书,想成为成长型的父母怎么能错过学习和反思的机会

强烈推荐!!!

  《远行的少年》读后感(二):《远行的少年》后记

  

王欣婷 / 文

2019年7月,我收到一封来自儿童文学理论家刘绪源老师的邮件。此前一年我的第一本小说《蓝茧》出版,在那之后我有幸将书稿发给刘老师指正。刘老师很快读完了我的小说,并发来长长的邮件。

在邮件里,他说:“只有编不出来的那些东西,才决定质感之有无。”他还附上了两篇自己的文章。文章里提到:“过去所说的纯文学中的‘真生命’,就应由大量充满质感的文学体验聚合而成。所以,文学的真生命和文学的质感,二者是一致的。只要这真生命是作家自己的,那么,在它形成的过程中,作家定会积累起无数充满质感的记忆,一旦动笔,写出来的也一定是有质感的文字。”

从《蓝茧》到《远行的少年》的出版,中间时隔6年,但我一直没有间断过在写作上的努力,只是其中大部分都成了“电脑文学”,写完后专门收藏在电脑里的文学。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好像也迟迟没有将它们投递到出版社的信心。

直到有一天,我又开始琢磨刘绪源老师的“真生命”。想着想着,我决定还是再回到自己最熟悉的那些事上吧。于是,我开始写自己第一年在英国留学的经历。从我电脑上的记录来看,第一天动笔是2019年11月18日,直到2019年5月26日写完第一稿。

看过这本书的很多朋友都跟我说:“太真实了!”还有的说:“想问下你是什么时候写的,如果是最近写的,你的记忆力太强了!”

其实我是一个记忆力很不好的人,14岁的事情也不可能样样记得清楚。而且打从一开始,我没打算,也没办法写纯个人真实经历的作品。但是,我确实希望这本书是真实的。这种真实并不来自于每个事件我个人都经历过,而是一种感受和情感上的真实,一种符合书中建构的场景的真实,一种每个情景都符合逻辑的真实。

我去读了当时自己写的日记,我寻找的是一个14岁女孩在那样一种情况下,会有怎样的感受。那么我塑造的每个事件,都要符合这个女孩可能做出的行为。

我把《远行的少年》看作是一本成长小说。在阅读其他人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品时,我也非常看中主人公的成长和变化。但对我而言,我希望传达的变化是一种极其真实的变化。它不一定是英雄人物式的,它最好是来自于细微之处的,它是有根有据、合情合理的,是读者可以感同身受的。

除了“真生命”和“质感”,刘绪源老师还说过“不可不编,不可太编”,他引用的是老作家周立波的话。我一直都深信“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远行的少年》和我个人的生命有紧密的联系,也来源于我的生活。但我希望它更是一部超越个体的文学作品,希望不论大人还是孩子,不论你是否有过留学经历,都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享受一段美好的时光。

  《远行的少年》读后感(三):少年的成长如何拥有满满的能量

  

张秋实/文

刚拿到这本书时,我怀有一种偏见,先入为主地认为这是写“别人家孩子”的书。据说这是作者半自传式地以自己少时留学的经历为蓝本,创作出的一部少年成长小说。14岁独自去国外求学并且学业有成,对需要成天和娃斗智斗勇间歇式崩溃的大把家长来说实在是咬牙切齿的羡慕嫉妒啊!同时也激发了我的好奇,这样的孩子到底是如何养成的?

奇怪的是翻开小说的第一章读了几行字之后,这种偏见不翼而飞,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奇妙而愉快的阅读体验,好像跟随小主人公“轩毅王”一起来到那个有着六个网球场和只有电影里才看得到的美丽大房子的学校布朗斯,经历了那一段悲喜交织闪闪发亮的留学生活。

好的小说就有这种魔力,你必须一口气读完,舍不得放手,甚至读完之后意犹未尽,不断回想书中令人难忘的地方。《远行的少年》就是这样一本宝藏小说。(它满足了我对新时代少年文学的期待!)

首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品的真实。作者对人物的塑造和故事场景的建构会让读者有一种感同身受的体验,这除了因为作者的确有过一段英国留学的经历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作者在创作小说时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代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换句话说,远行少年“王轩毅”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作者王欣婷自己的写照。作者在创作这部小说时距离她当初留学已经过去了十二年,但是小说的真实却让人觉得故事就发生在昨天。作者说她特地找出14岁时第一年留学的日记,翻阅曾经的心情和感受,使她塑造的每个事件都尽量符合这个14岁女孩的视角和状态。

14岁的短发少女王轩毅在初二结束的那个九月独自一人来到英国求学,这是她自己的决定,她向往独立的自由生活。可初来乍到的孤单沮丧并没有因为她的勇敢而轻易放过她,首先遇到的是语言障碍,她听不懂老师上课,无法和英国同学交流,甚至进错了教室。虽然会偷偷溜到厕所哭,但她并不服输。她用微笑掩饰尴尬表达友好,随身携带单词本,有空就去图书馆学习,甚至为了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放弃了圣诞节回家的机会。通过默默努力,她的各科学习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她也慢慢找回了曾经的自信和风采!这个女孩身上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人折服,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她的父母在即将初三的重要阶段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她去往一个遥远的国度追求自己的自由和梦想,这份信任和支持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助力吧!

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也非常成功,除了主人公王轩毅,她身边的同学和老师们,也个个形象生动,性格鲜明。先说说王轩毅的那群小伙伴。作为一个思想独立的新时代少年,王轩毅不只是想要交到好朋友,她对好朋友是有要求的,要有心灵的碰撞,这也使得她的异国交友之路一波三折。因为语言障碍,交友初期王轩毅总是处处碰壁,还被误解为不爱说话,不喜交际。后来随着王轩毅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率真自然落落大方的她和好几个她欣赏的同学成为了好朋友。她和她的小伙伴们一起庆祝第一个异国他乡的圣诞节,一起为“失读症”的孩子募捐,一起去荒原露营探险,在这些洋溢着青春活力朝气蓬勃的经历中,王轩毅学会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交友。故事中有一个小插曲,当王轩毅和她的室友们打成一片后,曾为是否还要继续和刚到学校时结识的凯蒂及她的朋友一起吃饭而苦恼,虽然凯蒂一直对她很照顾,但她始终觉得无法融入凯蒂和她的朋友圈,最后王轩毅还是遵从了内心,决定每天和汉娜、夏洛特一起吃饭,而事实上这并没有影响和凯蒂的友谊。在少年的成长道路上,朋友的影响有时甚至会超过家长。如何把握交友原则,建立真挚的友谊是非常重要的。主人公王轩毅无疑是给我们青少年朋友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这也是为什么这部小说一出版不仅受到小朋友们的喜爱,也受到家长们的欢迎。他们渴望了解成长中的少年在想些什么,也希望从书中获得一些启发,更好的理解和支持自己的孩子。小说中塑造的成年人形象都很正面,带给了小主人公积极的影响。无论是经常忘记她生日但非常尊重她的选择给她自由的父母,还是友好的舍监老师阿斯科夫女士,幽默风趣的历史老师威尔金斯先生,在圣诞节拥抱她的图书馆老奶奶,特地鼓励她的英语补习班的史密斯老师,甚至是曾经给她警告的斯科特老师在看到她的努力之后也公正的给予她应得的机会和荣誉。除此之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室友汉娜的父母,他们家有需要照顾的年幼病儿,但仍然在小主人公生日的时候特地为她准备了温暖的生日聚会。正是因为身边有这些充满爱和善意的成年人,少年的成长才有了满满的正能量。

小说中的主人公在这一年的留学生活中不仅收获了学业的进步,还收获了真诚的友谊,见识并融入到她曾向往的更加广阔的天地里。在一篇采访中对于创作心境,作者王欣婷提到了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刘绪源老师对她的影响。刘绪源老师告诉她儿童文学作品需要有真生命,这和作者对文学的追求是一致的,她深信“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王欣婷提到她希望《远行的少年》是一部超越个体的文学作品,希望不论大人还是孩子,不论是否有过留学经历,都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享受一段美好的时光。遗憾的是热爱儿童文学并对中国儿童文学寄予殷切希望的刘绪源老师没能看到王欣婷的这部新作,但我相信他一定会同意这位勇敢远行的新时代儿童文学作家未来可期!

  《远行的少年》读后感(四):王欣婷:在写作中找到真正的自己

  

作者:张贵勇

发表于:《中国教育报》

14岁,花一样的年华背后,是或深或浅的生命辙印;14岁,有时候看似平平无奇,其实是成长的新起点。回首14岁,有的人无甚留恋,有的人或许不堪回首,但作家王欣婷却念念不忘,并将彼时的酸甜苦辣变成小说《远行的少年》,以一个少女独自去英国求学的故事,与当年的自己做了一次跨越时空的联结,对青春予以一次别样的纪念。

书中既有初到异国他乡的新奇与苦涩,也有超越孤独、战胜自我的欣慰与快乐,可谓极其励志的青春故事。正如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所说,《远行的少年》不仅讲述了丰富有趣的留学故事,更是通过展现鲜活的留学生个体,传递出当代青少年的成长和向上的精神。那么,书中的故事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小留学生们会遇到怎样的生活?作者如何看待当年的那段经历?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90后作家王欣婷。

“我想塑造一个少年的非英雄式成长”

在王欣婷眼中,14岁充满着新体验、新转折、新挑战,有笑有痛也有泪,是一种糅杂着多重情感的新征程。《远行的少年》主人公与其说是她自己,不如说代表着异乡求学的多数中国少年。从开篇只身漂洋过海到英国南部的布朗斯中学报到,结识新室友、第一天就上错教室、忘记交物理作业、三天两夜的徒步露营探险等,王轩毅所经历的,大多数留学生往往都经历过,感受与体验也似曾相识。

故事虽然写出留学生所共有的记忆,很能引起共鸣,但王欣婷表示,小说毕竟是小说,是基于个人经历的再创作。“主人公基本的日常学习、活动和生活安排,来源于我的经历。为了细节更真实,校园的设置也是按照我之前就读学校的模样写的。关于具体的事件和人物,有的是真实的,有的是想象的,最多可以称为半自传体小说。但我更多的是想在细节上塑造一个少年非英雄式的个人成长,希望读者从故事中可以感同身受”。

“我是一个记忆力并不太好的人,哪怕是真实经历过的事件,要变成小说情节,还是需要借助想象的力量去填充。”王欣婷说,因为有真实经历作为基础,再创造的过程并不是非常困难。第一稿从2019年开始写,用了大概半年,主要是利用周末的时间。而之所以在欧冠上着墨颇多,不仅因为王轩毅有点男孩的性格,喜欢运动,“这个设定其实也跟那个年龄段的我有相似之处。欧冠决赛时间也刚好在5月底,学年快结束的时候。把足球的元素加入书中,我觉得非常符合主角的人设,也有助于情节的推动,如欧冠是让王轩毅和佩德罗成为朋友的契机。同时,我希望用欧冠那场比赛来映射主人公的转变和成长”。

“阅读给我的写作很多帮助”

据了解,王欣婷从小有写日记的习惯,大多每周记一次。在周记里,她较少清晰地描述具体事件,更多倾诉自己当时的感受和情绪,如对国内同学的想念等。重新阅读周记,对她有一定帮助,至少能找到当时生活的感觉。

“我小学成绩不是很好,但写作文一直没觉得是难事。长大后才发现,原来还有那么多家长为自己孩子写不出作文而头疼。”王欣婷说,她从小就有阅读的习惯,这大概是学校和父母都很重视阅读的结果。到了英国后,英语阅读是她学习语言的主要途径,读中文书籍也读。她现在还记得,在回国的飞机上,读余华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时的那种揪心。这一点亦体现在小说中,为了攻克语言关,王轩毅非常自律,争分夺秒地学习,每天都在背单词、读英语书,周末泡自习室,啃了不少《简•爱》《雾都孤儿》《呼啸山庄》等名著。

因为爱读爱写,加上当年的记忆实在深刻,《远行的少年》因此变得水到渠成。写作对王欣婷来说,是最合适的最痛快的表达途径。近几年,她更明确地把写作当作希望去毕生追寻的事业,并按部就班对当代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等,如幾米、曾孜荣、梅思繁等进行专访。她也有意识地在平时训练自己的文字、学习别人的作品、思考如何把一部小说写得更好。

“出国前的准备非常重要”

《远行的少年》出版后,很多读者发表了感言。有的表示:“作者以亲身经历为基础,描述了远赴异国他乡求学的小小少年各种历程,为她的勇敢喝彩,为她的毅力点赞。”也有的不吝赞扬:“这本书的故事对于小小留学生有很好的参考意义,爸妈们和小孩都适合读,能更好理解和安排留学生活。”的确,在基础教育阶段留学,会遇到各种挑战,痛苦大于快乐也许是小留学生们的普遍感受。

主人公王轩毅入学伊始,因为不知道如何与室友沟通、没有朋友,也是闷在被子里哭了一通,靠12封老友的来信寻求精神慰藉。在王欣婷看来,出国学习最大的难题,首先是语言,语言问题又会衍生出别的问题,如交不到朋友、难以融入当地等。而远离家人和自己所熟悉的环境,又可能引发心理问题,特别是那些适应能力不强的孩子。让出国学习更顺利,最好是自己的意愿,而非家长逼迫。“我知道一些家长强迫孩子出国读书,导致孩子长期怨恨家长,并一直认为出国是错误的选择。出国前的准备也很重要,准备包括语言能力的提升,孩子参与学校申请等一系列的工作。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申请的过程中去学校看看环境,和校长、老师沟通。留学过程中,希望大家有一个开放心态,尝试不断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关于不少人关心的要不要初中时留学的问题,王欣婷的回答是因人而异。“我是自己主动提出想出国留学后,父母才帮忙安排出国的。一定程度上,这让我更加积极主动地面对遇到的各类问题,毕竟这是自己的选择。对我个人来说,出国读书对成长有积极影响。但是,每个孩子和家庭都应结合自身情况,再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我会把困难化作未来的养料”

回首在布朗斯学校学习的四年,王欣婷认为并不是最快乐的时光,但留学让她加速成长,一年比一年自在,从默默无声的隐形人慢慢变成学校较为活跃的分子。“记得有一次,我在历史课上调侃另外一个同学,历史老师忍不住用英文感叹:希瑟,你真是变了很多。希瑟是我当时的英文名。其实,不是我变了,而是我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在布朗斯学校,有很多美好且快乐的回忆,但也有辛苦和压抑的一面,或许这就是青春期的两面性。”王欣婷慨叹,与一些人不同,她更愿意把这些辛苦与挑战看作一种蛰伏,是在为未来能自我实现做准备。“一段对我们重要的时光,并一定只有纯粹简单的快乐,还会有很多其他的东西。如果一定要对当初去英国的自己说些什么,我可能会说,现在所遭遇的困难和付出的努力,未来都会化作生活的养料。”

而所有的付出最终都会有所回报,在《远行的少年》结尾,王轩毅的名字从大礼堂的舞台正中响亮地传出来,那枚网球拍形状的徽章是对她汗水与隐忍的最好认可。对于少年来说,最重要的是就是全力以赴追梦,勇敢做自己。当王轩毅的故事暂告段落,作家王欣婷的故事则刚刚开始,“到目前为止,写作是我最喜欢、最能从中得到满足、最有动力去做的事。不过到底还能写出什么,甚至还写不写得出,我没有把握,但这可能也是创作的魅力所在吧。处在让人常感虚无的时代中,能有一件渴望追寻的事情,已经很珍贵了。”(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张贵勇)

本文标题: 远行的少年读后感精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905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传统十论》的读后感大全《耶路撒冷:圣城的诞生》经典影评1000字
    Top